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种植技术.doc

合集下载

茯苓种植与栽培技术

茯苓种植与栽培技术

茯苓种植与栽培技术茯苓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主要产地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

茯苓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调和脾胃等功效,被广泛用于中药制剂中。

茯苓的种植与栽培技术对于保证其品质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茯苓的种植与栽培技术。

一、适宜的种植环境茯苓生长需要适宜的气候、土壤和水分条件。

一般来说,茯苓适宜生长在海拔500-1000米、年均温度15-20℃、年降雨量1000-1500毫米的地区。

在土壤方面,茯苓喜欢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PH值在6.0-7.0之间。

茯苓对水分的要求较高,生长期间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但也不能过于湿润。

二、茯苓的繁殖方式茯苓的繁殖方式主要有根状茎分株繁殖和种子繁殖。

其中,根状茎分株繁殖是茯苓的主要繁殖方式。

根状茎分株繁殖的方法是在春季或秋季,将成熟的根状茎分成若干个小块,每个小块应该含有至少一个芽眼。

然后将这些小块根状茎种植在预先准备好的土壤中,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就可以得到茯苓植株。

种子繁殖的方法则较少采用,因为茯苓的种子难以采集和保存,而且种子繁殖的苗期较长,不利于茯苓的生产。

三、茯苓的栽培管理1. 土壤管理茯苓生长需要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在种植前应该充分施肥,以增加土壤肥力。

在茯苓生长期间,应该适时进行追肥,以保证植株的生长和茯苓的品质。

2. 病虫害防治茯苓生长期间容易受到一些病虫害的侵害,如白粉病、炭疽病、蚜虫等。

在栽培过程中应该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保证茯苓的产量和品质。

3. 灌溉管理茯苓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但也不能过于湿润。

在干旱季节,应该适时进行灌溉,以保证植株的生长。

在雨季,应该注意排水,防止水涝对茯苓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4. 采收和储存茯苓的采收时间一般在秋季。

采收时应该将整株茯苓挖出,除去杂质,晾晒至八成干后,再进行加工和储存。

茯苓的储存应该注意防潮、防虫和防霉,以保证其品质和药效。

四、茯苓的市场前景茯苓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茯苓的栽培技术

茯苓的栽培技术
茯苓生长需要特定的气候条件,如年平均气温15℃左右,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 ,湿度在70%左右。
02
茯苓的栽培技术
选种与选地
选种
选择有性繁殖或无性繁殖的优质茯苓种子。有性繁殖选择生 长健壮、无病虫害、无损伤的种子;无性繁殖选择直径约10 厘米的优质菌核作为种源。
选地
选择排水良好、土壤疏松肥沃、有机质丰富的山地或平地, 以pH值为5-7的砂质壤土为佳。
茯苓的形态特征
茯苓菌核呈块状或不规则形状 ,大小不一,表面呈深棕色至
黑色,粗糙不平。
内部为白色、松软的肉质,由 许多菌丝体交织而成。
茯苓子实体伞状,肉质,初期 为乳白色,随成熟逐渐变为深
褐色。
茯苓的生长环境要求
茯苓适宜生长在海拔600-1200米的山坡或林中树根旁。
适宜的土壤条件为通气良好、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壤土。
灌溉管理
在干旱季节,应及时灌溉保湿,遇到雨季要及时排水,防止 土壤过湿而影响茯苓的生长。
光照管理
喜光性
茯苓是喜光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但是要避免强光直射。
遮阴处理
在高温季节和干旱季节,可以采取适当的遮阴处理,以防止强光对茯苓造成 伤害。
空气流通管理
通气良好
茯苓需要良好的空气流通,以便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在必要情况下,可选用适当的化学药剂进行 防治,但需注意使用量和频率,避免对环境 和茯苓造成污染。
06
茯苓的收获与加工
收获时间与方式
秋季收获
茯苓一般在秋季收获,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收获时间会有所不同。
采收方法
收获时,先排开窖口,除去窖底的泥土,将窖壁上的菌核挖出,除净泥沙及残留 的烂苓。
茯苓加工的产品种类及加工方法

