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城乡关联发展综合评价
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

2021年4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Economy(总第34卷第187期)收稿日期:2021-03-08作者简介:王磊玲(1984 ),女,河南唐河人,郑州大学商学院讲师,博士㊂邢琪瑄(1997 ),女,河南安阳人,郑州大学商学院研究生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1703155);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编号:17YJC790150);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2019JJ056);郑大经济㊁管理新兴学科孵化研究基地(编号:101-23610255)㊂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王磊玲,邢琪瑄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郑州455000摘㊀要:乡村振兴战略已进入全面深化实施阶段,建立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及时评估乡村振兴效果,发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存在的短板和漏洞,对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至关重要㊂按照系统性㊁典型性㊁全面科学可比可操作和可量化原则,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总要求,构建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㊂选取指标在农民个体范畴内注重农民对乡村振兴切身需求,中观层次内关注乡村集体振兴进程,宏观视角新增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形成包含 农民(家庭) 乡村集体 省(市)域 三位一体的乡村振兴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㊂最后,采用熵权法对省际数据进行评估,发现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㊂关键词:乡村振兴;评价指标;城乡一体化;熵权法doi:10.3969/j.issn.2096-2452.2021.02.005中图分类号:F320.3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2096-2452(2021)02-0029-07㊀㊀一㊁引言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 三农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㊂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产业兴旺㊁生态宜居㊁乡风文明㊁治理有效㊁生活富裕的总要求㊂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和努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和政策框架基本形成,乡村振兴战略进入全面深化实施阶段㊂侯飞和李方莹[1]认为当前学者在研究乡村振兴时容易忽视绩效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的引导㊁激励㊁纠偏作用,认为应该基于公共价值建立乡村振兴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且建立公共满意度基线,注重绩效考核的反馈并依据反馈改善绩效㊂由此,如何建立客观反映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科学指标体系,适时开展评估,量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及时发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存在的短板和漏洞,对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至关重要㊂当前学者们将乡村振兴总要求 产业兴旺㊁治理有效㊁乡风文明㊁生活富裕㊁生态宜居 视为一级指标[2-8],进一步细化为具有可操作性㊁可对比性的二级指标或三级指标㊂部分学者在总要求基础上重塑指标体系,就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方面展开指标体系构建㊂[9-11]构建了农村经济建设与产业兴旺程度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美化及宜居程度㊁农村文化建设与乡风文明程度㊁农村政治建设与治理有效程度㊁农村社会建设与农民生活富裕程度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与城乡融合程度六个维度并且在㊃92㊃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此基础上细化指标,于战平[12]㊁华宇佳㊁马晓旭[13]和华宇佳[14]提出了产业振兴㊁人才振兴㊁文化振兴㊁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六个一级指标㊂已有研究指标体系较关注于宏观层次,对农民个体关注不足,大多只关注客观指标,较少关注主观指标㊂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战略实施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为了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㊂[15]因此,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必须对农民主观感受给予关注,乡村振兴带给农民的影响也应该作为首要关注的范畴㊂此外,乡村振兴是在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其目的就是发展乡村,缩小乡村和城市发展差距,但是当前学者主要从总要求的五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有所忽略㊂乡村振兴评价方法上,熵权TOPSIS法应用较多,先运用熵权法赋予评价指标权重,并采取改进的TOPSIS法确定评价对象的排序㊂[2,6,13]毛锦凰㊁王林涛[3]和张挺等[4]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进行综合赋权㊂另外还有学者采用德尔菲法[9]㊁主成分分析和专家打分综合[7]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㊂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微观-中观-宏观视角,构建包含 农民(家庭)-乡村集体-省(市)域 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农民个体范畴内关注农民对于乡村振兴切身的需求,在中观范畴内关注乡村集体的振兴进程,从宏观的视角将乡村振兴总体要求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统一纳入,充分体现层次分明㊁科学合理的特征,并运用熵权法对省际数据进行对比验证㊂二㊁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本原则第一,系统性原则㊂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整体,评价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都要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㊂同时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具有层次性,从宏观㊁中观㊁微观逐渐深入,研究对象也应从整体到个体层层细化,形成不可分割的有机体系㊂第二,典型性原则㊂指标的选取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乡村振兴的目标和要求,即便是在减少指标数量的情况下也可以用于数据计算㊂另外,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工程,所以在设立指标时要注意指标的延续性和动态性,便于数据的长期获得和指标结果的长期可比㊂第三,全面性和科学性原则㊂指标体系必须真实客观地反映全国以及各地乡村振兴实施的进展,全面反映乡村振兴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同时避免指标过于繁琐和相互重叠㊂第四,可比㊁可操作㊁可量化原则㊂指标选取整体区域内具有一致性,便于搜集,度量和方法统一,具有较强的现实可操作性㊂同时还要注意指标是否可以量化,以便于数据计算和分析比对㊂基于以上原因,主要参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的规划要求和‘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等统计数据选择设计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㊂三㊁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1.