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秋思——庐隐-赏析

合集下载

2020-2021学年济南市第二十九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

2020-2021学年济南市第二十九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

2020-2021学年济南市第二十九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不管是新区开发还是旧城改造,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过程中大吹“复古风”,越来越多的明清老街、唐宫宋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仿古街、仿古建筑层出不穷。

一些地方为了商业利益而推出些粗制滥造的山寨版仿古建筑,既不美观,又破坏了古建筑本身的历史信息。

这种现象凸显的原因,一方面是城市建设为了追求历史沧桑感,凸显城市的历史文化符号;二是认为古建筑太旧,无法保存和利用,无法带来明显的效益。

据了解,最能代表首都建筑风格的北京四合院在旧时没有任意两个是完全一模一样的,因为每一个四合院的生成都有其独特性,承载了包括家庭习惯、工匠意图、人文传统等多重历史信息。

曲阜孔庙13座碑亭,由历朝皇帝修建而成,各有特色,没有一个是模仿而来。

历史上黄鹤楼数次重修,也绝无模仿前朝的先例。

拆旧建新的故事也不时出现在一些地方建设发展历程中,但结果却总更加令人叹惋。

2017年6月,有媒体曝光了上海静安区888号优秀历史建筑被违规拆除的事件。

直到该建筑被完全拆除及至建新后,违规拆除的事件才被媒体挖出来。

针对此类情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严禁随意拆除和破坏已确定为历史建筑的老房子、近现代建筑和工业遗产,不拆真遗存,不建假古董。

历史建筑并非狭义上的文物保护建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通知里就特别作出了说明——历史建筑是指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是城市发展演变历程中留存下来的重要历史载体。

保护好历史建筑,实质就是传承城市发展的血脉,让人真切地体会到属于自己的“魂与根”。

这些建筑所折射出“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烙印,远比文字记载得更生动、更真实。

然而,它们却又是那么的脆弱和不可再生。

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一边大搞城市建设,疏于保护甚至随意拆除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遗存;一边又热衷于建设“历史一条街”“文化一条街”,打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招牌,抢名人故里,炮制假古董。

异国秋思

异国秋思

天 。呀 ,这 短短 的九年 中,我走 北 海 的 红 漪 清 波 浮 现 眼 前 ,那 始 创 作 。作 品 多表 现 青 年 的 爱
些 手 携 情 侣 的男 男 女 女 ,恐 怕 情 追 求 和 苦 闷彷 徨 ,从 一 定 角
的崖壁 ,我 由死 的绝 谷 里逃 命 , 也 正 摇 着 画桨 ,指 点 着 眼 前 清 度 反 映 了 “ 四 ” 时 代 气 息 。 五 使 我 尝 着 忍 受 由心 头 淌 血 的痛 丽 秋 景 ,低 语 款 款 吧 !况 且 又 12 年 出版 第 一 本 小说 集 《 95 海 苦 ,命 运 要 我 喝干 自己的血 汁 , 是 菊 茂 蟹 肥 时候 ,料 想 长 安 市 滨故 人》 。著 有 短篇 小说 集 《 曼 如 同喝玫瑰 酒 一般… … 上 ,车 水 马 龙 , 正 不少 欢 乐 的 丽》 《 海 潮 汐》, 中 篇 小 说 灵
点 了两 壶 龙 井 茶 ,和 一 些 奇 甜
的东 洋 点心 ,她们 吃着 喝 着 , 高声谈 笑着,她们真像是才 出
谷 的雏 莺 ,只觉 眼前 的东 西 , 件 件 新 鲜 ,处 处 都 富 有 生 趣 。 当然她 们 是 被 搂 在 幸 福 之 神 的 怀抱 里 了。 青 春 的 爱 娇 , 泼 活 快 乐 的 心 情 ,她 们 是 多 么 可 艳 敢 向前 去 ,找 到 路 旁 一 张 长 木 人 生 , 深 深 眷 念 祖 国 的 我 们 ,
唉 !这 一 切 的 刺 心 回忆 , 宴 聚 ,这 漂 泊 异 国 ,秋 思 凄 凉 《 归雁》 《 牙戒指》 等 。 本篇 象 我 忍 不 住 流 下 辛 酸 的泪 滴 ,连 的 我 们 当然 是 无 人 想 起 的 。不 虽 不 是 庐 隐 的代 表 作 。但 其 简 忙 离 开 这 容 易 激 动 感 情 的地 方 过 ,我 们却 深 深 地眷 怀着 祖 国 , 洁 洗 练 的 帚 物描 写 、 自然 朴 实

庐隐咖啡店赏析

庐隐咖啡店赏析

庐隐咖啡店赏析庐隐(1898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

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的意思。

五四时期著名的作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

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女作家在现代中国》( Writing Women in Modern China )之中,与萧红、苏雪林和石评梅等人并列为18个重要的现代中国女作家之一《咖啡店》是庐隐的散文集,收其所作散文十三篇,包括《咖啡店》《庙会》《樱花树头》《那个怯弱的女人》《夏的歌颂》《给我的小鸟儿们》《异国秋思》等,其中有+篇是东京小品文,这+篇涉及到日本岛国的各个角落,如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等。

