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相声流派之单口大王刘宝瑞
山东斗法(单口)

山东斗法斗法(刘宝瑞表演单口相声作品)《山东斗法》为中国传统评书、单口相声作品。
讲述了一名原籍山东东三府的在北京以卖猪肉为生的名叫孙德龙的醉汉在种种机缘之下与来自琉璃国的了义真人斗法过程前后的件件啼笑皆非的事情。
明朝永乐年间,北京前门大街五牌楼石柱子上头,贴着一张皇榜。
皇榜这么一贴,惊动了全城的老百姓。
尤其是前三门外人烟稠密,商贾云集。
皇榜往外一贴,惊动了大街上过路的人,也有僧道二门,回汉二教,诸子百家,士农工商,五行八作,一百两十行,也有做官的、为宦的,背弓的、挂箭的,推车的,担担的,卖煤的、卖炭的,卖针卖钱的,卖饼卖面的,锔锅卖蒜的,卖烧饼油条的,卖茶叶鸡蛋的……这些人哪,大家不知道国家出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要贴皇榜,都争先恐后围着看。
就在这个时候,由北边来了一个人,这个人姓孙叫孙德龙,他是东四牌楼猪市大街卖肉的,也会捆猪宰猪,是山东登州府的人,四十多岁儿,好喝酒。
这天刚打肉市上回来,胳肢窝夹着个搭猪的钩竿子,这是白蜡竿子,有核桃粗细,五尺多长,头里有两个铜钩子,猪要是跑了,离它五尺一搭就搭回来。
这手提溜个钱口袋,这胳肢窝还夹着帐本,腰里系着根绳子,绳子上挂着一把锡鑞的酒壶,擦得是锃光瓦亮,穿着个布棉袍,可已经变成缎子的了。
怎么回事哪?因为他切完肉也往上抹,切完油也往上沫,日子一长,就跟理发馆那钢刀布一个模样了。
这天下了市,刚打酒铺喝完酒出来,喝得酩酊大醉,走道儿脚底下直拌蒜,嘴里说话也不利落了(学山东口音):‚这个酒哇是高梁水,醉人先醉腿,眼睛看不见道,简直的我见了鬼!‛走到皇榜头里一看,围着一圈子人:‚咱借借光!‛他挤进去了,到里边一瞧是傍,他不认识字,他要问问,扒拉那位:‚哎!这怎么回事?‛这位说:‚你慢着点,欠点岔了气,这是皇榜。
‛‚什么叫皇榜啊?‛‚皇上家贴的!‛‚您念念我听听行吗?‛‚可以,你听着啊。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因成化七年有琉球国前来进贡,明为进贡,实为那邦派了个老道义真人,前来斗法……’‛‚行了!行了!你别往下念了,你念了半天我一句都不懂啊?‛‚我白念了。
中国近代相声历史资料

「百年历史,三位大师」相声界公认的祖师爷是朱少文(又作朱绍文,艺名“穷不怕”),而对相声发展贡献最大的则是张寿臣。
中国相声自从有了张寿臣先生,格调升高了,地位提高了,用句时髦的话说,开始和文化接轨了。
但说到历史,就不得不提三个人———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
马三立是平民艺术家,他的相声带有强烈的市民性,嘲弄神圣,启发明志。
因为生活在天津市井俚俗的环境中,所以他的表演从不装腔作势,没有过于依附政治。
主要作品充满了小人物的矫捷、幽默和遇到尴尬的自我解脱、自我嘲弄。
马三立知名的相声,比如传统相声《开粥场》———幻想自己很富有,要开粥场,周济穷人。
通过理想幻觉的破灭,引起人们的哄笑。
再比如嘲弄神圣的作品《吃元宵》———孔子在周游列国遇到尴尬的时候也做出了常人不齿的事情———元宵一文一个,孔子改为一文十个。
通过调侃孔子造成反差,取得会心的一笑。
这都是经典作品,艺术家通过相声反映了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
相对于马三立,侯宝林的相声更讲求文化品位,唤醒人们认识社会,以人为本。
是他把相声从市井艺术的格调中拔高,去伪取精,让相声登上大雅之堂。
