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宁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趋势

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趋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趋势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粮食需求的增长,农业生产的高效性和可持续性迫切需要得到改善。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是决定全球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
而杂交水稻作为一种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已经成为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将探讨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发展现状1. 世界范围内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已初步形成。
以中国为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杂交水稻生产国家,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
与此同时,许多其他国家也开始推广和应用杂交水稻技术,如印度、越南等。
2. 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发展。
随着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水稻种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
通过利用生物技术手段,人们已经可以根据需求调整水稻的产量、耐病性、品质等性状。
3. 杂交水稻制种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中,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
这些企业通过技术研发、市场营销和资本运作等手段,推动了杂交水稻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发展趋势1. 种质资源优化利用。
未来的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将更多地关注种质资源的优化利用。
通过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通过遗传多样性保护和遗传进化的手段,保持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2. 重点产品研发。
未来的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将更加注重产品研发的深度和广度。
除了提高产量和品质之外,还需要研发出更加抗逆性强、耐病抗虫的新品种。
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和市场需求,开发出适用的特色品种。
3. 绿色环保生产。
未来的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将更加注重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
通过降低化肥、农药和水资源的使用量,采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栽培技术,可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农田的生态效益。
4. 产业链整合和合作。
为了提高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未来将会越来越多地进行产业链整合和合作。
浅谈我国水稻产业发展前景与策略

基础 , 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 、 中介组织为纽带 , 将产前 、 产 中、 产后 ( 即生产 、 加工 、 销售 ) 等环节连结为产业系统 , 形成
有机结合 ,互相促进 ,实现产供销或产加销农工商一体化 的
经营机制。
我 国 是 世 界 上 最 大 的水 稻 生 产 与 稻 米 消 费 国 ,全 国有
一
、
我 国水 稻 产 业 的现 状
极性 , 是靠增加投人 , 断改善农 田设施建设 , 不 同时科技进步 也起 到了重大 的促进作用 。我 国南方稻 田种植制度 , 经历 了
农业产 业化是 2 纪 9 O世 0年代 我 国为解 决农 业深层 次 矛盾 , 促进市场 与农业发展而探索 出的一种农业经济组织形 式。在 8 0年代 ,家庭联 产承包责 任制使生产力得到 了解放 ,
2 3的居民以大米 为主食 ,水稻种植 面积和产量约 占我 国粮 / 食 种植 面积 和产量 的 3 %和 4 %。新 中国成立 以来 , 国水 0 0 全
稻 生产 和科 研 成 就 巨 大 。2 0世 纪 前 5 0年 ,我 国水 稻 平 均 每
h2 m 产量不足 2 0 g 总产不足 5 0 0 0k , 0 0万 t 。但到 了 19 9 7年 ,
庭承包经营规模 小 、 分散 、 不成合力 的弊端逐渐显现 出来 , 形 此经营模式已难应付风 云变幻 的市 场 ,因此一种新的经营方
式 —— 产 业 化 经 营应 运 而 生 。它 是 以市 场 为 导 向 ,以农 户 为
年代初 的农家品种整理 , 评选推广优 良品种 , 6 到 0年代实施 高秆品种改矮 秆品种 ,7 8 0— 0年代积极 培育与推 广杂交水 稻, 成绩 斐然 。每次改革 , 都促使产量上一个新台阶。进入 9 O 年代 , 在保证水稻产量 的基 础上 , 大力改善品质 , 发展优质稻 和饲料稻 的生产 , 逐步形成 了各 自的产业链 。在栽培技术 并 上 ,2 0世纪 5 0年代总结推广过去模范的生产经验 ,6 0年代 研究应用矮秆 品种栽培技术 ,7 0年代发展 多熟制 配套技术 , 8 0年代各地推广模式栽培 , 形成 多种多样 的各具特色 的栽培 方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 村劳动力 向二 、 农 三产业转移 , 以机械化 、 抛秧 、 直播为代表的水稻轻简栽培技 术迅 速发展 , 对稳定种植面积 、 高单产起到 了积极作用 。在长期的水稻 提 栽培过程中 ,我 国劳动人 民不断摸索种稻经 验 ,总结出了适 合我 国不 同地 区、不 同生态 和耕 作类型 的水稻 高产栽 培技 术, 经过长期 的精耕细作 , 种稻条件不断改善 , 使产量不断提 高 , 之科学技术 的进步为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注入新的血 加 液 ,给我国稻作 事业 的发展增添 了新 的活力 。但 以往只注重 产量上的增 加 ,而不顾质量上的改善 ,导致优质米资源得不
