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2 中国哲学及宗教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简史一二章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一二章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一二章读书笔记《我国哲学简史》是一部介绍我国哲学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通过对其一二章的深入阅读和思考,我深切感受到我国哲学在历史长河中的博大精深。

下面我将带您走进这两章的知识之海,一同探寻我国哲学的深远内涵。

第一章:我国哲学的起源1. 我国哲学的概念我国哲学的概念源远流长,它并非简单地仅仅是一种思想体系,更融合了宗教、伦理和政治观念。

我国哲学起源于古代我国先民的实践经验和世界观,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是我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元化思想流派。

这些流派在我国哲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塑造了我国古代哲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第二章:儒家哲学的兴起1.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仁”为中心的伦理观念,主张克己复礼、敬天爱人。

儒家思想对我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我国哲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比较孔子和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对儒家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注重礼仪和仁爱,强调人伦关系的重要性;而孟子强调人性本善,主张“性善论”和“性恶说”。

通过对《我国哲学简史》的一二章的阅读和思考,我深刻认识到我国哲学的深远影响和博大精深。

我国哲学不仅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价值观念。

我深信,通过深入学习我国哲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并在当下世界中发挥其独特的影响力。

我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能够为您带来对我国哲学的深入理解,激发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欢迎和我一起深入探讨这一主题。

我国哲学作为我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对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我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元化思想流派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哲学体系。

在编写这一章节时,笔者对我国哲学的起源和儒家哲学的兴起作了深入的研究,现在我将继续阐述我国哲学的发展和现实意义。

中国哲学史2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2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2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0092课程名称:中国哲学史2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学分:3学时:51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哲学2年级编写人:刘京菊审稿人:张小燕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人的素养乃至人格的塑造都离不开文化的熏染,中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凝聚。

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内涵、人生智慧和精神境界等,其中优秀的传统资源经过现代转生能为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精神修养、审美情趣等提供诸多的启示。

中国哲学史这一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夯实学生的哲学基础,加深学生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理解,为塑造现代人的人格和素养提供文化、理论积淀。

中国哲学史是教育部指定的高等院校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及科研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此课程是我校哲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和专业基础课程,是中文系等文史学科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同时还是我校工商管理学院多专业的选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对中国哲学的概念、命题的含义、特点及演变发展形态有一准确的把握。

2、使学生对每个思想家的基本思想有所把握,并尽可能地使他们能区别有关思想家思想的同与异。

3、对于一些问题,如人性、天人关系、认识论、知行观、形神观、心性等的发展脉络作一梳理,使学生能在横的知识块面上有一定的纵向了解。

4、扬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教学中,在介绍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尽可能联系学术前沿和现实问题,对传统问题进行再思考、再分析,激发学生与时俱进对传统问题作现实思考,发掘传统理论中固有的价值与意义。

6、除课堂讲授与提问启发外,课外注重阅读材料的参考与推荐,鼓励学生多阅读相关资料,锻炼其收集材料、组织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本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了解隋唐之后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发展历程及历史文化背景等,把握隋唐时期儒学复兴的倡导与宋明时期儒学的全面复兴,掌握宋明理学这一发展了的新儒学的哲学特点及主要发展脉络,各主要流派的思想特点及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内容。

中国文化概况

中国文化概况

中国文化概况:《中国文化概况》是一部书籍,是从文化角度架起一座沟通中西的桥梁,用英文将中国文化的概貌展现给读者,简要概括了中国的地理、历史、传统节日、少数民族、烹饪、茶酒文化、服饰、表演艺术、建筑以及中药、武术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分析了某些表象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展示了祖国灿烂丰富的文化。

图书导语:本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课文的内容有充分的扩展空间,练习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展开讨论和思考。

通过学习本教材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并学习到如何用英文表达,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在对外交流时的自信心《高等学校英语拓展系列教程:中国文化概况》分为国家概况、文教科技、民俗风情和旅游览胜四大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每个章节后也增设了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练习,有助于师生展开更深入的讨论和思考。

《高等学校英语拓展系列教程:中国文化概况》图文并茂,信息量大,适用于大中专院校的英语专业低年级选修课,大学英语公共课等。

图书目录:PartI Introductionchapter1 An OverviewPartII Chinese Culture,Education,Sciencd and TechnologyChapter2 Philosophy and Religions Chapter3 LiteratureChapter4 ArtsChapter5 EducationChapter6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pter7 SportsPartIII Folk CustomsChapter 8 Traditional Festival Chapter 9 Culinary Culture Chapter 10 Dress and Adornments Chapter 11 ArchitecturePart IV TourismChapter 12 Major Tourist Cities Chapter 13 World Heritage Sites Chapter 14 Travel TipsKey to Exercises。

