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院体花鸟画的代表性及艺术特点
传统中国画中宋代院体花鸟画的价值

意境深远,引人 遐想
艺术风格独特, 具有时代性
文化价值
宋代院体花鸟画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了中国画独特的审美观念 和艺术风格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 信息
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 的影,具有极高的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宋代院体 花鸟画在构图、色彩、 笔墨等方面具有独特 的艺术风格,具有极 高的艺术价值
添加标题
对国际文化交流的影响:宋代院体花鸟画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国际文化交 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和艺术提供了重要窗口。
宋代院体花鸟画在当代的价值
历史地位:宋代 院体花鸟画是中 国传统绘画的重 要组成部分,具 有极高的艺术价 值和历史地位。
艺术价值:宋代 院体花鸟画以精 湛的技艺和细腻 的表现手法,展 现了自然之美和 生命之力,成为 当代艺术家学习 和借鉴的重要资
宋代院体花鸟画在历史上的影响
添加标题
对后世绘画的影响:宋代院体花鸟画在构图、色彩、笔墨等方面对后世绘画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画的重要流派之一。
添加标题
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宋代院体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 内涵和历史信息,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添加标题
对艺术市场的影响:宋代院体花鸟画在艺术市场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影响力,成为 收藏家和投资者追逐的热点之一。
当代艺术家对宋代院体花鸟画的传承与创新实践
传承:当代艺术家对宋代院体花鸟画的临摹与学习,继承其笔墨技巧和审美观念
创新实践:当代艺术家在宋代院体花鸟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观念和创作手法,进 行创新实践,形成新的艺术风格
融合中西:当代艺术家在中西绘画技法上寻求融合,以宋代院体花鸟画为基础,借鉴西 方绘画的色彩、构图等元素,进行创作
宋代院体花鸟画艺术特点刍议

二、 宋代院体花鸟画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品
宋代 宫廷的花鸟 画家 创作态度一 丝不苟 ,非 常 重视对动植 物动 态 、 形状等 的研究观 察 , 他们描绘 的
花果草木 , 在形状 、 色泽 、 特点上追 求生动逼真 。作 品
大都设 色典 雅 , 造型端 庄 , 刻 画精工 富丽 , 作 品的艺 术特点都折射 出宋代宫廷贵族 的审美特 征。宋代院 体花 鸟画的代 表人物 主要有 赵估 、 黄居 案、 崔 白、 林
椿、 李 安忠等 。 黄居案精于 勾勒 ,表现 的是精工富丽 、宁静平 和、 细腻艳 丽的“ 黄家 富贵 ” 之风 , 代表 作 品有 《 山鹧
又如赵佶的杏花鹦鹉图一株盛开的杏花用淡墨勾勒后施白粉敷色渲染一只鹦鹉栖息在枝头鹦鹉的背部用重色渲染胸脯用笔点簇而成这种笔法让鹦鹉的绒毛有一种真实的质感画面中花的娇艳妩媚树干的挺劲树叶的簇簇而动以及乌兽的动态刻画都体现出赵佶高超的绘画写实技巧
