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素材(表格式30个实验)

合集下载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实验过程】
1、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上棉纱,把它浸入 水中,观察温度是多少。 2、把温度计提出水面,挂在支架上,观 察温度计温度有什么变化。边观察边做好 记录。 【实验现象】水在蒸发时,温度不断下降。 【实验结果】水蒸发时吸收周围的热量。
4、证明金属有导电性 1.实验器材:电池两节,电池座,带小灯 泡的灯座,导线,铜丝,铁丝,铝丝,木 棍等。 2.实验步骤:将导线,小灯泡与电池相互 连接,然后将铜丝,铁丝,铝丝和木棍分 别接入电路中。 3.实验现象:铜丝、铁丝、铝丝接入电路, 小灯泡亮。
实验结论:金属有导电性。
5、探究小水珠的成因
• 实验材料:两个玻璃杯、两块玻璃片(大 于杯口)、酒精灯、铁夹、火柴、热水
• 实验过程: • 1、将其中一块玻璃片用酒精灯均匀加热。 • 2、把两个玻璃杯装上同样多的热水,一
个盖上冷玻璃片,一个盖上热玻璃片。
• 3、观察现象。
• 实验现象:冷玻璃片上出现小水滴, 热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滴。
自然界,这些小水滴飘在低空,形成雾。
模拟雨的形成
• 实验材料:大烧杯、碟子、三脚架、石棉 网、酒精灯、水、火柴。
• 实验过程: • 1、把水装在烧杯里,烧杯放在三脚架的
石棉网上,用酒精灯给烧杯里的水加热沸 腾。
• 2、把碟子放在沸腾的烧杯口上,观察现 象。
• 现象、结论:
• 碟子下面出现水滴,并不断滴下来。这就 是“雨”。
• 实验结论:水蒸气在遇冷的条件下才 可以凝结成水。
6、模拟露的形成
• 实验材料:毛巾、不锈钢杯、碎冰块
• 实验过程:
• 1、用干毛巾将不锈钢杯外表擦干净, 将碎冰块倒入杯内至杯子1/2处,加入 冷水至2/3处。
• 2、静置一段时间,观就是露。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报告单五年级一班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报告单五年级一班

实验三:一天,小明和小军在溪边玩耍,小明对小军说:“你发现没有,这里的石头都是圆的,和路上的石头不一样,路上的石头有棱角。

”小军看后连连点头,但是却疑惑不解。

请你帮他们解答一下,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可能是由于水的冲刷和石头互相碰撞的结果
我的材料:有盖的大口玻璃瓶(或塑料瓶)、水、棱角分明的砖块、手锤
我的方案:1、用手锤把砖敲成碎砖块。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口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

我的发现:观察到原来棱角分明的碎砖块没有了棱角,变成了圆形。

我的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之间的相互碰撞、摩擦过程中,碎砖块的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

实验四:小明在外面玩耍,无意中捡起一块石头,他发现石头上有很多裂缝,这让他感到很奇怪。

石头上为什么会有裂缝呢?请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温度对岩石的破坏我的材料:酒精灯、页岩(或板岩、风化的花岗岩)、燃烧钳、冷水
我的方案:1、先点燃酒精灯,用燃烧钳夹紧岩石,房子火焰的外焰加热;2、掌握好加热时间,加热岩石后马上把它放入冷水中;3、如此反复多做几次。

我的发现: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的一块块往下掉碎屑。

我的结论:岩石在温度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破碎现象。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18个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18个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实验1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第2课火山)时间:2014年9月9日实验材料:三脚架、小瓷盘、酒精灯、火柴、土豆泥、番茄酱。

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把土豆泥放在小瓷盘中,摊成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番茄酱包好,做成山的形状。

2、把小瓷盘放到铁架台上,隔石棉网加热,看到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实验现象: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实验结论: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红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向上运动。

随着岩浆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实验2 地震成因模拟实验(第3课地震)时间:2014年9月11日实验材料:细木棍或竹筷、毛巾。