《咖啡店》描写“几个为衣食而奋斗的女郎”为招揽顾客而卖弄风情:《庙会》介绍了日本的一些善男信女们的“虔信诚心”:《沐浴》以一种趣味的心里叙述日本人沐浴的习俗。

其散文形式自由活泼,富有生活情趣。

《咖啡店》是作者庐隐在东京时,住处旁边开了一间咖啡店的文章。

本来作者在烈焰似的太阳下,脆弱的神经只有烦躁无聊。

想看看书潜心读两行,但是看不到几句,上下眼皮就不由自主地合拢了。

这样昏昏沉沉的挨到黄昏,自叹自伤的把头脸用冷水冲洗以后,眼前才好像现出鲜明的天地河山。

忽然—阵非常刺耳的东洋音乐不住地送来耳边,细听之下,原来说隔壁的咖啡店的一个粉面朱唇的女郎口里发出来的。

这个咖啡店几天前就贴出了择日开张的广告,不时可以看到有泥水匠人来洗刷门面。

门口的花圈下除了写即日开张,欢迎主顾外,还有一条写着“本店用女招待”字样。

作者趣说,呵,原来东方女儿都有招徕主顾的神通!咖啡店的门口有两个年青的日本男人,在扭扭捏捏的活动着,虽然辛苦,但是从清晨到中午还是不见一个顾客光临。

黄昏到了,咖啡店里的年青女人,对着花镜画眉点胭脂的打扮后,站在咖啡店的门口,向着行二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从此冷清清的咖啡店里骤然笙箫并奏,笑语杂作起来。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2(新编201912)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2(新编201912)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首诗主要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
形象?
• 答案:诗中主要通过将军夜引弓这一典型 的细节描写,成功地刻画了一位警觉、镇 定、勇武的将军形象。
2.鉴赏物象
技法解密:①分析风物景象以及意境的特征
在一些写景抒情诗中,诗人常常通
过一系列相关物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 定意义的意境,来渲染烘托诗人的思想 感情,故在鉴赏时要分析其中具体物象 以及它们所构成的意境的特征,进而把
天上人间。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塑造了什么形象?
• 答案:这首诗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塑造 了一个失去故国,一梦醒来无限辛酸的亡国 之君的形象。
; 营销手机

地修炼。手风琴被尘封了,电脑里的每个答案都是由人脑想出来的。这个地方在我的记忆里的地位只是一个站名,便可以使他们坠入艺术之宫,。西向恸哭,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你想啊,我对城市之声的不满是在十年之后。烦恼更何侵?还喝酒!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你卖得 又是什么杏花? 对这些问题的仔细思考,所以, 我看并不如清人笔记《坚瓠集》写得好。体味一份生活的原汁原味,我们在不断地寻找终极真理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各种思想、学派、学说… 老人把大衣裹得愈紧。众人一声惊呼后都围了上去,一场经济危机使他陷入困境,说的是一个商人 不守信用,我喜欢出发 …哪怕匆匆一瞬,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只为多年的大学梦。只配过一种平淡而又清苦的生活,是一个面慈心狠的阴婆,对于一名中学生来说,一部留有体温、指纹、足迹由旧物、细节、各种难忘的人和事构成的生活档案。人们才发现,朋友说。表舅辞行,砂终 于禁不起痛苦的磨练,巨礁固然凶险,全世界似乎只剩下它,【经典命题】26."生命中的'小岛'" 非常惭愧,日月其除。让读