宋代 院体 花 鸟 画艺术 特 点 刍议
◎鄢 彬 彬
( 黄河水利职业技 术学院 , 河 南 开封 4 7 5 0 0 4 ) “ 院体画 ” 是 中国画的一种 , 又称 “ 院体 ” “ 院画” ,
、
宋代 院体花 鸟画的艺术风格成 因
雁, 注重写生 , 精 于勾勒填彩 , 线条 劲利 如铁丝 , 设色
淡雅 , 在继承黄筌 、 徐熙两体 的基础上 另创 出一种清 雅疏秀的风格 , 代 表作 品《 双喜图》 。崔 白的艺术风格 对院体 花乌画的兴盛产生很大的影响。
南宋院体花鸟画审美特征浅析

南宋院体花鸟画审美特征浅析南宋时期的绘画继承了五代、北宋的优良传统,达到了新的高峰。
而院体画是南宋画院中流行的一种绘画风格,其特点是多从写生出发,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清丽典雅。
院体画的形成,与南宋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密切相关。
宋徽宗赵佶崇尚文艺,奖励提倡绘画创作,尤重书画院建设,政府大力支持画家外出写生,并多方搜集名家真迹,对创作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后来人把他当作院体画的开山祖。
1、花鸟画在总体上偏向于自然。
文人画自顾恺之“笔迹周密,乃称士气”以后,就在追求物象形似的同时,又注意精神表现和笔墨情趣。
南宋院体花鸟画在追求物象形似的基础上,也讲究笔墨的趣味,强调物我两忘,从而形成了它别具一格的自然画风。
如此造就了一批“胸有成竹”,擅长描写各种动植物的画师们,他们以敏锐的观察力,及熟练的绘画技巧,以真实而鲜活的动植物入画,给观者一个自然美好的世界。
但随着对外交流增加,文化交融,中西合璧的元画也对院体花鸟产生了一定影响。
2、南宋院体花鸟画,首先是内容形式的要求。
宋代皇帝都喜欢书画。
他们大量收藏历代名画,并且本身就有爱好绘画的兴趣。
因此宫廷中就需要很多画工。
再者宋朝的科举制度,已经将艺术纳入考试范围之内,很多文人热衷于艺术。
从这里看,文人不但愿意做官,还想有高雅的艺术爱好。
这样的一种社会氛围,是院体画繁荣的重要原因。
再者宋朝文人讲究个人修养,主张“温柔敦厚”,那么,文人在绘画上的追求也会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张炎认为黄筌“多学徐熙野逸之状”。
他说:“似乃徐熙之格,黄家体态,妙处难与俗人道。
”这些话虽然带有贬义,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宋代文人重视个性抒发,讲究笔墨情趣的文人画思想。
画院组织非常严密,画师由著名画家直接聘任,画院具有很强的职业特点,他们服务于宫廷,供职于御画院,是名副其实的官僚机构,是科举制度的产物。
当然,南宋画院制度的建立,本身也包含了民间艺人参与创作,自发性创作的积极性。
3、北宋院体花鸟画“以形似”为美,南宋院体花鸟画“以韵味”为美。
北宋院体花鸟画与文人花鸟画比较研究

北宋院体花鸟画与文人花鸟画比较研究
北宋院体花鸟画和文人花鸟画是两种不同的花鸟画风格。
院体花鸟画为宫廷画风,文人花鸟画为士人个人风格。
1. 创作特点
院体花鸟画一般以写实手法为基础,注重细节和造型的准确性,色彩鲜艳,运用金笺绢帛的表现手法,使作品具有宫廷画的华贵感和严谨性。
文人花鸟画则更注重意境和氛围的营造,追求独特性和意义性,运用意象和诗意进行表现。
2. 创作主题
院体花鸟画以花鸟虫鱼等自然形态为主题,注重细节和形态的表现,常用于宫廷礼仪和装饰。
而文人花鸟画则具有更广阔的主题和表现方式,不仅关注自然形态和细节,更注重表现作者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和感受,因此涉及的主题也更加丰富多样,包括传统文化、神话传说等。
