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中考历史复习方案课件(知识网络+要点整合+命题规律):专题(一) 侵略与反抗
2014年中考岳麓版历史最新复习方案---第一单元

基础梳理
综合拓展
第1课时┃ 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北京 人
北京周 距今约 口店龙骨 70万—20 山 万年之间
头部保 留猿类 的特征
打制石器
天然火
基础梳理
综合拓展
第1课时┃ 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考点2 原始的农耕生活 类别 时间 地域 河姆渡人 距今6000多年 浙江余姚河姆渡 (长江流域) 磨制石器、骨器、陶器 水稻 半坡人 距今5000多年 西安半坡村 (黄河流域) 磨制石器、陶器 粟、蔬菜
第1课时 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 和社会变革 第2课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和 民族融合 第3课时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4课时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 发展
第5课时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
会的危机 第6课时 中国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第1课时 中华文明的起源、国 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基础梳理
综合拓展
第1课时┃ 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考点5 西周的分封 1. 武王伐纣 (1)商朝的末代国王纣是个有名的暴君。 (2)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与商纣的军队在牧野决战,灭 亡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分封诸侯 (1)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实行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分封制度, 建立诸侯国。 (2)规定嫡长子继承制,保证了王室、贵族统治权力的顺利继 承,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3)巩固了原商朝地区的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加速了全国 经济的发展。 3. 平王东迁: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 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基础梳理 综合拓展
第1课时┃ 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考点4 夏传子 家天下 1.夏朝与王位世袭制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 (2)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商汤灭夏 (1)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 (2)建立商朝,定都于亳。 (3)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都到殷。
2014历史中考复习策略

半程中学历史中考复习交流材料一、中考命题分析1、宏观变化自2013年始,历史中考的卷面分值为100分,直接的变化表现为题量的增加。
选择题由10道变成25道,材料题由3道变成4道。
从分值分配来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0%、40%、30%,加强了对中国史的考察力度。
2、知识点考察覆盖面加大2013年历史中考的选择题由10道题变为25道题。
中国古代史由2道选择题变为8道选择题,中国近现代史由4道选择题变化为8道选择题,世界史由4道选择题变为9道选择题。
非选择题在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增加了一道。
3、考察方式稳重有新从考察内容看,历年中考题都侧重对骨干知识、周年纪念、时政热点的考察,特别是2011版新课标出台后,中考历史还特别重视对新旧课标重叠部分的考察。
从考察形式上看,越来越重视情景式考察,尤其是材料题更加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考察。
其中材料题分值的一半是非记忆性的知识。
4、非选择题历年考点及分析古代是部分:08年、以奥运会为材料考察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
包括书法、舞蹈、绘画雕塑、印章等。
09年考察的是儒家学说及中国古代对外友好交往的历史10年考察的是宋朝的经济文化11年考察的是赵州桥12年考察的是北京人和四大发明13年考察的是古代对外交往从历年考察来看,中国古代史部分重点似乎不是很突出,知识点多而杂,但是细细分析来看,近几年中考加大了对中国古代史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考察。
这种考察方式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史的教育功能,即增强学生们的历史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中国近代史部分:07年考查的是中日关系特别是中日之间的战争问题,为了纪念全面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0周年(周年纪念)08年考察的是文革、改革开放、党的指导思想、港澳问题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周年纪念)09年考察的是西藏的解放与发展农奴解放50周年(周年纪念)10年考察的是《南京条约》及近代化的问题 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政热点)11年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为了纪念中共90周年(周年纪念)12年考察的是雷锋所在时代及成就(周年纪念)13年考察的是台儿庄战役、中国梦(时政热点)从历年考察来看,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考察重点突出,不是周年纪念就是时政热点。
2014年中考历史学科复习计划