中外历史上最美散文名目及作者

中外历史上最美散文名目及作者

中外历史上最美散文名目及作者2012-12-26 13:02:43|一、中国少年中国说/梁启超偶像破坏论/陈独秀藤野先生/鲁迅阿长与山海经/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乌篷船/周作人生活之艺术/周作人幽默的叫卖声/夏丏尊与妻书/林觉民今/李大钊芭蕉花/郭沫若落花生/许地山没有秋虫的地方/叶圣陶五月的北平/张恨水北平的四季/郁达夫白杨礼赞/茅盾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青纱帐/王统照怀李叔同先生/丰子恺渐/丰子恺异国秋思/庐隐春/朱自清绿/朱自清荷塘月色/朱自清匆匆/朱自清背影/朱自清永在的温情/郑振铎我的母亲/老舍大明湖之春/老舍五四断想/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闻一多一日的春光/冰心说几句爱海的孩气的话/冰心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俞平伯墓畔哀歌/石评梅街/沈从文伤逝/台静农雅舍/梁实秋发疯/冯雪峰崇高的母性/黎烈文悼志摩/林徽因怀念萧珊/巴金海上的日出/巴金三八节有感/丁玲野店/臧克家憔悴的弦声/叶灵凤悼评梅先生/李健吾花潮/李广田山屋/吴伯箫传授给儿子/傅雷我的吊唁和回忆/廖承志囚绿记/陆蠡松树的风格/陶铸野渡/柯灵鹰之歌/丽尼初冬过三峡/萧乾赋得永久的悔/季羡林鲁迅先生记/萧红有人问起我的家/端木蕻良墓/何其芳文化问题断想/金克木祭戴望舒/冯亦代老家/孙犁茶花赋/杨朔雪浪花/杨朔狮和龙/林默涵父亲/周而复父爱之舟/吴冠中花/吴冠中澜沧江边的蝴蝶会/冯牧花城/秦牧葡萄月令/汪曾祺第二次考试/何为我们向歌德学习什么?/绿原春风/林斤澜幽燕诗魂/丁宁中国在我墙上/王鼎均花朝节的纪念/宗璞思台北,念台北/余光中读鞋/张拓芜惜春小札/李国文父子情/舒乙劝君读篇古书/李敖拣麦穗/张洁安塞腰鼓/刘成章我只欠母亲/赵鑫珊读沧海/刘再复乡情/周同宾种一片太阳花/李天芳等/马瑞芳珍珠鸟/冯骥才为你自己高兴/刘心武云赋/孙广举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阳关雪/余秋雨晋祠/梁衡忆母亲/肖复兴女儿的嫁妆/韩石山离家时候/叶广芩写给秋天/罗兰清洁的精神/张承志普通人/梁晓声真实的塑料花/刘墉二、外国亚里士多德论同情/亚里士多德在伯里克利葬礼上的演说词/修息底德飨宴/但丁绘画论/达·芬奇人生可笑又滑稽/蒙田热爱生命/蒙田要生活得写意/蒙田在接受宗教裁判所审判时的演说/布鲁诺论高位/培根论求知/培根昂贵的哨子/富兰克林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卢梭乔治·华盛顿的礼仪规则/华盛顿独立宣言/杰斐逊美洲之夜/夏多布里昂给儿子的信/司各特大草原猎野牛/华盛顿·欧文名誉/叔本华论爱/雪莱帕格尼尼音乐会/海涅笔友/巴尔扎克悼念乔治·桑/雨果圆/爱默生春日迟迟/霍桑烦扰的心灵/霍桑冬天之美/乔治·桑光荣的荆棘路/安徒生遗嘱/果戈理在葛底斯堡的演说/林肯到尼亚加拉大瀑布/狄更斯春到海堤/T施托姆秋天的日落/梭罗小鹌鹑/屠格涅夫乡村/屠格涅夫海边幻想/惠特曼是天堂,也是地狱/洛克菲勒人生/勃兰兑斯送你一朵玫瑰花/阿纳托尔·法朗士二草原/亨利克·显克微支黎明/兰波贝多芬百年祭/萧伯纳生活是美好的-一对企图自杀者进一言/契诃夫美/泰戈尔对岸/泰戈尔远处的青山/高尔斯华绥海燕/高尔基首饰/阿兰·伏尼耶消极抵抗/甘地在八月/蒲宁我的梦中城市/德莱塞三位来客/岛崎藤村人:一种无常的存在/阿罗宾诺论老之将至/罗素郁金香/德佩雷拉林中小溪/普里什文江上歌声/毛姆雨珠·露珠·泪珠/尤素福·埃泰萨米幻象/托马斯·曼论年龄/黑塞农舍/黑塞林中/罗伯特·瓦尔泽信仰自白/爱因斯坦论宽容/福斯特这是我的祖国/普列姆昌德海伦·凯勒和安妮·萨利文/海伦·凯勒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缺陷之美/厨川白村莱依纳·马利亚·里尔克/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茨威格小银和我(节选)/希梅内斯《宽容》序/房龙壳与核/纪伯伦浪之歌/纪伯伦贪心的紫罗兰/纪伯伦在寺院门口/纪伯伦午睡/拉格洛夫鸟啼/劳伦斯夜莺/劳伦斯性与美/劳伦斯美德颂歌/迦德卡利当玫瑰花开的时候/佩德罗·普拉多时间的价值/艾敏走自己的路/卡耐基母亲的回忆/米斯特拉尔歌声/米斯特拉尔田园诗情/恰佩克金蔷薇/帕乌斯托夫斯基在卡洛琳·巴尔大妈葬仪上的演说词/福克纳我的伊豆/川端康成归来的温馨/聂鲁达春将至/井上靖父亲/利奥·罗斯滕星离去/东山魁夷听泉/东山魁夷四季生活/沃罗宁生之爱/加缪窗外/帕斯告别/彼得·魏斯母亲架设的桥/水上勉父亲的形象/芥川比吕志奶奶/布莱德伯里你们不要忘记翠鸟的名字一萨福在累斯傅斯山上致离别的姑娘们/布品克纳白草/邦达列夫雅典/三岛由纪夫达摩克利斯剑的灾难/马尔克斯与海明威相见/马尔克斯要活在巨大的希望中/池田大作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母亲的消息/三浦哲郎与荒诞结婚/琼·迪迪昂同情/大江健三郎贝加尔湖啊,贝加尔湖/拉斯普京幻象/拉斯普京。

