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海门山歌的文化内涵

合集下载

海门山歌音乐的传承创新

海门山歌音乐的传承创新
◎ 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
黄河之声 2019年第23期 总第548期
海门山歌音乐的传承创新
陆云红
(江苏省海门市山歌艺术剧院,江苏 海门 226100)
摘 要:作为我国一种民歌类的国家级“非遗”,海门山歌音乐具有委婉、悠扬的曲调,蕴含着浓厚的地域乡土气 息,是中华音乐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瑰宝,强化其传承与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海门山歌音乐为研究对象,重点 探讨了一些传承创新途径。 关键词:海门山歌;音乐传承;创新
海门山歌作为兴起于海门地区的一种民歌,是记录当地劳动人 民在长期生产劳作中所形成的一种优秀音乐文化,具有委婉悠扬额 曲调,甜美纯净的音乐,且包含着浓郁的地域乡土气息。基于海门 山歌音乐的独特魅力,其被列入了国家级“非遗”范畴,受到了越 来越多人关注。为了进一步促进海门山歌在新时期多元音乐文化盛 行的背景下健康发展,就必须要注意对其进行大力传承。
三、组织山歌演唱方式,提高传承效果 在海门山歌音乐进行传承的过程中,离不开一大批专家、学者 的口传心授,更要培养一大批可以传承海门山歌的专业队伍,避免 因为传承人员缺失而影响海门山歌的顺利传承与创新发展。基此, 为了进一步提升海门山歌音乐的传承效果,还必须要高度重视积极 组织山歌演唱的各种方式,力求借助民歌演唱去传承海门山歌。 例如,江苏海门市的政府部门和文化机构等要定期组织全市 开展海门山歌的延长比赛,如在每年的“江海文化展示周”等活动 中对海门山歌音乐及其相关品牌文化活动中对海门山歌作品进行大 力宣扬,力求可以使越来越多地人可以接触和了解海门山歌这种传 统民歌文化艺术。又如,可以由海门山歌传承人与当地的学校等一 些教育机构进行合作,共同构建海门山歌传承基地,让这门国家级 “非遗”民歌艺术走进校园,从而培养一大批可以传承海门山歌的 年轻群体。 总之,海门山歌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是实现我国音乐文化多样化 发展目标的一个必然选择。在新时期传承海门山歌音乐的过程中, 可以从加强山歌整合工作入手,平时注重山歌创新发展,丰富传承 内容,并要积极组织山歌演唱方式,力求从整体上提高海门山歌的 传承效果。■

在上海唱“山歌”:要留住的不只是“乡愁”

在上海唱“山歌”:要留住的不只是“乡愁”

热点4案。

也许是“一根紫竹直苗苗”的江南小调,也许是“玫瑰玫瑰我爱你”的摇曳之音,抑或上海港码头工人的劳动号子,口耳相传的儿歌童谣,田间地头劳作时的田山歌,乃至哭丧哭嫁、乞讨叫卖的各种吟唱调……这些个性鲜明、风格各异的民间歌调,根文化遗产。

何为上海民歌?其意义和价值何在?保护传承状况怎样?如何向年轻人传播、推广?这是本期“热点”试图与大家分享的话题。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上海民歌,作为中国民间民族音乐,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部分,或许可以成为我们讨论文化传承发展问题时的一只“麻雀”,一个具体而微的标本和切口。

名思义,指(崇明、横沙、长兴地区等)、东厢语音色彩区(川沙、南汇及奉贤东部地区等)、西厢语音色彩区(嘉定、青浦、金山、松江、宝山及奉贤西部地区等);根据体裁类型,又可分为劳动号子(以杨浦为代表,如上海港码头号子等)、田山歌(以青浦、金山、松江、奉贤等地为代表,如青浦、松江的吆卖山歌、落秧歌,金山的耘稻山歌、奉贤的大山歌等)、小山歌、小调、儿歌和吟唱调(如哭丧歌、哭嫁歌、乞讨歌、叫卖歌)等。

作为江南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的人文地域、风土人情赋予了上海民歌清丽柔婉、细腻平朴的特性,而上海五方杂处、兼包并蓄的城市文化也为上海民歌的传承发展涂抹上了属于青浦农村的妇女们到农田去割草,满载而归(摄于20世纪60年代)热点5自己的独特色彩。

