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化于心最重要 陈原

合集下载

内化规范于心 外化标准于行

内化规范于心 外化标准于行

内化规范于心外化标准于行作者:赵传伟来源:《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21年第02期[摘要] 为全面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济南黄河双语实验学校初中部秉承黄河文化精神,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坚持五育并举落地原则,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在学生中开展了“育人十二要”活动。

[关键词] 内化;规范;心;外化;标准;行学部要求每名学生将“育人十二要”活动内化规范于心,外化标准于行,切实在认识和行动上实现知行合一,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

一、晨读要“三到”“三到”谓心到、眼到及口到。

即“心眼口,信皆要”。

如果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漫不经心、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牢固。

所以,三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和嘴巴的应用则随之到位。

要求学生端正坐姿,保持正确的读书姿势,心无旁骛,全神贯注,“三到”一体,协同作战。

二、上课要投入课前做好预习,并把桌面收拾干净,课堂上带着问题(难点)听课,始终跟着老师的思路,保持平静稳定的心态。

课上集中精力去听课,不东张西望,不左顾右盼,边听讲,边思考,边记录,同时调动多种感官,手脑眼并用,强化对知识的注意和理解。

积极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与老师的节奏保持同步。

对于一些枯燥抽象的学科知识,要借助顽强的意志力来控制自己不分心开小差,确保一门心思地追踪着老师的思维进程不放。

三、自习要高效“入室即静,入座即学,入学即专”。

学生合理规划自习时间,培养自主管理和计划学习的能力,形成自觉主动学习的意识,确保有效的用好自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各学科的不同特点,科学安排时间和内容,夯实基础,大力抓好自己的薄弱学科,并巩固提高自己的优势学科。

另外,充分利用自习时间,复习巩固当天所学内容,预习下节课要学习的知识。

学习状态要求安心安静,专心专注,达到浑然忘我的境界。

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的意思

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的意思

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的意思咱中国人常说,做人做事得“外化于形,内化于心”。

这听起来好像挺高深莫测的,但其实啊,就藏在咱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里呢!你看啊,外化于形就像是给自己打造一个亮眼的招牌。

就好比那街头的店铺,招牌做得漂亮,才能吸引人进去逛逛不是?咱平时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那都是咱的“形”。

要是整天邋里邋遢、说话粗声粗气的,别人能对你有啥好印象呀?但要是把自己拾掇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说话客客气气、有礼有节的,那感觉就完全不一样啦!就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谁路过不想多看两眼呢?这就是把外在的形象塑造好了,让别人乐意跟咱打交道。

再说说内化于心。

这就好像给咱的内心盖一座坚固的房子。

咱得在心里头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信念。

遇到事儿了,能稳住心神,知道该咋做,而不是像只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比如说诚信吧,答应别人的事儿就得做到,这就是把诚信内化成了自己的心。

要是光嘴上说得好听,事儿却办不到,那不是白搭嘛!咱可以想想那些成功的人,哪个不是既有外在的魅力,又有内在的实力呀?这就好比一辆好车,不仅外表酷炫,发动机也得强劲有力才行。

咱平时做事也是一样,不能光做表面功夫,还得实实在在地把事儿做好,把该学的东西学好。

就拿学习来说吧,你在课堂上坐得端端正正,笔记做得工工整整,这是外化于形。

可要是心里根本没把知识学进去,那有啥用呢?得真正去理解、去思考,把知识变成自己的,这才是内化于心。

这样以后遇到相关的问题,你才能轻松应对呀!再比如说与人相处,对人笑脸相迎、礼貌待人,这是外化于形。

可要是心里没那份真诚和善意,人家也能感觉出来呀!只有真心对人好,人家才会真心对你好,这就是把善良内化成了心。

咱们的生活就像一场大舞台,咱们都是舞台上的演员。

外化于形就是咱的舞台服装和表演动作,内化于心则是咱的内心戏。

只有把这两者都做好了,才能演好自己的角色,赢得观众的掌声和喝彩呀!所以啊,咱可得时刻记住这“外化于形,内化于心”。

别小看了它,这可关系到咱的生活质量、人际关系,甚至是未来的发展呢!让咱都努力把自己的外在和内在都修炼得棒棒的,在人生的道路上大步向前,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吧!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哟,这是实实在在的道理呀!你说是不是呢?。

