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大雁归来》教案

合集下载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7《 大雁归来》优质课教学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7《 大雁归来》优质课教学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7《大雁归来》优质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大雁归来》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象的散文,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文章以大雁的迁徙为线索,展现了季节更替中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本文中所涉及的生态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主题,还需教师引导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学会分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中筛选关键信息,概括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2.难点:分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从文中筛选关键信息,概括文章主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课文所描绘的自然景象,感受作者的情感。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音频,以便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跟读、模仿。

2.准备相关的大自然图片或视频,用于课堂展示,增加学生对自然的直观感受。

3.准备课文解析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音频,引导学生跟读、模仿。

随后,展示大自然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绘的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味。

第7课《大雁归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7课《大雁归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课程名称《大雁归来》课时安排1课时一、课标要求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掌握科技类文章的说明顺序。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事理说明文的学习方法。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及说明顺序,品析重点词句,让学生从中领会作者的情感及思想内涵。

三、学习目标1.通过速读课文,能理清文章内容及说明顺序。

2.通过品析语言,能把握作者情感及思想内涵。

四、教学重、难点通过品析语言,能把握作者情感及思想内涵。

五、教学资源PPT课件等六、教学方法以学生研读文本,品析词句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七、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预设时间设计意图(一)导入(1)情境导入(2)明确目标(3)作者介绍(1)说读课题《大雁归来》的心情课件展示课题《大雁归来》约3分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掌握相关文化常识(二)教学模块1.倾听声音,理解内容2.聆听声音,品析句子3.探听声音,感悟真情4.再听声音,升华内涵。

(1)引导学生分组整理课文内容;(2)引导学生。

用笔勾画“时间,主体+事件”(1)引导学生归纳声音特点,对文段进行分类(2)引导学生品析句子的手法,大雁特点,作者情感(1)引导学生由大雁的忧郁找出人类的猎杀;(2)由“我们”探究“共同体”(3)引导学生探究“归来”的深层含义学生听美妙的大自然声音,感触自然的美好(1)学生听声音,速度课文(2)分组归纳课文内容学生通过关键词句,品析句子,感悟作者情感(1)思考“我们”的含义,通过教师引导读关键词句,领悟“我们”的含义(2)探寻大雁的联合观念(3)学生小组活动由课题探寻“归来”的含义总结课堂,呼吁学生尊重生命课件展示表格展示提示课件展示句段课件展示课件展示约8分钟约12分钟约15分钟约2分钟(1)学生通过倾听音乐,有一种美感(2)提示勾画,分组进行,提高学习效率(1)通过聆听大雁的叫声,激发学生兴趣(2)通过超链接,可以预判学生想要分析的句子,做到句句有准备,也可以自如的把控课堂时间(1)通过找“我们”修饰的词,对比读,目的是让学生在对比中感悟“我们”的含义(2)探讨“归来”让学生更深层次去思考问题,明白文章课题的深层含义;(3)从“归来”的探讨中,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由课文上升到情感价值观。

八年级下册语文《大雁归来》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大雁归来》教案【五篇】

【导语】《⼤雁归来》为我们唱响了⼀曲⽥园牧歌,引⼈向往,发⼈深省。

⽆忧考⼩编整理了⼋年级下册语⽂《⼤雁归来》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知识与能⼒⽬标 1、学习本⽂抒情的语⾔。

2、了解⼤雁的⽣活习性,体会作者对⼤雁的喜爱之情。

3、了解作者⽤拟⼈⼿法描写⼤雁。

(⼆)过程与⽅法⽬标 1、体会本⽂的写作特⾊。

增强语感,提⾼语⾔表达能⼒。

2、训练学⽣们概括能⼒、理解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 培养学⽣热爱⾃然,珍爱野⽣动物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本⽂浓郁的抒情⾊彩,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中表意含蓄的⼏个难句,体会本⽂的写作特⾊。

教学⽅法 朗读、⾃主、合作、教师讲解 教学准备 学⽣课前预习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每当萧枫的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霜天,时常可见到⼀群群⾃北向南飞⾏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列,单⾏横空,宛如⼀个“⼀”字,双⾏交叉,形成⼀个“⼈”字,如纪律严明的军队般,⾏动划⼀。