微观层次:农民个体视角下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乡村振兴的最终受益者㊁检验者是农民,评价乡村振兴首先以农民个体为研究对象㊂从微观范畴即农民个体出发构建乡村振兴指标体系,首先引入产业兴旺㊁生活富裕㊁生态宜居㊁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五个一级指标㊂乡村振兴对于产业兴旺的要求首先是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大力发展以新型职业农民和适度经营规模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由此,将在农民个体范畴选择是否为新兴职业农民㊁是否为农业规模经营户两个指标作为二级指标㊂其次,要求推进农村一㊁二㊁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由此,将在农民个体范畴选择二㊁三产业收入比例(二㊁三产业收入/农民总收入)作为二级指标㊂最后,要求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引导工商资本下乡,推动乡村居民创业创新,选择设计是否为创业农户㊁创业融资环境满意度等指标㊂生活富裕作为衡量农户幸福程度的重要指标,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㊂农民的生活富裕程度可以从农民总收入㊁农民可支配收入等指标体现㊂生活富裕还要关注乡村地区金融体系的建设㊁农民金融素养的提高,因此将农民投融资资产比例(农民投融资资产/家庭总资产)指标引入指标体系㊂生态宜居是提高乡村发展质量的保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要求也涵盖了生活宜居的概念,包括完善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㊁普惠公平的公共服务以及优美适宜的生态环境㊂基于此,选择基础设施满意度㊁公共服务满意度和人居环境满意度为农民个体范畴的评价指标㊂乡风文明为乡村建设注入灵魂㊂乡风文明建㊃03㊃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设将有利于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改善乡村精神文明风貌,潜移默化提高农民个人的文明程度,有益于个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乡村良好习俗㊂在农民个体范畴以家庭文化消费支出比例(家庭文化消费支出比例占总支出比重)㊁受教育程度指标考察乡村文化振兴水平㊂战略规划要求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㊂村干部得到人民群众认可程度越高㊁党员党组织与人民群众联系越紧密,乡村基本规章制度越完善,现代乡村治理体制越健全,乡村治理越有效,越有利于推动乡村组织振兴㊂基于此,设计农民对村干部的认可程度㊁农民对村规民约的认可程度㊁对村党组织干部的认可程度三项指标来衡量农民(家庭)范畴的乡村治理效果㊂基于农民个体范畴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如下表1㊂表1 基于农民个体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是否为新兴职业农民是否为农业规模经营户产业兴旺二㊁三产业收入比例(二㊁三产业收入/农民总收入)是否为创业农户创业融资环境满意度农民总收入生活富裕农民可支配收入农民投融资资产比例(农民投融资资产/家庭总资产)基础设施满意度生态宜居公共服务满意度人居环境满意度乡风文明家庭文化消费支出比例(家庭文化消费支出比例占总支出比重)受教育程度农民对村干部的认可程度治理有效农民对村规民约的认可程度对村党组织干部的认可程度㊀㊀2.中观层次:乡村集体视角下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乡村振兴的核心作用对象是乡村,乡村概念主要通过与城市的对比形成,是建立在自然情感一致和外在利益合理的基础上[16],人与人之间基于同质性非正式地联系在一起㊂[17]从乡村这一 共同体 出发构建乡村振兴指标体系,指标选择需要考虑群体特征㊂与农民(家庭)视角下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相同,首先引入产业兴旺㊁生活富裕㊁生态宜居㊁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五项作为一级指标,二级具体指标通过对战略规划的内涵分析选择设计㊂产业兴旺体现为农业现代化和创新创业两个方面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提高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㊂选择设计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㊁农业机械化率㊁耕地亩均产值㊁新型职业农民占农业从业人员比重等四个二级指标㊂其次,战略规划要求激发农村地区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推动各种新产业㊁新模式不断涌现㊂因此,在乡村集体范畴以创业农户占乡村总人口比重指标衡量㊂生活富裕主要通过收入水平反映乡村生活富裕程度,因此选择引入低收入农户占比㊁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个二级指标㊂生态宜居指标在乡村范畴上主要从人居生活的便利程度来衡量㊂基于此,选择村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水平㊁互联网接入户数与全村总户数比㊁是否通公共交通㊁垃圾是否集中处理㊁生活污水是否集中处理㊁是否使用安全卫生自来水六个二级指标㊂战略规划要求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文明乡村㊂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发展文化㊁建设文明具有重要作用㊂文化演出作为生动的文化传播形式,将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和传播㊂因此,在乡村集体范畴上选择将村人均受教育年限,村年平均文化演出次数纳入指标体系中㊂乡村振兴要求乡村组织振兴,要求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改善治理机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好㊃13㊃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各级管理组织的领导和规划指引作用㊂依据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乡村民主自治领导班子在乡村振兴中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㊂基于此,在乡村集体范畴上选择是否有村规民约㊁是否进行村务公开㊁村干部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比例㊁村民委员会中党员比例㊁村镇管理人员与村总人口比例㊁农民对乡村干部的满意度(对乡村干部满意的村民数/参与调查的村民总数)㊁村民村务参与率七个二级指标㊂基于乡村集体范畴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如表2㊂表2 基于乡村集体范畴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机械化率产业兴旺耕地亩均产值新型职业农民占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创业农户占乡村总人口比重生活富裕低收入农户占比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生态宜居村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标准互联网接入户数与全村总户数之比是否通公共交通垃圾是否集中处理生活污水是否集中处理是否使用安全卫生自来水乡风文明村人均受教育年限村年平均文化演出次数治理有效是否有村规民约是否进行村务公开村干部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比例村民委员会中党员比例村镇管理人员与村总人口比例农民对乡村干部的满意度(对乡村干部满意的村民数/参与调查的村民总数)村民村务参与率㊀㊀3.