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戏曲怀调

合集下载

十大著名豫剧曲目

十大著名豫剧曲目

十大著名豫剧曲目豫剧的十大著名曲目包括《穆桂英挂帅》《花木兰》《七品芝麻官》《秦雪梅吊孝》《三上轿》《大祭桩》《九尽春回》《七品知县卖红薯》《十八扯》《游乡》。

此外,还有一些豫剧传统剧目和现代改编的剧目也广受欢迎,例如《抬花轿》《下陈州》《小红旗马前张龙》《刘胡兰》等。

豫剧《穆桂英挂帅》是豫剧名家马金凤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宋朝初年辽东安王造反,宋王封穆桂英为帅出征讨伐的故事。

豫剧《花木兰》是豫剧的经典剧目之一,主要讲述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剧中,花木兰因为父亲体弱,弟弟年幼,决定女扮男装,冒充弟弟花木力之名,代父从军。

在经历了辞别双亲、披星戴月、快马加鞭的奔赴边关的途中,木兰结识了几个朋友,全是应征入伍的战士,相伴同行。

接近前线时,突力子等三人夹战魏军贺元帅,木兰一马当先,杀退敌人。

从此,她便得到贺元帅的赏识。

戎马倥偬,身经百战的木兰已晋升为将军。

某夜,木兰外出巡营,闻群鸟飞鸣,料想必是敌兵前来偷袭,惊起宿鸟。

于是禀告元帅,建议四面埋伏,智擒敌酋。

果然,敌军中计,突力子被擒。

元帅拟为木兰封官进爵,并把爱女许与将军。

豫剧《花木兰》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花木兰的英勇、智慧和忠诚。

同时,该剧的表演和唱腔也非常出色,常香玉等名家的表演更是被誉为豫剧界的经典之作。

该剧以杨家将屡次率兵击溃外敌,保住了大宋江山为背景,佘太君关心国家安危,命杨文广、杨金花兄妹赴汴京打听消息。

适逢宋王在校场上选拔将才,王强向宋王力保王伦为元帅,杨文广兄妹不服,冲进校场,与王伦比武。

马金凤饰穆桂英,丁桂云饰佘太君。

该剧的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生动鲜明,穆桂英的英勇善战、佘太君的忧国忧民以及杨文广兄妹的豪情壮志都得到了展现。

此外,该剧的唱腔和表演也非常出色,马金凤的演唱和表演更是被誉为豫剧界的瑰宝。

豫剧《七品芝麻官》是一部以明朝嘉靖年间为背景的戏曲作品。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杜士卿的七品知县,他冒着风险去严惩作恶多端的豪门权贵,体现了公正、正义和勇气的精神。

豫剧流派大全

豫剧流派大全

豫剧流派⼤全 主要流派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

豫东调因受其邻近的兄弟剧种⼭东梆⼦的唱腔的影响,男声⾼亢激越,⼥声活泼跳荡,擅长表现喜剧风格的剧⽬。

豫西调因遗留了部分留了秦腔的韵味,男声苍凉、悲壮,⼥声低回婉转,擅长表现悲剧风格的剧⽬。

细分⼤致如下: 代表 1.祥符调:以开封为中⼼带地区流⾏的豫剧,为标准的中州正韵。

2.豫东调:豫东调也称之为“东路梆⼦”、“下路调”,它是祥符调传⼊豫东后形成的⼀个豫剧地域流派,因邻接鲁南等县,亦近⼭东梆⼦,咬字较重,弦⾼,故有“⾼调梆”之称。