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所谓内化于心就是要把群众观点学习好、领会好、理解好,转化为内在的理念、观点、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方法论,做到入脑、入心。

所谓外化于行就是以群众观点为指导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做到在工作中践行群众路线,在生活中密切联系群众。

检验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得如何,不仅要看“说得如何”,更要看“做得如何”。

因此,要重在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变,实现在思想自觉基础上的实践自觉,做群众路线的自觉践行者。

一要在决策中充分体现民意。

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是统一的,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外于行,内化于心是前提,外化于行是落脚点,是归宿。

光内化于心而不能外化于行,内化于心便无着落;单外化于行而未内化于心,其行动便无目标。

因此,必须将内化于心同外化于行相互结合起来,即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内化与外化的统一。

因此,要想真正做到坚持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就必须将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同时兼顾,使每名党员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在活动中实现真正受教育,在发展上不断提水平,让百姓得到更多实惠,这样,才能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增强百姓的信任、信心和支持,中国梦就一定能早日实现。

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意思

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意思

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意思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意思是:在内部做到心中有数,在外部做到行动一致,知行合一。

“内化于心”是指从思想上归化,“外化于行”是指从行为上归于所化。

“化”是指一种文化、体制、思想或政策方针。

体会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领悟到治国理政的新理论、新思想,并把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指导,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变。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真谛是要体会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领悟到治国理政的新理论、新思想,并把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指导,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变,践行十九大精神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实际行动,重点要落实在“做”上。

一、学深悟透,内化于心
加强理论修养、提升自身素质。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增强“四个意识”的学习。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等专题课程的讲授告诉我们要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要以党的发展大局和政治要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加强守纪律讲规矩的坚定性和纯洁性。

二、以学促做,外化于行
其一要坚定信念。

为此,首先我们要与时俱进,掌握学好党的新政策、新理论,不断丰富、更新业务知识。

一方面,在理论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武装头脑,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

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要时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衡量、约束自己的言行,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切实履行党员义务,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执行党的决定,以优秀的老党员们作为榜样,勤于反思,勤于进步。

立德树人,内化于心

立德树人,内化于心

立德树人,内化于心作者:谢晶晶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年第17期教学中教师往往关注的是学生眼前的,可以看见的分数,却忽略学生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尤其是高中教学,一切服务于高考。

教师和学生都唯分数是瞻,课上盯的是分数,课下比的是分数,再加上多元的社会现象,这些都将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而高中阶段,恰恰是道德观念形成的拐点,如果这个时期我们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容易导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出现偏差。

一、在历史教學中培养历史唯物思维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反过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指导历史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把握一切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必然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只有形成了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才能科学分析社会历史,认清历史,得出客观科学的历史结论,才能发挥历史的史鉴功能。

在《宋明理学》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表格的形式理顺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以及陆九渊、王阳明的主要学说,在基本把握他们各自的理论主张和基本理解理学、心学的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析、评价理学、心学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在这里,既要让学生明白这些思想适应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为历史的发展起了推动的作用,并且从人的主观意志力上对形成独特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又要能够认识它们的“吃人”本质。

让学生们在理性的分析中懂得什么应该继承,什么应该批判。

由于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向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方法论,所以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学生形成正确德育思想的前提,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能让学生承认历史、尊重历史,才能不唯神,不唯我,才能有批判,有继承,才能在宏观上明辨是非。

二、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历史课堂也是爱国主义教育最重要的基地。

因为正是那些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人们推动了历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虽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爱国主义精神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在历史的任何一个篇章,在历史的任何一个角落,却都可以寻找到他们的身影,都可以感受到他们拳拳爱国之情。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理念宣传兰介绍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理念宣传兰介绍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理念宣传兰介绍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一种教育理念,强调学生不仅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要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和行为。

这种理念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价值观应用于现实生活中,通过实际行动来展现他们的学习成果。

实践这种教育理念的学校和教师通常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和公益活动,提倡实践和体验式学习。