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层,将毛巾叠成几层,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变化?2、用细木棍或竹筷做地壳,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1、用力挤压毛巾,毛巾会形成褶皱。

2、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岩层在收到外力时会发生变形,形成褶皱,当受到的外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突然断裂,形成地震。

实验3 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第4课做一块卵石)时间:2014年9月18日实验材料:酒精灯、页岩、燃烧钳、水。

实验步骤:1、先点燃酒精灯,用燃烧钳夹紧岩石,放在火焰的外焰加热。

2、加热岩石后把它放入水中。

反复几次,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的一块块掉碎屑。

实验结果:岩石在温度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破碎现象。

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实验4 声音的产生实验(第7课声音的产生)时间:2014年9月30日实验材料:空纸盒、橡皮筋、小鼓、绿豆、音叉、烧杯、水实验步骤: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2、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敲鼓,观察现象。

3、用锤敲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小学科学青岛版五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实验

小学科学青岛版五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实验

小学科学青岛版五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探究金属的特点实验目的:探究金属的特点实验器材:铁、铜、铝等各种金属、锤子、放大镜、小刀、镊子、火柴、酒精灯、电池盒、电池、导线、灯座、小灯泡、小开关、杯子、热水、木条、粗铁丝、粗铜丝、陶瓷。

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用镊子夹住金属在酒精灯上烧,看金属是否易燃烧。

3、用锤子敲金属,用小刀划金属,用金属断面切割纸片,研究他们的软硬锋利程度以及是否变形。

4、用砂纸打磨、用放大镜观察,观察金属的花纹、光泽。

5、把陶瓷、粗铁丝、粗铜丝、木条等放入热水中,比较金属是否易传热。

6、把不同金属放入电路,看金属是否导电。

7、让各种金属从高处落下,看金属是否易碎。

8、得出实验结论。

9、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1、用镊子夹住金属,在酒精灯上烧,发现金属不易燃烧。

2、用锤子敲金属,用小刀划金属,用金属断面切割纸片,发现多少金属硬度大,但有的也容易变形。

3、用砂纸打磨、用放大镜观察,发现有金属光泽。

4、把陶瓷、粗铁丝、粗铜丝、木条等放入热水中,发现金属容易传热。

5、让各种金属从高处落下,发现金属容易导电。

实验结论:金属不易燃,多数硬度大,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导电,不易碎。

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实验目的:验证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

实验器材:温度计、水、烧杯、棉纱、细绳、铁架台、秒表。

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上棉纱,把它浸入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温度计数是多少。

3、把温度计提出水面,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温度计液泡上的水在蒸发时温度的变化,边观察边记录。

4、得出实验结论。

5、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温度计液泡上的水蒸发时,温度计在不断下降。

实验结论: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说明:实验中的水可以用酒精代替,酒精比水更容易蒸发,效果更明显。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汇总 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汇总 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指导实验一:假期里,爸爸带着小军外出旅游,他们来到了黑龙江省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在那里小军看到神奇独特的火山群,于是小军疑惑的问爸爸:火山是怎么形成的?请试着帮爸爸给小军解答一下,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火山的形成可能和地下的压力有关我的方案:1.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把土豆泥放在小瓷盘中,摊成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番茄酱包好,做成山的形状。

2.把小瓷盘放到铁架台上,隔石棉网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番茄酱从土豆泥中喷出来,也就是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我的发现: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我的结论: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裂缝向上升,在地壳比较薄弱的部位或者地壳裂缝距地壳较近处,上升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冲出地面形成火山。

实验二:“地震”一词,让人触目惊心,它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危害,试想一下地震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请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地震是由于地下岩层发生破裂产生的我的方案:1.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层,将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到桌子上,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变化?2.用细木棍或竹筷做地壳,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我的发现:1.通过挤压,在压力作用下,毛巾成了褶皱状。

2.木棍折断时发出“啪”的声音,同时手有强烈的震感。

我的结论: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

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

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震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实验三:一天,小明和小军在溪边玩耍,小明对小军说:“你发现没有,这里的石头都是圆的,和路上的石头不一样,路上的石头有棱角。

