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第三单元第四课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月相变化的规律》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月相变化的规律》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4.月相变化的规律【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第4课。

在第2课和第3课中,通过对影子变化的研究,探索了太阳的特征以及对地球的影响,并明确了月球和太阳一个很大不同点就是月球有月相变化,而太阳没有。

本课通过围绕月相卡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得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本课不要求学生掌握月相变化的原理,只需要学生认识到在一月之中,月相有一个不断变化的,从缺到圆,再到缺的过程。

拓展环节,鼓励学生在课外尝试去寻找“亮星”,观察月球和它周围的“亮星”的位置有何不同。

【学情分析】学生从小就有观察月亮的经历,例如中秋节与家人赏月等。

他们已经注意到月相会变化,有时候圆,有时候是像小船一样的弧形,而且他们也对月相的变化存在一定的好奇心。

他们在二年级的科学课中对于月相还有过长时间观察和记录,但是他们很难将月相变化与日期进行对应。

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一天,或者某个时间的月相,而对月相在一个月之中的连续变化,以及月相变化的规律知之甚少。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月相图片,给月相图片进行排序等活动,发现一个月内月相是有规律变化的,上半个月由缺到圆,下半个月由圆到缺。

[科学思维]用观察、对比、分析、综合的方法,发现一个月内月相是有规律变化的。

[探究实践]能结合自己平时观察月相的经验,对月相图片的信息进行正确的处理,做出月相图片的初步排序。

[态度责任]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别人观点的同时修正自己的认识;对月相变化规律保持好奇心,保持观察月相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月相图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学生对一个月内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难点]根据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顺序给月相图片排序。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七张月相图片(大尺寸,可磁吸)。

[学生]月相变化图片(每组一份)、订书机或燕尾夹(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一、古诗词中的月相变化(预设3分钟)欣赏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提示学生思考:诗词中的“月有阴晴圆缺”这种现象,生活中有观察过吗?从而引出月相的概念。

三年级下科学教科版第三单元第四课《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学课件

三年级下科学教科版第三单元第四课《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学课件
《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第四课
这节课我们需要准备的材料有: 月相图片,长尾夹
聚焦
月相:地球上看见月球的亮面部分 农历一个月中,月相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上半月
探索1:了解更多的月相
十一
初十
初九
初八
初七
初六
初五
上半月这七天月相变化有什么规律? 亮面逐渐增大,亮面方向相同,都朝向右方
探索2:给上半月的月相图片排序 上半月的月相是怎样变化的呢?
十一
初十
初九
初八
初七
初六
初五
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序
探索2:给上半月的月相图片排序
一、将月相卡片正放
月相图片右下方
探索2:给上半月的月相图片排序
二、比较亮面大小
怎么比较亮面大小?
探索2:给上半月的月相图片排序
三、将月相图片放到合适的位置
十五 十四 十三 十二 十一 初十 初九 初八 初七 初六 初五 初四 初三 初二 初一
l
ijghfb
a
探索2:给上半月的月相图片排序
上半月
下半月月相会如何变化呢?
初八
初九 g 初七
初十 j
h 初六
十一
i
十二 l
f 初五 b 初四
十三 t
十四 m
十五 n

上半月月相
d 初三
e 初二

r 初一
q
a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满月
新月
十五 十四 十三 十二 十一 初十 初九 初八 初七 初六 初五 初四 初三 初二 初一
q nm t
l
i j g h fbde
ra

2023年人教版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第4课时解决垃圾问题教案(一)打印版

2023年人教版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第4课时解决垃圾问题教案(一)打印版

2023年人教版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第4课时解决垃圾问题教案(一)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人们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垃圾危害环境。

(2)解决垃圾问题,常用的方法是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3)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回收利用或后续的处理。

2.探究目标(1)调查统计一个家庭一天产生的垃圾质量和种类。

(2)参加垃圾的分类分装、回收利用的活动。

二、知识梳理1.人们生活中每天都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这已经严重影响了环境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

2.解决垃圾问题,常用的方法是:(1)减量化:尽可能避免产生额外的垃圾,从源头上减少垃圾。

(2)资源化:将回收的垃圾再利用,变废为宝。

(3)无害化:在垃圾管理的全过程,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3.生活中减少垃圾的方法:(1)双面打印,节约纸张;(2)外出自带水杯,少买瓶装饮料;(3)少买不必要的衣服;(4)用布袋取代塑料袋;(5)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1/ 2(6)践行光盘行动,减少食物浪费。