3.豫西调:在洛阳、郑州等地,⼜称之为“西府调”,⾳味略带秦腔,优美悦⽿动听,吐字清晰,字字⼊⽿。

4.豫北调:在彰德、怀庆等地,梆⼦特⼤,反扛肩上,若夜静时,梆声可闻数⾥,弦⾳低,故有“⼤平调”之称,亦称“⼤悠梆”。

5.豫南调:种类繁多,南阳⼀带,盛⾏曲⼦,其它越调、道情及另⼀种俗名“靠⼭黉”亦有演出。

1927年以前的河南梆⼦没有⼥演员。

出现了⼥演员后,逐步形成了陈素真、常⾹⽟、马⾦凤、阎⽴品、崔兰⽥五⼤名旦表演流派,陈派古朴典雅、常派激昂奔放,马派刚健明亮,崔派深沉含蓄,阎派细腻委腕。

⽬前,五⼤流派桃李天下。

豫剧流派⼤全 ⾏当代表剧⽬ 常⾹⽟常派青⾐、花旦《拷红》、《⽩蛇传》、《花⽊兰》等 陈素真陈派青⾐、花旦《宇宙峰》、《三上轿》、《洛阳桥》、《⼥贞花》、《春秋配》《三拂袖》等 崔兰⽥崔派青⾐、花旦《桃花庵》、《三上轿》、《秦⾹莲》等 马⾦凤马派帅旦、⽼旦《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 阎⽴品阎派闺门旦、⼑马旦《秦雪梅》、《游龟⼭》、《西厢记》等 桑振君桑派青⾐、花旦《⽩莲花》、《桃花庵》、《对绣鞋》等 张岫云张派花旦、⽼旦《杨⾦花夺印》《平辽东》、《阴阳河》等 宋桂玲宋派花旦《抬花轿》、《⼋件⾐》、《蝴蝶杯》等 王秀兰王派花旦、青⾐《王⾦⾖借粮》、《风雪配》 安⾦凤安派青⾐《⽩莲花》、《铡美案》、《斩岳云》等 唐⽟成唐派红脸《反徐州》、《杨河堂》、《闯幽州》等 唐喜成唐派红脸《洛阳令》、《三哭殿》、《辕门斩⼦》等 李斯忠李派⿊脸《下陈州》、《司马⽭告状》等 ⽜得草⽜派官丑《⼗⼋扯》、《七品芝⿇官》、《卷席筒》 ⾼兴旺⾼派⽂丑《卷席筒》、《推磨》、《喝⾯叶》等 王素君王派⼩⽣《必正与妙常》、《⼩⼆姐做梦》等 王敬先王派⼑马旦《梁红⽟》、《涤耻⾎》、《三拂袖》等 赵义庭赵派⼩⽣《南阳关》、《⼋郎探母》、《贩马记》等 刘法印刘派武⽣《黄鹤楼》、《提寇》、《⼋⼤锤》等 刘忠河刘派红脸《打⾦枝》、《三打⾦枝》、《⾎溅乌纱》 艺术特点 豫剧⼀向以唱见长,在剧情的节⾻眼上都安排有⼤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语化,⼀般吐字清晰、⾏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显⽰出特有的艺术魅⼒。

流派

流派

豫剧流派豫剧分“祥符调、西府调、豫东调、沙河调、高调五个流派”。

(冯纪汉《豫剧源流初探》)。

豫剧也可分“豫东、豫西、豫南、豫北四大派”还有说豫剧“按影响最大的条件分为西府调和祥符调这两个大流派,或称作豫西调和豫东调两个派”另外,也有把“反调”、“平调”、“怀调”(即怀梆)、“宛梆”视为豫剧的分支,当作豫剧流派的。

豫剧流派历来说法不一,认识各异。

有说豫剧应分“祥符调、西府调、豫东调、沙河调、高调五个流派”。

也有说豫剧可分“豫东、豫西、豫南、豫北四大派”还有说豫剧“按影响最大的条件分为西府调和祥符调这两个大流派,或称作豫西调和豫东调两个派”另外,也有把“反调”、“平调”、“怀调”(即怀梆)、“宛梆”视为豫剧的分支,当作豫剧流派的。