”小军看后连连点头,但是却疑惑不解。

请你帮他们解答一下,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可能是由于水的冲刷和石头互相碰撞的结果我的方案:1.碎石子或用砖头做河道中的石头,装水的大玻璃瓶做流水的河道。

青岛版 科学 五年级上册 重点实验

青岛版 科学 五年级上册  重点实验

五年级上册重点实验1、写出你研究火山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模拟火山喷发实验材料:三脚架、铁盒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实验过程: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孔,往孔里面倒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2、把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实验现象番茄酱受热后溢出来了。

实验结论:岩石受热形成岩浆。

在薄弱的地方喷发形成火山。

3、温度会对岩石造成破坏吗,设计实验证明。

实验材料:酒精灯、页岩、燃烧钳实验过程: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岩石,加热岩石后马上放入水中,反复几次。

实验现象:岩石表面出现裂缝往下掉碎屑。

实验结果:岩石在温度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破碎现象。

4、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请你从固体液体气体三个方面各举一个实例。

答:1、敲击音叉听到嗡嗡声,是固体振动发声。

2、气球放气发出噗噗声,气流振动发生。

3、用杯子向水槽中倒水,听到水声是液体振动发声。

得出的结论是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5、你是怎样通过实验探究谁能传播声音的?实验材料:闹钟、塑料袋、水槽、水、实验过程:1、把闹钟放到空气中;2、把耳朵贴到桌面上,轻轻的挠着腿;3、把闹钟用塑料袋扎好,放到水槽中。

实验现象:都能听到声音实验结论: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播声音。

6、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吗,设计实验。

答:把闹钟放在玻璃钟罩里开始能听到声音,用抽气机不停往外抽,空气声音越来越小,空气抽没了声音就听不到,这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7、实验目的:证明空气能传播声音。

实验器材:两支蜡烛,一盒火柴、大鼓、鼓锤。

实验过程:①、点燃蜡烛,一支放在近处,一支放在较远处,作为对比;②、敲鼓,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火苗随鼓声闪动。

实验结论:空气能传播声音。

8、实验目的:模拟雨的形成过程实验材料: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烧杯、冰块、火柴、温水、碟子。

实验过程:点燃酒精灯,加热烧杯内的水,将盛着冰块的小碟子放到烧杯上面。

实验现象:随着水温的升高,小水点聚在小碟子底部,随着时间推移,小水滴不断聚集并且落入烧杯中,就像下雨。

青岛版五年级上科学实验操作

青岛版五年级上科学实验操作
3说明水蒸发时会吸收热。
4和5说明加热和通风可以加快蒸发。
(十三)
实验名称
沸腾
实验器材
方座支架、烧杯、酒精灯、火柴、温度计、水
实验方案
1、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观察烧杯中的温度的变化。
2、水开后继续加热一段时间,观察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
随着给水加热时间的延长,水的温度逐渐升高,水里产生大量气泡,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会不停地翻滚,烧杯中的水不断减少。水烧开后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不再上升。
(或者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五)
实验名称
声音的传播
实验器材
两支蜡烛、火柴、大鼓、鼓槌、小闹钟、塑料袋、水槽、抽气机、玻璃罩。
实验方案
实验一、
点燃蜡烛,一支放在鼓前面,一支放在较远处作对比。
敲鼓,观察现象。
用抽气机把罩有小闹钟的密封的玻璃罩抽成近似真空状态,倾听声音。
实验二
一生用锤子敲桌子的一头,另一生耳朵紧贴桌面倾听声音,有何现象。
实验结论
同现象
(十二)
实验名称
蒸发
实验器材
镜子、手帕、吹风机、蒸发皿、玻璃片、玻璃棒、瓶盖、木棒、棉花球、棉线、弧形木板、小铁钉、铁丝、双面胶、试管夹、烧杯温度计、棉纱
实验方案
用湿毛巾擦拭小镜子,观察镜子上水的变化。
把水抹在手掌上观察水的变化,观察室外晾晒湿衣服。
用棉纱将一支温度计的液泡包住,蘸上少许水,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实验名称
露的形成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
方座支架、酒精灯、火柴、烧杯、水、小瓷盘、试管夹
实验方案
加热烧杯中的水,用试管夹夹住小瓷盘放在烧杯口的上方观察。
实验现象
小瓷盘下结满了小水珠。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学生分组实验2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学生分组实验2

