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管理]中世纪玫瑰窗的宗教意义及中国古建筑窗饰的哲学对比
艺术史论中世纪建筑的宗教象征

艺术史论中世纪建筑的宗教象征在艺术史论中,中世纪建筑被视为宗教象征。
中世纪欧洲的建筑风格,尤其是教堂建筑,经常被用来表达宗教信仰和价值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世纪建筑的宗教象征意义以及其在艺术史中的重要地位。
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以基督教为主导的时代。
基督教在当时的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教堂建筑成为了人们与神灵沟通的重要场所。
中世纪的建筑师们通过建造宏伟的教堂,意图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上方,使人们感受到神圣与神秘的力量。
这种建筑形式不仅表现了人们对神的敬畏之情,还传达了中世纪社会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
首先,中世纪教堂建筑中的尖顶和尖拱形式被广泛运用,寓意着指向上方的力量。
由于基督教信仰强调人类的渺小和上帝的伟大,建筑师们希望通过高耸的尖顶和尖拱来提醒人们放下对自身的自负和傲慢,融入虔诚的宗教信仰中。
这种正向向上的形态,能够引导人们的思维和情感,让他们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宗教仪式和祷告中。
其次,教堂建筑中的玫瑰窗体现了中世纪人们对光明和智慧的追求。
玫瑰窗由一系列弯曲的石条组成,形状犹如玫瑰花瓣,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些窗户上的彩色玻璃不仅让光线穿过,还以它们独特的色彩和图案向人们传达着宗教故事和寓意。
通过它们所传递的光线和图案,中世纪人们相信自己可以接触到神圣的力量,获得祝福和庇佑。
此外,中世纪教堂建筑的拱廊和雕塑作品也承载着宗教象征主题和故事的表达。
拱廊是教堂建筑中常见的结构,被赋予了象征性的意义。
其弯曲的形状代表着天堂的大门,人们通过它们可以通往神圣的领域。
同时,拱廊上的雕塑作品通常描绘着圣经故事和宗教领袖的形象,旨在向人们播撒宗教知识和道德准则。
通过这些细节和表达方式,中世纪建筑师们试图将人们的思想和感情引导到与神圣相关的主题上。
总的来说,中世纪建筑在艺术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宗教象征。
教堂建筑以其宏伟的尖顶、尖拱、玫瑰窗、拱廊和雕塑作品,向人们展示了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
通过这些建筑元素的运用和表达,中世纪人们将宗教的重要性深深地烙印在建筑之中,并通过它们向人们传递神圣的力量和智慧。
中外宗教建筑窗饰设计研究

纵观建筑发展的历史,由最初石器时代原始部落居民利用打磨、 加工过的石器进行建造的仅供遮雨蔽体的“房屋”,到现如今世 界第一高建筑——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的哈利法塔(高度 828米),建筑的发展令人惊叹。而在这一过程中起到重要承接作 用的正是宗教建先进的建筑技 术与工艺,更承载着同时期文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 建筑的发展史就是宗教的一个发展史。而窗作为建筑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所蕴含的建筑精髓、不同的建筑风格恰恰能够反映出 建筑的灵魂,也正是因此,窗常常被人们称为建筑的“眼睛”。
其次,通过对中国与外国不同宗教建筑的研究与对比,包括中国 的宗教建筑、道教建筑、伊斯兰教建筑,国外的基督教建筑、伊 斯兰教建筑以及其他教派的代表性建筑,归纳总结其发展历程, 发掘各宗教在其建筑设计上存在的特点,以及同一宗教在不同国 家所表现的不同,了解在窗饰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与避免的问题, 进而为宗教建筑窗饰的设计做出案例分析。再次,将我国与国外 宗教建筑的窗在设计与功能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理清其内在的异 同,发掘造成二者之间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外在民族、地理、审 美上的差异进行分析,获取窗的形式以及装饰艺术异同的内在机 理。
最后在归纳总结窗的基本设计原则的基础上,从窗的造型、图案、 色彩、材质、功能五个方面阐述了宗教建筑窗饰的设计方法。 以期通过这些研究对我国的宗教建筑提供一个可供参阅的理论 资料。
在现如今讲究万众创业,全民创新的时代,从中外宗教建筑的窗 中汲取设计精华,并将其应用到现代的宗教建筑窗的设计中便成 为了一个非常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首先通过文献 研究法对宗教、宗教建筑以及窗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进 行了回顾与总结,为深入理解宗教建筑窗的内涵做了理论准备, 对后续窗饰的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哥特式玫瑰花窗与苏州园林花窗的对比探究

哥特式玫瑰花窗与苏州园林花窗的对比探究玫瑰花窗是指在哥特式建筑中常见的一种窗户装饰,其造型如同绽放的玫瑰花朵般美丽。
而苏州园林花窗则是中国传统园林中常见的窗户装饰,其风格古朴典雅,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两者虽然在设计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均以花窗作为设计元素,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本文将对哥特式玫瑰花窗和苏州园林花窗进行对比探究,从历史渊源、设计风格、制作工艺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两种窗户装饰在建筑艺术中的独特魅力。
