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地方戏

合集下载

高甲戏400字作文

高甲戏400字作文

高甲戏400字作文范文1:高甲戏是一种江苏地方戏曲形式,是我国非常著名的地方戏剧之一。

我非常喜欢高甲戏,因为它卓越的表演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让我深深地喜欢上了它。

高甲戏的表演技巧非常高超,通过演唱、表演、舞蹈以及乐器演奏等方式,将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进行生动、细致的刻画和展现。

此外,高甲戏的文化传承也令人钦佩。

它们的剧本源自于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所以,每一部高甲戏都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作为一个高甲戏的爱好者,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

演员们的表演技巧、服装和道具、音乐以及声音等方面都可以令人产生共鸣。

我们要从中领略到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一个展现传统文艺之美的精髓形式。

要点分析:写作重点:文章着重强调高甲戏的表演技巧、文化传承及其令人钦佩的特点。

同时,提醒读者要去感受高甲戏所呈现的独特魅力和文化魅力。

用词分析:文章语言准确、朴实,用词简单自然,符合学生的口吻,上手容易,读起来流畅易懂。

范文2:我的家乡是江苏省扬州市,这里被视作高甲戏的发源地之一。

高甲戏在这里备受欢迎,更是成为了我们文化的代表。

每年都会有很多人来到我的家乡,欣赏真正的高甲戏表演,好似秋天的阳光那样温暖与舒适。

高甲戏不仅有着吸引人的表演形式,它还代表了一种古老的文化。

它的剧本常常源于唐文化,以及相当多的中国古代作品。

我觉得这是高甲戏真正获得认可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中,高甲戏有着很强的代表性。

此外,高甲戏的唱腔是它深受欢迎的另一个原因。

唱腔的独特之处是像人声场音乐一样和谐优美,与众不同。

演员们的演技也是所有高甲戏表演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个环节,演员历经许多年的技艺修养,才能做到如此高水准的性能。

在我的心中,高甲戏代表了中国地方戏曲最高的艺术水准。

为了防止高甲戏这种文化艺术形式消失,我们应该花时间去了解并支持它。

尽管在这个万物皆可能快餐文化的时代,高甲戏仍然保持着其本真与传统。

要点分析:写作重点:文章从扬州一带发源,描写出高甲戏在当地的广泛影响和受欢迎程度。

中国戏曲―省份

中国戏曲―省份

我国戏曲——省份:
常见:
京剧——北京
评剧——河北
晋剧——(又称中路梆子)山西
豫剧——河南
越剧——浙江
川剧——四川
吕剧——山东
沪剧——上海
粤剧——广东、香港
汉剧——湖北
昆曲——江苏
秦腔——陕西
梆子——山西、陕西、河北(称河北梆子)、广东南方等地(称南梆子或广东板)黄梅戏——湖北
皮影戏——河北唐山驴皮影,西北牛皮影较著名
二人转——东北(吉林、辽宁、黑龙江)
【地方戏】:省份——戏曲
黑龙江省——龙江剧
吉林省——吉剧
河北省——评剧、河北梆子
河南省——豫剧、河南梆子、越调、河南戏剧
北京市——京剧
山东省——吕剧、山东梆子
山西省——晋剧(中路梆子)、上党梆子、蒲剧(蒲州梆子)、雁剧(北路梆子)陕西省——秦腔、
甘肃省——陇剧
安徽省——庐剧(又称倒七戏)、徽剧
江苏省——锡剧、淮剧、昆曲
浙江省——越剧、甬剧、婺(wù)剧(金华戏)、绍剧
上海市——沪剧、滑稽戏(独角戏)
湖北省——楚剧、汉剧、黄梅戏
湖南省——湘剧、祁剧(祁阳戏)、花鼓戏、
四川省——川剧、
贵州省——黔剧、
江西省——赣剧、高腔(又称弋yì腔)、采茶戏、
广东省——粤剧、潮剧
福建省——闽剧、芗剧、莆仙戏(兴化戏)、梨园戏、高甲戏、潮剧
海南省——琼剧
云南省——滇剧、傣剧
内蒙古自治区——二人转
广西壮族自治区——壮剧、桂剧、彩调西藏自治区——藏剧。

锡剧调研报告

锡剧调研报告

锡剧调研报告锡剧调研报告导言:锡剧是中国传统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江苏省无锡市,以无锡为中心逐渐发展形成。

锡剧以其独特的音乐、表演形式和戏曲艺术表现出深厚的地方特色,被广大观众所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对锡剧的历史背景、表演特点以及相关的保护现状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对锡剧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历史背景锡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期,其形成和发展得到了无锡市丝绸产业的繁荣和地理位置的优势的推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锡剧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音乐形式,并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成为江苏地区最主要的戏曲剧种之一。

