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发育阶段多子小瓜虫对几种药物的敏感性
锦鲤小瓜虫病是如何引起的?锦鲤小瓜虫病的治疗方法

锦鲤小瓜虫病是如何引起的?锦鲤小瓜虫病的治疗方法锦鲤小瓜虫病是指那些被小瓜虫寄生的锦鲤鱼,小瓜虫对锦鲤鱼的危害极大,锦鲤一旦被寄生死亡率可达高到60%,发病率极高,特别是春秋季节更容易引发这种鱼病,一旦发现必须尽早治疗,才能最大可能的治愈此类鱼病,否则等待锦鲤的只有死亡。
那么,锦鲤小瓜虫病该如何治疗呢?小瓜虫实际上是一种专性寄生虫,只有依赖宿主才能生存。
进入上皮层后,虫体变圆,成为滋养体,此时由于有宿主上皮层和粘液的保护,一般化学药物很难杀死它们。
仅在胞囊期和幼虫期,才对药物敏感和易于被杀死。
小瓜虫完成其生活史所需要的时间随水温的变化而不同,虫体通常在20~25℃最易感染宿主鱼,但在低水温如1℃也可以感染。
在30℃以上,虫体不能发育,所以,在炎热的夏天,通常不会发生白点病。
在24℃时,生活史为4天,但在7℃以下,往往需要5周以上。
小瓜虫寄生鱼体只有温度降到10度以下或者28度以上才可以防止小瓜虫病的发生,但是这个温度范围对锦鲤的生存十分不利,保持良好环境,增强鱼体抵抗力,是预防小瓜虫病的关键措施。
实践中的小瓜虫病的预防预防措施主要有:(1)放鱼前对养鱼水体进行严格消毒。
对小型养殖水体,如鱼缸、水族箱等刷洗干净后,用5%食盐水溶液浸泡24~48小时,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放鱼;对较大型养殖水体,如水泥池、土池则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每平方米用生石灰2kg,待pH值达到8左右后再放鱼。
(2)对较大型养殖水体,在饲养期间,每半个月泼洒一次生石灰,使池水呈20ppm;每月泼洒一次食盐水溶液,使池水呈5ppm。
(3)对较大养殖水体,每个月全池泼洒一次干辣椒、姜,分别使池水呈1.5ppm、1ppm。
使用前先将辣椒、姜加水煮沸30分钟,冷却后加水稀释全池泼洒。
锦鲤小瓜虫病锦鲤小瓜虫病的治疗方法(1)用亚甲基蓝2~4PPM,全池泼洒,每隔3~4天泼洒一次,连续3~4次,可杀灭小瓜虫。
(2)食盐食盐溶液浸泡也是治疗淡水鱼小瓜虫病的较好方法,2‰~3‰浓度的盐水浸泡用于治疗和预防均有效。
网箱养殖翘嘴红鲌小瓜虫病的防治技术

此信息由水产流通网——搜渔利整理提供(/sell)文/ 资兴市农业局雷英平资兴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李志平资兴市彭市二中肖文红在集约化水产养殖中,养殖业户常常面临寄生性原¬虫的困扰,其中小瓜虫是致病性最强的原¬虫之一。
小瓜虫学名为多子小瓜虫,是一种遍生性(周身遍布纤毛)纤毛虫,通常寄生于淡¬水鱼类的体表、鳍和鳃上,形成小白点,所以在生产上称之为“白点病”。
该寄生虫会引起鱼的活动异常、上皮增生、呼吸困难以及机械损伤,继而带来病菌的继发感染。
在自然水体中,鱼类的聚集密度不高,水质环境较好,小瓜虫不易大量繁殖,因此,野生的淡¬水鱼类很少受到小瓜虫的严重感染。
然而在水泥池、室内的水族箱或渔排网箱等高密度鱼类养殖场所,虫体就能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而致病。
相应地,随着近年来我市东江湖中网箱养鱼的发展,小瓜虫病频发,尤其是2007年9月份,性子急躁的翘嘴红鲌养殖网箱,“白点病”异乎寻常地集中暴发,很难治疗,损失惨重。
为了防治小瓜虫病,只有了解小瓜虫的生活史,采取科学用药措施方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其生物学特性及其治疗经验介绍如下:一、小瓜虫的生活史1.滋养体阶段:从小瓜虫的掠食体进入鱼的皮肤或鳃后到小瓜虫成熟并离开鱼体的时期,此为寄生阶段,虫体能进行分裂生殖,但一般分裂3-4次后,就不再分裂了,这时可以看到大小相似的复分裂虫体细胞在宿主的上皮层下面呈排或呈丛聚集,当虫体发育到这种情况时,则很难杀死它们,因为这种虫体通常不会离开宿主,外面包被一层较厚的宿主保护层,药物难以渗透,只有那些基本成熟,即将脱离鱼体的虫体才对药物敏感,因为此时它们外面的保护层(上皮细胞和粘液)很薄,药物容易渗透进去。
2.包囊阶段:从小瓜虫脱离鱼体形成包囊到包囊破裂的时期。
寄生阶段的小瓜虫成熟后才会冲破胞囊,离开鱼体,自由游动一段时间后(约3-6h)落在水体底部,静止下来,分泌一层胶质的胞囊。
胞囊里的虫体分裂法繁殖,一般一次能孵化500-1000个幼虫。
用0。3%盐水治疗小瓜虫病!部分...