(4)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5)以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2课时
2课时
第三轮“综合检测”复习
时间(周次)
内容
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第12——14周
总复习测试题(一)、(二)、(三)考试时及评讲
注重综合、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综合检测、模拟训练,查漏补缺,加强应试技巧和解题方法指导。
6课时
(5)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1)知道九一八事变的史实,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2)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3)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活动、开会等耽误及查漏补缺
(1)讲述开国大典。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了解土地改革运动。认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性。
(3)了解“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1)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了解这一时期以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
(2)知道《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盐城专用)2014届中考历史复习方案 统一多(考点聚焦+针对演练+重难解读+应用示例)课件 新人教版

考点 5
“闭关锁国”及其影响
1.原因
(1)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
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发展。 (2)根本原因: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
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直接原因:防止外国势力入侵以及与沿海人民交 往从而危及自己的统治。
考点聚焦
针对演练
考点聚焦
针对演练
归纳比较
应用示例
第4课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和社会的危机 从“唐蕃会盟碑”到“民族团结宝鼎”,历史就此跨
越了一千多年。人们在历史中见证了汉藏人们团结友好的
事实,同时也见证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这一不容置疑与更改的事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与吐蕃交往的重 要史实。 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正式会 答案 盟并建立会盟碑。
归纳比较
应用示例
第4课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和社会的危机
2.过程: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 政策→清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澳门、 漳州、宁波、云台山)→后来,一口通商(广 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考点聚焦
针对演练
归纳比较
应用示例
第4课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和社会的危机
康熙帝派清军围攻沙俄,取得了雅克萨之战的胜利 。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 布楚条约》,解决了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考点聚焦
针对演练
归纳比较
应用示例
第4课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和社会的危机 考点 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 清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地区 措施 ①达赖:顺治帝接见达赖五世,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 ②班禅:康熙帝又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③驻藏大臣: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同达赖、班 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2014年初中历史中考总复习课件

B.秦 丞相 D.唐 太尉
[解析]从图示内容可看出是中央集权制方面的内容, 链接相关的知识可知这一制度创立于秦朝,其中丞相对皇 权的威胁最大。
第2讲┃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3.[2012·淮安]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 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 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仰。”这 一改变从哪一位皇帝开始( B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孝文帝 D.唐太宗 [解析]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典题例练 ┃ 1.[2012·黔东南] “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 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是在网络上颇为 流行的诗句。下列远古人类,生活在云南省的是( C ) A.半坡人 B.北京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 [解析] 云南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 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第2讲┃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
2.如何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通过丝绸之路而进行的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 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第2讲┃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3.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启示。 运用皇权威力,坚决摧毁敢于反抗的阻力;有一个比 较好的改革集团,充分发挥出他们的智囊、决策作用;从 客观出发,系列配套,比较全面;坚持改革,不断前进。 启示: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 重视和培养人才,要不断创新、改革。
占城
北宋
第3讲┃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名族关系的
【中考复习方案 华师大版】2014届中考历史复习方案课件: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
知 识 网 络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专题感悟
命题规律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
要 点 整 合
一、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历程 阶段 西周 政治制度 分封制 集权制的 雏形 集权制正 式建立
知识网络
具体措施
把土地和人口,分给王族、功臣,建立诸侯
国 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思想 基础) 商鞅变法使秦国初步确立中央集权的制度 政治: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丞相(行 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合称“三 公”,地方郡县制;文化专制:焚书坑儒
政治:雍正时设立军机处(跪受笔录);思想: 大兴“文字狱”等
清
认识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强化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同时强化君权又容易滋生独裁和腐败, 不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专题感悟
命题规律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
二、古代农业政策及其发展 阶段 战国 重要人物 秦国商鞅 措施 影响
三国统治者
北方生产明显恢复; 加快了西南和江南的 开发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
出现“贞观之 以农为本,鼓励农桑,减 治”“政启开元,治宏 武则天 唐朝 轻赋税 贞观”“开元盛世”的 前期重视农业发展(兴修 治世局面;出现曲辕犁、 唐玄宗 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水利) 两宋 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开发 农业进一步发展,经济 江南 重心南移
隋唐
集权制的 完善
元朝
集权制的 新发展
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加强对西 藏、琉球(今台湾)的管辖,分别设立宣政院和 澎湖巡检司
要点整合 专题感悟 命题规律
2014中考历史考前指导

