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抓热点 寻突破 主题二 (专题提升)古代农耕文明向近现代工业文明的演进
[推荐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教师用
![[推荐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教师用](https://img.taocdn.com/s3/m/9b0a2e59f46527d3250ce016.png)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考纲原文呈现]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考情揭秘]课标全国卷近5年考查情况分析和预测线索1 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线索2 手工业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纺织、冶金、陶瓷三大行业,有“丝国”“瓷国”之称。
线索3 商业包括市场形成、市场贸易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演变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线索4 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贯穿于封建社会,后者仅实行于明清时期,两者均是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考点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明了考什么、怎么考1.(2016·高考全国乙卷)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片信息。
图片反映的是集体生产,故排除A项。
仅依据题干图片无法说明农业的“不断发展”,故排除B项。
汉代,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故排除C项。
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的人身控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
图片正是这种田庄经济下的集体生产情形的反映,故D项正确。
2.(2016·高考全国甲卷)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选B。
专题2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

专题2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高考题1\【10年新课标卷27】表2 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2\【15年海南卷3】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3.【15年海南卷6】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C.内河航运严重不扬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4.【14年海南卷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
均田制的目的是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5.【14年海南卷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
这表明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6.【14年海南卷7】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记载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
这说明A.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B.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C.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7.【13年海南卷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
这反映了当时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8.【13年海南卷4】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
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模块整合训练(一)农业文明的辉煌 (专题提升) Word版含答案

模块知识整合(一)农业文明的辉煌模块整合训练(一)农业文明(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5·安徽马鞍山三模)下图是古代木板年画——《子孙万代童子图》,图中孩子个个聪明伶俐,讨人喜爱。
该年画体现了古代中国哪一观念()A.重男轻女B.多子多福C.安土重迁D.返朴归真解析图片中不能判断重男轻女,故A项错误;在图片中,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人们联想到“子孙繁衍众多”,葫芦的枝茎称为“蔓”,“蔓”与“万”谐音,“蔓带”与“万代”谐音,葫芦与它的茎叶一起被称为“子孙万代”表示人丁兴旺,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重视故乡、居住地迁移的内容,故C项错误;“返朴归真”比喻恢复原来的自然状态,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2.(2015·河南濮阳一模)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这说明封建制度()A.催生了中央集权制B.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C.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D.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解析中央集权制是指中央与地方关系,与材料“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强调的是国家统一,故B项正确;材料中“封建制度”是指分封制,分封制下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特征,与材料“大同观念”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3.(2015·山东烟台二模)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显著不同,但在政治理念方面却有相同之处。
其相同之处体现在()A.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B.天下一家、家国一体C.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D.天人合一、敬德保民解析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在大的方面包括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是指秦朝不再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而实行封建的官僚体制,与此相对应的是“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两者政治理念不同,故A项错误;“家国一体”体现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而秦始皇首创“家天下”的皇帝制度,皇位世袭,故B项正确;“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体现皇权至上,与分封制政治理念不同,故C项错误;“天人合一”指哲学思想体系,不等同于政治理念,故D项错误。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第一环节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突破训练(1)

学习资料汇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突破训练(二)一、选择题1.(2017·浙江衢州学情调研)秦国以法律的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这表明国家的着眼点在于( )A.重视农业生产B.推行重农政策C.发展小农经济D.保护农民利益解析:选C。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指的是分户令,重视农业生产、推行重农政策不是着眼点,故A、B两项错误;“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刺激小农户数量增加,发展了小农经济,故C项正确;秦国的措施主要是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不是保护农民利益,故D项错误。