今天我们学习《⼤雁归来》,看看这篇⽂章能为我们增添哪些有关雁的记忆。

⼆、新授课 (⼀) 课⽂相关知识的理解 1、了解作者籍课⽂背景知识 1887年,在美国密西西⽐河畔的⼀个⼩镇上,有⼀个活泼可爱的⼩男孩降⽣了。

和我们在座的男⽣们⼀样,从⼩,他就喜欢去野外玩耍。

长⼤后,他考⼊了耶鲁⼤学的林业系,并在⼤学毕业后研究起了⾃⼰从⼩就喜欢的⼟壤、森林和野⽣动物。

46岁那年,他成了美国威斯康星⼤学农业管理系的教授。

⼈⽣之路对他来说,可谓是⼀帆风顺、前景灿烂。

谁也没有想到,他,却选择了另⼀种⽣活⽅式。

两年后,他买下了威斯康星河畔⼀个被⼈们遗弃的沙⼦农场,带着家⼈住进了农场破旧的⼩⽊屋,这⼀住,就是⼗⼏年。

在这⾥,他亲⾃动⼿栽种了上千株松树,希望能够恢复这个农场的⽣态平衡; 在这⾥,他每天观察和记录着动植物们的繁衍与⽣长,思考着⼟地的命运……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已经猜到这个故事的主⼈公是谁了? (⼆)、整体感知 学⽣快速阅读课⽂,概括要点,把握⽂意:提问: 1.作者对⼤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雁哪些个性特点? 明确:⽂章描写了三⽉⼤雁的归来,觅⾷前后的鸣叫,孤雁,四⽉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集会。

第7课《大雁归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7课《大雁归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提炼文章关键信息,撰写“科普展板”,掌握科普文科学性的特点。

(重点)2.精读段落,聆听“雁声雁语”,学习科普文的抒情手法。

(重点)3、品读抒情词句,结合助读资料,感悟作者平等关爱自然界生命的情怀。

(难点)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的审美经验,且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2.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过程一、回忆古诗,导入新课大雁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王维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表达了作者的孤寂之苦。

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传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这么多关于大雁的诗篇,科学家笔下的大雁又是怎样的呢?设计意图:通过古诗导入文章,引导学生回忆大雁身上的意义。

并了解本文的题材,是一篇具有文学色彩的科学观察笔记。

二、速读课文,科普知识。

(一)我是科普员,大雁习性我来填师引导:今年春天,泰安汶河湿地公园迎来了一群大雁,为了让游客们跟更好地了解大雁,设置了科普展板,请根据课文,填全信息。

科普展板归来时间离开时间喜欢的食物飞行距离飞行特点聚集时间数量特点栖息地叫声特点大雁观念设计意图:为了拉近课文与同学的距离,设置了为湿地公园设置科普展板的情境,让学生自主梳理课文内容。

激发学生兴趣,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自读速读能力。

(二)作者身影我来探师引导:文中告诉了我们这么多关于大雁的知识,作者是如何得来的?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呢?40页批注:观察、推测与分析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师引导:简单的三个词语,但老师相信科学家的付出远不止于此。

下面让我们飞到遥远的沙乡农场去探寻作者科学观察的身影。

请同学们找到作者观察时间和地点的语句,用不同的标记记下来。

11月份南飞的鸟群 从黎明到夜幕降临3月的大雁则不同 1946年 4月 11日记录春雁每天 从早到晚六年之后 在 4月的夜间等到白头翁花盛开的时候 在 5月来到之时......农场 水面 河流 沙滩 沼泽草地 水洼 池塘 山丘 玉米地......师引导:从这些词语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利奥波德?无私奉献、坚韧、热爱科学......师引导:像这样的科学工作者还有很多,我们学过的还有谁?居里夫妇、康拉德·劳伦兹、法布尔......设计意图:感受科学家的不易。

第7课《大雁归来》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第7课《大雁归来》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3.写作技巧: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4.阅读理解: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归来的意义,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5.课堂讨论: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展开讨论,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写作和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大雁归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5.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通过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关爱生态环境,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6.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修辞手法理解:学生对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具体例句分析,解释其在文中的作用,并指导学生如何在写作中运用。
-文本情感把握:文章中蕴含的作者情感是教学难点,学生可能难以体会作者对大雁归来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情感。
-词汇掌握:一些专业词汇和成语的含义及用法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如“迁徙”不仅仅指大雁的迁徙,还可以引申为其他生物或人群的迁移。教师需通过例句和实际应用场景帮助学生理解。
7.拓展阅读:推荐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章、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视野。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理解《大雁归来》的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培养文本解读和感悟的能力。
2.增强学生对优美语句的鉴赏能力,学会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词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激发学生在写作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大雁归来》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大雁归来》教案