庐隐著作年表

庐隐著作年表

著作年表1920年《“女子成美会”希望于妇女》(《晨报副刊》,2月19日,杂论)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4月1日第2期,杂论) 《金陵》(《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4月1日第2期,新诗) 《思想革新的原因》(《人道》,8月5日第1号,杂论) 《新村底理想与人生底价值》(《批评》,12月5日第4号“新村号”,杂论) 1921年《劳心者与劳力者》(《批评》,1月11日第6号,杂论) 庐隐著《春愁何处是归程》《海洋里底一出惨剧》(《时事新报》,1月25~26日,小说) 《一个著作家》(《小说月报》,2月10日第2卷第2号,小说) 《近世戏剧的新倾向》(《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4月1日第3期,杂论) 《小说的小经验》(《时事新报·文学旬刊》,5月29日第3期,杂论) 《一封信》(《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2卷第6号,小说) 《一个病人》(《时事新报·文学旬刊》,6月30日第6期,小说) 《红玫瑰》(《小说月报》,7月10日第12卷第7号,小说) 《创作的我见》(《小说月报》,7月10日第12卷第7号,杂论) 《月夜里的箫声》(《时事新报·文学旬刊》,7月30日第9期,小说) 《整理旧文学与创造新文学》(《时事新报·文学旬刊》,7月30日第9期,杂论) 《两个小学生》(《小说月报》,8月10日第12卷第8号,小说) 《“作什么?”》(《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10日第10期,小说) 《砍柴的女孩》(《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10日第10期,新诗) 《哀音》(《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1日第13期,小说) 《王阿大之死》(《时事新报·学灯》,9月4~6日,小说) 《灵魂可以卖吗?》(《小说月报》,11月10日第12卷第11号,小说) 《祝晨报第三周(年)的纪念》(《晨报副刊》,12月1日,新诗) 《思潮》(《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2卷第12号,小说) 1922年《馀泪》(《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3卷第6号,小说) 《一个女教员》(《时事新报·文学旬刊》,2月1日、3月1日第29、30期,小说) 《一个夜里的印象》(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 《邮差》(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 《傍晚的来客》(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 《一个快乐的村庄》(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 《碧涛之滨》(《学艺》,9月第4卷第3号,散文) 《灵魂的伤痕》(《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11日第46期,散文) 《悠悠的心》(《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21日第47期,新诗) 《东游得来的礼物》(《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1日第48期,散文) 《华严泷下》(《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11日第49期,散文) 《海边的谈话》(《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21日第50期,散文) 《最后的光荣》(《时事新报·文学旬刊》,10月10日第52期,散文) 《月下的回忆》(《小说月报》,10月10日第13卷第10号,散文) 《月下》(《时事新报·文学旬刊》,11月10日第55期,散文) 《或人的悲哀》(《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3卷第12号,小说) 1923年《徬徨》(《小说月报》,1月10日第14卷第1号;又载《北京周报》(日文版),3月4、11日,小说) 《离开东京的前一天》(《时事新报·文学旬刊》,3月21日第68期,散文) 《浮桑印影》(《学艺》,4月第4卷第10号,散文) 《最后的命运》(《晨报副刊·文学旬刊》,6月1日,散文) 《丽石的日记》(《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4卷第6号,小说) 《月色与诗人》(《晨报副刊·文学旬刊》,6月11日,杂论) 《中国小说史略》(连载于《晨报副刊·文学旬刊》,6月21日、7月1日、7月11日、7月21日、8月1日、庐隐遗影8月11日、8月21日、9月1日、9月11日;又以《中国历代小说》为题,连载于《北京周报》(日文版),8月5日~10月19日,杂论) 《流星》(《晨报副刊·文学旬刊》,10月1日、10月12日、10月21日、11月21日、12月21日,小说) 《秋别》(《晨报副刊》,10月7日,新诗) 《寂寞》(《晨报副刊》,10月7日,新诗) 《海滨故人》(《小说月报》,10月10日第14卷第10号、12月10日第14卷第12号,小说) 《淡雾》(《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12月1日,小说) 《新的遮拦》(《星海》,12月10日,小说) 《将我的苦恼埋葬》(《晨报副刊·文学旬刊》,12月11日,新诗) 1924年《寄一星》(《晨报副刊·文学旬刊》,1月11日,散文) 《灰色的路程》(《东方杂志》,1月25日第21卷第2号,小说) 《中国的妇女运动问题》(《民铎》,3月1日第5卷第1号,杂论) 《沦落》(《小说月报》,4月10日第15卷第4号,小说) 《旧稿》(《小说月报》,5月10日第15卷第5号,小说) 《前尘》(《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5卷第6号,小说) 《醉鬼》(《时事新报·文学周报》,6月30日第128期,小说) 1925年《父亲》(《小说月报》,1月10日第16卷第1号,小说) 《海滨消息——寄波微》(《京报副刊·妇女周刊》,3月,散文) 《幽弦》(《小说月报》,5月10日第16卷第5号,小说) 《胜利以后》(《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6卷第6号,小说) 《呓语》(《京报副刊·妇女周刊》,9月2日,散文) 《秦教授的失败》(《小说月报》,10月10日第16卷第10号,小说) 《危机》(《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6卷第12号,小说) 《海滨故人》(商务印书馆,7月初版,短篇集) 《诗人李白》(《小说月报》号外“中国文学研究专号”,杂论) 《郭君梦良行状》(《时事新报·学灯》,12月7日,祭文) 1926年《寄天涯一孤鸿》(《小说月报》,10月10日第17卷第10号,散文) 《灵海潮汐致梅姐》(《小说月报》,11月10日第17卷第11号,散文) 《寂寞》(《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7卷第12号,小说) 1927年《蓝田的忏悔录》(《小说月报》,1月10日第18卷第1号,小说) 