3. 创作意义
院体花鸟画一般代表着宫廷文化的高雅和严谨,意味着皇帝的功德和繁荣。
文人花鸟画则寄托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思想,强调观察、思考和创造的过程。
他们所追求的并不是形态的完美,而是通过颜色和情感等方面,使作品更符合自己的想法和世界观。
总之,院体花鸟画和文人花鸟画有各自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创作手法,各有所长。
但两种画风之间的差异也让花鸟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呈现不同的风貌和意义。
宋代花鸟画的特点与艺术价值评析

宋代花鸟画的特点与艺术价值评析导言在中国绘画史上,宋代被誉为是花鸟画的黄金时期,该时期的花鸟画以其独特的特点和卓越的艺术价值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宋代花鸟画既继承了唐代花鸟画的传统,又在技法、表现手法上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从技法、题材、内容以及艺术价值等方面对宋代花鸟画的特点进行深入探讨,并对其艺术价值进行评析。
技法的创新与发展平法与摩渲法的应用宋代花鸟画在技法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与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是平法和摩渲法的应用。
平法是指用平纸就笔、不使用水与颜料的绘画方法,它使画面呈现出平整、均匀的色彩效果,加强了画面的整体和谐感。
摩渲法则是用刷子在颜色尚湿的状态下进行涂抹和推擦,以此来创造出丰富细腻的色彩层次感。
这两种技法的应用使得宋代花鸟画达到了色彩的丰富和表现层次的深度,使画面更加生动而立体。
宋代花鸟画的线条表现在线条的表现上,宋代花鸟画注重捕捉事物的生动性和形态特征。
画家通过精确的线条勾画,将花鸟的神态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纸上。
他们不仅追求线条的细腻和洗练,还注重线条的变化和流畅性,使画面更具有节奏感和动态感。
这种线条表现方式的运用,使得花鸟的形象更加栩栩如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题材与内容的多样化花鸟并茂的作品宋代花鸟画注重将花与鸟结合在同一幅画中,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
画家们通过对花鸟的精确观察和描绘,使这些作品呈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们通过细致入微的笔触,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花鸟的形态特征,赋予作品以自然的美感。
虫鱼草木的丰富表现除了花鸟之外,宋代花鸟画还注重对虫鱼草木等小动物和植物的表现。
画家们通过精确的描绘,使这些虫鱼草木在画面中栩栩如生,充满生机。
他们不仅重视虫鱼草木的外貌特征,还注重描绘它们的生活习性和情感表达,赋予作品以更多的情感色彩和思想内涵。
艺术价值的评析宋代花鸟画的审美趣味宋代花鸟画以其精湛的技法和独特的题材,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这些画作体现了画家对花鸟以及自然界的深刻观察和理解,展现了画家独特的审美趣味。
