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河南戏曲优质课-

合集下载

《豫剧欣赏》(教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豫剧欣赏》(教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豫剧欣赏一、选题理由戏曲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之一,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一种综合性很高的舞台艺术。

将众多艺术形式聚合在一起,彰显其各自的个性与魅力。

为弘扬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教育部提出了戏曲进校园的倡议,让祖国的年轻一代能接受戏曲的熏陶,实现戏曲文化的传承。

豫剧发源于河南,而且商丘是有名的豫剧《花木兰》的故里。

所以,本次我选择了豫剧,让同学们欣赏豫剧戏曲中的艺术特色:行当、服饰、妆容、表演四个部分,对豫剧中反映的风土人情、民俗小调有简单的了解,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美学品位,培养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后继者,健全和完善独特人格。

二、教学目标认知领域:了解豫剧分为几个行当。

了解豫剧不同行当的服饰和妆容。

技能领域:能够辨认出不同的行当,简单说出不同行当的人物代表。

能够清楚说出不同行当妆容的特点。

情感领域:学生通过认识豫剧的不同行当、服饰、表演,感受到豫剧的美,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豫剧和图片的欣赏,了解豫剧的表演形式,以及角色行当的划分。

通过了解戏曲艺术的有关知识,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教学难点:角色行当的辨认。

表演形式的分辨。

四、教学手段情境创设法、范例示范法、讲授法五、活动适用对象六年级 2课时六、教学设计(一)教学导入播放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并询问“同学们,有谁知道这是什么传统文化吗”。

在同学们欣赏时,提出要求“同学们在观看时,注意演员的服饰、动作、妆容的不同”。

(通过戏剧视频的放映,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带着问题观看视频,让这一环节变得有意思、有趣味。

)(二)教学过程1.询问同学们对于豫剧的了解。

师:同学们,对于豫剧,你们有什么了解吗?老师先来做个示范。

(豫剧旧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曾叫“河南讴”。

“豫剧”之名最早泛指河南各剧种。

)咱们河南有名的豫剧除了咱们刚刚欣赏的花木兰的《谁说女子不如男》,还有《穆桂英》等,课下同学们可以去欣赏一下。

人教版音乐九下第二单元《梨园风采(二)》谁说女子不如男教案

人教版音乐九下第二单元《梨园风采(二)》谁说女子不如男教案

谁说女子不如男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分析、学唱、表演豫剧片段,加深对中国戏曲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2、了解豫剧相关知识,走进豫剧大师常香玉。

3、通过豫剧,进一步认识中国戏曲剧种。

2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可以适当尝试有难度的挑战,因此本课力求通过学习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地方戏曲——豫剧,及其唱腔,使学生体验戏曲唱腔的韵味,感受地方戏曲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增进对戏曲艺术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3重点难点1、有韵味的演唱《谁说女子不如男》。

2、辅以简单的身段动作进行表演。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动画片视频导入1、播放《花木兰》动画视频。

2、提问(1)动画中的主人公是谁?(花木兰)(2)谁能用一句话来介绍她(巾帼英雄,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3、师总结:同学们对花木兰非常了解,人们通过不同的形式赞颂花木兰,今天我们来欣赏戏曲是如何塑造花木兰的英雄形象?让我们一起走进戏曲世界。

中国的戏曲种类很多,而塑造花木兰最具有代表性的戏曲就是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请同学们一起来聆听。

设计思路:动画片《花木兰》学生比较熟悉,通过花木兰导入,形象生动。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活动2【讲授】欣赏《谁说女子不如男》1.播放豫剧音频并写板书《谁说女子不如男》——豫剧花木兰选段(1)这是同学们对豫剧初听的印象,那到底什么是豫剧呢?请同学们看豫剧简介,请同学们在心中默读。

(2)刚才同学们在了解豫剧的时候,已经知道了它有五种伴奏乐器,下面请同学们简单了解一下。

3.《花木兰》故事梗概本节课我们所学习的《谁说女子不如男》是豫剧《花木兰》选段所以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一下《花木兰》的故事梗概。

(师背说)4、学说河南方言刚才我们在了解豫剧的时候,已经知道了它是用河南方言来演唱的,那么河南方言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语调呢?接下来,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学说河南方言。

河南方言它有两个特点。

(1)有很多的第四音 (2).尾音重5、唱,河南方言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河南话说的已经很好了,现在请同学们试着把河南方言唱出来,相信同学们会收获不一样的感觉。