用0。
3%盐水治疗小瓜虫病!部分...部分摘自网络小瓜虫病是全球性淡水鱼类普遍流行的一种常见疾病,在我国传统和名优养殖鱼类中时有发生,并易引起大批死亡,造成惨重经济损失。
一、病原为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寄生于鱼的皮肤、鳍条和鳃等部位。
成虫球形,个体较大,大小为0.3~0.8×0.3~0.5毫米,全身密布短而均匀的纤毛,体上有纵向纤毛线,前端腹面有一近似圆形胞口,并有大、小核,大核呈马蹄形,小核呈球形紧贴在大核上,胞质内散布大量伸缩泡和食物粒。
幼虫为长卵形,前尖后钝,后端有一根尾毛,全身分布均匀一致的纤毛。
虫体游动活泼,并能随意改变形状。
二、症状病鱼涉及各龄组的各种淡水鱼和溯河性鱼类,尤以鱼种食害更大。
病鱼体表、鳍条及鳃瓣上布满大小1毫米左右白色点状虫体和胞囊,肉眼可见,俗称白点病。
重度鱼体头部、躯干、鳍条处粘液明显增多,与虫体混为一体,好像覆盖一层白色薄膜,鳞片脱落,眼球浑浊、发白,表皮发炎腐烂、局部坏死。
鳃上大量寄生时,粘液增多,鳃丝端部贫血,鳃小片破坏。
病鱼在水中反应迟钝,游动缓慢,不摄食,成群游池边或水面。
此病发病期短,常引进暴发性死亡。
三、发病规律多子小瓜虫适宜繁殖的温度为15~25℃,水温高于25℃时亦有发生,但一般不形成胞囊,28℃以上幼虫易死亡。
因此说小瓜虫病具有明显的发病季节,全国各地均可发生,春、秋季及南方初冬季均为发病流行季节,而且对鱼的种类及年龄没有严格选择性,养殖密度大、水质差的鱼塘更容易发生,尤其以流动性差的小水体、高密度养殖的幼鱼及观赏性鱼类为严重。
一旦发病,感染率和死亡率均极高。
小瓜虫是以胞囊形式繁殖和传播子代的,成熟的小瓜虫脱离鱼体后,分泌出透明而又有弹性的胞囊,并沉入水底或附着在水草与植物碎屑上,然后开始分裂,经8~10次分裂繁殖后,可形成数百上千个幼虫。
幼虫在水温15~20℃条件下,再经24小时左右,即可脱离胞囊,在水中游动并侵袭宿主,小瓜虫只有在水中游动时才能被药物杀死。
瓜苗对哪些农药比较敏感?如何防治药害?