一、历史渊源哥特式建筑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其突出的特点是尖顶式的建筑风格,而玫瑰花窗则成为了哥特式建筑的精髓之一。
玫瑰花窗通常位于教堂的正面,是教堂内部的主要装饰之一,其造型精美、线条流畅,展现了中世纪欧洲人对天主的敬畏和对美的追求。
而苏州园林的花窗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出现在南宋时期,经历了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精彩的表现。
苏州园林花窗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一种重要装饰,其风格独特,技艺复杂,历史悠久。
二、设计风格哥特式玫瑰花窗的设计风格以线条流畅、造型美丽为主要特点。
其线条多为曲线,表现出旋转和扭曲感,富有动感和变化。
玫瑰花窗的造型多为圆形或者椭圆形,中央常常有花朵或者其他装饰物作为点缀,整体呈现出一种典雅而华丽的气息。
而苏州园林花窗的设计风格则更加注重平面感和层次感,其构图多为对称式布局,线条简洁、清晰,窗棱多为直线或者直线与曲线的组合,呈现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气息。
三、制作工艺哥特式玫瑰花窗的制作工艺通常采用玻璃镶嵌技术,将各色玻璃片镶嵌在铅条之间,再通过焊接等工艺将其固定成型。
这种工艺在中世纪欧洲十分盛行,玻璃镶嵌花窗常常成为教堂内部的重要装饰之一。
而苏州园林花窗的制作工艺则较为复杂,通常需要采用雕刻、绘画、镶嵌等多种技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制作。
苏州的窗棱多为木质或者砖石质,其花窗上的装饰则常常以木雕、砖雕、石雕等传统工艺为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巴黎圣母院中世纪建筑艺术解读读书笔记

巴黎圣母院中世纪建筑艺术解读读书笔记《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而巴黎圣母院这座建筑本身则是中世纪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当我们深入解读其建筑艺术时,仿佛能穿越时光,领略到那个时代独特的魅力与智慧。
巴黎圣母院的建筑风格属于哥特式。
哥特式建筑兴起于 12 世纪的法国,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传遍欧洲。
它的主要特点包括高耸的尖顶、细长的窗户、精美的雕塑和复杂的拱券结构。
从外观上看,巴黎圣母院那高耸入云的尖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尖塔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有着深刻的宗教意义。
它象征着人们对上帝的向往和追求,试图接近那神圣的天堂。
而那细长的窗户,通常镶嵌着彩色玻璃,当阳光透过这些玻璃洒进教堂内部时,会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绚烂的氛围。
这种彩色玻璃画讲述着宗教故事,让不识字的信徒也能通过图像理解教义。
走进巴黎圣母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宽敞的中殿。
中殿的高度和宽度比例经过精心设计,给人一种宏大而庄严的感觉。
拱券结构在建筑中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使得内部空间得以扩展。
这些拱券不仅是力学上的杰作,其精美的装饰也展现了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教堂内部的雕塑更是精美绝伦。
无论是入口处的浮雕,还是立柱上的人物雕像,都栩栩如生。
这些雕塑多以宗教人物和故事为主题,通过艺术家的巧手,赋予了石头以生命和灵魂。
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雕琢,人物的表情、服饰和姿态都传达着特定的情感和意义。
在建筑装饰方面,巴黎圣母院运用了大量的花卉和几何图案。
这些图案不仅增添了建筑的美感,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例如,百合花常常被用来象征圣母玛利亚的纯洁。
而几何图案的对称性和规律性则体现了中世纪人们对于秩序和和谐的追求。
巴黎圣母院的建筑艺术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
在中世纪,宗教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教堂成为了社区的精神中心。
巴黎圣母院的宏伟规模和精湛工艺,展示了教会的权威和力量,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宗教的虔诚和敬畏。
此外,建筑的建造过程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协作精神。
哥特式玫瑰花窗与苏州园林花窗的对比探究

哥特式玫瑰花窗与苏州园林花窗的对比探究哥特式玫瑰花窗是中世纪欧洲宗教建筑中常见的门窗装饰,而苏州园林花窗则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构成部分。
虽然两者文化背景和建筑风格各异,但它们在花窗的设计和实现上都有一些相似之处,同时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对于哥特式玫瑰花窗来说,它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其外形呈现出的强烈几何形态,这也是哥特式建筑的特征之一。