0318-中国哲学史2

0318-中国哲学史2

2、大小之用和深浅之用 理论、观点、知识都有其适用范围,超出了范围就 会出错。 从广度说有大小之分。修汽车与社会和谐思想。前 者适用对象小,后者适用对象大。如果你只关心日 常生活,你就感受不到后者的用处。 从深度讲,有深浅之分。 有适用于制造水杯的知识,也有制造所有标件的物 理知识,还有发展制造知识的物理理论知识。 哲学史大用,深度之用。
哲学的意义
1、在精神领域 我们评价哲学的意义必须界定一个前提条 件,从功利价值上哲学的意义是无法讨论 的,或者说就经济的人来看哲学,哲学是 没有意义的。 英国学者罗素“指只承认物质需要的人, 只知道人体需要食粮,却忽略了为心灵提 供食粮的必要性。单纯追求经济富裕,以 为这样就是人生的一切价值的人,哲学对 他们来说就完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东西。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阴阳五行、五蕴六气。 大多数哲学概念都是与自然紧密联系。由此 我们在理解中国哲学概念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这一点。
四、 家族制度
土地和农业将社会集团束缚在一个相当小的 范围内几乎没有外来因素的参与,最自然、 最明显的血缘宗法关系就成了维护这个集团 的基本纽带。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基本 的社会单位,国不过是家的扩大,社会关系 只不过是血缘关系的推移。个人只是这张大 网中的一个结,独立的个体、个人在这张大 网中是不存在的,这与西方哲学重视个体的 特点迥异。反映在儒家文化的厚重的层次结 构关系上。
3、道德境界: 功利境界是利己的,道德境界是利他 的。道德境界把利他的这种基本素 质作为人作为人的起码的素质。君 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
2、“入世”与“出世”合一
入世”的含义就是指充分肯定现实生活的 价值,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人生的意义乐 在其中。 “出世”是指更多或完全追求理想世界的 价值。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新2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新2

中国哲学史教学⼤纲新2《中国哲学史》教学⼤纲第⼀讲导论主讲⼈:单正齐⼀、“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的关系问题。

1、哲学与哲学史2、关于“精英思想与⼀般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讨论⼆、“中国哲学”与“外国哲学”尤其是西⽅哲学的关系问题。

1.哲学意识与宗教情怀2.主客对⽴与天⼈相分3.正的⽅法与负的⽅法三、中国哲学的特点:根据张岱年先⽣的归纳可总结为⼀下⼏个⽅⾯:1.⼀天⼈2.和知⾏3.同真善4.重⼈⽣不重知性5.重了悟不重知论6.既不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五、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发展。

第⼆讲孔⼦的哲学思想第⼀节:孔⼦的⽣平著述第⼆节:“正名”思想第三节:“仁”的思想⼀.“爱⼈”⼆.“忠恕”三.“克⼰复礼”四.“孝悌”第四节:孔⼦的天道观⼀.孔⼦的天命思想:“死⽣有命,富贵在天”与“知其不可⽽为之”⼆.孔⼦的⿁神观:“敬⿁神⽽远之”“⼦不语怪⼒乱神”与“⼦所重民:⾷、丧、祭”第五节:中庸思想第三讲《⽼⼦》的哲学思想第⼀节实体意义的道⼀.宇宙⽣成论意义的道“道⽣⼀,⼀⽣⼆,⼆⽣三,三⽣万物。