瓜苗对哪些农药比较敏感?如何防治药害?瓜类作物本身就是一种比较敏感的农作物,尤其是瓜苗,对一些农药很容易就会敏感,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就很容易产生药害。
那么瓜苗对哪些农药比较敏感?又该如何防治药害呢?一、瓜苗比较敏感的农药1、敌百虫:受害症状表现为未出土幼芽异常变粗变短,生长停滞或生长极慢,药害严重的时候难以出苗,药害较轻的时候出土瓜苗生长缓慢。
2、双效菊酯:受害症状表现为叶色浓绿变厚,叶缘上卷,生长点停滞,不出现新叶和蔓节。
3、辛硫磷:受害症状表现为叶片变厚,浓绿,或出现坏死斑点;茎蔓直立,生长十分缓慢,茎叶硬脆,极易折断。
4、溴氰菊酯:受害症状表现为与双效菊酯药害相似,但叶缘上卷严重。
此外,在瓜类作物上应慎用敌敌畏、乙磷铝、敌克松、杀虫双、灭病威、石硫合剂、马拉硫磷、仲丁威(巴沙)入、甲萘威(西威因)、乙草胺等。
二、瓜苗药害的类型作物药害有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和慢性。
1、急性是喷药后几小时至2-4天出现明显症状,发展迅速,如烧伤、凋萎、落叶等。
2、慢性药害是在喷药后,经较长时间才引起明显反应,由于生理活动受都到抑制,瓜苗生长不良,叶片畸形等。
叶部症状的表现比较明显且普遍,如出现斑点,局部组织焦枯,穿孔或脱落,或致叶片黄化,褪绿、变厚畸形。
三、瓜苗药害如何防治?1、对喷洒农药太浓可能造成药害时,当发现瓜苗中了药害尚未表现症状前可喷洒大量清水淋洗受害作物表面残留的药物,减少黏附在作物表面的毒害物质。
在初期立即使用大量的清水喷洒叶片,反复3到4次,再配合中耕松土,促进根系的生长,可以让作物快点恢复正常生长。
2、对土壤施药可能产生的药害或刚产生药害时立即浇水稀释冲洗,对于根部药害:及时浇水或者灌水处理,达到减少根部药剂的积累,以减少药剂在土壤中的含量,减轻对农作物的毒害。
3、发生药害后加强肥水管理,及时清除受害严重的瓜苗,对药害较轻的可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如喷施碧护,或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或含氨基酸类的叶面肥,来促进作物的生长,可以让作物快速恢复生长,以利于瓜苗的正常生长。
小瓜虫的生活史和防治

小瓜虫的生活史和防治之蔡仲巾千创作冯桂榕佛山市顺德区丰华饲料实业有限公司王玉群广州精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通联: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碧江工业区528300小瓜虫是一种肉眼能见的原生植物, 属纤毛门,寡膜纲、膜口目、凹口科、小瓜虫属的一个种.小瓜虫是海水寄生性原生植物, 分布广泛, 广泛全世界.全球小瓜虫病流行季节分歧, 我国每年4~5月、10~11月、水温为15~20℃时是小瓜虫的流行盛期.对寄主无严格选择性, 几乎能感染所有的海水鱼类, 对体表光滑的无鳞鱼、鳞片不发达的细鳞鱼以及热带鱼类的危害尤其严重.此病发病快, 死亡率高.鱼种、成鱼阶段均会因此病造成年夜批死亡.温室内热带鱼类在27~28℃水温条件下, 小瓜虫也容易年夜量发生.所有的海水鱼类一旦有小瓜虫寄生就难以治愈, 给水产养殖业造成很年夜的经济损失.小瓜虫的生活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即成虫期、胞囊期和幼虫期成虫期的虫体又称为滋养体, 主要指虫体寄生在鱼表皮内成熟后及脱离鱼体而未形成胞囊前的一段时期.小瓜虫成虫身体较年夜, 肉眼可见, 年夜小在350~800×300~500μm之间, 一般椭圆形或球形, 但虫体形态在游动和在原地旋转时有一定的不同.虫体能在水中以螺旋式S形自由前进, 但身体前端纷歧定指向前方, 其游动忽急忽缓.