水稻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水稻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是人类主要的食品来源之一。
水稻产业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环境污染、生产效率低下等。
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1. 土地资源有限水稻是一种对土地资源要求较高的作物,而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土地资源的紧张局势。
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加剧,土地资源的压力更加明显,导致水稻种植面积受到限制。
2. 环境污染水稻种植过程中常常需要施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特别是农药的使用频繁,不仅对土壤有害,也对水体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3. 生产效率低下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存在许多问题,如耕作方式落后、技术含量不高、种植方法单一等,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传统的稻田灌溉方式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而且田间管理也较为粗放,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二、发展建议1. 推广水稻精准种植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农业的发展给水稻种植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如精准施肥、水稻机插秧、大田覆膜、精准灌溉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农民更加科学地种植水稻,提高产量的同时减少资源的浪费。
2. 推广优质水稻种植选择适应性强、产量高、病虫害抗性强的优质水稻品种,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的生产效率,并且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加强水稻田间管理通过引进现代化的灌溉系统和土壤改良技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水稻的生长质量,可有效减少水稻种植对土地和水资源的压力。
4. 科技支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发展智能化、数字化的水稻种植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率。
注重培养农民的科技素养,提高他们的种植和管理水平。
5. 实施生态农业倡导绿色、有机、生态的农业种植方式,尽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通过循环农业、生物肥料和生物防治等技术手段,维护水稻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生态环境。
6. 政策支持加大对水稻产业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财政补贴和支持,鼓励农民种植优质水稻,推动水稻产业的转型升级。
2023水稻产业报告

2023水稻产业报告摘要:本报告对2023年水稻产业进行了全面分析和展望,探讨了水稻产业的发展趋势、挑战和机遇,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以促进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引言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全球人口提供了主要的粮食来源。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水稻产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本报告对2023年水稻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策略建议,以指导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2023年水稻产业的发展趋势2.1 多样化的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稻产品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稻谷和米粉,消费者对有机水稻、高蛋白水稻等新品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水稻产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品种结构和产品结构,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
2.2 技术创新的推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水稻产业也受益于各种技术创新。
例如,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可以加快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提高水稻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
智能农业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这些技术创新的推动将不断促进水稻产业的发展。
2.3 区域协作的加强水稻产业的发展需要各区域之间的协作和合作。
通过加强区域内的合作,水稻产业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同时,区域之间的协作也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经验分享,推动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2023年水稻产业面临的挑战3.1 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水稻产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如干旱、洪水和高温等,对水稻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了不利影响。