它通常由中心点开始,在四个方向上扩展出来,呈现出细致的几何图案。
这些图案构成的花窗通常有较为深厚的宗教内涵,其中不仅仅包含了基督教的象征,还有天使、圣徒等元素的设计。
而这些图案的实现需要用到一些具有艺术性质的镂刻和彩绘技能,使得窗户表面呈现出复杂而充满生命力的效果。
但苏州园林花窗则不同,它并没有凸显出强烈的几何形态。
相反,它的设计更加接近于自然的线条与造型。
苏州园林花窗往往采用的是石窗、木窗、铁窗等材料,其中石窗的作用尤为突出。
石窗上的雕刻以花卉、草木、山水等自然元素为主,通过大小、深浅、位置等方面的巧妙设计,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同时,由于园林花窗往往处于园林布局的重要位置,其大小、形状设计会充分考虑其与园林整体景观的协调性,使其不仅是园林的一部分,更是整个园林的精华之所在。
尽管哥特式玫瑰花窗和苏州园林花窗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建筑风格,但它们的设计和制作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它们都需要巧妙地将不同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同时又不失表现的美感。
这种设计融合可以是几何图案、自然元素、以及象征含义等多种因素的组合。
其次,它们在制作过程中都需要用到一些艺术性质的技能,如雕刻、彩绘等。
但两者又有许多不同之处,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它们对自然元素的处理方式不同。
哥特式玫瑰花窗追求的是均衡和几何的美,因此其中自然元素的出现较少;而苏州园林花窗则更加注重自然元素的表现,更强调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和谐相处。
总之,哥特式玫瑰花窗和苏州园林花窗虽然文化背景和建筑风格不同,但都具有其独特的设计与实现方式。
哥特式玫瑰花窗与苏州园林花窗的对比探究

哥特式玫瑰花窗与苏州园林花窗的对比探究【摘要】本文通过对哥特式玫瑰花窗和苏州园林花窗的特点分析和设计比较,探讨了它们在材料、装饰风格上的差异。
结论部分总结了两种花窗的共同之处和差异性,以及研究结果的意义。
通过这篇文章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哥特式玫瑰花窗和苏州园林花窗在历史文化、艺术风格和工艺技术上的不同之处,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也对于传统建筑和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这两种不同风格的花窗传统,促进文化交流和艺术创新。
【关键词】哥特式玫瑰花窗、苏州园林花窗、对比分析、特点、设计、材料、装饰风格、共同之处、差异性、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哥特式玫瑰花窗与苏州园林花窗是两种具有不同风格和文化内涵的窗格艺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下,展现出各自独特的魅力。
哥特式玫瑰花窗源自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以多彩的玻璃和复杂的花纹设计而闻名,是基督教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而苏州园林花窗则起源于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以纤巧精致的木雕和砖雕为主要材料,展现出中国传统园林的优雅和精致。
对比哥特式玫瑰花窗与苏州园林花窗的设计风格和材料选用,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方式和审美观念。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这两种花窗的特点分析和设计比较,探讨它们在造型、材料、风格等方面的异同,揭示不同文化的艺术表达方式,并探索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哥特式玫瑰花窗与苏州园林花窗的区别和联系,可以拓展我们对世界各地窗格艺术的认知,丰富我们对文化交流和传承的理解,对于推动跨文化交流和艺术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1.2 研究意义哥特式玫瑰花窗和苏州园林花窗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建筑艺术形式,它们在设计风格、材料选用和装饰风格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通过对这两种花窗的对比研究,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魅力,还可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美学和表达方式。
玻璃窗艺术——欧洲中世纪艺术发展的顶点

玻璃窗艺术——欧洲中世纪艺术发展的顶点本文从多个方面探讨了哥特式教堂内部彩绘镶嵌玻璃窗艺术诞生及发展的原因,其中包括基督教思想传播、建筑结构的改进、玻璃制造技术的条件和中世纪视觉美学理论。
了解到了彩绘镶嵌玻璃窗艺术是中世纪后期宗教理论、科学技术、美学思想及城市经济发展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结论。
重要词语:哥特式的教堂玻璃窗建筑结构视觉理论哥特式(Gothic)教堂的内部彩绘镶嵌玻璃窗艺术,是伴随着哥特式教堂建筑艺术的兴起和基督教思想的兴盛而产生的,可称之为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迹。