游动时一般为椭圆形, 虫体年夜小一般为300~500μm×300~400μm之间.当停下来在原地旋转时, 虫体多为球形, 虫体年夜小一般为400μm×400μm.光镜下活体观察时很容易见到一个马蹄形或香肠形年夜核, 它比细胞质均匀、色浅, 没有一定的位置, 常随胞质的转动而转动.体胞质略呈淡黄色或暗灰色, 体被整齐的纤毛, 胞口位于虫体的顶端腹面, 形似人的“右外耳”.成虫周身密被纤毛, 排列有规则, 而不是杂乱无章的.胞囊阶段为小瓜虫脱离鱼体后形成胞囊到胞囊破裂前的这段时期.小瓜虫的成虫从鱼体身上失落下来后, 在水中自由游泳3~6h, 停在池底或水中一些附着物上, 分泌一层透明胶质膜将身体封闭起来形成胞囊.胞囊一般为圆形或卵圆形, 囊壁厚薄不均.虫体在胞囊内不竭转动, 年夜核由马蹄状或香肠状逐渐缩短、变圆, 小核逐渐与年夜核分离.胞口逐渐消失, 胞囊形成2~3h后, 身体中部呈现分裂沟, 二分裂开始, 随即呈现四分裂、八分裂等细胞分裂期.但在这个过程中, 胞囊一直坚持两个分裂集团, 中间有一明显的分裂沟, 当一个集团的胞囊分裂到四分裂或八分裂期时, 胞囊又分泌一层内胞膜将左右两个集团包起来.小瓜虫成虫形成胞囊所需时间随水温升高而缩短.当水温为5~6℃时, 虫体存活率较低, 约为15~20%左右, 年夜部份虫体其实不形成胞囊, 有些虫体需要3~4h才形成胞囊;当水温为9~12℃时, 虫体形成胞囊需要1~2h, 虫体在胞囊内转动的速度较缓慢;温度为15~20℃左右, 小瓜虫只需4~12min就能形成胞囊;水温为22~25℃时, 小瓜虫形成胞囊的时间为20~40秒;在高温28~30℃, 成虫能在10~15秒内形成包囊, 囊内8%的幼虫在20min内破囊而出, 但大都虫体死在胞囊内.在胞囊内逐渐分化成熟的幼虫, 最初为原球形, 经5~8h后其身体逐渐延长, 前后端逐渐明显, 前端较尖, 具一锥形钻孔器, 后端钝圆.幼虫身体呈扁鞋底形, 身体中部凹陷, 体前部有一较年夜的伸缩泡, 年夜小核明显, 身体前端有一“6”字形的原始胞口, 在“6”字形缺口处有一卵圆形的反光体, 可见腹缝线发出的体纤毛散布全身.当幼虫从胞囊中孵化出来、钻入宿主表皮后, 钻孔器逐渐萎缩、消失, 胞咽逐渐形成, 反光体消失, 小核渐向年夜核靠拢, 年夜核由圆形逐渐酿成马蹄形或香肠形.温度为5~30℃时, 小瓜虫从形成包囊到孵化出幼虫所需时间随水温升高而缩短.在温度为5~6℃时, 成虫一般不形成包囊,直接分裂, 需要144h左右才发育出幼虫, 幼虫的成活率很低, 90%的幼虫死亡.水温为9~12℃时, 需要48h才孵化出幼虫, 但只有70%的成虫孵化出幼虫.在15~20℃的条件下, 100%的成虫孵化出幼虫, 孵化时间为20~23h.在温度为22~25℃时, 只要19~20h就能孵化出幼虫, 但有些成虫在孵化过程中死亡, 只有95%的成虫孵化出幼虫.在水温为28~30℃, 1%的成虫形成胞囊, 其它虫体直接分裂, 只需14~16h就孵化出的幼虫, 但幼虫的成活率为30%.小瓜虫在5~30℃的温度范围内都能分裂、繁殖, 在高温(5~6℃)和高温(28~30℃)条件下, 成虫分裂、孵化出来的小瓜虫幼虫数量少, 成活率较低, 小瓜虫的最适繁殖温度为15~20℃, 在此温度下成虫分裂、繁殖出的子代多, 幼虫的成活率也高.在水温为15~20℃的实验条件下, 感染30min, 部份小瓜虫幼虫钻入鱼的粘液里, 但还没钻入鱼的表皮;感染1h, 部份小瓜虫幼虫钻入鱼体表皮, 但虫体的部份身体还露在外面, 没被鱼的上皮细胞包围;感染4h, 小瓜虫完全钻入鱼的表皮, 被鱼的上皮细胞包围起来.从小瓜虫幼虫刚感染上鱼体到开始营寄生生活以及虫体发育成熟只需要96h时间.鱼体感染上小瓜虫幼虫之后, 72~96h看不出什么异常现象, 与正常鱼相比, 病鱼显得有些活泼, 看上去很有精神, 在水族箱中时游时停.感染120~168h, 肉眼可见鱼体表似披了一层轻纱, 尾鳍呈乳白色, 病鱼在水中狂燥不安, 常将身体与水族箱壁摩擦, 串出水面, 鱼体表粘附着一些食物渣滓或排泄物.