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6
三年级上册12首古诗

三年级上册12首古诗1、《赋得古原草送别》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2、《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3、《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4、《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5、《问刘十九》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千金散尽还复来,犹有馀梦到天明。
6、《蜀道难》
难难难,
金榜题名!
哪些高僧翻经台,唯有蜀道之难难难。
7、《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8、《江畔独步寻花》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惟见长江天际流,
我歌月徘徊。
9、《清明时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10、《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11、《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2、《梁祝》
莫许杯深琥珀浓,朱弦急管初度春。
满堂芳醉未央央,一杯佳人手一人。
《蜀道难》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⑥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这
沟通相连
⑦六龙回日之高标: 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⑧猿猱欲度愁攀援: 越过
⑨青泥何盘盘
山路曲折的样子
⑩扪参历井仰胁息 都是星宿名称
第二段
①但: ②从: ③凋:
只 跟随 使动用法,使……凋谢
④去:
离
⑤盈: ⑥倚:
满、足 靠
⑦湍: 急流
⑧砯: 拟声词作动词,冲击的意思
第三段
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 ,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正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4、本文哪些地方体现了李白诗歌富有的雄 奇瑰丽的风格、浪漫的色彩?试举例加以分析。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 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一 叹 蜀道来历 高 而 难 行 蜀道高峻
①夫: 人
②当: 挡
③匪: 通非
④朝……,夕……:
互文修辞
⑤虽: 虽然
⑥侧身西望: 名词作状语,向西
⑦长: 深深
整体感知
通读全诗,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 开头到“然后天地石栈相钩连”为第一层,这是从历史上蜀道的 来历、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叹高) 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从蜀道度越 之难;道上环境凄清,极写现实山势高险(叹险) ③“连峰去天不盈尺”到结尾,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概括了 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写蜀中战祸之烈(叹战祸之烈)
不与秦塞通人烟 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五丁开山故事、作用)
虚实结合
反衬夸张
1.点染神话色彩, 引人入胜 2.开辟蜀道的艰难
细节描写
六龙回日(神话)群山挡日
《蜀道难》精品课件

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杜甫
笔阵纵横 如虬飞蠖动 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沈德潜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 唐伟大诗人。他性格豪迈,渴望建功 立业;粪土王侯,傲视权贵,同情人 民,关心政局。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 梦、及时行乐的情绪。李白是继屈原 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兼善 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诗风雄奇、 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 有巨大的影响。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 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 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 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其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阴森恐怖
险
惊心动魄
叹安居之 难
剑阁峥嵘 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太白山 长安
青泥岭
难 秦岭剑阁 大巴山
青 藏 高 北原
西
东
蜀 中
成 都
巫 山
长江
云贵高原
山 脉
南
初读明诗韵
听课文朗读 注意字音、韵脚
噫吁嚱(yī xū xī) 鱼凫(fú)
秦塞(sài) 石栈(zhàn)
猿猱(náo) 萦绕(yíng)
扪参(mén shēn) 抚膺(yīng)
巉岩(chán) 飞湍(tuān)
《蜀道难》是古乐府旧题,属于 相和歌词的瑟调曲,《乐府古题要 解》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 垒之阻。”这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 咏蜀道的艰难、行旅的辛苦,李白 《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而作。
国家一等奖《蜀道难》优质课件

介绍蜀地的民俗习惯、风土人情,如川菜的麻辣、川剧的变脸等。
地域特色在诗歌中的体现
分析《蜀பைடு நூலகம்难》中如何展现蜀地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
当代价值意义挖掘
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探讨如何在当代社会传承和发扬古代蜀地文化的优秀传统。
《蜀道难》的文学价值
分析该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与度。
课后拓展
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发布课后作业 和拓展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外 拓展学习,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
知识。
CHAPTER 05
学生活动设计与实施
课前预习任务布置及检查反馈
布置任务
提供预习资料,包括《蜀道难》的背景介绍、作 者简介、诗歌赏析等,要求学生阅读并理解。
检查方式
通过课堂小测或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确保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夸张手法
对比手法
诗人运用大量夸张手法,如“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等,使蜀道的艰险形象更加 深入人心。
通过对比不同意象和场景,如高空飞翔的 黄鹤与险峻的蜀道、悲鸟与子规的啼叫等 ,形成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神话传说
语言韵律
诗人在诗中穿插了六龙、黄鹤等神话传说 元素,丰富了诗歌的意象和内涵。
诗歌采用古体诗的形式,语言简练、韵律 悠扬,读起来朗朗上口,更易于传达诗人 的情感和意境。
反馈机制
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 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匹配。
课中互动环节安排及效果评估
互动环节
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朗诵比赛 等多样化的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参与度。
效果评估
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学生的发 言、收集学生的反馈等方式,对互动 环节的效果进行评估,确保学生能够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李白《蜀道难》赏析范文(精选6篇)