4.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很多种,要有效地解决垃圾问题,一定要进行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回收利用或后续的处理。

5.生活垃圾“四分法”。

垃圾类别分类标准例子可回收物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化利用的废弃物旧报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等有害垃圾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危害的生活废弃物过期药品、荧光灯管、废旧电池等厨余垃圾居民日常生活及饮食服务等活动中产生的垃圾。

剩菜剩饭、茶叶渣等其他垃圾除以上三类之外,危害较小,没有再次利用价值的垃圾。

被污染的纸巾、渣土、大棒骨等6.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7.做一个堆肥箱。

将厨余垃圾掺入洗菜水或者洗拖把的水,堆积起来,表面覆盖一层土壤,让堆肥慢慢腐熟。

腐熟时间一般需要1~3个月。

腐熟后的垃圾可以作为家庭种植花草的底肥。

2/ 2。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说课稿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说课稿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的第4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岩石和矿物的特征,学会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掌握岩石和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对于身边的岩石和矿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岩石和矿物的分类、特征等知识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岩石和矿物,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岩石和矿物的基本特征,学会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说出岩石和矿物的基本特征,学会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分析、总结岩石和矿物的特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分组合作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实物标本、实验器材等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岩石和矿物的标本,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总结岩石和矿物的特征。

3.制作:学生根据探究结果,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

4.展示:学生展示制作完成的岩石和矿物标本,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岩石和矿物特征的认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岩石和矿物标本制作1.观察特征2.实验探究3.制作标本4.展示分享5.总结提升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参与度、实践操作能力、科学素养等方面进行。

六上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六上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六上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第一课《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1.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2.用螺丝刀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羊角锤可以比较方便的把铁钉从木头中取出。

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

第二课《斜坡与斜面》1.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2.斜面能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3.生活中应用斜面的地方很多,如“S”形的盘山公路、各种斜坡、各种刀刃、螺丝钉的螺纹,高架桥的引桥等。

4.螺丝钉的螺纹是斜面的变形。

同样粗细的螺丝钉,螺纹越密,旋进木头时越省力。

第三课《不简单的杠杆》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3.三种不同的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第四课《改变运输的车轮》1.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螺丝刀是轮轴类工具,它的刀柄是轮,刀杆是轴。

2.轮轴可以省力,轮越大,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省力。

所以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

3.扳手套在螺帽上组成了轮轴,这时整个扳手是轮,螺帽部分是轴。

4.生活中的轮轴:水龙头、门锁把手、汽车方向盘、扳手、辘轳等。

第五课《灵活巧妙的剪刀》1.剪刀既有(杠杆)的作用,又包含有(斜面)的作用在里面。

2.大多数金属可塑性强,人们可以将金属(熔化)拉伸,弯曲成型和(再成型),制造出复杂精密的工具。

3.剪刀根据用途不同可以分为(省力剪刀),如铁皮剪。

(费力剪刀),如理发剪。

第六课《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1.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

(雕版印刷术)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

2.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

3.活字印刷术可以分成(检字)、(刷墨)、(拓印)、(晾制)等过程。

第七课《信息的交流传播》1.由(纸)、(印刷)、信息结合而成的工具和技术渐渐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梯。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科学2017版第三单元第4课时《把盐放到水里》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科学2017版第三单元第4课时《把盐放到水里》

第三单元第4课时《把盐放到水里》一、教学目标1.探究影响盐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初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2.测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或糖,根据实验的结果归纳出与溶解度有关的结论。

3.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水中的不溶解物质,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水溶解盐或糖的对比实验探究影响盐和糖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难点:通过实验得出影响盐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学习用不同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质和不溶解物质。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沙子,水烧杯,盐糖,玻璃棒,镊子,栗子,黑色,硬纸,小石子,棉球,脱脂棉,矿泉水等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到过爸爸妈妈炒菜吗?我们都要在菜里面加一点盐,最后盐到哪里去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溶解这个话题板书课题:11.把盐放到水里(二)认识水的溶解什么是溶解呢?下面先请大家来做一个实验。

