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戏曲演出习俗中的生活习俗

河南戏曲演出习俗中的生活习俗
河南戏曲演出习俗中的生活习俗

浅述河南戏曲演出习俗中的生活习俗

【摘要】生活习俗乃是在演出习俗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活习惯也。唐明皇李隆基非常热爱戏曲,即懂声腔,又懂器乐,是位出色的戏剧家和音乐家。本文通过对一些河南戏曲演出习俗中的一些生活习俗的介绍,从而展现河南戏曲艺术的无比珍贵性。我们作为优秀的民族戏曲艺术文化的传承者,要深刻的理解它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对人类进步有独特贡献。

【关键词】河南戏曲;演出习俗;生活习俗

前言

在长期的戏曲活动中,河南形成了丰富的戏曲习俗。戏曲教育、班社形成、人员分工、经济分配、内外关系、生活方式,直至谁先卸妆、谁先盛饭、睡觉位置等等,无不以习俗形式固定下来,并且在同一剧种中,豫东、豫西、豫南、豫北习俗大体一致。即使产生较晚的河南曲剧等也受其习俗的影响、制约。戏曲团体习俗化的分工,某一路活在某戏中任某角色,代某角色,箱倌、大锣、梆子兼管何事,均是约定俗成各行其事,使得演出活动有条不紊。生活习俗也渐渐形成。

1、班规

一般是“十禁十不准”,各地大同小异,贴在大衣箱上,称作“法单”。十禁;一禁踏行灭道,二禁灭祖忘师,三禁忤逆不孝,四禁私买私卖,五禁屙门尿户,六禁抛茶舍饭,七禁戏谑民女,八禁卧巷躺街,九禁私闯民宅,十禁偷摸拐骗。十不准:一不准坐班邀人,

河南民族民间音乐

河南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

河南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 河南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民歌,遍及河南省境内各个角落。由于中原地区自宋、元、明、清以来,在民歌基础上,曲艺演唱,以及戏曲音乐发展较早较快,民间群众的文艺活动,多为戏曲曲艺音乐所代替,河南民歌现任多分布在偏僻的山区和省内的一些边沿地区,风格格鲜明,品种(或歌种)以及数量上也是比较多的;有些民歌现在还和民间的舞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部分发展成为曲艺或戏曲,或者被曲艺,戏曲吸收应用,现在流行的民歌除了和劳动结合紧密的号子、夯、硪歌和少量的民歌之外,其余多半是流行在城市集镇里的小调。 研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民族的民间音乐,详细的了解调式和音阶在其音乐中的应用是很重要的,因为调式和音阶是形成一个民族或地区音乐特点很重要的因素。我们河南从已收集到的民歌资料中来看,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在民歌中全有应用。但是以“徵、宫”两种调式为最多,可以说河南民歌以徵、宫调式为主。其他如商调式和角调式较为少见,仅在信阳地区的一些县里较少数的几首民歌中应用。羽调式在平原地区的民歌中也较为少见,它主要在山区的民歌中应用,调式交替,临时转调和移调终止(即离调终止)的情况,在河南的民歌中也有运用,但其数量较少。 河南民歌使用的音阶是很丰富的,大量的民歌使用的五声音阶,同时也有出现“4”(或#4)或“了”的六声音阶〔即:1 2 3 4(或#4)56或1 2 3 5 6 7〕和“4和7”全出现的七声音阶(即:1 2 3 4 5 6 7 )。

但是河南的七声音阶里所出现的“4和7”两个音都不是十分稳定的,往往是游移在“4”和“#4”以及“7”和“b7”之间,介于两音之间即↑4和↓7的音位上。河南民歌中“↑4”、“↓7”出现的七音音阶,使中原民歌的风格特色,显得更加浓郁突出。 形成一个地区民歌风格的因素很多,如人民居住的自然环境;人民在这个环境中的生活、生产和阶级斗争的情况;以及人们在这个环境中长期以来形成的风俗习惯,乡土人情,志趣爱好等等,这些都对民歌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一个地区人民群众由于地理条件而形成的语言、音韵、声腔、音调等的不同,它们也影响着民歌的旋律、节奏、调式、音阶等方面的差异。河南虽然地处于中州音韵的大平原领域之内,但是它东西南北绵亘千余里,山区平原地势悬殊很大,人们的生活习惯、生产劳动、语言音调以及各项活动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别,因此也形成了各个区域性民歌风格上的不同。 对于河南的民歌风格,我们大致划分了以下几个区域。 ⑴大别山,桐柏山区 这个地区的山歌、田歌,调子高亢嘹亮,灯歌、小调及其种类的民歌,曲调则是活泼跳荡,轻盈明快。 ⑵伏牛山区和和南阳地带 这个地区的民歌风格敦厚朴实,新颖酣畅,中州韵味浓郁,像淅川的锣鼓曲,镇平、南阳一带的灯歌,曲调中更多的保持了中州的音韵。 ⑶豫西山区的民歌风格

