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的种植产量分析

合集下载

中药材土茯苓栽培技术与田间管理

中药材土茯苓栽培技术与田间管理

中药材土茯苓栽培技术与田间管理土茯苓(学名:Sclerotium Poriae Cocos),是中医药上的一种重要的中药材。

它具有利尿、消肿、化湿等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水肿、湿热、泄泻等疾病。

目前,土茯苓的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已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进和提升,本文将具体介绍土茯苓的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

土茯苓的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选地、翻耕、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等环节。

首先是选地,土茯苓喜爱潮湿的环境,具有一定的耐寒性,因此选择平坦、排水良好、有机质充足的土壤进行种植效果较好。

其次是翻耕,将地块进行深耕深翻,以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增加土壤的肥力。

然后施肥,土茯苓对有机肥的需求比较大,可以选择施用鸡粪、猪粪等有机肥,并适量添加磷钾肥,提高茯苓的产量和品质。

接下来是播种,土茯苓一般采用播种的方式进行种植,每亩播种量在15-20公斤左右,播种后进行覆土压实。

最后是田间管理,包括除草、松土、追肥、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土茯苓的田间管理是土茯苓种植的关键环节,一定要科学合理地进行管理,才能保证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首先是除草,在土茯苓的生长初期要及时进行除草,以保证茯苓正常生长。

其次是松土,土茯苓的根系发育比较发达,需要进行适时的松土,保持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

然后是追肥,土茯苓在生长期需要补充适量的肥料,一般采用追施有机肥和磷钾肥的方式,以促进其生长和营养吸收。

最后是病虫害防治,土茯苓容易发生紫斑病、锈病、灰霉病等病害,可以采用农药进行防治,同时做好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工作。

总之,土茯苓的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对于提高产量和品质非常重要。

只有科学合理地选择土地、施肥、播种和进行田间管理,才能够保证土茯苓的良好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农民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和资源条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以适应土茯苓的生长需求,提高种植效益。

同时,加强科研力量,不断推进土茯苓的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的创新,有助于进一步改进土茯苓的生产方式,提高土茯苓的质量和产量。

土茯苓种植的方法

土茯苓种植的方法

土茯苓种植的方法土茯苓(学名:Poria cocos)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常用于清热除湿、健脾胃、化痰止咳等方面。

它的主要产地在中国南方,因其品质优良,被广泛种植和利用。

下面将介绍土茯苓的种植方法。

一、土壤选择和准备1.土壤要求:土茯苓喜欢生长在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或壤土中。

土壤PH值在6.5-7.5之间为宜,过酸和过碱的土壤都不利于土茯苓的生长。

2.土壤改良:选择合适的土地后,进行土壤改良工作。

清除杂草和残留作物,翻松土壤,加入腐熟的有机肥料和磷、钾等基础肥料,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持水保湿能力。

二、土茯苓种苗培育1.种子处理:将采收的土茯苓实体清洗干净,晾干后倒入细网隔栅进行筛分,去除较大的杂质。

然后在50℃温水中浸泡15分钟,再冷却至10℃的水中浸泡12小时,使其充分吸水。

2.培育基质:选取营养含量高的灰岩粉、泥炭和细沙按1:1:1的比例混合制成育苗基质。

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在育苗盘中,覆盖一层基质,保持湿润。

3.温度和湿度控制:在发芽期,保持温度在20-25℃,相对湿度80%以上,为种子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定植后逐渐降温,保持温度在15-20℃。

4.种苗管理:保持基质湿润,并避免过度湿润造成种子窒息。

同时,要定期除草和病虫害防治。

三、土茯苓定植1.定植时间:土茯苓适宜在春季和秋季定植。

春季一般选择3月底至4月初,秋季一般选择9月初至10月初。

3.定植方法:选用苗龄约为3个月的土茯苓苗进行定植。

先在定植地挖好坑洞,并将坑洞内壁保持湿润。

然后将苗木放入坑洞中,将基质填入坑中,稍微压实,使苗木牢固。

四、土茯苓田间管理1.松土除草:定植后,要适时进行松土,促使根系生长,同时要及时除去杂草,保持田间整洁。

2.合理浇水:土茯苓对土壤湿度要求较高,需适量浇水。

一般根据天气情况定期或不定期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要避免积水。

3.施肥控虫:土茯苓生长期间,要进行适量施肥,可选用有机肥料和磷、钾等微量元素进行补充。

土茯苓的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

土茯苓的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

土茯苓的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一、意义土茯苓是一种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

