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棚室代料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合集下载

中药材茯苓高产的栽培技术与田间管理

中药材茯苓高产的栽培技术与田间管理

中药材茯苓高产的栽培技术与田间管理茯苓,别名云苓、松茯苓、赤茯苓、白茯苓、松薯等。

以菌核供药用,有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等功效。

临床主治痰多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心悸、眩晕等症。

主产地有安徽、福建、河北、湖北、广西、云南、四川等省区。

形态特征为多孔菌科卧孔菌属。

茯苓在不同的发育阶段表现出3种不同的形态特征,即菌丝体、菌核和子实体。

1、菌丝体包括单核及双核两种菌丝体。

单核菌丝体又称初生菌丝体,是由茯苓孢子萌发而成,仅在萌发的初期存在。

双核菌丝体又称次生菌丝体,为菌丝体的主要形式,由2个不同性别的单核菌丝体相遇,经质配后形成。

菌丝体外观呈白色绒毛状,具有独特的多同心环纹菌落。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菌丝体由许多具分枝的菌丝组成,菌丝内由横隔膜分成线形细胞,宽约2-5微米,顶端常见到锁状联合现象。

2、菌核由大量菌丝及营养物质紧密集聚而成的休眠体。

球形、椭球形、扁球形或不规则块状;小者重数两,大者数斤、数十斤;新鲜时质软、易折开,干后坚硬不易破开。

菌核外层皮壳状,表面粗糙、有瘤状皱缩,新鲜时淡褐色或棕褐色,干后变为黑褐色;皮内为白色及淡棕色。

在显微镜下观察,菌核中白色部分的菌丝多呈藕节状或相互挤压的团块状。

近皮处为较细长且排列致密的淡棕色菌丝。

3、子实体通常产生在菌核表面,偶见于较老化的菌丝体上。

蜂窝状,大小不一,无柄平卧,厚约0.3-1厘米。

初时白色,老后木质化变为淡黄色。

子实层着生在孔管内壁表面,由数量众多的担子组成。

成熟的担子各产生4个孢子(即担孢子)。

茯苓孢子灰白色,长椭圆形或近圆柱形,有一歪尖,6×2.5-11×3.5微米。

一、生长习性茯苓为好气性真菌,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通风透气的环境。

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

子实体生长适宜温度为24-26℃。

空气相对湿度为70-85%。

对土壤要求,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为好。

重粘土,盐咸地不宜种植。

二、制种1、母种制作培养基配方:马铃薯250克(去皮)、蔗糖50克、琼脂20克、尿素3克、水1000毫升。

栽培茯苓的八大环节(下)

栽培茯苓的八大环节(下)