感染216~240h 左右肉眼可见鱼体表有小白点了, 从头至尾鳍均有, 而且白点越来越年夜, 在深色布景的环境下, 鳍条上的白点特别明显, 病鱼精神不振, 游动缓慢, 躲在水族箱的角落不太活动, 用手触摸鱼时, 由于鱼体极力摆动, 有小瓜虫从鱼身上失落下来.生产实践上所说的“白点病”的白点是在鱼体发育成很年夜个体的小瓜虫成虫.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小瓜虫一般喜欢寄生在运动器官, 如胸鳍、尾鳍、鳃上.胸鳍上寄生的虫体密度最年夜, 往往最先发现有“白点”.另外, 严重感染时在口腔、鼻腔和眼球上也寄生有小瓜虫.小瓜虫寄生在鱼的眼部时会造成了眼球溃烂、塌陷、瞎眼.小瓜虫在水温为15~20℃的条件下只需96h左右就发育成熟, 而鱼体感染小瓜虫216h左右肉眼才华见到其身上有“白点”, 因此, 在生产上发现鱼身上有“白点”时己是鱼严重感染寄生虫了, 虫体一般已寄生在鱼体深层部位, 虫体被鱼的上皮细胞层层包裹, 有些虫体己寄生在鱼的真皮内.小瓜虫寄生在鱼的表皮和鳃组织中, 剥取鱼上皮细胞和红细胞为生.小瓜虫寄生在鱼类的鳃丝和鳃小片之间时, 吞噬鳃小片, 以鳃小片的上皮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等为食.小瓜虫寄生在鳃上, 引起鳃上皮细胞增生、肿胀, 从而影响鱼的呼吸;由于小瓜虫对表皮、鳃的破坏, 引起鱼的电解液、营养物质、体液流失, 造成代谢紊乱.感染小瓜虫后, 鱼体内15种氨基酸减少, 尤其是亮氨酸, 赖氨酸, 丝氨酸显著减少.小瓜虫还能钻入鳃腔膜并穿过膜进入到胸腺组织内部, 以胸腺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为食, 使胸腺的正常组织结构紊乱, 淋巴细胞明显减少.小瓜虫在鱼的体表钻营, 引起体表伤口继发感染, 从而引起鱼的死亡.经常使用的杀灭小瓜虫药物不能渗透进入鱼皮肤、达到鱼体上的“白点”, 不能杀死寄生在鱼身上的小瓜虫.多种药物经高渗、空气浸润或概况活性剂浸泡给药, 能同时杀死裂殖体阶段和滋养体阶段小瓜虫的药物很少, 仅部份药物能达到小瓜虫的寄生部位, 达到杀死小瓜虫的效果.目前对小瓜虫的预防和治疗以生态防治的方法比力好这是一种土法治疗.将病鱼放在盛有绿水的小容器中, 置日光下曝晒, 几日后可治愈.因为小瓜虫对温度较敏感, 适宜水温在16~22℃.绿水吸热快, 日晒后水温逐渐上升, 当达到26℃以上时, 虫体即自行脱落.此方法多见于老北京用缸养殖观赏金鱼发生小瓜虫病时, 小水体可用此方法.5.2 辣椒生姜法对辣椒生姜法, 毁誉各半, 有些反应效果很好, 有些反应效果很差.根据笔者的观察, 辣椒生姜选择适当, 在每年6月20日前使用一次效果明显, 关键是生姜需要选择沙姜, 辣椒需要选用辣度很高的朝天椒, 而不能选用菜椒, 加水熬制后泼洒, 效果明显.辣椒生姜法对小瓜虫裂殖体阶段有一定效果, 而对滋养体阶段的杀灭效果不明显.5.3 紫外线法小瓜虫对紫外线十分敏感, 紫外线对包囊体的最小致死量约为100000μw/cm2.s.选用适合的紫外灯对养殖用水进行照射, 能够杀灭外来水源携带的小瓜虫.升高水温法适用于小水体, 把水温缓慢提高到30℃左右, 小瓜虫适应的水温为15~20℃, 小瓜虫处于一个热不良环境中, 会脱落或者死亡, 30℃水温维持48h后, 年夜量换水, 再换入30℃的水, 缓慢降温到室温即可.此方法尤其适用于家庭水族箱养殖观赏鱼.5.5盐酸氯苯胍粉、地克珠利预混剂内服法盐酸氯苯胍粉、地克珠利预混剂是国家标准品种, 批准了水产用途的渔药.50%盐酸氯苯胍粉, 用途:治疗鱼类胞子虫, 使用方法:拌饵投喂, 按5%投饵量计, 每1kg饲料用本品0.8g, 连用3~5日, 苗种减半.0.5%地克珠利预混剂, 用途:用于防治粘胞子虫引起的鲤科鱼类粘胞子虫病, 使用方法:每1kg饲料用本品8~10g.了解小瓜虫的生活史, 便于我们了解其生命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开发出能够治疗小瓜虫病的高效平安的药物.小瓜虫病作为世界性。