学生答题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基础知识薄弱,主干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②审题不善思考,获取解读信息能力较差。
③表述能力欠佳,归纳概况能力需加强。
④解题技巧欠缺,灵活运用能力有待提高。
答题注意事项第一、理解材料是前提。
阅读材料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等内容,要从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第二、审清题意是关键。
审题要精心,要准确理解试题的考查方向、角度和要求。
找准求答项、中心词、限制词。
明确答题范围和要点。
第三、紧扣题意作答:将试题要求与课本中的知识联系起来,根据试题的要求,对课本知识进行整合、加工,形成符合题意的答案。
第四、答题做到要点化(序号化)、层次化(段落化)。
按分值、用学科术语答题,语言要简炼、准确。
(一)、课程标准新课标在今年及今后命题中的价值**不要关注教材,要关注课标,关注新课标变化的地方。
** 旧课标是指现行课标,2004年版;新课标是指2011年版课标,新课标教材至今未见。
但是,时隔六、七年,史学新观点,学习内容的调整,考试应体现方向,应该渗透。
**但原则是,两个课标相同的内容应当考;两个课标相同的内容,新课标进一步强调的应重点考;新课标弱化的不应考;新课标有的、现行课标没有的慎重考。
例:关于“中共七大”2004年课标中国近代史—(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内容标准】(6)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2011年课标中国近代史—【内容标准】知道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
▪新旧课标均有的,用词差异不大。
例:关于《共产党宣言》▪2004年课标世界近代史—(五)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内容标准】(2)讲述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概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不能通过概述的方式表达)▪2011年课标世界近代史—“了解马、恩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理解《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
▪新课标进一步强调,用词更准确;旧课标的陈述更像死记硬背。
▪2004年课标:“二战”【内容标准】(三)第二次世界大战—(2)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中考复习方案 北师大版】2014届中考历史复习方案课)

