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折枝花鸟画构图的简约美探究
宋代花鸟画折枝式构图的形式美探究

宋代花鸟画折枝式构图的形式美探究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尤其以花鸟画为代表的绘画类型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宋代花鸟画中,折枝式构图是一种非常常见并且形式美十分突出的构图形式,通过折枝式构图,画家将花鸟描绘得栩栩如生,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本文将就宋代花鸟画折枝式构图的形式美进行探究,以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绘画形式的特点与魅力。
一、折枝式构图的特点折枝式构图是中国山水画和花鸟画中常见的一种构图形式,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植物与动物的自然融合:折枝式构图通常将植物和动物融合在一起,通过植物的枝干、叶子等将动物描绘得天然、真实,使得整幅画面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
2. 塑造自然的意境:通过植物的枝叶和动物的栖息、觅食的场景,展现出自然界的和谐与美丽,使得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3. 展现技法的精湛:在折枝式构图中,画家需要对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动物的生动形态有着非常高的把握和表现力,因此这种构图形式也是对画家技法的考验,展现出了画家的精湛技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折枝式构图在宋代花鸟画中具有着非常突出的地位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1. 展现出艺术家的审美情趣:通过折枝式构图,艺术家能够将对自然景物的独特理解和审美情趣完美地表现在画面中,通过姿态的优美、形态的生动来展现出其对于自然之美的理解和把握。
2. 丰富了画面的层次与角度:在折枝式构图中,画家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植物和动物的位置和角度来展示出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使得整幅作品更加丰富美观。
3. 展现出自然之美:通过折枝式构图,画家可以将自然界中的植物和动物的美妙结合展现出来,使得整幅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折枝式构图的形式美还体现在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上,通过各种不同的画法和线条的运用,艺术家可以将整幅画面的细节表现得生动而富有张力。
1. 丰富了花鸟画的表现形式:折枝式构图为画家提供了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可以通过植物和动物的相互融合展现自然之美,从而丰富了花鸟画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宋代花鸟画折枝式构图的形式美探究

宋代花鸟画折枝式构图的形式美探究
宋代花鸟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篇章,而在宋代花鸟画中,折枝式构图是一种常见的形式美表现方式。
折枝式构图是指以树枝或植物的茎叶为主线,将花鸟等其他元素巧妙地融入形成一种富有韵味和动态感的画面构图。
在宋代花鸟画中,折枝式构图不仅是一种构图手法,更是一种审美表达的方式,展现了中国画家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和艺术创造。
本文将探究宋代花鸟画折枝式构图的形式美特点,分析其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折枝式构图在形式美上的特点表现在对画面空间的合理构建上。
这种构图方式能够充分利用画面的空间,将各种元素有机地融入形成层次分明、丰富多彩的画面。
画家可以通过调整树枝的长度、角度,来控制画面的整体结构,创造出富有节奏感的动态构图,使观者的视线在画面中流连忘返。
折枝式构图还能够在画面中形成局部的虚实对比,通过树叶的层叠或者树干的延伸,形成画面的深度和立体感,营造出一种虚实相间、充满变化的空间氛围。
这些特点使得折枝式构图在宋代花鸟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成为当时花鸟画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折枝式构图在审美意义上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在宋代花鸟画中,折枝式构图在表现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的还能够将画家对自然界的感悟和理解融入其中。