伏苓种植实施方案

伏苓种植实施方案

伏苓种植实施方案
一、选址。

1. 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避免积水和土壤过于干燥的地方。

2. 避免连作地块,最好选择伏苓未曾种植过的土地。

二、土壤处理。

1. 在种植前进行土壤松土和施肥,增加土壤通气性和肥力。

2. 根据土壤酸碱度进行调整,伏苓适宜生长的土壤酸碱度为pH值6-7。

三、播种。

1. 选择健康完整的伏苓种子,进行种子处理,提高发芽率。

2. 播种密度一般为每亩30-40斤,避免过密造成竞争。

四、灌溉。

1. 种植初期要注意保持土壤湿润,但避免过度浇水造成积水。

2. 生长期间要根据土壤湿度进行灌溉,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

五、施肥。

1. 种植初期进行基础施肥,提供充足的养分。

2. 生长期间根据伏苓的生长情况进行追肥,保证植株的养分供应。

六、病虫害防治。

1. 定期对植株进行病虫害的检查,及时发现并采取防治措施。

2. 避免使用化学农药,采用有机防治和生物防治的方式进行病虫害防治。

七、收获。

1. 在伏苓成熟后进行及时的收获,避免果实过熟或过老。

2. 进行收获后的处理和储存,保证伏苓的品质和药效。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伏苓的种植质量和产量,保证伏苓的药用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希望种植者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制定适合自己种植的伏苓实施方案。

茯苓的栽培技术

茯苓的栽培技术

茯苓的栽培技术茯苓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拥有丰富的医学价值。

茯苓的栽培技术对于茯苓的生长发育、产量和质量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于茯苓的栽培技术的研究至关重要。

一、适宜的气候环境茯苓比较适合在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下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15~27℃。

平均年降水量应在1300~1800毫米之间,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除了温度和降水外,充足的阳光、温暖的土壤和适当的湿度对茯苓的生长也非常重要。

二、土壤要求茯苓适宜在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长。

土壤PH值应在5.5~6.5之间,过酸过碱的土壤都会对茯苓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适宜的土层深度为20~30厘米,太浅或太深的土层都不利于茯苓的生长。

三、种植方法(一)种植时间茯苓的种植时间应该在春季,以3月中下旬为宜。

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农民的习惯也是种植时间的考虑因素。

(二)繁殖方法茯苓一般采用分根繁殖,将根茎割成长3~5厘米,带有芽眼的种根块就可“插秧”。

插秧的时间一般是春季,插秧时应注意选择阳光充足的、排水良好的景区。

(三)栽植方式用小株分根栽植,间距一般为30~40厘米,每亩种植范围应在3300~2600株之间。

茯苓的栽植深度以种子4~5厘米左右为宜,同时栽植时应注意留出适当的空间供茯苓生长。

四、肥料施用要点茯苓喜欢肥沃的土壤,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避免使用化学肥料。

种子和前期生长期可使用有机肥15~20公斤/亩进行基础肥料施用,生长期的后期可用有机肥或者厩肥3~4次施用。

五、浇水方法茯苓对水分的需求相对比较高,但要适度,不能过多或过少。

一般以夏季的早晨和晚间为最佳浇水时间,日间避免浇水,以免产生伤害。

六、病虫害防治茯苓种植过程中需要防治的病虫害比较多,常见的有根腐病、白粉虱、蚜虫等。

为了保证茯苓的健康生长,平时应该加强对农田的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防治。

小结:茯苓是中国传统优秀的药材之一,其栽培和采收也是非常讲究的。

只有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才能有效地提高茯苓的质量和产量,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茯苓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茯苓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茯苓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茯苓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选场建场:栽种茯苓的场地应选择沙质土壤,坡向南、西南或东南,坡度15 °~25 °。