《大雁归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1.3学习作者观察自然、关爱生命的独特视角。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2.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大雁的关爱之情,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3.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1.2学习作者观察自然、关爱生命的独特视角。

2.教学难点:2.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对大雁的兴趣。

1.2学生分享对大雁的了解和印象。

2.朗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3.分析课文内容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一段,理解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3.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第二段,探讨大雁的象征意义。

4.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教师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1.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2.深入分析课文2.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三段,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2.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第四段,探讨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3.课堂实践3.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培养观察力。

3.2学生分享观察成果,交流感受。

4.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1教师回顾前两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1.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2.课堂讨论2.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环保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环境的措施。

3.课堂实践3.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活动,如植树、捡拾垃圾等。

第7课《大雁归来》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7课《大雁归来》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部编版八下《大雁归来》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理念:语文课程实施要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要设计富有挑战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合作、交流讨论,互相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有组织地开展学习活动。

2.分层教学理念:分层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以及不同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实施分层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材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大雁归来》是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文章。

统观整套教材,本单元是第二个说明单元,第一个事理说明文单元。

本单元所选的4篇文章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展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理清顺序,筛选信息,读懂事理;学习分析推理,善于发现、思考问题和质疑,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2.教材的基本内容、子目和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从本单元内容看,本单元的四篇课文皆为事理说明文,主要讲述物候学、地理学、生态学和古生物学方面的知识。

几位作者善于将各种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综合地阐述现象背后的道理,逻辑周密,说明准确,展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这一综合学科的经典文章,说明语言生动、典雅、准确。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都以“恐龙”为话题切入,讨论的角度却各不相同。

但语言均具备逻辑严谨,说理充分的特点。

《大雁归来》是一篇生态学“观察手记”,看似只是平淡地记录大雁在春天的北归,背后却蕴含着对自然界一切生命形态的温情与尊重,是一篇融知识性、科学性和抒情性为一体的好文章。

《时间的脚印》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与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连接紧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大雁归来》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大雁归来》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大雁归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诗歌《大雁归来》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能够准确朗读诗歌,并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义。

3.能够通过分析诗歌的词句和修辞手法,理解其中的意义和美感。

4.通过诗歌鉴赏,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感悟能力。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1.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大雁归来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讨论大雁归来的情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大雁的好奇心。

2.播放一段关于大雁归来的视频素材,让学生感受大雁飞行的场景和壮丽景象。

Step 2:预习导入1.通过提问和讨论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再现上节课的情景,并把上节课的内容与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联系(上节课讲的是自然景物的描写,本节课是通过鸟类的描写展现自然景物的情景)。

2.师生共同回忆和讨论大雁的特点和迁徙的原因,了解大雁迁徙的规律,并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思考。

Step 3:课文学习1.让学生第一遍默读诗歌,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和意义,然后教师再朗读诗歌。

2.教师解读诗歌中的生词和词意,并与学生交流,澄清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意义的疑惑和理解。

3.教师分析诗歌中的词句和修辞手法,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并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和美感。

4.让学生有机会朗读诗歌,让他们从声音、语调和情感上体会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Step 4:拓展延伸1.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关于大雁迁徙的照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大雁迁徙的惊人壮丽,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更深入地了解大雁迁徙的特点和原因。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探讨大雁迁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意义,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关注与保护意识。

Step 5:小结1.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和总结,让学生回顾今天学到的新知识和体会,并强化对诗歌的理解。

2.布置学生的课后作业:默读课文、分析课文,写出自己的感受与体会。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大雁迁徙的意义和美感,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感悟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大雁归来
1.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理解本文主旨。

2.揣摩语句,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写法,提高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

4.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热情。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大雁归来的相关影片或图片。

大雁是秋寒南征、春暖北返的候鸟,据说它还能传递书信,因此很容易牵动人们的羁旅愁情、岁月之感。

自古以来,诗人们睹雁伤情或托雁寄怀,留下了许多伤感的咏雁作品。

而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雁归来》却是一篇洋溢着浓浓爱意的科学文艺散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1)11月南飞的大雁。