以上种种,尽管说法不一,认识各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

那就是以地域的区别来划分豫剧流派。

祥符调即指流行于祥符(开封的别称)一带具有独特风格和特色的豫剧腔调。

曾经有不少戏曲艺术家、戏曲教育家在创立祥符调中立下汗马功劳,例如徐老六就是突出的代表。

经他的手就办了八个科班,培养了大批豫剧人材,光绪年间的名旦孙延德、常金荣、羊羔等;名须生常金生、张才、秦大成;名彩旦常金香;名花脸简客、刽永春、段才等;到民国初年,这一派自寸优秀演员就象雨后春笋似的大批涌现。

如名须生李光苍、贯台王、张震中、陈玉亭等;名小生筱火鞭、刘福朝;.名丑李德魁、张洪盘;名旦李剑云、时倩云、阎彩云、林黛云等等,特别是李剑云更为杰出,红极一时。

邹少和先生曾形象地称道:“宣统年间,小旦李剑云,天赋佳喉,清脆圆润,高下疾徐,婉转曲折,如珠走盘,无不如意。

又复善制作新腔,自李氏出,剐风为之一变,优伶界中感叹为空前绝后之才”。

除此,“王絮亭当时在开封演的《对花枪》、《劝夫》等被称为祥符调三绝。

祥符调中比较早的女演员是辛亥革命以后的王小焕、王玉枝等人”。

到1930年以后,祥符调中有影响的女演员就更多,如陈素真、马双枝、司风英、阎立品、姚淑芳、陈素花等。

河南戏曲大全

河南戏曲大全

河南戏曲大全
豫剧,又称河南豫剧,是河南省的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豫北地区。

豫剧的唱腔婉转动听,表演形式多样,既有悲剧,也有喜剧,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豫剧的表演以唱念做打为主要特点,结合了武术、杂技等元素,富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在豫剧剧目中,有《桑园会》、《打金枝》、《白蛇传》等经典剧目,每一出剧目都展现了豫剧的独特魅力。

河南梆子,是河南地方剧种中的代表之一,流行于豫东地区。

梆子的表演以梆子打击乐器为伴奏,唱腔高亢嘹亮,表演形式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梆子剧目中,有《三岔口》、《孔雀东南飞》、《杜鹃啼血》等经典剧目,每一出剧目都展现了梆子戏的独特魅力。

秧歌戏,是河南省的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豫中地区。

秧歌戏的表演形式活泼欢快,歌舞结合,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秧歌戏剧目中,有《打葫芦》、《赶大马》、《三打白骨精》等经典剧目,每一出剧目都展现了秧歌戏的独特魅力。

河南戏曲大全中,还有许多其他地方剧种,如河南坠子、河南滑稽戏等,它们各具特色,丰富了河南戏曲的艺术形态。

河南戏曲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河南戏曲作为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现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河南戏曲大全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豫剧、河南梆子、秧歌戏等地方剧种的精彩表演,感受到河南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传承和发扬河南戏曲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当代社会继续绽放光彩。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篇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篇

河南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音乐类)唢呐艺术民间音乐河南省沁阳市沁阳唢呐属木制双簧管乐器,它的特点为音量大,音质明亮、粗犷,演奏方便,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及大喜大悲的情绪。

沁阳唢呐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近年来逐步增添了闷子、手搦(大咪)、卡腔(小咪)、管子、口哨等附属乐器,大大丰富了唢呐的表现能力及演奏内容。

沁阳唢呐分高、中、低音三类,吹奏技艺十分丰富,在本地区凡遇到婚丧嫁娶、寺庙开光、开业庆典、生日祝寿等活动都要请唢呐班吹奏,以增添热闹的气氛。

传说明代宗室朱载在唢呐八音孔的基础上研制出“眼管子”,为我国民族管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说他曾在九峰寺创建“金鼓会”,每逢农历九月二十三,各地的唢呐班都要在这里聚会。

明末清初时有“同乐会”、“贾家班”,清至民国时有“麻金班”、“毛旦班”、“银河班”等唢呐演奏组织,在当地影响很大。

沁阳一带有“大花轿,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结婚”,“闺姑女、门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轿”的俗语,正反映了这些唢呐班的影响。