走近河南戏曲优质课-

《走“近”河南戏曲》 焦作市第十五中学侯继伟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和河南文艺出版社共同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音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梨园金曲》的延伸。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戏曲方面的知识,结合本地情况,让学生认识河南戏曲。由于学生现在处于初中阶段,对戏曲还没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因此,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先对河南戏曲产生兴趣,了解一些河南戏曲的基本常识。 教学目标: 1、了解河南戏曲的发展过程。 2、了解河南戏曲的主要剧种及代表人物。 3、知道河南戏曲主要剧种的特点,能区分主要的戏曲种类。 4、能对河南戏曲产生兴趣,喜欢聆听和观看,愿意探索与河南戏曲艺术有关的文化知识并参与各种创造性实践活动。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河南戏曲的主要种类及各自特点和代表人物 难点:区别河南的主要剧种 学法指导: 探究式学习方式来学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河南戏曲的相关资料和视频,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河南戏曲的各种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知。 1、播放视频:《梨园春》电视节目的片段,看后提问学生,这个节目叫什么,同学们看过吗?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2、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相关资料。 3、课件展示:河南戏曲的发展过程 (河南被人们称为“戏曲之乡”、因为这里有光辉灿烂的戏剧文化。丰富多采的戏剧种类,在河南戏剧园地争奇斗妍。明清以来,在河南有据可查的曾经流行的剧种有45种之多。到了80年代,有专业或业余剧团演出的戏曲剧种仍有31种,主要有豫剧、曲剧、越调、大平调、宛梆、怀梆、怀调、落腔、道情戏、四平调、柳琴戏、坠剧、豫南花鼓戏、蒲剧、大弦戏、京剧、二夹弦等等。这些剧种都有属于戏曲大家族,它们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细细品味,又风格各异,迥然有别。大体上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地方大戏和地方小戏。所谓“大戏”,就是较多地上演反映政治斗争、军事斗争这类社会重大问题的剧目,行当齐全,生旦净末丑均有,而又往往以黑脸、红脸、为主,豫剧、越调、大平调、怀梆、怀调、大弦戏等就属于此类。这类戏,都有热烈、红火、激昂、明快等特点。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1]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2-5]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它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坠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戏曲是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汉族的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一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戏曲始终扎根于汉族民间,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看戏至今仍然是汉族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一般说来,北方人多喜看京剧,南方人则多爱好越剧,各种地方剧种都有其自己的观众对象。远离故土家乡的人甚至把听、看民族戏曲作为思念故乡的一种表现。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