2.(2017·山东济宁期中)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是连续第13年聚焦“三农”的文件,我国政府在三农方面的投资已超1万亿人民币,用世界上1%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
农业发展靠政策是古今人们的共识,下列与历史上三农政策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战国时著名水利工程有都江堰、郑国渠B.“井渠”灌溉方法在汉代关中已出现C.筒车于隋唐时期已在长江流域使用D.清代王景成功治理黄河解析:选D。
王景成功治理黄河发生于汉代,故答案为D。
3.(2017·浙江丽水三县联考)宋朝的户籍制度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划分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口。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等级观念的影响B.城市经济的发展C.征收赋税的需要D.社会管理的需求解析:选B。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于是有了“坊郭户”与“乡村户”划分,A、C、D三项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符合题意。
4.(2017·安徽示范高中联考)我国的南北分界自古是淮河跟秦岭一线。
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考中进士淮河以南却占了95.2%。
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源于( )A.丝绸之路的衰落B.政治中心的转移C.程朱理学的兴起D.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选D。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培优教程 下篇 模块一 专题2 权力支配下的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练习-人教版高三全

专题2 权力支配下的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主干知识框架核心要旨归纳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以农业为核心,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
●►线索(一):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从魏晋到南宋,由于多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彻底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但手工业总体处于一个被抑制的地位。
●►线索(三):古代商业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古代封建土地私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热考主题突破主题一古代中国农业古代中国农业概况(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与初步发展;汉代耦犁和一牛挽犁法;唐代曲辕犁。
(2)基本特征:精耕细作①生产工具:铁制农具;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播种工具耧车。
②生产技术:都江堰、白渠等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等。
③耕作方法:春秋战国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
(3)基本模式:小农经济①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②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影响: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4)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制夏商周时期以井田制为主要形式的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战国时期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体地位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推行的土地国有制(5)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精品]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必修二经济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及答案
![[精品]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必修二经济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23d026bed5b9f3f90f1c5a.png)
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朝代歌:原始夏(前2070-前1600)商(前1600-前1046)周(前1046-前770),春秋(东周)战国(前770-前475-前221)秦(前221-前207),两汉(前202-8,25-220)三国(220年-280年)晋(265—420年),晋后南北(420—589)分,隋(581-618)唐(618-907)五代(891-979)宋(960-1127-1279),元(1271-1368)明(1368-1644)清(1644-1840-1912晚清)及民(1912-1949)。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经济属于典型的农耕经济。
辽阔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气候、纵横的河流,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56年),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小农经济形成,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这种生产经营模式延续于整个中国古代,直到近代才逐步解体。
与小农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古代土地所有制以私有制为主体,土地兼并伴随其整个发展过程。
我国古代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在金属冶炼、纺织、陶瓷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营方式主要有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三种形态。
商业领域,尽管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由于经济规律的作用,我国古代商业依然得到很大发展。
古代手工业和商业毕竟从属于农业,其发展水平明显受到农业的制约,只是作为农业的补充而存在,无法独立发展。
明清时期,在自然经济的母体中开始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其发展,也阻碍了中国向近代工业文明的演进,最终导致中国在近代的落伍。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这一主题有两条重要线索:一是从古代经济的基本类型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构成了中国古代最基本的三个经济部门;二是从经济的性质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高考二轮历史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 农耕文明时代

Z专 题串线
(3)文学上:①宋词成为文学主要形式,一方面反映
了宋代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另一方面反映了宋代城
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②元曲成为主要文学形
式反映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并行,如关汉卿的《窦
娥冤》。
(4)书画艺术:①宋元四大书法家和以张择端《清明上 河图》为代表的风俗画折射出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②宫 廷画盛行从侧面反映宋代中央集权的强化。③借物抒情的 文人画的产生是在理学禁锢思想背景下知识分子表达情感 的方式。
A.“理”是否万物的本原
B.求“理”的方式
C.对待孔孟儒学的态度
D.“孝亲”的方式