隐喻和象征:宋代工笔花鸟画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隐喻和象征:宋代工笔花鸟画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宋代是我国古代宫廷画繁荣发展的时期,这种围绕着封建帝王将相生活、朝政而进行的绘画,在北宋时达到鼎盛,此时的宫廷花鸟画从绘画技巧、绘画题材、语图关系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也体现出了较高的水平。
花鸟画源自新石器时代,在历史长河中逐步脱离其他画种,成为独立画科。
唐至五代之后,花鸟画蓬勃发展,跃居于人物画之上,由单一的图画表现形式逐步转换为语图结合的表现形式,与山水画并驾齐驱。
宋代的工笔花鸟画五代末至北宋初,工笔花鸟画开始走向成熟,绘画中的语图关系也发生了改变。
北宋之前,绘画更加注重对宗教的传播宣传,北宋的文人画和宫廷花鸟画兴起之后,绘画创作从叙事层面转向写生层面,诗词介入画作的文人画和叙事题材的写意画逐渐兴起。
以文治天下是宋朝的国策,这个国策大大促进了宋代文化的发展。
伴随着这种文化的转型与繁荣,宋代绘画美学的新思想、新领域都得到开创与繁荣发展。
北宋的花鸟画,形成了以黄筌、徐熙为代表的两大流派。
黄派重形、色,技法上以勾勒染色法表现;而徐派则创立落墨法的表现形式,重作品意的表达。
徐、黄两派也逐步形成了中国花鸟画的两大风格流派——写意和工笔。
宋徽宗时期,宫廷画院机制已经完全成熟,宫廷花鸟画在当时已经占据画坛的主流地位。
北宋宫廷花鸟画语图合体的形式主要有诗与画的合体,最常见的是诗与画的合体,包括题画诗、诗意诗等。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构图开阔,以略带俯视的角度,用石青石绿的色彩渲染了高山和江河,展现了大江大河的气势磅礴。
画中的村、桥、亭等建筑巧妙地与山川河流结合在一起,形成视觉重点,将自然山水描绘得秀丽壮美,是一幅既写实又富理想的山水画作品,体现出当时宫廷山水画的主流风格。
宋代工笔花鸟画的艺术特色宋代的工笔画画面以方或圆为形状,从小处入手,以小博大,用熟练的构图手法、各种各样的画作对象以及简单写实的线条勾勒来蕴含广阔的意境,表达自己的主题思想。
宋徽宗的《竹禽图》宋代工笔花鸟画的布局方式一般分为折枝花鸟画和折枝全景花鸟画两种。
宋代宫廷花鸟画的特点

宋代宫廷花鸟画的特点宋代宫廷花鸟画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在世界艺术史上也占据着显著地位。
宋代宫廷花鸟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写实和创新并重宋代宫廷花鸟画注重写实,力求以形象真实、细腻入微的手法描绘花鸟的神韵。
画家们不仅擅长将花鸟形态、毛色、气息等细节刻画得栩栩如生,同时也注重把握自然界中花鸟的气氛、环境和时刻,营造出丰富的画面效果。
宋代宫廷花鸟画的写实性为后世绘画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和借鉴。
尽管宋代宫廷花鸟画注重写实,但画家们并不满足于对自然界的纯粹还原,而是通过主观加工和创新,赋予作品以个人风格和情感色彩。
这种创新体现在画家们将自己对花鸟的理解和感悟融入到作品中,使得画面更富有生命力和情感表达。
二、精细绘画和意境共存宋代宫廷花鸟画以精细绘画为主要技法,画家们注重用细腻的笔触、精确的线条和高度细致的描摹来表现花鸟的形态和细节。
他们追求画面的自然和真实,通过十分细致的处理,使得花鸟在画面中栩栩如生,观者可以感受到花鸟的美丽和生动。
与此宋代宫廷花鸟画也非常注重意境的表达。
画家们通过构图、配色、线条的安排等手法,营造出充满诗意和意蕴的氛围。