他的作品带有中华民族的机智和文化。
比如侯宝林的代表作《关公战秦琼》。
这个作品在非常的环境下违背常规的合理性,由大军阀操纵,让不是一个年代(汉、唐)的两个人打仗,荒唐对荒唐,于是演出了一场闹剧。
“我在唐朝你在汉,咱俩打仗为哪般———让你打来你就打,你若不打他不管饭”。
原来,在一定的时候,为了吃饭,原则是可以改变的,这才是经典的相声,既有娱乐作用,又有笑后引人思索的作用。
单口相声大师刘宝瑞与前两位大师又有不同,他被称为中国短篇小说的劲敌。
他的作品以描述人情世态和社会不合理现象居多,除了劝解人们遵守传统道德,也有反讽的意味。
比如《贾行家》———贾行家急于开药铺,找的合作伙伴是满不懂,由于不了解内部结构,没有科学态度而简单对待生意,结果把老婆孩子都作为商品卖了———贾行家一当家,倾家荡产。
单口相声打油诗刘宝瑞整理

单口相声:打油诗刘宝瑞整理说这么一段单口相声。
为什么不叫讲故事哪?因为听故事可以不笑,听相声就必须笑。
可是您实在要不笑,我也没办法。
我说这段儿不是现在的事情,这是清朝的这么一回事。
出在什么年间哪?咸同年间。
那位说:没这个年号啊?因为不是在咸丰就是在同治,我也记不清啦!这个事情出在山东济宁。
有这么一家儿财主,家里有四个儿子,虽然是亲弟兄,可是这哥儿四个脾气不一样。
老大忠厚;老二老实;只有这老三要多奸有多奸,要多滑有多滑,一点亏儿都不吃,交朋友人家都不交他,简直是瓷公鸡,铁仙鹤,玻璃耗子琉璃猫,干脆,打他身上一根毛都拔不下来!这个老四哪,不但忠厚老实而且还不爱说话。
他瞧不起老三这种种行为,别人跟他说话他还是回答两句,老三要问他什么,他就“不”、“是”、“哼”。
日子长了哪,俩人就更反对了,老三哪,就管他叫傻子;小时候一块儿念书就是冰炭不同炉,大了就更到不了一块儿啦!这年正赶上大比之年,要上京去赶考。
他父亲就给择了个良辰吉日,叫他们动身。
在动身的头天晚上,老三是一宿没睡。
心想:不能带傻子去,就他这份儿气人劲儿的,什么事一问三不知,说什么也不能叫他去。
到第二天就跟老大老二商量:“大哥,二哥,赶考啊咱甭带老四去啦。
”老大一听:“为什么?”老三说:“他没学问到那儿中不了哇。
”“那你甭管他,他中不了再回来,也没花你的钱,四个人要去都去,要不去都不去。
”老二也这样主张。
老三是一个人儿,这叫胳膊拧不过大腿去。
再想坏主意,就又想了一个法子;吃完了饭赶到走的时候,他爸爸亲自送出门外,弟兄上马刚要走,老三给拦住了:“大哥,二哥,咱们就这么走哇?”老大说:“还有什么事呀?”“咱们上北京干吗去?”“赶考去!”“到考场里干什么呀?”“做文章啊!”“还是的,没学问他怎么做文章啊。
”“那你怎么样啊?”“我说呀,现在咱们就做一首诗,咱们哥儿四个每人一句,要说上这句诗来就跟着上北京,要连一句诗?font color="#006699">甲霾簧侠茨蔷捅氯ダ病!崩先飧鲆馑既衔纤氖巧底樱运挡簧险饩涫矗筒淮チ恕K职植恢朗窃趺椿厥掳。
最全相声辈分列表-相声辈分排名表

最全相声辈分列表-相声辈分排名表最全相声辈分列表相声辈分排名表相声,作为中国的一种民间说唱曲艺,以说、学、逗、唱为形式,给广大观众带来了无数的欢乐。
在相声的发展历程中,辈分的划分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代表着传承,也反映了相声行业的发展脉络。
接下来,就为您呈现一份较为全面的相声辈分列表及排名情况。
第一代相声演员,也被称为“穷不怕”朱绍文。
他是相声界公认的祖师爷,将相声这一艺术形式逐渐发展起来。
第二代相声演员中,较为知名的有“富有根”阿彦涛和“徐有禄”。
他们在朱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相声的表演内容和技巧。