在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锡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表演特点1. 声腔:锡剧的声腔以悦耳的苏州腔为主,其调式丰富多样,既有动情激昂的快板,也有委婉婉转的小调。

锡剧行腔时音色圆润,强调音韵变化和节奏的准确掌握。

这种声腔特点使得锡剧独具一格,充满了江南地区的柔美和细腻。

2. 唱腔:锡剧的唱腔以抑扬顿挫、饱满圆润为特点,旋律优美,悠扬动人。

它不仅包含了曲调的不同变化,也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唱腔技巧。

锡剧的唱腔既有清唱,也有做插子,使得表演更加生动有力。

3. 表演风格:锡剧注重角色形象的刻画和表演技巧的运用,演员的表演力量和感染力很强。

演员们通过丰富的手势、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剧情,投入剧中。

三、保护现状由于社会经济的变革和人们审美的转变,锡剧遇到了各种保护和传承的困难。

然而,近年来,无锡市政府和相关机构开始加大对锡剧的保护力度,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以确保锡剧能够得到广泛地传承和发展。

1. 文化遗产保护:无锡市政府将锡剧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大对锡剧传承人员的培训和资助力度,以确保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延续。

2. 演出推广:无锡市积极组织锡剧演出,努力将其推广至全国乃至国际舞台。

开展锡剧展演、比赛和交流活动,增强了人们对锡剧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3. 教育推广:在学校教育中加大对锡剧文化的宣传力度,开设锡剧相关的课程和培训班,增加青少年对锡剧的了解和兴趣,培养更多的锡剧爱好者和传承人。

淮剧有哪些艺术特色-淮剧的艺术特色

淮剧有哪些艺术特色-淮剧的艺术特色

淮剧有哪些艺术特色-淮剧的艺术特色淮剧,又名江淮戏、淮戏,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源于清代江苏省盐城市和阜宁县,发祥于近现代的上海市,现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区。

下面,店铺详细地为大家讲讲淮剧的艺术特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音乐淮剧从唱法表演还可以分为“西路淮剧和东路淮剧”,西路淮剧主要是淮安和宝应地区,该地区是早期淮剧的发源地,表演唱法以“老淮调”为主调,表演略显生硬;东路淮剧以盐阜地区为主要发源地,表演唱法以“自由调”为主调,表演灵活。

从地区来分可分为“南片和北片”,南片主要指上海和周边地区,北片主要指盐阜两淮扬泰等地区。

曲体淮剧唱腔的曲体结构,系从原无伴奏高腔音乐系统演化为戏曲化、抒情性的板腔音乐体系。

香火戏时期主要唱腔《香火调》、《淮蹦子》,分别源于门叹词、“僮子腔”和靖江、淮安、宝应地区的田歌、号子等。

由于历代艺人的不断吸收创造,到30年代末,淮剧逐步形成《拉调》、《淮调》、《自由调》三大主调。

围绕三大主调而派生的曲牌有《叶子调》、《穿十字》、《南昌调》、《下河调》、《淮悲调》、《大悲调》等数十首。

与此同时,从民间小调中吸收并衍化成戏曲唱腔的还有《兰桥调》、《八段锦》、《打菜台》、《柳叶子调》、《拜年调》等160多首。

这些曲调除部分民间小调外,其主调的调式、调性都较相近,结构形式亦完整统一。

淮剧的打击乐是在《香火调》锣鼓的基础上,广泛吸取了民间《麒麟锣》、《花鼓锣》等,经过衍变,形成了淮剧特有的锣鼓谱。

此外,以扁鼓、铙钹、堂鼓组合而成的打击乐器配置,音色浑厚,色调明朗粗犷。

语言淮剧语言是以今江淮官话的方言为基调,并兼顾附近的淮安、盐阜等地方言而戏曲化的一种舞台语言。

建湖县地处淮剧艺术发祥地的中段,历史上的僮子、香火戏艺人大多出生于此。

该地的语言与周围地区相比,具有语调工稳、四声分明、五音齐全、富于韵味、发音纯正、悦耳动听等优点,为不同时期的淮剧艺人所采用。

1961年,淮剧艺术考定委员会界定淮剧语言以建湖县方言语音为基调,同时适当吸收周围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个别字音加以丰富。

传统剧目 《陈三五娘》简短介绍

传统剧目 《陈三五娘》简短介绍

《陈三五娘》是江苏省崇明岛的地方戏曲剧目,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王安祥先生创作的京剧新剧目。