无论是将花鸟置于自然景色之中,还是通过抽象的笔墨表现来传递情感,画家们都力求在绘画中创造出深深的意境,使观者在欣赏画作的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美好。
三、取法于古人并有所发展宋代宫廷花鸟画继承并发展了以前历代花鸟画的学术传统,使其更加完善和丰富。
画家们在绘画实践中取法于古人的精神和技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突破。
他们不仅熟悉并研究了前代名家的作品,还吸收了国内外各种绘画流派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宋代宫廷花鸟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远的影响力,对后世的花鸟画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不仅为后来的绘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总结:宋代宫廷花鸟画在写实性和创新性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平衡,既注重描绘花鸟的形态和细节,又赋予作品以个人风格和情感色彩。
宋代院体花鸟画设色风格探究

宋代院体花鸟画设色风格探究摘要:宋代院体花鸟画在中国花鸟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以“写实”为主的工笔花鸟画也在宋代达到了巅峰。
宋代院体花鸟画在受到当时统治者的影响下,整体呈现出赋色浓艳,华丽富贵,细腻写实的画风,并且这股画风成为了中国美术史上院体画的整体审美方向,影响至今。
而色彩作为表现中国画意境最为直观的第一感觉,宋代院体花鸟画的设色一直以来都被其后的中国画家所效仿。
关键词:花鸟画;院体;设色(一)代表画家及风格北宋社会安定,繁荣昌盛,诗书画印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皇家贵族以及民间审美都趋于偏向院体画风。
初期,以黄荃、黄居寀父子为代表的院体花鸟画以造型严谨、赋色浓艳画风为主。
直到崔白后,院体花鸟画的设色才有一定的变化。
后期,受宋微宗赵佶的影响和推崇,院体花鸟画分成了两种形态,一种是延续了崔白画风严谨工细的花鸟画和以赵佶为主的写意形态的花鸟画。
南宋院体画风虽并没有太大改变,现出更加多样的染色方法,设色依旧有的浓艳,有的清新淡雅。
以下,通过几个有代表性的院体画家来阐述宋代院体画的设色风格。
一、黄家父子黄荃的花鸟画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小笔精细勾勒,先用淡墨晕染再上颜色较多,黄荃相比唐代画家用墨晕染,则更加注重用淡墨晕染,不见墨迹,又能使艳丽的颜色相对沉着,既雅致又不失风韵。
黄居寀虽然子承父法,但在用色上却得己之道,以《山鹧棘雀图》为例,画面上几只禽鸟的设色可以参考其父黄荃的《写生珍禽图》,但山石树干则使用了较为浓重的墨色,先勾勒皴擦再着色的方法描绘,使用墨色浓淡来区分山石的块面,制造山石的凹凸感,线色相融,虽然整体色彩较淡,但整幅作品还是未跳脱当时“富贵”气象,以至于宋人评黄家父子“父子俱入神品,惟居寀一家云”。
二、崔白崔白进入画院后将院体画推向了新的高峰。
崔白用色特点是综合了黄家和徐熙的的两种风格,用墨和赭石诸多,营造的意境更加疏逸。
代表作《寒雀图》用墨色和浅绛设色,枯树用湿润的墨色,不加其他颜色晕染,营造冬日树枝的伸展和倔强,墨色又更加的湿润饱满,在麻雀的设色脱去追求墨韵的晕染来营造画面效果,通过在麻雀的头,肚,翅尾和翅羽用赭石和白灰来晕染,使麻雀更加灵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院体花鸟画的代表性及艺术特点:花鸟画是宋代宫廷画院绘画的重要类别,在艺术上大大超越了唐代。