它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充满激情地写道:“从彩色玻璃中投入的光线变成血红的颜色,变成紫英石与黄玉的华彩,成为一团珠光宝气的神秘的火焰,奇异的照明,好像开向天国的窗户。
”然而,对于彩绘镶嵌玻璃窗这一艺术形式,国内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加之多年来来对于中世纪艺术的评价不是很公平,所以关注的也很少。
本文将从基督教思想传播的需要、建筑结构的改进、玻璃制造技术的条件和中世纪视觉美学理论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哥特式教堂彩绘镶嵌玻璃窗艺术诞生的原因,希望引起对这一艺术形式更多的关注。
哥特式教堂不再用厚重的墙壁塑造建筑主体,而是大量运用轻巧、纤细的立柱来组成建筑,所以砖石结构已减少到最低限度。
中堂下部由一系列高耸的尖拱连结起来,通常分为三部分,上部是拱廊或称三合拱廊,建筑在细长的立柱上,因为它经过尖拱一直通到中堂的上部,由小立柱支撑着。
三合拱廊常常位于走廊顶部的上方,其外部墙壁是穿通的,上面装着巨大的彩色玻璃窗。
因而提供了额外的光源。
光线通过图案各异、色彩斑斓的大玻璃窗透入,照亮教堂的上部以及整个唱诗班的席位。
窗户通常是有直棂的,它被分为两个或者更多的小拱,纤细的立柱支撑。
每个窗户的上部通常制成一个嵌入叶形装饰的圈孔。
哥特式教堂的色玻璃绚丽夺目,光线从这些窗户射进来,整个教堂里,都漾起令人目眩的色彩,沐浴着浓郁的彩色光线。
从天上射进的阳光,洒入信徒的心灵,神秘且使人敬畏。
哥特式玫瑰花窗与苏州园林花窗的对比探究

哥特式玫瑰花窗与苏州园林花窗的对比探究【摘要】本文探讨了哥特式玫瑰花窗与苏州园林花窗的设计特点、材质和意义的对比。
首先介绍了背景和研究目的,指出研究哥特式玫瑰花窗与苏州园林花窗间的异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通过分析哥特式玫瑰花窗的复杂几何结构、苏州园林花窗的精巧雕刻工艺,可以发现两者在设计上的差异。
在材质选择上,哥特式玫瑰花窗偏重于玻璃和铁艺的搭配,而苏州园林花窗则注重木质和砖雕的运用。
本文对比探讨了两种花窗的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指出哥特式玫瑰花窗更加强调宗教神秘感,而苏州园林花窗更注重自然和人文情怀的表达。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花窗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关键词:哥特式玫瑰花窗、苏州园林花窗、对比探究、设计、材质、意义、分析、启示、展望、研究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哥特式玫瑰花窗和苏州园林花窗是两种不同风格的窗户设计,分别代表了西方和东方传统建筑的特色。
哥特式玫瑰花窗源自于中世纪欧洲的教堂建筑,以其华丽复杂的几何花纹和多彩玻璃而闻名。
苏州园林花窗则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的一大特色,其设计简洁优美,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
背景介绍中,我们将探讨哥特式玫瑰花窗和苏州园林花窗的设计特点和历史渊源,深入了解它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和演变。
通过对比分析这两种花窗的异同,可以更好地了解西方和东方建筑文化的差异和相通之处。
本研究旨在探讨哥特式玫瑰花窗和苏州园林花窗在设计、材质和意义等方面的差异,为跨文化建筑交流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对这两种花窗的对比研究,可以拓展我们对建筑艺术的认识,深化对不同文化建筑风格的理解,促进世界建筑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通过对哥特式玫瑰花窗与苏州园林花窗进行对比探究,深入分析它们在设计、材质以及意义等方面的差异和共通点。
通过对比研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本文的重要部分。
哥特式玫瑰花窗与苏州园林花窗是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们代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艺术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工程管理)中世纪玫瑰窗的宗教意义及中国古
建筑窗饰的哲学对比
中世纪玫瑰窗的宗教意义及和中国传统寺庙建筑窗饰的哲学对比
——环境简史结课论文
09级城市规划甲班刘希宇3009206118
指导老师:张威中世纪玫瑰窗的宗教意义及和中国传统寺庙窗饰的哲学对比
摘要:中世纪的玫瑰窗为哥特式教堂内部空间氛围的营造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促进了宗教的宣传和传播。
本文将着重分析玫瑰窗因对人们视觉感官的刺激而承载的宗教意义,且拿之和中国古寺庙的窗饰做对比,意于分析中西营造环境、烘托氛围所基于的哲学思想的异同。
关键词:中世纪玫瑰窗宗教传达中国古寺庙哲学对比
Abstract:RosewindowsintheMedievalperiodmadegreatcontributionstocreatingreligiousatmos phere,thuspromptingthespreadoftheChrist.Thispaperwillpaymostattentiononhowro sewindowshelpthisspreadbyvisualstimulusandthenmakecontrastswiththewindowsof ancientChinesetempleinthephilosophyofcreatingenvironment.
