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版八年级下册第7、8课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改革开放的展开教学设计 中华书局版 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改革开放的展开教学设计 中华书局版 教案

第8课改革开放的展开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的建立、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2.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说明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3、通过经济开放区的建设业绩,说明改革开放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生巨变的事实,证明了这是民族的必由之路,有志者应当学好本领,沿着这条道路完成民族复兴大业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经济特区的建立。

难点:理解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原则。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自主式教学法,讲述法、讲解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利用幻灯片图,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自主学习: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展开?(1)对内改革: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试行和确立的过程。

②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怎样展开的?(2)对外开放:经济特区建立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拓展延伸的问题,提出疑问。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着眼于三个方面给于指导:(1)调动成员间的交流、合作。

(2)指导学生整合信息,从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中得出结论。

(3)指导学生如何采取新颖、生动、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三)、合作探究:学习成果汇报1、教师精讲点拨:老师给予点评和总结。

2、探究结论归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经济特区的建立,给我们生活带了那些变化?五、小结1、对内改革:(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2、对外开放:经济特区的建立六、课后作业给身边的人说一说改革开放的故事和变化。

附一:板书设计改革开放的展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对内改革:农村和城市。

对外开放:经济特区建立。

附二:第8课《改革开放的展开》导学案一、预习案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首先开始的省份:和 1978年开始试行、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中华书局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中华书局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中华书局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我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

3.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观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哪些历史事件?2.甲午中日战争(1)简要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过程。

(2)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和影响。

(3)引导学生讨论:甲午中日战争对我国近代史产生了哪些影响?3.戊戌变法(1)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和过程。

(2)分析戊戌变法的原因和结果。

(3)引导学生讨论:戊戌变法对我国近代化进程有何意义?4.辛亥革命(1)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

(2)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3)引导学生讨论:辛亥革命在我国历史上具有哪些重要意义?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所学历史事件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何启示?6.作业布置(1)熟记本节课所学历史事件和人物。

四、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思维活跃度。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通过考试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历史事件?它们对我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些新的历史篇章,包括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些事件同样对我国历史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改革开放的展开教案中华书局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改革开放的展开教案中华书局版

第8课改革开放的展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调整变革生产关系,解放并发展生产力的需要。

2、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中,找出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

3、以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播放小岗村村民承包土地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先从农村开始的历史。

2、使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构建时空概念,树立历史的空间感,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多媒体展示改革开放后深圳、上海浦东开发区迅速崛起的图文资料,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作用。

2、通过对广州、厦门等地在中国近代史上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在现代史上被开放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力强盛才能使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通过近两年的历史学习,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初步具备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我校农村学生比较多,他们可以从父母和爷爷奶奶那里获取一些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家乡发生变化的信息。

但他们对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所知甚少,地理知识也比较欠缺。

鉴于此,在教学中,要抓住他们思维比较活跃,爱发表见解,爱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表扬等特点,一方面用直观生动的语言讲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音频、视频资料,预设一些问题,使用激励性评价语言,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三、重点难点重点是: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难点是:如何认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调整变革生产关系,解放并发展生产力的需要、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七

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七

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七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案 1教学目标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教学难点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导入新课,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2、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课前准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激**感,创设氛围)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

〖板书课题〗二、解题1、《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

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简介(看投影片)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战士。

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奔(bēn)丧(sāng)差(chāi)使(shi)狼(láng)藉(jí)簌(sù)簌(sù)妥(tuǒ)贴(tiē)踌(chóu)躇(chú)迂(yū)蹒(pán)跚(shān)箸(zhù)拭(shì)琐(suǒ)屑(xiè)晶(jīng)莹(yíng)3、朗读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壶口瀑布》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壶口瀑布》教案

《壶口瀑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3)了解壶口瀑布的地理特点,感受大自然的壮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理解课文。

(2)学会通过观察、感受、描绘自然景观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壶口瀑布的壮观。

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将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壶口瀑布吗?它位于哪里?有什么特点?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第一段,让学生了解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讲解课文第二段,让学生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3.讲解课文第三段,让学生了解壶口瀑布的历史。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课文内容,回顾壶口瀑布的特点。

2.提问:课文中有哪些修辞手法?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示例分析:课文中的“壶口瀑布像一条巨龙”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的壮观。

三、写作训练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一段自然景观。

2.学生分享作品,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2.拓展活动:让学生课下收集关于壶口瀑布的资料,进行交流分享。

五、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壶口瀑布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壶口瀑布的壮观。

在写作训练环节,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观。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壶口瀑布的壮观。

初中历史八下7-8课导学案

初中历史八下7-8课导学案

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学习目标1、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原因及所造成的危害,“文革”的性质。

2、理解“文革”是一场内乱,它使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都遭到严重破坏。

【重点】“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所造成的危害、二月抗争【难点】“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一、预习导学——不看不讲一、动乱和灾难1.原因:20世纪60年代,____________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了_____ _______,党和国家面临着__________________的危险。

2.目的:防止________________。

3.开始:________年,中共中央发出开展“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决定,对所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资产阶级司令部进行错误的斗争。

4.表现⑴全国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工“____________”的动乱局面。

⑵______受到冲击,广大_____________和_______遭到破害。

5.抗争:___年2月前后,老一辈革命家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提出批评,被诬为“_____”二、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1.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⑴原因:1970年至1971年间,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_______,策动_______________。