宋代宫廷花鸟画家极重视对动植物形象情状的观察研究,他们笔下的花果草木,务求生动逼真,合情合理,一丝不苟。
其表现精工细丽,设色浓重典雅,造型周密端庄,反映出宋代宫廷贵族的审美特征。
代表人物与作品是赵佶即宋徽宗,北宋画家,书法家。
在政期间,扩充画院,兴办画学,鉴藏古画,编纂《宣和画谱》,使的宋代宫廷画院人才济济,达到我国宫廷绘画最兴盛的时期。
赵佶长于工笔花鸟画。
代表作《芙蓉锦鸡图》。
宋代是花鸟画空前发展的时期。
一方面有画院画家应宫廷堂壁装饰之需而创作的承袭五代“黄家富贵“的花鸟画风;另一方面文人士大夫的水墨花鸟画也形成了独特的体系,与院体花鸟画并存而形成鲜明对比。
院体花鸟画的繁荣,宋朝历代皇帝特别是宋徽宗的大力提倡起了重要的作用,涌现出了一批技巧高超的花鸟画家,崔白影响尤大。
黄筌介绍(课本)(课本)崔白:字子西,濠梁( 今安徽风阳) 人,生卒年失考。
宋神宗熙宁初为画院艺学,擅画花竹、禽、鸟,尤工秋荷凫雁,注重写生,精于勾勒填彩,线条劲利如铁丝,设色淡雅,在继承徐熙、黄筌两体的基础上别创出一种清雅疏秀的风格。
崔白还精于道释人物鬼神。
他对院体花鸟画的兴盛产生很大的影响。
《双喜图》是他的传世名作。
(课本)赵佶(1082 一1135 年) :宋徽宗赵佶政治上昏庸无能,但酷爱艺术并极有造诣。
他在位时扩充翰林图画院,提高画家的社会地位,建立比较严格的考核制度,并经常亲自进行指导。
他还广泛搜集历代文物,命下臣编辑《宣和睿览集》、《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汇刻书法《大观帖》等。
他亦善书法,书风坚劲秀挺,被称为“瘦金书“。
擅绘画,尤工花鸟。
代表作有《听琴图》、《芙蓉锦鸡图》、《瑞鹤图》等,大约均系代笔而署宋徽宗御制。
所以留传至今确为宋徽宗本人所作的画并不多。
<芙蓉锦鸡图》是北宋徽宗赵佶的代表作之一。
该画所描绘的是:一只毛羽绚丽的锦雉落在芙蓉花的枝上,压得芙蓉摇曳生姿,锦雉凝神注目蝴蝶的神情动态,芙蓉花娇弱妩媚的姿容,都描绘得生动感人;左下角菊花向斜上方生长的姿态优美。
这幅画描写了花枝和禽鸟的动态,芙蓉把锦鸡压得很低,栩栩如生,三种形象连在一起,构成了整体效果,使得整幅画既具体精到,又典雅堂皇,设色艳丽,充满活泼与吉祥的气氛。
它体现了宋代花鸟画的成就及其特色,也代表了“院体”花鸟画的一种艺术风格。
:“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黄派之画多写禁中珍禽瑞鸟,奇花怪石,用笔工整,设色堂皇。
此派画法,以细挺的墨线勾出轮廓,然后填彩,后人评为“勾勒填彩,旨趣浓艳”。
而徐熙江南处士,“多状江湖所有,汀花野竹,水鸟渊鱼。
”此派画法多作粗笔浓墨,略施杂彩,而笔迹不隐,素有“落墨花”之称。
黄筌画派、徐熙画派都为五代花鸟画派的一支,黄居西蜀画院统治地位。
入宋后,画风延续将近一百年,当时花鸟画无不以“黄家体制为准。
”“黄家富贵,徐熙野逸”,这五代花鸟画著名的“黄徐体异”,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
千百年来,传统花鸟画家无不追踪黄、徐二人,汇聚起“院体工笔花鸟画”和“文人写意花鸟画”两大主流;而画论研究者亦无不关注“黄徐体异”这个话题,认为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提出的绘画风格问题,开创了绘画艺术风格评论的先河。
虽然历经千百年来,至今现代绘画美学研究者,依然十分注重这个话题,因为这是宫廷审美理想与在野审美理想的典型表现。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对产生“黄徐体异”的地域文化背景、具体画法的差别,提出一些看法,以求正于方家。
一、黄荃徐熙花鸟画的地域文化背景作为五代北宋宫廷院体风格的黄筌花鸟画,是中原文化高度艺术成就的结晶。
