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新)

合集下载

宋明理学的名词解释

宋明理学的名词解释

宋明理学的名词解释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一种重要思潮,形成于宋朝和明朝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朱熹和王阳明。

宋明理学强调以理实行、以心证道,认为人的心性本善,通过自觉的良知和明辨是非来实现道德修养和天人合一。

其核心观点包括“致良知”、“格物致知”和“心学”。

1. 致良知:指人内心的良知是能够判断是非的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

通过倡导致良知,以良知为导向行事,可以实现人格的完善和道德的升华。

2. 格物致知:表示要通过观察事物本体的本质,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和规律,从中领悟道德和真理。

通过“格物”可以明了道德的原则和规范,从而实现对道德的认识和修养。

3. 心学:指通过直接对自己内心的反省和认知来达到对道的认识和把握。

心学认为人的心中本具有天理的本体,只要通过反省和悟性的触动,就可以直接认知到天理的存在和觉悟。

宋明理学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古代教育、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有着重要的贡献。

宋明理学名词解释

宋明理学名词解释

宋明理学名词解释宋明理学是中国明代思想家朱熹和王阳明所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被称为“宋明理学”。

1. 心学:心学,又被称为“阳明心学”,是王阳明所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想。

心学强调人的内心意识对于道德行为的决定作用,认为人之本心即为善,只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干扰而偏离了本心。

修养心性、悟道德、实践善行是心学的核心。

2. 心即理:心即理是坚持一元论思想的中心观念,即认为人的心和理念是不可分割的。

心指的是人的主观意识和心灵活动,而理指的是客观规律和真理。

宋明理学认为心即理,即人的心和理念是与天地万物相通的,通过心性的改造和修养可以达到与道德理念的一致。

3.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宋明理学强调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

它认为人应该将知识和行动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来验证知识的正确性。

只有在实际行动中把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并达到道德修养的目的。

4. 性即善:性即善是宋明理学的核心主张之一,即人的本性即为善良。

人的心性本身具有善良和正直的本质,只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干扰和误导。

因此,通过修养心性和回归本心,就可以实现善行和道德的体现。

5. 致良知:致良知是宋明理学倡导的一种悟道德、认识真理的能力。

良知指的是人的良知或本能感觉,它是人的心灵中具备辨别善恶的能力。

通过修养心性、回归本心,可以唤醒人的良知,从而实现对道德真理的认识和实践。

6. 知行合道:知行合道是心学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指的是将知识与行为结合,实践与道德一致。

只有将道德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道,实践道德的真谛。

7. 理气论:理气论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学说之一,它强调了理和气之间的关系。

理指的是客观的原则和规律,气指的是事物本身的具体形象和特性。

理气论认为,理是因气而存在,而气则是理的具体体现。

只有理气相合,才能形成完整的事物。

总之,宋明理学是中国明代哲学家朱熹和王阳明创立的一种哲学体系,强调心性修养、知行合一、性善思想等,主张通过回归本心、达到善行和道德境界。

第3课_《_宋明理学》课件(新人教必修3)

第3课_《_宋明理学》课件(新人教必修3)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 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在宋明儒学家看来, 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样论证要 么是"不备" 要么是"不明" 么是"不备",要么是"不明".
通过本课对《宋明理学》的学习, 通过本课对《宋明理学》的学习,我们更进 一步了解了儒学在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后发 展演变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 展演变过程:①魏晋南北朝时期 面临严重挑 依然有所发展; 隋唐时期——进入更辉煌 战,依然有所发展;②隋唐时期 进入更辉煌 的时期; 宋朝时期,程朱理学兴起, 的时期;③宋朝时期,程朱理学兴起,儒学思想 走向成熟; 明朝理学发展新阶段——"心学" 心学" 走向成熟;④明朝理学发展新阶段 心学 的产生.尤其是对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的产生.尤其是对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典 型代表,思想精髓,思想特点和"理学" 型代表,思想精髓,思想特点和"理学"与"心 的比较等作了粗浅分析.那么接下来, 学"的比较等作了粗浅分析.那么接下来,儒学 发展又将走向一个怎样的阶段呢?下节课, 发展又将走向一个怎样的阶段呢?下节课,我们 将学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将学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 内容: 内容: "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 ""礼 的思想, "理".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1,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首先先解释一下宋明理学的概念:宋明理学亦称“道学”。