KeyWords:Medievalrosewindows,religiousspread,ancientChinesetemple,philosophic aldifference
玫瑰窗赋予光线以色彩,使哥特教堂的内部充满了神幻,它的存于传递了光,且使之升华仿若天光,于冰冷黑暗的中世纪,绽放出艺术的华彩,于神权之上的中世纪,极大的促进了宗教的宣传和传播。
一.玫瑰窗的起源
玫瑰窗的起源能够于古罗马的圆形洞眼中找到,这些大的圆形开口使光线和空气进入建筑体内,其中最经典的案例便是帕萨农神庙的圆屋顶(如图)。
于早期基督教和拜占庭建筑当
中,运用圆形侧窗的建筑屡见不鲜,如威尼斯的Torcello教堂(如图)。
文艺复兴时期,圆形窗口进壹步发展,有了车轮放射状的图案演化,如西班牙的Ávila教堂(如图)。
随着中世纪建筑结构的进步和宗教传播的需求,圆形侧
窗继续演化着。
肋架券、飞券和尖券的使用为圆形窗口面
积的扩大提供了可能,使其引入充足的自然光源,和罗马式教堂内部的模糊昏暗大有不同。
玻璃制造技术的进步使得制作工艺精细而复杂,炫彩斑斓的玫瑰窗应运而生。
又因其和茂盛瑰丽的玫瑰花有异曲同工之妙,“玫瑰”其名由此而来。
它的壹般形式为圆形窗口,且通过窗格的分割由不同形状的单色玻璃组成(如图),色彩缤纷。
这是受到拜占庭教堂的玻璃马赛克的启发,心灵手巧的工匠们用彩色玻璃于整个窗子上镶嵌壹幅幅的图画。
玫瑰窗的图案大致分为俩种,壹种具体讲述宗教故事和神的历史,另壹种则较为抽象的运用形状模式表达宗教象征。
二.玫瑰窗的宗教意义
中世纪的社会,动荡不安。
哥特式教堂作为城市兴旺安定的标志,是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市民感情的寄托,是城市生机的精神反映。
同时,教会全力的至高无上,天主教信仰的虔诚气氛均于哥特式教堂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个时期,材质、数字、颜色、姿势、人物、动物或者是植物,均似乎超越表象的被赋予了某种象征含义,宗教氛围浓郁,神性完整的反映于人性和自然之中,无处不于。
哥特时期
的玫瑰窗通过自身材质和外界光线构成的哲学,为显而易见的事物和暗含其中的意象搭建了平台,构成了明和暗、可视和不可视之间的对话。
外部的光亮模糊了窗,而内部的昏暗反而使光大放异彩。
这种建筑外的低调肃穆(如图)和室内瞻仰的瑰丽魔幻(如图),很好地诠释了中世纪宗教信仰对立的壹致性。
内外空间的对立和连续,于人们的视觉感官中,对比烘托出了天国的奇幻,把宗教诠释得更加肃穆而神秘,羽化而登仙,更能于人们的心灵深处激起轩然大波,达到了激发人们进入教堂后的对宗教狂热的目的。
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也有说法认为,玫瑰
象征着圣母的纯洁或耶稣;圣经中玫瑰也代表
古代的血液和女性崇拜),玫瑰窗作为
哥特教堂的象征,通常布置于圣坛后面的墙面上(如图)。
圣者登上色彩绚丽的玻璃窗,酷似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
依靠光线的穿透,玫瑰窗的玻璃变得清晰而神幻,照亮教堂
的上部、殿堂、回廊、耳堂以及整个唱诗班的席位,且于礼堂金银器皿光亮便面上造成反光。
当人们走进教堂,以其光色的奇妙而震慑人心,这种视觉上美轮美奂的愉悦使教众感到来自天国的神力,不禁产生对天国及神明的崇拜感,诱发他们得到救赎、走向天国的美好愿望。
正如丹纳于《艺术哲学》中所说:“从彩色玻璃中投入的光线变成血红的颜色,变成紫英石和黄玉的华彩,成为和图案珠光宝气的神秘的火焰,奇异的照明,好像开向天国的窗户。
”就这样,玫瑰窗也因此罩上了壹层神圣的外衣。
能够想象,当耶稣宣Strasbourg 教堂外部效果 Strasbourg 教堂内部效果
布说:“我就是世界的光”时,那些色彩斑驳的窗户上舞动的光,便成了上帝神权至上极好的烘托和升华。