发生在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是在比长江流域地区气候相对寒冷、地貌变化不大、物产相对贫瘠的地理环境里,人得依靠集体力量维护生存为起点来发展的。
因此严密的宗法政治制度并儒治社会、宫廷统治的坚强意志力、中原人对宫廷坚固的向心力、艺术在宫廷紧随儒治起端正社会风气的政教功用,为中原文化特点。
这里宫廷绘画发生之早,在西周初年就有“武王、成王伐商图及巡省东国图”的创作①,汉代起设宫廷绘画机构,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到五代西蜀正式建立宫廷画院,历经千年有稳固发展的历史。
宫廷绘画有两个贡献很突出:一是凝练出千年不移的绘画“六法”论,重视骨力表现的工笔色彩画法。
二是以此画法确立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画种。
在唐代所完成的花鸟画独立形态,能在图《花鸟轴》一见大概。
五代西蜀宫廷画院的黄筌,即是在中原唐代文化转移到西蜀之后,将宫廷院体花鸟画推向登峰造极地步的人物。
而徐熙的花鸟画天才,则是受长江流域楚地江南地域文化之蒙养。
此处所言“楚地江南”,系指湖北、湖南“正楚”地和战国中期起广大江南吴越也成为了楚地的“泛楚”地区。
指出这一点,是因为徐熙的家乡在邻近湖南洞庭湖的江西进贤钟陵乡,即是属于泛楚地区范围内。
楚地江南地理特点是多崇山峻岭和幽川平湖,往往云雾缭绕的眼前景色产生奇思幻想,江河湖海的多水景观酝酿高深莫测,气候温和的丰富植被既因品种各异启人艺术、又因物产丰饶适应个体生存。
所以这里出丰富想象、自由奔放的楚文化以及逍遥自在的江南文化,多自由个性的隐逸人士。
事实上该地区,既有道教的著名葛洪之隐,更有大隐士陶渊明的存在;并且首开“非画之本法”的绘画“逸品”,产生了隐逸绘画重水墨表现的特点。
五代南唐徐熙的“野逸”花鸟画,深深扎根在这地域文化之中。
二、黄荃徐熙花鸟画的画法差别代表中原宫廷绘画与江南隐逸绘画的黄筌和徐熙,两人的人生经历和具体画法都大相径庭。
首先,我们来看他们个人的人生经历:黄筌(903-965),字要叔。
四川成都人。
17岁入前蜀宫廷作画,19岁赐朱衣银鱼,监都院。
后蜀一建立即进为三品官,半年后为翰林待诏,画院权院事,赐金紫。
累迁如京副使。
一生中因画道出色多次受赏赐。
两个儿子也因继承了父画风而飞黄腾达,如黄居宝为西蜀翰林待诏、水部员外郎;黄居实亦为西蜀翰林待诏。
965年北宋灭西蜀,宋太祖仍厚赐黄筌为太子左赞善大夫。
黄筌画风备受皇家赏识,全家备受皇恩。
徐熙(生卒未详),江西进贤钟陵人。
虽世为江南名族,却处士终身。
追求志节高迈,放达不羁,识度闲放,以高雅自任的心性自由生活;一生志在淡泊。
典型地表现了江南文人的隐逸心志。
由于这种出身背景及生活环境的不同,必然造成了两人在创作题材上的选择差异:黄筌多画宫廷禁御中物,充满富贵气象。
在《宣和画谱》记载的三百余件黄筌作品中,描绘御禽御物的作品如玛瑙盆鹁鸽图、竹石金盆鹁鸽图、架上皂雕图、架上御鹰图等,代表富贵祥瑞的如瑞芍药图、写瑞荣荷图、写瑞白兔图、桃花鸳鸯图、牡丹鹤图、夹竹海棠锦鸡图、蜂蝶花禽图等内容的,占了绝大多数。
虽然也有“水墨湖滩风竹图”等少量非宫廷题材,甚至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卷第三还记载了具有“秋思野态”的《墨竹图》,但这只能说明黄筌艺术修养较为全面的一点。
宫廷生活意趣还是黄筌创作的主流。
而徐熙则多画江湖乡野之物,野逸味浓。
《宣和画谱》记载的二百余件徐熙作品,多写农家水乡感觉。
如写生《家蔬图》、写生葱茄图、茄菜草虫图、苋菜戏猫图、写生草虫图等。
又如穿荇鱼图、藻荇游鱼图、鱼虾图、蓼岸龟蟹图、败荷秋鹭图、宿雁图、寒芦双鹭图等。
还有荒疏感的密雪宿禽图、雪竹图等。