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1)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

(2)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

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主要派别: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

高二必修三教材中主要讲的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他们形成的背景是三教合一。

我就按必修3的内容来说了。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程朱理学即二程兄弟(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集大成。

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性质)。

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将上的地位。

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

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

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里面的“理”即儒家伦理道德思想。

方法论是“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阳明(字守仁,也称王守仁)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万物的根源。

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

“致良知”就是其方法论。

而性质是主观唯心主义。

此外,北宋张载提出的气一元论,与二程截然不同。

明代王廷相以及清初的王夫之、颜元等,对程朱、陆王皆持反对态度。

至戴震著《孟子字义疏征》,得出“理存于欲”,指出“后儒以理杀人”,则更给予了“理学以有力的批判。

这些必修3教材上并未做过多解释。

宋明理学这一章主要把握这俩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以及它的影响跟评价。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堂指引与练习-最新教育文档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堂指引与练习-最新教育文档

第4课宋明理学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一单元的第4课。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对本单元的整体要求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它的演变过程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更新和调整的过程。

宋明理学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宋明时期,儒学思想吸收佛道两教的长处,发展成完整的哲学体系,更加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并最终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

本课上承魏晋儒学的危机和唐宋三教合一的潮流,下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们对理学的反思和批判,在教材中具有突出地位。

二、学生分析经过一年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们已经基本适应高中历史的讲述方式,基本掌握了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也具有了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而且经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对儒学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解。

但是因为本课内容主要研究思想理论,所以比较抽象,部分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哲学知识作基础,所以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趣和难以理解。

针对上述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通过设计问题,拓展资料,联系实际,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加深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到新阶段的表现,感受理学中积极有益的精神价值,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重点、难点1、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确定理由: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是准确说明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发展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也是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实现知识能力目标的保证。

●突破策略:利用课前的自主学习和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讲解,借助补充资料和巩固训练帮助学生掌握。

宋明理学的名词解释

宋明理学的名词解释

宋明理学的名词解释宋明理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成立于宋朝,发展于明朝。

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通过研究理、心、人的关系来探索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在宋明理学中,有一些关键的概念和术语,如“理”、“心”和“性”,它们对于理解这一学派的思想体系至关重要。

1. 理在宋明理学中,“理”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这一学派哲学思想的核心。

理包含了宇宙中的客观原理和规律,也就是客观存在的本体,是一切事物真实本质的总和。

理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是不变的真理。

理的研究对于认识世界和人类行为的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在宋儒的理学中,理被分为道德理和自然理两个层面。

道德理是关于人类行为和道德规范的原则,自然理则是关于世界万物运行的原理。

2. 心心是宋明理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这一学派中,心是人类思维、情感和意志的源泉,也是探索道德境界和实践的基础。

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心被视为主体意识和思维的中心,是人类形成认知和判断的基础。

另一方面,心也是人的情感和意志的源泉,是塑造人的品德的所在。

3. 性性在宋明理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人天生具有的本能品质和特点。

性是一个固定、不变且普遍的实质,它决定了人的本质和天赋。

在宋明理学中,性被分为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

理性是人的智慧和思维能力,意味着通过理性追求道德境界和真理。

感性则是人类情感和欲望的源泉,需要通过修养和教育来调和和约束。

4. 公心在宋明理学中,公心是指个体对公共利益的忠诚和奉献。

公心是儒家伦理观念的核心之一,体现了个体与社会、家庭和国家的关系。

公心的培养是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的。

一个人若能发展出公心,就会在行为中表现出对他人的关怀和社会的责任感。

5. 守常守常是宋明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强调个体要遵循道德法则,秉持正直和廉洁的行为准则。

守常的含义是依据原则和伦理规范来判断和行动,而不被功利和私欲所左右。

只有坚守常道,个体才能达到全面的人格修养,同时也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必修三第3课 宋明理学