通过对树枝叶的处理和花鸟的安排,画家能够展现出自己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入体验,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深邃而富有情感的气息。
这种审美意义不仅体现了画家对自然界的独特理解,更展示了中国画的审美理念和意境追求。
折枝式构图通过将自然界的景物巧妙地融入画面中,使得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和谐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感悟。
折枝式构图在宋代花鸟画中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宋代理学对花鸟画的影响

宋代理学对花鸟画的影响
宋代理学对花鸟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绘画理念:理学思想强调对事物的深入观察和研究,追求“格物致知”的理念。
这种理念对宋代花鸟画产生了深远影响,画家们开始更加注重对自然和生命的细致观察,以探求其内在规律和本质。
这种追求真实、深入的理念,推动了花鸟画在写实技巧上的发展。
2. 绘画题材:理学思想提倡“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种观念反映在花鸟画中,表现为画家们更加关注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等生命体,将其作为表达自身情感和理想的重要载体。
同时,理学思想中的“比德”观念也在花鸟画中得到体现,画家们常常通过描绘花鸟的某些特性来象征人的道德品质。
3. 绘画风格:理学思想注重内敛、含蓄的表达方式,这种风格也影响了花鸟画的创作。
宋代花鸟画在构图上更加注重简洁、明快,色彩运用上更加淡雅、清新,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内敛而含蓄的美学特征。
4. 绘画技法:理学思想对宋代花鸟画的技法也产生了影响。
画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更加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技法的创新,通过精细的笔触和丰富的墨色变化来表现对象的质感和生命力。
这种技法的运用不仅提高了花鸟画的艺术表现力,也为中国绘画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宋代理学对花鸟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促进了花鸟画在理念、题材、风格和技法等方面的创新和发展,使得宋代花鸟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浅析宋代工笔花鸟画的艺术特色

浅析宋代工笔花鸟画的艺术特色作者:魏光磊来源:《神州》2012年第28期摘要:工笔花鸟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体现出了浓郁的传统生活气息,而且以独特的风格特征和审美思想在当今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宋代的院体花鸟画经历了百年的孕育,蕴含了高雅的品质,成为了工笔花鸟的鼎盛时期。
画家们有着高超的写生技巧,注重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对生活有着很大的热情。
他们的表现手法独特,风格柔媚富丽,被后来的画家吸收和应用。
宋代花鸟画在艺术风格上大大超过了唐代,它所描绘的花果珍禽草木,生动逼真,色彩典雅,姿态优美,在传神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关键词:工笔花鸟画;意境;审美情趣;构图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而起初花鸟画是在人物画的背景中描绘的,起着陪衬的作用,经过很长的时间,尤其是到了宋时期,花鸟画达到了一种超越个人一时情感的境界,除了受到当时政治经济和时代审美情趣影响之外,另外,宫廷画院的设立起了关键作用,使花鸟画逐渐成熟并且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
其风格独特,表现手法微妙逼真,整个画面生动传神,在画中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体会到画家对画投入的极大热情和情感,是用真情来表达自然中的勃勃生机。
一、宋代花鸟画超凡脱俗的意境美中国传统的绘画主要讲究的是意境美,意境是中国古典美术的重要范畴,所以中国传统绘画常以意境美取悦于人。