⑵结果:_______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乘飞机出逃,在蒙古____________机毁人亡。

⑶影响:__________、_______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整顿、恢复各方面的工作,形势明显好转。

2.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⑴背景①以江青为首的“____”把矛头指向_____等老一辈革命家,全国再度陷入混乱。

②1976年,____、____相继逝世后,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_____的阴谋活动。

⑵结果:_________年10月,_____、_____等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雷电颂》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雷电颂》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7、雷电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睥睨、污秽、犀利、驰骋、鞭挞”等词语;2.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积累“睥睨、污秽、犀利、驰骋、鞭挞”等词语;2、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教学难点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言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一能洗得直臣冤了。

”(唐"文秀《端午》)同学们,每年阴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流传久远的龙舟竞渡、吃粽子的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抱石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

那么,是怎样的遭遇让诗人作出这样的抉择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字词障碍。

(一)掌握字词睥睨(pì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着。

踌躇:犹豫。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迸(bèng)射眩(xuàn)目稽(qǐ)首摆弄:摆布。

驰骋(chíchěng):(骑马)奔驰。

虐(nüè)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鞭挞(tà):鞭打。

比喻抨击。

咆哮(xiào) 波澜(lán) 雷霆:雷暴;霹雳。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罪孽(niè):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二)介绍话剧《屈原》(三)戏剧知识介绍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

历史八年级下第7课教案5篇

历史八年级下第7课教案5篇

历史八年级下第7课教案5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历史八年级下第7课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历史八年级下第7课教案1教学目标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镇南关起义;安庆绍兴起义;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

四川保路运动是收回利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是武昌起义的前奏。

使学生认识到清朝政府的灭亡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一次次革命党人的起义冲击就是在敲响清朝政府的丧钟,从而使学生认识清朝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通过对清政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实施背景和具体措施以及实施效果的分析,证明其是为了挽救清朝覆灭的一场骗局。

通过对革命党人领导的各地武装起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革命党人“为天下人谋永福”,甘愿牺牲的献身精神,和在法庭上、刑场上表现的崇高气节,体现了中华民族为-封建专制统治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品质。

以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建议地位分析本节课上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下接武昌起义的发生,是承前启后的一节。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并制定了政治纲领决定以暴力革命-清朝统治,革命党人举行了一系列的反清起义。

1911年的收回利权和四川的保路运动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有利时机。

重点分析:黄花岗起义和保路运动是本节课的重点。

黄花岗起义是同盟会成立以后规模的武装起义。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的勇敢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

四川保路运动的高涨和武昌起义的发动,都是广州黄花岗起义的继续和发展。

由于清政府于1911年宣布的“铁路国有”政策不仅侵夺了绅商的利益,也直接危害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四川人民掀起了群众性的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后来发展成为武装起义,清政府派湖北新军前往镇压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的兵力空虚,给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伟大的转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
比较分析完整领悟,联系“文革”事实,认识“两个凡是”的错误,联系八大等历史,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3、德育目标
树立民族复兴责任感。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就辉煌。

二、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三、教学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1、“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
2、毛泽东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3、“文化大革命”中出现过哪两个反革命集团?
(二)、新课学习: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粉碎“四人帮”后,为什么要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当时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因此,思想理论界展开了真理标准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不是毛泽东个人所做的决策和指示。


教师指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
思想准备。

2、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1978年)
3、组织学生细读36页课文和插图,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先在书上作出明确标记,完成37页“练一练”,然后通过“接龙”活动当场巩固记忆:
A. 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三)、小结
“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8课改革开放的展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的改革。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能力目标
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识图分析判断特征,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对外开放格局的特征。

3、德育目标
民族复兴责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生巨变的事实,证明了这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有志者应当学好本领,沿着这条道路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二、教学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的建立
三、教学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1、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1978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哪些重要决定?
(二)新课学习:学习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改革前夕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着什么样的弊端?(政社合一,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


2、党和人民怎样解决这个弊端?(A. 先是群众自发行动起来:安徽凤阳小岗村
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B.接着是党中央积极指导:肯定了群众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在全国逐步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然后随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迅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教师指出:农村的经济改革,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及时总结农民的创造,因势利导,加以推动,是党指导社会改革的一个成功范例。

当时随着对农村改革的成功,对城市的改革也开始了。

二、国有企业的改革
1、从哪三个方面进行国有企业改革?(A. 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和经营责任制; C.实现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


2、1992年后,怎样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和股份制,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三、经济特区的建立
1、在《历史地图册》第10页上圈出相关地名,然后完成填图练习:(A.沿海经济开放区5个:先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后增海南。

B.沿海开放城市14个:北海、湛江、广州、福州、温州、宁波、上海、南通、连云港、青岛、烟台、大连、天津、秦皇岛。

C.经济开放区4个: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D.内地“一批”:边境省区也设立了一批开放城市。


2、组织学生“接龙”练习: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层次顺序怎么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教师讲解: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大了对外贸易,吸收了许多外资,引进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有力地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教师讲解过渡: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城市改革在1985年也全面展开了,其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三)小结
学了这一课,大家要明白,我国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汲取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成果,符合国内实际情况和世界发展趋势。


以,大家要自觉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长大了才能肩负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