宏观:省(市)域视角下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宏观层次关注乡村振兴的实施效果,首先应该关注城乡发展一体化㊂乡村振兴战略中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作为重要一环㊂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㊁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㊁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强调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性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推动人才㊁土地㊁资本等要素双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㊂基于此,为了考察城乡发展一体化这一指标,引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㊁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比㊁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比等三个二级指标㊂宏观层次的产业兴旺可以分为农业现代化㊁产业融合㊁创新创业三个方面㊂宏观层次上农业现代化指标选择主要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㊁农业机械化率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㊁人均粮食产量等五个二级指标㊂其次,战略规划要求推动农村一㊁二㊁三产业深度融合㊂在宏观层次选择设计乡村私营企业就业人数比例和第一㊁二㊁三产业增加值指数四个细分指标㊂最后,战略规划要求推动农村地区创新创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㊂基于此,选择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数来衡量㊂基于生活富裕总要求和指标数据的可操作性,宏观层次选择设计了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数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指数㊁农村地区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比例(农村地区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乡村人口)四个二级指标㊂㊃23㊃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战略规划建设生态宜居㊁美丽乡村的要求分别是保障和改善民生㊁改善生产生活方式㊁建设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㊁维护稳定健康的生态系统㊂基于此,将拥有村卫生室的村比例(设卫生室的村庄数量/行政村村庄总数量)㊁农村地区人均发电量㊁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比例(农村宽带接入用户/乡村户数)㊁垃圾集中处理村比例㊁污水集中处理村比例㊁卫生厕所普及率㊁饮用净化自来水的农户比例㊁森林覆盖率八项指标纳入评价指标体系㊂文明乡村可以通过有图书馆和文化站的乡镇比例㊁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㊁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比例(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家庭总户数)㊁拥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村比例四个指标考察乡村文化程度和文明程度两个方面㊂基于乡村治理的影响因素选择有效的细分指标,乡村治理有效主要包括村民委员会数量与乡村人口比㊁拥有村规民约村比例㊁净收益50万以上的村庄比例三个指标㊂通过以上分析,宏观层次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城乡发展一体化㊁产业兴旺㊁生活富裕㊁生态宜居㊁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等6个一级指标㊁32个二级指标㊂表3 省(市)域视角下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比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比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机械化率(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产业兴旺人均粮食产量第一产业增加值指数第二产业增加值指数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乡村私营企业就业人数比例(乡村私营企业就业人数/乡村人口)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数生活富裕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指数农村地区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比例(农村地区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乡村人口)生态宜居拥有村卫生室的村比例(设卫生室的村庄数量/行政村村庄总数量)农村地区人均发电量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比例(农村宽带接入用户/乡村户数)垃圾集中处理村比例污水集中处理村比例卫生厕所普及率饮用净化自来水的农户比例森林覆盖率乡风文明有图书馆㊁文化站的乡镇比例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比例(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家庭总户数)拥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村比例治理有效村民委员会数量与乡村人口比拥有村规民约村比例净收益50万以上的村庄比例㊃33㊃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㊀㊀四㊁基于省际数据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估1.数据来源及评价方法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网㊁‘中国统计年鉴“㊁‘中国县域统计年鉴“等涉及的各省市宏观统计数据㊂评价乡村振兴关键问题之一是指标权重确定㊂目前已有乡村振兴评估方法中,主要主观评价方法如德尔菲法㊁专家打分综合等,客观赋权方法有熵权法㊁TOPSIS法㊁层次分析法㊁主成分分析等,实际使用中应根据需要选择评价方法,尽可能确保评价结果的有效性㊂考虑到省域视角下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维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熵权法对省际数据进行对比验证㊂熵权法通过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归一化或者标准化处理,确定权重分布,进而计算出乡村振兴水平综合得分,确定各评价对象的得分㊂2.