同时,气候变化也导致病虫害的扩散和发生频率的增加,对水稻产量和品质造成了威胁。
3.2 自然资源的限制水稻产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较大,特别是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需求。
然而,随着全球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减少,水稻产业面临着自然资源的限制和不可持续性。
如何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当前水稻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解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和如何走出困境

Z h o n g f e i n o n g y a o本文着眼于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现状,概括分析了近几年杂交水稻种子生产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种子质量不合格、种子创新缓慢、劳动力资源短缺且素质低、种子生产基地减少,呈现生产分散化趋势等。
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1、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现状(1)种子质量与类型问题我国拥有广大的杂交水稻种子市场,杂交水稻种子的生产量居世界首位。
这一现状对我国杂交水稻种子的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010年以前,在“省提、地繁、县制”体系下,地县级种子公司在当地县级农业局和种子管理站的监督管理下生产杂交水稻种子。
种子的生产由种子管理部门监督,从播种、抽穗、到花检、发芽率检测、纯度鉴定,全程有相应部门的参与。
而在现行的种子生产体系中,种子由私人经营或公立的种业公司生产。
生产的服务性质减弱,商业性增强,种子的质量,如发病率、纯度等等不能得到基本的保证。
各地使用的种子类型复杂多样,种类庞杂。
我国各种类型的杂交水稻组合有数百个,包括金优系列、博优系列、特优系统、汕优系列、威优系列和两系杂交水稻等。
多种类型的种子一方面根据地区不同因地选种,有效提高产量,如一季稻区里杂交水稻在滇南河谷和长江、淮河流域等地种的植面积有一万公顷左右,双季杂交稻在西南、华中及华南地区的种植面积也有一万公顷左右;另一方面这些种子有不同的生长弊端,要减小这些弊端还需要进一步的大量研究。
(2)市场的冲击问题在全球经济化飞快发展的影响下,杂交水稻种子贸易的自由程度不断提高,因为我国与世界贸易逐渐接轨,原有的杂交水稻种子价格体系受到强烈冲击。
目前,杂交水稻在国外的种植面积已达上万公顷,种子被东南亚、南亚、美洲、非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引种和研究。
我国却为着稻米产品质量低、类型繁杂却不完善等问题面临被占领市场的威胁。
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万公顷左右,每年种子的市场价值量在亿万元以上,同时我国又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数量占总人口的八成,杂交水稻种子的生产成本和收益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农户的获得感,也影响到农户再次种植杂交水稻的意愿。
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别育秧 、 移栽 、 收 割 以及 割 叶 、 赶 花粉 、 除杂、 及 时 翻 晒 以 确 保 发
芽率等不同点 , 需 要 细 心操 作 , 工 作 量 非 常 大 。 要 农 户 或 种 植 大 户 商 量 并 配 备小 型 拖 拉 机 、 插( 抛) 秧机 、 小 型 收 割机 、 简 易 割 叶 机 械和小型烘干机 , 减轻 人工作量 , 为提高生产效 率 、 降 低 成 本 打 下 基 础 。 还 应 该 制定 相 对 应 的对 制 种 农 户 购 买 的 农 业 机 械 优 先 补 贴政 策 。 6 、 加 快 科 研体 制 改 革 , 完 善 品 种审 定 制度 当 前 种 业 改 革 制度 停 止 不 前 是 限 制 种 业 快 速 发 展 的 原 因 农 业 部 门 下 属 的种 子 公 司 已经 着 手 开 始 改 革 ,育 种 科 研 体 制 也
子 科 技 含 量 。 要 想 生产 出 高质 量 的水 稻 杂 交 种子 就 必 须有 一 套 科学、 周密 、 切 实 可行 的 水 稻 杂 交 繁 制 种 生 产 、 加 工 管 理 操 作 规 程 , 严 格按 照规 程 进 行 管 理和 操 作 。本 文 就 杂 交水 稻 种 子 生 产存 在 的 问题 及 对 策进 行 浅析 关键词 : 杂 交水 稻种 子 生 产 问题 对 策
一
1 、 杂 交水 稻 种 子 生 产技 术 创 新 杂交 水 稻 种 子 生 产 要规 模 化 , 只有扩大生产 , 才 能 有 效 解 决 生产 力 不 足 。使 种 子 得 到 更 好 的 发 展 杂 交 水 稻 规 模 化 种 子 生 产 要规 模 化 生 产 。
一
是 制种 组 合 基 础 , 用实现机械化制种操作 , 从 而 达 到 规 模
浅谈水稻制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水稻制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根据调查发现,以杂交水稻为主导的传统农业,其技术要求高,劳动力投入大,经济收入高,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水稻的发展已陷入瓶颈,导致问题层出不穷。
基于此,本文以水稻制种为研究对象,对水稻制种的优势进行了介绍,然后对水稻制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基于问题,提出了几点措施,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水稻制种;存在的问题;对策引言水稻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支柱,对农业安全性和长期稳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杂交水稻是我国粮食增产的重要措施。
