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台阶》导学案
8 台阶 李森祥

8台阶李森祥班级姓名评价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训练、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神。
3.学习作者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方法。
品味细节描写。
【教学重难点】1.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一、预习导引:1.注音凹.( )凼.( ) 门槛.( ) 涎.( )水揩.( ) 嘎.( )尴尬..( )() 烦躁.( ) 筹.( )划黏.( ) 撬.( ) 2.释义凼:尴尬: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低眉顺眼:若有所失:3. 速读课文,运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表达方式讲述故事梗概。
二、达标导学:(一)1.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文眼”是什么?2.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3.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4.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为什么?5.你如何认识父亲这个人物形象?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二)合作探究1.《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
试分别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2.全文的中心事件是讲述父亲建造高台阶新屋的故事,但文中却夹杂了一些看似与中心事件无关的内容,你能找出来吗?请你找出来,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小结:这篇(体裁)以儿子的口吻,讲述了歌颂了抒发了“我”对之情。
四、堂上检测:1.下列加点字注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凹.凼(ào) 烦燥.(zào)B.尴尬..(ɡān ɡà) 阴.凉(yīn)C.卵.石(luǎn) 揩.一把(kǎi) D.砌.缝(qì) 舀.米(yǎo)2.指出没有用比喻的句子( )A.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B.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
C.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D.他的脸苍白得像一张纸。
3.本文揭示父亲造屋原因的关键一句话是什么?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4.品味下列语句,谈出你的感受:①“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初中语文台阶试讲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语文《台阶》试讲教案年级学科:初中语文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台阶》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关注,对农民命运的同情,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台阶》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感悟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关注,对农民命运的同情。
教学准备:1. 课文《台阶》全文。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是否曾经参加过农村的劳动,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2. 引入课文: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课文《台阶》,告诉学生今天将学习一篇关于农村生活的课文。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台阶》,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合作探讨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课文《台阶》的主要观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引入课文:告诉学生本节课将继续学习课文《台阶》的深层含义。
二、深入学习1. 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台阶》,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情感教育1. 让学生谈谈对农村生活的看法,以及作者对农民命运的同情。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农村问题,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课文《台阶》的深层含义。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08课《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统编版)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受古今汉语差别,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2.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
3.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敬辞,在交际中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
【重点难点】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受古今汉语差别,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2.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
3.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敬辞,在交际中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任务一:查预习、粗知文1.请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准确、停连恰当、富有节奏、读出情感。
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chā)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yì)/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咏雪》译文:《陈太丘与友期行》译文:★任务二:识文体、知出处1.作者名片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
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组织编写了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2.作品介绍《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篇,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较全面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
鲁迅说它“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丽”。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短文两篇》精品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8《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2.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3.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学习重点】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习难点】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旸谷()一撮灰()皓月()妲娥()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倘使:凭栏:轰轰烈烈:3.《日》《月》两篇短文原载于散文随笔集《_____________》中,写于1940年至1941年。
作者______,原名______,字______,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情三部曲》,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数人咏叹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篇,请你各写出两句。
5.续写句子。
绿色推开了春天的门,雷雨推开了夏天的门,_____,。
【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
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巴金先生的两篇散文《日》《月》。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2.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3.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
1.听读课文。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使学生初步感受全文。
2.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最好能形成书面文字);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符号。
初中语文《台阶》教案

初中语文《台阶》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1.了解《台阶》这篇课文的内容和主题,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思想内涵;2.掌握《台阶》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能够运用到实际写作中;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辨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台阶》的情感和主题;2.掌握重要词汇和短语;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台阶》课文;2.PPT课件;3.合作学习活动准备;4.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课文阅读的兴趣,并提出新的话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预习课文(10分钟)学生在课前已经阅读了课文《台阶》,在此环节,老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和同学们进行讨论。
3. 阅读理解(20分钟)在此环节,老师将以小组形式进行阅读理解训练。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篇阅读题目,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章后回答问题,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4. 分享讨论(10分钟)老师组织学生就阅读理解题目进行分享讨论,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扩展学生的思维,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较为复杂的部分。
5. 重点单词和短语学习(1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重点单词和短语,并通过示范和示意图的方式进行讲解和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这些重点词汇和短语的用法和意义。
6. 合作学习活动(20分钟)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在小组内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课文创作、表演或其他形式的展示,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7. 总结与展望(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阅读和学习相关内容,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阅读材料;2.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练习题;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台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仔细揣摩小说的精华段落,理解父亲的形象。
1、品读第5段“父亲的脚”
2、品读第15段“父亲的眼光”3、品读第1Fra bibliotek段“父亲的汗珠”
4、品读第21段“父亲的笑容”
5、品读第28段“父亲的腰”
6、品读第30段“父亲的头颅”
二、自主学习
一、比一比,看谁读的准
凹凼( )门槛( )涎水( )砌( )
黏性( )尴尬( )撬( )憋( )
半晌( )揩( )
二、与文本对话——讲故事
1、快速浏览课文,试用第三人称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3、父亲为了台阶做了哪些准备?