第三代相声演员里,“恩绪”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这一代相声艺人开始将相声艺术传播得更广泛。
到了第四代,出现了“焦德海”“李德钖(万人迷)”等著名相声演员。
焦德海的相声表演风格独特,深受观众喜爱;李德钖更是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魅力,在相声界享有盛誉。
第五代相声演员可谓人才辈出,其中包括“张寿臣”“马三立”“常连安”等大家。
张寿臣先生在相声界德高望重,对相声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马三立先生以其幽默诙谐的表演风格,塑造了众多经典的相声形象;常连安先生不仅自身技艺精湛,其家族在相声领域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六代相声演员中,“侯宝林”“刘宝瑞”“赵佩茹”等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侯宝林先生致力于相声的改革和创新,将相声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刘宝瑞先生的单口相声堪称一绝,其表演细腻,语言生动;赵佩茹先生则在捧逗方面都有着出色的表现。
第七代相声演员有“马季”“侯耀文”“石富宽”等。
马季先生创作和表演了大量优秀的相声作品,培养了众多优秀的相声人才;侯耀文先生继承了侯家相声的风格,在舞台上展现了独特的魅力;石富宽先生的捧哏功底深厚,与搭档配合默契。
第八代相声演员里,“郭德纲”“于谦”“冯巩”等广为人知。
郭德纲先生创办的德云社,让相声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于谦先生与郭德纲的合作相得益彰,为观众带来了无数欢乐;冯巩先生在春晚的舞台上留下了众多经典的相声作品。
刘宝瑞化蜡扦儿台词

现在我来说这么一段单口相声。
这个呢,也是一回实事儿。
我们街坊的这么一档子事情。
那位说,你们街坊?哎,我们街坊。
说您在哪儿住啊?那……您甭问啦!他怎么不能说准了地方?说了地方这玩艺儿麻烦,反正我就这么一说呀,你就这么一听。
凡是这种特别的事情,都出在我们街坊。
您要问我在哪儿住呢,那我现在也不说,不是现在的事情啦。
二十年前有这么一档子事情。
虽然说不是现在的事情,当然现在呀,不能发生这样的事情,不过类似这样的事情也可能发生。
我说这个呢,有这么一家子,是个大财主。
家里富裕、阔!站着房,躺着地儿。
银行里存着多少多少钱。
家里很富裕。
人旺财旺。
这家姓什么呢?这家姓狠。
家里人旺财旺,有那么些钱不算,人口也不少。
老两口子啊,跟前仨儿子,一个姑娘。
仨儿子哪,就是这个狠大、狠二、狠三,狠老头、狠老太太,狠家的老姑娘,一家子全狠到一块儿啦!仨儿子呢,都娶了媳妇儿了。
老姑娘?老姑娘也出阁啦。
老姑娘出阁光嫁妆,陪送了六十四台八只樟木箱子,单夹皮棉纱顶盖儿肥。
随手的家具陪送两堂。
一堂瓷器,一堂锡器。
瓷器是什么呢?也没别的,您琢磨二十多年以前也就陪送什么茶叶罐啊,胆瓶啊,帽筒啊,果盘啊,茶壶茶碗啊,以及使的这饭碗儿啊等瓷器。
锡器都有什么呢?有这个茶瓶茶罐,还有那个锡灯,就是那个碗儿油灯,入洞房时得点那个,里头有点蜜,取那个吉祥话叫“蜜里调油”,油灯。
还有一对儿锡蜡扦儿,蜡扦子。
另外还有锡壶。
干脆说吧,光这锡器,陪送了就有四十多斤,还是真正的“道口锡”。
老姑娘呢,出阁时家里日子很好了。
可是没有二三年的工夫,家里头不好了,怎么?狠老头死啦!老头死了,家里还很有钱呢。
