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二中高二期中历史题

合集下载

高二历史第一学期期中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高二历史第一学期期中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高二历史第一学期期中综合测试卷(含答案)本试卷分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考场、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题纸的密封线内。

选择题每题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材料分析题每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里,答案不写在试卷上。

考试结束,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交回。

一、选择题(48题,48分)1.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规律,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大家都强制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墨,丙—道 B.甲—道,乙—儒,丙—法C.甲—儒,乙—法,丙—道 D.甲—道,乙—墨,丙—儒2.2011年10月1日,中国古代先贤孔子行教画像以全新“作揖行礼”的动画形式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将中华文化的谦谦君子之风传递给世界。

与孔子这一形象所代表的理念相吻合的是( ) A.“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B.“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C.“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礼,无以立也”D.“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3.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不断提高。

从西汉昭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东晋时皇帝亲自祭奠孔子,再到宋代下诏必须避讳孔子的名字,直到清康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

这一现象表明( )A.皇权独尊观念受到儒学思想的冲击B.孔子的思想对古代政治影响巨大C.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D.皇帝借尊崇孔子来提高个人声望4.秦始皇焚书,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不在禁、焚之列,焚书之后又坑儒以警告天下,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充分说明( )A.政治制度决定文化的命运 B.专制统治空前强化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D.主流文化被否定和限制5.冯天瑜《中华文化史》:“尊儒兴学,制度教化,将教育、考试和选官三者结合……自此以后作为正式文官制度确立起来。

湖北高二高中历史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湖北高二高中历史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湖北高二高中历史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我国古代有一本教孩子识字的书《急就篇》,列出了165个姓字,其中包括:程忠信、桓贤良、崔孝让、周千秋、邓万岁、师猛虎、冯汉强、焦灭胡、龙未央等。

上述姓字折射出的主流价值观形成于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2.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

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此可见,道家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3.山西恒山悬空寺是国内现存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它修建在悬崖峭壁间,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出现于A.西汉B.东汉C.魏晋南北朝时期D.南宋4.清末资产阶级革命者章太炎撰文评价一位古代思想家:“余姚者,立宪政体之师。

观______所恃重人民,轻君主,固无可非议也。

”下划线上可填入的书名为A.《春秋繁露》B.《四书章句集注》C.《天下郡国利病书》D.《明夷待访录》5.恩格斯说:“所有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社会当时经济状况的产物。

”以下能够佐证这个观点的材料是A.“贫富之道,莫之夺予”B.“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D.“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6.费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名言。

这四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哪一思想A.“和而不同”B.“克己复礼”C.“仁者爱人”D.“周而不比”7.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决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

这体现他主张A.三权分立B.民主共和C.君主立宪D.人民主权8.马丁·路德决定将拉丁文版的《圣经》译成德语,但面对德国方言林立的状况,他“不得不问一问家里的母亲们,问一问在胡同里的孩子们,问一问集市上的贩夫走卒”。

湖北高二高中历史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湖北高二高中历史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湖北高二高中历史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曾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此人可能是()A.孔子B.老子C.墨子D.韩非子2.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兼相爱、交相利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3.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

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4.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B.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C.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D.“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5.下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分布简表A.古代行政区划不断向东南拓展 B.人口和经济重心有南移趋势C.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不断加强 D.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加强6.从1953年到1964年间,苏联的钢产量从3810万吨增加为8500万吨,煤产量从3.2亿吨增加为5.5亿吨,石油产量从5280万吨增加为2.23亿吨,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104.2卢布。

湖北高二高中历史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湖北高二高中历史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湖北高二高中历史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该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禅让制2.“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

”这种继承制度在政治上给西周带来的最不利影响是()A.加强了周天子对诸侯国的有效控制B.使世卿世禄的贵族特权得以强化C.地方权力严重削弱影响行政效率D.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隶属关系失控3.学者徐增阳在《流动与农民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中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

”这主要体现了()A.宗法血缘关系B.家国同构观念C.中央集权意识D.民族传统美德4.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

关于山东的简称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B.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C.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5.春秋时期,部分大诸侯分封了一些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脱离本国而独立的国家,如晋封曲沃就是典型的例子。

此现象反映了()A.礼乐制度得以强化B.西周分封制遭破坏C.中央集权受到威胁D.井田制度开始瓦解6.《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下列与材料中“鼎”含义相同的是()A.春秋鼎盛B.问鼎中原C.钟鸣鼎食D.一言九鼎7.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8.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

湖北高二高中历史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湖北高二高中历史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湖北高二高中历史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在此,顾炎武认为()A.春秋时期周王否定了诸侯的独立性B.春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C.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极其缓慢D.战国时期宗法贵族文化遭到破坏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B.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戴逸先生评论清王朝某项制度时说:“它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直接听命于皇帝,帮助皇帝出主意,写文件,处理重大政务,如升革文武官员、审理重大案件、制定大典礼节、查考兵马钱粮等。

”与“它”相关的是()A.“掌丞天子,助理万机”B.“中书取旨,门下封驳”C.“首辅独专票拟,阁权至重”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4.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优良传统。