实验1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实验材料:三脚架、小瓷盘、酒精灯、火柴、土豆泥、番茄酱。

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把土豆泥放在小瓷盘中,摊成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番茄酱包好,做成山的形状。

2、把小瓷盘放到铁架台上,隔石棉网加热,看到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实验现象: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实验结论: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红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向上运动。

随着岩浆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注意事项:1、土豆泥尽量摊得薄一些。

2、加热时间需要10多分钟,引导学生耐心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 地震成因模拟实验实验材料:细木棍或竹筷、毛巾。

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层,将毛巾叠成几层,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变化?2、用细木棍或竹筷做地壳,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1、用力挤压毛巾,毛巾会形成褶皱。

2、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岩层在收到外力时会发生变形,形成褶皱,当受到的外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突然断裂,形成地震。

注意事项:使用的筷子韧劲不要太大,注意安全。

实验5 声音的产生实验实验要求:能用典型材料发出声音,看到它在振动。

一般实验分三种物态。

固体:音叉被敲响后,音叉发音,手感到振动或立即插入水中,会看到水花四溅和波纹;手敲鼓和锣会感到振动。

气体:用吹满气的气球,松手时有声音,这时看到气球口振动或嘴吹小瓶,会听到声音,看瓶内小塑料泡沫在振动。

液体:用烧杯来回倒水时有声音,水面在振动;往水中投东西或搅动,水也发出声音,同时水面在振动。

实验材料:空纸盒、橡皮筋、小鼓、绿豆、音叉、烧杯、水实验步骤: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2、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敲鼓,观察现象。

3、用锤敲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纸筒、橡皮膜、火柴、细线、小镜子
1.纸筒去底当外耳道;纸筒的一端蒙上橡皮膜,绷紧后 固定,当做鼓膜;把火柴棒固定在橡皮膜中央。对着镜 子说话,观察火柴棒的变化。 2.将橡皮膜扎破,在对着镜子发出声音,观察火柴棒的 变化。
1.声波通过纸筒传到橡皮膜上,引起振动,带动着火柴 棍跳动起来。 2.橡皮膜破了不能形成振动,不能带着火柴棍跳动。
1.用沙子、碎石等在托盘上堆起 土堆、平原、峡谷、草地等造 型。 2.用喷水壶洒水,观察草皮、沙 子、碎石、和水的运动变化。
实验现 面粉堆在水的冲击下四处溅起。 沙子被水冲走,碎石被水冲干