李白《蜀道难》赏析李白《蜀道难》赏析范文(精选6篇)《蜀道难》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诗作。
《蜀道难》作为流传已久的名作,在许多人的眼中有着不同的赏析。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蜀道难》的赏析范文。
一起来看看吧。
李白《蜀道难》赏析篇1《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作。
从内容看,此诗应是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
有别于其他的送别诗,此诗巧妙地运用别情,写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险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隐忧。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劝阻友人不要西游,写尽蜀道之高。
“噫吁?健比?个感叹词连用,“危”“高”,同义重出,“噫吁?剑?危呼高哉!”一声惊叹,震撼人心。
开篇之语,凭空起势,包含着充沛的感情力量,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
诗中蜀自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太白山有鸟道,却无人路可行,概括叙述了蜀国长期与内地隔绝的状况,也寓高山阻隔之意于其中。
接着引用五丁开山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表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之时,为蜀道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也间接地说明了蜀道在历史上就是不可逾越的险阻。
蜀山太高,连太阳神的车子都得绕行!而且天梯石栈的下面是急湍险流。
健飞的黄鹤无法通过,善于攀援的猿猱之类也同样为如何通过而发愁,在此基础上,诗人又通过摹写攀登者的神情和动作,如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等,来进一步烘托山路纤曲,蜀道因其高而艰险难行。
“问君西游何时还?”未登程先问归期,借惜别之情,写透蜀道之险。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这样的细节描写较好地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四句运用夸张手法,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
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卷;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万壑雷鸣的音响,组合起来的动感画面,这一切产生了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
李白《蜀道难》读后感(通用6篇)

李白《蜀道难》读后感李白《蜀道难》读后感(通用6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蜀道难》读后感(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白《蜀道难》读后感1李白的一生都怀有建功立业伟大理想,并且他的性格也比较的豪迈。
从他写了一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就可以看出他对于官场以及对于自身的一些认知。
李白这个人对于诗的领悟是非常深的,他写的每一首诗都让人回味无穷,其中一首《蜀道难》让我感触最为颇深。
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坐着对于蜀道的一个夸张的比喻,但是也是感叹和惋惜,让人不由得心想四川这个地方的艰难。
《蜀道难》中运用了大量的神话和夸张的手法来描述蜀道的艰难险阻。
但是也恰恰是因为这些用谁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到蜀道的艰难和困苦,也让我们深刻的领悟到了这些山水的特点和古老的蜀道的全貌。
这种事只有李白能够写的出来,因为《蜀道难》描绘出来的一些艰难险阻以及磅礴大气的画面让人记忆非常的深刻。
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从这些诗词的运用中就可以让我们幻想连天。
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描写了蜀道的意义艰难险阻。
用一个人可以挡下千军万马,就可以看出这些羊肠小道是多么令人难以逾越。
《蜀道难》这首词中给我们描绘了非常多的景象,但是却没有用非常多的字眼去描写这些风景,没有用很夸张的手法去描写,将来闲着反而是用一些平淡无奇的字眼,让我们自身产生一些幻想。
而这些幻想往往都是跟内容是重合的,所以我们在读书到难的时候,才能由衷的感叹蜀道真的是难于登天。
李白的诗词之所以有这些魅力,源于他对生活的了解和对于一些词的用意非常的准确。
无论是三个字九个字还是多少个字,我们都能从这些词中看出来的豪迈风格,以及李白那种对社会对人民的磅礴大气吉他对于生活的一些自信。
当我们沉醉于《蜀道难》这首诗时候,我们很难想象李白是在怎样一个环境下而创作出来这首词。
《蜀道难》赏析及教学参考

《蜀道难》赏析及教学参考●课文鉴赏说明一、诵读提示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
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
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
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
“噫吁”是惊异之辞。
“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
“乎”“哉”,皆可有延长音。
“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
“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
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
“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
“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
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
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
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
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李白《蜀道难》主题赏析