他们相信,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他们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并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理念也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学校和教师通常会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责任感、尊重他人和团队合作等品质。

他们相信,通过培养学生的品德,他们将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益的公民,并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积极的影响力。

这种教育理念的宣传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例如举办社会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与家长分享学生在学校所表现出的良好品德等。

此外,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理念,例如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提供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

总而言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理念是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和价值观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一种教育理念。

通过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实践能力,他们将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益的公民,并在现实生活中展现积极的影响力。

内化于心树品质 外化于行展素养(刘恩库)

内化于心树品质 外化于行展素养(刘恩库)

内化于心树品质外化于行展素养徐李九年一贯制学校刘恩库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5月23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五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这份《意见》多角度、全方位的对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创新性思维、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等方面做了指导说明,为下一步中国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对其中“立德树人”这一点深有感触。

《意见》指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

强调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

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如果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教育改革是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那么此次《意见》明确的把“德育教育”提到了重要位置。

我认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载体的德育教育,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现状挑战和未来蓝图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立德树人”,培育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连绵五千年,积累了丰厚的文化财富。

传承中华民族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既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也是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牢牢记住: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数百年来的战乱中,坚定信念、浴血奋战、前赴后继、宁死不屈,就是因为我们有积淀深厚的文化及其延伸出来的可贵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大义。

对于这份宝贵财富,我们有责任也必须将其传承并弘扬下去。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以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德育教育为第一要务和重要手段。

儿童启蒙时期的《三字经》、《弟子规》,稍长一些可以读《论语》、《孟子》,以及贯穿始终的唐诗、宋词,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古典小说等等,这些璀璨耀眼而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让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让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让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者:来源:《时代邮刊·上半月》2017年第01期规矩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法宝,你可以没有什么文凭,可以没有什么钱,你也未必是做多大事业、经天纬地的人物,但是最起码你有规矩的话,一说话一办事最起码觉得你是一个干干净净的人。

——相声演员郭德纲无规矩不成方圆,传承下来的规矩是一种观念,不必墨守成规,要与时俱进。

传承规矩最好的方法则是言传身教。

——“童话大王”郑渊洁规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

规矩在规范人们行为、调整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中起关键性作用。

现代文明主要体现为契约精神,而契约精神本质上就是讲规矩,忠实地遵守并执行共同认可的条约或规则。

——媒体评论员陈良最大的问题是人们对规矩没有敬畏之心,对不讲规矩心安理得,没有羞耻感。

“法不责众”,一方面使人们违规违纪有了从众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使社会惩罚失去了效力。

政治学有这样一条原理:一项规矩,如果大多数人不去遵守,那么少数遵守者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反之,如果多数人都能遵守,那么少数违法者就会受到制裁。

——天涯网友鸿雁讲规矩,必须着眼于长远,努力构建懂规矩、敬畏规矩、遵守规矩、按规矩办事的讲规矩文化。

有了讲规矩文化,讲规矩就会成为中国人的自觉意识与行为,不讲规矩不仅是耻辱,而且要遭到唾弃。

到那时,讲规矩必然成为常态。

——湖南省常德市退休历史教师王德馨坚守老规矩与发展新文明不仅不相悖,而且相得益彰。

看韩剧、日剧,里面有很多老规矩,我们似曾相识。

仔细想想,那些老规矩都曾经是我们的老规矩,但人家拿去了,传承得很好。

我们作为老规矩的发源地,却与老规矩渐行渐远了。

韩、日都是现代文明发达的国家,他们能够使老规矩和现代文明高度兼容,我们也能做到。

——《北京日报》评论员李英锋依规矩办事是解决任何问题的正确途径,我们既不能以守规矩为由尸位素餐不作为,也不能以方便办事为由违反规矩乱作为。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任何时候都必须将自己置于规矩之内,让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讲规矩成为基本的政治伦理与道德操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 金台论道
关注传统文化系列谈(4)
内化于心最重要陈原
人民日报2017年1月19日第19版
发布时间:2017-01-19 编辑:瑞如
近些年,人们日益领悟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穿衣、阅读、欣赏、过节到婚丧嫁娶,都在讲究传统、热衷传统。