写景是画家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从触景生情到寓情于景,最后达到情和景的交融的境界。
中国画的意境,并不是我们主观的思想,也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描写,应该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的新源”在生活里、自然里所取得的审美的体现,是艺术家对自然的一种感悟,是观察景色时产生的一种情调。
宋时期花鸟画采用简单的布局,细微精湛的表现手法,使画面宁静自然,构成了意境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北宋画家催白的代表作品《双喜图》,画面描绘了深秋园林景象,疾风劲吹,树枝摇动着,有双鹊飞来,其中一只鸟于枝上对着树下一只野兔叫,兔子蹲在地上回首逗趣,动态传神。
宋代绘画艺术鉴赏——《芙蓉锦鸡图》

宋代绘画艺术鉴赏——《芙蓉锦鸡图》宋代花鸟画注重“形似”与“格法”,通过盈尺的画面传达出一种“朴素淡雅”的美学特征,在中国工笔花鸟画史上具有极高的艺术典范。
其作为这一时期皇家绘画机构———翰林图画院艺术成就的最集中体现。
宋代花鸟画以诗意的境界、精致小巧的构图、写实的表现手法体现了宋代画院画家重“内美”的审美追求。
通过一花一叶寄托画家的人格精神和品节修养。
画家不是以作品的尺幅取胜而达到气势磅礴的艺术效果,而是通过简约空灵的构图、深入细致的刻画,使画面产生出内敛含蓄之美,而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体现了受士大夫画家影响的画院画家的审美追求。
画面常以团扇形式出现,取花卉折枝进行局部深入的刻画,画面常留有大片空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在空白处与花叶呼应的地方偶尔点缀一两只小鸟、昆虫,使画面意境深远、趣味横生。
接下来,具体以北宋画家赵佶代表作品《芙蓉锦鸡图》详析。
赵佶(1802-1135年),宋神宗之子,即宋徽宗,北宋书画家。
赵估虽然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但他在绘画上的成就却是不可抹煞的。
其在艺术修养上是个极有才气的人。
书法、诗词、歌赋、音乐、书画无不精通,在书法和绘画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
赵估的代表作有《芙蓉锦鸡图》,不仅充分地体现了写实写真的特点,同时也表现了“诗画同源”、“诗画合一”的审美旨趣。
《芙蓉锦鸡图》:纵81.5厘米,横53.6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中画了一只美丽富贵的锦鸡停落在芙蓉花枝上,枝叶茂盛,芙蓉盛开,锦鸡注视着一对翩翩飞舞的蝴蝶,锦鸡与蝴蝶的动态和景物交相呼应,生动有趣。
在画面的左下方斜插出几枝菊花,右上角有作者的提诗,右下角为落款,使得画面的构图更为合理。
在画法上,作者十分崇尚写实,具有高超的写实技巧,尤其是对锦鸡的刻画极为生动逼真,用笔工细,设色艳丽,有点近似黄鉴画派的风格,这幅画集中代表了北宋宣和年间院体花鸟画的发展水平。
另外,赵桔推崇“诗画同源”、“诗画合一”的审美旨趣,这种审美旨趣在这幅画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浅谈宋代花鸟画的艺术性

浅谈宋代花鸟画的艺术性作者:焦思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12期摘要:中国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绘画史中有悠久的历史,且经过千余年的锤炼,独立形成了一门画科。
而工笔花鸟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宋代,它表现出来的精湛手法和蕴含的高贵品质,影响了无数的画家。
宋代工笔花鸟画家极其重视对植物形象情状的观察研究:他们描绘的一草一木务求生动逼真、一丝不苟,表现精工细丽,设色浓重而典雅,造型周密且端庄,艺术形象鲜明具体,集中体现了宋代花鸟画的艺术性。
而宋代工笔花鸟画之所以能够在传神方面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是因为画家们对自然万物的洞察和领悟。
本文着重探究两宋时期工笔花鸟画的艺术性及其表现。
关键词:工笔花鸟画;宋代花鸟画;植物形象;艺术性中图分类号:J2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5-0174-01一、前言中国花鸟画由最初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到形成一门独立的画科,经过了十分漫长的岁月。
而在两宋时期,工笔花鸟画成为花鸟画的鼎盛时期,其精密不苟的工笔花鸟攀上了新的高峰,不仅在花鸟形象上达到精微传神,而且表现出对生活的热情和理想。
凸显了宋代花鸟画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而这种艺术性在绘画中的体现,通过一幅幅宋人花鸟画中就能感受得到。
