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16两极世界的形成新人教版201903112333

合集下载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16两极世界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16两极世界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

考点标准练16 两极世界的形成1.关于“冷战〞起因的研究,有学者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是被西欧国家请来打‘冷战’的。

〞该观点( )A.说明了“冷战〞源于西欧国家的主导B.反映了英国等西欧国家对“冷战〞的推动C.揭示了美苏失去对“冷战〞的控制权答案:B解析:材料观点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冷战〞的出现与西欧有关,但不能说明“冷战〞是西欧国家主导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是被西欧国家请来打‘冷战’的〞,可知英国等西欧国家推动了“冷战〞的发生,故B项正确;材料观点是讨论“冷战〞的起因,而不是对“冷战〞的控制权,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西欧国家与美国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故D项错误。

2.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正式提出了后来被称为“马歇尔方案〞的“欧洲复兴方案〞,提出要通过对欧洲的经济援助,“使自由经济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确立〞。

这说明美国实施马歇尔方案的目的在于( )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中的“自由经济制度〞指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材料强调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故A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中“自由经济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确立〞及设问“目的在于〞,可知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欧洲民众的态度和北约的建立,故C、D两项均不符合题意。

3.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时代情绪〞,可以用许多学者的论文标题来表达,如“在帝国主义的机制下〞“拉丁美洲开发和未开发〞“欧洲如何导致非洲的欠兴旺〞。

这反映了当时( ) B.“冷战〞背景下国际形势的紧张答案:B解析:20世纪6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对外大肆殖民扩张业已结束,故A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中期正处于“冷战〞时期,东西方的意识形态锋利对立,题干中论文的标题也反映了这一形势,故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资本主义阵营对世界的不利影响,与不结盟运动和世界多极化趋势都没有直接关系,故C、D两项均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练习(必修一)第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练习(必修一)第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第 25 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的特色是A、以欧洲为中心B、以美国为中心C、以欧美为中心 D 、以苏美两极为中心2.二战后代界局势变化的最大特色是A.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加强B.西欧严重削弱C.苏联成为独一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D.国际关系格局演变为美苏两极格局3.雅尔塔系统的本质是A.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B.美苏争霸斗争C.美苏对世界权力范围的区分D.雅尔塔会议精神的贯彻4.造成德国分裂的根来源因是A.各占据国在占据区内推行不一样的政策B.美苏矛盾、“冷战”加剧C.为了完全除去法西斯权力D.为削弱和限制德国5.二战后,战时的联盟宣布崩溃,世界进入了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极格局,冷战开始的标记是A.丘吉尔发布“铁幕”演说B.马歇尔计划的实行C.杜鲁门主义的出台D.北大西洋条约组织的建立 .6.“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A.是美国 20 世纪初“金元外交”的持续B.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C.挟持东欧各国挣脱并抗衡苏联D.帮助欧洲推行中兴7.最近几年来,每每有这样的报导: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家对伊拉克发动攻击或进行军事制裁,北约建立于哪一年A. 1949 年B.1945 年C. 1955 年D.1991年第二次世界8.赫鲁晓夫在致肯尼迪的信中说:“除了前已下达的对于停止在设置武器的建筑工地长进一步施工的命令以外,苏联政府还命令拆掉您称为攻击性武器的武器,并加以包装运回苏联。

”这封信反应的基本史实是A.修建“柏林墙” B.古巴导弹事件C.发兵阿富汗D.星球大战计划9.古巴导弹危机的结局表示A.赫鲁晓夫在外交上推行冒险政策B.苏联与美国平分秋色C.当时的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D.美苏之间互相妥协10.以下不切合历史事实的是A.美苏关系的演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B.战后美苏一同没有直接开战C.美苏之间的抢夺是综合国力之间的较量D.军备比赛加速了美苏两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二、非选择题:11.二战后,美国依靠强盛经济实力推行霸权政策,但遇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阻挡,请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2019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1轮历史人教课时规范练16 两极世界的形成(附答案)

2019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1轮历史人教课时规范练16 两极世界的形成(附答案)

课时规范练16两极世界的形成1.(2017陕西西安期中,28)丘吉尔在一次演讲中指出:“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由此,他主张()A.运用美国强大的实力援助西方国家B.欧洲联合起来以遏制苏联大国沙文主义C.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英美结盟并联合其他西方国家遏制苏联2.(2017浙江宁波期末,28)“今天希腊这个国家的生存,受到共产党领导的数千武装人员恐怖活动的威胁……希腊如果要成为一个自立自尊的民主国家,必须要有援助。

而美国必须给予这种援助,”该段话出自()A.“铁幕”演说B.马歇尔计划C.杜鲁门主义D.《北大西洋公约》3.(2017名校冲刺卷,35)美国前副总统亨利·阿加德·华莱士(1888—1965)认为马歇尔计划既是对美国商品、资本输出的极大补助,又是加速世界分化的催化剂。