著名民歌理论研究专家江明惇于20世纪80年代参与主编的《中国民族民间歌曲集成·上海卷》中,收录了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上海民歌800余首。

江明惇曾历任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也曾是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主席,对上海民间音乐的采集、整理、研究倾注过大量心血。

山歌的名词解释

山歌的名词解释

山歌的名词解释山歌是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广泛流传于中国许多地区,尤其是农村和偏远山区。

它独特的音调和朴素的歌词,深深地融入了乡村人民的生活,展现了他们的情感、愿望和生活态度。

山歌作为中国丰富多元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山歌的音乐特点是其独特的调式和节奏。

它们通常采用五声音阶,旋律柔和而深情,常常伴随着轻快的节拍,给人一种欢快又朴实的感觉。

山歌往往以人们熟悉的民谣形式呈现,使其更容易被乡村人民接受和传唱。

山歌的歌词通常以自然景观、农户生活和个人情感为主题。

它们反映了农村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山歌歌词简洁而富有意境,常常通过平淡的语言描述乡村百姓的辛勤劳动和朴实的人情世故。

这种真挚、质朴的表达方式,使山歌成为了农村民众的精神寄托和情感纽带。

山歌的演唱形式多样,既有独唱,也有合唱和对唱。

在山歌传唱的过程中,农村人民用自己的嗓音和自编的旋律进行传唱,形成了各地区独具特色的山歌风格。

这种集体性的传承方式,使山歌成为了农村社会的重要文化符号,并加深了人们对自己地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除了作为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外,山歌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它是农民宣泄情感的一种出口,能够帮助他们排解生活中的疲惫和压力。

山歌也是农村人民间交流的一种方式,他们可以通过唱山歌来表达情感、交流信息、传递乡村文化。

在一些重要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山歌也常常作为重要的文化表演项目,吸引着参与者和观众。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冲击下,一些地区的山歌已经濒临失传。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年轻人的迁徙和乡村文化的衰退,山歌面临着深刻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山歌文化,一些地方政府和文化组织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开展山歌比赛,设立山歌培训班等,以期激发农村人民对山歌的兴趣和热爱,促进山歌的传承和发展。

在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当下,山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民间音乐形式,其独特的音调和朴实的歌词,给人们带来了情感的共鸣和文化的认同。

分析海门山歌的独特艺术风格

分析海门山歌的独特艺术风格

分析海门山歌的独特艺术风格江树忠;江陌晗【摘要】作为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之一,海门山歌在我国流传已久,是劳动人民生活和思想的集中体现。

因此可以说,海门山歌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海门山歌的内容较为广泛,其中不仅包括劳动场景,还涵盖了童真童谣、爱情故事、历史故事等内容,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表现性。

在海门山歌的流传过程中,海门山歌的艺术风格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实现了传统艺术风格与流行音乐风格的融合,使海门山歌兼具悠扬委婉和时尚流行的艺术特征。

【期刊名称】《艺术家》【年(卷),期】2018(000)006【总页数】1页(P57-57)【关键词】海门山歌;艺术风格【作者】江树忠;江陌晗【作者单位】[1]江苏省海门市证大中学;[2]江苏省海门市山歌剧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7作为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之一,海门山歌在我国流传已久,是劳动人民生活和思想的集中体现。

因此可以说,海门山歌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海门山歌的内容较为广泛,其中不仅包括劳动场景,还涵盖了童真童谣、爱情故事、历史故事等内容,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表现性。

在海门山歌的流传过程中,海门山歌的艺术风格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实现了传统艺术风格与流行音乐风格的融合,使海门山歌兼具悠扬委婉和时尚流行的艺术特征。

如今,海门山歌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很大一部分人都喜欢流行歌曲,海门山歌这种传统的山歌慢慢地被年轻人远离和淡忘。

为了实现对海门山歌的传承与保护,首先就要明确海门山歌的艺术风格,从而促进海门山歌的全面发展。

本文就海门山歌的独特艺术风格进行了深入探究,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与帮助。

一、海门山歌概述海门山歌流行广泛,主要集中在海门的沙地地区,属于海门当地的剧种,也属于吴歌的一种,更代表了江苏当地的文化。

海门山歌历史悠久,距今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早在清代中期,江南人民大量移居海门,这些移民将吴歌带到了沙地地区[1]。