河南戏曲名家汇总

河南戏曲名家汇总 常香玉:河南省豫剧一团,看过的《白蛇传—断桥》、《拷红》、《花木兰》、《蝴蝶杯---投衙》、《人欢马叫》、《柳河湾》,听过的《破红州》、《大祭庄》、《五世请缨》、《梁山佰与祝英台》、《杜十娘》、《朝阳沟》等。 陈素真:看过的《宇宙峰》、《梵王宫—摔大鞭子》、《拾雨镯》,听过的《痲疯女传奇》、《三上轿》、《春秋配》、《汉江女》。 崔兰田:安阳市豫剧团,看过的《桃花庵》、《对花枪》,听过的《秦香莲》、《三上轿》、《卖苗郎》、《二度梅》、《陈三两》。 马金风:洛阳市豫剧一团,看过的《穆桂英挂帅》、《花打朝》、《对花枪》、《神都女皇》、《情系小浪底》、《杨八姐游春》,听过的《贩马记》、《窦娥冤》、《红嫂》、《蝴蝶杯》、《三上关》等 阎立品:河南省豫剧二团,看过的《秦雪梅》、《盘夫索夫》,听过的《姐妹告状》、《碧玉簪》、《桃花庵》、《蝴蝶杯》、《西厢记》、《三上关》等。 桑振君:新乡市豫剧团,东风豫剧团,听过的《白莲花下凡》、《姐妹告状》、《打金枝》、《桃花庵》等。 唐喜成:河南省豫剧二团,看过的《三哭殿》、《南阳关》、《狱卒平冤》、《血溅乌纱》、《南阳关》、《卧心尝胆》、《辕门斩子》,听过的《对花枪》等。 唐玉成:听过的《跑坡》,听过他弟子的戏有《铡太师》、《铡西宫》、《刘庸下南京》、《访刘青》、《刘庸回北京》、《借头》等。 李斯忠:河南省豫剧二团,看过的《打銮驾》、《包龙图坐监》,听过的《铡美案》、《司马茅告状》、《老包跪嫂》等。 张新芳:河南省曲剧团,看过的《陈三两》、《金钗记》、《劝大烟》,听过的《秦香莲》、《孟姜女》等 谢禄:河南省曲剧团,听过的《老包告状》、《秦香莲》、《打銮驾》等马骐:洛阳曲剧团,看过的《寇准背薛》、《程婴救孤》,听过的《血溅碧玉书》、《九龄救主》等 张晓风:新乡市曲剧团,听过的《泪洒想思地》、《花厅会》、《无明草》、《千里送京娘》、《陈三两》、《卧虎令》等 王秀玲:河南省曲剧团,看过的《庞酒壶坐轿》、《掩护》、《风雪配》、《拾雨镯》,听过的《红楼梦》、《千里送京娘》、《秦香莲》等 李金波:河南省曲剧团,男旦,曲剧创始人之一,听过的《红楼梦》、《丁郎认父》。

话说河南地方戏

话说河南地方戏(续) 河南地方戏又叫河南古装戏、传统戏,与现代戏相对。河南是戏剧之乡,明清以来,在河南有据可查的曾经流行的剧种有45种之多。除豫剧、曲剧和越调三大剧种外,其它剧种有河南坠子、怀梆、二夹弦、大平调、四平调、太康道情等。光南阳本地就有南阳大调曲、三弦书和内乡宛梆三个剧种。明末清初以来,河南有据可查的剧种达80余种,以锣戏、卷戏、梆子戏最为盛行,几乎遍及全省。梆子戏因地域而存在艺术风格的差异,以开封、商丘、洛阳一带为中心的称河南梆子,以豫北滑县为中心的称大平调,沁阳一带为怀庆梆子,安阳一带为怀调,南阳称宛梆,陕县一带称乱弹。其他有大弦戏、越调,还有流行于豫北的南调。清代曾有不少外来剧种如昆曲、弋阳腔、徽戏、汉调等流入河南,对河南民间戏剧的发展产生过影响,有的扎根河南,演化为具有乡土特色的民间剧种,如流行于南阳一带的汉调二簧,以及新乡、许昌的“土二簧”。清中后期出现了二夹弦、落子腔、道情戏、扬高戏及豫南花鼓戏、嗨子戏、四股弦、四平调等等。 先说豫剧。豫剧,又称河南梆子,产生于明末清初,多以清唱为主,深受老百姓喜爱。其发展速度迅速,流布地域不断扩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分支:有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还有活动在漯河、许昌、周口一带的沙河调。豫剧演唱以旦角为主,逐步形成了常、陈、崔、马、阎五大名旦,再加上桑派,就成了六大名旦。以六大名旦为代表,形成了豫剧六大流派。说起豫剧六大流派,我可以说如数家珍。 常派的唱腔特点是激越奔放、大气磅礴、刚健清新,代表人物是常香玉。她是河南巩县人,自幼随父张福仙学戏,10岁即登台演出。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领剧社义演,以全部收入购得一架战斗机“香玉剧社号”捐赠给前线。在艺术上,她广泛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同时把风格不同的各种豫剧唱腔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等,融会于豫西调中,独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被誉为“豫剧皇后”。代表剧目可以用三个字概括:红、白、花。红即《拷红》,她在剧中扮演红娘;白即《白蛇传》,她在剧中扮演白素贞;花即《花木兰》,她在剧中扮演女扮男装的花木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一段大人小孩都会唱。她还在《五世请缨》中扮演佘太君,在现代戏《人欢马叫》中扮演宽他娘。《五世请缨》中那段《一家人欢天喜地把我来请》,很有昂奋阳刚之气,在戏迷中颇为流传,常作为《梨园春》擂主选段。常派传人是谷秀荣。 陈派的唱腔特点是刚柔相济、含蓄秀美、俏丽细致,代表人物是陈素真。她本名王若瑜,陕西富平人,8岁学艺,14岁领衔,17岁即被誉为“豫剧皇后”,22岁又获“梆子大王”的美称。她是祥符调唱派的代表者。她的演唱风格婉约无华,纯而又醇,唱腔俏丽精巧,表演细致秀美。身段婀娜多姿,体态轻盈,水袖功更堪称一绝。其全面贡献,使她成为豫剧发展史上承前启后、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代表剧目有《三上轿》、《宇宙锋》、《梵王宫》(又叫《洛阳桥甩大辫》)。她在《三上轿》里扮演崔氏。剧中的崔氏与公婆、与孩子、与丈夫、与世界,不绝如缕的留恋造成了她三次上轿而终不忍离开。她不甘心受人欺侮,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柔弱女子,在刺杀张秉仁未成后依然自刎身亡。她的那段《崔家女一阵阵我泪如梭》一段唱,把一个正直善良、多愁善感而又大义凛然的人物气节、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马派的唱腔特点是刚健豪爽、清脆明快、雍容华贵,代表人物是马金凤。她是山东曹县人,原姓崔,小名金。6岁随父学艺唱河北梆子。因她刻苦好学,聪慧过人,与父同台演出,崭露头角,被誉为“七岁红”。14岁正式登台演出,经常上演的剧目有《老征东》、《罗焕跪楼》、《三娘教子》、《对花枪》等。解放后,马金凤与剧作家宋词合作,对《老征东》进行