李白《蜀道难》主题赏析蜀道难主题赏析(一)玄宗幸蜀说徐嘉瑞的《颓废之文人李白》持此说,该文假定《远别离》不是天宝初年后作,是咏幸蜀,那么《蜀道难》也可类推了。
二诗大约在玄宗出长安后作。
"李白起初听见谣言说明皇生死未卜,才作了远别离。
忽然得了确实消息,才知道他是去四川,大吃一惊的说:’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下又说一大篇咨嗟太息愁眉不展的话,都是抱怨唐明皇千错万错,不应该去四川。
"王瑶在其《李白》中也认为:"孟棨《本事诗》记载贺知章曾经见过这诗,但这传说亦不可信;它开头就说’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而李白并不是由蜀中至长安的。
"" 和李白生平和思想联系起来看,应以萧说为是。
"俞平伯的《〈蜀道难〉说》也同样认为萧士赟讽玄宗奔蜀说最可信。
他认为《河岳英灵集》殷璠序说"此集起甲寅,终癸巳"不可靠。
书名既为"河岳英灵",所收当是已逝的作家,云"终癸巳",其时太白尚在,离他卒年宝应元年,相距甚远。
今本《河岳英灵集》是否殷氏之旧,或有出后人附益处固不可知。
此说后来附议者寥寥。
送友人入蜀詹锳的《李白蜀道难本事说》认为,《蜀道难》和《剑阁赋》、《送友人入蜀》"俱是先后之作","当在天宝初间,时太白方在长安未久,尚未得志。
"《蜀道难》,敦煌写本诗选残诗作《古蜀道难》,则其本为规模古调当可想见。
阴铿《蜀道难》云:"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
"所以其旨意当是劝告友人,谓功名不可求。
王运熙《谈李白的〈蜀道难〉》一文,据《河岳英灵集》的编辑年代,推断《蜀道难》的作年至迟在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前,证明萧士赟讽玄宗奔蜀说不可信,认为《蜀道难》是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之作,采用乐府旧题,描绘蜀地道途艰险和环境险恶,希望友人不要久留蜀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第三段字词梳理
挡 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人 同“非” 2.所守或匪亲 虽然 3.锦城虽云乐 向西 深深 4.侧身西望长咨嗟 5.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译文: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 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也难攻占。 驻守的官员若不是皇家的亲信, 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 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 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 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 毒蛇猛兽杀人如麻会令你胆寒。 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 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 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 夸张的手法,奇特的想像, • 极写蜀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险恶。
于蜀 上道 青之 天难 !, 难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三次出现, 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 不是,是一咏三叹:一叹蜀道之高, 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 诗有什么作用?
蜀道简介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 强县,南到四川成都, 全长450公里,入川经 广元、剑阁、梓潼、 绵阳、德阳等地。沿 线地势险要,山峦叠 翠,风光峻丽,关隘 众多,唐代李白有 “蜀道难,难于上青 天”的形容。
把音读准确 噫吁嚱(yīxūxī) 鱼凫(fú )
石栈(zhà n)
扪参(shēn)历井
猿猱(ná o)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 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 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 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 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 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 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 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 艺术效果。
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 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强调主旋律, 把诗歌推向高峰。 结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 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内容归纳
主旨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叹高 蜀道 历史 地貌 来历
高峻
六龙回日 冲波逆折 黄鹤 猿猱
奇壮风光
蜀 道 难
胁息
古木荒凉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呼高哉!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古 栈 道
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
万 夫 莫 开
一 夫 当 关
剑门关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 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 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素有“诗仙”之称。他 经历坎坷,思想复杂, 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 又兼有游侠、刺客、隐 士、道人、策士等气质。 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 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 现。“功成身退”是支 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1)善于把想象、夸张和 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豪放飘逸。 •(2)发展了乐府古题,字 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一。
重要实词
危乎高哉(形容词,译为“高”)
不与秦塞通人烟(名词,山川险要的地方) 可以横绝峨嵋巅(动词,可译为“横渡,横穿”)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动词,译为“迂回,绕道”) 锦城虽云乐(云:动词,说;乐:动词,可译为“享 乐”)
重要虚词
难于上青天(介词,译为“比”) 开国何茫然(多么)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为什么)
词类活用