乡村振兴水平综合评价指数测算结果和比较分析乡村振兴水平综合评价指数测算结果如表4所示㊂整体来看,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省际间存在不均衡性,东部地区乡村振兴效果显著,随后分别是中部地区㊁东北地区,乡村振兴效果最不明显的是西部地区㊂其次,地理位置和经济程度对乡村振兴实施效果和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31个省份的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数得分平均值为0.0288,全国有10个省市地区乡村振兴综合得分位于平均值之上,全部位于东部地区㊂具体分析各个省份乡村振兴综合评价得分,可以看出乡村振兴综合水平位于前三位的地区分别是上海市㊁北京市㊁山东省,最后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上海市得分是其得分的四倍,传统的产粮大省如河南㊁山东㊁湖南㊁湖北等省份可能是因为其重视农业的发展,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较高㊂另外西部地区由于资源和经济约束无法得到充分发展,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较低㊂表4 乡村振兴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得分地区省份综合得分全国排名地区省份综合得分全国排名上海市0.05791西部地区青海省0.022818北京市0.05752四川省0.022719山东省0.05133西藏自治区0.022720福建省0.04534云南省0.020721浙江省0.04335辽宁省0.020622东部地区广东省0.04306广西壮族自治区0.019724河北省0.0394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0.019225江苏省0.03838内蒙古自治区0.018826天津市0.03299重庆市0.017727海南省0.032610甘肃省0.017528中部地区湖南省0.028711陕西省0.016530江西省0.027112宁夏回族自治区0.014931湖北省0.026013东北地区黑龙江省0.024416河南省0.025814辽宁省0.020622山西省0.025415吉林省0.020523安徽省0.023717㊀㊀五㊁结束语1.结论基于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分析理解,从微观 中观 宏观三个视角,构建包含 农民(家庭) 乡村集体 省(市)域 的乡村振兴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㊂最后,利用省际数据和熵权法对各省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测量评价㊂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不均衡性,乡村振兴实施效果由东部地区到中部地区㊁东北地区㊁西部地区递减㊂2.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政策启示构建包含乡村振兴主体主观和客观的指标体系,从村民 乡村集体 省(市)域多维度详细全面地展示乡村振兴进展程度和发展阶段,对评估乡村振兴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㊂首先,微观层次的指标体系有助于明确村民个㊃43㊃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体对乡村振兴的需求和满足程度㊂其次,能够及时发现乡村和城市层级在乡村振兴过程出现的短板和发展方向的偏离,找出影响乡村振兴实施的有力条件和制约因素,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方向性㊁目标性指引和参考㊂最后,还可以通过跟踪监测全国和各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状态和乡村振兴进展程度,比较不同地区乡村振兴进展效果,构建乡村振兴奖励监督机制,激发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性㊂参考文献:[1]侯飞,李方莹.基于公共价值的乡村振兴绩效考核研究[J].领导科学论坛,2020(21):35-39.[2]刘七军,胡垚坤,李昭楠,等.微观视角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评价实证分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三县(区)为例[J].中国农机化学报,2020(11):225-236.[3]毛锦凰,王林涛.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省域层面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20(19):181-184. [4]张挺,李闽榕,徐艳梅.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8(08):99-105.[5]韦家华,连漪.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09):82-85.[6]贾晋,李雪峰,申云.乡村振兴战略的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8(11):70-82.[7]闫周府,吴方卫.从二元分割走向融合发展: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学家,2019(06):90-103.[8] 挑战杯 拓行团队,李铜山.中部六省乡村振兴质量评价及制宜化建议[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1-14.[9]詹国辉.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治理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基于理路㊁原则与指标体系的三维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9(12):59-65.[10]于洪基.中原地区产业兴旺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20(05):73-80. [11]郭翔宇,胡月.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0(05):5-15.[12]于战平.基于天津区域特点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兼述如何科学构建和应用指标体系[J].理论与现代化,2020(05):86-95.[13]华宇佳,马晓旭.江苏省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7): 322-324.[14]马晓旭,华宇佳.乡村生态振兴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基于江苏省㊁浙江省㊁安徽省的对比[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01):60-67.[15]秦妍.我国乡村振兴的目标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8.[16]Tönnies F.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Lin Rongyuan,trans.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1999. [17]Durkheim E.The Division of Labour in Society.London:Macmillan Education,2013.(责任编辑:刘阳)㊃53㊃。
河南省综合素质评价流程