万物负阴以抱阳,充⽓以为和。

”⼆.朴素辩证法意义的道“反者道之动”事物向相反的⽅向运动发展事物的运动发展“各复归其根”三.⼈⽣哲学意义的道1.⾃然⽆为2.柔弱处下3.全德保⽣4.绝仁弃义第四讲⽼庄哲学与中国古典美学(专题讲座)第⼀节什么是道家第⼆节道家的历史发展第三节⽼庄道家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关系⼀.⽼庄哲学的“道”“⽓”的内涵及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 ⽼庄哲学的“有”“⽆”统⼀的思想及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三.⽼⼦的“涤除⽞览”,庄⼦的“坐忘”对中国美学审美⼼胸理论的影响第五讲墨⼦的哲学思想第⼀节墨家的思想源流及其相关史料⼀、墨家的思想源流⼆、墨⼦其⼈及其书第⼆节墨翟的宗教专制主义的思想⼀、天志:最⾼的价值规范⼆、尚同:权威主义的政治理念三、兼爱:⽆差别的社会理念四、节⽤:功利主义的⽂化观第三节、“三表”:虚假的经验主义认识论第六讲先秦时期的名家学说第⼀节先秦名辩思潮的兴起及其相关史料第⼆节惠施的“合同异”第三节公孙龙的“离坚⽩”第四节后期墨家的逻辑思想第七讲孟⼦的哲学思想第⼀节:孟⼦⽣平著述及研究现状第⼆节:性善论⼀.当时的⼏种关于⼈性问题的观点:1.性善论2.⾃然⼈性论3.“(⼈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4.“(⼈性)有善,有不善”⼆.性善论:1、“四端”说:2、“浩然之⽓”的修养⽅法:第三节:“尽⼼”、“知性”、“知天”的“天⼈合⼀”论第⼋讲庄⼦的哲学思想第⼀节:庄⼦的⽣平著述及研究现状第⼆节:齐物论⼀.相对主义的认识论:1.认识的主体是相对的2.认识的客体是相对的3.认识的标准是相对的⼆.“道通为⼀”:第三节:逍遥游的⼈⽣境界⼀.“逍遥游”⼆.“撄宁”第九讲荀⼦的哲学思想第⼀节:荀⼦的⽣平著述及研究现状第⼆节:荀⼦的天道观⼀.天道⾃然的思想⼆.“天⾏有常”的思想三.“天⼈相分”的思想四.“制天命⽽⽤之”的思想第三节:“化性起伪”的性恶论⼀、“⼈之性恶”与“化性起伪”⼆、性恶论的⽬的与意义三、荀⼦性恶论与孟⼦性善论的⽐较第⼗讲韩⾮⼦的哲学思想第⼀节法家⼀.法家源渊⼆.法家代表⼈物:李悝,商鞅,慎到,申不害第⼆节法, 术势⼀,法, 商鞅重法⼆术申不害重术三势慎到重势四,⼆柄:刑德第三节道和理⼀, 道与理⼆. 缘道理第四节历史观第⼗⼀讲阴阳家与先秦宇宙的发展⽣论第⼀节术数第⼆节《洪范》所讲的阴阳五⾏学说第三节《⽉令》的世界图式第四节邹衍的历史哲学第五节《周易》与《易传》第六节中医与中国⽂化(专题视频讲座)第⼗⼆讲魏晋⽞学(上篇)-----辨名析理返于冥极第⼀节:⽞学的演变⼀、⽞学产⽣的社会基础与思想⽂化渊源⼆、⽞学的演变历程第⼆节王弼的“贵⽆”论*⼀、“以⽆为本”的⽞学本体论1、“道”以“⽆”为规定性2、“⽆”为“品物之宗主”——“⽆”的性质与作⽤⼆、“静为躁君”的⽞学动静观和“⾃然⽆为”的政治理念1、静本动末、“静为躁君”2、“名教出于⾃然”与“⾃然⽆为”的政治理念三、“得意忘象”和“圣⼈体⽆”的神秘主义认识论第⼆节裴頠的崇有论⼀.⽣平⼆.总群全本,宗极之道第三节、郭象的“独化”论⼀、“万物独化”的唯⼼主义本体论⼆、“冥⽽忘迹”的神秘主义的认识论三、从“⼤⼩具⾜”的形上学诡辩论证成“⾃然”与“名教”的合⼀的政治论第⼗三讲越名教⽽任⾃然-------魏晋风流⼀.何为风流⼆.名教与⾃然三.忘情与任情四.移情与会⼼第⼗四讲佛教的基本理论及其与中国⽂化的关系第⼀节佛教的创⽴,发展与佛教的主要思想⼀.三业⼋苦⼆.⽆明与空性三.解脱⽣死之道第⼆节佛教的传⼊及其与中国本⼟⽂化的冲突⼀.⾦⼈托梦,⽩马驮经⼆.出家与孝道三.灵魂问题第三节佛教本⼟化及其对⼤乘佛教⼈⽂精神的发扬⼀.佛教翻译中的智慧⼆.世间即出世间三.万法归禅第四节佛教在中国传统⽂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对⾳韵学的影响⼆.对⽂字学的影响三.对⽂学的影响四.对艺术的影响(若时间许可,播放净空在北京⼤学所作的《佛教与世界和平》专题讲座)第⼗五讲北宋理学第⼀节宋明理学的先驱⼀.韩愈1.宣扬道统;2.推尊孟⼦3.排佛4.阐扬《⼤学》5.论所以为性情⼆.李翱1.性情说2.有情⽆情3.复性第⼆节北宋理学的建⽴⼀.周敦颐⼆.张载三.⼆程第⼗六讲鹅湖之会------南宋理学与⼼学的对⽴⼀.朱熹及其理学⼆.陆九渊的⼼学三.鹅湖之会和⽩⿅洞书院<论语讲义>第⼗七讲⼼学之韵-------王阳明的⼼学思想⼀.⽣平背景⼆.本⼼的思想三.⼼外⽆物四.王门四句教五.⼼学与佛教主要参考⽂献1.单正齐,⽢会兵:《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3、张岱年《中国哲学⼤纲》4、北京⼤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第二章