参加“戏曲进校园观摩课活动”心得体会

参加“戏曲进校园观摩课活动”心得体会

参加“戏曲进校园观摩课活动”心得体会参加“戏曲进校园观摩课活动”心得体会二十中吴红娜20xx年5月17日,作为“聂慧娟名师工作室”优秀骨干教师培育对象的我,有幸参加了新华区“戏曲进校园观摩课活动”。

此次的活动使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感受到了原来戏曲的教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也可以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当中进行戏曲知识的学习。

上午的第一节课由新华区建设街小学的朱倩倩老师为我们带来的《我们的国粹——京剧》这一课。

朱老师声音甜美,思路清晰,本节课环环相扣,过渡非常自然,朱老师采用小猫“喵喵”的叫声让学生体会京剧的唱腔韵味,非常的新颖特别,也很适合二年级学生的特点。

在教学中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一下子就让学生融入本课之中。

朱老师又引入了肢体动作,让孩子学习“兰花指”、“兰花掌”,重点让孩子感受体会,对一些表现好的孩子及时的发现和引导,并挑出来带领全班学生进行表演,这要比老师说教更加的生动亲切!课程的最后,是一段京剧大师的感悟视频。

这种新颖的课堂小结方式的效果竟好过于教师用语言进行的总结,孩子们听得都非常认真。

听完朱倩倩老师的这堂课,让我对戏曲课程的教学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戏曲课程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老师滔滔不绝的枯燥讲解,也可以通过欣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的想要学习戏曲知识。

第二节课是由新华区团结路小学的赵阳老师针对五年级的孩子上的一堂《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

本堂课程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光要会弹唱,还要有一定的文学底蕴和综合性的知识。

赵老师在课程的开始运用了说书的方法进行导入,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特别是用我们的河南话进行说书,使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接着,赵老师亲自进行对《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这出戏的演唱,并对河南戏曲中的越调、越调大师申凤梅进行了知识讲解及欣赏了越调大师申凤梅演唱的《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让学生对本部戏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当学生们了解后,赵老师采用“口传心授”的方法对四句歌词逐句进行教唱,并着重强调了戏曲中的装饰音部分反复练习。

初中音乐_【课堂实录】走进地方戏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音乐_【课堂实录】走进地方戏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戏曲欣赏——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越剧《红楼梦》选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教学年级:初三年级教学课时:一课时教材分析设计思路1、相对于流行音乐来说,学生从小接触地方戏曲剧种音乐的机会较少,故讲课之前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地搜集相关豫剧、越剧资料,对所授内容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2、用豫剧锣鼓经导课,激发学生学习戏曲兴趣;听、学说河南、吴语方言,抓住方言特色;赏析各戏曲风格,探究地方戏曲与当地语言之间的密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趣盎然中走进地方戏剧。

3、了解豫剧、越剧音乐的唱腔风格及其形成原因;越剧属南方戏,学生了解甚少,在赏析过程中重点引领学生学唱体验为主。

4、听辨戏曲,合作探究:对于思维能力活跃,有想像力、创造力又有表现欲望的初中生来说,最新颖的辨别戏曲的方法是让他们在实践参与中去感受、体会,加深对地方戏曲知识掌握。

教学目标1、通过对中国戏曲——豫剧、越剧选段及其唱腔的了解,使学生逐渐理解其音乐语言及演唱特点;通过学唱,增进学生对地方戏曲艺术的了解,增强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2、通过本课,感受地方语言、民间音乐与当地戏曲之间的密切关系;初步达到具备分辨豫剧、越剧地方戏曲唱腔的能力。

3、简介常香玉、徐玉兰、王文娟三位老表演艺术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豫剧、越剧两剧种发展史及其相关知识理解与掌握。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豫剧、越剧音乐风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感受它们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具备正确区分这两种地方戏曲剧种的能力。

教学难点1、调动学生积极欣赏、学唱、探究,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

2、掌握豫剧、越剧唱腔风格。

教学方法以听赏法为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赏析、演唱。

教学过程【学情分析】中国戏曲因历史久远,加上地方戏曲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再加上现代人的价值观及流行音乐的冲击,学生较少有机会去接触这些节奏缓慢、高亢激越、旋律婉约的戏曲唱腔。

因此难以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针对上述现状,需师生共同努力,课前搜集相关的课程资源,对所授地方戏曲有所了解。

