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高三文言文实词推断口诀

高三文言文实词推断口诀
高三文言文实词推断口诀如下:
结构对称,词性相对;
成分搭配,语义相配;
字音字形,通假异义;
邻字帮助,同义反义;
联想迁移,前后联系;
古今对比,各有所异;
先分后总,寻找规律;
结合语境,突出重点。
以上口诀仅供参考,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和文章内容来理解记忆。
另外,还可以参考以下方法进行实词推断:
1. 形声字推义法: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形旁表意,可根据形旁推知字义。
2. 通假字推义法:古代汉语中有很多通假字,可根据通假字推知本字的含义。
3. 偏旁部首推义法:汉字的偏旁部首往往能提示其所表示的意义类别,可根据偏旁部首推知字义。
4. 语境分析法:结合上下文语境,根据句子结构、词语搭配等推断词义。
5. 联想迁移法:根据已知的词语含义,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其他词语的含义。
6. 古今对比法:通过古今词义的对比,了解词语的古义和今义的不同之处。
7. 字典查阅法:通过查阅字典,了解词语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高考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高考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挑战高考理解文言文的关键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而理解文言实词,不仅要靠长期的阅读积累,更要靠阅读过程中的推断。
我们知道,文言实词的基本特点是一词多义,一词兼有多个词性。
在一个具体的阅读过程中,一个特定的文言实词究竟怎么解,是何词性,除了要靠阅读积累外,更重要的是要依据语境来推断。
只有这样,阅读过程才会顺利进行。
由此可见,推断能力在文言文阅读过程中的重要性。
从高考的角度来看,一个考生要想较好地掌握考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除了要多积累、勤记忆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掌握相应的推断技巧,培养自己的推断能力,唯有如此,记忆中的死知识才能变成活知识,考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也才有可能大踏步地得以提升。
下边笔者结合实例介绍八种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以期对广大考生的备考有所助益。
一、语境分析推断前边已经说过,文言实词的基本特点是一词多义,一词兼有多个词性。
在一个具体的阅读过程中,一个特定的文言实词究竟怎么解,是何词性,除了要靠长期的阅读积累外,更重要的是要依据语境来推断。
可以说,语境是帮助我们解读文言实词的一把非常有用的钥匙。
任何一个特定的文言实词的词义,从根本上来讲,均离不开具体的语境。
语境推断法是我们推断文言实词词义最重要、最根本的一种推断法。
如2006年广东卷实词判断题C句:C.谭谢不纳,母大困道歉C项中的“谢”是一个多义实词,除有“道歉”、“辞别”、“感谢”、“告诉”、“凋落”等意义外,还有“推辞、谢绝”的意思。
根据原文常允恭的母亲张氏无所依,想投靠儿子的朋友谭敬先而不被接纳,最后只好到金陵找杜一元这个具体语境,可以断定“谢”的意思是“谢绝”而不是“道歉”,故C答案为错误答案。
再如2010年广东卷实词判断题C句: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标志试题将句中的“识”解释为“标志”,这就意味着这个“识”在这里不读“shí”,而读“zhì”。
那么,这种理解对不对呢?看一看该句所在的语境,“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
【初中文言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初中文言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文言实词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难点,必考。
其不仅数量多(《大纲》规定120个,但高考又不仅限于这些),而且变化灵活,意思不易确定,因而合理推断词义在考试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就介绍八种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
1.从字形推断词义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
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信”,这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
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1999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从课文中推断词义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同一词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再确定文言语料中该词的含义。
如1998全国卷第16题“金人曳出,击之败面”一句将“曳”解为“蜂拥”,将其放在句中考查作“出”的状语似可通,这是不顾它本身的含文而望文生义。
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口技》中的“曳屋许许声”及《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弃甲曳兵而走”等句就可解为“拖、拉”的意思。
3.从上下文推断词义古代汉语中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理解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把理解代入语境中,解释准确而无滞碍者应为正确,这就是常言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境”,如《祭十二郎文》“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一句中的“犹”多数同学把它解为“还”,句意为“你当时还小,一定不再记得了”乍一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放在语境中就错了,因为作者与“十二郎”虽为叔侄,但龄相差无几,不会这样说话,因此解为“更”才更合理。
再如①“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
高考语文 文言文词义快速推断的八种方法课件

A.拜见
5.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 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 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 “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 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 明显不当。 再如:选出“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中加点字 意义
一些并列的短语也可藉此来推断。比如“文过饰非”,“过” 与“非”词义相同,那么“文”与“饰”也相同,“文”即 为“掩饰”之意。又如“化险为夷”,即然是在互相转化, 那么“夷”也就为“不险”,即“平坦、平安”之意。 “备”和“全”对应,即“齐全、完备”。 求全责备 “北”和“亡”对应。都指败逃的人。 追亡逐北 通五经,贯六艺 “贯”和“通”对应,也是“通晓” 义。 又如: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诗经· 王风· 大车》) “谷”和“死”对应。那么是同义对应,还是反义对应 呢?根据“异室”、“同穴”的对应,我们可以判明“谷” 和“死”也是反义对应。“死”当然是“死去”之义, “谷”就可以知道是“活着”的意思了。 党同伐异 伐:讨伐→党:袒护 革故鼎新 革:革除→鼎:建立 前倨后恭 恭:恭敬→倨:不敬、傲慢
4.结构互证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 思推断词义) 古人讲究音韵和谐,节奏铿锵,遣词造句多 使用对偶、排比句式,根据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由已 知词义推知未知词义。比如“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 敛而助不给”一句讲的“春”“秋”两季之事,“春 耕”对“秋敛”,由此可推出“敛”为“收割”之意; “补不足”与“助不给”相对,“助”即“补”,因 而“给”亦为“足”,成语“家给人足”可作佐证。 又如屈原《离骚》中的“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 光”中的“比”,“比”对应“齐”,“齐”有“相 同”之意,成语有“等量齐观”,那么“比”也是 “相同”,而非“比较”。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高考文言专题复习
01
结构分析法
03
通假分析法
05
语法分析法
02
据形索义法
04
联想推断法
06
语境分析法
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CONTENTS
04
05
01
03
02
字形
1、丰则贵籴dí ,歉则贱粜tiào 2、冀得一归觐jìn
01
03
02
怎样利用通假推测词义?