无白蚁滋生,未种过庄稼或3年内未栽种茯苓的生荒地。

选好的苓场应及时深挖,深度不能浅于50厘米,并拣净石块、树根、杂草。

挖场一般在冬季进行。

苓场翻挖后经暴晒、干燥备用。

按种前顺坡挖窖,窖距20厘米左右。

接种后根据苓场坡度及山势,修挖30厘米左右的排水沟,形成厢场,以便于管理。

栽培管理:
1、查窖补种:接种1周后适时检查,若未传引或引种被杂菌污染,应立即换补。

2、清沟排渍:接种后经常疏通排水沟,防止水渍及窖面水土流失。

3、及时覆土:随着菌核逐渐生长膨大,窖面表土常发生龟裂,使水分渗入,导致菌核腐烂。

离土表较浅的菌核常长出土面,应经常检查,及时覆土,加以保护。

4、修筑围栏:在苓场周围修围栏,防止人畜践踏,影响菌核生长。

5、病虫害防治:
(1)病害:茯苓生长期间,木霉、青霉、根霉等易浸染料筒及菌核,造成病害。

防治方法:种植前苓场要翻晒多日。

料筒及菌种要严格挑选;菌核生长期注意防渍。

发现污染及时处理。

(2)虫害:主要有白蚁、螨及茯苓虱(一种昆虫),噬害木片菌引及茵核。

防止白蚁方法:选场忌北向及无白蚁潜居的场地。

发现白蚁为害,立即挖除蚁巢,或用亚砒酸、西维因等药物毒杀。

螨类使用氯杀螨砜或洗衣粉(烷基苯磺酸钠),茯苓虱使用西维西水剂驱杀。

茯苓栽培技术

茯苓栽培技术

茯苓栽培技术茯苓,又名木香,是一种中药材。

茯苓具有清心安神、健脾开胃的作用,广泛应用于临床。

由于其药效显著,市场上的需求不断增加,茯苓栽培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其良好的栽培技术对茯苓的品质和产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茯苓栽培的技术。

一、选择地块茯苓对土壤要求比较严格,它喜爱中性或微弱酸性的土壤,对钙离子的需求比较高。

因此,选择良好的地块非常重要,应当选择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地,营养丰富的沙壤土或火山灰土都是种植茯苓的理想土壤。

二、基本种植方法1.土地翻耕:在选好地块的基础上,首先需要进行土地翻耕。

耕地深度以20~30厘米为宜,使土壤松软,有利于茯苓的生长。

2.埋肥种苗:在翻耕完毕后,将肥料埋进土中。

埋肥方法为:将鸡鸭粪肥、有机肥、油菜籽渣等混合物按50公斤每亩的比例混合,然后将混合物均匀地铺在地表,然后与土壤混合。

这样不仅能够调整土壤的酸度,改善土壤结构,还能够为茯苓的生长和发育提供充足的养分。

3.拔苗定株:在茯苓的生长过程中,要注意进行拔苗定株工作,以确保每株茯苓植株间距均匀,保证光照充足,促进根繁叶茂,增加产量。

4.防治病虫害:茯苓栽培过程中,需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

如蚜虫、乌头蝇、蛴螬等害虫以及黑腐病和白粉病等真菌病。

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据实施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手段并存的综合防治策略。

在施肥时也要控制肥料的用量,避免因施肥过量造成病虫害的发生。

三、茯苓栽培技巧1.药用价值高的茯苓品种有很多,应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不同品种,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目前在市场上比较受欢迎的品种有长白茯苓、四川茯苓等。

2.茯苓喜温暖潮湿,生长期最适宜的温度为22℃~28℃,适宜降雨充沛的气候,因此,选择种植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在春天或秋天种植茯苓效果较好,可提高茯苓产量和品质。

3.茯苓生长需要光照,因此要选择阳光充足的地块。

在育苗时也需要注意光照,给予充足的光照。

4.茯苓对水分的需求很高,要保证充足的水源供应。

伏苓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伏苓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伏苓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1. 选地与整地1.1 选择排水良好、土质疏松的山坡地选择适宜的种植地是茯苓栽培成功的前提。