在艺术形象上,所绘之物鲜明具体、生动灵巧;在艺术手法上,绘出的物象细致精微、传神多样;在艺术结构上,丰富完整且不失严谨的画面布局体现出恬静淡雅的诗意情趣。
总而来说,“形神兼备”是工笔花鸟画的最高境界。
宋代花鸟画的艺术性一直影响着现代的花鸟画创作,在中国绘画史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二、艺术形象的鲜明具体性宋代花鸟画所描绘的对象都是大自然中的生灵,我们会被每一幅宋人册页栩栩如生的气魄所感染。
就算是一幅小品,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也大气磅礴、动静有序,画面上的一弯叶,一丛花,都充满了自然的灵气。
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而想要使笔下所绘之物生动灵巧实属不易。
宋代院体花鸟画的艺术特点

宋代院体花鸟画的艺术特点宋代院体花鸟画的代表性及艺术特点:花鸟画是宋代宫廷画院绘画的重要类别,在艺术上大大超越了唐代。
宋代宫廷花鸟画家极重视对动植物形象情状的观察研究,他们笔下的花果草木,务求生动逼真,合情合理,一丝不苟。
其表现精工细丽,设色浓重典雅,造型周密端庄,反映出宋代宫廷贵族的审美特征。
宋代院体花鸟画之所以能够在传神方面达到很高的境界,在于能够从自然万物中直接取得,生意趣味浓厚是其重要的特征,当时众多的作品具备这样的素质。
将作品归类来看其特征:第一,纯画花卉者:赵昌《杏花图》花朵明媚嫣然,盈盈有绰约之姿。
刘益画莲塘背风荷叶百余,其中独有一红莲花半开,创意颇佳。
此类画花,调粉弄朱求得鲜华之色与摇曳俯仰之姿。
第二,花果带蜂蝶禽虫者:崔白《杏花双鹅图》杏树下有两鹅,其一欲鸣,另一临流唼花片。
林椿《桂竹翠鸟图》桂花竹叶,游蜂上下飞舞,翠鸟偷窥。
此类讲求物象之间呼应关系,独具生动情趣。
第三,带景禽兽者:崔白《秋塘双鹅图》红蓼清波,双鹅游于其中。
李迪《雪树寒禽图》一鸟立于枯枝上,旁有雪竹,空中飞雪如粉点。
此类画追求特定景致的意境。
第四,禽兽相戏或相斗者:李迪《鹰熊图》在峭壁岩中,鹰熊相互顾盼,隐隐动犄角之机。
陈居中《五鹑图》其两相斗,其两驯扰,另一伏于坡下草间延项窥伺得蓄怒之状。
此类作品传得物象动势之神态。
以上的归类并不是绝对的,目的在于突出画面的特征。
这一幅幅画作栩栩如生、宛然若动。
花盛叶茂,果实灿烂,俯仰有体,布景有致。
花鸟相伴,意趣颇多,游蜂栖蕊,飞鸟窥实,虫穿绿叶。
禽兽之态各得其情,戏水眠栖翻飞顾盼,独立相斗哺乳觅食,安祥嬉戏鸣噪捉攫。
自然之丰富多采,可谓气韵生动,情趣活泼。
院体还专指南宋画院有代表性的画家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等人的作品宋代院体花鸟画的代表性及艺术特点:花鸟画是宋代宫廷画院绘画的重要类别,在艺术上大大超越了唐代。
宋代宫廷花鸟画家极重视对动植物形象情状的观察研究,他们笔下的花果草木,务求生动逼真,合情合理,一丝不苟。
宋代工笔花鸟画对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影响

【中国美术研究】宋代花鸟画以其精妙的构思技巧,广博的美学内涵,华美的设色风格成为后人临摹学习的美学源泉。
由于宋初的最高统治者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宋徽宗时期便设立了翰林书画院。
这一庞大的绘画体系吸引了大批绘画艺术人才,因而这一时期名家辈出,绘画取材之广,也就最终造就了花鸟画的繁荣气象。
一、宋代工笔花鸟画出现的社会背景宋代的工笔花鸟画在整个花鸟画史上到达了巅峰水平,如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云:“花鸟,至宋实为最盛之时代。
”北宋初期多推崇黄筌的绘画风格,到中期以徐煕和崔白为主,后期在皇帝赵佶的倡导下追求写实,至工至细,为工笔花鸟画做了稳健铺垫的同时也为花鸟画坛注入了新的画理和画技。
在经济方面,百姓生活富足,市场经济繁荣;政治方面,生活稳定,社会祥和;教育方面,“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样的潮流被社会所带动。
整个宋代在经济、文化、政治上空前发达,宋代的花鸟画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走向了巅峰。
二、宋代工笔画鸟画发展的风格特点(一)强调写实精神五代时期的两大画家———徐煕、黄筌对宋代初期的花鸟画影响十分广泛。
在此时期,受宋明理学的影响,画家们普遍注重写生与写实,他们追求写实的表现手法,追求自然美,细致地描绘大自然的各种形态,力图把大自然的生命真实记录下来。
如北宋画家赵昌,是追求画面写实性的代表画家。
赵昌极其擅长花鸟写生,因此别名“写生赵昌”。
他在写生创作中十分注重从大自然中观察,感悟,而后用写实的手法将自然界中的花鸟、草木的真实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宣和画谱》云:“作折枝极有生意,傅色尤造其妙。
兼工于草虫,然虽不及花果之为胜。
”也有史料记载,赵昌经常在太阳还未升起之时就外出写生,仔细观察各种植物的各种形态。
正是这种求真务实的写生态度,使他的作品生动、自然、灵活。