例1: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析:“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 ”。
娶
例2:“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析:“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 ”,名词作状语,豁然开朗。
5.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析”字由“木”和“斤”两部分组成,而“斤”在古汉语里是 “斧子”的意思,用斧子把木头劈为两半,再结合前边“分”“离”这些字的意思,就可推断出“析”的意思为“分开” 国家已经四分五裂了,根本保卫不了 6.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句中的“饷”字从字形上看,是以 “饣”为偏旁,前有“不”字,再对应后面的“食”字,可知道这是一个动词,并可以推断出“饷”的意思是“给饭吃” 荒年的春天,自己年幼的弟弟来了也不供饭;丰年秋收时,疏远的客人也招待他吃饭。 7.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渡口 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 8.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磴,其有七千有余 石阶 上山的路全程有四十五里,都是用石块砌成石阶,那石阶总数有七千多。 9.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到……去 谭君本人直接到袁世凯居住的法华寺去拜访 10.可以独飨白粲 càn 食用米 可以独自吃白米饭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实词词义推断8法(潮师)

那富人家认为自己的儿子很聪明,却怀疑 邻居家的老人。
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测, 得出错误的结论, 害己。 从邻居家的老人这方面,给别人提意见,要尽 量用能让别人欣然接受的方式。这就是说话的难处。
2、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6 分)
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 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 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 而不休者,故难及也!”
例如: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2、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长
同义复词:“敝”:疲劳
再如:
1、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同义复用。“冲”即“幼”,意思是“年 幼”。 2、(2006年湖北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C项“纠”与“劾” C 同义对举,当为 A不徒高谈虚论 徒:只是 同义复词,“劾”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堪:胜任 是“弹劾”的意 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纠:纠正 思,因此推知 “纠”应为“检 D本为羁旅 羁旅:寄居
(5)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双目失明 (6)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lí 颈以塞责耶!” 译:他继母哭着骂他说:“你杀死我的儿子, 想砍自己的颈子来搪塞吗?”
二、通假推词义法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
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假角
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
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
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 下贯通 齐武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 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 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 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xiá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 应当让他有所成就。” B.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必将有所成就。”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 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 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 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 2、冀得一归觐 “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形 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 “拜见”。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 形旁有表意的功能。 会意字则本身就表意。
给你方法 三、结构推断法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被任用 腰系着 选择、选拔
2.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3.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终日”意为“整天、时间长”—— “须臾” 意思为“时间短”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 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 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 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 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 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
给你方法 四、联想推断法
1、联想课文有关语句:课文迁移法,对所学课文 中重点词义准确记忆,通过联想比较推断。 ①进之布指算,不爽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 差错 ②铨(quán)简秀士 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 选拔 ③不以外夷见忽 府吏见叮咛(《孔雀东南飞》) “见”是第一人称“我”之意。
给你方法 六、借助语境法
语境分析推断
内部语境 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外部语境
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 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 言环境
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应节”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释为“和着”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③所举应法,得其罪辜 告发、举报的符合法律 他揭发检举官员,都依法行事,被检举的人也是 罪有应得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方法文言文最难的是实词,我们在学习和考试中遇到的实词不可能都是学过的,有些实词的意义得靠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判断和推测。
1、字形推断法汉字中的形声字占90%以上,大都可以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其词义。
①“晋侯觞客于柳溪。
”(“角”多与器物有关,多是盛酒的酒器,这.里应该是活用为动词“以酒款待”。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根据形旁“田”推出“田地”.之意。