下列对下图所示水利工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最初起到了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的作用B.促进了秦国农业发展,使东方六国难以抗衡C.第一次沟通了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D.加快了岭南地区归入中央政府管辖的进程5.“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

”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6.史学家陈锋、张建民主编的《中国经济史纲》指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符合“第一次商业革命”的是()A.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B.商业活动的群体——商帮形成C.远洋贸易开始使用指南针D.烟草等经济作物开始传入7.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长、社会影响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

湖北高二高中历史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湖北高二高中历史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湖北高二高中历史期中考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周礼·考工记》将城邑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王城”;第二级为“诸侯城”;第三级为“都”,即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

在城隅高度上,规定王宫“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官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是的实行。

A.分封制B.宗法制
C.井田制D.封建礼制
湖北高二高中历史期中考试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周礼·考工记》将城邑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王城”;第二级为“诸侯城”;第三级为“都”,即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

在城隅高度上,规定王宫“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官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是的实行。

A.分封制B.宗法制
C.井田制D.封建礼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周礼·考工记》”、“王城”、“诸侯城”等信息可得出城邑的划分具有严格森严的等级,与分封制相符,因为西周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森严的等级,故A项正确;宗法制的主要特征是血缘,而题干中为提血缘,故B项排除;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封建礼制,仅阐释了分封制,故D项排除。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

湖北高二高中历史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湖北高二高中历史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湖北高二高中历史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一曰( )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括号中应为A.“立子立嫡”B.“世卿世禄”C.“封建亲戚”D.“敬天法祖”2.有史学家认为,“汉朝的宰相是颇有实权的。

全国的政治,都以相府为总汇,…自霍光秉政,自领尚书,宰相都用年老无气和自己的私人,政事悉由宫中而出,遂不能有正色立朝之臣。

”上述材料反映作者主要的观点是A.汉武帝初设中朝制度起到了加强专制皇权的作用B.尚书省作为三省之一主要掌握政府行政之执行权C.皇权的加强和相权的削弱反映古代政治发展趋势D.相权的削弱是导致西汉后期政治腐败的重要原因3.史载,魏晋时设中正,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

中正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

由此可知,政府实行九品中正制的主要目的在于A.巩固门阀士族统治B.加强中央集权C.保证选官的公正性D.注重门第家世4.下列史料反映清朝统治者设立军机处的根本目的的是A.“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D.“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5.亚里士多德指出,“平民群众具有最高权力;政事裁决于大多数人的意志”是雅典政治的本质特征。

从职能和地位看,古希腊设置的国家机构中最能够证明此观点的是A.陪审法庭B.公民大会C.十将军委员会D.五百人议事会6.某学者指出:“尽管罗马帝国的人口或许为五千万,但现在至少有8亿7千万人生活在罗马法造就的体系之下。

”这表明:A.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B.罗马法适用范围广阔C.注重保护平民利益D.契约精神是罗马法的核心7.有学者指出:“在论争中,无论是辉格党还是托利党,都逐渐认同绝对的、神圣的王权应该淡出英国的政治舞台,人类的幸福应该构筑在宪政的基础之上。

湖北高二高中历史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湖北高二高中历史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湖北高二高中历史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如图,“八卦”是我国古代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

以下符号与“坤”相对应的是()A.B.C.D.2.晏子曾在齐景公前抨击某派学者,“好乐而淫人,不可使亲治;立命而怠事,不可使守职;宗丧循哀,不可使慈民;机服勉容,不可使导众。

”他所抨击的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3.下列历史人物中,“当举世大乱之时,不因人类之残贼凶恶,而怀憎恶厌弃之意,且极力推明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是()A.孟子B.韩非子C.老子D.荀子4.以下各项中,属于明朝大儒王阳明提出的思想主张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天者,理也”C.“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D.“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5.《史记》记载:“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这反映了孔子()A.恪守中庸之道治理朝政B.主张“有教无类”C.强调礼制稳定社会秩序D.推行“仁政”缓和社会矛盾6.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封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

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正确理解应该是()A.包含有朴素的辩证认识B.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C.主张为天下人立法D.蕴含近代民主法治的基本精神7.“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体现了()A.儒家的“仁爱”思想B.墨家的“兼爱”思想C.道家的“无为”思想D.法家的“法治”思想8.“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一感叹反映的孔子的思想主张是()A.克己复礼B.仁者爱人C.为政以德D.有教无类9.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襄阳市第二中学高二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2016.11)命题人:李雄斌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汉以后,先秦诸子百家的命运开始分化:□□□□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在刹那辉煌之后烟消云散。

上述“□□□□”分别是指( )A.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B.法家、儒家、道家、墨家C.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D.儒家、法家、道家、墨家2.史学家陈旭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写到:“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

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下列思想中属于材料中所说的“转变迹象”的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C.“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D.“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3.汉墓竹简《二年律令》中的“春夏毋敢伐材木山林……燔草为灰”的规定,是《礼记》孟春“禁止伐木”、仲春“安萌芽,毋焚山林”的内容。