当然搭棚办事,这棚白事办的,也很漂亮。
办完了白事以后,得!这老太太就受罪了。
怎么受罪了?她这当家主事过日子人呢,你得拿得起来呀,拿不起来不行。
这老太太呢,觉着仨儿子、儿媳妇儿都是亲的、己的!得啦,自己吃碗松心饭得啦!不管当家主事了,把这钥匙交出来啦。
这里就有问题啦,交你交给一个人哪,准人儿啊!也没提让谁当家过日子。
单口相声台词

单口相声台词单口相声台词单口相声是相声中的一种形式,一个人说称为单口相声,两个人为对口相声,三个人以上为群口相声。
小编整理的单口相声内容,供参考!今天说的这个故事,是明朝时候的事儿。
在山东临清有一家财主。
家里有一个少爷,叫张好古。
从小就娇生惯养,也没念过书。
长大了,吃喝嫖赌,无所不为。
天天儿吃饱喝足,提笼架鸟,满街遛。
因为这个,大家伙儿都管他叫“狗少”。
有一天,张好古走在街上,看见一个相面的,围着一圈子人。
他想看一看,刚往那儿一站,相面的一眼就看见他了,知道他是狗少,想要奉承他几句,蒙两个钱。
假装看了看他,说:“这位老兄,双眉带彩,二目有神,可做国家栋梁之材。
看阁下印堂发亮,官运昌旺,如要进京赶考,保您金榜题名。
到那时我给您道喜。
”张好古要是明白,当时能给他一个嘴巴。
因为他不认字啊,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上来,上京赶考?拿什么考呀?可是他这狗少的脾气没往那儿想。
他想:“我们家有的是钱啊,要想做官那还不容易嘛。
”他不但不生气,反倒挺高兴。
说:“准能得中吗?”“决不奉承!保您得中前三名!”“好!给你二两银子。
真要中了,回来我还多给你。
要是中不了,回来我可找你没完。
”相面的心里说:等你回来我就走了!张好古回到家里,打点行囊包裹,带了些金银,还真上北京赶考来了。
他也不想想,你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就赶考?这不是浑吗!可是遇见那样社会就有那样事情。
他动身那天就晚了,赶到北京正是考场末一天。
等到了西直门,城门早就关了。
事也凑巧,正赶上西直门进水车。
明、清两代的皇上,都讲究喝玉泉山的水,叫老百姓半夜里由城外头往进拉水,还得是当天的,水车一到,城门开了。
张好古也不懂啊,骑着马跟着水车就往里走,看城的也不敢问他,以为他是给皇上押水车的哪,就这样他进来了。
进了城,他不知道考场在哪儿,骑着马满处乱撞,走到棋盘街,看见对面来了一群人,当中间有个骑马的,前边有俩人打着气死风灯——这是九千岁魏王魏忠贤下夜查街。
张好古这匹马眼神一岔,要惊,他一勒丝缰没勒住,这马正撞上魏忠贤的马。
相声打油诗·刘宝瑞

走来走去天快黑了,前面有一个大村庄,有护庄河。到这河边这么一看那,有座独木桥。呦,骑着马是过不去了。在这河边啊,有一个失目先生,唱小曲的,抗着弦子,拿着马竿,也在桥这边拿着马竿戳搭。意了意思的要走,又不敢走,很窄一个独木桥。老三一看:“哎,这行了!大哥二哥,你看着小独木桥有意思,这个失目先生就害怕,他不敢过,咱们以这为题。”“干吗?又一人来一句诗啊?”“您知道您先说。”“好好,我说!远远看见独木桥。”老二说:“这边走来那边摇。”老三说:“失目先生不敢过。”老四说:“绕!”“绕绕饶?大哥他说绕!”大哥说:“对啊!失目先生不敢过绕,那边绕大桥去,甭说他绕,咱也得绕,绕饶~~”绕下去了。
刚一出村庄啊,碰见一个出殡的,这是清朝时代,那人啊,他迷信。老大一看,“喝,碰见出殡的了。”老三说“哎——大哥,二哥,好!咱们出门碰见个棺材,出门碰见棺材可有才,咱们每人做一句诗,以这为题,大哥您先说。”老大一听,怎么又来了?老大说:“好,听我的。说,出庄碰见一口材。”老二说:“许多人等将它抬。”老三说:“当时抬到坟茔地。”老四:“埋!”“又完了?大哥,他怎么又一个字啊?”“一个字怎么了?”“他说‘埋’。”“你说的当时抬到坟茔地,棺材都到坟地了,不埋还摆着呀?”“那那是埋。”“是埋就完了,走走走走~~”又走了。这老三可就恼火了,心里想着:无论想一什么办法什么主意,我也得把傻小子给扔下。带他去啊,带他去我这一道我得气死啊!走了半天就怎么气人,走吧!