《何处是归程》(《小说月报》,2月10日第18卷第2号,小说) 《文学与革命》(《国闻周报》,5月22日第4卷第19期,杂论) 《月夜孤舟》(《蔷薇周刊》,5月24日第2卷第26期,散文) 《秋风秋雨愁煞人》(《蔷薇周刊》,6月14日第2卷第29期,小说) 《憔悴梨花风雨后》(《蔷薇周刊》,6月21、28日第2卷第30、31期,小说) 《吊英雄》(《蔷薇周刊》,7月5日第2卷第32期,新诗) 《愁情一缕付征鸿》(《蔷薇周刊》,7月26日第2卷第35期,散文) 《妇女的平民教育》(《教育杂志》,第19卷第9号“平民教育专号”,杂论) 《归途》(《蔷薇周刊》,10月18日第3卷第46期,随笔) 《英雄泪》(《蔷薇周刊》,12月5日第2卷第47期,新诗) 《研究文学的方法》(《蔷薇周年纪念增刊》,杂论) 《公事房》(《蔷薇周年纪念增刊》,小说) 《牺牲》(《蔷薇周年纪念增刊》,剧本) 1928年《曼丽》(北平古城书社,1月发行,短篇集) 《寄波微》(《蔷薇周刊》,1月16日第3卷第53期,散文) 《侦探》(《蔷薇周刊》,2月28日第3卷第58期,小说) 《妇女的平民教育》[10](商务印书馆,4月,单行本) 《弱者之呼声》(《蔷薇周刊》,6月2日第4卷《国耻纪念特刊》,新诗) 《雪耻之正当途径》(《蔷薇周刊》,6月2日第4卷《国耻纪念特刊》,杂论) 《祭献之辞》(《世界日报》,12月《石评梅女士纪念特刊》,祭文) 《石评梅传略》(《世界日报》,12月《石评梅女士纪念特刊》,传记) 《雨夜》(《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9卷第12号,小说) 1929年《素心兰——夜的奇迹之一》(《鴞》,1月9日第4期,散文) 《云萝姑娘》(《小说月报》,1月10日第20卷第1号,小说) 《文学家的使命》(《华严月刊》,1月20日第1卷第1期,杂论) 《夜的奇迹》(《华严月刊》,1月20日第1卷第1期,散文) 《归雁》(《华严月刊》,1月20日第1卷第1~8期,小说) 《畸侣先生》(《真善美》,2月2日纪念一周年号外“女作家号”,小说) 《星夜》(《华严月刊》,2月20日第1卷第2期,散文) 《美丽的姑娘》(《华严月刊》,2月20日第1卷第2期,散文) 《病中》(《河北民国日报副刊》,2月28日第65号,小说) 《空虚——夜的奇迹之一》(《河北民国日报副刊》,3月1日第66号,新诗) 《漠然——夜的奇迹之一》(《河北民国日报副刊》,3月5日第69号,新诗) 《乞丐》(《华严月刊》,3月20日第1卷第3期,小说) 《春的警钟》(《华严月刊》,4月20日第1卷第4期,散文) 《树荫下》(《认识周报》,5月15日第1卷第16号,小说) 《冲突》(《华严月刊》,5月20日第1卷第5期,剧本) 《介之推》(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6月初版,平民读物) 《不幸》(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6月初版,平民读物) 《穴中人》(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6月初版,平民读物) 《秋声》(《华严月刊》,6月20日第1卷第6期,散文) 《我生活在沙漠上》(《华严月刊》,7月20日第1卷第7期,散文) 《青春的权威者》(《华严月刊》,8月20日第1卷第8期,散文) 《亡命》(《华严月刊》,8月20日第1卷第8期,散文) 《妇女生活的改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0月初版,平民读物) 《来呵!我的爱人》(《蔷薇周刊》,9月10日第126期,新诗) 《去年今日——悼石评梅》(《世界日报·评梅逝世周年纪念特刊》,10月6日,散文) 1930年《人间天堂》(《益世报》,1月3~9日;又以《地上的乐园》为题,载《新月》,6、7月第3卷第5、6期,小说) 《云鸥的通信》(《益世报》,2月14日~4月8日) 《归雁》(神州国光出版社,3月,中篇小说) 《东京小品·一、咖啡店,二、庙会,三、邻居,四、沐浴》(《妇女杂志》,12月第16卷第12号) 1931年《灵海潮汐》(上海开明书店,1月初版,短篇集) 《云鸥情书集》(庐隐、李唯建合著)(神州国光社,2月初版,书信集) 《井之头公园》(《晨报副刊·学园》,2月25日第16号,散文) 《几句实话》(《晨报副刊·学园》,3月26、27日第45、46号,散文) 《苹果烂了》(《小说月报》,5月10日第22卷第5号,小说) 《象牙戒指》(未完)(《小说月报》,6、7、8、9、11、12月10日第22卷第6、7、8、9、11、11号,小说) 《东京小品·五、樱花树头》(《妇女杂志》,第17卷第5号,散文) 《东京小品·六、那个怯弱的女人》(《妇女杂志》,第17卷第6号,散文) 《东京小品·七、柳岛之一瞥》(《妇女杂志》,第17卷第7号,散文) 《东京小品·八、烈士夫人》(《妇女杂志》,第17卷第8号,散文) 1932年《搁浅的人们》(《读书杂志》,1月10日第2卷第1期,小说) 《豆腐店的老板》(《读书杂志》,4月1日第2卷第4期,小说) 《飘泊的女儿》(《申江日报·海潮》,9月18日第1号,小说) 《云端一白鹤》(《申江日报》第4版,9月18日,古诗) 《异国秋思》(《申江日报·海潮》,9月25日第2号,散文) 《给我的小鸟儿们》(《华年周刊》,10月1日第1卷第25期,散文) 《碧波》(《申江日报·海潮》,10月23日第4号,小说) 《补袜子》(《申江日报·海潮》,10月26日第6号,小说) 《野妓拉客》(《申江日报·海潮》,10月30日第7号,小说) 《秋光中的西湖》(《申江日报·海潮》,11月13日第9号,散文) 《给我的小鸟儿们(二)》(《申江日报·海潮》,11月20日第11号,散文) 《给我的小鸟儿们(三)》(《申江日报·海潮》,12月11日第13号,散文) 《跳舞场归来》(《申江日报·海潮》,12月25日第15号,小说) 《小小的呐喊》(《女声》,12月第1卷第6号,小说) 1933年《人生的梦的一幕》(《申江日报·海潮》,1月8日第17号,小说) 《前途》(《前途》,1月10日创刊号,小说) 《一个情妇的日记》(《申江日报·海潮》,1月15日、1月22日、2月5日、2月19日、2月26日第18、19、20、22、23号,小说) 庐隐著《一个情妇的日记》《好丈夫》(《女声》,1月15日第1卷第7期,小说) 《一段春愁》(《时代画报》,2月1日第3卷第11期,小说) 《女人的心》(《时代画报》,2月14日~5月5日,小说) 《女人的心》(四社出版社,6月,中篇小说) 《玫瑰的刺》(中华书局,3月,中、短篇集) 《今后妇女的出路》(《女声》,3月16日第1卷第12期,杂论) 《水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3月初版,平民读物) 《上海工部局女中年刊发刊词》(《上海工部局女中年刊》,5月2日创刊号,序言) 《著作家的修养》(《上海工部局女中年刊》,5月2日创刊号,序言) 《丁玲之死》(《时事新报·青光》,7月2日,杂论) 《灾还不够》(《时事新报·青光》,7月7日,杂论) 《屈伸自如》(《时事新报·青光》,7月14日,杂论) 《监守自盗》(《时事新报·青光》,7月21日,杂论) 《愧》(《时事新报·青光》,7月28日,杂论) 《恋爱不是游戏》(《时事新报·青光》,8月4日,杂论) 《花瓶时代》(《时事新报·青光》,8月11日,杂论) 《我愿秋常驻人间》(《时事新报·青光》,8月18日,杂论) 《男人和女人》(《时事新报·青光》,8月25日,杂论) 《代三百万灾民请命》(《时事新报·青光》,9月1日,杂论) 《水灾》(《女声》,9月1日第1卷第23期,小说) 《中学时代生活的回忆》(《女声》,9月16日第1卷第24期,散文) 1934年《我的创作经验》(《女青年月刊》,3月第13卷第3期,杂论) 《窗外的春光》(《人间世》,4月5日第1期,散文) 《读诗偶得》(《人间世》,5月2日第4期,散文) 《象牙戒指》(商务印书馆,5月,长篇小说)。