依照地域和技艺风格,沁阳境内的唢呐整体上可分为四大家两大派。

以沁河为界,分为沁北派和沁南派;沁北派以张家、贺家、马家为代表,沁南派以贾家为代表。

其繁盛之况,即此可见一斑。

在四大家的影响下,沁阳境内的唢呐班社和艺人队伍规模不断增大,数量十分可观。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沁阳的唢呐班已发展到三十多家,从事唢呐演奏的人员达四百多人,呈现出乡乡有唢呐、村村有乐声的状况。

据不完全统计,沁阳唢呐演奏的曲目达三百多首。

在现当代民俗、艺术生活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民间艺术家创作了一些新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曲目,如《故乡颂》、《九峰情话》、《沁阳春》。

1997年12月,沁阳市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荣誉称号,后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板头曲民间音乐河南省南阳市板头曲为中州古曲,用筝、琵琶、三弦等乐器演奏,是中华民族音乐遗产中的经典。

因主要在河南曲子正式演唱之前,用独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前奏乐曲,故亦称“板头曲”或“河南曲子板头曲”。

河南豫剧的艺术特点分析

河南豫剧的艺术特点分析

河南豫剧的艺术特点分析河南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以下是对河南豫剧的艺术特点的分析:一、音乐特点:1.豫剧的配乐丰富多样,包括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吹管乐器等。

不仅有京剧的四大传统乐器,还有豫剧特有的五显、短笛、铜钹等乐器,营造了浓厚的戏剧氛围。

2.豫剧旋律流畅,音调高亢,富有激情和感染力。

它的音域广阔,音准准确,能够表现出人物情感的起伏和剧情的变化。

3.河南豫剧中的唱腔以豫剧单调为主,单调唱腔巧妙地运用了强音、拖腔、指喉、冲拍等技巧,表达出丰富的感情和细腻的演唱技巧。

二、表演特点:豫剧的表演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豫剧的动作夸张夺目,表演风格独特,表现力极强。

演员常常运用各种身段、舞蹈动作、手势和眼神等表演技巧,使得舞台上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2.河南豫剧舞台动作的节奏感强烈,台前花补、红布帐,与表演行为结合的协调,舞台效果丰富多样。

3.豫剧特有的儒雅内敛,以及追求唯美、幽静的表演风格,赋予了豫剧独特的艺术氛围。

三、剧本特点:1.豫剧的剧本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历史剧、社会剧、现代剧等多种题材。

剧本通常选取中国古代的士人、官宦、王侯、将相、良民等人物作为主要角色,与豫剧独特的表演风格相结合,使得剧情更加精彩纷呈。

2.豫剧的剧本言简意赅,白描明快,以对白和唱词为主,剧情推进速度较快,紧凑有力。

剧本语言使用地方方言,使得剧目更富有地方特色。

3.豫剧的剧本结构完整,情节跌宕起伏,集中体现了河南省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风貌。

四、艺术风格特点:1.豫剧的艺术风格深受河南民间艺术的熏陶,表现了河南人民的风土人情和精神世界。

豫剧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人物性格的特征,赋予了剧目深刻的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2.豫剧追求真实和自然,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剧情和人物,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剧情之中,感受到戏曲艺术的魅力。

3.豫剧的艺术风格注重继承和创新,兼容并包,吸收了其他艺术形式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豫剧表演艺术风格。

对豫剧的认识和感受

对豫剧的认识和感受

对豫剧的认识和感受一、豫剧的起源及历史豫剧,又称河南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河南省豫东地区。

它在19世纪中叶形成并发展壮大,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豫剧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野戏到后来的正规剧种,同时融合了多个地方和剧种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豫剧的表演特点1. 唱腔豫剧的唱腔以“板腔”为主,以其简洁明快、富有磁性的语调深受观众喜爱。