河南豫剧《花木兰》赏析课件

河南豫剧《花木兰》赏析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彰显女性力量
花木兰的形象充分展示了女性的勇敢和智慧,打破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她的故 事激励着无数女性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为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进步而奋斗。
弘扬家庭价值观
花木兰对家庭的忠诚和关爱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价值观的重要性。她的故事弘扬了孝顺、 友爱和互助的美德,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02
豫剧《花木兰》的艺术特 色
唱腔特色
唱腔音乐丰富
豫剧《花木兰》的唱腔音乐具有 丰富的变化,包括高亢激越、深 沉委婉等多种风格,能够充分表
达人物的情感和性格。
行腔流畅自然
豫剧《花木兰》的唱腔采用传统的 曲牌体,行腔流畅自然,富有节奏 感和韵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声腔特点突出
豫剧《花木兰》的声腔特点十分突 出,尤其是真假声的运用和音量的 变化,使得唱腔更加丰富多彩,表 现力更强。
民族团结
剧中的花木兰以身作则,展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 性,强调了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
3
家国责任
花木兰在剧中不仅勇敢善战,还表现出对家庭和 国家的责任感,展现了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
05
豫剧《花木兰》的影响与 传承
《花木兰》在戏曲史上的地位
豫剧《花木兰》是中国戏曲的 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 值和历史意义。
音乐特色
音乐结构完整
豫剧《花木兰》的音乐结构十分 完整,包括唱腔、曲牌、打击乐 等多个部分,能够为剧情的发展
提供有力的支持。
音乐风格鲜明
豫剧《花木兰》的音乐风格十分 鲜明,注重旋律和节奏的变化, 能够为演员的表演提供有力的支
持。
音乐情感丰富
豫剧《花木兰》的音乐情感十分 丰富,能够通过音乐的变化表达

初中音乐湘文艺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欣赏:谁说女子享清闲》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音乐湘文艺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欣赏:谁说女子享清闲》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音乐湘文艺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欣赏:谁说女子享清闲》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
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享清闲》,知道豫剧是河南的地方戏曲,了解豫剧大师常香玉。

感受豫剧的魅力
2学情分析
本节课试图通过学会一段唱腔,来让学生接触一个剧种;知道一部经典的剧目,认识一位表演艺术家及其塑造的形象。

能够在一节课上实现以上目标,对于初中生的戏曲学习来说已很不容易了。

中国的戏曲剧种还很多,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接触更多的剧种,了解我国多彩的戏曲文化。

所以本节课整体而言比较简单且有趣
3重点难点
重点,能有韵味地唱《谁说女子享清闲》
难点:唱出韵味
4教学过程
1【讲授】梨园百花
导入新课
1、听赏豫剧《谁说女子享清闲》
简介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流行于河南及相近各省的部分地区,是我国最有影响的剧种之一。

其中以常香玉为代表的“常派”唱腔字正腔圆,韵味醇厚,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对中学生来说,知道豫剧是河南的地方戏就够了,所以本案对“豫剧”的介绍极简单。

)
2 、首先听一听选自豫剧的《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享清闲》;。

让“中国式”美育成为校园的一面旗帜

让“中国式”美育成为校园的一面旗帜

让“中国式”美育成为校园的一面旗帜发布时间:2022-12-27T08:10:02.258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17期作者:薛晓景赵会生[导读] 以美育德,以德辅美。

把戏曲文化引入校园、让戏曲知识走进课堂,让这种独特的“中国式”美育沁润学生心灵。

薛晓景赵会生河南省孟州市明珠小学摘要:以美育德,以德辅美。

把戏曲文化引入校园、让戏曲知识走进课堂,让这种独特的“中国式”美育沁润学生心灵。

营造氛围,感悟美;巧用课堂,浸润美;走出校门,提升美;一招一式,传承美;让“中国式”美育成为校园的一面旗帜沁润孩子们的心灵,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戏曲文化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戏曲文化,美育,多学科融合从第一声戏曲唱腔在校园里传出,至今已将近五年了。

明珠小学开设“戏曲文化进校园”校本课程,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迫切需要,也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青少年儿童艺术修养的有效载体,是探索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

通过戏曲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提高对戏曲艺术的审美,了解戏曲艺术的相关知识,进一步传承、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经过这些年的研究、开发和实施,戏曲之花在明珠小学深深扎下了根,形成浓厚的戏曲文化氛围。

教师们从开始的摸索前行到现在有条不紊的教学,这个过程是一种磨练、更是一种成长。

虽然过程是艰辛的,但收获是丰硕的。

这些年学生们羽翼渐丰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戏曲文化进校园的研究是成功的,越是成功越是要我们理清前行的方向。

把戏曲文化引入校园、让戏曲知识走进课堂,让“中国式”美育成为校园的一面旗帜沁润孩子们的心灵。

以美育德,以德辅美,把戏曲文化发扬广大,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将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营造氛围,感悟美。