根据多年的种植经验,茯苓偏好排水良好、土质疏松的山坡地。

这类地区通常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适宜的湿度,有利于茯苓的生长。

研究表明,坡度在15°~25°的南向或东南向山坡地最为理想,因为这样的坡度有利于雨水的快速排出,减少水渍和病害的发生。

1.2 深翻土壤,除净杂物土壤的准备是茯苓栽培的关键步骤。

深翻土壤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还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一般建议翻耕深度不少于50厘米,以确保土壤底层的杂草、树根和石块等杂物被彻底清除。

此外,深翻还能够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动,为茯苓的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1.3 有白蚁危害地区需土壤消毒白蚁是茯苓栽培中常见的害虫,它们会破坏茯苓的菌丝体,影响茯苓的生长和产量。

在白蚁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区,土壤消毒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常用的土壤消毒方法包括使用化学药剂如亚砒酸、西维因等进行土壤处理,或者采用物理方法如深翻暴晒、热蒸汽处理等。

消毒后,还需定期检查,确保白蚁得到有效控制。

据田间试验数据显示,经过土壤消毒处理的茯苓地,白蚁危害率可降低70%以上。

2. 备料2.1 干段木备料干段木备料是茯苓栽培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菌种的生长和茯苓的产量。

干段木的准备通常在冬季进行,以确保春季栽种时材料已经干燥且无虫害。

●材料选择:选择直径12厘米以上的不成材松树,这些松树通常因为病虫害或自然老化而被淘汰。

研究表明,使用健康无病害的松木作为栽培材料,可以显著提高茯苓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砍伐与处理:砍伐后,去除部分枝条,留下树尾的树叶,并用铲刀铲去4至5面树皮,露出木质部,但保留两指宽的树皮作为引线。

这样做的目的是促进茯苓菌丝通过树皮侵入木材内部。

●晾晒:将处理好的松木晾晒10至15天,直至树干出现裂口,这表明木材已经足够干燥,适合接种。

茯苓栽培技术

茯苓栽培技术

茯苓栽培技术茯苓是一种重要的中草药材,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茯苓生长周期短,适应性强,栽培技术简单,因此受到了许多农户和种植户的青睐。

本文将介绍茯苓的栽培技术,包括土壤选择、种植方法、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一、土壤选择茯苓喜欢生长于酸性土壤,对土壤要求不高,但最好选择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

在土壤pH值方面,茯苓适宜生长的范围是5.0~6.5之间。

土壤质地以砂壤土或壤砂土为宜。

二、种植方法1.茯苓的繁育方式主要有种子繁殖和分株繁殖两种。

种子繁殖较为常见,可通过播种或育苗的方式进行。

在播种前,需将茯苓种子进行处理,一般是将种子放入20℃的水中浸泡24小时左右,然后捞出晾干。

播种时,将种子均匀撒在培育盘中,覆盖一层薄土,保持湿润环境,待幼苗长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进行移栽。

分株繁殖则是将成熟的茯苓根块分割成苗木,再进行移栽。

2.茯苓的移栽时间一般选择在春季或秋季,避开极端高温或严寒的季节。

茯苓的栽植距离一般为40~50厘米。

3.茯苓的管理(1)水分管理:在茯苓的生长过程中,保持适宜的水分对其生长非常重要。

要保持土壤的湿润,但不能过于湿润。

尤其在茯苓的开花期和结果期,要适当增加灌溉次数。

(2)施肥管理:茯苓对肥料的需求量不大,但适当的施肥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在移栽后的第一个月内,施入适量腐熟的有机肥料。

之后,每年春、秋两季进行一次基肥施用即可。

(3)除草管理:茯苓生长期间需定期进行除草,以保持茯苓生长的良好环境。

可以手工除草或使用化学草甘膦进行除草。

三、病虫害防治茯苓较抗病虫害,但仍需做好防治工作。

1.病害防治:茯苓较容易受到根腐病的侵袭。

在茯苓生长的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过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

发现患病植株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如适当减少灌溉量或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2.虫害防治:茯苓虫害主要有大行星象甲、白粉虱等。