可见,于整个哥特式教堂体系中,玫瑰窗于宣传宗教方面不可或缺的功效,它促进人们向往天国的同时,心甘情愿地听从神的指令。
玫瑰窗的主要题材是圣经故事(如图)。
于这些色彩斑斓的镶嵌玻璃窗上,艺术家们运用最光鲜的色彩向教堂内的芸芸众生讲述圣经中从创世记到末日审判的救赎故事。
于那个文学仍没有被广泛传播的时期,这种传播方式向有信仰的人们直观展示了他们听说的故事。
教徒们能够通过窗户上的那壹幕幕画面:以撒的献祭,摩西横渡红海,耶稣诞生,最后的晚餐以及圣安东尼勇斗群魔等,感同身受的体会耶稣的救赎,深深地沉浸于对宗教的沉思冥想之中。
也向没有信仰的人们灌输了天主神圣力量的伟大,让他们从视觉的感官中体会教会传诵的圣经故事,感受灵魂的救赎,渴望通往天国,无以自拔(如图)。
三.和中国传统寺庙建筑窗饰的哲学对比
3.1“天国和人间俩个世界的对立”和“天人合壹”
中国寺庙建筑有意将内外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互相转化。
窗户内外观相同,形成壹种壹虚壹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所蕴含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这和中国天人合壹、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深层联系。
所以,中国寺庙建筑群才会有那么多的室外空间,它且不把自然排斥于外,而是要纳入其中,“深山藏古寺”,讲究内敛含蓄。
张世英说:“审美意识是人和世界的交融,用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天人合壹’,这里的‘天’指的是世界。
人和世界的交融不同于主体和客体的统壹之处于于,它不是俩个独立实体之间的认识论上得关系,而是从存于论上来说,双方壹向就是合二为壹的关系。
”
3.2“宗教狂热”和“宁静的思考”
玫瑰窗意于鼓动人心中的宗教狂热,且把它具化为实于的视觉形象,而中国的窗则朴素淡雅,重于使人内心宁静以致远,通常为抽象的图式。
哥特时期的玫瑰窗,上面大均具体展示了宗教故事的场景
“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和山水画‘可游’‘可居’理论是壹致的,它不于意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是展现能供游览的生活场所。
它不像欧洲大教堂那样,人突然壹下被扔进壹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
”中国寺庙建筑这种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上是于把空间意识转换为时间进程,当人慢慢游历于壹个复杂楼阁的不断进程之时,他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西方教堂建筑那种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于这里变成了时间绵延流动的美,以理智的入世精神排斥了非理性的迷狂。
萧默指出,欧洲中世纪是壹个漫长的宗教长夜,君主制屈居于神权之下,始终不能茁壮成长,教会成了社会的中心,“君王施权于泥土,教士施权于灵魂,灵魂的价值超过泥土有多大,教士的价值即超过君王有多大。
”
中国的寺观是以平民难得壹见的宫殿为蓝本来建造的,可是诸神受到皇帝颇高的礼待,但他们且不能凌驾于皇威之上,其规格于均城没有超过皇宫,于郡县没有超过王府和衙署。
从另壹个角度理解,神的居所和人的居所壹直,其实表明乐土就于现世,于人间,天人合壹,人神同于。
3.3各司其职
玫瑰窗和中国古寺庙的窗均为各自的建筑主体服务,承担各自的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