栽培茯苓的八大环节(下)一般经过70-80天,菌丝长好了,即可取出做“种引”。

这个种引,叫做“木引”。

接引长得好不好,可用下面的标准来衡量:如果料筒长满了菌丝,带淡黄色,而且结有小苓;料筒的上、下、里、外都成熟得均匀,带有香味和白绒,作种最好。

纯黄色就太老了,全白色又太嫩了。

所以要掌握好“火候”。

5.选好、用好当年接种用的“肉引”。

“肉引”最好是选用前茬的鲜茯苓,现挖、现选、现破、现窖。

如果用经过贮存的茯苓做种引,必须注意不要选用在“发汗”时长了白霉的。

根据英山县的经验,每100窖用引苓17.5千克。

(鲜茯苓含水分多,要放在通风的地方让它呼吸,放出水分,叫做“发汗”。

)6.适时下窖。

下窖的季节是小暑至大暑,最迟不能超过处暑。

这样,就可在一个对年“起场”(挖收茯苓)。

伏天起场的好处是避开了梅雨季节,茯苓的含水量少,质量好,不容易烂,便于保管加工。

下窖时要注意下列几点:①挖窖要与厢面垂直,窖向与上坡一致,每窖挖成一个“撮箕”形,撮箕口朝上坡,上浅下深。

②抢晴突击下窖。

下窖时,料简要干燥,土壤润湿,天气要晴朗。

雨天下窖,容易瘟窖。

③摆进料筒的时候,要大头朝上,小头朝下坡。

料筒要与窖底贴实,这样才能落润不漏风。

④下引量(即接种量),4-5筒小树为一窖的,每窖的下种引量150克;2-3筒一窖的,250-300克;独窖的粗料筒,下引380-500克。

总之,估计50千克干料,下引量约1千克为最合适。

下引过多,容易引起不正常的早熟,反而造成减产。

一般每窖用料筒7.5-11.5千克,每7.5千克料筒,最多的可以结茯苓5千克。

⑤下引的方式方法有三种:“斗引”、“贴引”和“垫引”。

把“引”贴放在料筒上端的锯口上的叫做“斗引”;把“引”直接贴在料筒上侧的叫做“贴引”;把“引”垫在料筒下侧(即底部)的叫做“垫引”。

不管何种方式。

它的要点是将肉引的白口(即菌核的内部剖面)必须和料筒的断面或削口(木质部和“筋”)贴紧,肉引的外皮要朝上朝外。

茯苓栽培PPT课件

茯苓栽培PPT课件

粉末加 丙酮回 流,加 醋酸溶 解,加 硫酸反 应
显淡红 色
碘化 钾碘试 液反 应
显深 红色
加 紫外 碘 吸收 液 光谱 反 应
显 最大吸 黄 收峰为 色 234nm,
242nm
显 蓝 色
形状鉴别
水试
火试
显微鉴定
粉末加丙 酮回流, 加醋酸溶 解,加硫 酸反应
碘化 钾-碘 试液 反应
玉蜀黍为 原料压制 而成的伪 品
块状,呈青灰色, 水泡易 质重,坚硬,易 崩解 折断,口尝涩味 浓,伴有沙粒感
块状,有灰白相 间的花斑点,断 面颗粒状,体轻, 质松,无臭,味 淡,嚼之有剌舌 感
显微鉴定
粉末加丙 酮回流, 加醋酸溶 解,加硫 酸反应
碘化 钾-碘 试液 反应
可见茯苓 菌丝及团 块,但含 有众多草 酸钙方晶
加碘 紫外 液反 吸收 应 光谱
真菌茯苓的干燥菌

土茯苓为百合科 植物光叶菝葜的 干燥根茎
猪苓为多孔菌科猪 苓的干燥菌核
伪品
茯苓块 (茯苓 片)
淀粉、 山芋粉 为原料 压制而 成的伪 品
形状鉴别
水试
切成块状或片状, 水浸后
多呈白色或淡红色, 表面无
断面糙,颗粒状, 质坚硬,手搓不易 碎,无臭,味淡, 嚼之粘牙
粘质, 无蹦散 现象
茯苓的药理作用
1、利尿作用:茯苓具利尿作用,能增加尿中钾、钠、氯等电 解质的排出。此外,还有镇静和降低血糖作用 2 、抗菌作用:茯苓的100%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 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茯苓对用试管 法的抑菌试验结果是无抑菌作用。茯苓的乙醇提取物在体外 能杀死钩端螺旋体,但水煎液无效。 3、对消化系统的影响:茯苓对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对溃疡 有预防效果,并能降胃酸。另对某些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 用,使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降低,防止肝细胞坏死。 4、抗肿瘤作用: 茯苓中的主要成分为茯苓聚糖(Pachyman), 含量很高。茯苓聚糖本身无抗肿瘤活性,若切断其所含的β(1→6)吡喃葡萄糖支链,成为单纯的β-(1→3)葡萄糖聚糖[称 为茯苓次聚糖(Pachymaran)],则对小鼠肉瘤S180的抑制率 可达96.88%。

一种茯苓高效栽种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茯苓高效栽种方法[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2011013143.8(22)申请日 2020.09.23(71)申请人 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地址 400065 重庆市南岸区南山路34号(72)发明人 邢康康 陈仕江 贺宗毅 罗昌树 涂永勤 张德利 石萍 贺元川 游华建 鲁增辉 谭发银 卫秋阳 邓小书 (74)专利代理机构 成都东恒知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51304代理人 何健雄 廖祥文(51)Int.Cl.A01G 18/00(2018.01)A01G 18/20(2018.01)A01G 18/40(2018.01)(54)发明名称一种茯苓高效栽种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茯苓高效栽种方法,涉及植物培养技术领域,减少了松材用量,使得茯苓质量优良稳定,产量更高,具体方案为:包括以下步骤:S1、菌种保藏及活化的培养基配方包括:82%马铃薯、8%葡萄糖、0.8%酵母膏、0.6%的MgSO 4·7H 2O、1.2%的KH 2PO 4和7%琼脂,并加入蒸馏水定容;S2、二级菌种的培养基配方包括:98%麦粒、1%白糖、0.1%的KH 2PO 4和0.05%的MgSO 4;S3、栽培种培养基配方包括:76%松木屑、22%麦麸、1%石膏粉和1%白糖,并加入适量水。