《写生蛱蝶图》是赵昌的代表作品之一,其花、鸟、虫、草刻画得极为生动传神,历来被认为是临摹学习花鸟作品之典范。
这幅画描绘了蝴蝶围绕着芦苇、野菊等翩翩起舞的画面,生动灵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折枝花鸟画构图的简约美探究
作者:梁鹏
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6年第05期
摘要:折枝花鸟画起源于唐,发展成熟于宋,构图以截取一枝或几枝的方式入画,以少胜多,以微见宏。
其典型性构图贯穿整个花鸟画史,成为一种美的典范。
以宋代折枝花鸟画为例,从题材、物象、程式及其象外境几方面来探索折枝花鸟画构图的简约美,并结合自身临摹与创作感受探讨折枝花鸟画构图在创作中的运用。
关键词:宋代;折枝花鸟;构图;简约美
创作一幅画,首先要立意,其次需要通过构图去体现,只有把构图处理好了,才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立意和情感。
因此对于整幅画来说,构图显得尤为重要。
构图法是指画面的布局,即章法。
“顾恺之称作…置陈布势‟,谢赫…六法论‟中叫做…经营位置‟。
…经营位置‟在…六法‟中极为重要,唐代张彦远认为这是…画之总要‟,明代李日华说…以六法言,当以经营为第一‟。
中国画章法讲究立意定景,要求在画面上…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根据画面结构的需要,运用宾主、呼应、开合、藏露、繁简、疏密、虚实、参差等对立统一法则来布置章法,并巧妙地处理画面的空白,使无画处皆成妙境。
”
一、宋代折枝花鸟画构图的研究现状
“折枝”是中国花鸟画的表现形式之一,画花卉时,截取其中的一枝或几枝入画,故名。
折枝花鸟的形式起源于唐,发展成熟于宋。
折枝花鸟画构图崇尚“简”,总体上是以少胜多,以微见宏,充分体现了画家的形式追求和审美意识,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经典图式。
近现代的一些理论家、学者对宋代折枝花鸟画构图研究颇多,主要涉及构图程式、构图产生的意境以及构图所呈现出的艺术美,但不足的是,有关折枝花鸟构图的简约性、简约美均未涉及,本文以宋代折枝花鸟画构图为视点,从题材、物象、程式及其象外境几方面来剖析折枝花鸟画构图的简约美。
二、宋代折枝花鸟画构图分析
折枝花鸟画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追求“空”,无论在画面的构图、用笔还是题材等各方面都有所体现,这也是文人画与院体画的区别,历代文人们喜欢寄情诗画,远离政治,在诗画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操。
(一)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
1.题材典型
从宋代所流传的折枝花鸟画作品看,一般选取的都是生活中常见且有特定寓意的花卉和禽类,这与画家所处的时代及自身所承载的角色有关。
折枝花鸟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有梅、兰、竹、菊、荷花、桃花及水仙。
从现存下来的绘画作品中可见荷花是个比较典型的题材,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为历代文人所喜欢,其中代表性的如宋人《出水芙蓉图》,画面截取一花一叶,凝聚了画家对生命的关注,恬静优美的画面中映射出宁静和谐的诗意。
此外,表现梅的如王冕《墨梅图》、表现兰的如元代赵孟坚《墨兰图》、表现竹的如文同《墨竹图》、表现菊的如朱绍宗《菊丛飞蝶图》、表现桃花的如赵佶《桃花山鸟图》、表现水仙的如宋人《水仙图》。
对于画家来说,在情感上这些题材本身在折枝花鸟中也几乎成了简约的代名词。
2.物象较少
从中国历代优秀花鸟作品来看,绝大部分都是画面选取的物象较少,一般就是两三个。
中国文人喜欢含蓄,注重象外意,往往选择一两个能表达或宣泄自己情感的物象来表现,而折枝花鸟画独特的图式便是最好的体现。
宋徽宗赵佶的《五色鹦鹉图》中只有两枝梅花和一只鹦鹉,大片留白,构思巧妙,精简的画面给人以简约明快的审美享受。
此外,比较典型的还有出自宋人的《水仙图》,该画只选取了一株水仙花的上半截,水仙花五根带状的叶子充满整个椭圆形的画面,巧密的构思,空灵简约的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水仙花摇曳但又含蓄的美丽身姿。
(二)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在历代花鸟画家不断的探索下,折枝构图已形成其特定的程式。
这些被符号化了的程式构图有其特殊的魅力,因其简约概括的特性,“符号化”的构图为历代折枝花鸟画家所钟爱。
1.“s”型
在折枝花鸟画所有的构图中,“s”型构图有其独特的魅力。
这种构图形式既体现了中国画传统左旋右转的构图思想,也生动地表达了起、承、转、合的布势手法。
如宋代崔白的《寒雀图》简约生动的画面,观者视线随着画中灵动的麻雀组成的动态不自觉地移动,画面富有浓厚的趣味性和生命感。
此外,文同的《雪竹图》中“s”型构图在视觉和心理上给观众一种婉转起伏、流畅优雅的节奏律动感,彰显了自然生命的勃勃生机。