该剧取材自崇明历史上的一段草民故事,以一个感人至深的真实民间传说为主线,融入了丰富的生活情趣。

以下是对《陈三五娘》的简短介绍:一、剧情概要《陈三五娘》讲述了明朝万历年间,陈三、陈五夫妇在崇明的生活遭遇。

陈三作为水手,长期在外工作,遭遇多次海上灾难,饱受磨难。

妻子陈五则忍辱负重,精心守护家庭和家人,守望相思,爱情与家庭的感人故事。

终于在磨难中夫妻两人相逢团圆,孝顺父母,感天动地的情节引发人们对家庭、爱情、孝道的深刻思考。

二、剧目特色1.生活味浓厚:《陈三五娘》融入了丰富的崇明岛地方风情和生活习俗,使得整个剧目更具有真实感和亲和力。

2.情感真挚:剧目紧抠爱情和家庭这一人性主题,通过深情对乡土人的解读,展现了人情世故及家国情怀。

3.崇明风情:《陈三五娘》通过剧中人物的形象,展现出了崇明独特的人文风景和地域文化风情。

三、剧目创作《陈三五娘》的创作成果凝聚了上海戏剧学院师生长达4年的心血和辛劳。

该剧目从选材、剧本写作、音乐创作、美工设计、表演指导、排练演出全过程都经过了科学论证和反复打磨,力求做到艺术表现与民族情感的高度契合。

四、剧目影响《陈三五娘》自首演以来,走遍全国多个城市并在国内外巡回演出,深受观众喜爱和好评。

该剧目通过京剧这一我国传统文化形式,寓教于乐,传递出我国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

也为推动崇明地方戏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结语《陈三五娘》作为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新作,通过深刻展现崇明岛的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底蕴,为观众呈现了一部生活情趣十足,情感真挚的优秀剧目。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支持这样的优秀戏剧作品,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六、剧目意义《陈三五娘》不仅是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更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戏剧。

通过讲述陈三、陈五夫妇的感人故事,剧目向人们展现了传统我国价值观念中的孝道、忠诚和家庭责任。

这些传统美德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各个省的戏曲剧种

各个省的戏曲剧种

各个省的戏曲剧种各个省的戏曲剧种1、山东省:京剧、吕剧、柳子戏、山东梆子、莱芜梆子、五音戏、柳琴戏、茂腔、柳腔、枣梆、大平调、两夹弦、一勾勾。

2、山西省:晋剧、蒲剧、京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上党落子、上党皮黄、碗碗腔、罗罗戏、秧歌戏。

3、陕西省:秦腔、京剧、眉户戏、同州梆子、汉调二黄陕北道情、韩城秧歌戏。

4、河南省:豫剧、越调、曲剧、京剧。

5、河北省:京剧、河北梆子、评剧、唐剧、曲剧。

6、湖南省:湘剧、花鼓戏、祁剧、京剧、昆剧(湘昆)。

7、湖北省:京剧、汉剧、楚剧、黄梅戏、清戏、花鼓戏、采茶戏傩戏。

8、广东省:粤剧、汉剧、潮剧、京剧9.海南省:琼剧、粤剧。

10、江西省:赣剧、采茶戏、京剧、东河戏、宜黄戏、高腔、弹腔。

11、福建省:京剧、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越剧。

12、台湾省:歌仔戏、京剧。

13、浙江省:越剧、京剧、昆剧(浙昆)、绍剧、甬剧婺剧、目连戏。

14、江苏省:京剧、昆剧(苏昆)越剧、淮剧、锡剧、扬剧、苏剧。

15、安徽省:黄梅戏、徽剧、京剧、庐剧、泗州戏、花鼓戏、清音戏、傩戏。

16、贵州省:京剧、黔剧、地戏、侗戏、花鼓戏。

17、云南省:京剧、滇剧、傣剧、白剧、花灯戏。

18、四川省:川剧、京剧、藏戏。

19、青海省:秦腔、京剧、眉户戏、藏戏。

20、甘肃省:陇剧、京剧、豫剧。

21、辽宁省:京剧、评剧、二人转。

22、吉林省:京剧、评剧、吉剧、二人转。

23、黑龙江省:京剧、评剧、龙江剧、二人转。

剧种分类戏曲剧种的分类方法具有多种方式,按表演形式和内容,可分为秧歌戏、道情戏、花鼓戏、花灯戏、二人台与二人转、皮影戏、木偶戏及各地方戏曲种类等;按流行地域可将剧种归类为北方剧种和南方剧种;按声腔系统可分为昆腔系、皮黄腔系、梆子腔系、高腔系等近代四大声腔剧种和各地方戏、剧等。