本发明提供的茯苓高效栽种方法减少了松材的用量,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且能够有效摆脱不正常气候影响。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CN 112136598 A 2020.12.29C N 112136598A1.一种茯苓高效栽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菌种保藏及活化的培养基配方包括:82%马铃薯、8%葡萄糖、0.8%酵母膏、0.6%的MgSO 4·7H 2O、1.2%的KH 2PO 4和7%琼脂,并加入蒸馏水定容;S2、二级菌种的培养基配方包括:98%麦粒、1%白糖、0.1%的KH 2PO 4和0.05%的MgSO 4;S3、栽培种培养基配方包括:76%松木屑、22%麦麸、1%石膏粉和1%白糖,并加入适量水。

代料栽培茯苓前后的土壤活性变化研究

代料栽培茯苓前后的土壤活性变化研究

代料栽培茯苓前后的土壤活性变化研究杨祺;黄婕;周元科;孙盼盼;刘焱文【期刊名称】《中国现代中药》【年(卷),期】2014(016)001【摘要】目的:比较六种代料栽培配方栽培茯苓前后土壤活性变化,探讨影响茯苓生长的土壤活性因素,指导代料配方的改良.提高代料栽培茯苓的产量和质量.方法:以传统松木栽培茯苓为对照,选择土壤中含水量、pH、有机物、多种酶和微生物等土壤活性指标,采用现代分析方法,测定六种代料栽培茯苓前后的土壤活性变化.结果:代料配方与传统松木栽培茯苓前后的各项土壤活性指标均发生变化;加权综合分析表明,代料配方E试验组与传统松木对照组G的土壤活性变化较接近.结论:为优选代料配方及其改善栽培茯苓的土壤环境提供了参考依据.【总页数】4页(P28-31)【作者】杨祺;黄婕;周元科;孙盼盼;刘焱文【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湖北省中药资源与中药化学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1;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湖北省中药资源与中药化学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1;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湖北省中药资源与中药化学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1;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湖北省中药资源与中药化学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1;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湖北省中药资源与中药化学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1【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茯苓栽培场土壤微生物区系与酶活性变化初探 [J], 余世金;孙慧群;王萍;吴唤玲2.茯苓栽培场土壤生态变化的初步研究 [J], 余世金;吴唤玲3.当归种植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研究 [J], 赵庆芳;张逸醒;李海燕;李巧峡4.典型干旱荒漠区枣园土壤有机碳与土壤酶活性变化及相关性研究——以新疆麦盖提县为例 [J], 杜俊龙;孙霞;李志军;黄长福;金俊香5.不同林龄杉木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土壤酶活性变化研究 [J], 曹升;潘菲;林根根;张燕林;周垂帆;刘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茯苓种植技术_茯苓如何种植

茯苓种植技术_茯苓如何种植

茯苓种植技术_茯苓如何种植茯苓种植在温暖、阳光充足、通风干燥的环境,怕严寒。

茯苓如何种植?店铺整理了茯苓种植技术,一起来看看吧。

茯苓如何种植【概述】别名:松薯、松苓、云苓、茯苓片、赤苓、茯灵、白茯苓、茯菟等。

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05(Schw.)Wolf]的干燥菌核供药后,按切取部位又分茯苓皮、赤茯苓及茯苓片等等。