豫剧的唱腔有丰富的变化和表现能力,既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又能反映出剧情的发展。

2. 动作豫剧的表演重视动作的短促有力和形象的丰满感。

演员们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非常丰富,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3. 化妆豫剧的化妆非常独特,特点是浓妆艳抹、色彩鲜艳、线条明确。

演员们通过精心的化妆,能够更好地展现人物的特点和身份,使观众更容易辨认角色。

4. 配乐豫剧的配乐也是其独特之处,常采用极富河南特色的乐器,如柳琴、板胡、京胡等。

这些乐器的独特音色能够增加戏曲的韵味,使观众更加沉浸于剧情之中。

三、豫剧的艺术价值1.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豫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中国古代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华。

通过豫剧的表演,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2. 人物刻画和情感表达的深度豫剧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能够生动地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观众在欣赏豫剧的过程中,往往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3. 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的记录豫剧作为一种传统戏曲形式,承载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的内容。

通过豫剧的演出,观众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对历史和社会变迁有更深入的认识。

4. 艺术审美的享受豫剧以其独特的音乐、舞蹈和表演形式,带给观众独特的艺术享受。

观众在欣赏豫剧时,往往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妙、舞蹈的优雅和表演的精湛,使自己沉浸在艺术的海洋中。

四、我对豫剧的感受豫剧作为一种传统的戏曲剧种,既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又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价值。