净。
实验结 水滴位置越高,下落时所产生的 水流可以产生冲刷、搬运和沉积

冲击力越大。
作用,改变地表形态。
注意事 项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操作素材
1.《地球内部有什么》 1. 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 目的 通过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地球内部的构造。
材料 各种材料的橡皮泥。
制作 1、用黄色的橡皮泥做成球状,代表地核。 步骤 2、用橘红色的橡皮泥在黄色球形的外面在再保卫围一层,把黄色的球
形裹起来,代表地幔。 3、再用棕色的橡皮泥在橘红色的橡皮泥外层包围一层,代表地壳。这 样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就制作好了。
观察有什么
动,听声 的现象。
现象发生。
音并看水
面现象。
实验现 象
皮筋在振 动。
鼓面在振 动,豆粒 上下跳 动。
水面有波 纹,并有 水滴溅 起,音叉 振动。
有“哗 哗”的流 水的声音 并看到水 面在振 动。
有“噗噜 噜”的出 气声,并 看到气球 口在振 动。
有尖锐地 响声且瓶 内小塑料 泡沫在振 动。
声波传到完整不破的橡皮膜上,膜动带动火柴棍(类似 于听小骨)跳动。
橡皮膜一定要绷紧。
10.各种各样的声音 实称
A
13. 声音大小与什么有关 B
材料
小鼓、碎纸屑、
锯条
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 屑,轻巧鼓,听发出的 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 操作 屑的振动情况;敲击由 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 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 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
掉盒盖,把放少许豆 叉后,迅 回倒水并 的气球固 瓶,听声
橡皮筋紧绷粒,用鼓 速用音叉 听声音看 定球身 音,并看
在盒子上,槌把鼓敲 接触水 水面的现 后,猛地 瓶内小塑
用手拨动橡响,观察 面,观察 象。
松开手, 料泡沫出
皮筋,使它有什么现 有什么现 往水中投 听声音并 现的现
发出声音,象发生。 象发生。 东西或搅 看气球口 象。
流水的河道。
上加热。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玻璃 2、把石头烧红后,迅速放在凉
瓶里,把瓶口拧紧。
水中。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 3、如此反复几次,观察板岩有
观察。
什么变化。
观察到水变浑浊了,水中有一些砖 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的一块 屑;碎砖块变小了,棱角变光滑 块地掉下小碎屑。 了。
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 温度变化能使岩石产生裂缝,
注意 1、注意各个橡皮泥圈层的厚度。 2、可将球状模型切开,展现剖面,以便观察。
整理 把橡皮泥分类整理存放备用。
2.《火山》
实验名 称
2.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实验材 料
三脚架、小瓷盘、酒精灯、火柴、土豆泥、番茄酱。
实验操 作
1、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把土豆泥放在小瓷盘中,摊成 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番茄酱包好,做成山的形状。 2、把小瓷盘放到铁架台上,隔石棉网加热,看到岩浆从地壳薄的地 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4. 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法 演示
分组
目 的
通过演示模拟地震发生时的 能用简单的器材做地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的成 情景,让学生了解地震现 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象,认识地震的危害。
材 纸箱、木块、记号笔。 毛巾。
细木棍或竹筷
①在纸箱上画上街道的图
形。
②在每个街道的拐角处都 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
步 用小木块垒成楼房。
实验名 称
14. 制作观星箱
实验材 料
较大的盒子、线、胶带
实验步 骤
1、将盒子去掉盖,用线编出大小一样的网格,用胶带固 定。
2、在盒底挖一个小洞,作为观星孔。
实验现 象
实验结 论
注意事 放在便于观察的位置,并固定。 项
14 . 木材 实验 15. 研究木材特点的实验
名称 实验 材料
实验 步骤
实验 现象
现象 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结论
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红了的玻璃似的,通过 岩石空隙向上运动。随着岩浆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会 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注意事 1、 土豆泥尽量摊得薄一些。