有渗湿、健脾、宁心等功效。

主治痰饮、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心悸眩晕等症。

主要生长栽培区域:主产于云南、广西、福建、安徽、湖北等省区。

人工栽培我国已有400多年历史,现有较多省能大量栽培并投入生产,山东省烟台等地区已引种成功,并投人生产。

【植物形态】茯苓植株是由菌丝体、菌核、子实体三部分组成的真菌。

菌丝体是茯苓的营养器官,幼嫩时呈白色绒毛状,老弱时为棕褐色,并在菌丝体上产生菌核和子实体。

菌核是贮藏器官,也是休眠器官,寄生在松树等树木的根部或埋在地下的松树枝茎等材料上,由菌丝集结而成。

形态近圆而多变,大小不一,可由几十克至几十千克。

新鲜的菌核外皮略皱,黄褐色或淡褐色,皮薄而粗糙,有明显的瘤状皱缩。

皮里(同一块菌核内部)部分呈白色,部分呈暗红色,也有的在同一块菌核内部均呈白色,而另一块均呈淡红色粉粒状。

切开断面不平,具颗粒状棱角,有裂隙。

切面有粉性,薄片呈淡灰色水纹。

子实体是繁殖器官,无柄,平伏生在菌核表面,厚3~8ram,白色,成熟呈黄白色或淡褐色,管口深2~3mm,不规则形,孔壁薄,边缘渐变成齿状。

孢子长方形至近圆形,极小,6~8btmX3~4肚m,壁表面平滑,透明无色。

【生物学特性】茯苓喜温暖、阳光充足、通风干燥的环境,怕严寒。

野生于松树根上,在砍伐下的腐木段上也能生长。

茯苓是兼性腐生真菌,其菌丝既依靠侵害活的树根,又能吸取死树的营养而生存。

喜欢寄生于松树的根部,依靠其菌丝在树根和树干中蔓延生长,分解、吸收松木的养分、水分作为营养来源。

为好气性真菌,只有在通气条件良好的情况下,才能很好生长。

茯苓的代料栽培研究

茯苓的代料栽培研究

茯苓的代料栽培研究湖北中医药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湖北中医药大学或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杨群力;年岁月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完全了解湖北中医药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份内容,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手段保留学位论文;学校可以根据国家或湖北省有关部门的规定送交学位论文。

同意《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的内容。

同意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人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始穆禳锄始;%加;年岁月;日目录摘要.?前刚言??.. 百??一第一章文献综述?..茯苓药材的概述茯苓的生态分布及其栽培环境的研究概况?茯苓栽培的土壤环境研究茯苓的栽培研究茯苓的代料栽培现状?第二章栽培茯苓的代料配方筛选研究?.试验场地概况?试验材料??..方法与结果?一讨论.第三章代料配方与传统松木栽培茯苓的土壤分析比较研究?..第一节茯苓的最佳种植土壤研究土壤基本活性测定?.土壤酶活性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小结与讨论?第二节茯苓及代料茯苓的种植前后土壤变化研究?土壤基本活性测定?.土壤酶活性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土壤活性参数的统计学分析?各代料对茯苓生长影响的综合评价小结与讨论?第四章代料配方与传统松木栽培茯苓的质量分析比较研究?..第一节茯苓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仪器与试药方法与结果讨论一第二节茯苓有效部位的提取及测定?仪器与试药?方法与结果讨论一第三节小结与讨论茯苓及其代料茯苓有效成分含量的综合评价??一讨论。

茯苓的种植技术

茯苓的种植技术

茯苓的种植技术茯苓的种植技术1.茯苓简介茯苓为兼性寄生菌,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被誉为中国传统药物的“白银”。

茯苓系常用大宗中药材,可食用亦可入药。

根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提供的数据显示,该品年销售量达万公斤,市场需求量大,效益好。

2. 茯苓的生物学特性①茯苓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菌丝在 15 ~35 ℃都能生长, 23~28 ℃最适, 5~0 ℃生长缓慢,℃以下停止生长。

菌丝能耐℃以上的高温,对严寒抵抗力也很强。

②菌丝发肓要求较干燥的环境,在含水分 40 ~ 50 %的段木中发肓较好。

要求土壤湿度在%左右,空气湿度为%左右为宜。

形成菌核后,窖内湿度%即可。

③主要营养物质是纤维素,某些微量元素和灰分物质。

④好气,菌丝及菌核在生长过程都要求有新鲜空气供应。

⑤土壤以排水良好、疏松通气、沙多泥少的夹沙土(含沙%~70%)为好,土层以50~80厘米深厚、上松下实、含水量%、pH5~6的微酸性土壤最适宜菌丝生长,切忌在碱性条件下培养。