河南省综合素质评价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河南省综合素质评价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数据收集在综合素质评价开始之前,学校会提前通知学生及相关教师,要求大家准备好相关材料。
河南省城乡统筹发展研究

河南省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作者:王涵丰耿峰郭平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年第05期摘要:为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本文通过评价河南省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分析河南城乡融合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河南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政策建议当前,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不仅事关农村改革和发展,而且事关全局,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河南省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显得尤为重要。
1 河南省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评价近年来,河南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差距。
1.1 城乡经济融合度比较1.1.1 城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
2010年,河南省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4253元;农村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2067元,河南省城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为1.55。
2010年,全国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3289元;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6301元,全国城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为3.88。
由此可见,河南省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农村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南城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河南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小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1.1.2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2010年,河南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88;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3.23。
由此可见,尽管河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河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略小于全国平均水平。
1.1.3 三次产业结构。
就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来说,2010年,河南省三次产业比例为:14.1:57.3:28.6,而全国三次产业比例为:10.1:46.8:43.1;从城市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10年,河南省城市三次产业比例为:4.2:51.7:44.1,而全国城市三次产业比例为:2.9:49.3:47.8。
河南城乡一体化发展因子分析

生利降因分 军-2_1_ 17 . 用维子析卜 f3—7-7 3 1 F - 『4. 4 -_ . —0 0 1 - _1 .面 0 4 4 . . 0 0 5 0 —
06 6 X + . 5 Z 8 . 3 Z 8 03 8 X
农村 经济体制没有大 的变动 , 农村 策 , 求统筹城 乡发展 , 要 逐步消 除城 乡二 根 据 各 主 成 分 系 数 ( 用 S S 1 . 较 小, 利 PS6 0
处 理 后 主 成 分 得 分矩 阵) 他 们 的方 差 贡 经济发展进入 徘徊阶段 , 及 城市不 能有效地 元结构 , 形成城 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的
平 处 于 一 个 快 速 上 升 阶 段 , 分 从 一 . 0 高 , 由 19 得 23 4 9 9年 的一 .6 09 5上 升 到 20 0 9年 8 工 升 到 01 3 在此阶段, . 。 7 由于 国家对“ 三农” 1 3 。 由于 国家 提 出 的“ 业 反 哺 农 业 、 .3 的方 针 政 的优 惠 政 策 对 于农 业 和 农 民 的 促进 作 用 城 市 支 持 农 村 和 多 予 少取 放 活 ”
《 合作经济与科技》 2 1 年 6月号上( 01 总第 4 8期 ) 1
F = 0 1 7 X。 0 2 7 X — . 3 Z — - .6 Z + . 2 Z 2 0 3 l X3
0.51 2 ZX, +0.83 2 ZX5 0.49 + 3 ZX, . 16 s 1 ZX7 一0 +
河 城 乡 一 体 化 发 展 因 子 分 析 南
口文 /苏 静
河南省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首先 ,对于综合得分排名靠前的城市 , 如郑州 ,应在拥有较强 的实力基础上 ,抓住 中部 崛起 的契机 , 一方面进一步优化产业结 构, 促进节能减排 , 使社会经济更好的发展 , 另一方 面 , 应积极推进和其他城市及相邻省 区城市 的合作 , 积极引进技术人才和相应的 管理经验 ,努力把 “ 引进来”和 “ 走出去”
财税 经 贸 2 0 1 3年 8期 ( 上)
河南省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李明珂 张小闻 邱 玲
( 兰州商学院统计 学院 甘 肃 兰州 7 3 0 0 2 0 )
摘 要:河 南省作为 中部崛起省影响 巨大。哪些城 市经济发展迅速 ,省 内哪些区域经济实力雄厚 ,城 市或者
平。
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平衡 , 郑州市 的经济实 力因子排名第一 , 这 与其历史 、经济 、 地理 位置有着密切的联系 , 作为河南的省会 ,中 国八大古都之一 ,中部地区的特大型大都会 和 主要经 济 中心 ,是 中原经济 区 的中心城 市, 经济 发展条件优越 ; 再 加上集 中了良好 的人力 、物力 、财力资源 , 诸 多优势加于一 身, 综合 得分 居于首位理所应 当。开封、南 阳、漯河新 乡等地 区也拥有一定优势 , 排名 其后 。 周 口、 济源排名靠后这与其人口数量 、
方 面发展 ,从而使经济全面发展 。因此 ,应 加 强宏 观调控 政策 ,加快 转变经 济增 长方 式, 调整产业结构 , 加强第二产业 ,进一步
、
指标体系确立与数据搜集
1 . 经济指标 体系的确立 衡量一个 地区的发展状 况 , 不 是看 某一 产业 的产值 , 而是应该从社会生产的各个方 面去考察。这就需要一种综合评 价的方 法 , 同时 通过综 合评 价帮 助我们 发现社 会生 产 中存 在的 问题 以及影 响总体 发展水 平 的因 素, 为各个地区实现均衡 发展提供一些 理论 依据。在 《 广西各市 2 0 1 0年城 市经济发展 综合实力评价分析 》 使用 的是一二 级指标方
河南城乡一体化发展因子分析(一)