戏曲之乡 河南美称

河南文化小论文 家乡河南戏曲之乡 作者:雷帅利 辅导教师:王向前 单位:巩义市鲁庄镇第三初中

家乡河南戏曲之乡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长期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悠久的历史给河南留下了灿若晨星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可以说河南是一个文化资源大省,文物、戏剧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数量众多,门类丰富,都具有浓郁的中原地方特色。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省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河南人向外地人介绍河南的时候,都会说起豫剧,往往眉飞色舞,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外地人对河南人提起豫剧,也大都跷指称赞。可以说,豫剧是河南人的骄傲,河南被人们称为“戏曲之乡”。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戏剧。明清以来,在河南有据可查的曾经流行的剧种有45种之多。到了80年代,有专业或业余剧团演出的戏曲剧种仍有31种,主要有豫剧、曲剧、越调、大平调、宛梆、怀梆、怀调、落腔、道情戏、四平调、柳琴戏、坠剧、豫南花鼓戏、蒲剧、大弦戏、京剧、二夹弦等等。《花木兰》、《穆桂英挂帅》、《七品芝麻官》、《朝阳沟》等剧目风靡全国,家喻户晓。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从宝岛台湾到鸭绿江畔,无处不有“豫剧迷”。谈起豫剧剧目,除深受人们喜爱的《花木兰》、《大祭桩》、《七品芝麻官》等古代戏外,现代戏也以其独特的风格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和赞誉。《游乡》、《扒瓜园》、《斗书场》、被观摩演出大会推荐北京汇报演出,《人欢马叫》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为戏曲艺术片。接着,观摩演出大会又把河南的《人欢马叫》、《李双双》、《朝阳沟》、《游乡》、《红管家》、《好媳妇》、《卖箩筐》、《扒瓜园》、《斗书场》、《夫妻俩》诸多现代戏剧目作为优秀剧目向全国推荐。 花木兰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在古老的中国,有一位个性爽朗,性情善良的好女孩,名字叫作花木兰,身为花家的大女儿,花木兰在父母开明的教悔下,一直很期待自己能给花家带来荣耀。不过就在北方匈奴来犯,国家正大举征兵的时候,木兰年迈的父亲竟也被徵召上战场,伤心的花木兰害怕父亲会一去不返,便趁着午夜假扮成男装,偷走父亲的盔甲,代替父亲上战场去。花家的祖宗为保护花木兰,派出一只心地善良的木须龙去陪伴她,这只讲话像连珠炮又爱生气的小龙,在一路上为木兰带来许多欢笑与协助。从军之后,花木兰靠着自己的坚持的毅力与耐性,通过了许多困难的训练与考验,也成为军中不可或缺的大将。 迪士尼第36部年度长篇动画钜片,首次采用中国古老的传奇故事“花木兰”,在600位多位迪士尼动画师,孜孜不倦历时四年的时间,将传说内容幻化为令人目不暇给的动画场面,其中当然不乏优美的配乐与令人捧腹大笑的幽默! 豫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艺术造诣很深的表演艺术家。常香玉、阎立品、马金凤、牛得草、申凤梅、王善朴、魏云、马琳、高洁都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精湛的表演艺术为人们所称道。其中常香玉、马金凤、申凤梅等在全国有着较大的影响。常香玉老师逝世后还被国务院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为河南戏剧界带来了极大的荣誉。近些年来,又有许多青年豫剧表演艺术家,象汤玉英、王清芬、王希玲、虎美玲、谷秀荣等渐渐成长起来,走向成熟。 近年来,我们围绕精品生产,采取了许多措施,如:连续多年举办全省戏剧、杂技、舞蹈、声乐、器乐等各类赛事,开展征集优秀剧本活动,形成抓实今年、准备明年、考虑后年、循序渐进、滚动发展的艺术生产机制;对重点剧目加大投入,打磨提高,提升艺术水平;对艺术新人采取送入高校进行学历教育、担当剧目主角等措施,重点培养,发掘潜力,逐步建立新的艺术人才方阵。这些措施,使全省艺术创作、生产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在全国重大艺术赛事活动中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突破。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豫剧《程婴