始载于《本草经集注》,原名禹余粮。

陶弘景在注“石部”禹余粮时指出:“南人又呼平泽中有一种藤,叶如菝葜,根作块有节,似菝葜而色赤,根形似薯蓣,谓为禹余粮。

”历代本草书籍如《图经本草》、《本草拾遗》、《本草纲目》等均有记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规定土茯苓(Tufuling Rhizom glabrae)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 glabra Roxb.的干燥根茎。

土茯苓味甘,归胃、肝经。

中医理论认为土茯苓具有除湿、解毒、通利关节之功效,常用于治疗梅毒、筋骨挛痛、肾炎水肿、淋浊、带下、湿热疮毒、痈肿、瘰疬等[i]。

广东地区因地处湿热,当地居民常在煲汤中加入土茯苓,以清热祛湿,市面上也有以乌龟和土茯苓为主要原料的龟苓膏出售,清热养阴。

现代人喜欢醇酒厚味、膏粱美食,致痰浊湿热内蕴,利用土茯苓清热祛湿,泄浊解毒治疗效果良好。

此外,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表明土茯苓具有抗动脉硬化、β受体阻滞样作用、利脉血栓、免疫抑制、保护胃粘膜、保肝、抗菌、抗癌等作用。

二、现状土茯苓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干旱和荫蔽,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南部各省。

土茯苓的药用价值高,市场需求量大,土茯苓现在国内年需求量已达500吨左右,现已由08年初的每千克5-10元左右上升到30-40元以上,混淆品增多。

由于长期过度采集,野生资源日益减少,市场价格一路攀升,导致“越挖越少,越少越贵,越贵越挖”的恶性循环,野生资源日益减少,预计至2017年前后野生资源将逐渐枯竭,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然而目前全国仍未进行人工栽培。

除此之外,土茯苓产品的开发利用也只是局限在鲜土茯苓、土茯苓饮片、土茯苓汤料。

还有很多值得开发利用的地方。

1.资源现状:1.1 土茯苓的资源分布土茯苓资源丰富, 分布广泛, 江南各省区均有生长[ 1] , 主产于广东高要、郁南、罗定、阳山, 湖南邵阳、郴县, 湖北孝感, 浙江青田、丽水, 安徽芜湖、六安等处[ 12] , 从本次调查发现, 尽管土茯苓药材分布广泛,但何地能形成商品及商品集散地, 与当地的采药、用药史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土茯苓的种植前景分析

土茯苓的种植前景分析

土茯苓的种植前景分析土茯苓是一种常见中药,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中药材,那么它的种植前景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土茯苓的种植前景分析,一起来看看。

土茯苓的种植前景分析1、土茯苓的药用价值很高。

根据中医理论,土茯苓具有除湿解毒的作用,可以治疗湿热疮毒、梅毒、淋浊、带下等并。

近年来对土茯苓的临床研究以及药理试验结果表明,在抗癌、治疗冠心病和动脉硬化方面,土茯苓也有良好的疗效。

因此,土茯苓在中药市场需求量极大。

2、但是,由于近年来连年开采,野生土茯苓形成“越挖越少,越少越贵,越贵越挖”的循环,并且目前还未实现人工栽培批量生产,所以其不可持续利用问题越来越严重,土茯苓价格也日益紧俏。

土茯苓的种植方法1.备料茯苓生长的营养主要靠菌丝在松树的根和树干中蔓延生长,并分解和吸收其中养分和水分之特点,选用松树作为茯苓的生活原料。

为了充分发挥松树的利用效率,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椴木栽培和树蔸栽培两种方法。

(1)段木备料每年10~12月松树砍伐后,立即修去树桠及削皮留筋,具体要留几条筋,要看树的大小而定,削皮要露出木质部,顺木将树皮相间纵削(不削不铲的一条称为筋),各宽4~6厘米,削皮留筋后全株放在山上干燥。