河南城乡一体化发展因子分析(一)提要本文选取9个相关指标构建指标体系,以1990~2009年城乡一体化数据为研究对象,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对河南城乡一体化水平发展演变和发展阶段进行综合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河南省;城乡一体化;因子分析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城市和乡村在区域分工中的功能演变,人力、技术、资本和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优化配置,使产业间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在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非均衡发展及思想意识差距。
通过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最终实现城乡之间的全面和谐发展。
具体到河南,作为人口和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化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就是要在适宜的经济格局上,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城镇、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使农村的文化、卫生、教育等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事业接近城市水平;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公平合理的社会管理体制,彻底改变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因此,正确认识和评价河南城乡一体发展水平,对于制定适合的发展战略,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构建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指标体系设计和数据选取城乡一体化涉及经济社会、人类生活、生态空间等相互影响的各个方面,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城乡发展的诸多方面,包括经济、社会、人口、空间和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考虑到研究条件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根据科学、全面和目的性原则,以能够反映城乡一体化的真实水平,又能体现城乡一体化动态进程,结合河南的实际情况,本文选取1990年到2009年的数据,就河南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研究。
为保证指标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可比性,优先选择信息量大、特征敏感型的9个比值形式的结构性指标:非农产值与农业产值比(X1)、城市就业人口与农村就业人口比(X2)、人口城镇化率(X3)、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比(X4)、城乡人均收入差异度(X5)、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X6)、城乡消费品零售额差异度(X7)、城乡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比(X8)、二元对比系数(X9)。
河南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填写操作指南

河南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填写操作指南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河南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填写操作指南篇1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一如既往的坚持自我的一贯作风,刻苦勤奋,认真的学习自我的专业课程,在期末考试中取的了相当好的成绩。
尝试在学习生活中运用和实践,从而使自我德、智、体等多方面综合素质都有了显著提高。
德育方面:身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以身作则,进取响应共青团委的号召,尽自我最大的努力帮忙所以有困难的人。
进取参加各种团体活动和社会实践,认真学习了一些伟大人物的先进事迹,使自我的思想道德水平在无形中有了相当显著的提升。
智育方面:从踏进大学校门那一刻,我就对自我所学的专业无比热爱,怀有极度浓厚的兴趣,我对自我所学的每一门课程都认真对待,并利用课余时间努力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各方面知识,尽最大努力提升自我的专业技能,为使自我成为一名社会和国家更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而不断努力。
体育方面:自从北京首次举办奥运会以来,各种运动项目在中国蓬勃发展,这对国人是一个极大的鼓励,也从而带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在这种全民健身的大环境下,我也利用课余时间进取参与各种体育锻炼,参与院校的运动会,尽管很苦,很累,但这都无所谓,因为我明白:仅有健康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劳动方面:由于从小在农村长大,不知不觉在成长过程中我就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在校期间,我经常参加各种义务劳动,打扫公共卫生,我们宿舍良好的卫生状况一向是我们引以自豪的,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能够说,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绩,当然这都离不开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辛苦栽培,在新的一年里,我要继往开来,不骄不躁,发挥自我有限的才能和特长,把握有限的大学时光,努力使自我的人生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河南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填写操作指南篇2时光流逝,丰富多彩的三年高中生活即将结束,这三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里程,它将永远铭记在我的脑海里。
我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蒸蒸日上、迈着改革步伐前进的社会主义祖国,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积极参加党章学习小组,逐步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并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河南许昌)实施方案的通知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河南许昌)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10.15•【字号】豫政办〔2021〕56号•【施行日期】2021.10.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河南许昌)实施方案的通知许昌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河南许昌)实施方案》已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10月15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河南许昌)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认真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8部委《关于开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工作的通知》(发改规划〔2019〕1947号)要求,高质量推进许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发展改革基础许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位于河南省中部,毗邻省会郑州,包括禹州市、长葛市、鄢陵县、襄城县、魏都区、建安区6个县(市、区),国土面积4979平方公里,总人口500万。