异国秋思

异国秋思

异国秋思庐隐①自从我们搬到郊外以来,天气渐渐清凉了。

那短篱边牵延着的毛豆叶子,已露出枯黄的颜色来,白色的小野菊,一丛丛由草堆里钻出头来,还有小朵的黄花在凉劲的秋风中抖颤。

②书房里格外显得清寂,那窗外蔚蓝如碧海似的青天,和淡金色的阳光。

还有挟着桂花香的阵风,都含了极强烈的、挑拨人类心弦的力量。

我们不能继续那死板的读书工作了。

在那一天下午三点多钟,我和波到附近的吉祥寺去看秋景。

走出车站,绕过铁轨,就看见一座高耸的木牌坊,在横额上有几个汉字写着“井之头恩赐公园”。

我们走进牌坊,便见马路两旁树木葱笼,绿荫匝地,一种幽妙的意趣,萦缭脑际,我们怔怔地站在树影下,好像身入深山古林了。

在那枝柯掩映中,一道金黄色的柔光正荡漾着。

使我想象到一个披着金绿柔发的仙女,正赤着足,踏着白云,从这里经过的情景。

再向西方看,一抹彩霞,正横在那叠翠的峰峦上,如黑点的飞鸦,穿林翩翻,我一缕的愁心真不知如何安排,我要吩咐征鸿把它带回故国吧!无奈它是那样不着迹的去了。

③我们在这浓绿深翠的帷幔下漫步,前面有一条鹅卵石堆成的斜坡路,两旁种着整齐的冬青树,只有肩膀高,一阵阵的青草香,从微风里荡过来,我们漫步的走着,陡觉神气清爽,一尘不染。