水泥池养殖鳗鱼小瓜虫病的诊断及防治

水泥池养殖鳗鱼小瓜虫病的诊断及防治福建天马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50308)张蕉亮当今中国鳗鱼养殖业特别是水泥池精养模式已进入集约化高密度为主的养殖时代,伴随着高产量和高效益的是环境的恶化,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病虫害的发生。
毫无疑问,小瓜虫病是该种养殖模式下的易发产物,它给鳗鱼养殖业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认识小瓜虫的病原、繁殖规律、流行情况、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对鳗鱼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病原概述病原体为多子小瓜虫(lchthyophthinus multifiiis),属纤毛门,寡膜纲、膜口目、凹口科、小瓜虫属的一种原生动物,由直接接触传播,可引起鳗鱼致死性体外寄生虫病。
病鳗体表、鳍条和鳃上肉眼可见许多直径0.5~1毫米小白点,故又称“白点病”。
小瓜虫的生活史可分为3个阶段,即成虫期、胞囊期和幼虫期。
幼虫期长卵形或椭圆形,前端尖后端钝,前端有一耳形胞口,后端有一根长而粗的尾毛,大核呈椭圆形或卵形,体前端有伸缩泡。
成虫期(又称为滋养体)虫体为卵圆形或球形、乳白色,体披均匀纤毛,内有一个大核呈马蹄形或香肠状和一个小核呈球形,紧贴大核胞质内有大量的食物颗粒和伸缩泡。
成熟的虫体离开病鳗后,作3~6小时的游泳后沉入水底。
静止后分泌一层胶质厚膜将虫体包囊,形成胞囊,呈圆形或椭圆形,粘附在鱼池底、壁或其它固体表面。
成虫形成胞囊以后在胞囊内不断分裂,逐渐分裂成许多小个体,即幼虫母体,通常一个胞囊能形成2000多个幼虫母体,最后破囊而出,变成感染性幼虫,此期虫体周身长有丰富的纤毛,借此游向鱼体,依靠头上的穿刺腺钻入宿主鱼的皮肤和鳃。
小瓜虫幼虫从胞囊出来后,极具侵染性的幼虫即四处寻找鱼体侵入,如果2~3天内没有发现宿主鱼,幼虫会自然死亡。
幼虫一旦侵入鱼体,进入体表上皮层或鳃组织间,则汲取宿主鱼营养引起组织增生,形成脓包,即肉眼可见的小白点。
幼虫再慢慢发育成熟,成虫后离开鱼体再形成胞囊并在胞囊内不断分裂产生幼虫,周而复始。
不同发育阶段椰心叶甲对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

B r o n t i s p a l o n g i s s i ma ( Ge s t r o ) t o Th r e e Ki n d s o f I n s e c t i c i d e s
L I N Y u y i n g , J I N T a o ,WA N G J i n , J I N Q i - a n ,WE N H a i b o ,P E N G Z h e n g q i a n g
Ab s t r a c t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s o f i n s e c t i c i d e s e n s i t i v i t i e s o f v a r i o u s d e v e l o p me n t a l s t a g e s o f Br o n t i s pa l o n g i s s i ma