《打油诗》
我说这段儿不是现在的事情,这是清朝的这么一回事。出在什么年间哪?咸同年间。那位说:没这个年号啊?因为不是在咸丰就是在同治,我也记不清啦!
有这么一家儿财主,家里有四个儿子,虽然是亲弟兄,可是这哥儿四个脾气不一样。老大呢,比较厚道;老二呢,也很老实;唯独这老三,喝,要多奸有多奸,要多坏有多坏,交朋友人家都不交他,人送外号:瓷公鸡,铁仙鹤,玻璃耗子琉璃猫,根毛不拔,一子不花。这个老四哪,很老实,在老三嘴里叫老四叫“傻子”。其实啊,这老四不傻,他瞧不惯老三这种种行为。小时候在学堂念书啊,这老三啊,趁着他不爱说话,净欺负他,不是打一下,掐一把,拧一下;老四呢,就不爱说话就哭了,先生过来了,“这怎么回事?”“唵-----”,指指老三指指他那儿。“老三,你又拧他来着吧?”“我没拧他”“没拧他他怎么哭啦”“我掐他一下”“那不一样吗那不?”就这么坏。所以那,老三就管他叫傻子。老四呀,其实不傻,就是厚道。老三老跟他反对,就不愿意理他。
侯宝林的搭档介绍(郭启儒、刘宝瑞、郭全宝、马季)

侯宝林的搭档介绍(郭启儒、刘宝瑞、郭全宝、马季)寄语:俗话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只怕猪一样的队友,可见一个好的伙伴是多么的重要,作为相声演员,好的搭档,可以为你的作品推波助澜,达到高峰。
今天介绍的是侯宝林的搭档介绍(郭启儒、刘宝瑞、郭全宝、马季),想必大家早已知道这几位大咖,详细来了解一下他们吧。
1.郭启儒相声演员。
北京人,满族。
幼时读过六年私塾,酷爱相声,二十三岁曾在北京鸿奎社学演文明戏,二十五岁拜刘德智为师学说相声。
民国二十九年起,他与侯宝林合作,为侯捧哏,在天津南市燕乐戏园首次联袂献艺,一鸣惊人。
又经电台广播扩大了影响,声名大震。
郭启儒在与侯宝林合作的二十来年间,专事捧哏。
他一贯主张“捧哏要蔫,逗哏要欢”。
他与侯宝林一起加工表演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相声,如《夜行记》、《离婚前奏曲》等。
同时,对一批旧有传统节目进行了重新整理加工,翻旧出新,成为他们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其中《关公战秦琼》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誉,成为传世精品。
2.刘宝瑞1915年生于北京。
自幼家境贫寒,曾向崇寿峰学艺,十三岁拜张寿臣为师,学说相声。
十四岁赴天津,与马三立、赵佩茹、李洁尘等在南市联兴茶社相声大会演出,并在广播电台播音,开始崭露头角。
1940年从济南回北京,在启明茶社相声大会演出,声誉鹊起。
后去南京、上海等地演出,被誉为“单口大王”。
四十年代末,赴香港演出,首先把相声艺术介绍给予港澳观众。
解放初期,他回到北京,参加中国曲艺团,后调到中国广播说唱团,担任艺术指导。
刘宝瑞好学上进,刻苦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善于借鉴吸收独角戏、评话、电影、戏剧等姐妹艺术的优点,大胆革新创造,形成了声、容、情、神兼备的独特艺术风格。
他的许多名段子已成为曲艺界的经典之作,流传至今。