【范文】浅析河南戏曲

浅析河南戏曲“画地做场”对中国地方戏的影响 中国戏曲的发生、发展和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其间诞生了诸多形制各异的演剧场所。廖奔在《中国古代剧场史》一书中,将中国戏曲剧场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无剧场意识时期的演出场所,指的是“利用自然地形进行表演的方式”,如远古时期巫觋歌舞所用的山林空地、崖壑坝坪等;第二类是人们有意识进行技艺、戏曲表演的演出之地,包括露台、舞亭、乐亭、殿堂、庙宇、戏楼、酒馆、茶园等。在他看来,中国戏曲剧场的真正诞生是宋代勾栏瓦舍的出现,“宋代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以及商业游民阶层的大量出现,使市井娱乐发达起来,它向社会提出了建设专门化剧场的要求,于是城市游艺区———瓦舍里的勾栏剧场应运而生”。明清两代,又相继出现了酒馆、茶园等商业性的演剧场所。这类商业性的剧场与以祭祀为主的神庙剧场共同构成中国戏曲剧场的两大主体。此外,还存在着众多的“临时戏台”,“尽管城市乡村里遍布着神庙戏台、酒馆茶园戏台,但还不能够满足民间的广泛需要,仍有大量的演出是在临时搭设的戏台上进行的。这类戏台往往选择场地空旷处,用条木席布等原料临时捆扎搭架而成,再用各色颜料涂绘装饰一新”今天,学界在讨论中国戏曲剧场史时,关注点一般都是具有一定规模、体制,相对成熟的演剧场所,但从河南地方戏发展的历史来看,以河南梆子、越调、曲剧等为代表的河南地方戏在登上高台、进入茶园等城市剧场之前乃至登上舞台之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多采用“画地做场”这种形式的临时剧场,即使是在今天,我们也可以在街头巷尾看到它的踪迹。由此,这种广泛流行于民间的临时剧场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画地做场”的渊源、历史与现状。 “画地做场”,民间俗称之为“地摊戏”,在河南的戏曲文化中,它具有两层含义:一种是指戏曲班社演出的场所,就地铺摊做戏,故而称之为地摊戏;另外一种是指戏曲班社的组建形式,多指民间戏曲爱好者自发组织的业余戏班,因此类戏班多在村头街尾以撂地摊的形式演唱,民间将这种非专业性戏班称之为“地摊戏”。第一层意义上的“地摊戏”,具有剧场上的意义,因在演出时戏班往往先划定一块固定的区域用作剧场,故而河南民间艺人又称之为“画地做场”,为了避免歧义,本文采用“画地做场”代指剧场意义上的“地摊戏”,它是一种非专业、临时性的剧场。

