黄河颂(1)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6课《黄河颂》1

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6课《黄河颂》1

光未然 原名张光年,1913 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 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 大合唱》,诗包括《黄河船 夫曲》《黄河颂》《黄河之 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 《黄水谣》《黄河怨》《保 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一、反复朗读,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 感受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听课文录音, 1.听课文录音,感受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注意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的处理。 注意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的处理。 明确:对黄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明确:对黄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同学们通过你对诗歌的理解,大声地、 2.同学们通过你对诗歌的理解,大声地、有感情地自由 同学们通过你对诗歌的理解 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
保 卫 黄 河 保 卫 全 中 国
1938年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到黄河岸边, 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到黄河岸边,雄奇壮丽 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 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 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 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 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三、再读课文,理解主题 再读课文,
作者仅仅是在写黄河吗?他借歌颂黄河, 作者仅仅是在写黄河吗?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 么样的感情? 么样的感情? 明确:不是。 明确:不是。他借歌颂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 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斗志,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 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斗志,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 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 大坚强” 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 中国。 中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黄河颂》教案长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黄河颂》教案长版

黄河颂序号课题黄河颂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品读光未然的诗歌语言,通过反复朗读,感受黄河的气魄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精神过程与方法以朗读、品析为主,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黄河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伟大民族精神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感受坚强伟大的民族精神,揣摩诗句含义。

教学难点感受黄河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伟大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法设计二次备课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啊!长城是静脉,黄河是动脉。

黄河,伟大的母亲河!学生欣赏。

视频出示:黄河奔腾不息的动画。

师(配画音):这就是的黄河!这就是勇往直前的黄河!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黄河!板书:黄河颂。

三、尝试学习。

(一)介绍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二).朗读诗歌,体味黄河雄壮的气势。

1.教师范读,注意正音。

浊流狂澜山巅屏障哺育2.学生自由朗读。

学生朗读。

4.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诗歌情感的表达。

激情导入,营造氛围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用昂、雄健、悲壮的语气来课 堂教 案 设 计(三).内容研讨。

1.解题。

学生概括诗歌大意。

3.感悟诗歌内容。

①你认为朗诵诗起什么作用?②对黄河的描绘表现了黄河什么特点?③诗人借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4.再读全诗。

四、拓展延伸。

近世以来,黄河屡次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

这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恶果,是不肖的炎黄子孙的“杰作”。

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愈而愈形严重,黄河怎能不频繁泛滥? 请同学们下课后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来保护我们的黄河,我们的母亲河!五、总结。

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收获。

六、作业。

学生找出诗文中的疑难,师生共同答疑解惑,加深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师朗读朗诵词,女生、男生分读绘黄河、颂黄河部分,全班齐读尾声。

发扬坚强伟大的民族精神板书设计教学感悟反思。

黄河颂原文

黄河颂原文

黄河颂原文
这篇文章是一首歌曲的歌词,歌颂了中国的黄河。

文章中介绍了黄河的起源和流经的省份,以及黄河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

同时,文章也提到了黄河哺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以及黄河流域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这首歌曲的创作者光未然是一位革命文艺工作者,曾在延安期间创作了这首歌曲。

黄河大合唱》是在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
大西北的黄河岸边时创作的。

中国雄奇的山川和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该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诗歌结构包括序曲、主体、尾声,其中主体部分歌颂了中华民族的斗争精神。

与黄河相关的诗句有很多,如XXX的《使至塞上》中的“漠孤烟直,XXX”和XXX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在黄河身边,也涌现出许多英雄的故事。

例如,新时期抗洪英雄XXX,以及春秋末期的鲁国西北部柳下屯人XXX领
导的九千人的奴隶大起义,史称柳下跖起义。

还有一心为民、两袖清风的XXX因公殉职的事迹,以及XXX代父从军的故
事等等。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冀教初中语文七下《黄河颂》 (一)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冀教初中语文七下《黄河颂》 (一)

黄河颂教学目标1、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2、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3、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4、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1、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2、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师生随笔一、感悟新知(一)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相关知识:《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洗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3、题目解说:“颂”是歌颂、赞美的意思;“黄河”是歌颂的对象,是歌词的中的意象,是抗日的化身;“黄河颂”即黄河的颂歌,本文就是赞美黄河的英雄气概的。