刘宝瑞的代表作之一、单口相声《连升三级》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同时被译为英、法、日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1968年刘先生在北京病故。
3.郭全宝8岁拜师王少云学习唱京剧丑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斗法》 等。
• 3.刘宝瑞单口相声中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 • 相声艺术素有“演员肚,杂货铺”的美誉,非熟知三教九流五行八作 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不可。刘宝瑞堪称老一辈艺人中善使杂学儿的第一 人……他的单口相声正如艺谚说的“装龙装虎我自己,一个人好似一 台大戏。” • ——当代学者、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薛宝琨
• 2.描写三教九流的生活百态 • 三教九流中在刘宝瑞单口相声中出现最多的职业一个是算命先生,另 一个就得算上私塾先生了。 • 旧社会算命先生,基本上就是为了混口饭吃,装腔作势给人算,其实 都是在蒙人,在刘宝瑞相声中这样的形象有很多,像《小神仙》里的 “小神仙”,《测字》里的测字先生等。
• 3.歌颂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 在旧社会中劳动人民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受到到了不同阶级的剥削 和压迫,为了歌颂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也为了反映劳动人民的真实 生活,刘宝瑞整理或改编了许多传统单口相声段子,比如《学徒》、 《解学士》等等。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他回到北京,参加了中国戏曲研 究院实验曲艺团。后调中央广播说唱团任艺术指导。此后,他为北京 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的曲艺训练班坚持教学十二年,培养出大批青年 相声演员。他对新相声的创作,对传统相声挖掘整理,对发展与提高 单口相声的表演艺术,均作出重要贡献。
• “文化大革命”时期,刘宝瑞遭受严重冲击和迫害,1968年10月8日 (农历八月十五)下午,他在北京房山农场劳动时受到现场批斗,当 晚逝世,年仅53岁 。当时,刘宝瑞正在录制单口《官场斗》,因故 未完成,遂成绝响,成为相声艺术的一大不可弥补的遗憾。
• 《君臣斗智》里刘墉急中生智的敏对;《纪晓岚》里主人公对唐诗的 断句与歪解;《偷斧子》里小偷黑话与念经的巧妙结合;《宋献策测 字》里因测字歧义而产生的语趣等等,又比如《化蜡扦儿》对于传统 婚俗中,姑娘出阁赔送的东西详细的描述:老姑娘出阁光嫁妆赔送了 六十四抬。八只樟木箱子,单、夹、皮、棉、纱,顶盖儿肥,随手的 家伙赔送两堂,一堂瓷器,一堂锡器。瓷器是什么呢?没别的,您琢 磨,五十多年前也就是赔送什么茶叶罐哪,帽筒啊,果盘啊,茶壶、 茶碗啊。以及使的这个饭碗哪,这是瓷器。锡器都有什么呢?锡器有 茶叶缸儿、茶壶,还有那个锡灯,就是入洞房时点那个碗油灯,里头 有点儿蜜,取吉祥话叫“蜜里调油”。还有一对锡镴的蜡扦儿,另外 还有锡壶。干脆说吧,光着锡器赔送了就是四十多斤,还是完完全全 都是真正的道口锡。像这样对传统的民俗文化的描写在刘宝瑞相声中 有很多,刘宝瑞试图利用相声更多地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刘宝瑞单口相声文本的艺术特色
