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合集下载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文言实词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难点,年年必考。

其不仅数量多(《大纲》规定120个,但高考又不仅限于这些),而且变化灵活,意思不易确定,因而合理推断词义在考试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就介绍八种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

1、根据字形推断词义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

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信”,这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

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1999年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借助课文推断词义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同一词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再确定文言语料中该词的含义。

如1998年全国卷第16题“金人曳出,击之败面”一句将“曳”解为“蜂拥”,将其放在句中考查作“出”的状语似可通,这是不顾它本身的含文而望文生义。

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口技》中的“曳屋许许声”及《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弃甲曳兵而走”等句就可解为“拖、拉”的意思。

3、借助语境推断词义古代汉语中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理解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把理解代入语境中,解释准确而无滞碍者应为正确,这就是常言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境”,如《祭十二郎文》“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一句中的“犹”多数同学把它解为“还”,句意为“你当时还小,一定不再记得了”乍一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放在语境中就错了,因为作者与“十二郎”虽为叔侄,但年龄相差无几,不会这样说话,因此解为“更”才更合理。

再如①“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实词推断课件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实词推断课件
“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 作“信用”讲。
“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
“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
4、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谓语不能是名词只能判断为通假字, 通“伸”,“伸张”的意思。
(2)看搭配例如: “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 “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 “自放驴,取樵炊爨(cuàn)”,“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 动词“炊爨”,上下文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 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
为国奋力之时。
(202X年全国卷3)翻译: 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 译: 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
3.语法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 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根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 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 副词充当等。 (1)划分句子成分法
)不裹粮(
),长子孙
者不知兵。今者天下无金革之声,而户口日益破,疆塌无侵削之虞

),而垦田日益寡,生民日益困,财力日益竭,其故何哉?凡
与天子共治天下者,刺史县令而已,以其耳目接于民,而政令速于行也。
今朝廷命官,既已轻任刺史县令,而又促数于更易。且刺史县令,远者三
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
),故州县之政,苟有不利于民,可
译:天台生热得难受。晚上躺在蚊帐里面,童仆拿着扇子在前面给他扇凉, 舒舒坦服地就睡着了。 (2)2008山东省试题
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lí颈以塞责耶!”
译:他母亲哭着骂他说:“你杀死我的儿子,想砍自己的脖颈来搪塞吗?”
2.邻字推断法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方法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方法课件
位置对称的词语,词性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
[例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 “地”名词→“固”名词→险固的地势
结构分析法 ①对仗(排比、对偶、并列) ②互文
位置对称的词语,词性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
[例2]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说苑•贵德》 有罪的把他杀掉,无罪的让他活着。
实词词义的 6种推断方法
实例讲授
语境分析法 据形索义法 结构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 通假分析法 联想推断法
语法分析法
语法→词性→词义
主、宾—名词、代词 谓—动词、形容词 定—形容词、名词、代词 状—副词
判断词义的规律 1.主语或宾语位置的词语是名词。
范增数目项王。 范增多次用眼睛示意项王。
判断词义的规律
2.名词用在“之”字前、用在“所”字后、用在副词 后、用在介宾短语前、用在“而”字后(除并列关系) 要解释为动词。
练中悟法
文言实词词义的 6种推断方法
实词词义的 6种推断方法
实例讲授
语境分析法 据形索义法 结构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 通假分析法 联想推断法
理解语境
语境
内部语境: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外部语境:整段文字、整篇文章
原则: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语境分析法
[例]憎其人者,恶其余胥。《说苑•贵德》 冤仇那个人,会连他所住地方的墙壁都厌恶。
实词词义的 6种推断方法
语境分析法 据形索义法 结构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 通假分析法 联想推断法
课后翻译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 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 秦必去矣。
(202X·I 卷《战国策·魏策三》)
课后翻译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文言文往往多读几遍,文意自然就明了了。

要注意根据已知的上下文的意思去推知个别的未知的难懂的字词的意思。

根据语境和语言规律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的方法有:1.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臣从其计,大王赤赦臣。

(言听计从)2.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通五经,贯六艺。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比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变姓名,诡踪迹。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3.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如:4.声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的意义。

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5.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

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的忧劳与逸豫构成对举,与忧劳义相反的逸豫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

同理可以推出梅以欹为美,正则为景句中欹的词义为不正或倾斜;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中的殚义可由熟悉词竭的意义推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

6.选项推断法一般来说,文言文后边的设题的选项实际上是对文言文选段比较晦涩难懂的关键字词的某种注解,要充分利用设题的选项理解原文,交互理解。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实词含义推断方法+课件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实词含义推断方法+课件