1 I n s t i t u t e o f P l a n t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P r o t e c t i o n , A c a d e m y o f T r o p i c a l A g r i c u l t u r e S c i e n c e s f o C h i n a / K e y L  ̄o r a t o yf r o r M o n i t o r i n g a n d C o tr n o l f o T r o p c i a l A g r i c l u t ra u l a n d F o r e s t I n v a s i v e Al e i n P e s t s ,Mi n i s t r y f o A g r i c lt u u r e , D a n z h o u ,Ha i n a n 5 7 1 7 3 7 ,C h i n a 2 Xi a me n A d mi n i s t r a t i o n De p a r t m e n t o f A fo r e s t a t i o n , Xi a m e n ,喇 m 3 6 1 0 0 4 ,C h i n a
初春鱼小瓜虫病的防治

初春鱼小瓜虫病的防治
病原:多子小瓜虫。
症状:当虫体大量寄生时,肉眼可见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布满白色点状囊胞,因此又称之为“白点病”。
严重感染时,由于虫体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的表皮组织,引起病灶部位的组织增生,并分泌大量粘液,形成一层白色的薄膜覆盖于病灶表面,同时鳍条病灶部位遭受破坏出现腐烂。
危害对象及流行条件:国内各养殖地区此病均有发生。
此虫对寄主没有严格的选择性,对当年鱼种危害最为严重。
不论在何种饲养水域均能感染此病。
防治:
1、放养前每亩水面1米水深用50克“鱼虫灭2B”2000倍水溶解后全池泼洒。
用“鱼康乐2号”以0.5%添加于饲料中,每15天投喂一次。
苗种放养前用“苗种浸泡剂”按1/5000的比例稀释后药浴3~5分钟。
2、发病时用50克“鱼虫灭2B”2000倍水溶解后按每亩水面1米水深的用量全池均匀泼洒,隔2天再次使用一次。
同时配合“鱼康乐2号”使用效果更佳。
若病灶严重感染时,用“鱼康乐1号”以1.5%添加于饲料中,连续投喂3~5天。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 业生 产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供参 考 。
有 许 多小 白点 ,经镜 检 符合 多子 小瓜 虫 的形态 特征 。
试 验用 水 族箱 采用 8 0 c m×6 0 c m×4 0 c m 的有 机 玻 璃箱 ,使 用 前 用 l O O mg / L高锰 酸 钾及 l O mg / L强
氯 精 浸泡 消毒 处理 ,洗 净备用 。
试 验用 水 为 四川 省 水产学 校 校 区内井 水 ,水 温 2 2 ~2 4  ̄ C,经充 分暴 气后使 用 。 试 验所 用 药物福 尔 马林 4 0 、高 锰 酸 钾 、硫 酸铜 由 四川 省 水 产 学 校 实 验 室 提 供 ,均 为 分 析 纯 级 ;
能 寄生 ,并 导致 大量 苗种甚 至 成鱼死 亡口 。 目前 ,用 于 防治 小 瓜 虫病 的药 物很 多 ,但 用 药效 果 大都 不
太理 想 或者 不稳定 。 。 。 。 。虽然 其 中硝 酸亚汞 作 为观赏 鱼小 瓜虫 病 的治疗 药物 有较 好疗效 _ 1 。 。 ,但 因其 毒性
长江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 0 1 3 年6 月号 农学 中旬刊 第 l 0 卷第 1 7 期 J o u r n a l o f Y a n g t z e Un i v e r s i t y( N a t S c i E d i t ) J u n . 2 0 1 3 ,Vo 1 . 1 0 N o . 1 7
辣 椒 为市 购 的红牛 角椒 ,煎 水后 使用 。