猿猱欲度愁攀援 (愁:为动用法,译为“为……发愁”) 使人听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译为“使……凋谢”
(转:使动用法,译为“使……滚动”) 砯崖转石万壑雷 侧身西望长咨嗟 (西:名词作状语,译为“向西”)
神奇传说,富有浪漫色彩。
•写蜀道难,为什么要引用 传说中的蚕从、鱼凫的开 国和五丁开山?表达了诗 人的什么愿望?
•明确:引用远古蜀君开国 是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 况;五丁开山的传说是说明
蜀道的来由,表达诗人改造 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神力 和开路者的勇敢,赞扬劳动 人民改造自然的勇敢精神。
•这一段的第三层诗人是如何把想象、 夸张和反衬融为一体的?
译文:
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 可怕的岩道实在难以登攀! 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 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 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 面对这荒凉的空山令人愁思绵绵! 蜀道难走呵简直比上青天还难, 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 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 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谢 谢 !
(2)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正面实写 夸张
(3)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侧面虚写
夸张
诗一开篇极言蜀道难有何作用?
点明主题,为全诗 奠定雄放的基调。
文章开篇感叹,紧接着就讲述了蜀道的 神奇来历,这在文章中会起到什么作用呢?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李白,诗风雄奇豪迈,感情 奔放,幻想丰富,形象鲜明,与 杜甫并称“李杜”(“老李 杜”)。有《李太白集》,代表 作有《蜀道难》、《将进酒》、 《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 别》、《静夜思》、《早发白帝 城》等。
唐 代 诗 歌 发 展
初唐 “初唐四杰”
盛唐 李白、杜甫 “边塞诗作” 中唐 白居易
晚唐 “小李杜”
•明确:这几句主要是写山势的高危,突出 路之难行。先用想象和夸张写山之高,水 之险;又用“黄鹤飞不过去,”“猿猱攀 不上去”来反衬山势的高危惊险。接着又 用想象,人在高危的蜀道上行走,是从星 星中穿过,还可以用手触摸到星星!
第二段字词梳理
1.但见悲鸟号古木 只 2.雄飞雌从绕林间 跟随 3.使人听此凋朱颜 使……凋谢 4.连峰去天不盈尺 距离 满 5.枯松倒挂倚绝壁 靠 竞相 6.飞湍瀑流争喧豗 急流 7.砯崖转石万壑雷 拟声词用如动词 冲击 使……滚动
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着哗喧, 水石相击转动象万壑鸣雷一般。 那地方像这样恶劣险难, 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 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请你用一段散文 化的语言来描绘这 幅画面)
借景抒情:古木荒 凉、鸟声悲凄 (悲鸟号古木, 子规啼夜月)使 人闻声失色,渲 染了旅愁和蜀道 上空寂苍凉的环 境氛围,有力地 烘托了蜀道之难。
巉岩(chá n)
飞湍 (tuān)
喧豗(huī)
咨嗟(zī jiē)
砯崖(pīng)
崔嵬(cuī wéi)
吮血(shǔn)
第一段:概写蜀道之高。 一层:写蜀道之难; 二层:蜀道的历史、地貌、来由; 三层:蜀道的高危。 第二段:概写蜀道之险。 第三段:概写蜀道的祸。
第一段字词梳理
高 1.噫吁嚱,危乎高哉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比 挡 3.西当太白有鸟道 4.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沟通相连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6.猿猱欲度愁攀援 越过 为…….发愁 7.青泥何盘盘 多么
•第三自然段:写蜀中剑阁易守难攻的 险要地势,易发战祸,表达诗人对国 家命运的关切(主旨)。这一段写蜀 中剑阁的寓意何在?
•明确:从历史回到现实,从写景转而言 志。说明四川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如 果有野心的叛乱者与朝廷对抗,发动战 争,朝廷的军队很难攻进蜀中平定叛乱 者,因而就会造成“暴尸山野,流血遍 地”的战乱局面。表明诗人对国家命运 的关注。
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 下有激浪排空纡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鹄尚且无法飞过, 即使猿猴想要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 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 可以摸到参星、井星,叫人仰首屏息, 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然深深地长叹。
(1) 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巅。
奇特想象 夸张
通假字
(匪:同“非”) 所守或匪亲
文言句式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介词结构后置)
指出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 1、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尚且 尚贤使能 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 还
2、危
危乎高哉 危如累卵 正襟危坐 上屋骑危 高 危险 正,端正 屋脊
指出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
3、去 去门十里以为界 距,距离 离开 阳虎去齐走赵 除掉,去掉 除残去秽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 采樵者,死不赦 前往,到……去
长叹
鸟声悲凄 倚绝壁 万壑雷
叹险
不盈尺 争喧豗
劝阻友人
叹祸
剑阁险要
杀人惨状
戒统治者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从对文章的诗句分析,我们可以看 出作者行文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是什 么?显示了作者的什么风格?
浪漫色彩 想象离奇 夸张新颖
飘逸、雄奇
运笔如神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 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 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 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译文: 唉呀呀,多么危险多么高峻的大山! 蜀道真太难攀,简直比上青天还难。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 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 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只有鸟能飞过的小道, 从那小路走可以横渡峨嵋山顶端。 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 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