经半个月以后,将木料锯成长约80厘米的小段,然后就地在向阳处难叠成“井”字形,待敲之发出清脆响声,两端无松脂分泌时即可供用。

(2)树蔸备料即利用伐木后留下的树蔸作材料。

在秋、冬季节伐松树时,选择直径12厘米以上的树桩,将周围地面杂草和灌木砍掉,深挖40~50厘米,让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后在树桩上部分别铲皮4~6向,留下4-6条约3~6厘米宽未铲皮的筋(也叫引线)。

树桩下的粗大树根也可用来栽茯苓,每条树根铲皮3向,留3条引线。

根留1~1.5厘米长,过长即截断不要,使树蔸得到充分暴晒至干透。

干后可用草将树蔸盖好,防止降雨淋湿。

2.选地挖窑(1)选地宜选排水良好的向阳缓坡地,土质深厚、疏松的砂质壤上(含沙量60%~70%)为好。

土茯苓行业投资研究及前景分析报告

土茯苓行业投资研究及前景分析报告

土茯苓行业投资研究及前景分析报告一、行业简介土茯苓,又称地黄苓、地肤子、土鹿茸子等,为禾本科植物茯苓的干燥地下茎和根。

土茯苓含有多种生物碱、多糖、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具有滋补益气、强身健体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药、保健食品、化妆品等领域。

目前,土茯苓主要产地为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四川等省份。

二、产业分析1. 地域分布:以山东为主产区,占全国总体的60%。

另外,河南、陕西、甘肃、四川等省份也有着一定的产量。

2. 种植规模:目前,土茯苓种植面积呈上升趋势,主要以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种植为主。

但是,种植规模和收成水平的参差不齐,行业整体技术含量不高。

3. 市场需求:土茯苓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滋补强壮的功效,在中药材市场需求大。

此外,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土茯苓保健品市场也逐渐扩大。

4. 价格趋势:由于市场需求大,土茯苓价格在近几年有所上涨。

但是,不同产地、不同等级、不同加工工艺的土茯苓价格波动较大。

三、前景展望1. 市场前景:目前,土茯苓市场需求大,且在未来几年增长趋势明显。

随着中药材市场和保健品市场的不断扩大,土茯苓的应用领域也将逐渐拓展。

2. 技术进步:由于土茯苓种植技术门槛低,行业内部技术含量不高。

未来几年,加强种植技术研发和技术培训,提高土茯苓质量和收成水平,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3. 政策支持:我国政府对于中药材的保护和发展一直十分重视,未来几年中药材产业将得到更多的政策和财政支持。

土茯苓作为传统的中药材之一,也将受益于政策扶持。

四、投资建议1. 投资风险:土茯苓种植、加工和营销需要一定的技术、资金和市场资源,行业内竞争激烈。

投资者在投资前需要充分了解行业动态,降低投资风险。

2. 投资机会:随着中药材和保健品市场不断扩大,土茯苓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同时,由于行业内部技术含量不高,投资者在发展种植、加工和营销等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模式,将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3. 投资收益:土茯苓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其价格波动较大,投资者需要对市场进行适时的分析和预判。

野生土茯苓种植与栽培技术

野生土茯苓种植与栽培技术

野生土茯苓种植与栽培技术野生土茯苓,又称为山药、茯苓、土茯苓、赤茯苓等,是一种珍贵的中草药材,具有补脾益肾、增强免疫力、清热解毒等多种功效。

由于其药用价值高,市场需求量大,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野生土茯苓的种植和栽培技术。

本文将详细介绍野生土茯苓的种植与栽培技术,以供种植者参考。

一、生态环境选择野生土茯苓喜欢生长在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通风良好的环境中,海拔在800米至2000米左右的山区为其最佳生长环境。

在选择种植土地时,应尽量选择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土壤疏松、富含有机质的地方进行种植,以便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品质。