《唐律》“非时烧田野”条规定,是《礼记·月令》的“时禁”之属。

材料反映了A.古代已制定专门的环境保护法 B.古人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C.儒家生态意识影响了古代立法 D.古代法律严禁焚烧山林和草木4.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A.“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C.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5.一位大学者的诗曰:“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

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

”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也就是“天地生物之心”,藉以识“理”。

与此思想观点最为接近的是A.格物致知 B.致良知 C.心即理也 D.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6.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

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明清时期()A.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B.文化反思带有批判理性特点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儒家思想内部出现流派之争7.“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上述现象最早分别发生在A.秦朝宋朝 B.唐末明初 C.唐末北宋 D.秦朝明初8.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国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

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机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

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据此,你认为雨果的观点是A.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和创造力B.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明起了保护作用C.雨果认为西方科技更加神奇D.中国传统发明缺乏发展成为生产力的土壤9.“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判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10.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如关羽脸谱为红色,曹操是白色,包拯是黑色……你认为“红色”表示A.忠勇正义 B.奸诈狡猾 C.凶狠残暴 D.铁面无私11.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自冯瀛王(五代)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版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舁,又为活版。

其法用胶泥刻字……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材料主要表明A.唐朝时雕版印刷广泛流行 B.北宋时期活版取代雕版C.活字印刷有助于提高效率 D.印刷术促进了宗教传播12.请阅读下面精美的文字,其所属的文学体裁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②千里莺题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①④ D.③①②④13.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下“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文字含蓄不易读懂 B.语言高雅难于理解C.内容深刻影射社会 D.历经数载艰辛付出14.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人认为:“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

人们把不言神怪的孔子打入冷宫,把建立礼教的孔子尊为万世师表。

”上述引文旨在A.强调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动力B.全面肯定孔子非宗教迷信的科学态度C.反对把孔子与民主和科学完全对立起来D.说明孔子之道是反民主的封建伦理纲常15.19世纪末,严复为中国引进了赫胥黎和斯宾塞的生物进化论和社会进化论思想。

他腰斩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而形成《天演论》,在翻译过程中加进了许多自己的看法,引发了中国思想界的第一大潮,成为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以前最重要的思潮。

严复的学说一度盛行的主要原因是A.能提醒国人奋发图强,挽救危机 B.洋务思潮破产,维新思潮兴起C.《天演论》的科学性 D.保持中华民族优越性的需要16.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

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洋务运动抵制了西方的侵略 B.“受人凌辱”指的是中国甲午战败C.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D.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17.近代中国人的观念不断更新:“师夷长技”更新了“华夏变夷”的观念,“维新变法”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观念,民主、民权更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理智、务实更新了偏颇、尚虚的观念;男女平等更新了男尊女卑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A.传统文化的渐趋衰落 B.民主宪政的艰苦探索C.独立富强的不懈追求 D.人性束缚的逐渐解放18.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倡导“用科学的态度、精神、思想和方法去对待一切传统观念和社会问题,以至于人生”。

二者的区别是①前者重在科学技术,后者重在科学精神、方法②前者属于制度层面,后者深入到文化层面③前者用于反侵略,后者推动思想解放④前者思想来源于西方,后者思想源于传统文化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④ D.②④19.下表为某校高三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C.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20.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词语,如政治(politics)、进口(import)、出口(export)、新闻纸(newspaper)、铁路(railway)、铁辙(track)、火轮机(1iterature)等。

这段材料表明魏源()A.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C.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D.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21.学者认为,“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

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放松B.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C.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D.当时中国政府推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22.1919年继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之后,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称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称马克思是“近代经济学的大家”、“近代社会运动的先觉”,由此可见()A.马克思主义已为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接受B.戴季陶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C.在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成为了当时中国较有影响的思想之一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戴季陶思想发生改变23.孙中山指出,“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故要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下列选项属于孙中山“社会革命”要求的是A.反对少数满洲人专制 B.反对君主一人专制C.反对少数富人专制 D.反对帝国主义侵略24.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说:“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争斗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在认清楚“这件事”的基础上提出了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新民主主义理论C.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D.社会主义革命理论25.“中国共产党走过90多年的历程,期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第二次是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

”这两次飞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 A.民族、民生 B.民权、民生 C.民族、民权 D.富国、强国二、非选择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读上述示意图,概括提取其中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提示:概括提取其中任何一项历史信息均可,说明时要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后问题:材料一: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摘自《筹办夷务始末》卷25材料二: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

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

……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

——郑观应《盛世危言》材料三: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应付时局的三策:“第一曰‘采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第二策曰‘大集群贤以政变!’;第三策曰‘听任疆臣各自变法’。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材料四: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摘自陈独秀《警告青年》(1)材料一与材料三分别代表哪一个派别?,他们的主张有何共同之处?(2)材料二属于哪一个派别?它和材料三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3)材料四中的“两位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请根据以上材料,指出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与图2为孙中山手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