唱山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唱山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唱山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山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其歌词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和文化内涵,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唱山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深深扎根于中国农村的文化土壤,流传至今,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唱山歌,一方面是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另一方面也是表达对生活的感恩与珍惜。

中国传统农村文化中,“山”被视为神圣的存在,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信仰,代表了人们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神明的依托。

唱山歌是一种自发的文化行为,也是一种赞美山川、歌颂自然、表达感情的方式。

在山歌中,表现出的多是民间故事、闲情逸致、家国情怀等内容,也包括了人们对自然慨叹和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对于山歌的象征意义,它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农村文化中的感恩与珍惜,又代表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和奋斗,以及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

唱山歌的内容一般与生活密切相关,通过歌颂劳动模范或是对于生活中的变迁和利弊的反思来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同时,山歌还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具有“声音美”,“感情美”和“人文美”等方面的特点。

而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唱山歌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它不仅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另一种方式。

唱山歌是一种保护民族文化自信心的行为,能够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

总之,唱山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着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重要文化遗产。

它不仅表达了人们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更代表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也是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海门山歌的作文

海门山歌的作文

The Ballad of HaimenNestled within the scenic embrace of nature, Haimen, a small town in China, is renowned for its unique cultural heritage - the Haimen Ballad. This melodious form of traditional folk song has a rich history and deeply roots in the hearts of the local people.The Haimen Ballad, often sung in a blend of both high and low registers, is known for its captivating melodies and heartfelt lyrics. These songs,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tell tales of love, longing, and the beauty of nature. They are sung during festivals, weddings, and other social occasions, bringing joy and warmth to the listeners.The ballads are not just songs; they are a testament to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of Haimen. Each song is a story, reflecting the lifestyle, values, and traditions of the local community. They are sung in a unique dialect, preserving the authenticity and uniqueness of the region.The melodies of the Haimen Ballad are often simple yet elegant, blending well with the natural landscape of the town. The lyrics, often filled with poetic imagery, paint vivid pictures in the listener's mind, evoking strong emotional responses.In today's fast-paced world, the Haimen Ballad serves as a bridge between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connecting generations and keeping the cultural traditions alive. It is a reminder of the beauty and wisdom embedded i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 celebration of the rich tapestry of Chinese heritage.海门山歌坐落于自然美景的怀抱中,中国小镇海门以其独特的文化遗产——海门山歌而闻名。

民族山歌文化传统

民族山歌文化传统

民族山歌文化传统
山歌,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一种形式,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传承着民族的历史和传统。

在中国的各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山歌传统,每一种山歌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山歌文化传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古代,山歌是民间艺人用来传唱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一种形式,它记录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传承着古老的智慧和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歌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成为了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

山歌文化传统在中国的各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每一种山歌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比如,在湖南,有着著名的“花鼓戏山歌”,它以悠扬的旋律和朴实的歌词著称;在四川,有着“川北山歌”,它以豪放的风格和激昂的节奏吸引着人们的注意;而在贵州,有着“苗族山歌”,它以婉转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感染着人们的心灵。

每一种山歌都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们传承着民族的智慧和情感,记录着古老的历史和传统。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山歌文化传统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些传统的山歌曲目逐渐被人们遗忘,一些传统的山歌表演形式逐渐失去了市场。

然而,我们相信,山歌文化传统会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它会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承和创新,继续传承着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未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山歌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山歌,让山歌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让山歌文化传统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让它继续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增添光彩。

浅谈海门山歌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改革举措

浅谈海门山歌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改革举措

浅谈海门山歌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改革举措发布时间:2021-09-03T14:00:16.087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10月上作者:张文雅[导读] 本文首先对海门山歌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进而提出推动海门山歌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改革建议。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江海文化艺术研究院张文雅 226100摘要:本文首先对海门山歌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进而提出推动海门山歌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改革建议。

关键词:海门山歌高质量发展创新改革举措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

对地方而言,亦是如此。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门山歌(剧)作为海门特有的剧种,是海门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亟需进行创新改革使其永葆活力。