而戏曲艺术中不同种类之间的区别,主要以演唱腔调的不同特点为划分依据,戏曲剧种按各自同类性质的唱腔来分布,因此声腔系统就成了各剧种分类的主要系数,戏曲中的语音与音乐所呈现的艺术特征是区分各剧种的重要标志。

从倒七戏到庐剧—一个地方剧种的传承与变迁

从倒七戏到庐剧—一个地方剧种的传承与变迁

从倒七戏到庐剧—一个地方剧种的传承与变迁
地方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其中,江苏省南通市的倒七戏和庐剧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

这两种戏曲的传承与变迁,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和发展趋势。

倒七戏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因为其起源地在南通市开发区的七号码头而得名,是一种以南通方言为基础,以讲唱为主的曲艺形式。

倒七戏的演员主要是本地民间艺人,传统剧种是通过家族式传承的方式传承下来的。

由于演员层次和剧本质量的原因,倒七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遭遇低谷,直到政府加大文化扶持力度才得到重新发展。

庐剧则起源于安徽省芜湖市的庐江地区,是一种以庐剧曲调为基础,以封建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戏曲。

庐剧的演出形式多样,如文戏、武戏、歌舞等等,其剧本主要描写古代人物的生活、爱情、家庭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

庐剧的演员以本地文化人才为主,同时也吸引了其他地方的演员前来学习和交流。

随着经济建设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倒七戏和庐剧都经历了不少的变迁。

倒七戏在剧本和现代化的呈现方式上进行了创新,推出了很多受到观众喜爱的新剧目;同时,庐剧的演员也在广泛交流中逐步吸收了一些新的表演技巧和剧本元素,让庐剧更具活力。

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戏曲对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引起了艺术家和文化研究者的重视,许多现代文化创作者也借助传统戏曲的元素进行创作,以互动的方式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昆曲是哪个省的地方戏

昆曲是哪个省的地方戏

昆曲是哪个省的地方戏江苏省苏州是昆曲发源地。

明清苏州,从剧本创作、伶人表演,乃至服饰、乐器生产,都居于昆曲行业的核心。

社会各阶层以不同形式与昆曲发生关联,苏州民众热衷戏曲,而文化精英则通过堂会、家班和曲社等方式影响昆曲审美,推动了昆曲的“雅化”。

在昆曲的近代化过程中,以昆剧传习所为代表的文化精英群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影响持续至今。

2001年,昆曲在中国众多的传统艺术形式中率先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遗产”领域拔了头筹,可视作昆曲在新世纪复兴的先声。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整体高速增长促成了有产者文化消费的强烈冲动,使得复兴的昆曲承担了细分消费与文化认同的双重使命。

这种复兴的规模虽然局限于大都市精英人群里的少数,却也因此获得了几何级的传播频率和影响力,无论是媒介宣传还是昆曲团体在市场营销中的刻意经营,昆曲都固化了与两个标签的联系,在大众印象里获得了“古”与“雅”的设定。

这样的印象大体不错,只是同一切“标签”一样将复杂丰富降维成平面简单。

“古”与“新”、“雅”与“俗”皆是相对,谁能想到昆曲在诞生之初曾被认为是讹陋的俚俗之乐,又在南戏四大声腔里作为后来者,曾是“新声”和“时曲”呢?想探究昆曲丰富的性格和多重的面貌,需从苏州说起。

苏州是昆曲的诞生地,见证了它的鼎盛时代,还在昆曲盛极而衰时维系一丝血脉,存留余韵,成为塑造昆曲当今面貌的关键环节。

昆曲的命运与苏州的命运高低起伏,都合在节拍上。

时代主旋律粗略描绘宋元时期中国戏剧的格局,北方有杂剧,是被纳入官方系统的正声雅乐;发源于现今温州的永嘉南戏在传播时与当地方言民乐结合,形成四大声腔——弋阳、海盐、余姚和昆山,昆山腔出现时间最晚,准确时间不可考,大约在元明之间。

直到明嘉靖年间徐渭撰《南词叙录》时,昆山腔还“止行于吴中”。

昆曲源自昆山腔,自明魏良辅等载于史册和更多名不见经传者的改造,明中期以后成为流行曲种而远播全国,万历年间进入宫廷,并逐渐取代了北杂剧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地方戏——主要剧种介绍
江苏地区主要剧种:
扬剧、锡剧、淮剧、淮海戏、通剧、苏剧、丹剧、丁丁腔、淮红剧、海门山歌剧
发源于江苏昆山的昆剧已经不能算江苏地方戏了,昆剧和京剧一样,都应该算全国性的剧种。