承认土地私有,奖励生产 奖励军功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考点聚焦
针对演练
重难解读
归纳比较
应用示例
第1课时┃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 产生和社会变革
4.作用: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
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成功原因
(1)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3)商鞅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第1课时┃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 产生和社会变革 2.科学技术
(1)都江堰 ①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 的大型水利工程。 ②两千多年的都江堰,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 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世界文化遗产)
考点聚焦
针对演练
重难解读
归纳比较
应用示例
第1课时┃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 产生和社会变革 3.思想活跃
考点聚焦
针对演练
重难解读
归纳比较
应用示例
第1课时┃ 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 产生和社会变革
归 纳 比 较
1.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历史特征
政治上,各国变法;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军事上, 诸侯争霸,连年战争;思想上,百家争鸣。
2.春秋战国时期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牛耕的推广;个体经济(土地私有制)的确 立;各国的社会变革等。
(1)孔子 ①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 主要是“仁”和“礼”两部分。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为 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②孔子还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 类”。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的言论整理成《论语》一书。 (2)百家争鸣 ①背景: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 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7— 1945年
日本全面 侵华
日本战败,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 时屡战屡败的历史,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 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抗日战争促进了中 华民族的空前觉醒,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 振兴的转折点
要点整合 命题规律
知识网络
专题(一)┃侵略与反抗
(2)反抗:虎门销烟;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邓 世昌壮烈殉国;太平军抗击洋枪队;义和团运动;五四运 动;抗日战争(血战台儿庄、百团大战)。 (3)近代以来抗击外国侵略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关
1856— 1860年
知识网络
第二次鸦 片战争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等,进一步加深中国 半殖民地化程度
要点整合 命题规律
专题(一)┃侵略与反抗
1894— 1895年 1900— 1901年
甲午中日 战争 八国联军 侵华
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 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 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命题规律
专题(一)┃侵略与反抗
【历史感悟】 战争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给人类带
来巨大的灾难与创伤,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
明的传播。但建立在暴力基础上的文明传播给被侵略国家 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因此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各 国间要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加强合作与交流。
知识网络
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对东地中海地区的征 服
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对外战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 动、印度反英大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侵越战争、中东战争、科索沃 战争、海湾战争等
反抗
希腊联邦抗击波斯、华盛顿领导独立战争、玻利瓦尔领导拉美 独立运动、章西女王领导反英起义、世界人民打败法西斯、科索 沃战争遭到各国人民反对
专题(一)
侵略与反抗
专题(一)┃侵略与反抗
知 识 网 络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命题规律
专题(一)┃侵略与反抗
要 点 整 合
一、中国历史上的侵略与反抗 1.中国近代的侵略与反抗
(1)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五次战争
时间 1840— 1842年 战争 鸦片 战争 结果及影响 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 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 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命题规律
专题(一)┃侵略与反抗
③宗教矛盾: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在这里留 下了众多圣迹。各个宗教的信徒都把耶路撒冷看作自己的 “圣城”。几乎整个20世纪,他们不断地相互争斗,以取 得对圣城耶路撒冷的控制权,宗教信仰的不同加深了各方
的矛盾。
④大国干预:大国插手地区事务,增加了中东地区问 题的复杂性。
天培、左宗棠、邓世昌。
2.中国现代的侵略与反抗:抗美援朝战争(1950— 1953 年),中朝人民打败了美国,取得了这场自卫反击战
的胜利。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命题规律
专题(一)┃侵略与反抗
【历史感悟】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国家,从此开始了中国百年屈辱的历史。它用事实说 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落后 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我们要加强对外开放,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命题规律
专题(一)┃侵略与反抗
三、20世纪人类的重大战争 (1)战争是政治集团之间、民族(部落)之间、国家之 间的矛盾最高的斗争表现形式,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最高、 最暴力的手段。自人类出现以来,就没有停止过战争,20
世纪的重大战争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东战争、科索沃战争等。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命题规律
专题(一)┃侵略与反抗
(3)战争教训:要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国际秩序,对
战败国的掠夺宰割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国际经济纠纷容
易引发战争,在遭遇经济危机时,各国应该团结互助,共 渡难关;面对侵略者的威胁,国际社会应联合起来,奋起 反抗,纵容侵略只能养虎为患;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努力 提高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权威。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命题规律
专题(一)┃侵略与反抗
(2)战争启迪: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绝不能
重演;人民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是社会前进的动力;社会 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
共同面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挑战;所有国家都应当互不侵
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只有 加强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命题规律
专题(一)┃侵略与反抗
本部分内容是近年来中考测试的重中之重,题型多样,涵
盖了中考历史试题的全部题型。2014年中考中日本参与的
历次侵华战争和相关条约是考查的热点方向。本专题中历 史与现实联系紧密,应该引以为重。
知识பைடு நூலகம்络
要点整合
命题规律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命题规律
专题(一)┃侵略与反抗
(4)战后中东地区矛盾复杂的原因
①列强矛盾: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重要,
并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是各个时期列强的必争之地。列 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在此长期角逐,它们的介入使问题 更加复杂。 ②巴以矛盾: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不断扩张领土, 侵占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家园。阿以之间的领土争端和对 珍贵的水资源的争夺也加剧了冲突。
要点整合
命题规律
专题(一)┃侵略与反抗
命 题 规 律
本专题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侵略与反抗。高频
考点主要有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历次侵华战争、三个典型战
役(黄海海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著名民族英雄 (林则徐、左宗棠)、世界历史的反抗殖民统治的战争或者 起义运动(美国独立战争、拉美独立运动、印度反英大起 义)、两次世界大战等知识点。
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国家的尊严要靠提高综合
国力来维护。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抵御外侮。我们作为青年 学生,只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发愤努力,振兴中
华,才能使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命题规律
专题(一)┃侵略与反抗
二、世界历史上的侵略与反抗
项目 时期 古代 战争 近代 现代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