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备课教案—第2周4课时
初二学生语文教学教案七篇

初二学生语文教学教案七篇初二学生语文教学教案七篇初二学生语文教学教案都有哪些?虽然教案需要学习大量的参考资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听取著名专家的建议,借鉴同行的经验,但总要自己去听课,这就决定了教案还得自己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二学生语文教学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初二学生语文教学教案(篇1)【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译讲、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学习重点】1、背诵课文;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学习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的含意。
【学习过程】一、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客为之歌唱。
这里是富春江的几张图片(看课件2),让我们聚焦富春江。
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
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请看学习目标(看课件3)1、能正确朗读、译讲、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任务比较艰巨,但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紧张地自主学习,顺利地达到目标。
二、检查预习1、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先检查预习情况,知道本文作者的举手(预习时注意了课下注释,很好!)2、道本文体裁及这种文体特点的举手(学生回答后明确:本文是一篇骈体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3、那么课文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三、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1、出示自学指导(一)(出示课件4)请自由朗读课文,如有不认识的字,就向同学请教,或举手问老师。
三分钟后,比谁能正确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师板书学生提问的的字于黑板上。
初二语文课文备课教案案例参考(优秀4篇)

初二语文课文备课教案案例参考〔优秀4篇〕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篇一《孟子》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自主探究1课时一、课前检测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父命之〔3〕以顺为正者〔4〕富贵不能淫2、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___〞。
〔2〕《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答案]1、(1)真正,确实。
(2)教导、训诲。
(3)准那么,标准。
(4)惑乱,迷惑。
2、(1)轲子舆战国儒家亚圣(2)论语大学中庸二、学习新课1、导入新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说出这种铿锵誓言的人即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
孟子的学说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它的指导意义。
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观,至今仍放射着智慧的光辉。
今天,让我们走近孟子,共同学习被称为“四书〞之一的《孟子》。
2、理解课文〔1〕根据注释,疏通文章,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熟读课文,说说作者的行文思路。
明确:作者以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开篇,然后批驳了此观点,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3〕再读文章,解决以下问题。
①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②请比照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毫无原那么,如张仪之流;“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内心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所倡导的“穷那么独善其身,达那么兼济天下〞。
初二语文备课教案—第2周4课时

学习目标(任务)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2、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
过程与方法
1、联系社会背景,来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方法。
2、通过私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弃医从文——爱国
3、自我小结
两条线索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四个典型事例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3、关心解剖实习4、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两种真挚的感情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一次思想的转变弃医从文
五、学后深思
学了课文,你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以诙谐的口气猜测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带有弱国国民的辛酸。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4、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表明事实并未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这就强烈的表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去仙台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弃医从文的原因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看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我”离开仙台后叙述了“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每当看到照片就增加勇气写文章。
离开仙台,怀念先生直抒怀念之情——热情赞颂高度评价
主要设想、措施
(学法、教法)
朗读法、讲授法、探究法
初二语文教案(15篇)

初二语文教案(15篇)初二语文教案(精选篇3)第一课时【目标】1.借助工具书,能顺畅朗读课文。
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重点难点】1.重点: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课文提示】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
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
《答司马谏议书》文题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2.王安石,宋朝文学家、家。
王安石当政时,推行变法。
在这次变法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当时唇枪舌剑的滚滚硝烟。
【正音正字】怨谤(bàng) 难壬人(nàn) 胥怨(xū) 盘庚(gēng) 会晤(wù) 【阅读课文】1. 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人“习于苟且”;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
2. 实施变法时,出现了什么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实施变法时,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
司马光认为,这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3.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初二语文教案(精选篇4)【教学目标】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教学重点】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课前预习】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
【课时分配】两课时。
初二语文备课教案—第2周1课时

结构顺序的安排是由时间和事件本身特点决定的。本文作者是考虑到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B中西路所遇敌军抵抗甚微,而东路之抵抗较顽强,所以中、西路放一起写。b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在后。c此前已有中路详细报道(《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中路(其渡江战况只用了写时间、地点、神速的一句话)即可转入下文。因此先写中路,再写西路。
第二层:从"21日下午"到"不到丝毫作用"。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段"。
②指出各路军渡江人数、时间、进展,了解整篇新闻的具体内容。
各路军渡江情况:
军别时间地段人数遇敌
中路军20日夜安庆--芜湖30万甚微
西路军21日下午五时安庆--九江(不含)35万甚微
东路军同日下午五时南京--江阴35万较强
⑷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 两方面原因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略)
敌军广大官兵厌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详)
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说明了这一点。而第二方面的原因 则要详议几笔:B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区别开来,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b着重点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我军师出有名。
6.第6句“占领”“控制”“封锁”三个词能互换使用吗?为什么?
因为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已解放,为我军所有,所以用"占领"。而江阴要塞还没攻下来,还在敌军手中,不过不能任意活动或超出这一范围,所以用"控制"这个词来表明。江阴已被我军控制,敌军要想从长江逃走已无办法,所以用"封锁"这个词较恰当。
初二语文备课教案—第2周2课时