Z专 题串线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比较分析能力 。 由 “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可知理外在于人,由 “如其理外在于心,则……”可知王阳明认为理 内在于人,由此进而推知,二者求理方式不同, 故答B案项正B确。
Z专
题 串 线 3.宋元思想、科技、书画艺术发展折射的时代特征
(2)不同点:主要在于求“理”的方式不同。程朱 理学主张格物致知,强调通过外在的探究明道德。陆王 心学主张内心反省求“理”,强调通过内在反思、修养 明道德。
Z专 题串线
【例题❷】(2014·淄博抽测)“程朱坚认一草一木 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阳 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 及孝亲之心。”由此可见他们主张的最大区别是( )
③实质:将知识分子纳入到皇帝的控制范围中来。
Z专 题串线
【例题❶】(2014·临沂质检)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 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 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 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突破训练1-2019word版可

答案:(1)封锁台湾(或收复台湾需要)。给沿海居民带来巨大灾难。
(2)清除海贼(防止沿海商人与海盗勾结)。
材料一:完全禁止。材料二:限制。
(3)人民富足;社会安定。消极: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延缓了中国发展步伐。
(4)维护封建统治。
14.(20xx·甘肃张掖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宋代民族政权并立,辽、西夏、金威胁着两宋安全,宋初由于过分集中军权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强,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失利,两宋政府通过签订屈辱和约换取边境安宁;宋代虽然经济繁荣,但宋初的制度革新导致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财政入不敷出,民富国不强;虽经王安石变法也未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观点三:赞成材料中的两种观点。答案为参考答案一和参考答案二的综合。
2.(2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x·山东济宁期中)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是连续第13年聚焦“三农”的文件,我国政府在三农方面的投资已超1万亿人民币,用世界上1%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农业发展靠政策是古今人们的共识,下列与历史上三农政策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战国时著名水利工程有都江堰、郑国渠
B.“井渠”灌溉方法在汉代关中已出现
解析:第(1)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绝接济台湾之患”分析,是为了封锁台湾。影响根据“生灵之祸,莫惨于此”分析,给广东居民带来灾难。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此即海贼之薮也”分析,为了清除海贼。第二小问,比较两则材料中政策的不同点,材料一中“空其人”说明禁止,材料二中“可使贸易”“不可令往”说明限制。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从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清朝时期东西方之间交往存在的差距回答。第(4)问,根据政治统治的目的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二古代农耕文明向近现代工业文明的演进热点专项练1.(2015·广东百校高三联考)自古以来,城市就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区,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长安城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由外郭城、宫城、皇城三部分构成,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拱卫皇城与宫城,是一般群众与官僚的住宅区和商业区。
宫城的南面是皇城,为中央衙署所在地。
宫城居全城北部正中,为宫殿区,是皇帝及后宫人员的住处。
城内百业兴旺。
北宋都城东京城(今河南省开封市)基本上继承了隋唐以来的传统,有三重城垣围护,外城为商业区和居民区;内城坐落在外城的中央,亦为商业与居民区,皇城在内城的中央稍偏西北,不仅是东京城的核心,更是北宋王朝的中枢。
——宁欣《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墙》材料二城镇人口数的变化反映了城市化的进程。
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注: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发达国家城镇化率一般达到80%。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唐朝长安城与北宋东京城在布局上有何异同。
(2)材料二中图1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分别指出AB、BC两个阶段我国城镇人口的增长趋势及原因。
(3)指出材料二中图2在20世纪90年代初两种城镇化率差距拉大的原因。
我国政府为改变这种状态,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解析第(1)问,属于比较异同试题,注意比较的角度,“共同点”据材料一,从唐长安和北宋都城东京城结构、商业居住区体现的理念角度回答;“不同点”从商业区与居住区划分角度回答。
第(2)问,注意材料二中图1曲线图发展态势以及时间信息。
“两个阶段的发展趋势”结合曲线图可以直接提取,对AB、BC两个阶段我国城镇人口发展态势原因可以结合材料二中提及的时间进行分析。
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图二信息,结合国内、国际时代特征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我国城镇化解决措施,从产业结构调整、户籍制度改革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等方面回答。
答案(1)同:都是三重结构;都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一定的等级观念;城内都有市(商业区)和坊(居民区)。
异:北宋都城打破了市坊界限且商业区扩展至内城。
(2)AB段:建国初期,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原因:“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三大改造的推进和完成,调动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BC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城市化趋缓甚至倒退。
原因:“文化大革命”导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大批干部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3)原因: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
措施: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2015·福建泉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16世纪末,欧洲人对于世界陆地面积的了解,已经比14世纪时增加了5倍之多。
……欧洲从一个相对孤立的大陆发展起了跨洋贸易……。
欧洲与亚洲贸易的商品种类增多,印度的纺织品、茶叶、咖啡等逐渐取代香料,尤其是胡椒成为欧洲人喜爱的商品。
18世纪欧洲重要的变化是许多奢侈品成为了普通商品,……新航路开辟后,随着进口量的增长,价格下跌,砂糖、咖啡、茶叶以及各种香料成为大众商品。
——高德步《世界经济史》材料二欧洲不仅成了世界的银行家,而且已成为世界的工业工场。
……结果是全球经济空前统一。
到1914年时,除了在全球陆地上架设了巨大的电报和电话线路网外,还在诸大海的海底铺设了516000多公里的电缆。
到1914年时,已有总吨位为5 000万吨的3万多艘船只装载货物往返于世界各地。
几条运河的开凿便利了世界贸易,……几条横穿大陆的铁路的建成打开了诸大陆经济开发的大门。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1)据材料一,概括16~18世纪欧洲对外贸易的特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球经济空前统一”的原因。