出示实验材料:两个烧杯存放同样多的水、沙子、食盐、一根玻璃棒。

实验方法及步骤:把沙子盐分别放入两杯冷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动手实验,边实验边观察现象。

全班交流,说一说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教师小结:是的,正如大家看到的那样,沙子放在水中还是沙子没有发生变化,而盐放入水中,过一会儿就不见了,那是因为盐溶解在水中了,而沙子不会溶解。

生活中还有什么像眼一样会溶解在水中的吗?学生回答:(三)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教师引导:有的时候我们发现盐在水中溶解的非常快,可有的时候我们却发现盐溶解的非常慢,那么盐在水中溶解快和慢跟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预测: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越快,温度越低溶解越慢。

与搅拌有关,用玻璃棒搅拌溶解的就快一些,不用玻璃棒搅拌,溶解的就慢一些。

与盐的颗粒大小有关,颗粒大的盐溶解的慢,颗粒小的盐溶解的快。

与水的多少有关同样多的盐水越多溶解的越快,水越少溶解的越慢。

那么大家的预测究竟对不对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大家的想法。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宇宙第4课时 日食和月食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宇宙第4课时  日食和月食

第三单元宇宙第4课时日食和月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

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教学过程】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设疑激趣: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知道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月食”)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食发生过程的图片)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日食”)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完成课题板书)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3、(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讨论并交流: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从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5、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4)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最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测量降水量》教案

最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测量降水量》教案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使学生了解雨量器主要的构造及其特点,掌握使用自制雨量器测量降水量的方法。
2.出示一副装有冰(或雪)的自制雨量器照片,请学生想办法读出降水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冰雪融化成水之后用相同直径的玻璃杯进行测量才能得出准确的数值。
四、拓展
对学生每天课外开展的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进行指导。
二、探索
1.阅读并按照教科书上的步骤制作简易雨量器。每个小组可选择不同直径的直筒(上下粗细要一致)透明杯子,注意零刻度与杯子内壁的底面对齐(不建议由学生画刻度条)。当各个小组制作完自己的雨量器后,可以拿到教室前面展示给全班同学。
2.让学生拿着他们的雨量器来到室外,各小组用喷壶模拟降雨,注意不要使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视线和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时读取雨量器上的刻度数。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做,小组的每个人都读一次自己小组的雨量器的读数。
从学生日常经历入手,激发测量降雨量的兴趣。
阅读简易雨量器的制作步骤后,小组合作制作简易雨量器。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尽量抓紧时间制作,为使用自制雨量器测量降雨量留足时间。
利用简易雨量器模拟测量降雨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也为实际测量降雨量打好基础。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学习利用统计图表,比较、分析结果。
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降水量的测量会更精确。
教学重点: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
教学难点: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聚焦
1.谈话:降水有哪些常见的形式?然后,和学生一起回忆最近的一次降雨。雨下得大还是小呢?你们是怎样判断降水量的大小的?
2.提问:降雨量是多少呢?我们怎么测量呢?
3.教师出示“我们的降雨量填充图”。每组汇报达成一致的读数,教师在填充图上记录各组的降雨量。讨论每组的降雨量为什么不同,如何确定哪一组是大雨、哪一组是中雨、哪一组是小雨。教师出示气象学家根据降雨量的多少区分雨的等级的数据表,让学生来对照,做出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课后延伸
音量的变化物体的振动幅度大小有关,课后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批注: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1.伸出桌面的尺子越长,产生的声音就越(低)。
2.小提琴的弦越短,产生的声音就越(高)。
教学后记: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尺子深处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难点】能通过柱状图分析出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钢尺、一本厚的硬皮书、活动记录表
教学方法:观察法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一、引入
1)出示钢尺,如何使钢尺发出声音呢?请同学上来试试。
课题: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备课人:授课时间:
课题: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过程与方法: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
2)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他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
二、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音高的关系。
1、假设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个实验呢?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方案:
1)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
2)实验前先进行预测,根据钢尺伸出桌面的变化,音高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测的理由是什么?
3)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注意区分尺子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和尺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把观察到的现象(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表示)及时记录下来。)
2、教师一边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一边演示分组活动:出示记录情况。
3、整理数据:通过表格中的数据,统计好“我们的观察柱状统计图”的表格,根据实验数据,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合法出声音的音高变化规律吗?还能发现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