1、生字
颁发( )挪威( )
遗嘱( )渗透( )
炸药( )仲裁( )
卓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就( )
2、词语
【遗嘱】
【渗透】
【建树】
【仲裁】
【卓有成就】
四、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把握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1901年12月10日;
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
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2.导语都讲了哪些内容?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导语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
主体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审权等消息背景。
3.你认为这则消息的背景部分可以删去吗?
不可以。背景部分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示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
问题补充(个性设计)
作
业
板
书
课后反思
学了第一课之后,学生基本掌握了新闻的结构,本篇消息也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
松山湖南方外国语学校集体备课通案主备人:李春燕
八年级语文科课题(学习内容):首届诺贝尔颁发(2)周(2)课时审核人:庞海清
学习目标(任务)
首届诺贝尔颁发
学习重、难点
1、把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文体特点。
2、了解伦琴等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体会诺贝尔宽广胸怀。
3、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二、文学常识。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
初二语文备课教案—第4周2课时

明确: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船背。
4.作者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②苏、黄共阅一手卷。
③舟尾横卧一楫。
④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⑤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明确:A.“一手卷”翻译为“一幅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横卧一楫”翻译为“横放着一支船桨”。现代汉语中,数词一般不单独充当定语,必须和量词组成数量词组才能充当定语。在古代汉语里,数词则可单独充当定语。B.“尝贻余核舟一”翻译为“赠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翻译为“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可见古代汉语中,数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时,不仅可以放在名词的前面作定语,也可以放在名词的后面修饰名词,而这种把数词放在名词后的用法,计数的意味更明显。
4.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欣赏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
学习重、难点
关注文中数量词的特点,体会古代汉语数量词与现代汉语数量词的异同。
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欣赏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
主要设想、措施
(学法、教法)
朗读法、讲授法、探究法
部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电子教案五篇