(3)材料三漫画中人物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评析。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的“跨洋贸易”“商品种类增多”“进口量的增长”和“大众商品”来概括。
第(2)问,据材料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作答。
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中漫画的注释指出其对全球化的态度;迁移教材知识对全球化要辩证地分析。
答案(1)特点:跨洋贸易兴起;商品种类增多;进口量大;进口商品大众化。
(2)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列强加紧殖民扩张和掠夺,扩大资本输出;通讯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3)观点:反对经济全球化。
评析:这一观点是不可取的。
漫画家中人物享受全球化的成果,却又反对全球化,这是自相矛盾的。
全球化使经济活动跨越了民族国家的疆界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有效地利用和配置世界各地的资源,提高生产率,为各个国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全球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尽管全球化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这一历史趋势是无法改变的。
我们应当对经济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
3.(2015·广东惠州三模)婚恋观的嬗变折射出社会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
婚嫁之身,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
——据李竞艳《明代中后期社会文化探析》材料二在民国时期人们婚恋观的变革中,一个重要的进步就是,青年人对于婚姻的目的已经由以前完全的传宗接代向追求两情相悦和两性的自然结合转变。
——据刘超《青年婚恋观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材料三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婚恋观发生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1949~1978年:以政治出身为主导的择偶标准第二阶段:1978~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文化资本为导向的择偶标准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以经济地位为重心的择偶标准——据王英侠、徐晓军《择偶标准变迁与阶层间的封闭性》(1)指出材料一中婚恋观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2)民国时期开始于哪一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婚恋观变革的原因。
(3)材料三中“1978年被作为婚恋观第一、二阶段变化的分水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三阶段婚恋观出现的原因。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认为影响婚恋观的因素有哪些?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信息“惟论财势耳”得出答案。
第二小问,据所学知识,可从明清时期的经济、思想等时代特征进行分析。
第(2)问,第一小问,据教材回答。
第二小问,据所学知识,可从民国初期政治、经济、思想等史实进行分析。
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中“第二阶段:1978~20世纪90年代初期”判断,其原因从改革开放的决策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第三阶段的时间“20世纪90年代中期”切入,联系经济方面的主要史实说明。
第(4)问,据社会史观看问题,从所处的时代、政治、经济因素、立场、价值观、社会风气等影响婚恋观的因素角度归纳。
答案(1)变化:由重门第转向重财富。
原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人实力雄厚,市民阶层队伍壮大;拜金逐利之风兴起;传统婚恋观念受到冲击;早期启蒙思想(李贽等人反正统意识)出现。
(2)年份:1912年。
原因:民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壮大;辛亥革命移风易俗;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中共提倡男女平等、妇女解放;革命思潮影响;新式教育的兴办以及出国留学人员的增加;西方婚恋观传入。
(3)原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对外开放;炫富等拜金主义社会风气的影响。
(4)因素:所处的时代,政治、经济因素,立场,价值观,社会风气等。
4.(2015·北京海淀模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互动,引发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圈地运动、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发展,人口流动现象增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同父母和亲属分开,脱离了家庭、亲属、父母和保护人的控制,使得家长的权威受到削弱。
大机器协作生产方式兴起,使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业和手工作坊被排挤、吞并,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功能也就日益让位于工厂中组织的大规模工业,家庭生产性功能消失。
此时年轻人不需要向长辈学习技术,而是在工厂里学。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就业挣工资,不再依赖、受控于长辈或者亲属。
角色的颠倒有时达到了顶点,那就是父亲失了业,工资由继续被雇用的孩子带回家来。
家庭生产功能的消失彻底削弱了家长制,父亲不再具有劳动组织领导人的地位。
——摘编自孟庆芳《试析16—18世纪英国家庭的演变》材料二民国成立后,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
“民国新建,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不分级别的高低,也不分地区和民族的差异,凡在国家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服制上,明确规定“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服装形制已不按职位、身份来加以区别,而只是按性别不同、场合不同给以区分。
譬如在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参议院公布的男子礼服服制中明确规定:常礼服除了传统的长袍马褂外,另一种为西式。
西式服装在男子的礼服中占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从制度上确立了西方服饰文化在中国服饰领域的地位。
——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变革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1)依据材料分析16~18世纪英国年轻人家庭地位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变化原因。
(2)依据材料分析民国成立后礼服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所学分析变化原因。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信息可以归纳出英国年轻人家庭地位发生的变化;第二小问,从材料一“圈地运动、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发展,人口流动现象增加”“工厂中组织的大规模工业,家庭生产性的功能消失”“被雇用的孩子带回家来”等信息中可以直接概括得出结论。
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服装形制已不按职位、身份来加以区别,而只是按性别不同、场合不同给以区分”“西式服装在男子的礼服中占了极为重要的位置”等信息,可以归纳得出结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联系该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等变动回答。
答案(1)变化:年轻人不再受控于长辈,更加独立自主。
原因:圈地运动和城市化导致人口流动增强;工业革命中工厂制度建立,家庭生产性功能消失;手工业工匠的失业,童工的使用,家庭经济来源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