中国哲学+第二章

(一)“凡物必有合”董仲舒认为 事物普遍存在着矛盾。他把矛盾双方的统一称为“合”, )“凡物必有合 董仲舒认为,事物普遍存在着矛盾 他把矛盾双方的统一称为“ 凡物必有合” 事物普遍存在着矛盾。
认为这是一个“凡物必有”的普遍现象。他说 凡物必有合 凡物必有合。 《基义》 这里的 这里的“ 认为这是一个“凡物必有”的普遍现象。他说:“凡物必有合。”(《基义》)这里的“合”, 有配合、对偶、对立物的结合等意思。在他看来,上与下 左与右、表与里、前与后、 上与下、 有配合、对偶、对立物的结合等意思。在他看来 上与下、左与右、表与里、前与后、美 与丑、顺与逆、喜与怒、寒与暑、昼与夜、夫与妻、父与子、君与臣等,都是相反相成的 都是相反相成的。 与丑、顺与逆、喜与怒、寒与暑、昼与夜、夫与妻、父与子、君与臣等 都是相反相成的。 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 而合各有阴阳。 《基义》 任何事物都是由阴阳两个对立的方面所构成的 任何事物都是由阴阳两个对立的方面所构成的。 “物莫无合 而合各有阴阳。”(《基义》)任何事物都是由阴阳两个对立的方面所构成的。
但是,董仲舒又把矛盾双方看成是固定不变、不可转化的。例如, 阴 但是,董仲舒又把矛盾双方看成是固定不变、不可转化的。例如,“阴”与“阳”这对最基 本的矛盾,就是“阳之出也,常悬于前而任事;阴之出也,常悬于后而守空处” 本的矛盾,就是“阳之出也,常悬于前而任事;阴之出也,常悬于后而守空处”(《基 义》),“阳”永远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主导地位;“阴”永远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居于服 ), 阳 永远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主导地位; 阴 永远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从地位。 双方的地位是永恒不变的。董仲舒认为: 阳贵而阴贱 阳贵而阴贱, 从地位。“阴”与“阳”双方的地位是永恒不变的。董仲舒认为:“阳贵而阴贱,天之制 天辨在人》 阴 双方地位的不同,是由“ 所规定的普遍现象, 也。”(《天辨在人》)“阴”与“阳”双方地位的不同,是由“天”所规定的普遍现象,不 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如此。他特别强调,在社会生活中,臣要服从君, 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如此。他特别强调,在社会生活中,臣要服从君,妻要服从 子要服从父,双方贵贱、尊卑的地位永远不能改变。在这个基础上, 夫,子要服从父,双方贵贱、尊卑的地位永远不能改变。在这个基础上,董仲舒进一步推演 天道不二”的论断。他说: 天之常道 相反之物也不得两起,故谓之一。一而不二者, 天之常道, 出“天道不二”的论断。他说:“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两起,故谓之一。一而不二者, 天之行也。 天道无二》 天之行也。”(《天道无二》) 然而,这又会遇到一个困难,就是“阳贵阴贱” 然而,这又会遇到一个困难,就是“阳贵阴贱”、“天道不二”,难以说明封建王朝的兴衰 天道不二” 更迭。为此,董仲舒又提出了一套“三统” 三正”的理论。 更迭。为此,董仲舒又提出了一套“三统”、“三正”的理论。他认为历史上的改朝换代 不是君臣易位,而是“天命”的转移,表现为“三统” 三正”的依次循环。 不是君臣易位,而是“天命”的转移,表现为“三统”、“三正”的依次循环。 所谓“三统” 即黑统、白统、赤统。所谓“三正” 指根据中国古代历法, 所谓“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所谓“三正”,指根据中国古代历法,一年之中有三 个月——寅月(农历正月)、丑月(农历十二月)、子月(农历十一月)可以为正月。 寅月( 个月 寅月 农历正月) 丑月(农历十二月) 子月(农历十一月)可以为正月。

哲学与宗教结课论文(2)

哲学与宗教结课论文(2)