戏曲文化进校园重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营造传统文化氛围,要让学生们在这种氛围中喜欢戏曲,爱上戏曲,成为戏曲的传承者。

由此在校园戏曲文化建设上积极利用升旗广场的戏曲灯箱,大厅前的戏曲柱,花园里的戏曲长廊,宣传栏里的戏曲展板等目之所及的地方,向学生介绍了戏曲的历史、剧种、代表人物;在音乐教室巧妙地挂上戏曲脸谱、戏曲名家名言、戏曲演出剧照等使戏曲艺术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校园的主力文化。

5欣赏《报花名》。精品优质课教案

5欣赏《报花名》。精品优质课教案

5欣赏《报花名》。

精品优质课教案第⼆课时教学内容:欣赏《报花名》。

教学⽬标通过⼩组学习的⽅式,使学⽣了解评剧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的剧⽬。

欣赏《报花名》进⼀步感受评剧演唱特点,通过欣赏、模唱感受评剧艺术的深厚⽂化底蕴。

教学过程1.教师课前要了解各⼩组的学习情况:戏剧种类、相关知识资料的准备情况。

2.导⼊:播放歌曲《看⼤戏》并交流评剧的有关内容:发展历史、艺术特点、⾳乐特点、代表剧⽬、优秀演员。

3.欣赏《报花名》:简单了解《花为媒》的剧情, 感受⾳乐风格,介绍演唱者。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欣赏《花⽊兰》。

教学⽬标通过⼩组学习的⽅式,使学⽣了解河北梆⼦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欣赏《花⽊兰》,进⼀步感受河北梆⼦的⾳乐特点。

对⽐欣赏豫剧《花⽊兰》,学习了解豫剧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

教学过程1.教师课前要了解各⼩组的学习情况:戏种以及相关知识等有关资料的准备情况。

2.导⼊:播放歌曲《看⼤戏》3.了解豫剧的有关知识:发展历史、艺术特点、⾳乐特点、代表剧⽬、优秀演员。

4.欣赏《花⽊兰》选段──谁说⼥⼦不如男:简单了解《花⽊兰》的剧情, 感受⾳乐风格。

5.欣赏河北梆⼦《花⽊兰》并了解河北梆⼦这种艺术形式。

6.背诵古诗《⽊兰辞》7.拓展性欣赏:民族管弦乐交响诗《花⽊兰》第四课时教学内容:唱歌《看⼤戏》。

教学⽬标学习歌曲《看⼤戏》,设计歌曲的念⽩节奏,正确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1.导⼊:播放豫剧《花⽊兰》──谁说⼥⼦不如男, 感受豫剧的唱腔风格。

2.学习歌曲《看⼤戏》(1)初听:体会乐曲的情绪,感受乐曲的风格。

(2)哼唱歌曲旋律:注意过门、变化⾳以及拖腔的正确演唱。

(3)学⽣⾃主设计念⽩的节奏。

(4)完整演唱歌曲。

3.欣赏教师提供的⾳响材料4.总结本单元的学习情况。

【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看⼤戏》。

2.初步了解豫剧相关知识。

3.⽤打击乐器和动作表现歌曲。

【教学⽬标】1.通过感受和体验戏曲歌曲,丰富学⽣的情感体验,激发对戏曲⾳乐的喜爱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河南戏曲》
焦作市第十五中学侯继伟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和河南文艺出版社共同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音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梨园金曲》的延伸。

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戏曲方面的知识,结合本地情况,让学生认识河南戏曲。

由于学生现在处于初中阶段,对戏曲还没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因此,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先对河南戏曲产生兴趣,了解一些河南戏曲的基本常识。

教学目标:
1、了解河南戏曲的发展过程。

2、了解河南戏曲的主要剧种及代表人物。

3、知道河南戏曲主要剧种的特点,能区分主要的戏曲种类。

4、能对河南戏曲产生兴趣,喜欢聆听和观看,愿意探索与河南戏曲艺术有关的文化知识并参与各种创造性实践活动。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河南戏曲的主要种类及各自特点和代表人物
难点:区别河南的主要剧种
学法指导:
探究式学习方式来学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河南戏曲的相关资料和视频,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河南戏曲的各种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知。

1、播放视频:《梨园春》电视节目的片段,看后提问学生,这个节目叫什么,同学们看过吗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2、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相关资料。

3、课件展示:河南戏曲的发展过程
(河南被人们称为“戏曲之乡”、因为这里有光辉灿烂的戏剧文化。

丰富多采的戏剧种类,在河南戏剧园地争奇斗妍。

明清以来,在河南有据可查的曾经流行的剧种有45种之多。

到了80年代,有专业或业余剧团演出的戏曲剧种仍有31种,主要有豫剧、曲剧、越调、大平调、宛梆、怀梆、怀调、落腔、道情戏、四平调、柳琴戏、坠剧、豫南花鼓戏、蒲剧、大弦戏、京剧、二夹弦等等。