三、问题探究
与人物对话——评人物
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挑水由我包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 )。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1.依课文把空缺的三个词语填上,正确的一项是( )
A.惨叫 粗暴 烦躁 B.惨叫 粗野 烦恼
C.喊叫 粗暴 烦恼 D.喊叫 粗野 烦恼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2)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
3、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知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和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品评语言,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学习课文运用夸张和妙喻描写托尔斯泰形貌的手法。
3、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4、了解文章涉及的深广的背景。
学习重点:1、对托尔斯泰进行的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学法指导:亲爱的同学,这篇课文尽管是肖像描写,但内涵丰富,有些地方需要阅读一些背景资料,阅读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精神追求要有所了解,这样才更有助于你理解课文,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巨匠,作为中学生你肯定有所了解,请完成下面的填空吧。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纪国伟大的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等,因其真实而深刻的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
2.你肯定也了解作者斯蒂芬·茨威格,请完成下面的填空吧。
斯蒂芬·茨威格是文学家,创作范围很广,擅长文学传记和小说创作,主要作品有《》和《》。
3、读课文,读一遍,找出生字词,读准下列加点汉字的音或完成四字短语填空吧。
黝.()黑滞.()留禁锢.()甲胄.()锃.()亮炽.()热广袤.()长髯.()粲.()然一绺.()()制()造藏()纳()郁郁()欢()立()群正()危坐()首()眉诚()诚()无可()疑()然失色4、解释下列词语器宇:禁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轩昂:颔首低眉:诚惶诚恐:广袤无垠:5,再读课文,至少读两遍,相信你一定能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出每段的主要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吧。
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的特点。
第2段,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
第3段,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重点描写其。
第4段,写托尔斯泰。
第5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第6段,写托尔斯泰。
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第8段,写托尔斯泰。
《台阶》教案

《台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认识台阶的概念,并能够描述台阶的特征和用途。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锻炼其口头表达和书写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台阶的概念,培养观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写的能力,并能够用适当的语言描述台阶。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和图片。
2.准备一些实物台阶,如小木块或纸板等。
3.备有黑板和粉笔。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展示一张台阶的图片,向学生引入话题,并询问:“大家见过这个东西吗?你们能描述一下这是什么吗?”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回答。
2.以“意大利的斜塔”、“古代文化遗址”等为例,让学生明白台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步骤二:新知呈现(15分钟)1.给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台阶图片,如直梯、弯梯、螺旋梯等,让学生观察台阶的形状和组成结构。
2.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台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有台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台阶可以方便我们的行走和攀升。
3.通过师生互动和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出台阶的特征,并用几个简单的句子写出台阶的作用。
步骤三:巩固与拓展(20分钟)1.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出身边的台阶,或带学生到校园内寻找台阶。
2.让学生亲自动手,用小木块或纸板搭建一些简单的台阶,体验搭建过程,锻炼动手能力。
3.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讨论,以“台阶是如何起到传声的作用?”为题展开讨论。
4.学生进行个人练习,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台阶,并写出理由。
步骤四:总结与评价(10分钟)1.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个人练习等形式,向全班呈现自己的观点。
2.放松一下氛围,让学生回答一些有趣的问题,如:“你有没有在梯级上摔倒的经历?”3.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并鼓励学生对台阶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台阶的概念和特征,培养了其观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台阶》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方法。
用朴实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情感。
2、过程和方法:在前后事件的比较中,体会作者陈述的目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分钟)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共有九亿农民。
要了解中国就不能不了解中国广大的农村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农民,了解农民。
请打开课本66页,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八课《台阶》,这里通过一位儿子的叙述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二、自主学习1.简介作者(1分钟)李森祥,1956年出生,衢州人。
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他的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
2.检查预习(1分钟)凹(ao) 凼(dang) 涎(xioan)水揩(kai) 嘎(ga) 尴尬(gan ga) 撬(qiao)3.介绍小说的常识(2分钟)小说的三要素: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环境又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4.整体感知: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10分钟)(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归纳:(1)因为“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台阶是地位的标志,我们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父亲渴望受人尊重,所以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一、三、五、七、九是级别的象征,而一级是最低级别的象征,九级是最高级别的象征。
所以民间百姓的门槛一般是三个台阶以图吉利而且也是地位级别的写照。
再如“紫禁城”的建筑物有9999幢,标志着最高皇权的象征。
再如云南大学的台阶有97个,这表明是云南省的最高学俯。
从这我们可看出:父亲把我家的台阶从三级升到九级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
)(2)家里的经济条件差,要造新屋需要准备一二十年的时间,父亲终年辛苦劳作,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
(3)父亲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新屋落成了,但父亲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引导: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本文是一篇结构完整的小说,明确小说的结构:开端: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