由于,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经济格局发生了变革,作为杂交水稻推广和应用的重要支柱,我国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正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所以,工作人员要客观分析水稻生产基地所遇到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对推动我国杂交水稻的生产和现代种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水稻制种的优势例如,永州市地处湖南省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每年的温度17.6~18.6℃,最寒冷的是一月份温度在5.9~7.4℃,七月是26.5~29.6℃,年平均降雨量1200~1900 mm,年日照时数1360~1740 h,无霜期286~311 d,一年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湿度较高,有着天然种植水稻的条件。
由于山地、盆地交错分布,可以为杂交水稻生产提供了一种天然的屏障,这里土地肥沃,拥有270,000公顷的稻田,适合种植杂交水稻的面积达30,000hm2。
二、水稻制种存在的问题(一)基地农民制种积极性大幅下降、农民不愿制种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出现了巨大的转变,大量的年轻人开始向二三产业转移,导致水稻生产人员老龄化和基地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导致杂交水稻制种要求父本分开播种、育秧、插秧、收获,再加上喷施2~3次"九二○"、赶花粉等农活,劳动量大,尤其是7月底到8月初的炎热天气,他们不愿承担繁重的生产,也不愿从事生产。
杂交水稻制种产业面临的困境及解决途径的思考

前为主,随田间管理随见随去,同时去杂去劣要及时彻底。
小麦品种原种生产田去杂去劣更要严格,不能确认的疑似植株应一并连根拔除。
2.3 坚持单株选择,搞好提纯复壮 单株选择工作在小麦品种种子生产,尤其在小麦品种种子提纯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单株选择必须切实熟练掌握本小麦品种的特征特性,以典型性为依据,选择本小麦品种的典型单株,以提高和保持小麦品种纯度为目的。
2.4 改善环境条件,优化栽培技术 改善小麦品种生育环境条件,采用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可以提高小麦品种种子质量,延缓小麦品种退化速度。
小麦品种种子田要合理轮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及时中耕,消灭杂草。
在作物布局上,小麦品种种子生产一定要建立集中连片的小麦品种种子生产基地,坚持规模种植的原则。
另外,除采用上述措施外,利用低温低湿条件大量贮存小麦原种,定期更新品种,减少小麦品种的繁殖世代,减少小麦品种混杂退化的概率,也是延长小麦品种使用寿命,保持小麦品种优良种性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
(收稿日期:2012-10-31)近年来,杂交水稻种子销售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且质量越来越差,致使用种农户效益低下,种粮积极性受挫。
另一方面,制种农户及种子生产销售企业的效益也连连下滑,形成杂交水稻种子生产、销售、推广产业的恶性循环,已对我国水稻生产与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究其成因,与现今杂交水稻制种产业面临的困境有很大关系,必须引起各个层面的高度重视并给以切实解决。
1 杂交水稻制种产业面临的困境杂交水稻种子的生产是一项特殊的农业生产行业,是一个综合配套系统工程,需要优越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灌溉、集中成片等)、精准的综合配套技术(如父母本播种差期、栽插方式、肥水管理、病虫防治、花期调整、授粉方式、生物激素使用等)、强有力的组织管理措施;而目前却有如下几个现状。
1.1 土地使用权分散和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给杂交水稻制种质量技术要求集中成片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由于不能集中成片,很多制种基地,杂交制种水稻与杂交种水稻田挨田交错种植,无法按技术要求进行隔离,对质量造成严重隐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府坚 持把 杂交水 稻 制种做 为农 业第 一工程 来抓 .注 重 品牌 效 应 , 严把 质 量 、 技术 、 管理 关 , 2 0 至 0 9年全 县 杂
交水 稻制 种总 面积发 展 到 07万 h 2 据不 完 全统计 . . m 全县现 有杂 交水 稻制 种面 积 和总产量 均 占全 国总量 的
种管 业理
寸 种业 田
绥宁县杂 交水稻 种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刘 付 仁
( 南 省 绥 宁 县农 业 局 , 2 6 0 湖 420 )
湖南 省绥 宁县 地处湘 西南 边 陲 .被袁 隆平 院士 题 为“ 中华杂 交水 稻制 种第 一县 ” 全县 辖 2 。 5个 乡镇 .4 38 个村 , 总人 口 3 5万 , 田总 面积 21 h 2其 中从 事 水 .万 m . 杂 交水 稻 制种 的 1 1个 乡镇 ,2 12个村 .总面积 07万 . h m 。杂交 水稻制 种是 绥 宁县 的优势 产业 . 由于 具有 得
天独 厚 的地理 环境 、 气候 条件 。 常适 宜 于杂交 水稻 生 非
人 和妇女 , 制种 劳动 力及 农村组 织 文化程 度偏低 . 随之 带来 诸 多的管 理 问题 22 生产 成本 过高 和劳 动 力价格 上涨 . . 造成 制种 农 民 效 益下 降 从 20 0 8年开 始 , 料价格 大幅 度上涨 . t 肥 每
另外 . 由于种子 管理 工作专 项经 费 的不足 . 响种 影 子产 业 的规范 化管理 .制 约杂 交水稻 制种 产业 的长期 稳定 发展
区 , 光照 、 其 温度 、 度都 非常 适宜 杂交水 稻生 产 。 是 湿 二
地理 环境 优越 。 宁县是 个 山区县 . 绥 各种 走 向的 山脉 纵
很 大影 响 , 遍产 量 下 降 的主 要 原 因 )抵 御 自然灾 害 普 ,
的能力 较差 . 严重 影 响制种 农户 效益 。 在落 实面 积时 出 现有 的农 户 愿意制 种 . 的不愿 意制 种 . 有 造成 “ 花 田” 插 增 多 , 制种 隔离 条件较 差 等 问题 。同时 , 且 由于农 村大 多数劳 动力 每年外 出务 工 ,留下从 事 生产 的多数 是老
这些 项 目建设 后 .充 分发 挥绥 宁县 杂交水 稻制种 基地 优势 . 我县杂 交水 稻制 种产业 进 一步做 大做 强 。 使 31 科 学 规 划 .合理 布 局 重点 建 设 一 个 杂 交 水 稻 .