他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美苏冷战加剧了两极分化B.资本主义阵营亟待美国扶持C.马歇尔计划侧重政治领域D.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已确立〚导学号25390033〛4.(2017河南天一大联考,34)“当柏林墙竖立之后,华盛顿感到‘舒了口气’。

虽然肯尼迪公开谴责这是对边界的野蛮封锁,但‘实际上认为柏林墙是结束柏林危机的转折点’。

”这是因为“柏林墙”的修建()A.减少了美苏直接冲突的可能B.遏制了苏联势力进一步扩张C.便利了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D.为美国组建北约提供了借口5.(2017江苏扬州质检,18)“危机期间,菲德尔·卡斯特罗的立场远比赫鲁晓夫强硬,他曾建议苏联对美实施报复性核打击,他的强硬立场与苏联力求控制危机的想法不相符合。

”这场“危机”()A.推动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B.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大规模局部战争C.使古巴核大国地位得到承认D.在美苏妥协后用谈判方式得以化解6.(2017山东实验中学诊断,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两极世界的形成(解析版)

新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两极世界的形成(解析版)

2021届新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两极世界的形成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与杜鲁门主义相比,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强调“计划”的目标是“战胜饥饿、贫困和混乱”。

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A.与杜鲁门主义手段相同B.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C.彻底颠覆了杜鲁门主义D.与杜鲁门主义的目的不一致解析:选B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运用,实质都是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秩序,确立美国的霸主地位。

材料“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体现了马歇尔计划更为隐蔽的特点,故B项正确。

2、20世纪50年代初期,公开对立的东西方世界先后展开过两个规模庞大的国际援助,即“马歇尔计划”和苏联援助中国的“156项工程”。

这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美苏都强化了对援助地区的控制B.是“冷战”在欧亚正式形成的标志C.都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D.都极大振兴了各自阵营的经济力量解析:选D 美国的援助,强化了对西欧控制,而中国仍保持独立自主;“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美国援助西欧并未优先发展重工业,而是社会急需的轻工业;美苏援助分别促进了西欧的复苏及中国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3、右面漫画反映的是某一时期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 )A.标志着“冷战”格局正式拉开序幕B.其主观动机与效果保持了一致C.目的是推动欧洲的一体化进程D.实际上扶植了潜在的竞争对手解析:选D 漫画反映的主题是马歇尔计划,美国推行此经济计划的目的是控制欧洲,共同对抗苏联,但马歇尔计划通过经济援助,促进了欧洲经济恢复,伴随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展,欧洲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故D项正确。

4、1947~1954年,美国制作了几十部电影,用于刻画美国“共产党分子”的形象,这些人往往是衣冠楚楚,实际上却阴险狡诈且冷酷无情,在背后策划各种暴力活动,对表露出不满情绪的同类下毒手,毫不手软。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失灵B.经济危机激化了阶级矛盾C.美苏“冷战”的兴起与发展D.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解析:选C C项表述符合题意,“冷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A项表述发生在70年代,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经济危机发生在1929~1933年,与题目中时间不相符,排除B项;D项表述与题目无关,排除D项。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计时双基练(12)两极世界的形成和世界多极化趋势(含答案)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计时双基练(12)两极世界的形成和世界多极化趋势(含答案)

计时双基练12 两极世界的形成和世界多极化趋势(计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这就是美国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是“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

最有可能作出这个“回答”的人是( )A.罗斯福B.丘吉尔C.杜鲁门D.尼克松解析从题目的信息看,题目的观点鲜明地反对共产主义,与杜鲁门时期的“冷战”政策是吻合的,故选C。

答案 C2.(2015·湖北百校模拟)关于上图漫画所反映的对外政策,在美国国内也有不少批评意见,认为它“开了使用本国纳税人金钱援助他国的先例”。

批评者的理由是( )A.无视欧共体力量的壮大B.主观上排斥东欧国家加入C.公开叫嚣遏制共产主义D.扶植了潜在的竞争对手解析由材料中美国“使用本国纳税人金钱”援助欧洲,可知是马歇尔计划。

美国希望通过该计划扶植和控制西欧国家,但也使西欧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因此出现了“批评”。

故选D。

答案 D3.(2015·云南昆明三中、玉溪一中高三统考)为了抵制马歇尔计划对东欧国家的影响,苏联从1947年开始先后与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和经济协定。

由于这些协定主要由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操作产生,因此一般统称为莫洛托夫计划。

以下关于该计划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利于东欧各国经济的快速恢复和高速发展B.苏联防止了所有东欧国家的“离苏倾向”C.继承该计划的经互会有利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D.加剧了美苏争霸的紧张局势解析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的形成。