2.“v”型
“v”型构图有着一种特殊的张力,起到稳固画面的作用。
“v”型折枝中较为典型的为宋代吴炳的《竹雀图》,画面中两根粗短向左右两边伸展的老竹形成了“v”型符号。
简约的画面中,安静的竹子、打盹的小鸟,形成了一种静谧祥和的自然之趣。
此外,典型的“v”型构图还有宋人的《碧桃图》等。
3.“c”型
“c”形构图特征为画面大部分被物象包围起来,只留一个透气口。
这种构图极具生命活力,动势感强烈。
如宋人的《瓦雀栖枝图》就是典型的“c”型构图。
画面由两枝向上呈包围态势构成“c”型的树梢和灵动错落的几只小鸟组成,画面上方留下的气口,也称“活口”,象征着花鸟顽强的生命力,体现了画家高超的布局能力和表现力。
4.“△”型
折枝花鸟中一般是以不等边的“△”构图出现,这样既有变化而又稳定。
“△”的三个角不一定都在画面中,有时可以延伸到画面之外。
林椿的《果熟来禽图》,从画的左上方的四分之一处斜出一根枝干向画面的右下角延伸,枝干上站立一只可爱的小鸟,而画家巧妙地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左下方鲜美的果子上,形成稳固的三角形,画面布置合理简约,营造了一种甜美的画面感。
(三)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
不论画家还是诗人,总喜欢把人生抱负或思想情感寄情于自然万物,喜爱赏花弄草,托物言志,折枝花鸟画则是人们热衷的表达方式之一,以微见宏是折枝花鸟画的一个重要特点。
如马麟的《层叠冰绡图》,两枝梅花从画面的右边伸入,一枝向上,一枝先上继而向下,每枝布花十余朵,画上面有宋宁宗皇后杨氏题诗:“浑如冷蝶宿花房,拥抱檀心忆旧香。
开到寒梢尤可爱,此般必是汉宫妆。
”画中所画梅花是著名的绿萼梅,画家这样布局是为了表现梅的脱俗高贵,梅枝浓黑,梅花洁白,再加绿萼衬托,给人以清幽不失艳丽、冷香外露端庄之感,画面简洁而寓意深刻。
再如,梁楷的《秋柳双鸦图》,画面秋柳一枝,苇草几根,两只寒鸦。
秋柳位于画面中间,略感萧瑟,但两侧的寒鸦一个张翅欲落,一个挥翅腾起,为萧瑟的秋天增添了几分生机。
画面空而不寂,意趣独特,折射出画家对生活的喜爱,映照了其天真烂漫的心境。
三、宋代折枝花鸟画的构图方法学习与运用
中国绘画讲究传承,学习前人的优点和精华是每一个绘画热爱者和画家的必修课,纵观中国绘画史,凡历代取得成就的画家,无不是大量临摹学习古人的优秀作品,最后通过自身的勤奋努力才形成自己的风格。
在学习宋人折枝花鸟画过程中,笔者汲取到了很多营养。
在学习国画专业以来,笔者临摹了大量的宋人折枝花鸟作品,其中宋代马兴祖的《疏荷沙鸟图》是由一枝顶着莲蓬枯老的荷杆由画面右侧下方四分之一处斜出,向左上方延伸,荷杆上立着一只小鸟,小鸟抬头盯着上方的蚊子看,画的下面还有一片残破的莲叶。
整个画面十分简约,生动有趣,深刻体味了宋人折枝花鸟构图的简约美。
此外,笔者创作的一幅名为《墨荷睡鸟图》,画面左侧几根荷杆顺势而上,上面散落三片荷叶,一朵刚开放的荷花直直伸到最高处,画面下方向右边斜出一根荷干,上面蹲着一只小鸟。
从画面整体来看,其实这幅画算是“v”型构图,画面简约平稳。
荷花正艳,水鸟熟睡,营造出一种夏日午后的静谧恬美的景象。
折枝花鸟画表现更多的是象外意,所以在临摹和学习折枝花鸟画构图所传递简约美的同时,更应专注画面背后所蕴藏的画家内心情感及其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画,从而创作出有思想有情感的画作。
参考文献:
[1]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
[2]邓乔彬.宋画与画论[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刘文斌,王岚.古画.临摹.实技——花鸟篇·两宋部分[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2.
[4]杨柳,孙悦.古画实技临摹——花鸟篇·两宋部分[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8.
[5]傅抱石.中国绘画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6]边平恕. 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吴昌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于永顺主编.艺术美论[M]辽宁.辽海出版社,2011.
[8]张泠,砚琪等.五代宋元花鸟名画[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7.
[9]李彦霖.宋代花鸟画内容题材与布局技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2.
[10]孙忠冉.探索工笔花鸟画构图形式的演变[D].河北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
梁鹏,江苏师范大学,2015级在读研究生。
研究方向: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