哲学与宗教结课论文(2)哲学与宗教结课论文篇二哲学与宗教的联系区别《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作的讲演。

听讲的对象是美国学生。

要使不懂得中国传统哲学的外国学生理解中国哲学,当然首先要使他们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有大致的了解。

根据这样的想法,《中国哲学简史》的第一章题为“中国哲学的精神”。

这一章的第一节是“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回答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的问题必然要涉及中国哲学的特点。

在外国人的眼中,似乎中国人一向都不那么重视宗教,不以宗教为生活中最为迷人的最重要的部分。

其他的国家或民族都以宗教为自己的终极关怀。

于是问题就是,为什么中国人是个例外?冯友兰认为,“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的先天的欲望,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

他们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

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

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

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这就是说,如果其他文化的核心是宗教,那么中国文化的核心应该是哲学而不是宗教。

这就是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儒、释、道在冯友兰看来都应该是哲学,而不是宗教,它们都有着提高人的境界的功用,都能满足人们追求超乎道德价值的价值的欲望或要求。

冯友兰在此处所说的是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而不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所以把冯友兰所说的哲学仅仅局限于儒学是不符合他的原意的。

正因为中国哲学中的儒释道都是哲学且都能满足中国人的人生境界,所以冯友兰才能说,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否则是得不出这样的结论的。

根据冯友兰的说法,我们可以看见,他的看法是中国人存在的基本方式不是宗教的,而是哲学的,中国人是“按照哲学去生活”,“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

只有哲学才能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人的最高的境界是什么。

冯友兰指出,“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

中国哲学史第二章 孔子

中国哲学史第二章 孔子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 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 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 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孔子哲学思想

2、 仁
(1)仁的内涵 仁者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 (《颜渊》) 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 孝悌为仁之本: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 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 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君子与小人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 仁》)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君子是孔子所肯定的一种人格。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在于 他们的取向不同。君子所追求的是德与义,而小人则以利来取舍。
圣人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 也。”(《季氏》)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述而》) 圣人是孔子追求得最高理想。在他看来,圣人是天生的,连 孔子自己都不敢以圣人自居,说明圣人的神圣性。圣人虽为生而 知之,但非不可实现。
(4)杀人成仁——道德理想主义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微子》)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宪问》) 朝问道,夕死可矣。(《里仁》)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rt One: Chinese Philosophy
➢ I.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 II. The Basic Features of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 III.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Ethics and Morality
Legalism
In modem terms, what legalism taught was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organization and leadership.
Legalism
Legalism espouses (主张) laying down laws to unify the thought of people, promoting agriculture to achieve affluence (富裕), waging (进行) wars to gain strength and power, and establishing a system of bureaucracy (官僚制度).
(魏晋玄学) 4 The Buddhist philosophy during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隋唐佛学) 5 Neo-Confucianism in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宋明理学) 6 Application philosophy in the Ming and Qing
A Glimpse of Chinese Culture
Chapter 2 Philosophy and Religions
• Three philosophy systems in the world:
• Chinese philosophy • Western philosophy • Indian philosophy
Mohism
Base on the teaching of Mozi, the school cherishes universal love which states that if all the people in the world loved one another, there will be no hatred, calamities, and hostilities.
The most influential schools were Confucianism (儒家), Taoism (道家), Mohism (墨家) Legalism (法家)
Confucianism
The school takes the teachings of Confucius as its core of thought and regards the words and deeds of Confucius as its highest code (准则) of behavior.
It advocates the benevolence and justice, allegiance and forbearance (仁、义、忠、恕), the doctrine of the golden mean (中庸) and values the ethical relations of men.
I.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hilosophy
1 The philosophy in Pre-Qin times (先秦子学) 2 orthodox philosophy during the Han Dynasty
(两汉经学) 3 Metaphysics during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aoism
Founded by Lao Zi and Zhuang Zi, the school advocates the doctrine that the Dao is the course, the principle, the substance, and the standard of all things, to which all of them must conform.
Mohism
Mo Tzu was a militant philosopher. A major aim traditional institutions and practices, and the theories of Confucius and the Confucianists.
In politics and ethics, Mohism proposes honoring virtuous people, opposing fatalism (宿 命论) and aggressive wars, and upholding thriftiness and simple funerals.
dynasties (明清实学)
The philosophy in Pre-Qin times (先秦子学)
The philosophy in Pre-Qin times was marked by the emergence of various ancient philosophical views.
Based on the work of Dao De Jing, Taoism promotes
the belief that a person should live a simple life, not to strive for wealth, fame or power, which will only give one worries and trouble. The school favors the political principle of “achieving good government through non-action”(无为而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