部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电子教案五篇利用教案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梦回繁华》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使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养成圈点勾画批注的习惯。
2.理清课文思路,弄清说明顺序。
3.通过学习说明方法及作用,体会准确而典雅的语言特点。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1. 指导学生采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理清课文思路,弄清说明顺序。
2. 指导学生细读课文,结合说明方法的学习体会准确而典雅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恰当使用说明方法使说明更准确,以及说明方法对于语言特色的影响。
教学创意:1.学生自己讨论学习目标和方法,确定学习方案。
2.反复使用浏览加细读的方法,随时进行勾画批注。
3.通过说明方法的学习来体会说明语言的特色。
教学流程:一、欣赏图画,选择画作局部,口头说明内容。
(一)教师展示图画,介绍经历。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是我国绘画的无价之宝。
在它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也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
它曾辗转飘零,历经劫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
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宋代社会,体会一下《清明上河图》展现的宋代生活。
(二)学生选择局部,口头说明。
现在让我们来仔细看一下这幅图上有什么?选择一个局部,用自己的话对你看到的景象做出说明。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用图片将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试图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画作内容,可以和后面学习本文语言特点的时候作比较,让学生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准确典雅,条理清楚。
)二、阅读“提示”,讨论学习目标,确定学习方法。
(一)学生浏览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特征,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2年11月,在新德里举行的第9届亚运会,是“文革”后中国派选手参加的第一个国际性综合大型运动会,吸引了国内众多媒体的目光。女子10米高台跳水是中国的优势项目,夺魁不成问题,仅仅写一篇消息通报赛况不足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也容易与其他媒体的报道撞车。于是作者独辟蹊径,采用新闻特写的形式,捕捉、截取新秀吕伟比赛中的几个场景,以动作分解的方式,精雕细刻,徐徐写来,从高、险、难、美四个字上下功夫,再现了吕伟夺魁的精彩瞬间,让读者身临其境般欣赏“飞天”凌空的美丽画面。
难点: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主要设想、措施
(学法、教法)
朗读法、讲授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及其它
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运动领域,美国有篮球梦之队,中国有跳水梦之队,当中国姑娘吕伟从10米跳台纵身一跃,瞬间惊艳了全世界。
十米跳台运动员:你像一只轻捷的雏燕,驾起矫健的翅膀,凌空一跃,在蓝色的水池上方,划出美丽的曲线,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飞舞的“飞天”,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今天,我们就走近这篇特写,一睹“飞天”女将吕伟的风采。
六、主旨情感
说说这篇特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运动员吕伟为国争光的赞美,为中国有这样优秀的跳水运动员自豪,表达作者对祖国热爱之情。
问题补充(个性设计)
作
业
板
书
课后反思
本节课重视学法的指导,从抓关键语句,梳理情节到正面、侧面描写,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新闻特写
定义
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在特定场合中的“片段”“剖面”或者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主要种类
事件特写
摄取与再现重大事件的关键性场面。
人物特写
再现人物的某种行为,绘声绘色,有强烈动感。
场面特写
新闻事件中精彩场面的再现。
景物特写
对于有特殊意义或有价值的罕见景物的描写。
第二部分(⑤-⑧):从侧面描写了外国记者、观众等对吕伟精彩的跳水动作的赞赏。
(二)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吕伟跳水之前的场面,吕伟跳水动作全过程,吕伟跳水后的观众反应和裁判评分等情况。
2.吕伟跳水动作连贯流畅,全程只有1.7秒,但作者却解说得十分清楚,这里使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
吕伟完成跳水动作只是瞬间的事,想要解说清楚十分困难,所以,作者采用了动作分解的写作技巧,把完整连贯的动作分解为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逐一刻画,犹如慢镜头回放,精彩地再现了跳水的全过程,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一般。
松山湖南方外国语学校集体备课通案主备人:李春燕
八年级语文科课题(学习内容):3“飞天”凌空(2)周(4)课时审核人:庞海清
学习目标(任务)
1.了解新闻特写的文体特点。
2.把握吕伟表演“5136”的全过程,体会她跳水动作的飞动之美。
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新闻特写的文体特点.
3.课文标题是“‘飞天’凌空”,能不能只写吕伟跳水这一部分内容,把其他内容去?
不能。跳水前的场景描写,特别是对白云和飞鸟的描写,是用白云和飞鸟的动来衬托吕伟的沉静。跳水后观众的反应以及裁判的评分等,是侧面表现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
(三)品味语言
1、“那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中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郭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答案】还写了外国记者的赞叹,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以及印度观众的惊讶,这些都属于侧面描写,衬托出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同时将整个特写推向高潮,也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
7、记者在撰写本则新闻时,重点采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写法上重点采用了特写镜头。所谓特写镜头,就是通过敏锐精细观察、迅速准确捕捉以及多种修辞手法,把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典型人、典型事或典型场面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使读者如临其境,如睹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记者将吕伟最后夺冠的刹那间一连串的跳水动作,用电影分镜头的艺术表现手法,逐一摄下、定格、放大。将吕伟的“5136”这个高难度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慢镜头,描绘出吕伟精彩刹那的具体形象,让读者产生了比看电视还要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典型的特写镜头。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吕伟比作凌空翔舞的“飞天”,生动形象地写出吕伟形体优美、动作轻盈,宛如天仙凌虚蹈空。
2、“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澎湃的激情。”
这里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如梦初醒”写出了观众被吕伟的优美的跳水动作所陶醉,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写出观众被吕伟的表演征服,用鼓掌和欢呼表达澎湃的激情。这样的手法,把气氛推向高潮,让读者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精神享受。
3、“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的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段描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动静结合。以飘浮的白云、飞鸟掠过之动态,与吕伟的“沉静自若”的静态,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衬托出她的“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的特点。
4、“托”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一个“托”字犹如定格在空中,从而更加表现出吕伟身材的修长、美妙、轻盈的特点,为下文的精彩表现埋下伏笔。
工作特写
对于某一工作场面的生动再现。
杂记性特写
各种具有特写价值的新闻现场之生动再现。
写作特点
落笔集中,突出一点;浓淡相宜,真切再现;幽默风趣,耐人寻味。
四、字词积累
(一)读一读字音
凌(líng)空翘(qiáo)首酷(kù)似
屏(bǐng)息敛(liǎn)声眼花缭(liáo)乱
悄(qiǎo)然
(二)写一写字形
líng(凌)空
líng(绫)子
suō(梭)子
(三)记一记词义
【凌空】高高地在空中或高升到空中。
【屏息】暂时抑止呼吸。
【悄然】形容寂静无声。
【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如梦初醒】好像刚从梦中醒过来,形容刚刚从糊涂错误的境地中觉醒过来。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五、学习新课
(一)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朗读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2、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①-④):记者利用特写镜头,重点描绘了吕伟跳水夺冠的一瞬间。
5、品析第四自然段这一细节描写的精彩之处。
【答案】记者极有层次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从“轻轻一蹬”到“凌空翔舞”,由“疾如流星”到“插进碧波之中”,跳水姑娘轻盈似箭、潇洒自如的身姿就让人尽收眼底。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吕伟整个跳水动作的完美、精彩,令人难忘。
6、文章除了正面描写跳水的场面以外,还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