党的十八大以来,许昌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坚持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3349.2亿元,已具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条件。
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聚焦花木、蜂产品、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培育形成10个省级农业产业集群。
长葛市产业集聚区、禹州市产业集聚区入选省首批智能化示范园区,智能制造走在全省前列。
转型升级发制品、超硬材料、电力装备、汽车零部件、电梯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40%。
农村改革纵深推进。
着力完善自然资源交易平台,初步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2月,第37卷第1期,Feb.,2007,Vol.37,No.1Journal of North 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 on) 收稿日期:2005204211 基金项目:陕西省科技攻关基金资助项目(2004K092G4) 作者简介:张竟竟(1976—),女,河南灵宝人,西北大学博士生,从事数字城市和区域模型研究。
河南省城乡关联发展综合评价张竟竟1,陈正江1,王发曾2(1.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陕西西安 710069;2.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摘要:目的 通过对河南省城乡关联发展的科学评价,为河南省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 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判模型及区域比较分析进行定量研究。
结果 省域研究结果表明,城乡关联发展水平与3省经济发展水平一致,河南省城乡关联发展水平最低;市域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城乡关联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降低的趋势。
结论 发展经济和提高城市化水平是提高河南省城乡关联发展水平的两个主要方面,同时还应加强城乡自然基础、基础设施、城镇体系及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城乡联系。
关 键 词:层次分析法;城乡关联发展;城乡关联度;河南省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74Ⅹ(2007)01201572051 基本概念111 城乡联系城乡联系是一个涉及城乡综合发展的大问题[1]。
城乡联系可以从许多方面,即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人口的、技术的、服务的、物质的等来定义。
但是,所有这些联系内容都存在着基本的特征,即自然、经济、社会资源在城乡空间的流转和配置,简单地讲,城乡联系就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各种自然、经济、社会要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各种相互关系。
1.2 城乡关联发展城乡关联发展是指在区域发展内营力和外部环境推动力作用下,城市和乡村按其自身特性选择适宜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促进城乡各种要素流顺畅运行,以谋求理性的城乡关系,建立合理、规范、有序的城乡相互作用和联系的空间网络系统为目的的发展。
从区域发展过程来讲,城乡关联发展也是城乡两大区域子系统相互作用,并逐步向和谐状态发展的过程[2]。
1.3 城乡关联度城乡关联度是本文用来评价比较城乡关联发展状况的一个综合评价值。
城乡关联度越大,表明城乡联系越密切,其城乡关联发展水平就越高;反之亦然。
2 评价方法当前,对于城乡关系进行系统评价的文献还较少,尚缺少统一的规范和普遍认同的评价体系[325],主要是通过建立不同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或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区域城乡关联度测算。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判模型,以城乡关联度作为表示城乡关联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值,即通过加权将所有指标所代表的信息综合成一个指数。
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2]。
为了便于比较,将城乡关联度原始值经数学处理,使城乡关联度最大值为100。
城乡关联度的高低,综合反映了城乡关联发展的水平,即城乡之间要素流转程度及协调程度。
3 河南省与山东省、广东省对比研究311 区域选择依据山东与河南近邻,两省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非常直接、普遍,更为重要的是,两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上有很多类似性和可比性。
如2001年总人口相比,河南为9555万人,山东为9041万人,分别居全国第一位和第二位;土地面积相比较,河南为1167×108h m2,山东为1157×108h m2;耕地面积相比,河南为6191×106h m2,山东为6156×106h m2;矿产资源都比较丰富,在全国已开采和发现的130多种矿产中,两者都已达100种左右[6-7]。
人口、土地、耕地、矿产,这些经济发展的最基本、最必要的资源条件,两省在总体上是如此接近或相当,这就为河南省借鉴山东省成功的发展经验提供了客观依据。
正确分析比较其他省市与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关系,为制定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途径。
选择广东省是因为广东为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其城乡关联发展水平较高,同时在人口、土地等自然基础方面具有相似性。
与其比较是为了找出差距,从而寻找原因,促进河南省的城乡关系朝良性方向发展。
文中之所以只选了3个省进行省域比较,而没有进行全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的城乡关联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是因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河南省,着重于市域比较,省域比较是为了对河南省的城乡关联发展水平有一个整体认识。