可采用喷洒农药的方法进行防治。

在选择农药时,应注意选择对目标虫害效果好、对环境友好的产品。

茯苓栽培技术需要注意的事项:1.茯苓的生长适温为15~25℃,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茯苓的正常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茯苓种植技术
茯苓,多为不规则的块状,球形、扁形、长圆形或长椭圆形等,大小不一,小者如拳,大者直径达20~30厘米,或更大。

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

备料
茯苓菌生长要依赖松木提供养分,因此,栽培茯苓要以松树为材料。

在生产上主要分为干段木栽培和树蔸栽培两种。

1.干段木备料法
选择直径12cm以上不成材的松树砍倒(或取材后留下的头尾),砍去其部分枝条,留下树尾的树叶,然后用铲刀按树的大小铲去4~5面树皮(以铲至木质部为宜),铲面间要留下两指宽的树皮4~5条,从上至下不宜有断痕,留下的树皮称为引线(俗称"留筋")。

经10~15天,待树干晒干至出现有裂口后将其锯成长70~80cm的小段,并按"井"字形堆垛于干燥向阳处。

段木垛上盖草料,垛的四周开好排水沟,地面上撒杀白蚁药。

2.树蔸备料法
在秋、冬季砍伐松木时,选择直径12cm以上的树桩,将其周围1?5m范围内的杂草、表土铲除干净,灌木砍掉,深挖0.8m左右,让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

然后在树桩上铲去4面树皮,留下4条两指宽的引线。

露出地面的树根最多留4~6条,将其余的根截断。

对树根也要铲皮3面,左右侧各留1条手指粗的引线,留根长度1~1.5m。

上述各项工作,宜在上
年冬季进行。

接种
1.接种季节
茯苓接种分春、秋两季。

春植是在清明至立夏进行。

桂南、桂东南、桂西地区气温回升较早,在清明前后接种较适宜;桂北、桂西北地区宜到立夏前后接种。

秋季各地气温相差不大,茯苓可在立秋前后接种。

2?接种方法
茯苓栽培是以菌种或鲜茯苓个(菌核)作为"种子"进行繁殖。

菌种是用小松木段片装瓶(塑料)消毒,加适量培养基质,接上茯苓原种培养后,在瓶内长出白色旺盛的菌丝体。

鲜茯苓个繁殖则是选用皮薄、嫩红褐色的鲜茯苓个,用竹刀切成带皮、重为0.1~0.15kg的片块作为接种用的繁殖材料。

接种前,在整好的种植地内顺着坡向开窖,窖深20cm,宽40~50cm,长度依段长而定。

稍平整窖底,撒上杀白蚁药并与土拌匀,将段木顺坡向摆入窖内。

先放入两段。

用菌种接种时,先在两段木上半部分用利刀削成长×宽=150cm×10
cm的新口,用镊子将瓶内长有菌丝的松木段片取出,平摆在段木间新口处,加盖松木片或松叶,上面再放一条段木(两段木重20kg以上则不放第三段木),覆土10~15cm。

用鲜茯苓块接种则在段木的上端锯几处,将鲜茯苓块贴上,轻轻摩擦后用手压紧,用土覆盖。

树蔸接种则是在树蔸上削2~3个新口,然后将菌种和鲜茯苓块分别接种在树蔸的新口处,盖上松木片和松叶,盖土15~17cm,窖面要堆成龟背形。

田间管理
1.查窖补缺接种后7~10天,便可长出白色的茯苓菌丝,这时应检查各窖内的菌情,以便及时补缺。

1清晨露水未干时在种植地内察看,若窖内段木已长有茯苓菌丝,则窖上土干燥无露水;若窖上有露水,则说明段木未长有茯苓菌丝。

2从窖旁把土挖开,发现段木下段已有白色菌丝生长,闻之有茯苓气味,可确定为茯苓菌丝。

如发现死菌和不上菌的茯苓窖,应隔7~10天再检查1次。

如第2次检查仍不见茯苓菌丝,才可开窖从其它已上菌的段木中取出1段调到未上菌的窖内。

或将未上菌的段木全部挖出,晒干水分,将剥口重新削过,另接上菌种。

3要注意的是,茯苓菌种上菌1个月左右,在木面是见不到菌丝的。

此时,大部分菌丝已入木生长。

茯苓接种后1个月,不见基面菌丝,就误认为不上菌而把段木撬开,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2.接种7~10天后,如果发现白蚁,应立即用杀白蚁药喷洒在白蚁身上或蚁路上,进行防治。