)③“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硎”..是个“石”字旁,并且这种东西还能够“发刀刃”,可以推知是“磨刀石”。
)形旁词义举例:刂(刀)斤(斧)辶(走)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宀(房舍)求(毛皮)歹(死亡)页(首)月(肉)自(鼻)彳(行)王(玉)2、通假字音推断法实词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借助通假关系,找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根据同音通假求得词的意义。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若解释成“一倍,加倍”便无.法理解此句的意思;但是“倍”与“背”的读音相同,“背”的含义是“违背”,由此我们便可以很容易地得出“倍德”就是“违背恩德”。
)②“甚矣,汝之不惠。
”(“惠”本义为“仁爱”,在这里显然是讲不通.的;可借助于音的联系来推断其通假,“惠”通“慧”,意思豁然贯通。
)③“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顿”与“钝”读音相同,“钝”.的意思是“不锋利”,“甲兵顿敝”就是“甲敝兵钝”,铠甲破烂,兵器也不锋利。
)3、联想推断法难于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的实词的含义。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实词,也可以根据熟知的成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①“不以外夷见易。
”(《孔雀东南飞》:“府吏见叮咛。
”“见”是放在.动词前,对自己怎么样的一种用法,“见易”即“轻视我”。
)②“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薄,迫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文言实词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难点,年年必考。
其不仅数量多(《大纲》规定120个,但高考又不仅限于这些),而且变化灵活,意思不易确定,因而合理推断词义在考试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就介绍八种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
1、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
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信”,这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
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1999年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借助课文推断词义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同一词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再确定文言语料中该词的含义。
如1998年全国卷第16题“金人曳出,击之败面”一句将“曳”解为“蜂拥”,将其放在句中考查作“出”的状语似可通,这是不顾它本身的含文而望文生义。
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口技》中的“曳屋许许声”及《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弃甲曳兵而走”等句就可解为“拖、拉”的意思。
3、借助语境推断词义
古代汉语中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理解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把理解代入语境中,解释准确而无滞碍者应为正确,这就是常言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境”,如《祭十二郎文》“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一句中的“犹”多数同学把它解为“还”,句意为“你当时还小,一定不再记得了”乍一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放在语境中就错了,因为作者与“十二郎”虽为叔侄,但年龄相差无几,不会这样说话,因此解为“更”才更合理。
再如①“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
②句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
用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以理解为“记载”,而不能理解为“说”。
2006年全国卷Ⅰ文言文翻译第二句“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中的“居”有的同学译为“居住”,有的同学译为“待过”,放在全文语境中考查都不太确切,应为“做官”才合理。
2003年全国卷中第11题C项“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中的“遇”解为“优待”,“遇”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优待”虽为动词,但从语境来看是译不通的,只能是“对待”。
4、借助语法推断词义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
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游泳”之意。
《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中的“以”许多书中都未标明其意义,若用语法来断定,本句中“仆”为主语,“著”为谓语,“诚”为状语。
因而“以”应为通假字,本字为“已”,当副词“已经”解。
2000年高考题“自放驴,取樵饮
爨(cuàn)”一句,把“樵”解为“打柴”,看上下文“樵”字之前有动词“取”,其后又有动词“饮爨”,整体意思为取柴做饭,因此“樵”字应是名词,当解为“木柴”而非“打柴”。
5、借助结构推断词义
有些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究对仗,有时还采用互文的修辞形式,我们可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断词义。
如“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应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2001年全国卷第11题“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亡”与“北”对应,也应译为“败逃者”。
6、借助双音词推断词义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古今汉语一脉相承,因此我们就可借助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来解古汉语的单音词。
如“李斯,相也,具于五刑”中的“具”,我们就应联想到现代汉语的“具备”一词,那么“具”就可解为“备”,句意为“备受五刑的折磨”,又如“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中的“丐”我们根据“乞丐”一词,就可推出“乞求”之意。
1999年全国卷文言文第一题“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中的“信”,我们由现代汉语“信使”一词就可推出“使者”之意。
7、借助成语推断词义
成语从古汉语而来,其中保留了古汉语许多实词的用法,我们若能利用现在掌握的成语中的某些语素的含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无疑是一条捷径。
如《六国论》“始速祸焉”中的“速”我们可联系成语“不速之客”而推知其应为“招致”。
《屈原列传》“举类迩而见义远”中的“迩”我们可联想成语“遐迩闻名”而推出其为“近”又如“其文约,其辞微”中的“微”,我们可和成语“微言大义”相联系,就可解为“精微,含蓄”之意。
同学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注意积累、整理这样的联系,学习就能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8、借助文化常识推断词义
对于有些实词的意思,我们也可借助生活常识、生活经验和文化习俗来推断。
如《屈原列传》“邪曲之害公也”一句中的“公”应为“公家”也就是“国家”,因为略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至今乡村老百姓仍把“国家”称为“公家”,这也是古代的普遍叫法。
1995年高考文言文材料记叙了一位善良勤劳,深明大义的母亲,试题将“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中的“夜分”解释为“夜尽时分”,其实只要想一想:白天睡觉,岂算勤劳?所以,只能将“夜分”解为“夜半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