二、土壤准备在土地准备阶段,应先将土地进行耕整,清除杂草和病虫害,然后施入适量的有机肥料,如腐熟的牛粪、鸡粪等,提高土壤的肥力。

此外,还应根据土地的酸碱度进行调节,使土壤PH值在6.5至7.5之间,有利于土茯苓的生长。

三、种子选择与播种选择优质的土茯苓种子至关重要,应选择外形饱满、无病害的种子进行播种。

在播种前,可将种子放入温水中浸泡24小时,促使种子发芽,提高成活率。

播种时应均匀撒播,控制好密度,然后轻轻覆土,保持适当湿润,有利于种子的发芽和生长。

四、管理与护理在土茯苓生长期间,需及时除草、松土、补充养分,保持土壤湿润,防止过湿或过干。

同时,还要注意防治病虫害,定期喷洒农药杀虫,确保土茯苓的生长健康。

在生长过程中,还可适量施入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产量和品质。

五、采收与加工野生土茯苓的采收时间一般在生长2至3年后进行,采收时应小心轻拔,避免破坏地下茎,影响再生。

采收后,应及时清洗、晒干或阴干,然后进行加工,如切片、制粉等,便于保存和食用。

野生土茯苓干品保存时间较长,应贮存在阴凉干燥通风处,避免潮湿和阳光直射。

六、市场前景与食用方法野生土茯苓的市场需求量大,价格较高,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中草药材。

野生土茯苓可作为中药材使用,也可制成保健食品、茶叶等,具有很高的药用和保健价值。

食用时可煮汤、炖肉或泡茶,具有补脾益肾、增强免疫力的功效。

土茯苓的种植产量分析土茯苓种植多久有收获

土茯苓的种植产量分析土茯苓种植多久有收获

土茯苓的种植产量分析土茯苓种植多久有收获土茯苓是寄生在松树上的真菌。

药用部分为干燥菌核体。

性味甘、淡平。

有渗湿、健脾、宁心等功能。

下面是WTT精心为你整理的土茯苓的种植产量分析,一起来看看。

土茯苓的种植产量分析一亩的用量在6-10吨左右木材,茯苓菌种每亩需要1800-2000袋,每袋1.8元,田间管理还是比较轻松。

最高出个5000公斤也会有,低的出1000公斤也正常,现在茯苓价格在3元左右。

当年可以收获。

土茯苓种植行情一、资源分布及功效土茯苓为百合科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分布于我国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

随着这几年对土茯苓的市场需求变大,很多产区现在已经很难组织比较大的货源了。

现在主要产区在湖南、贵州、云南、广西。

土茯苓具有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的功效。

有治疗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拘挛疼痛、瘰疬、疮疡等作用。

二、供求关系简述市场上销售的土茯苓基本上都是野生品种,资源的再生时间是3到5年,随着这几年大量的采挖,产区的产量逐年递减。

在贵州遵义等地现在已有少量的家种土茯苓,由于投入成本比较大,及生长周期比较长,现在还没有大规模种植。

随着在医药方面的应用,极大的刺激了土茯苓需求。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食用方面的用量也在逐年增加。

三、历史行情回顾1、1996-1997年(AB区间):在95年土茯苓的价格比较低只有2-3元,需要到深山里采挖,回来之后还需要去除须根、洗净、干燥,工序比较繁杂,也比较辛苦,很多人宁愿去外地打工也不愿意去采挖,这也就造成了产区当时的库存不丰。

随着药厂对土茯苓需求变大,造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其市场价格也由4.5元升到7.2元左右。

2、1998-2003年(BC区间):当时产区的野生土茯苓资源还很充裕,闲置的劳动力也比较多,往年的陈货也比较多,造成产区的存货量迅速堆积。

土茯苓的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

土茯苓的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

土茯苓的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土茯苓的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一、意义土茯苓是一种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

始载于《本草经集注》,原名禹余粮。

陶弘景在注“石部”禹余粮时指出:“南人又呼平泽中有一种藤,叶如菝葜,根作块有节,似菝葜而色赤,根形似薯蓣,谓为禹余粮。

”历代本草书籍如《图经本草》、《本草拾遗》、《本草纲目》等均有记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规定土茯苓(Tufuling Rhizom glabrae)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 glabra Roxb.的干燥根茎。

土茯苓味甘,归胃、肝经。

中医理论认为土茯苓具有除湿、解毒、通利关节之功效,常用于治疗梅毒、筋骨挛痛、肾炎水肿、淋浊、带下、湿热疮毒、痈肿、瘰疬等[i]。

广东地区因地处湿热,当地居民常在煲汤中加入土茯苓,以清热祛湿,市面上也有以乌龟和土茯苓为主要原料的龟苓膏出售,清热养阴。

现代人喜欢醇酒厚味、膏粱美食,致痰浊湿热内蕴,利用土茯苓清热祛湿,泄浊解毒治疗效果良好。

此外,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表明土茯苓具有抗动脉硬化、β受体阻滞样作用、利脉血栓、免疫抑制、保护胃粘膜、保肝、抗菌、抗癌等作用。