莫洛托夫计划是对马歇尔计划的反制,是苏联为联合和控制东欧国家以抗衡美国而采取的措施,1949年苏联和东欧国家正式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该委员会的成立有利于东欧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团结。

由此可知,C项正确。

答案 C4.(2015·无锡模拟)柏林墙位于德国柏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6 两极世界的形成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6 两极世界的形成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时作业16 两极世界的形成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2019·某某高三调研)学者时殷弘认为,美苏冷战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之中。

学者王玮认为,冷战源于美国一直坚持的门户开放原则与苏联从沙皇时代继承来的势力X围原则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和冲突。

对材料中有关冷战原因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C )A.苏联沙文主义与美国的扩X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B.美国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推动了冷战时代的到来C.冷战源于意识形态对立与地缘政治环境中的利益之争D.美苏冷战孕育于二战前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解析:“学者时殷弘认为,美苏冷战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之中”,这是因为十月革命后,苏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产生冲突,这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

而学者王玮提及的门户开放原则与势力X围原则之间的对立属于地缘政治环境中的利益之争,故C项正确;A项只体现了地缘政治环境中的利益之争,未解读学者时殷弘的看法,排除;B项未提及苏联的影响,排除;D项的表述只是对学者时殷弘看法的简单概括,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

2.(2019·某某高三统考)1947年,苏联在柏林开设“文化会堂”,展示苏联的成就。

美国军事占领当局的“心理战处”和中央情报局对此立即做出回应,也开设“美国会堂”,其目的是宣传美国。

这反映出( D )A.欧洲是美苏争夺的重点B.冷战是由文化差异引起C.冷战最早是由苏联挑起 D.美苏意识形态对抗激烈解析:由材料“文化会堂”和“美国会堂”,可知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对抗激烈,故选D;材料没有把欧洲与其他地区对比,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冷战是由文化差异引起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冷战最早是由苏联挑起的信息,排除C。

3.(2019·某某高三诊断)1947年,苏联代表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只不过是华尔街的分店,世界银行从属于政治目的,这让它成了一个大国的工具。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 两极世界的形成(人教版)(含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 两极世界的形成(人教版)(含答案)

两极世界的形成一、选择题1.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上,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一句话:“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下列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A.二战使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B.英国力量受到削弱C.社会主义力量增强D.英国与苏联、美国矛盾加深答案 D2.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和平砥柱》演说中指出:“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在这条线的后面……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上述演说的主要目的是()A.制造西欧与苏联的矛盾B.宣告“冷战”的开始C.呼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D.揭露苏联侵略扩张、称霸欧洲的野心答案 C3. 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

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

这反映了当时()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解析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体现了冷战时期美苏经济文化的交流,但这种交流并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故选C项。

A项材料没有体现;B、C两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D4.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

”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解析此题考查苏联的外交政策。

赫鲁晓夫上台后改变了斯大林对外战略,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材料反映的正是赫鲁晓夫的这种意图,故C项正确。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 两极世界的形成(人教版)(含答案)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 两极世界的形成(人教版)(含答案)

两极世界的形成一、选择题1.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上,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一句话:“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下列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A.二战使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B.英国力量受到削弱C.社会主义力量增强D.英国与苏联、美国矛盾加深答案 D2.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和平砥柱》演说中指出:“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在这条线的后面……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上述演说的主要目的是()A.制造西欧与苏联的矛盾B.宣告“冷战”的开始C.呼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D.揭露苏联侵略扩张、称霸欧洲的野心答案 C3. 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

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

这反映了当时()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解析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体现了冷战时期美苏经济文化的交流,但这种交流并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故选C项。

A项材料没有体现;B、C两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D4.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

”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解析此题考查苏联的外交政策。

赫鲁晓夫上台后改变了斯大林对外战略,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材料反映的正是赫鲁晓夫的这种意图,故C项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规范练16 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选择题
1.(2018宁夏银川二模,35)1946年,美国外交家乔治·凯南说:“我们坚持采取欧洲联合的方式,是希望促
使欧洲人以欧洲大家庭一员而非民族主义者的方式思考欧洲面临的经济问题。

”乔治·凯南的这一观点( )
A.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B.对欧共体的作用估计过高
C.出于美国遏制苏联的战略需要
D.侵犯了欧洲民族国家主权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故A项错误;欧共体成立是在1967年,故B项
错误;题干中“我们坚持采取欧洲联合的方式,是希望促使欧洲人以欧洲大家庭一员而非民族主义者的方式思考欧洲面临的经济问题”,透露出美国希望欧洲联合起来服务于美国的霸权战略,故C项正确;乔治·凯
南的讲话是希望欧洲联合来思考欧洲面临的经济问题,故D项错误。