2、加热时间需要10多分钟,引导学生耐心观察实验现象。
3.《地震》
名 3.地震模拟实验
实验材 料
长宽厚相同的各种不同的纸、胶水、尺子、水槽、水
实验步 骤
1. 把各种纸条依次粘在尺子上。 2. 在水槽中装入少量的水。 3. 把尺子水平放在水槽上方,使各种纸同时浸入水 中。观察哪种纸上爬升的水渍高,哪种纸的吸水性就
好。
实验现 象
表面粗糙的纸张水渍高。
实验结 论
不同纸的透光性、吸水性、坚硬程度、粗糙程度等有 所不同;表面光滑且较硬的纸吸水能力差,表面粗糙 且较软的纸吸水能力强。
整理器 材
分组
分组
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风化作用
通过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认识卵 的模拟实验,认识温度变化对
石是怎样形成的。
岩石的破坏作用,培养学生的
想象精神和动手能力。
有盖的大玻璃瓶、水、碎砖块
酒精灯、火柴、坩埚钳、小快 板岩、烧杯、凉水。
1、模拟实验:碎石子或用砖头做 1、点燃酒精灯,用坩埚钳夹住
河道中的石头,装水的大玻璃瓶做 一小块板岩放在酒精灯的外焰
2、不要让学生猛力摇晃瓶子,以 不要用手碰烧热的石头。
免毁坏瓶子伤人。
3、凉水的温度越低越好,最好
3、要用比较长的时间。
用冰水。
把磨圆的卵石放进指定的容器内, 把碎岩石放进废物桶,把废水
把废水倒进水槽。
倒进水槽,
仪器归位,桌面擦净
6.地表的变化
实验名 称
7.滴水穿石模拟实验
8.水的冲击力模拟实验
实验方 式
实验 结论 注意 事项 整理 器材
各种木材、锤子、放大镜、酒精灯、镊子、小刀、电池、导 线、小灯泡、水槽等。
1. 点燃 2. 用放大 3. 用小 4. 将它 5.把不同的
酒精灯 镜观察木 刀刻木 木材放 木材连入简
烧木 材的花 材,探 入盛有 单的电路,
材,观 纹,比较 究不同 水的水 观察小灯泡
察那种 花纹的形 木材的 槽中, 是否亮。
把锯条放在桌上, 一端伸出桌面约三 分之一,用一只手 把锯条压好,另一 只手去拨动锯条的 末端,听锯条发出 的声音;再把锯条 伸出约三分之二, 再拨动,再听声。
响度小,纸屑跳动低; 锯条伸的短,音调
C 木梳、硬纸片。
用一张硬卡片分 别拨木梳的粗齿 和细齿,仔细听 声音有什么不 同。
卡片拨动细齿听 到的声音比拨动
7.声音的产生
实验名 称
9. 声音的产生实验
实验目 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体验合作与交流
的 的乐趣。
固体
液体
气体
实验材 料
空纸盒、橡小鼓、豆 音叉、水 2只烧杯、 气球、内盛小塑料
皮筋

槽、水。 水、玻璃 泡沫的小玻璃瓶

实验步 骤
把空纸盒去在鼓面上 用槌敲音 用烧杯来 将吹满气 用嘴吹小
形成褶皱。
麻木。
结 论
地震的危害性很大。
岩层在受到外力时会发 生变形,像实验中的毛 巾层那样形成褶皱。
当岩层受到的外力大到 岩层本身不能承受时, 岩层就会突然断裂,同 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产生地震。
注 意
盖“楼房”的材料以小木块或 泡沫塑料等低密度物质为 好。
实验后把毛巾还原归位 放置。
理 器材归位。
实验目 的
实验材 料
分组
演示
通过研究水滴的力量,让学生了 解水流有侵蚀、搬运、沉积作 用。 黑色手工纸、面粉、滴管、烧 杯、水、米尺。
通过演示模拟水流的力量试验,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不断变化的 原因。 托盘、沙子、碎石、草皮、水、 喷壶。
实验步 骤
1.在黑色纸上用面粉堆成三个大 小相同的面堆。 2.用滴管从不同的高度向面堆滴 水,观面粉变化。 3.用米尺量出每次滴水的高度和 面粉溅落的范围直径,进行对 比。
现象 响度越大,纸屑跳动越 高,说明振幅越大声音 越高。
高;锯条伸的长, 音调低。
粗齿听到的声音 高,说明振动越 快,发出声音的 音调越高。
注意 事项
敲小鼓时不要用力过 猛。
强调学生要注意安 全,不要让锯条划 伤。
结论 振幅越大,声音越高;
整理 把碎纸屑放入废物桶,小鼓、锯条放置有序。
12.秋季星空
11. 制作简易电话
实验材 闹钟、塑料袋、水槽、水、玻璃钟 棉线、火柴、纸杯 料 罩、抽气机
实验步 骤
1. 把闹钟放在空气中,能否听到声 1. 在纸杯底上打一个小
音;把闹钟放在真空的玻璃钟罩内是 孔,将棉线由此小孔穿
否能听到声音。
过,在杯内一端的棉线捆
2. 用手指轻轻挠桌面或桌腿,将耳 一根火柴棒。
朵贴在桌面上继续挠,这时听到声音 2. 棉线的另一端如上法穿
吗?
过一个纸杯。
3. 把闹钟用塑料袋扎好,放在水槽 中;将耳朵贴在水槽上,你能听到声 音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