(2)3月的大雁。

(3)大雁归来的情景。

(4)春雁觅食。

(5)孤雁。

(6)4月夜间大雁的集会。

字里行间充满着喜爱大雁、珍爱野生动物的情怀。

目标导学二:细读文本,感受情感
1.听老师范读第4段,观赏雁舞沙乡之美景,圈画出描写大雁飞翔的动词,朗读、品味、感受大雁的心声,想一想:能不能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大雁归来时的心情?
明确:欣喜、快乐、激动、兴奋、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忧无虑……
2.大雁为什么会有如此快乐、自由自在的心情?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看到这是一种怎样的大雁?聆听雁儿心声,进入雁儿内心世界,谈谈大雁的性格、精神特征及雁与雁之间的关系。

以这样的句式说话:读____________句(段),我发现这是一种____________的大雁。

可抓住学生选择的语句做点评,教师示例:
(1)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表现了大雁的特征。

①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②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③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

④每年3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

明确:作者用了许多拟人手法描写大雁,也是有感而发——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有集会,有辩论,讲亲情,讲友谊。

大雁身上有许多珍贵的品质:团结、勇敢、善良、温和、大方。

大雁用生命实现联合的信念,而人类却遥不可及,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赞扬、钦佩、崇敬之情。

(2)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大雁的特征。

①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

②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
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明确:大雁是具有灵性的候鸟,是报春使者,善群居,内部友爱、无私、民主、团结,重友情、有灵性、有联合观念。

(3)多处衬托,突出了大雁的特征。

如用主教雀、花鼠衬托大雁的坚定不移,用乌鸦衬托大雁飞行路线笔直,似乎也有数学头脑。

小结:以上各个方面都表现了作者的爱鸟之心,“爱”字贯穿全文,“爱”融化在字里行间。

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感悟自然
由于岁月的变迁,环境的恶化,更是由于人类的残忍,我们可爱的动物朋友正慢慢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从地球上消失。

1.展示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的图片、资料。

穿山甲:生存的威胁主要是栖息地遭破坏和盗猎。

缅甸蟒蛇:面临的威胁主要是消费者对它们的皮肤、肉和胆囊的需求。

黄嘴天鹅:生存的威胁主要是栖息地遭破坏和盗猎,羽毛被用来制作传统药材。

亚洲水蜥:面临的最大威胁是被当作野味,尤其在中国南部。

同时,也面临着森林砍伐带来的威胁。

小鸥:海鸥体形最小的一种。

生存的威胁主要是栖息地遭破坏和作为野味。

2.出示来自新华网的一则消息。

中国科学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提供的资料表明,远古时代500年才有一种兽类灭绝。

但20世纪以来,4年就有一种哺乳动物灭绝,是正常灭绝速率的125倍,而且这一趋势还在加剧。

科学家们统计,在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中,有5025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边缘,其中我国已达390多种。

(新华网)
教师寄语:曾几何时,我们触目的是砍伐的林木,漫天的沙尘;山地里奔走着哭泣的生灵,江面上漂浮着污染的泡沫。

什么时候开始,这天空不再湛蓝,这雨水不再清润,这土地越来越少,这森林愈来愈疏。

珍禽奇兽躲过了肆虐的天灾,却未能躲过野蛮的人祸。

渐趋灭亡的难道仅仅是动物吗?
我们现在享受的较高“生活水准”是否值得以牺牲自然、其他生物为代价?曾几何时,我们远离了自然,躲在了水泥钢筋做成的“阁楼”里,生活简化的只剩下自己,环境浓缩得只剩下盆景,一切纯朴的本质的自然的东西,从我们的视野中悄然离去。

感谢利奥波德,是他,让我们停下脚步,去体味这些天空中优美自在的生命;是他,让我们回望滚滚红尘,触摸到自私而功利的灵魂;是他,让我们明白了:若要我们的生命鲜活滋润地笔立于天地之间,就必须学会尊重大家庭中所有成员,和万物和谐相处。

有万物陪我们前行,我们还会寂寞孤助吗?世界正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大地才有了如此的生机和情趣。

因为,地球上不仅仅只有我们;更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三、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