试验 用鱼 为 5 ~l O g的建鲤 鱼种 ,试 验前 体质 健壮 、无 病无 伤 ,经 1 ~2 食 盐水 常规 消毒后 备用 。
1 . 2 方 法
试 验共 采 用水族 箱 2 5 个 ,其 中 2 4个 用 于药物 处理 ,另 1个 用作 对照 ( 表1 ) 。 ( 1 )病 原体 的感 染 水 族箱 盛适 量水 后将 带 回 的病 鱼 每箱放 入 2尾 ( 对照 组除外 ) ,同时放 人 3 0尾 健 康 的试 验用 鱼种 。经半个 月后 ,除对 照组外 ,所 有试 验 鱼体表 、 鳍 条及鳃 都 出现 了许 多 白点 , 经镜检 ,
1 材 料 与 方法
1 . 1 材 料
病 原体 多子 小瓜 虫来 自四川省 西 昌市 团结渔 场 。7月 初从 该 渔 场 收集 规 格 为 2 0 ~2 5 g 、鱼体 都 已严 重 感染 多子 小瓜 虫病 的建 鲤 鱼种 8 O尾 ,用 塑料 袋充 氧 运 至 四川省 水 产 学校 实 验 室 。病鱼 体 表及 鳃 上 均
多子 小瓜 虫 ( c
0
r s mu l t i f i l l i s )属纤 毛虫 纲全 毛 目凹 口科小瓜 虫 属 。 由多 子 小瓜 虫 引起
的 鱼病是 渔业 生 产 中最常 见 的鱼病 之一 ,它 在鲤 鱼 、草鱼 、鲫 鱼 、金鱼 、斑 点叉尾 鲴 、大 口鲶 等鱼类 都
[ 关 键 词] 多子 小 瓜 虫 ( c ^ 施 o 户 [ 中图分类号]¥ 9 4 1 . 5 1 6
“ 5 m u l t i f i l l i s ) ;敏 感 性 ; 福 尔 马 林 ; 高锰 酸 钾 ;硫 酸铜 ;辣 椒 [ 文献 标 志 码 ] A [ 文章 编 号] 1 6 7 3 —1 4 0 9( 2 0 1 3 )1 7 ~ 0 0 5 1 一O 4
不 同发 育 阶段 多子 小 瓜 虫 对 几 种 药 物 的敏 感性
张 善 忠 ,张 玉 贵 ( 四川省水产学校, 四川 成都 6 1 1 7 3 0 )
李 成 ( 成 都正大有限公司, 四J I I 成都 6 1 1 7 3 0 )
[ 摘 要 ] 分 别 采 用 福 尔马 林 ( 1 0 0 、l O mg / L ) 、高锰酸钾 ( 2 0 、2 mg / L) 、硫 酸 铜 ( 7 . 0 、0 . 7 m g / L ) 和 辣 椒 煎水 ( 1 0 、l m g / L ) 对 患 病 建 鲤 鱼种 鱼 体 上 不 同发 育 阶段 ( 营养体 期、胞囊 期和 幼虫期) 的 多子小瓜 虫 ( I c h t h y o p t h i r i u s mu l t i f i l l i s ) 进 行 浸 洗 或 遍 洒 处 理 ,探 讨 了不 同发 育 阶 段 的 多 子 小 瓜 虫 对 几 种 药 物 的敏 感 性 。 结 果 表 明 :胞 囊 期 的 小 瓜 虫 对 几 种 药 物 都 不 敏 感 ; 自 由活 动 期 的 小 瓜 虫 幼 虫 对 几 种 药 物 都 敏 感 ; 营 养 体 期 的小 瓜 虫 只对 福 尔 马 林 和 辣 椒 煎 水 2种 药 物 敏 感 , 对 高 锰 酸 钾 不 敏 感 , 但 也 未 加 重 病 鱼 病 情 , 而 用 硫 酸 铜 处 理 不 但 没 有起 到 治 疗 的 作 用 , 反 使 病 鱼 病 情 加 重 。几 种 药 物 的 处 理 效 果 比较 ,福 尔 马 林 不
论 是 浸 洗 还 是 遍 洒 ,其 处 理 效果 都 最 好 ,其 次 是 辣 椒 煎水 浸 洗 ,硫 酸 铜 处 理 效 果 最 差 。 多 子 小 瓜 虫 的 药
物 敏 感 期 为幼 虫期 在 水 体 中 独 立 游 泳 并 寻 找 宿 主 的 阶段 , 此 阶段 即 为 治疗 多子 小 瓜 虫 病 的 最 佳 时 间 。 在 防治 多子 小 瓜 虫 的 过 程 中 , 应在 第 1次 用 药 2 d后 到 第 4天 时再 重 复用 药 1次 , 以达 到 最佳 防 治效 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