表1 省域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基本数据Tab.1 The eva lua ti n g i n d i ca tor syste m of the urban2rura l i n teracti on and the ba si c da t a目标层功能指标分析指标层权 重河 南山 东广 东城乡关联度空间关联(015)自然基础(01105)山地面积比例0100730144301340165建成区面积比例0101740100698010109201011298人均水资源量010276338104293381458123819824城镇体系(01258)城市密度01025301000230100031010002920万人口以下城市数量010*********乡镇密度010401010123101009580100888基础设施(01637)铁路网密度01053101021799010182501010736公路网密度01053101418760145460158504内河航道里程0105311587255213687人均铺装道路面积01053131261414人均用电量010531010846011222011874邮电业务总量010531174023525920007826700功能关联(015)经济联系(01500)人均G DP01021159291046513612城乡消费水平比010364312217314城乡就业人数比0105111176811278611386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010163209718628041513769179劳均乡镇企业产值01041971493101191101858社会消费品零售额010134197918283419451513第一产业产值占G DP比重0106992217161612社会联系(01500)非农人口比例01038181912718931161城乡中小学学校数比010113011426601383040131041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010*********文盲人口比例0104427191101755117城乡电话用户比0101531127520179898117659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01026119142411222119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01012585853330612119农村社会保障网络010188189815541524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010124215215218城乡恩格尔系数比01019601713040181402801763817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010289209718628041513769179绿化覆盖率01011601130980125764017484312 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全面性、可行性、独立性、层次性和可比性等,并结合河南、山东和广东3省实际情况建立了以下指标体系(见表1)。
目标层分为空间关联和功能关联。
空间关联包括自然基础、城镇体系和基础设施,主要是城乡空间系统相互关联发展的物质基础;功能关联则包括经济和社会联系,主要是在物质联系的基础上形成的非物质形态的作用效果。
分析指标层多采用平均指标和城乡对比性指标,因而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城乡关联发展水平。
313 结果分析根据表1中的指标收集数据,经处理得出河南、山东和广东省城乡关联度计算结果分别为61.87,73.49, 100,人均G DP分别为5924,10465,13612元。
从河南与山东、广东省城乡关联度评价基本数据中可以看出:在自然基础方面,3省基本相当,并没有太大差距;在城镇体系方面,河南省的总体状况—851—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7卷稍优于其他两省;在基础设施方面,广东省的总体数值是河南的4倍多,山东省是河南的近2倍,表明河南省的基础设施建设虽有较大发展,但与两省还存在很大差距,还需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打好基础;在经济、社会联系方面,只有农村社会保障网络、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城乡恩格尔系数比、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城乡消费水平比等几个指标,3省总体上基本相当,其他方面河南省均与山东、广东两省存在较大差距,表明河南省的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程度还不够,还需进一步加强经济建设,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
从3省城乡关联度来看,河南省与广东省的城乡关联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与山东省也有一定差距,这一结果与3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相一致的。
这表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城乡关系良性发展的基础,没有优越的经济条件,难以谈及城乡协调发展。
广东省在对外开放的各种优越条件下,再加上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资源条件,经济发展起步较早,城市-区域相互作用的集聚与扩散效应得到发挥,因而城乡关系比较协调。
山东省也属于东部沿海省区,在东部地区的整体发展中也得到相应的发展,而河南处于中部省区,在东部对外开放及西部大开发中,都处于艰难地、被动地谋求自身发展中,经济发展还较落后,贫困还制约着一些农村地区,农业及农村的发展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同时,城市-区域还处于以集聚为主的阶段,使区域间的城乡关联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4 河南省各地市城乡关联度评价4.1 评价指标体系河南省下辖18个地市,本文设计了一套适合于市域的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该指标体系是在省域研究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遵循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并根据河南省各市的实际情况,对省域研究指标体系的分析指标层进行了部分调整而完成的,从而使该指标体系既保持了一致性,又体现了现实性。
4.2 结果分析4.2.1 城乡关联度空间分析 按照以上指标体系收集数据,经处理得出河南省各地市城乡关联度及其排序结果(见表3,图1)。
表2 市域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Tab.2 The eva lua ti n g i n d i ca tor syste m of the ur2 ban2rura l i n teracti on of Henan Prov i n ce 功能指标层分析指标层自然基础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成区面积比例人均耕地面积城镇体系镇密度县及县级市数量基础设施公路网密度人均邮电局所个数城镇社区服务设施农村人均用电量用水普及率经济联系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非农产业产值比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数比例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实现流转的土地面积比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社会联系非农业人口比例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文盲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人均卫生机构床位数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数比例城镇恩格尔系数农村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表3 河南省各地市城乡关联度及排序Tab.3 The result and the order of the correl a ti ve2degree of urban2rura l i n teracti on of Henan Prov i n ce 地 市郑州市焦作市洛阳市漯河市三门峡市许昌市新乡市济源市鹤壁市城乡关联度1008315893769199774651305336510797564179446621943475911107556144749排 序123456789地 市平顶山市南阳市安阳市开封市濮阳市商丘市周口市信阳市驻马店市城乡关联度53189092511882375117674491458414711523543174463391940673811867438104049排 序101112131415161718 河南省城乡关联度水平大体上呈现西北部高、东南部低的基本态势,而西北部较高地区,又大致以郑州、焦作两市为中心向外围逐渐衰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