一、海门山歌的基本现状海门山歌流行于长江入海口海门一带,被誉为“江海平原一支花”。

它是海门人民在田园里劳动时原生态创造出来的,语言纯朴自然,形象生动;音乐清纯甜美,悠扬婉转。

既传唱于田间地头,也能登大雅之堂,曾多次应邀晋京演出,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曾观看演出并接见全体演员。

2017年,应中国戏剧家协会邀请,海门山歌第六次晋京,大型原创海门山歌剧《亲人》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博得满堂彩。

作为海门山歌主要传承基地的海门山歌剧团组建于1958年,2014年更名为海门山歌艺术剧院。

院长宋卫香是海门山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剧团成立至今创作并上演了200多个山歌剧目,充分挖掘海门地区典型人物,优秀剧目层出不穷。

山歌剧《书记大哥》反映海门基层干部的高风亮节,《青春赞歌》讲述全国优秀青年周江疆浴火救人。

国家一级编剧张东平操刀的《亲人》、《临海风云》、《田园新梦》等海门山歌剧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海门山歌《江风海韵东洲美》荣获江苏省“五星工程奖”,原创海门山歌音乐剧《江海潮》获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表演大奖。

二、海门山歌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海门山歌的文化内涵作者:鲍宇星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19期摘要:海门山歌以独特的地理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出丰富的内涵和文化的异质多样性,在千百年传唱和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海门文化的显著特质,并成为海门的一张名片。

关键词:海门山歌文化渊源文化内涵山歌作为社会最底层——民间最真实的声音和最直接的艺术性表达,具有原始生命力强劲律动和植根于泥土的深刻内涵,涌动出一种简单又顽强的内在激情,彰显了底层民众在贫瘠的物质生活中对精神生活的热切参与,正如李梦阳所云:“真诗乃在民间。

”[1]这无疑是对诗歌在思想艺术发展至明季所面临困境的重新审视,山歌以直觉性的吟咏和情感性的直率表达恰为这种艺术突围带来了一种可能。

这种意义同样适用于不同时代山歌所被忽视的价值,海门山歌亦不外乎此。

海门位于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山歌以独特的地理区位和复杂的历史成因,集南北山歌之大成,将吴歌的甜润婉转与北方民歌的豪放醇厚熔于一炉,在千百年的传唱过程中演绎出独特的生命历程和艺术魅力。

山歌是立足于民间广阔文化大背景下的一种文学表达,加之独具音乐性的特征,使之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海门山歌是一代代海门人世代传唱和演绎的情感表达的特有模式,是用海门方言吟唱的充满无尽内涵和回味的诗。

海门山歌纯朴自然的语言形态、生动的形象和轻柔甜润、悠扬婉转的音乐。

歌者以大自然为舞台,与江海共鸣,与原野同辉,百年来流传不绝,海门遂被誉为“山歌之乡”[2]。

历史上的海门地处江海交汇之际,南北通衢之要,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和异质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海门山歌本有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海门山歌流传于海门、启东、通州、如东等地。

海门早在公元958年就设立了海门县,早在明代的海门县志中就有了有关山歌的记载。

后来由于海门土地逐渐被江水淹没,海门县于公元1672年被迫撤销,残存的沿海狭长地带归并通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老海门,古代通东老海门的山歌加上后来新海门的沙地山歌,形成了现在绽放异彩的海门山歌,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一直传唱至今[3]。

海门北部的通东地区早在唐代就逐渐形成并逐步发展,在海界河以北通东地区的老海门人,早海门山歌的艺术特征与传承保护在一千多年前就广泛地流传着原生态的海门山歌。

海门南部地区从清代以后才逐渐涨沙成陆,形成大片新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沙地”,1768年,清政府重新恢复了海门建制,大批北方先民和崇明、太仓一带的人们纷纷过来开垦。

他们带来了南北方的方言习俗,带来了他们家乡的山歌,以至于代代相传、久唱不衰。

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又受到海门当地社会生活、生产环境的影响,两种语言和山歌交相融和、相互辉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韵[4]。

民歌作为一种自发的民间艺术形式,其传承往往是口耳相传的,而少专业人士的加工创造,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对民歌的重视和专业人士的广泛参与,遂使民歌这种植根于民间的俗文学有了登大雅之堂的机会。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新的要素不断融入山歌,使得海门山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有一系列相关著作出版。