• 1 .对于细节的深度刻画 • 对于追求细节的刻画是刘宝瑞在自己的相声中一直力求表现的。因为 有了细节,相声才能塑造出各式各样的人物,例如《化蜡扦儿》中的 三个不孝的儿子、《日遭三险》中的“三性人”等等。细节是画龙点 睛,细节是不断的使作品升华,相声文本只有经过这样的层层铺垫, 才能使故事更加的完整和饱满,才能使最后的包袱抖的更响,而且还 能使听众能记住被塑造的人物形象,以至于终身都不曾忘记。刘宝瑞 在这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相声中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经典人物 和经典时刻。
• 刘宝瑞生前口述的八十段单口相声,经学生殷文硕回忆记录,整理成 文,辑为《刘宝瑞表演单口相声选》,1983年由中国曲艺出版社出 版。 • 现存单口相声段子有《珍珠翡翠白玉汤》、《黄半仙》、《日遭三 险》、《连升三级》、《假行家》、《兵发云南》、《学乖》、《学 徒》、《测字》、《文庙》、《书迷打砂锅》、《扎针》、《天王 庙》、《解学士》、《官场斗》、《斗法》、《打油诗》、《化蜡扦 儿》、《风雨归舟》、《翻跟头》、《狗噘嘴》、《知县见巡抚》、 《大闹县衙门》、《要账》。其代表作之一、单口相声《连升三级》 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同时被译为英、 法、日多种文字,介绍到国 外。
• 刘宝瑞十四岁赴天津,与马三立、赵佩茹、李洁尘等在济南市联兴茶 社相声大会演出,并在广播电台播音,开始崭露头角。
• 1940年刘宝瑞从济南回北京,在启明茶社相声大会演出,声誉鹊起。 后赴南京、上海等地,与曲艺名家白云鹏、高元钧合作演出。他常演 单口相声,经与南方曲艺同行切磋琢磨,使他的单口相声在继承传统 的基础上,汲取了南方独角戏及评话的艺术技巧,又借鉴电影、话剧 的表演手法,融会贯通,大胆革新创造,形成了声、容、情、神兼备 的独特艺术风格,被人们誉为“单口大王”。
传统相声的流派之 ——单口大王刘宝瑞
单口大王刘宝瑞
• 刘宝瑞,中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他是相声界的单口大王,他的单 口相声是相声界的一座丰碑。
一、刘宝瑞单口相声介绍
• 1.刘宝瑞的主要人生经历 • 中国著名的相声艺术大师刘宝瑞,1915年生于北京,自幼家境贫寒, 十三岁拜张寿臣为师,为第六代相声艺人。 • 张三禄 朱少文 徐永福 焦德海 张寿臣 刘宝瑞
• 4 .文字游戏 • 文字游戏这种相声题材,可以追溯到相声产生初期的白沙撒字上—— 传统相声的最初的表演艺术形式之一,刘宝瑞对其进行了发展,虽然 段子数量少,但也很好的诠释了这个传统的技艺,起到了很好的传承 作用,对于相声的发展很珍贵。刘宝瑞单口相声中也有此类的作品, 代表作品有《善言恶语》、《讲字》、《一字两读》等。
★张寿臣(1899-1970)
• 一代相声宗师。1899年出生在西交民巷小四眼井,五岁随父在隆福寺、护国 寺等地说相声。八岁上学。十一岁时由于丧父,中途辍学,正式以说相声为 业。十二岁拜焦德海为师,张的拜师为相声又延续了一代新人。学艺期间, 张寿臣学会了大量节目,出演即红,时人谓之“娃娃红”。十五岁满艺出师, 演出于西安市场、护国寺等明地。随年龄的增长,声音、形体发生变化,行 话谓之“倒人缘儿”,同行不愿搭伴,于是开始自己单干。十七岁的他,第 一次离开北京。与师弟聂小锁步行经通州、三河县、玉田县至唐山,沿途演 出。这也是相声第一次来到唐山、三河县和玉田县。在归途中,曾到天津北 开市场、三不管等地演出,与李瑞峰等短期合作。这也是张寿臣首次来津演 出,由于几年的闯练和积累,不仅掌握了传统的相声段子,表演亦日渐成熟, 并开创了年轻演员单口相声的先例。