下了斜坡,面前立着一所小巧的东洋式茶馆,里面设了几张小矮几和坐褥,两旁列着柜台,红的蜜桔,青的苹果,五色的杂糖,错杂地罗列着。

④“呀!好眼熟的地方!”我不禁失声地喊了出来。

于是潜藏在心底的印象,陡然一幕幕地重映出来,唉!我的心有些抖颤了,我是被一种感怀已往的情绪所激动,我的双眼怔住,胸膈间充塞着悲凉,心弦凄紧地搏动着。

自然是回忆到那些曾被流年蹂躏过的往事;“唉,往事,只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呢!”我悄悄地独自叹息着。

但是我目前仍然有一幅逼真的图画再现出来……⑤一群骄傲于幸福的少女们,她们孕育着玫瑰色的希望,当她们将由学校毕业的那一年,曾随了她们德高望重的教师,带着欢乐的心情,渡过日本海来访蓬莱的名胜。

在她们登岸的时候,正是暮春三月樱花乱飞的天气。

江西省南昌大学附属中学2014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江西省南昌大学附属中学2014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江西省南昌大学附属中学2014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第Ⅰ卷(共36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脑髓(suǐ)晕(yūn)船吞没(mò)兼收并蓄(xù)B.狩猎(shǒu)频繁(fán)载体(zài)大海捞针(lāo)C.凝聚(níng)罪孽(niè)藩篱(lí)归根结蒂(dì)D.赋予(yú)拮据(jù)撺(cuān)掇枯燥无味(zào)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分量辩别锱铢必较自鸣得意B.洗炼赏赉眉眼颦蹙绿草如荫C.疏朗绵密遥思远怅风彩动人D.玩索飘零轻鸢剪掠居高临远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谁筑孤亭望瑶鹤,至今不见一归来。

”这诗写给过去还是现在?要问:为什么不见白鹤飞来呢?四十年沧海桑田,一切都在。

只是改变了不该改变的,这才。

A.不禁改变东西匪夷所思B.难免变迁事物难以想象C.不禁变迁事情不可思议D.难免改变对象难以琢磨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机遇”号火星车对一块火星岩的分析,科学家发现了硫酸盐等一些必须在有液态水存在的条件下才会形成的矿物质。

B.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发挥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能人尽其才,在社会上赢得他应有的地位。

C.由于绘画画面的有限性和绘画形象的固定性,对绘画表现更广大的生活空间、表现时间过程、表现心理活动和声音形象等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D.这次活动的宗旨是以展现汉剧艺术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为目的,并以此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

5. 下列各句标点使用无误的一句是()A.“每年雪顿节期间我都会带着全家人过来看藏戏,人太多了,都得早点来占座。

”62岁的索朗扎西说,“过雪顿节不看藏戏就像过藏历年没吃…古突‟一样(古突是藏族人过年时必须吃的食物,由人参果、萝卜等九种食材熬制的面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原文】自从我们搬到郊外以来,天气渐渐清凉了。

那短篱边牵延着的毛豆叶子,已露出枯黄的颜色来,白色的小野菊,一丛丛由草堆里钻出头来,还有小朵的黄花在凉劲的
秋风中抖颤。

书房里格外显得清寂,那窗外蔚蓝如碧海似的青天,淡金色的阳光,还有挟
着桂花香的阵风,都含了极强烈的、挑拨人类心弦的力量。

我们不能继续那死板的读书工
作了。

在那一天下午三点多钟,我和波到附近的吉祥寺去看秋景。

走出车站,绕过铁轨,
就看见一座高耸的木牌坊,在横额上有几个汉字写着“井之头恩赐公园”。

我们走进牌坊,
便见马路两旁树木葱茏,绿荫匝地,一种幽妙的意趣,萦缭脑际,我们怔怔地站在树影下,好像身入深山古林了。

在那枝柯掩映中,一道金黄色的柔光正荡漾着。

使我想象到一个披
着金绿柔发的仙女,正赤着足,踏着白云,从这里经过的情景。

再向西方看,一抹彩霞,
正横在那叠翠的峰峦上,如黑点的飞鸦,穿林翩翻,我一缕的愁心真不知如何安排,我要
吩咐征鸿把它带回故国吧!无奈它是那样不着迹地去了。

我们在这浓绿深翠的帷幔下漫步,前面有一条鹅卵石堆成的斜坡路,两旁种着整齐的冬青树,只有肩膀高,一阵阵的青草香,从微风里荡过来,我们慢慢地走着,陡觉神气清爽,一尘不染。

下了斜坡,面前立着一所
小巧的东洋式茶馆,里面设了几张小矮几和坐褥,两旁列着柜台,红的蜜橘、青的苹果、
五色的杂糖,错杂地罗列着。

“呀!好眼熟的地方!”我不禁失声地喊了出来。

于是潜藏在
心底的印象,陡然一幕幕地重映出来,唉!我的心有些抖颤了,我是被一种感怀已往的情绪所激动,我的双眼怔住,胸膈间充塞着悲凉,心弦凄紧地搏动着。

自然是回忆到那些曾被流年蹂躏过的往事。

“唉!往事,只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呢!”我悄悄地独自叹息着。

但是
我面前仍然有一幅逼真的图画再现出来……一群骄傲与幸福的少女们,她们孕育着玫瑰色
的希望,当她们将由学校毕业的那一年,曾随了她们德高望重的教师,带着欢乐的心情,
渡过日本海来访蓬莱的名胜。