1979年编印了《海门民歌选》(曲谱本),不少精品编入《南同地区民歌集》、《江苏民歌选》、《中国民间歌曲集成》。

《小阿姐看中摇船郎》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1987年海门又出版了《海门山歌选》(唱词本),使得海门山歌有了进一步传播的途径,随着海门山歌被列为国家非物质遗产,海门山歌无疑成了海门的文化代言,亦是海门文化的见证,并成为一种牢固的凝聚和纽带。

海门山歌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形式多样的表现模式,具有经久不息的艺术感染力和美感,朴实无华中彰显了对人间真善美的赞颂及爱憎分明的道德论断,是维系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和纽带。

一、童言无忌话真言——童谣余秋雨在为《海门童谣》所做的序中深情地写道:“童谣无疑是一种俗文化,而且是一种稚拙态的俗文化,它因尚未染上过多的人为色彩而流露出一派纯真。

从雅文化的标尺来看,它的语句往往半通不通甚至缺少组接逻辑,实际上却呈现出一种极为珍贵的原生态,是一种尚未被规范驯服的活泼生命的自然跳跃。

从超乎规范文化的深层大文化涵义上说,这倒是一些最质朴的生命之歌,最原始的自然的诗。

”[5]童谣无疑是儿童口中吟唱出的最为动人的旋律,以其简单又优美的形式,诙谐幽默俏皮的表达,亦不乏在插科打诨中对现实的针砭时弊。

童谣虽然形式内容相对简单,但其在儿童成长和思维及想象力完善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海门童谣具有游戏性、启蒙性、程式性、地方性等特征。

《摇摇摇》:摇摇摇,一摇摇到外婆桥。

外婆叫我好宝宝,横一抱,竖一抱。

又有饼来又有糕,吃得宝宝眯眯笑。

《哭哭笑笑》:哭哭笑笑,猫尼上吊,竹园里鸡叫,宅沟里鱼跳,马桶里翻泡。

《十希奇》:希奇希奇真希奇!一希奇,西山黄狼来做戏,二希奇,轮船航特阴沟里,三希奇,瓦屋砌特鸡棚里,四希奇,马桶叠特夜壶里,五希奇,蝗虫踏煞老雄鸡,六希奇,老鼠窜梁捉猫尼,七希奇,跳虱叮煞大田鸡,八希奇,脚鱼跳到天上去,九希奇,雄鸡生蛋雌鸡啼,十希奇,老牛钻进针眼里。

《十罗经》:一罗好,二罗巧,三罗拣金宝,四罗差特腾腾转,五罗富,六罗穷,七罗骑白马,八罗做长工,九罗挑菜卖青葱,十罗十畚箕,死特呒地基。

海门童谣虽然形式相对简单,内容亦缺少相对的深度,却以直率的、真诚的吟咏传承,具有一种原始性的直觉冲动和艺术张力,使儿童在听与唱的过程中有了对音乐和文学的最初把握,童谣的活泼自然形式往往易于为儿童所接受和融汇,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塑造了儿童对生活及周围世界的最初把握,并在幽默诙谐的游戏中完成了自然的生长,有着对生命最直接的感受力和反应力。

童谣无疑开启了儿童心灵的一扇窗子,透过纯真之眼完成了对世界的自然构建。

二、爱情怎可有高低贵贱——情歌情歌作为亘古而永恒的吟唱主题,焕发着无穷魅力和艺术创造。

作为底层的民众,他们对爱情的渴望与赞颂丝毫不亚于诗人的描画,更具粗豪气息和原始野性,呈现出一种自然而然的精神风貌,同时传达出一种澎湃的激情和艺术张力。

海门山歌同样以情歌称著,表现手法多样,常用比兴,发端自然,加之形象生动、情意盎然,达到深情自然、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

《唱支山歌姐思量》:隔沟的姐妮水汪汪,吾想姐妮陌陌生生口难张呀,顺风吹过么菜油香,唱支山歌姐思量。

《恩爱夫妻不到头》:金钩钩,银钩钩,钥匙连锁锁连门,不及郎妹指头钩一钩,恩爱夫妻不到头。

《日落西山夜汪汪》:日落西山夜汪汪,老鼠脚小在穿梁上过,黄猫儿脚小会扒塘,小奴奴脚小勾得住郎。

爱情往往是艺术创造的升华剂,更为艺术创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爱恋众多的情人往往具有诗人的潜质,将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意象和再平淡不过的语言,一经口中吐露,往往会成为一首动人心弦的绝世恋曲。