五、刘宝瑞单口相声特有的艺术表现力
• 1 .扬长避短使嗓音成为自己相声特色之一 • 刚开始刘宝瑞并不被师父张寿臣所看好,因为他的先天条件不是很好, 但恰恰是这点却被他后天的努力扬长避短,将其转成个人特色,用于 塑造不同的人物,成就了他的个人的相声特色。 • 经过磨练后的嗓音拢人,耐听。随便一句话,一个字,从他的嘴里出 来,就像吊了三天的高汤,腌了半年的旮褡菜,藏了十年的五粮液。 光听他的定场诗,就让人飘飘荡荡不能自己。
• •
•
2 .传奇故事的情境与情理的真实 民间传说大都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口传历史”——民众期望如此 的历史情感远远超过历史的事实本身。刘宝瑞必须从稗官野史或道听途说里 获取“历史感”,才能把历史背景转化为规定情境,把历史事件演绎成笑料 百出的喜剧故事,为历史人物注入了喜剧性格。如《珍珠翡翠白玉汤》 等。 情理的真实。也就是“包袱儿”(笑料)的可信和逻辑性。也就是说艺人抖 的“包袱儿”既要在“意料之外”又要在“情理之中”。 如《贾行家》 、
• 2 .对于节奏的把握 • 刘宝瑞对于节奏的把握,对于场景的树立, 尤其独有一功。别人的单 口就像刚发明的电影,导演们只把它当作纪录舞台剧的工具,没有特 写,没有远景,没有近景。刘宝瑞的单口相声,好比现在的好莱坞大 片,有全景展示:《山东斗法》中全城人民纷纷攘攘一起来看榜;有 移动镜头,孙德龙醉醺醺走来,有特写,孙德龙的肘子拱在人的腰眼 上。甚至还有慢镜头特写:“杆儿是过去了,后面这勾儿不饶人哪!” 张弛有致,引人入胜。
• 4 .刘宝瑞熟知历史巧妙地运用到相声中 • 刘宝瑞熟悉历史掌故,社会知识丰富。他擅长描绘社会环境、时代背 景,以此来烘托人物事件。如《珍珠翡翠白玉汤》、《解学士》、 《君臣斗》等。其大背景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朝代,人物中也有当时 代的帝王将相等名人,这些历史背景的应用,使得读者和听众在欣赏 中展开联想,为大家戳穿了历史大人物脸上尊贵的面纱,透视其斑斑 劣迹,让大家仿佛看到了一个个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真实场景,使得相 声段子具有更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刘宝瑞单口相声的内容
• 1. 揭露皇权专制的愚蠢和官场的黑暗腐败 • 刘宝瑞的单口相声,往往是发生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故事,统治阶级 皇权和官员们往往扮演的是被讽刺的对象,在刘宝瑞的单口相声中皇 权专制者做的许多的事都是荒诞可笑的,而那些官员为了迎合皇帝这 样的行为也表现的很愚蠢。这样的段子有很多,如《珍珠翡翠白玉 汤》、《满汉斗》、《黄半仙》、《连升三级》等。
刘宝瑞的徒弟有: 周文游、寇庚儒、邢文召、霍文龙、殷文硕、王惠 林、高洪顺、唐杰忠、张庭萱、曹中民、王文林、刘兵、皮树德等。其 中嗓音类似刘先生的,主要是殷文硕(1993年病逝)、韩德江(韩红的 父亲,1976年病逝)与寇庚儒(现居天津)。
• • 刘宝瑞与弟子殷文硕
姜昆搭档、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