洛阳戏曲

洛阳戏曲 洛阳戏曲的历史,同洛阳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洛阳曲剧,1926年正式搬上舞台,历史较短。在初创阶段,演出剧目多是《压塔》、《祭塔》、〈兰桥会〉、〈周老汉送女〉、{柜中缘}等“三小戏”。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才有“三小戏”发展到“袍带戏”,如《反徐州》、《地塘板、《闯王进京》、(呼延庆打擂)等。洛阳曲剧的演出剧目,大多从其他兄弟剧种移植而来,部分属本剧种创作。建国前,洛阳市戏曲舞台上演出的传统剧目,绝大多数是各剧种(包括外来剧种)所共有的,只是个别地方有不同。洛阳市的地方剧种除有豫剧和洛阳曲剧外,还曾有越调、京梆子(河北梆子)、京戏(京剧)、二夹弦、怀梆、罗戏、蒲剧等。 目前,戏剧的发展还是很好的。洛阳已建歌剧院,正好为洛阳戏曲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 洛阳皮影戏 皮影戏在我国不是很普及,只有北方几个地方之今还保留着这一古老的民间表演形式,这是今年洛阳牡丹花会期间所举办的民间文化展演的一项,旨在挖掘、整理、振兴流散在民间的艺术表演形式。皮影,是用上好的牛皮经过处理在雕刻成众多生动的人物、动物剪影图案在灯光下在透光不透明的屏风后面一人或多人操作并配音,演出了一台台大戏给屏风前面的观众观看,必定这种表演形式不普及,城市里的人们感觉很新鲜,在演出时观众们不怎么关注剧情,到是对怎样操作皮影更感兴趣。 这样的话,我觉得这就有点向人们对于魔术的好奇一样,我在考虑,是否皮影表演的同时,也可以结合一下魔术表演。毕竟时代在发展,我们要求变,求新。目前,皮影戏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但是,将它与现代表演艺术相结合,使其现代化,符合大众口味。同时,在一些古典名胜的风景区内开设皮影戏表演,借此将皮影戏发扬光大。 洛阳还有一些特有的杂耍表演,目前也正待挖掘: 二鬼摔跤 (洛阳叫:二鬼绊跌),是傀儡戏的一种表演形式,据传说始源于汉朝,最盛行的时代是宋朝,沿演至今。虽称为“二鬼”,实际上由一个人表演。表演时,演员穿上特制的道具,道具为木头刻绘成的两个造型夸张的鬼头,对面峙立,钉上两顶帽子,衣服有两个棉袄外套、两个大褂,衣服内钉上用木板做的肩和腿。木偶手臂作互抱持状,所着袍垂下可覆盖表演者头、肢等部。木偶内部有4根绳子,前两根系在演员腰部。演员两只手拿板,表演时演员必须趴在地上,手上穿着长靴,然后“二鬼”以抡、转、滚、翻、摔、扫、踢、挡、托举等动作,互踢互绊,作厮打状。二鬼摔跤滑稽风趣,令人捧腹。 河洛大鼓 是原汁原味的老洛阳“玩意儿”,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鼎盛时间可以这么说,河洛大鼓一人在那个村演唱走后,这个村的大姑娘、小媳妇都要跟走几个,张天培、程文和、段界平、王小岳是从第二代到第四代的代表人物,他”,传承人是陆四辈先生,我与河洛大鼓艺人接触的比较多,张天培(书状元)时代我没有赶上,程文和(压塌洛阳)我赶上了,段界平、陆四辈我们在一个团工作,王小岳是我“抱拳明志”的兄弟(王小岳传),作为洛阳曲艺界的负责人,我多次带队参加省里的比赛,故接触了众多的河洛大鼓艺人,而今的河洛大鼓已经是远去的“天籁”,需要亟待营救。 河南坠子 是河南省第一大曲艺曲种,且流派纷呈,河南坠子在洛阳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众多的河南坠子艺人,河南坠子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她历史悠久,在旧中国,洛阳地区就有坠子艺人作艺,上世纪七十年代,洛阳地区十五个县、市(当时包括三门峡市)均有曲艺队,团、南坠子演员,是河南坠子的鼎盛时期,老洛阳市说唱团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驻