7月下 旬 . 在授 粉 期 连 续 6 d阴 雨 ( 系授 粉 扬 花 带来 三
横交 错 , 成 天然 隔离 带 , 产 出来 的种子 品质优 良. 形 生
成为 全 国罕见 的杂交 水稻 长期 稳产高 产 制种基 地 三 是发展 杂 交水稻 历史 悠久 . 民制种 技术 娴熟 宁县 农 绥 制种历 史 已达 3 O多 年 .锻 炼 和培养 了大批 技术 骨干
3 绥 宁 县 杂 交 水 稻 制 种 产 业 发 展 的 近 期 目标 和 措 施
为 了确保 绥 宁县杂交 水稻 制种产 业 的长期稳 定 和 发展 , 促进 现 代种 子产 业基 地建 设 。0 9年 4月 , 并 20 编
制 了《 湖南 省绥 宁县 杂 交水 稻 制种 2 0 —0 5年 发 展 0921
由于每 6 7 2 6 m 杂交 水 稻制种 比中稻增 收 1 0 2 0元 以上 .
规划 》 《 及 湖南 省 绥 宁县 1 0万 亩杂交 水 稻 良种 繁 育基
地建 设 项 目可行 性 研 究报 告 》 《 南省 绥 宁县 优 质杂 、湖
11 , /0 制种 面积 、 总产量 、 均 单产 、 年 平 向国家 提供 的稻
种 总 量 均 居 全 国 之 首
交 水 稻 种 子加 工 与流 通 体 系 建 设 项 目可行 性 研 究 报 告 》 湖南省 绥 宁县农作 物新 品种 展示基 地建设 项 目 和《
当前 我县 发展杂 交水 稻制 种产业 存在 的问题 .提 出相 关对 策 。
因此 . 济效益 不 明显 , 种农 户积 极性不 高 经 制
23 生 产 杂 交水 稻 种 子 风 险大 杂 交水 稻 种 子 生 产 . 属 于露 天工 程 , 要技 术性 强 . 需 劳动 强 度大 . 由于 受农 业大 田生 产 、 自然气候 和各 种灾 害 因素影 响较大 . 种子 企业 和 制种 农 户 缺乏抗 自然 灾 害造 成 损 失 的能力 . 往
2 绥 宁 县 杂 交 水 稻 制 种 产 业 存 在 的 主 要 问题
21 制种 面 积 基 本 稳定 , 基 地 落 实面 积 困 难 。 理 . 且 管 难 度大 由于 近几 年 . 候 变 化异 常 . 别 是 2 0 气 特 0 9年
可行 性报 告》 规划建 设项 目总投资 3 0 0万元 。通 过 , 00
10 9 0元 比前 几 年增 加 了 6 0元 .青 壮 年零 工 一般 8 0 O 元/ , 种子 价 格 上调 幅 度 不大 ( 般 04 06元/g 。 d而 一 .~ . k)
长 , 且年 制种 产量 高 . 两 系杂交水 稻 制种 的优势 区 并 是 域 。为此 ,O多家 大型 种业 公 司进 入我 县发 展 杂交 水 1 稻种 子生产 , 绥 宁县制种 产业 蓬勃 发展 。 使 本文 着重对
1 绥 宁 县 杂 交 水 稻 制 种 产 业 发 展 的 三 大 优 势
一
往 因灾减 产使 企业 与农 户陷入 经济 困境 甚至 发生 民
是气 候条 件优 越 由于属亚热 带季 风湿 润气候
事 纠纷 。 另外 , 国家 出 台的农业 保 险政策对 制种保 险 未
明确 规定 , 相关 政策 和具 体运作 难 以落实 . 制种农 户基 本靠 天 吃饭 . 担较 大 的 自然 风险 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