3.茯苓形成菌核(结苓)后,如发现茯苓露出地面应及时培土,雨季要注意排水。

采收加工
茯苓一般在接种后8~10个月成熟。

将采收的茯苓堆放在室内避风处,用稻草盖严"发汗"5~6天,然后摊开晾1~2天。

待水分蒸发后,重新堆起,再用稻草盖严放5~6天后,去皮(或先剥净鲜茯苓外皮),放入蒸笼内隔水蒸熟至透心,或用水煮熟至透心(煮时要换水3~4次,其标志是当水转黑时便换水)。

取出用利刀将其切成长×宽×厚=4cm×4cm×0.5cm的方块。

然后将白块、赤块分别摆放在竹席或竹筛里,上覆1张白纸,置阳
光下晒至全干,要注意常翻动。

如遇阴雨天可用炭火烘干,但不可用明火烘烤,避免烟熏使茯苓片变黄,影响产品质量。

茯苓的药理作用
抗肿瘤作用
1、对大鼠膀胱化学致癌的影响实验动物雌Wistar大鼠,体重70-110g,致癌剂N-J基一N(4-羟丁基)亚硝胺(BBN),实验时以20%乙醇将BBN原液配成36%的溶液。

正常对照组:在乙醚浅麻醉下,单纯以溶剂(20%乙
醇)0.25ml经导管ig,每周2次,共12wk。

病理对照组:36%BBN溶液
0.25ml(90mg)ig,每周2次,共12wk、每只鼠BBN总剂量2.16g。

土茯苓组:BBN处理同病理对照组,以每lkg含120g土茯苓干粉的饮食饲养。

至wk30实验结束,处死动物,取膀胱、输尿管、肾盂,肾、肝和脾作组织学检查。

结果表明,土茯苓组对BBN膀胱肿瘤的发生无明显抑制作用,而且发生了较多的鳞状细胞型肿瘤,因此在使用该品防治膀胱肿瘤时,应持慎重态度。

2.对黄曲霉毒素B1致大鼠肝癌作用的影响取性Wistar大鼠,8wk龄,ipAFB1(280ug/kg,6次/wkx2)作肝癌启动动剂。

2wk后,施以促癌程序:给含0.015%2-乙酰氨基芴(2AAF)饲料2wk,在wkl末,切除大鼠肝中叶和左外侧叶。

10d后,断颈处列大鼠,肝脏取材作r-谷氨酰转肽酶(r一GT)染色。

大鼠从注射AFB1前10d起,至停注AFB1后3d止,进食含受试物饲料。

结果,大鼠肝癌前病变r一GT染色阳性肝细胞灶,土茯苓组(饲料中含377.7g/kg)的病灶也稍少,且显著小于对照组。

提示土茯苓对预防肝癌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解毒作用
采用土茯苓水煎剂(剂量:每鼠每日相当生药1g和0.5g两种),土茯苓稀醇制剂(剂量:相当生药1g和2g),土茯苓粗黄酮(剂量:50mg和100mg),土茯苓多糖(剂量:0.5ml和1.0ml),硫酸亚铁(剂量8mg),每组用药3d 后分别igl次纯棉酚650mg/kg、850mg/kg和100mg/kg,观察解毒作用。

结果,土茯苓水煎剂、稀醇制剂和粗黄酮均具有拮抗急性和亚急性棉酚中毒(P<0.05,P<0.001和P<0.001)。

一般棉酚中毒时可用硫酸亚铁拮抗,但能影响抑精作用。

土茯苓稀醇提取物在拮抗棉酚毒性的同时不影响棉酚对雄性大鼠的抑精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