扬剧:发源于江苏扬州,成长于上海的戏曲剧种。

它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原名"维扬文戏",30年代中期称为"维扬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扬剧,主要流行于苏北、江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

锡剧: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

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它是在太平天国前后由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合并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解放前叫“常锡文剧”,解放后才改成“常锡剧”,简称为“锡剧”。

淮剧:又名江淮戏,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

清代中叶,在江苏盐城、阜宁一带流行着一种由家民号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仅以竹板击节。

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称为江北小戏。

之后,又受徽剧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淮剧。

淮海戏:旧称“淮海小戏”,是江苏省地方剧种。

淮海戏流行于江苏淮阴地区、连云港市及盐城、徐州、扬州地区的部分乡镇和皖北一带。

源出于海州、沭阳、灌云一带流行的“拉魂腔”,因以三弦伴奏,又称“三括调”。

早期是沿门说唱民间故事的“门头词”,清道光十年(1830)后,艺人自由
结班发展为打地摊演出小戏。

清光绪六年(1880)后,曾与徽剧、京剧等先后搭班合演,吸收了剧目,革新了唱腔,丰富了表演。

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舞台上出现了女艺人,艺术上也有了新的发展。

1940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淮海地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先后组织了“艺人救国会”及“实验小组”,编演《柴米河畔》、《三星路》、《反内战》等现代戏。

1947年成立了大众淮海剧团,从此,小戏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并定名为“淮海戏”。

通剧:南通地方戏曲剧种。

原为僮子戏,它源于上僮子。

所谓“僮子”即民间职业巫师,发源于楚越的“以舞降神”的巫觋与当地的方言、文化、风俗、民情交融,同化逐渐形成了有鲜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巫觋的另一个分支——南通僮子。

僮子在乡间从事迷信活动上僮子的过程中,把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说唱神鬼词句及七字调、古
儿书唱本加工后,化妆登台,串演戏文。

它以南通方言加锣鼓伴奏的演唱、粗犷的唱腔和通俗易懂的唱词,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

僮子的做“劝”(劝世文)演戏,尽管纯朴得过于简陋,粗糙得近乎原始,但它却千真万确是典型的民间戏剧,并拥有数十万计的观众,长演长盛,历久不衰,象南通这样地处沿海地区,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城市,南通僮子依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建国后,僮子摒弃其祭神驱鬼的迷信内容,利用其说唱形式,演现代剧,推陈出新,逐步改造成为通剧在编导、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都有提高,。

近年来,南通僮子不仅被列为专门课题重点研究,而且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重和兴趣。

苏剧:流行于苏州地区,由南词、昆曲、花鼓滩簧合流而成。

苏剧的前身是苏滩, 苏滩是江南滩簧的一种,原来称为“对白南词”,俗称“打山头”。

40年代初,苏滩正式成为苏剧。

由于苏剧在文学、音乐方面都与昆剧有着渊源关系,许多苏剧艺人兼能昆剧,在昆剧衰落时期也有不少昆剧艺人改演苏剧,所以苏剧表演艺术因得到昆剧的滋养而逐步形成朴实、细腻、注重内心体验的独特风格。

丹剧:戏曲剧种。

流行于江苏丹阳一带。

系在曲艺“啷当”基础上,吸收当地民歌、小调和号子,增加了伴奏乐器,并在其他戏曲剧种影响下,于1958年发展为戏曲。

初名“啷当剧”,1959年改现名。

丁丁腔:原名“太平歌”,是徐州特有的戏曲种类。

1680年前后兴起于徐州北部微山湖畔的厉湾、季堡、西李一带,以后在徐州广泛流行。

其唱腔缠绵抒情,清新明快,颇具水乡特色。

太平歌原是村民自娱自乐的歌谣,后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由独唱而对唱、合唱,发展为戏剧形式。

主要伴奏乐器为月琴,以其声“丁丁冬冬”清脆悦耳,遂以“丁丁腔”名之。

淮红剧:又叫淮红调、旱船调,是宿迁土生土长的地方戏种,主要以喜剧、闹剧为主,有唱腔、道白,道白就是宿迁话,唱腔变化不太多。

乐器主要有二胡、三弦、月琴、锣鼓、唢呐、笛子等,最主要的和最具特点的是敲碟子,一块直径5寸的景德镇出的细瓷白碟,一根一尺左右的细长竹棒,就能敲击出清脆悦耳、变化多端的乐音。

海门山歌剧:是流行于海门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于海门山歌,1955年发展成舞台剧。

海门山歌剧团是海门山歌剧种唯一的剧团,被誉为“江海平原一枝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