(二)朗读本诗1、初读课文,读不准的或不认识的字从课文里圈出来。

2、听老师泛读课文,注意读音的停顿。

3、小组内练习朗读课文,互相正因。

4、给加点的字注音。

气魄.哺.育山巅.澎.湃劈.开狂澜.屏障..浩荡.臂膀..5、本课的题目是《黄河颂》,其中哪个字是关键,也是题眼?6、开头点题后,作者并没有直接去颂而是在描写黄河,如果在文中找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二、探究新知1、读朗诵词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精品教育)《黄河颂》写作背景

(精品教育)《黄河颂》写作背景

(精品教育)《黄河颂》写作背景《黄河颂》是一篇以黄河为主题的记叙文。

全文对黄河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描写,赞美了黄河伟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通过对《黄河颂》写作背景的阐述,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这篇文章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一、时代背景《黄河颂》的写作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

当时中国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这就要求有关方面加强对国内地理环境的了解和研究。

黄河作为中国境内最长、最大的内陆河流,具有广泛的地理和文化价值。

在当时,黄河流域的经济和文化状况都十分落后,需要大力振兴。

因此,就有了许多文章和著作,以此来激发人们对黄河的关注和热爱。

二、作者背景《黄河颂》的作者是闻一多。

他是一位职业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文学评论家。

闻一多的作品大多写实主义、现实主义,注重反映现实生活,对于这篇关于黄河的记叙文,他也运用了这种写作方式。

闻一多对黄河的爱和敬意源于他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

他的祖籍在黄河流域,经常听到亲戚们讲述黄河的历史和传说。

同时,他也在黄河流域长大,亲身感受到了黄河带给他们的恩惠和灾难。

因此,闻一多在这篇文章中,非常真切地表达了他对黄河的深挚感情。

三、文化背景《黄河颂》的文化背景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另一个是当时中国的政治和社会背景。

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宇宙观念,视人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为一体。

黄河不仅是中国五大河流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之一。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数千年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其次是当时中国的政治和社会背景。

《黄河颂》的创作背景正处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时期,当时社会环境需要民间英雄和民族精神的崛起。

中国需要一种具有强大凝聚力、能够照耀国家前途的正面价值观。

黄河文化的发展很好地展现了中国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成为思想启示和精神寄托的重要符号。

总之,《黄河颂》的写作背景可以有盏反映中国当时的经济和文化状况、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民族精神。

《黄河颂》的现实意义

《黄河颂》的现实意义

《黄河颂》的现实意义
“黄河颂”是中国古代名作,陈寿的作品,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抒情诗。

此作讴歌黄河江水流淌,描绘了祖国河水的秀美,表达了作者对家乡、自然、祖国的热烈爱国情感和家园之情。

这首诗流传下来至今,文学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黄河颂不仅是一首古代闻名遐迩的作品,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在激发爱国主义和社会公正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诗人写作时充满热情地讴歌了祖国的伟大,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和钦佩,也激发了人们的爱国主义,使人们的内心充满爱国之情,继承历史使命,努力维护祖国祖先辛勤耕耘的革命遗产,自强不息,把中华文明传承下去。

此外,在“黄河颂”中,作者也表达了自己良知的感受,尤其是“山河破碎风飘絮”一句,彰显出中国历史上大量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表示作者的极大的忧虑与坚定的道义,使人们省思社会的不公和正义,进而为促进社会公正把坚定的责任放在自己身上。

总之,《黄河颂》极具现实意义,不仅是一首古典名作,而且激发了人们热爱祖国的情感,提倡社会公正,以示其现实意义。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5《黄河颂》(第一课时)作业(含解析)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5《黄河颂》(第一课时)作业(含解析)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5《黄河颂》(第一课时)作业(含解析)《黄河颂》同步训练第一课时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澎湃(pài) 扮演九曲连环(qǔ)浩浩荡荡B.哺育(bǔ)气魄发扬滋长(zī) 万丈狂澜C.浊流(zhuó) 宛转惊涛澎湃(péng)一泄万丈D.屏嶂(zhàng) 劈成高山之巅(diān)伟大艰强2.下面文段中加点词语的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黄河,是人类的母亲。