不过,总让人感觉表演的成分,或者叫外在的形式多了一些,远没有达到内化于心的程度。

已故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曾经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狭义文化,指的是哲学、文学、美术、音乐、宗教等等;二是广义文化,说的是典章制度、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等;而隐藏在五光十色文化现象背后的若干共同的东西,叫深义或深层文化。

周先生所说的这种深义文化,可以说,最能显示出民族性。

穿件对襟大袄,哼几句皮黄,或是挥毫泼墨,与我们的深义文化没多大关系;读读“三百千”,背背唐诗宋词,念念《古文观止》,写写之乎者也,也算不上具备了深义文化。

深义文化不是皮肉,而是一种魂魄、一种精神,无形胜有形,只有将这种精神层面的文化内化于心,才算是承续了传统,真正掌握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百多年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有过许多归纳,其中,礼,应该是其核心。

我们今天需要传承的礼当然不是纲常名教,而是演化到现代社会的一种做人的原则,比如尊重别人、以人为本、讲求修身。

我们今天倡导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就已经包含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弘扬传统文化不是给人看的,更不是某种特定场合的礼仪行为,而要浸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公共场合不要争先恐后、不应大声喧哗、要文明礼让;在自助餐厅,不要用自己的餐具触碰公共餐桌上的食品、不要争抢、不要囤积、不要浪费;吃有吃相、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这些行为规范,近年来在旅游时常常被说成是欧洲人的礼仪,还被划成了西方国家的文明,好像中国人在这些方面总是一塌糊涂。

事实上,中国的传统更是如此。

在我们的生活里,日常行为的准则、待人接物的品行尤为重要,也最能显示中国文化的深义。

暴殄天物,就是中国古人对糟蹋东西的谴责;杯盘狼藉,则是中国语言对吃喝后桌面杂乱的形容;其容固宜有度、出言尤贵有章,是中国蒙学读物《幼学琼林》的说法;待人敬、于己谦,也是我们自古以来的基本操守;至于餐桌上不能像只虾米、不准朝螃蟹看齐,吃饭时不能出声、不许咂嘴、夹菜不允许如鸡头啄米、动筷要长辈先请,一个个规矩,更是我们的祖辈曾经对我们的教诲。

搞点表演性的仪式、穿穿传统的服饰、用中国固有方式过过中国的节日,当然都有助于推广传统文化,但这仍为皮相。

最重要的是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融汇于我们的血脉里,让做人的优秀传统准则传承下来,在生活的一点一滴里显示传统文化的优异之处,这才是对民族文化的最好弘扬。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内蒙古多伦县委组织部张建国
2013年01月22日13:43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组工干部是“管干部的干部”、“管党员的党员”、“管人才的人才”,应该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上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工作能力的提高。

学习十八大精神要内化于心
贯彻十八大精神,首要的是要学透十八大报告。

近期,通过联系本职工作深入学习十八大报告,对十八大提出的各项任务目标,特别是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

通过学习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党员,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牢固的理想信念,对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有正确和清醒的认识,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不为名利所惑,不为社会上某些浮躁风气所扰,敢于担当,用心干好工作。

学习十八大精神,不仅要原原本本地学习十八大报告全文,把十八大精神学深学透、融会贯通、准确把握,更要把思想、行动凝聚到实现十八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把十八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转化落实到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抓基层打基础的各项工作中。

落实十八大精神要外化于行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对十八大报告的学习,落脚点是推动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为此,在学习过程中,对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涉及组织工作的各项任务,联系自身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认真总结了今年以来本科室的工作,对今后的工作进行了认真谋划。

总结过去,感到个人在工作中还存在眼界不够高,思路不够宽,工作前瞻性不够强等诸多不足。

“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我们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发展不足、能力不够等危险,组工干部要树立起使命感、责任感,增强忧患意识、紧迫意识,只有居安思危,认清形势,开拓进取,才能不断开创组织工作新局面。

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要通过对十八大精神的学习,全方位提高自身素质,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将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工作中去,不断提升服务党员群众的本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组织工作的要求。

(责任编辑:杨媚、权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