必修三第3课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阅读材料,概括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③人伦者,天理也。 ——《河南程氏外书》卷七
反映北宋二程把天理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
④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 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四书章句集注》
反映朱熹进一步指出天理反映在人世间就是儒家道德规范
观点2:天理本质上是儒家道德 “三纲五常”
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阅读材料,概括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④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
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传习录上》
反映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观点
知行合一
“知”和“行”是同一个活动的两个方面,不 能缺一。知了要去行,不行不能算做真知
★提示:心学与理学有明显的不同①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 学坚持“本源即理”的根本观念,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 学则坚持 “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属主观唯心主义。②从 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 心学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陆九渊持主观唯心主义观 点,认为应“先发明人之本 心然后使之博览”,所谓 “心即是理”,毋须在读书 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功夫。双 方赋诗论辩。陆指责朱“支 离”,朱讥讽陆“太简”, 两派学术见解争持不下。
考点
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阅读材料,概括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4.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理学家王阳明说:“士 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 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 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 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第4课 宋明理学新

第4课  宋明理学新

二、宋明理学 (1)主要思想
1、程朱理学
(天津高考)朱熹提出“存天理 ,灭人 ① 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欲”,其中的“天理”主要指 ② 把握“理”的方法: ( ) A天体运行法则 通过 “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B社会发展规律 ② 个人修养观: C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 D个人修养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 “天人感应理论”
1、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程朱理学的代表及思想主张? 3、程朱理学的发展状况如何? 4、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是什么? 5、宋明理学的影响是什么?(评价
一、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1、儒学的危机。a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 思想以及唐代儒学大师赤裸裸的恐吓已 经无法控制人心。b佛教、道教迅速传 播,吸引了众多信徒。 2、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道 社会的各个领域。 3、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 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 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到圣贤之道,即“存天理,灭人欲”
忠孝廉节碑 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时手书,清道 光七年(1827)欧阳厚均重刻。
(2)程朱理学的发展:
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元朝 时成为后世科举依据的教科书
明朝初年,程朱理学被统治者大力 推崇,巩固其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学术思想影响海外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地万物都要遵 循的普遍原则。它涵盖宇宙、社会(儒家伦 理道德)、个人(人性)等方面。
二、宋明理学
(1)主要思想
1、程朱理学
① 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② 把握“理”的方法: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 知,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 区别? “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 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物是为了加 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 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 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规律、 真知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并不 是先天存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思想都是从哪种理论而
来的( C ) A.墨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理学 D.佛教 4.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 答下列哪一叙述( C )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功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宇宙观: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理学的政治理论(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道——儒家的三纲五常; 统——指圣贤相传之传统核心——“正君心”
修养观: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 要 “存天理,灭人欲”才能达到圣贤之道。>>>>
方法论:主张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 法,把握“理”。
1.程朱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 B ) A.孔子、孟子、荀子
B.程颢、程颐、朱熹
C.陆九渊、王守仁、李贽
D.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2.朱熹是继孔孟之后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是宋朝理学
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
主要是指( C ) A.世界万物的本原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B.社会发展的规律 D.人的情感、感受
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南宋的朱熹。
二、二程悟理:理学的建立
万物皆有理,顺之则易, 逆之则难,各循其理,何劳 于己力哉。
——《二程遗书》
天者,理也。
——《二程遗书》
程 颢
二、二程悟理:理学的建立
性即理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二程遗书》
程 颐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比喻尊敬师长。
陆九渊
生分歧,1176年,双方在江西信州鹅湖 寺进行了一场辩论,史称“鹅湖之会”。
陆王心学
南宋:陆九渊
名言:“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真理” (1)心是万物的本原, 心就是理 (2)发明本心
陆九渊 南宋思想家, 心学开创者 人称象山先生。
明:王(守仁)阳明 心学的集大成者
“心外无物”“心外无 学习思考 理”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何在?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 “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 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心”, 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塑造中华 民族性格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特征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积极 (1)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