这些剧种都有属于戏曲大家族,它们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细细品味,又风格各异,迥然有别。

大体上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地方大戏和地方小戏。

所谓“大戏”,就是较多地上演反映政治斗争、军事斗争这类社会重大问题的剧目,行当齐全,生旦净末丑均有,而又往往以黑脸、红脸、为主,豫剧、越调、大平调、怀梆、怀调、大弦戏等就属于此类。

这类戏,都有热烈、红火、激昂、明快等特点。

所谓地方小戏,是多演表现家庭纠葛、生活情趣的戏。

它以小生、小旦为主,或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称为“二小戏”或“三小戏”。

在河南,曲剧、二夹弦、道情戏、豫南花鼓戏等,都是地方小戏。

河南戏曲中,最著名的是豫剧。

河南人向外地人说起豫剧,往往眉飞色舞,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外地人对河南人提起豫剧,也大都跷指称赞。

可以说,豫剧是河南人的骄傲。

不仅生根开花于河南全省的城镇乡村、平原山区,而且流布了全国16个省区,专业剧团数量最多时达到39个,居全国360多个剧种之首。

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从宝岛台湾到鸭绿江畔,无处不有“豫剧迷”。


设计意图:进一步引起学生对河南戏曲的兴趣,为后面的教学重、难点的学习做好基础。

3、提问:那位同学知道我们焦作地区的地方戏叫什么名称
承转:在河南戏曲中除下豫剧以外,还有哪几种是主要的呢
二、深入学习,获得新知
1、课件展示:四大剧种的名称的特点
豫剧(河南梆子):豫剧一向以唱见长,在剧情的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主奏乐器是板胡,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马金凤、唐玉成等等。

著名的曲目有《花木兰》、《朝阳沟》等等。

曲剧(高台曲):风格特点是:大多采用本嗓来演唱,表演也相当接近生活,质朴、自然、婉转、柔美,悠扬缠绵,抒情性强,生活气息浓郁。

唱调、唱腔丰富多样,音乐丰富,演出剧目一般为“三小戏”,即小生、小旦、小丑,一般为反映家庭生活爱情故事等。

主奏乐器是曲胡,代表人物有:张新芳、王秀玲。

著名曲目有《李豁子离婚》、《卷席筒》
越调:越调的唱腔高亢明快、唱中有笑,笑中有唱,以字带音,以音传情,既能抒发悲伤、深沉的情感,又能书法壮怀激烈的感情。

越调唱腔主要为”越调”并辅以昆腔、唱吹腔、七句半等。

越调具备浓重的乡土气息和中原地区民间音乐的特色、越调的唱腔丰富,具有本行当特有的套路和板式。

演员演出时以本嗓演唱同时辅以假声,其中流行唱腔的主因较其他剧种高出5个音节。

代表人物有申凤梅、例如:《收姜维》
河南坠子:河南民间的一种说唱音乐形式,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

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枣木简板,边打边唱。

也有两人对唱的,一人打简板,一人打单钹或书鼓。

还有少数是自拉自唱的。

唱词基本为七字句。

伴奏者拉坠琴,有的并踩打脚梆子。

初期大多演唱短篇,也有部分演员演唱长篇。

现代题材曲目都是短篇。

例如:《罗成算卦》
2、学生观看视频辨析下列曲目
课件展示:
(1)《装箱》豫剧
(2)《李双喜借粮》曲剧
(3)《穆桂英挂帅》河南坠子
(4)《徐桂英认爹》越调
3、学生听音乐辨析下列曲目
(1)《罗成算卦》豫剧
(2)《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曲剧
(3)《走一道梁来翻一架山》越调
(4)《小苍娃》河南坠子
4、总结
三、知识迁移
1、试唱戏曲
课件展示:视频《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要求:请同学们先试听一遍,然后再模唱,会唱的同学要帮助不会唱的2、对河南戏曲的发展提出个人的建议
要求:小组讨论,作好记录,全班交流
内容:建议要多样化、形式要新颖
例如:改变传播方式、进行形式演变、举办比赛等等
3、欣赏:戏曲化歌曲《你家在哪里》
板书设计:
走近河南戏曲
一、河南戏曲的发展过程
二、河南戏曲的主要剧种及代表人物
1、豫剧
2、曲剧
3、越调
4、河南坠子
三、区别主要剧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