想一想:
1、 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 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
“我夫人有娠,梦熊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
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 未已,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古今谭概》
梦熊: 生男 弄瓦: 生女
“果双生一男一女”
2、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1、 斫而为琴,弦而鼓之
砍,削 名词作动词,装上琴弦
名词作动词,弹奏
2、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匣:名词用作动词,把……放在匣子里 。 期年:周年。 适:到。
3、易之以百金 易:交换,买。
4、希世之珍也 希:通“稀”,少有 。
高处不胜寒。 《水调歌头》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陈情表》
六、知识迁移法
教材中学过的典型的实词意义要及时积累、灵活 运用,迁移到课外。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
六、知识迁移法
练一练:
1、除南清河太守
联系:《陈情表》“除臣洗马”,意思是:授予官职。
眇: 双目失明。 “问之有目者 ”
一、借助语境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文言实词词义 推断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 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已知条件加以仔细 研释,推断出其意义。
一、借助语境法
练一练:
1、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 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 与东宫相准。帝每面
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 子,必将有所成绩。” B.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 子,必将有所成绩。”
从“生而聪慧”“笃爱之”等词语可见“黠儿”为褒义
2、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赀。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方法-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精讲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方法-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精讲
如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有“魏王折节割地”的句子,可由“折节” 联想成语“折节下士”“低头折节”中的“折节”的意思,可确定“折节” 是改变志节的意思。
6.利用联想迁移法,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与教材例句不一致的一项
是 ( D)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后汉书·吴汉传》)
·
教材例句:听臣微志(《陈情表》)
听:准许,成全
B.叩之泠然中五声(王世贞·《<宗子相集>序》) 中:符合 教材例句:其·曲中规(《劝学》)
C.入池城,隳踏田,民怨(《资治通鉴》) 隳:毁坏
教材例句:隳·名城,杀豪杰(《过秦论》)
D.厌黎藿,慕膏粱(陆游《绪训》) 厌:满足
·
教材例句: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 “厌黎藿”中的“厌”是 “厌恶”的意思,教材例句中的 “厌”是“满足”的意思。
“轻视”他。
(2)为部民所詈( 辱骂 )
·
[解析] 结合语境“知县周以中巡视乡里,百姓无礼,他非常生气,逮捕了很多
民众”可知,百姓的行为应是“辱骂”。
(3)以中益怒,曰:“丞慢我。”( 怠慢 ) [解析] 从语境看,吴履·察知百姓的冤情,在未通知周以中的情况下,“立释之”,
在周以中看来,这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因此可以借助“形旁”来推断词义。例: ①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 “鸷”,从“鸟”从“执”,凶猛的鸟,可推断“勇鸷”指像鸟一样勇猛。 ②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2021·全国甲卷) “剽掠”中“剽”从“刀”,“掠”从“手”,讲的又是契丹军队的事,因
【对点训练】
3、利用相邻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史记·秦始皇本纪》)( 怨恨 )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高考文言专题复习
01
结构分析法
03
通假分析法
05
语法分析法
02
据形索义法
04
联想推断法
06
语境分析法
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CONTENTS
04
05
01
03
02
字形
1、丰则贵籴dí ,歉则贱粜tiào 2、冀得一归觐jìn
01
03
02
怎样利用通假推测词义?
例1: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析:“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 ”。

例2:“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析:“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 ”,名词作状语,豁然开朗。
5.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析”字由“木”和“斤”两部分组成,而“斤”在古汉语里是 “斧子”的意思,用斧子把木头劈为两半,再结合前边“分”“离”这些字的意思,就可推断出“析”的意思为“分开” 国家已经四分五裂了,根本保卫不了 6.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句中的“饷”字从字形上看,是以 “饣”为偏旁,前有“不”字,再对应后面的“食”字,可知道这是一个动词,并可以推断出“饷”的意思是“给饭吃” 荒年的春天,自己年幼的弟弟来了也不供饭;丰年秋收时,疏远的客人也招待他吃饭。 7.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渡口 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 8.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磴,其有七千有余 石阶 上山的路全程有四十五里,都是用石块砌成石阶,那石阶总数有七千多。 9.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到……去 谭君本人直接到袁世凯居住的法华寺去拜访 10.可以独飨白粲 càn 食用米 可以独自吃白米饭

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方法

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方法

(一)字形推断法汉字是表意文字,有些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来推测词义。

而80%以上的形声字的“形旁”与字义联系尤为密切。

常见形旁多有它的词义指向,如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多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多与兵器有关,从“讠(言)、辶(走)、彳(行)”者多与人的行为有关,从“禾”者多与五谷有关,从“贝”者多与金钱有关,从“皿”者多与器具有关,从“纟”者多与丝有关,从“宀”者多与房屋有关,从“月”者多与肉有关,从“页”者多与头有关。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推测词义提供依据。