海门情歌的意象往往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不乏周遭世界的动植物,更多的则是山水如月等具有永恒性的意象。

句式长短不一,形式不拘一格,比兴亦是无端,却自然而然的过渡,丝毫没有晦涩唐突之感。

其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多婉而露,较之文人创作的诗篇,海门情歌更大胆泼辣、敢作敢为的豪直之气,在缠绵中不失一份执着,徘徊中不失一份坚韧,爱恨中不失一份决绝。

这使得语言及艺术形象丰满多样,极尽爱恋过程中曲极其妙的复杂又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情形和特点。

三、激荡在历史长河中的回响——故事传说民间的艺术娱乐活动常常受制于现实条件的制约,自娱自乐往往是民间文艺活动的主要形式,而故事传说则在其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茶余饭后,农闲时节抑或夏夜慢慢,故事传说成了民间相对单调生活的有效调剂,往往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身就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并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除了满足于精神需求之外,更充满了对善恶的评判,对真情的歌咏,对正义、平等、自由的诉求。

海门山歌中的故事传说除了对中国传统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地方性改造和加工之外,逐渐形成了具有自我特色的艺术形式和表达。

《红娘子本姓杨》:红娘子,本姓杨,绣只花花肚兜送情郎,上口黑绒丝线来撬边,下口玉色绫珠带绛黄,一绣天上星和月,二绣海里滔滔浪,三绣崇祯皇帝登天下……半夜里,小红娘,急急忙忙来梳妆,头前梳仔六六三十六个看郎髻,头后梳仔八九七十二个看花郎,等到东天蒙蒙亮,急急兜兜去望郎……红娘话田里小麦熟来油菜黄,我俚爷娘等我回转开卖场,若是你才郎要娶我,过仔麦场结鸳鸯。

该则故事情节曲折回环、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将红娘子复杂的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语言充满了生活气息又有着极其丰满的艺术张力,生活场景随手拈来,自然又贴切,毫无生涩之感。

数字的穿插引领,韵律的反复迭唱,加之比、借代、夸张、借代、反复等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使故事一波三折、极具美感,具有一种荡气回肠的艺术享受和冲击,充满自然的野性和情趣,是民间生动而自然的情感诉求与表达,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艺术飞升的可能性。

四、劳作心声——劳动歌谣在劳动或劳动之余,民歌往往是表达、宣泄和调节感情的一种重要方式,并通过这种方式抒发自我情感和表达对社会的态度,这种态度往往具有最朴素的批评精神,却多少有些无奈的控诉,这种自我吟唱本身就具有对意义的诉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劳动歌谣便是意义本身。

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何休《公羊传解诂》)便是对民歌的高度概括,亦是对其意义的充分肯定。

《长工叹》:正月里梅花春央冬,我腰里无钱瘪空空,欠人家铜钱逼的凶,逼上梁山做长工……十二月长工叹不尽,想想我心里好伤心,捧人家饭碗随人家管,不晓得何时能翻身。

只要我俚争口气,不想再捧这碗饭碗根,穷人不会穷万代,城河里砖头总有一天要翻身。

长工的悲惨生活一下子便跃然纸上,读来不免有《诗经·七月》之感,不免使人有扼腕之叹。

劳动歌谣形式多样,其中不乏明快轻松、风趣幽默的作品,一同构筑了下层人民广阔生活背景下的喜怒哀乐和坚忍执着的生命样式。

海门山歌直率轻快、诙谐风趣,不管是天真无邪的童谣,还是你侬我侬的恋曲,还是演绎充满悲欢离合的故事传说及底层民众的艰辛和无奈无处不洋溢着乡野的气息,都包含着深厚又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其多样的形式艺术品类,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植根于民间土壤,是一种原生态的吟唱,是民间最真实的声音和表达,正源于此,海门山歌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1]李梦龙.空同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陈伟功.海潮音浪花调[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3]詹皖.南通民间音乐文化概观[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中国海门山歌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5]海门童谣[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