另外也有一些非野逸题材,甚至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记有徐熙专为南唐宫廷作形态富丽的“铺殿花”,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玉堂富贵图》即是,但只说明徐熙绘画全面的修养。
在野意趣的题材仍为主流。
黄、徐创作题材之异,有宫廷受诏创作选材的被动与在野创作的主动择取之差异。
例如黄筌常有“蜀主命筌写鹤于偏殿之壁”、“又命筌于四壁画四时花竹、兔雉鸟雀”(《益州名画录》卷上),“居宝与父筌奉蜀主命同画”(《图画见闻志》卷六)等记载,说明所画题材受制于帝王。
徐熙则不然,野逸题材乃自心修隐移情于物的取材主动。
这种差异,容易因宫廷创作的不自由酿成一种贬黄因素。
除了创作题材之差异外,两人绘画技巧亦有明显的差别:黄筌工整赋色、“小笔精妙”是为其画法特点。
沈括所言“诸黄画花,妙在赋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梦溪笔谈》卷十七),便是对黄筌画法的具体解说。
以现存作品《写生珍禽图》为例,小笔精妙体现于勾线轻细、设色讲究、造型精微三方面。
图中所画蜜蜂,蜜蜂虽在画面上一丁点不起眼,却有常人难到的精工,无论细翅还是蜂足,结构处理毫不含糊,骨法用笔毫不懈怠,赋色表现惟妙惟肖,稍转姿式的踌躇态造型,得雍穆之美;其它草虫与鸟禽画法亦统一在这种风格中。
这样的画法在两宋画院十分盛行,像北宋初期画院画家王凝的《子母鸡图》,就是这种传承的典型。
“富贵”气,除了题材选择外,更以精工细密、精求设色、精谨造型而作风雍穆的画法体现。
另外《德隅斋画品》记有黄筌“水墨老硬”的《寒龟曝背图》,此类画法还应有其它作品,但非主流。
作为黄筌画法特点的《写生珍禽图》反映的,正是“小笔精妙”为典型。
徐熙以“落墨法”为特点。
近年谢稚柳先生《徐熙落墨兼论〈雪竹图〉》一文②,从北宋人记载的徐熙画法,如梅圣俞咏徐熙画诗“年久粉剥见墨踪,描写工夫始惊俗”,沈括《梦溪笔谈》说“徐熙以墨笔为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宋代李荐《德隅斋画品》说徐熙《鹤竹图》“根、竿、节、叶,皆用浓墨粗笔,其间栉比略以青绿点拂,而其稍萧然有拂云之气”,徐熙《翠微堂记》自述“落笔之际,未尝以傅色晕淡细碎为功”等,来理解徐熙“落墨法”,是连勾带染的浓墨与淡墨并用、工细与粗放同在的一种画法。
以此联系“看来”是徐熙“仅存的画笔”的《雪竹图》,其画法“是细和粗的多种笔势与深和淡的多种墨彩所组合而成,它表达了一林竹树,在雪后高寒中劲挺的风神”,认为该画派“在写生的加工上,能敏感地、生动地、毫无隔阂地使对象的形态和神情,完整的再现”。
在图的局部,能见到运用浓淡墨不拘一格的多种笔法的灵气画法。
徐熙也追求工整精微,然而饱含唐代铜官窑花鸟画那种潇洒野态,乃画法妙处,显出了“野逸”特点。
另外徐熙也有“花光艳逸,晔晔灼灼,使人目识眩耀,以此仅若生意可也”的画法。
但“野逸”内涵的“落墨法”才是徐熙画法的最佳代表。
“黄徐体异”的中国花鸟画高峰,意味着中国绘画史脱离中原宫廷绘画一元化画法,进入了表现风格分流的新时期。
中原文化的宫廷花鸟画与楚地江南文化的在野花鸟画,都是中国绘画光辉灿烂的传统。
黄筌风格的宫廷绘画神品格调和实际上徐熙风格的在野绘画逸品格调,是“黄徐体异”的内涵特点。
黄、徐之后,徐的逸性本质被文人发挥形成了写意花鸟画的大河滔滔;黄的骨气本质在两宋形成院体工笔花鸟画的洪流,明初宫廷曾再次出现灿烂的霞光,但以后急剧衰落。
衰落之因,有江南文人对隐逸绘画的偏爱,也与有谬误的沈括之说及文人偏狭习气有关。
其实,宫廷院体花鸟画精微写实、工整灿烂的形态,与文人水墨花鸟画崇尚写放、趋向简笔的形态,既是中国绘画史的平等存在,又是各有独立美学意义的两个典型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