二、现状土茯苓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干旱和荫蔽,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南部各省。

土茯苓的药用价值高,市场需求量大,土茯苓现在国内年需求量已达500吨左右,现已由08年初的每千克5-10元左右上升到30-40元以上,混淆品增多。

由于长期过度采集,野生资源日益减少,市场价格一路攀升,导致“越挖越少,越少越贵,越贵越挖”的恶性循环,野生资源日益减少,预计至2017年前后野生资源将逐渐枯竭,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然而目前全国仍未进行人工栽培。

除此之外,土茯苓产品的开发利用也只是局限在鲜土茯苓、土茯苓饮片、土茯苓汤料。

还有很多值得开发利用的地方。

1.资源现状:1.1 土茯苓的资源分布土茯苓资源丰富, 分布广泛, 江南各省区均有生长[ 1] , 主产于广东高要、郁南、罗定、阳山, 湖南邵阳、郴县, 湖北孝感, 浙江青田、丽水, 安徽芜湖、六安等处[ 12] , 从本次调查发现, 尽管土茯苓药材分布广泛,但何地能形成商品及商品集散地, 与当地的采药、用药史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茯苓的种植产量分析
一亩的用量在6-10吨左右木材,茯苓菌种每亩需要1800-2000袋,每袋1.8元,田间管理还是比较轻松。

最高出个5000公斤也会有,低的出1000公斤也正常,现在茯苓价格在3元左右。

当年可以收获。

一、资源分布及功效
土茯苓为百合科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分布于我国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

随着这几年对土茯苓的市场需求变大,很多产区现在已经很难组织比较大的货源了。

现在主要产区在湖南、贵州、云南、广西。

土茯苓具有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的功效。

有治疗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拘挛疼痛、瘰疬、疮疡等作用。

二、供求关系简述
市场上销售的土茯苓基本上都是野生品种,资源的再生时间是3到5年,随着这几年大量的采挖,产区的产量逐年递减。

在贵州遵义等地现在已有少量的家种土茯苓,由于投入成本比较大,及生长周期比较长,现在还没有大规模种植。

随着在医药方面的应用,极大的刺激了土茯苓需求。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食用方面的用量也在逐年增加。

三、历史行情回顾
1、1996-1997年(AB区间):在95年土茯苓的价格比较低只有
2-3元,需要到深山里采挖,回来之后还需要去除须根、洗净、干燥,工序比较繁杂,也比较辛苦,很多人宁愿去外地打工也不愿意去采挖,这也就造成了产区当时的库存不丰。

随着药厂对土茯苓需求变大,造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其市场价格也由4.5元升到7.2元左右。

2、1998-2003年(BC区间):当时产区的野生土茯苓资源还很充裕,闲置的劳动力也比较多,往年的陈货也比较多,造成产区的存货量迅速堆积。

在这长达6年的时间里,因为产地还有原来的存货还没有消化,很多药商不敢囤货,一般都选择随购随销,市场需求不足,价格也回到了4.3元左右。

3、2003-至今(CD区间):随着经济水平的、人们更加重视自己的健康,很多饭馆、酒店都会进行大量采购,在2010年估计消耗了1000吨左右,2011年消耗了1300吨左右2012年消耗了1500吨左右。

随着前几年的采挖,土茯苓的野生资源逐年减少,增加了采挖的难度。

这几年价格都是稳中有升,目前的市场价格是16元左右。

典型的上升趋势,每一次回调都没有打破起涨点。

四、后市行情预测
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虽然目前的产量还可以勉强供应市场的需求,随着野生资源的进一步采挖,必定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

贵州等地现在已经有少量的家种土茯苓,鉴于其生长周期长,短时间内见不到收益,只有等到一个满意的价位农户才会大面积种植。

从价格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从2003年到现在价格呈现稳步攀升的势态,这也正是野生资源有限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从2012年6月至今市场价格没有选择先下跌然后在上涨,而是在15元左右徘徊,徘徊的时间越长,向上的信心越坚定,通过时间来换取空间。

在未来几年大体是稳中有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