⑥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阳光,强光对它有抑制作用。

但从提高地温和变温角度看,阳光有一定作用。

3.栽种方法茯苓菌生长要依赖松木提供养分,因此,栽培茯苓要以松树为材料。

在生产上主要采用干段木栽培和树蔸栽培两种。

3.1干段木栽培法3.1.1备料每年10~12月选择直径12cm以上的松树砍倒,砍去其部分枝条,留下树尾的树叶,然后用铲刀按树的大小铲去4~5面树皮(以铲至木质部为宜),铲面间要留下两指宽的树皮4~5条,从上至下不宜有断痕,留下的树皮称为引线(俗称“留筋”)。

经10~15天,待树干晒干至出现有裂口后将其锯成长70~80cm的小段,并按“井”字形堆垛于干燥向阳处。

段木垛上盖草料,垛的四周开好排水沟,地面上撒杀白蚁药,待敲之发出清脆响声,两端无松脂分泌时即可供用。

3.1.2选地整地茯苓种植场地宜选择排水良好的东、南、西向的10~25°的山坡为宜。

土壤以黄砂土为好,粘土、砂砾土不宜种植,且不宜连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茯苓棚室代料栽培技术研究初报摘要:以松木屑、松枝碎块、棉籽壳为主要培养料,采用“鲜菌核”作为“诱引”,进行菇棚层架菌袋覆土和大田坑穴菌袋覆土两种栽培方式的茯苓栽培实验。

其中,以松木屑和松枝碎块为主要原料的栽培料配方栽培效果优于以棉籽壳和松枝碎块为主要原料的配方;菇棚层架栽培和自然露地栽培的产量均低于大田低矮简易棚栽培,在大田搭置低矮简易棚栽培方式获得最好成活率达92.85%,平均生物学效率达18.25%,这一栽培结果与对照的段木茯苓栽培结果接近。

关键词:茯苓;松木屑;松枝碎块;代料栽培茯苓[Wolfiporia cocos (Schw.) Ryv.et.Gilbn.]为我国传统中药材,广泛用于中医临床、中成药、保健食品加工及出口[1,2]。

目前的茯苓生产主要以松树段木或其树蔸作栽培料,选择砂质土壤坡地作栽培场,使用新鲜菌核或人工培育的菌丝菌种作种源,进行人工栽培[3~5],故茯苓生产每年要砍伐大量松树,直接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6];而且现有的栽培方式还需占用大面积的土地,并容易遭受不正常气候的影响,极大制约了茯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首次报道了在棚室内以代料方法栽培茯苓的初步结果。

1 材料与方法1.1供试菌株栽培菌株T1由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提供。

1.2栽培料配制参照段木栽培方式准备松枝碎块、松木屑和小松木条。

松枝碎块是在段木栽培冬季备料时剔除的松枝条截断而成。

松木屑来自松木加工厂,晒干后使用。

小松木条是在冬季备料时选取直径约4 cm的松枝,截成25 cm长,风干重约0.5 kg。

配方A:松枝碎块70%、松木屑28%、石膏1%、蔗糖1%、含水量65%配方B:松枝碎块50%、棉籽壳48%、石膏1%、蔗糖1%、含水量65%先将松枝碎块在1%蔗糖溶液中浸泡8 h左右,然后分别按照配方A、B混匀,加水使含水量控制在65%左右。

菌袋采用聚丙烯塑料菌袋(53 cm×24 cm×0.05 mm),每个菌袋装入鲜料2 kg, 中间加一根松木条,每袋合计鲜料重约2.5 kg(合干料重约2 kg),菌袋为两端开口、套环。

为防止菌袋被培养料刺破,菌袋外面再套一层同样的菌袋后高压灭菌2 h。

冷却后在菌袋两端各接入茯苓麦粒菌种约10 g,25 ℃温室内培养至菌丝发满菌袋。

1.3菇棚层架菌袋覆土栽培试验在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食用菌试验菇棚中进行。

在菇棚床架上先铺上旧草席,再垫约5 cm厚的砂砾土。

将长满菌丝的菌袋用消毒过的小刀划成约20 cm的长条形划口,便于袋内培养料透气,横卧平行摆放于床架砂砾土层上,每隔20 cm摆放一个菌袋,在菌袋口用“诱引”技术[7],将50 g新鲜菌核紧紧接植在小松木条截面处,再覆盖砂砾土于菌袋之间,菌袋上覆约5~7 cm厚砂砾土。