例如:①襟三江而带五湖。

(《滕王阁序》)【解析】“带”,象形字,上半部分像带纽和左右佩,下半部分像垂带形,本义是腰带,这里是“以……为腰带”的意思。

②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解析】“刃”是指事字,指刀上一点表明为刀锋,此句中的“刃”用其本义。

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解析】“信”,会意字,一“人”一“言”意为人言真实,此句中的“信”由“真实”引申为“可靠、忠诚”。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伶官传序》)【解析】“组”,以“纟”为形旁,可以知道词义和丝麻有关,前边有“系”(捆绑)燕父子,由此可以推知“组”的意思为“绳索”。

(二)字音推断法文言文中有通假的语言现象,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可以借助声旁,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进行推断。

例如:①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兰亭集序》)【解析】“趣”,形声字,借助声旁“取”的读音推断其同“趋”,意为“趋向”。

②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孔雀东南飞》)【解析】“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

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

引申为“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018年高考江苏卷:
迟明行六十里,(吕)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 喜跃,骈辚同驱。
译文: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 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 一同驱车前往。
课堂小结
1.在众多推断方法中,语境推断法最重要、最常用, 也最常考。
2.在推断疑难实词词义时,单靠某一种方法很难保证 其成功,还要靠多种方法综合使用。因此,在实际做题中 应尽可能多角度、多方法地推断。为此,像其他较冷的方 法如通假推断、依据生活情理推断、利用文化常识推断也 应有所了解。
推断方法6:联想推断法
6.请联想成语或课内知识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
(1)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_宽__恕__ 联系成语:_严__惩__不__贷__
小试身手——联想推断法
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
1、 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
言简意赅
完备
2、 牢之(刘牢之)问甲兵刍粮,进之(高进 之)布指算,不爽,乃辟行军司马。
——《王烈传》
巩固训练
1、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
壁垒
2、变姓名,诡踪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雇佣
高考真题试练 1、2017年高考全国卷1文言文翻译:
(谢)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谢)曜好臧否人 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他语乱之。
译文:谢弘微口中不说别人坏话,而谢曜则喜爱评议 (褒贬)人物,每当谢曜发表议论时,谢弘微常用 别的话题岔开。
考纲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词义的基本推断方法。
2、能综合运用多种推断法,推断疑难实 词的含义。
推断方法1:语境推断法
1.请用语境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
(1)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_横__斜__、_倾__斜__ (2)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_断__绝__粮_食__
翻译:(1)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 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
(2)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 而在文采义理方面比不上他。
2018高考全国卷3:
13.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2)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 方法
文言小故事:
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 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 “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 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 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几,果双生 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问题:材料中“弄璋 ”“弄瓦” 是什么意思?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关键 词:“务”“苛”“宽”。(2)关键词:“村野”“蔽罪”“好生”。
译文:(1)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 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
(2)村野愚人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 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
高考真题——2018年全国卷2: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思”“食”“弦歌”“荐”,状语后置“为立祠 安阳亭西”。(2)关键词:“狱”“威风”“文理”。
小试身手——语境推断法
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
(北)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 生而聪慧,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 有所成。”——《颜氏家训·教子》
聪明
推断方法2:对称推断法
2.请用对称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
(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_选__拔__
(2) (夏侯)亶轻刑薄赋。_降__低__
小试身手——字形推断法
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
1、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双目失明
2、王怒曰:“劓(yì)之。” 割掉鼻子
推断方法5:邻字推断法 5.请用邻字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疲倦
小试身手——邻字推断法
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
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年幼
小试身手——语法推断法
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
1、①信义著于四海。②楚王贪而信张仪。
信用
信任
③烟涛微茫信难求。
实在
推断方法4:字形推断法
4.请用字形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
(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_买__进__粮_食__、__卖__出__粮_食____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_田__地__
屡试不爽
差错 征召
连辟公府不就
推断方法7:字音推断法
7.请用字音推断法(通假字)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
(1)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2)行李之往来,共其困乏。

小试身手——字音推断法
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
1、崇古喜谭兵,具知诸边厄塞。

——《王崇古传》
2、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
途返
小试身手——对称推断法
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
1、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自表后主》
多余
2、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
多余
《五代史·冯道传·论》
推断方法3:语法推断法
3.请用语法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
(1)君所交皆一时贤隽。贤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2)君父既葬,存思不息,乃庐于墓侧。 结庐而居,名词活用为动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