【传统文化】豫剧知识入门

【传统文化】豫剧知识入门

【传统⽂化】豫剧知识⼊门豫剧也称河南梆⼦、河南⾼调。

因早期演员⽤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假声翻⾼尾⾳带“讴”,⼜叫“河南讴”。

在豫西⼭区演出多依⼭平⼟为台,当地称为“靠⼭吼”。

因为河南省简称“豫”,所以解放后定名为豫剧。

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

 豫剧的流⾏地区分布甚⼴,⼤江南北、黄河两岸以⾄新疆、西藏都有豫剧演出。

伴奏乐器豫剧的伴奏乐队,过去曾有'⼀⿎⼆锣三弦⼿,梆⼦⼿钹共⼋⼝'的说法。

早期的豫剧在乐器上还使⽤四⼤扇(⼤铙、⼤钹)和尖⼦号(管长1⽶左右),以此来制造雄壮热烈的⽓氛。

豫剧乐队的⽂场主奏乐器,早期为⼤弦(⼋⾓⽉琴,演奏员兼吹唢呐)、⼆弦(⽵或⽊质琴筒蒙桐⽊⾯的⾼⾳⼩板胡)和三弦(拨弹乐器)。

20世纪30年代,樊萃庭先⽣节借鉴⼭东梆⼦的伴奏乐队,引进了板胡、⼤弦、⼆弦逐渐弃置,改⽤中⾳板胡(俗称'瓢')为主弦。

50年代以后,⼀般的⽂场中逐渐增添了⼆胡、琵琶、⽵笛、笙、闷⼦、⼤提琴等。

有的还增加了坠胡、古筝等。

亦有增加⼩提琴、中提琴及西洋铜管、⽊管乐器的,组成中西混合乐队。

豫剧⽂场中的传统伴奏曲牌有300多个,其中唢呐曲牌130多个,横笛曲牌20多个,丝弦曲牌170多个。

豫剧乐队武场的主要乐器有板⿎、堂⿎、⼤锣、⼿镲、⼩锣和梆⼦等。

豫剧武场的锣⿎点共有三⼤类:⼀、开台锣⿎点。

⼆、配合表演动作及烘托舞台⽓氛的锣⿎点。

三、唱腔中的锣⿎点,剧种特⾊较突出。

较常⽤的有[]、[]、[迎风]、[到脱靴]、[拐头钉]等。

流⽔板类中有各种[流⽔头]以及[⼀滴油]等。

散板类中有各种[⾮板头]、[滚⽩]等。

⼆⼋板类锣⿎点最为丰富,⼜分为单⿎条和双⿎条两类。

除两者都有的[串锤]、[长锣]等外,单⿎条类中常⽤的有[⾥撇]、[外撇]等,双⿎条中常⽤的有[五钉锤]、[梆⼦穗]、[风搅雪]等。

加上其他附属板式唱腔中的各种锣⿎点,总共不下百种。

⾓⾊⾏当豫剧的⾓⾊⾏当,由“⽣旦净丑”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戏曲怀调
也曾写作“淮调”,又称“漳河老调”,因其主要流行于彰德(今河南安阳)、卫辉(今河南汲县)、顺德(今河北邢台)、广平(今河北永年)、大名(今属河北省)五府面,故有五府怀调”之谓。

怀调亦属梆子声腔,其唱腔结构是板式变化体,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三板]四大类。

有说怀调是怀梆的一支,然而它的伴奏乐器却多与大平调相同。

清代中叶,怀调已在豫北、冀南广泛流行,各府衙及军队戏班也多是怀调,如彰德府衙内头皂班(刑警)、二皂班(内勤)、西营班(驻军)等戏班,在群众中享有声望,被称之为“上三班”。

知名演员二壮(花脸)、天保(旦)、杨风山(小生)等的演技,受到好评。

群众编顺口漓说:“夜看兵书大头王,火爆连天数二壮;舍了爹舍了娘,舍不了天保《反西唐》。

”后相继出现的演员如马柏锁、两合土、郭得胜、老遂成、张丰明等,也名噪一时。

除官办戏班外,民间怀调戏班也很普遍,如内黄孟庄傅老桃怀调班,从清乾隆年间办班,延续办了十三科。

其他如东水村、杨辛庄、齐家营等也都办有怀调班。

这些班社先后培养了一批怀调人才,如张志山、高运成、刘玉林、王保成、张文魁、董文喜等,都名重一时。

怀调在清代盛行期间,艺人们就组织了怀调行会,会所设在安阳郎神庙内,每年七月七日,怀调各班云集于此,演唱三天,谓之祭典。

清咸丰年间杨老庆为最后一届会首,并集资修葺郎神庙。

怀调的演员一般都经过严格训练,班规十分严格。

女角虽都是男扮,但男女行当的生活和艺术训练都要严格区别。

学女角的男演员,生活上一律要摹仿女人的习性,平时要穿女人衣服,吃住赶场不准和男演员在一起,如遇客人,要主动回避,如有越规,必受罚。

中华民国期间。

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怀调逐渐走向衰落。

至抗日战争中,只有秦永现领着一个怀调职业剧团演出于漳河两岸。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安阳《大众日报》载《农村戏的趣味》中说:“现在他们这一班可以说在本地怀调中是仅存的戏班了。

在土戏没落的时下,能维持台口的连续不辍,确为难能可贵。

‘怀调’略同梆子,所用剧本,彼此可以通用。

”(《续安阳县志》)传统剧目有三百多出,多为“袍带戏”,如《平辽东》、《闯幽州》、《雷振海征北》、《秦英征西》、《铡赵王》、《铡美案》、《铡陈霸》、《樊梨花投唐》等。

民国期间的民间乐工(吹鼓手),还多吹奏怀调中的《五女兴唐》、《五凤岭》、《响马传》、《豹头山》等剧目之唱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安阳、汤阴、内黄、鹤壁等地先后成立了怀调专业剧团和业余剧团;并增加了女演员。

后大多数剧团解体或改唱豫剧。

“文化大革命中,仅有的一个安阳县职业怀调剧团也被撤销。

1978年,恢复了安阳县怀调剧团,内黄孟庄、汤阴冢上村等地也相继成立了业余剧团。

演出的传统剧目有《穆桂英下山》、《樊梨花投唐》、《封神演义》(连台本)、《贬严嵩》等。

现代戏有《王贵与李香香》、《朝阳沟》、《摔饭罐》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