保持菇房通风,通过喷水控制砂砾土湿度在30%左右,随时检查菌袋及菌核的生长情况。

将两种配方的菌袋各分3个区组,每个区组有4个小区,按四层层架自上而下,设置配方A分别编号为A1,A2,A3,A4;配方B编号为B1,B2,B3,B4。

每个小区有7个菌袋。

李剑,等:茯苓棚室代料栽培技术研究初报1.4大田坑穴菌袋覆土栽培试验在湖北省罗田县九资河乡九资河村茯苓种植场内进行。

参照茯苓段木栽培选择适宜场所挖栽培坑穴[7,8],大小80~90 cm×30~35 cm×20~25 cm,穴底与坡面平行。

采用1.3中的方法将菌袋划口并接种菌核,菌袋横卧摆放于坑穴底部。

菌袋上覆厚约5~7 cm的砂砾土,修好排水沟[7,9],随时检查菌核生长情况。

根据试验场地情况分三个不同的小区,第一小区在栽培坑穴的砂砾土上建有低矮简易棚,第二小区在栽培坑穴上不设遮盖。

A、B配方在两个小区中各设42个栽培坑穴。

每个栽培坑穴放置1个菌袋。

第三小区中以松树段木为原料设置栽培对照,按照段木栽培方法[7],先下窖接菌种,每窖接“诱引”菌核50 g,用3根松树段木成品字形排列,3根段木合约8~10 kg。

栽培在5月底开始,10月下旬收获。

1.5生物学效率的计算生物学效率=收获的茯苓菌核的鲜重/培养料干重×100%其中对于菌袋培养料干重,配方A为松木屑、松枝碎块和小松木条自然风干重量之和,配方B为棉籽壳、松枝碎块和小松木条自然风干重量之和,对照处理为松树段木自然风干的重量。

2 结果与分析2.1菇棚层架菌袋覆土栽培产量及分析菇棚层架菌袋覆土栽培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在菇棚栽培中,配方A的平均产量及成活率均高于配方B,但较好的A3、A4 平均产量也仅288 g、284 g,这可能与室内温差、通风条件以及覆土层有关,菇棚内昼夜温差仅 4 ℃左右,并且通风主要依靠四周的窗户,不如大田中通风状况好,且覆盖的砂土质地和通气性也不如产地砂砾土,覆盖也不够均匀。

A1、A2、A3 、A4四个小区的产量也各不相同,可能与棚室内各层通风条件有关;A1位于最上层,其通风环境不如在处于窗户附近的中下层。

配方B大部分菌袋被污染,成活率仅为10.71%,可能由于棉籽壳容易被杂菌侵染,且划口的菌袋中棉籽壳失水较快,在砂土偏干时,茯苓菌丝生长受抑制,更易被杂菌污染。

室内湿度控制主要靠人工喷水,土层湿度一般控制在30%左右,有时喷水不均匀也是导致污染加重的原因之一。

在栽培过程中,出现过前期菌核生长增大,菌核体积较大(周长和直径),但后期由于被污染腐烂而重量减轻的情况。

2.2大田坑穴菌袋覆土栽培产量及分析大田栽培结果如表2。

在试验区,昼夜温差约10 ℃;从茯苓菌核产量和成活率来看,配方A明显优于配方B。

在搭有低矮简易棚的试验小区,配方A茯苓菌核接种成活率达到92.85%,接近于对照的段木栽培接种成活率(96%),且产出的最大菌核鲜重达到490 g,较所接种的50 g“鲜菌核”增大约10倍;平均产量达到365 g,平均生物学效率为18.25%,也接近于段木栽培对照(22.22%);在露天栽培的试验小区,菌核接种成活率仅53.57%,平均产量为264 g。

在有简易棚的试验小区,配方B的菌核平均重量仅有176 g,最大的菌核230 g,菌核接种成活率为63.64%,而在露天栽培的试验小区中,配方B的接种菌核全部腐烂,菌袋也被污染。