2.(2018山东聊城一模,35)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从东、西方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
战的最后一步。

”对这一观点的解释最合理的是,马歇尔计划( )
A.通过经济援助造成欧洲事实上分裂
B.直接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出现
C.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具体运用
D.具有控制西欧拉拢东欧的双重企图
,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得出马歇尔计划
通过经济援助造成欧洲事实上的分裂,故A项正确;苏美的国家利益对立造成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和出现,并非马歇尔计划,故B项错误;C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错误;D项表述是马歇尔计划的初衷,与题目
中“从东、西方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不相符,故错误。

3.(2018河北衡水金卷模拟压轴卷,34)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大师肯尼思·华尔兹指出,冷战期间,“从利害关
系的大小和斗争的力量来看,意识形态在美国和苏联的外交政策中都从属于利益,这两国的行为与其说是像救世主领导人的行为,不如说是传统大国的行为”。

这段材料反映出美苏冷战( )
A.充满了意识形态色彩
B.实质是争夺国家利益
C.具有不均衡性的特征
D.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现
夺国家利益,故A项错误,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美苏冷战过程中存在“利害关系的大小”,与冷战的不均
衡性无关,故C项错误;美苏冷战的实质是争夺国家利益,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错误。

4.(2018广东揭阳二模,35)1956—1961年,印度“二五”计划时期,苏联对印度援助高达8.3亿美元,是对
中国“一五”计划经济援助规模的一倍以上,超过美国和英国,成为印度最大的外援国。

苏联对印度援助的
主要目的是( )
A.扩大社会主义阵营
B.联合印度夹击中国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美国争夺中间地带
,苏联此举并非为扩大社会主义阵营,故A项错误;据材料“1956—1961年”,此时中国采取“一边倒”的政策,中苏关系良好,尚未恶化,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苏联对印度进行援助,而不是强调不结盟运动,故C项错误;据材料“苏联对印度援助高达8.3亿美元……超过美国和英国,成为
印度最大的外援国”可知苏联极力拉拢印度,与美国争夺中间地带,故D项正确。

5.(2018山东滨州期末,29)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至少有25封信在来往。

最终苏
联先撤走了导弹,美国解除了海上封锁,持续了13天的导弹危机得以解除。

这说明( )
A.美苏在对抗中伴随妥协
B.冷战加剧世界紧张局势
C.美苏淡化意识形态冲突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
,美苏两国领导人有25封书信来往,最终苏联做出妥协撤出导弹,美国
也解除封锁,这体现了美苏在对抗中伴随着妥协,故A项正确;材料讲述的是古巴导弹危机最终以双方妥协
收场,未体现冷战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故B项错误;材料只提到了美苏两国领导人有书信来往,最终互相妥
协解决了危机,并不能说明美苏淡化了意识形态冲突,故C项错误;材料只体现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未反
映多极化趋势的形式,故D项错误。

6.(2018北京西城期末,39)1970年上映的电影《滑铁卢战役》由意大利人投资,苏联人执导,演员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主要拍摄地在苏联乌克兰地区,动用了万余名苏联红军做群众演员。

这说明( )
A.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B.两大阵营在某些领域有合作
C.欧美文艺界推崇拿破仑
D.戈尔巴乔夫改革使局势失控
,故A项错误;材料“苏联人执
导”“苏联红军做群众演员”“拍摄地在苏联乌克兰地区”代表社会主义阵营,“意大利人投资”和“演
员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表明是资本主义阵营,电影拍摄体现二者在文化领域进行合作,故B项正确;滑铁卢战役是拿破仑被反法联军击败的战役,据材料“《滑铁卢战役》”可知不是推崇拿破仑,故C项
错误;戈尔巴乔夫执政时间是1985—1991年,与材料1970年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杜鲁门和他的助手看来,苏联被沙皇扩张传统所驱使,破坏了战时同盟协议,要向美国和西方社会发动战争,破坏它们的社会稳定和固有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

他们认定,反对苏联扩张的斗争关系到自由制度的生死存亡。

杜鲁门政府根据主观臆造的苏联威胁制定和推行外交政策,是冷战产生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材料二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

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

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

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关系发生的变化。

分析美国挑起冷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学者指责苏联挑起冷战的依据。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遏制苏联在欧洲扩张所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在冷战起源问题上有不同的见解,如果据此展开基于历史证据的研究性学习,你认为如何才能探寻到冷战起源的真相?
变化:从同盟走向对抗。

原因:美国领导人对苏联的猜疑和误解。

(2)依据:苏联在东欧领土扩张。

措施:实施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推行杜鲁门主义。

(3)探寻:多渠道收集可靠史料作为证据证明观点;运用史料证据论证观点要论从史出,言而有据;勇于质疑观点,寻找史料支持自己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