发展: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
高潮:终于造起了有九集台阶的新屋。
结局:新屋落成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4)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文眼”是什么?以“台阶”为叙事线索。
文眼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这是全文最关键的一句)(5)请学生再次速读全文,试用第三人称说说小说的故事梗概。
示例:XX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
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
他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
屋造好了,人却老了,身子也垮了。
三、合作探究(领学)(一)分析人物形象(10分钟)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
下面我们思考讨论一下,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1、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描写父亲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它体现了父亲的什么特点?A、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B、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C、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2、在此基础上,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觉得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他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尊重。
他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
他是一个谦卑的人,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的特点,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3、透过父亲这个人物,你看到了什么?点拨:A、父亲一生的追求是什么?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追求,就是要赢得尊重!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层次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联系本文,其实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这是他毕生的奋斗目标。
◆人需要别人的尊重,这是较高层次的需要。
B、父亲一生非常艰难,为什么?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经济落后。
现金收入的来源是砍柴,起早摸黑,砍一天柴,才得一元五角,许多建材是捡来的。
他的积累如此艰难,归根结底是因为农村经济极端落后。
◆极端落后的农村经济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五、教师点拨:(2分钟)主题: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
《台阶》暗寓了中国一般农民人生的奋斗过程。
六、当堂检测(一)基础部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凹凼(ào) 烦燥(zào)B.尴尬(ɡān ɡà) 阴凉(yīn)C.卵石(luǎn) 揩一把(kǎi)D.砌缝(qì) 舀米(yǎo)2.指出没有用比喻的句子( )A.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B.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
C.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D.他的脸苍白得像一张纸。
3.解释加点的词。
(1)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2)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3)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阅读下文,完成4~7题。
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
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 )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
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 )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
……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
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
……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
挑水由我包了。
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 )。
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
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4.依课文把空缺的三个词语填上,正确的一项是( )A.惨叫粗暴烦躁B.惨叫粗野烦恼C.喊叫粗暴烦恼D.喊叫粗野烦恼5.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2)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
(3)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4)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6.父亲一生的追求是什么?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怎么看这个人物?受到什么启发?7.文中如何描写“我”的行动?“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二、能力提高: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一张车票她带着母亲痛苦而又愧赧的心去看望在少年教管所劳动教养的儿子。
她径直走向入站口,默默地排在长长的队伍后面。
目光蓦然触到入口处墙上量身高的标尺,心,顿时颤抖起来。
那白色的标尺线,仿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时刚刚下车的人出站了。
“妈妈,刚才阿姨给我量身高时,我把腿弯着,没有过线。
”一个稚嫩的童声。
一个多么熟悉而又可怕的声音!她惶恐地抬起头,只见一个年轻的母亲,正抱起一个眉清目秀的小男孩吻起来:“真乖,好儿子,妈妈把省下的钱给你买好东西吃!”“不能走!”她显得十分激动,声音都嘶哑了。
“你凭什么不让我走?”年轻的母亲向她投以愠怒的目光质问道。
“凭一颗忏悔的母亲的心!”她眼角闪动着泪花,语言是那样地凝重。
她用颤抖的手从口袋里拿出一张报纸,羞容满面地递给她说:“请你看看我这篇文章,不,尝尝这粒苦果吧!”“啊,……你的孩子就是这样……”年轻的母亲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语言也哽塞了。
“妈妈,我们快走呀!”小男孩摇着妈妈的腿嚷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轻的母亲说道。
8.在第二段末尾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A.一条闪光的皮鞭B.一根粗大的绳索C.一张巨大的罗网D.一个醒目的感叹号9.为什么“她”感到陌生的小男孩的声音“熟悉而又可怕”?10.在最后一段的横线上,补上你认为最合理的人物语言。
11.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是( )A.家长不能贪图小利,否则会犯大错误B.家长不能溺爱孩子,否则会自尝苦果C.家长应当教育孩子从小遵纪守法D.家长应当在日常生活中为子女作出好的榜样当堂检测参考答案:一、1.A(āo,躁) 2.B 3.(1)小得不值得提。
(2)好像失去了什么。
(3)人多而公开的场合。
4.A 5.(1)父亲没真正觉得自己老,强调自己还很有力气。
(2)父亲一生勤劳,一旦歇下来,非常不习惯。
(3)通过外貌描写,我看出父亲真老了。
(4)父亲的身体老了,心境也老了。
6.造高台阶。
勤劳、善良、老实厚道。
父亲在实现了最高的追求后,内心失落,不踏实了。
人活着要不断地追求。
7.“我”把挑水的活包了,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聊天。
“我”是一个孝顺父亲、理解父亲痛苦的孩子。
二、8.A 9.因为“她”的儿子小时候也说过类似的话,做过类似的事,最后走上了犯罪道路。
10.不!我们补票去!11.C三、12.(1)相信你一定能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2)在学习方法上,你要格外注意啦!(3)怎么总是不讲究学习方法呢?六、主题阅读延伸(5分钟)父亲的茶父亲的故事是讲不完的。
每当我想叙说的时候,总是泪眼婆娑,脆弱的心似乎经受不住感情潮水的激荡。
父亲一生坎坷,经历过许多伤心的事情。
不幸养成了他豁达的性格。
当爹当娘的体会,又使他遇事常为别人着想。
邻居待客借碗他连锅都给,对儿孙们的体恤,更是无微不至,倾其所有。
而他自己却极其节俭,舍不得吃穿,更不动烟酒,惟一爱好就是喝几口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