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 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2)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 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 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 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 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 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原的、 第一性的,而客观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实际上就是认为世界上 的一切事物都只能存在于个人 自我的主观精神之中,没有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 没有世界上的事物。 例如,中国宋明时期的陆王学派 所谓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三教”是指:
儒教、佛教、道教。
“三教合一”不是儒
教、佛教、道教合为
一体,而是一种相互
吸纳、相互渗透、相
互影响的关系。
三教图
“三教合一”的风景名胜
泰山名胜
— 红门宫
左侧是佛教的米勒院,右侧是道教的元君祠,中间是儒家 胜景,孔子登临处。方寸之地,三教会集,巧妙融合。
“三教合归儒” 对儒学发展 有何意义?
课题解读:何谓宋明理学?
理学:
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佛、道
是一种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
特点: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哲学体系 根本
目的
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 故名“理学”。它是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主 流学派,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程朱理学
“北宋五子”创立 了理学,其中的程颢、 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 范畴“天理 ”; 天理 的核心就是“仁”。
5.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原因是( B ) A.统治者反对儒学 B.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C.佛教占统治地位
D.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 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 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 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 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 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中国南宋唯心主义 哲学家朱熹,他把这种精神称为 “理”。
陆九渊的思想
①“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 ②求“理”的方法——内心反省
陆 王 心 学
③ 反对“格物致知”
王守仁的思想
①“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 ②思想核心:“致良知”
③求“理”的方法——强调“知行合一”
阶段小结
理学派别 代表人物 核心观点 地位
程颢、程颐 天理、“孔颜之乐” 理学的开创者
庐山白鹿洞书院
第三节、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主要线索
春秋
兴起
战国
形成
秦朝 遭打击
西汉汉武帝
成正统 明清 遭批判
魏晋南北 宋明 现高潮----理学 临困境 新的儒学体系
时代特色的新思想宋明Fra bibliotek学(一)创立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创立:北宋五子
儒学吸收佛、道精华,
为儒学的新发展奠定基础,
>>>>
一、理学产生背景
1.儒学困境
(1)表现:汉末、魏晋、唐末五代儒学地位进一步动摇 <<<<
(2)原因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道教的传播,儒学的统 治地位受到动摇。<<<< ②唐宋时期,三教之间相互吸纳渗透,出现三教合一的 社会潮流。
过渡:为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的不断思考和探索。
产生出来的,而不是由踞于心之 上的“理”所派生出来的,从而 肯定意识为第一性。他的思想核 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 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 因此天理在心中,不必去外求。
王守仁
贵州修文阳明洞
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 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 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 “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 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 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 “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 也脱掉?”贼犹豫了,说: “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 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成语出自《宋史· 杨时传》:“至是,杨时见程颐于洛, 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音zuò) 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朱熹对理学的发展
朱熹(1130—1200), 南宋理学之集大成者。他 多年研究传授五经四书, 编著成《四书章句集注》 等书。后人尊称“朱子”。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书影
易简工夫终久大,
支离事业竟浮沉。
朱熹
为学应格物致知,循序渐 进,广泛阅读古圣先贤的 经典。
陆九渊
“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1139—1193)是南宋理学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代表、心学开
创者。他提出了“心即理”“宇宙便是
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他认为 “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不用 学习也能体会。因此提出 “发明本心” 以求理的方法。求“理”就是进行内心 的反省。这与朱熹格物致知的的方法发
(3)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
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消极: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因循守旧的观念; ④重义轻利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 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对待理学?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武当山
道教圣地——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12月15 日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现存4座道教宫殿、2 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
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饱读 儒家经书,一度又信奉道教, 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 景,以至于当时人们将陶称
为“山中宰相”。后梁武帝
又“舍道释佛”,以皇帝之 身出家,“舍身”同泰寺, 把推崇佛教推向戏剧性的高 潮。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对话:王阳明此语何意?结 合自身在现实中能否找到 “破心中贼”的例子?
阳明先生---文武双全
人心里到底 致良知:—理-----知行合一 是什么?
“致良知”
王守仁(1472—1529),人
称阳明先生。他以反对正统朱学 的姿态出现,认为“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一切都是从“心”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理学”的评价
1、实质: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
2、消极:压制、扼杀自然欲求
3、积极:重视主观意识、注重气节品德
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 如何正确看待理学?
评价理学
1、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 两个字是“吃人”----鲁迅 2 三从四德:“三从” :在家从 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 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