从远古时代起,便开始无私地向人类施洒她的爱。

黄河,是多么美丽的景观,成千上万的人们身临其境,只为一睹她的风采。

黄河,是多么奇妙的名字,让人联想到她的气贯长虹,她的九曲回肠,她的百折不挠,她的一泻千里……A.身临其境B.气贯长虹C.百折不挠D.一泻千里3.下列有关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女词人。

记梦之作《渔家傲》充满浪漫幻想的气息,气势磅礴,音调谐畅,带有气魄雄壮的豪放词风。

B.中国文化注重对人的称呼,在古代“公"“卿”“君"“子”是对男子的尊称,称呼普通百姓则是“布衣"“白丁”“匹夫"。

C.“冠冕”指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

现在竞赛中保住上次的冠军称为“卫冕"。

中国女排正在全力备战,力争奥运会卫冕。

D.《儒林外史》将科举制度作为揭露和讽刺的主要对象。

书中的周进,被吹捧为能作“天地间之至文”,竟连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是谁都不知道,而就是这样一个无知之徒,一旦中举,立刻成为众人艳羡的对象,集名利于一身。

4.下列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

恰如一棵树,如果花不漂亮,也许__;如果叶子也不漂亮,也许__;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许__。

A.叶子会青翠欲滴体态会绰约生姿枝干会错落有致B.枝干会错落有致叶子会青翠欲滴体态会绰约生姿C.叶子会青翠欲滴枝干会错落有致体态会绰约生姿D.体态会绰约生姿枝干会错落有致叶子会青翠欲滴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政府不但要给予贫困户经济上的帮助,而且要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七年级语文】《黄河颂》词语注音+解释2023

【七年级语文】《黄河颂》词语注音+解释2023

第五课《黄河颂》
巅diān:山顶:珠峰之~。

劈pī:1.用刀斧等砍或由纵面破开:~木柴。

~风斩浪。

2.(木头等)裂开:钢笔尖写~了。

3.(嗓音)变得嘶哑:他喊了半天,声音都快~了。

4.正对着;冲着(人的头、脸、胸部):~头。

5.雷电毁坏或击毙:老树让雷~了。

pǐ:1.分开;分:~成三股。

2.分裂;使离开原物体:~莴苣叶。

3.腿或手指等过分叉开。

气魄qì pò:1.魄力,无所畏惧的精神或作风。

2.气势:人民大会堂~雄伟。

狂澜kuáng 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力挽~。

浊流zhuó liú:1.浑浊的水流。

2.比喻品格卑污的人或出身下贱之人。

3.比喻腐朽黑暗的潮流。

宛转wǎn zhuǎn:同“婉转”。

1.指委宛曲折,话语柔和曲折,不直接坦率;2.形容声音圆润柔媚,悠扬动听。

屏障píng zhàng:1.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燕山山地和西山山地是北京天然的~。

2.遮挡着:~中原。

哺育bǔ yù:1.喂养。

2.培育教养:高等学校是~高素质人才的摇篮。

榜样bǎng yàng:作为仿效的人或事例(多指好的):好~。

浩浩荡荡hào hào dàng dàng: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涿鹿北晨学校初中部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编制人:全伟审核人:曹正祥时间:编号:
《黄河颂》导学案(两课时)
班级:姓名:组别:组号:评价: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光未然和音乐家冼星海的相关资料。

2.识记诗中生字、生词。

3.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

【自学指导】
1.走进作者:光未然,原名,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5年8月创作《》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作品介绍:《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洗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

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3.背景知识: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就是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起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发出了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4.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气魄.()哺.育()山巅.()澎湃.()
劈.开()狂澜.()屏障.()
5.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①澎湃②狂澜
③屏障④哺育
⑤九曲连环
【自主学习】
(一)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二)诗歌的朗诵要点
1.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
2.再次自由朗诵,体会朗诵要点。

【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内容。

1.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2.这首诗的一、三节很明显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的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第一节重点落在“”上。

第三节重点落在“”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总领全文,应该是哪个字?
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

默读第二节,思考: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拓展训练】
1.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

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2.再次朗读: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歌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3.根据你平时的积累,写出三个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并标明作者及出处。

4.和黄河有关的俗语、谚语、名言很多,请你写出其中的一条,并简要介绍相关的故事。

【学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