河南民间艺术

河南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河南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资源,它们鲜明地记载着中原文明的发展进程,真实地反映了中原大地民俗、民风、民情,是中原人民勤劳智慧的生动体现。但是由于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这些散存于民间的艺术瑰宝已在经历着弱化和消亡的过程。我们要通过各种有效的办法来保护河南地区的民间艺术,例如:通过政府扶植,旅游带动发展,媒介的宣传以及培养传承人等,使其存活并更好的发展下去。 朱仙镇木版年画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主要分布在开封、朱仙镇及其周边地区,另外天津杨柳青、桃花坞、山东潍坊等地年画都受其影响。它用色讲究、色彩浑厚鲜艳、久不褪色、对比强烈、古拙粗犷、饱满紧凑、概括性强等特征。以传统技法构图,画面有主有次,对象明显,情景人物安排巧妙,表现出匀实对称的美感。? 朱仙镇在河南省开封市城南10公里,虽然是个小镇,在古代却名列中国四大古镇之一。特别是北宋末年岳飞曾率军在这里大破兀术的金兵,朱仙镇更为国人所知。为纪念岳家军的功绩,在朱仙镇建有一座规模不小的岳王庙,而今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就设在这座古庙之中。北宋年间,每逢过年过节,特别是过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成为一种风尚。以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镇邪除妖。后来北宋没落、灭亡,开卦几经战乱,木版年画便衰落下来。到了明代,开封年画虽然又获复兴,但已逐渐转移到朱仙镇。明朝末年洪水泛滥,开封被淹没,百业俱废,朱仙镇便成了木版年画的中心。明、清时期,朱仙镇就有300多家木版年画作坊,其作品畅销各地,于是开封地区的年画被统称为“朱仙镇木版年画”,影响深远。? 朱仙镇木版年画有五大特点:一是线条粗犷,粗细相间;二是形象夸张,头大身小;三是构图饱满,左右对称;四是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五是门神神码多,严肃端庄。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最多就是门神,门神中以秦琼、尉迟敬德两位武将为主。那些大大小小的门神画中,两位武将或衣着不同,或形态各异:步下鞭、马上鞭、回头马鞭、抱鞭、竖刀、披袍等,不下20种样式。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文武门神。文门神有五子、九莲灯、福禄寿等;武门神常是戏曲中的忠臣义士和各类英雄好汉。不同人的房门常贴不同内容的门神:已婚子女辈房门贴天仙送子、连生贵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门贴加官进禄、步步莲生;老年人房门贴松鹤延年和寿星之类;少年儿童居室房门贴五子夺魁、刘海戏金蟾等。? 我国中原地区的一种民间木刻画。因产于河南朱仙镇而得名。《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时期,汴京一带木版年画已相当繁盛,每逢岁节,市井皆印卖灶马、门神等。明代中期到清初,朱仙镇有木版年画作坊三百多家,生产门神、红纸等。风格粗犷浑厚、构图饱满、色彩鲜丽、造型夸张。品种有武门神、文门神、神像图、戏出和挂笺等。武门神又分将军、武财神、勇士型等;文门神又分祈福、童子和辟邪型等。印制手法主要是雕版水色套印,一般为六版一套,有的多至九版。色彩以暖色为主。多数人物脸部采用白脸、红眼皮,这是它特有的手法。在