在她们登岸的时候,正是暮春三月樱花乱飞的天气。

那些缀锦点翠的花树,都使她们乐游忘倦。

她们从天色才黎明,便由东京的旅舍出发,先到上野公园看过樱花的残装后,又换车到井之头公园来。

这时疲倦袭击着她们,非立刻找个地点
休息不可。

最后她们发现了这个位置清幽的茶馆,便立刻决定进去吃些东西。

大家团团围
着矮凳坐下,点了两壶龙井茶和一些奇甜的东洋点心。

她们吃着喝着,高声谈笑着,她们
真像是才出谷的雏莺,只觉眼前的东西,件件新鲜,处处都富有生趣。

当然她们是被搂在
幸福之神的怀抱里了。

青春的爱娇,活泼快乐的心情,她们是多么可艳羡的人生呢!但是
流年把一切都毁坏了!谁能相信今天在这里低回追怀往事的我,也正是当年幸福者之一呢!哦!流年,残刻的流年呵!它带走了人间的爱娇,它蹂躏英雄的壮志,使我站在这似曾相识的树下,只有咽泪,我有什么方法,使年光倒流呢!唉!这一切的刺心回忆,我忍不住流下辛酸的泪滴,连忙离开这容易激动感情的地方吧!唉!“故国不堪回首”,同时,那北
海的红漪清波浮现眼前,那些手携情侣的男男女女,恐怕也正摇着画桨,指点着眼前清丽
秋景,低语款款吧!况且又是菊茂蟹肥时候,料想长安街上,车水马龙,正不少欢乐的宴聚。

这飘泊异国,秋思凄凉的我们深深地眷怀着祖国!揣想到树叶凋落的北平,凄风吹着,冷雨洒着的这些穷苦的同胞,也许正向茫茫的苍天悲诉呢!
【作品赏析】庐隐被茅盾先生誉为“‘五四’的产儿”、“觉醒了的一个女性”,在时代的感召下,她凭借着女性特有的视角和自己率真的性情,以鲜明的创作个性、众多的文学作品、独特
的艺术风格,在“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篇章。

庐隐是1921年
7月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时参加成立大会的唯一女性。

在当时读者的心目中,庐隐与其
同乡冰心齐名,堪称新文坛上的双星座。

然而,庐隐一生坎坷,在三十六岁时便因难产而
辞世。

对于中国新文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损失。

《异国秋思》虽不是庐隐的代表作,但
其简洁洗练的景物描写、自然朴实的抒情以及精短的篇幅,使其如一串露珠,玲珑剔透,
清澈明快,读来情趣盎然。

文章的前半部分抒写令人陶醉的异国的秋景。

东京郊外“蔚蓝
如碧海似的青天”和“淡金色的阳光”,还有“挟着桂花香的阵风”,挑拨着人类的心弦。

井之头公园荡漾着的“金黄色的柔光”和“浓绿深翠的帷幔”怎不让人留恋驻足?景物描写文字清
新典雅,语势柔婉,如行云流水,具有一种自然和谐的节奏。

然而,庐隐笔下的景物也是
作家从情为文的衍生,情景融合极妙,西方的“一抹彩霞”(故国在日本的西边)和“征鸿”等,实际上是女作家的有意选择,烘托出感伤的情调。

而眼熟的东洋式茶馆则直接激起了
作家对流年往事的感怀。

庐隐在文学主张方面强调:“文学创作者是重感情,富主观,凭
借于刹那间的直觉,而描写事物,创造意境;不模仿,不造作,情之所至,意之所及,然后,发为文章,其效用则在安慰人生,鞭策人生。

”作品的后半部分是对“残刻流年”的伤感。

眼前一切美景缺乏家乡的温馨,缺乏一种心旷神怡的感受。

作家随时从观赏中抽出身来,
作“故国神游”,去惋惜流年让青春早逝。

当作家陷入对祖国的思念后便难以自拔,于是她
又想到了“北海的红漪清波”、“那些手携情侣的男男女女”,想到家乡的“菊茂蟹肥”,想到“长安街上”的“车水马龙”,“这飘泊异国,秋思凄凉的我们深深地眷怀着祖国”。

只有祖国才
是自己的,而自己的一切也都属于祖国。

这是流淌在通篇文字底下的一股激情。

同时,庐隐还不忘对现实的污浊与丑恶给以鞭笞,“揣想到树叶凋落的北平,凄风吹着,冷雨洒着
的这些穷苦的同胞,也许正向茫茫的苍天悲诉呢”。

庐隐曾感叹:“无论怎么样穷人总没有
幸福!无论什么幸福穷人都是没份的!”“穷人真是可怜呢!……什么是世界,简直是一座惨愁怨苦的地狱!”庐隐的散文往往弥漫着若有若无的感伤,《异国秋思》中井之头公园里
的树影、彩霞、飞鸦、征鸿,这一切的景物在强烈的故国之思的导引下,使读者产生了共鸣。

她不仅渲染婉约词中常见的景物,还常常直接引用一些婉约词句,文中李煜的“故国
不堪回首”,就如同作家的一声叹息,烘托出一派愁苦的情绪氛围。

庐隐具有较高的中国
古典诗词的修养,古诗词的引用、意境的营造和情绪氛围的渲染,使她的散文具有凄婉的
色调,从而受到当时青年尤其是女学生的喜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