从实验可知,在窖面上搭有简易棚的栽培效果较好,可能由于低矮简易棚使用细树枝及黑色遮阳网等材料,初夏多雨时可遮蔽雨水,盛夏高温时可以遮荫降温。

在露天栽培中,温度过高、砂土水分偏多或偏少均不利于茯苓菌核生长。

配方B在两种处理中栽培结果都不理想,在茯苓菌丝培养过程中,配方B菌丝生长速度和菌丝茂密程度都优于配方A,且菌袋中有菌丝膜出现,表现出菌丝生长旺盛,接种菌核后,连续观察,发现前期配方A、B中菌丝和菌核都生长良好,但后期配方B出现较多的污染。

3 讨论采用配方A进行大田栽培时,窖面搭置低矮简易棚的方法效果较好,茯苓的成活率较高,虽然它的生物学效率与传统段木栽培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这种模式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如增加菌袋培养料,或采用3个菌袋呈“品”字形排列等方法。

本试验中,为了聚集营养和促进菌核形成,菌袋里放有一小松木条,用于栽培时接茯苓“诱引”,观察发现,一些“诱引”菌核可直接生长在培养料上,菌丝和菌核仍然生长良好,今后试验可以尝试不放小松木条。

在室内栽培的昼夜温差约4 ℃,而大田栽培温差可达到10 ℃,且室内处于通风环境较好的小区,产量高于其它小区,表明菌袋中菌核生长与温差大小和覆土层通气状况密切相关。

配方B中有较多的棉籽壳,虽然菌丝发菌阶段和菌核生长初期长势较好,但后期均出现严重污染,采用棉籽壳栽培茯苓菌核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茯苓代料栽培,特别是采用农作物废弃料替代段木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香菇等食用菌的代料栽培技术经过多年努力才逐步走向成熟[10,11],目前的试验是我国药用菌茯苓的代料栽培技术研究的起点,要取得栽培技术的完全突破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和生产实践。

参考文献:[1]刘茵华. 茯苓的药用、食用及保健作用[J]. 中国食用菌,1994,23(2):37-38.[2]JIN Y, ZHANG L, ZHANG M, et al. Antitumoractivitiesof heteropolysaccharides of Poria cocos mycelia from different strains and culture media [J]. Carbohydr Res., 2003, 338 (14): 1517-1521.[3]高敦理. 茯苓松段木“菌引法”高产栽培技术[J]. 四川农业科技,2004,(4):25.[4]高春奇. 松树蔸原地种植茯苓技术[J]. 湖南林业, 2006,54(6):23.[5]刘本洪,郑林用. 茯苓的特性及段木栽培技术[J]. 四川农业科技,2002,32(4):16.[6]刘振武,游平,郑威,等. 2种长度料筒旱田栽培茯苓的比较试验[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2):129-134.[7]吕作舟主编. 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20.[8]赵莲花,朱恩军,唐杰,等. 人工栽培茯苓[J].林业实用技术,2004,47(10):29-30.[9]王克勤, 方红, 苏玮, 等. 茯苓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要点[J]. 中药研究与信息, 2001,3(8):13-14.[10]覃效敏. 香菇代料高产栽培技术[J]. 中国食用菌, 2006,25(5):56.[11]徐唐火. 香菇袋式栽培高产技术[J]. 食用菌, 1994,16(5):28.Artificial Cultivation of Wolfiporia cocos SclerotiaLI Jian.1,WANG Keqin.2,SU Wei.2,FU Jie.2,XIONG Huan.1,BIAN Yinbing.1* (.1Institute of Applied Mycolog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China;.2Hubei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Abstract:Wolfiporia cocos sclerotia were artificially cultivated using both indoor and outdoor cultivation modes and employing two substrate formulae in which the main substrate component consisted of pine sawdust, pine chips or cottonseed hulls in place of pine logs. Higher yields of sclerotia were recorded using both indoor and outdoor cultivation when a substrate containing pine sawdust combined with pine chips instead of cottonseed hulls was employed. When sclerotia were cultivated on pine sawdust-pine chips either indoors or outdoors without cover, yields were lower compared to outdoor cultivation employing a low, simple canopy. Under the latter conditions, survival rate and biological efficiency values were 92.85% and 18.25%,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corresponding values of 96% and 22.22% for controls grown on pine wood logs.Key words:Wolfiporia cocos;pinewood sawdust;pinewood chips;artificial cultiv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