河南曲剧卷席筒

xx 曲剧卷席筒 先秦时代,河南的音乐、歌舞、杂技和优人的表演已相当盛行。《吕氏春 秋古乐》篇记有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的葛天氏之乐”《论帚》、 《礼记》、《诗经》等典籍中记有春秋战国时代的郑卫之声”《诗经陈风》 中对宛丘山下那无冬无夏”的民间乐舞作了生动描述,《列于说符》记述了宋国的兰子脚踩高跷,舞弄七剑,其中有五剑飞舞在空中的杂技技艺。反映先秦时期文化艺术活动的地下文物在河南更是大量出土,如舞阳贾湖的八千年前的七孔骨笛,禹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现藏的西周时期的青铜面具,信阳长台关出生两战国时期的十八弦锦瑟等。与歌舞活动紧密相连巫的活动当时普遍存在,安阳殷土的一些辞中记载着这种活动。祀神、折年、驱病、问战、调解纠纷经常由巫装扮鬼神雇弦乐歌舞中进行。如信阳长台关出土的十八弦锦瑟上就画有女巫的生动画像。另外,在春秋战国时代,河南境内诸侯国的国王、贵族们已有蓄养优人之风,《韩非子内储说上》曾有侏儒劝谏卫灵公的具体记述,贾谊 《新书》也提到卫懿公”贵优而轻大臣”。 汉代是一个歌舞百戏十分兴旺的时代。特别是东汉,南阳是刘秀发迹之处,洛阳乃当时之国都。南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有关歌舞百戏场面的达百块之多,其中有近似。“总会仙倡”的表演画面,也有“东海黄公”的类似形象。当时的《东海黄公》虽仍属角抵之戏,但已经有了服装和化妆,有了假定性故事,竞技表演必须服从假定性的故事情节。两个竞技者,其一必须装扮为绛增束发,手持赤金刀的东海黄公,另一个必须装扮为猛虎。这个节目或与此类似的节目在河南的演出较为广泛: 郑州新通桥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巩县柴稍出土的陶灶上都有这样的表演画面。在密县出土的汉墓中的宴饮百戏壁画上,画有歌舞杂技表演与鼓乐伴奏的场面。西起灵宝,东至项城,不少地方出土有上绘歌舞百戏演出图像的陶楼。李尤《平乐观赋》所描写的洛阳平乐观演出的。“戏车高童”、“吞刀吐火”、“骑驴驰射”、“侏儒巨人”、“鱼龙曼延”等节目,均是集歌舞、杂技为一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具有高超技艺,而且有了布景道具。 汉代中原地区传统的驱傩活动声势盛大,张衡的《东京赋》对此曾有详尽描述。洛阳老城出土的西汉墓葬中绘有驱傩壁画,“方相氏”、“饭子”装扮怪异,边歌边舞,场面壮观。淮阳平粮台也出土有“方相氏”巨俑。 这些丰富多彩的歌舞百戏及俳优侏儒的表演,为河南戏曲的形成创造了良

从河南卫视戏曲栏目《梨园春》看对豫剧文化生态的培育

从河南卫视戏曲栏目《梨园春》看对豫剧文化生态的培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戏剧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长达上千年的舞台艺术发展过程中,戏剧的地位无人能撼动,深刻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娱乐方式日益多样,精神需要也越来越高,戏剧由于无法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而陷入发展困境。 为了帮助戏剧摆脱困境,人们想尽了各种办法,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当然,电视媒体人员也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不少电视台开设了戏曲频道,举办了大量的戏剧节目。据有关部门统计,开设戏曲栏目的电视台共有19家,但是在如此多的戏曲栏目中,仅有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举办得非常成功,影响力也很大。针对此情况,不少学者、教授纷纷对其进行分析,找出成功的原因,并将其推广开来。 现今社会,民族文化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要想实现真正的文化传承,应当开阔眼界,将视角放在如何培育民族文化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上。《梨园春》对传统艺术的发展进行了创新,将传统艺术与发达的传媒进行有效地结合,借助电视等媒介推动了河南豫剧的新发展。 一、《梨园春》还俗于民,发掘了潜在的观众和戏迷 豫剧发源于民间,在民间成长,并在民间壮大,融合了众多民间艺术的精华,真实反映了普通大众的小生活。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封建社会,上层阶级对其非常蔑视。专家郭克俭通过分析得出:“从河南梆子产生到清朝灭亡的200年间,它只是在河南农村迅速发展,从来没有进入城市,并且在农村也仅仅用于祭神,只有在庙会才会出现。 进入民国后,尽管豫剧还是被所谓的上层人士蔑视,然而在民间却广受欢迎,甚至发展成了习俗。普通民众,不分男女,都争相观看,以此来进行娱乐,戏剧演出在民间甚至出现了万人空巷的场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豫剧的发展达到了高峰,每当举行庙会的时候,必邀请剧团进行演出,民众也争先恐后地前去观看。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中国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深,国外艺术进入我国并受到了国内民众的喜爱,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影、电视等新的娱乐形式取代了戏曲,并且剧团还是实行大锅饭的体制,缺乏竞争意识,剧团演员很少下乡演出,这导致最初发源于农村的豫剧和农民的距离越来越远,市场也越来越小,出现发展困境也就不可避免了。 在这个重要时刻,《梨园春》栏目产生了,该栏目的宗旨是服务于平民、服务于大众,观众主要面向广大农村和城市居民,它将河南豫剧作为节目的主要内容,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