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 课时作业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课后练习题(有答案)

4 古代诗歌四首知能演练活用 夯基达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竦.峙(shǒng) 萧瑟.(sè) B.天涯.(yá) 枯藤.(téng) C.沧.海(cāng) 碣.石(jié)D.澹.澹(dàn) 咏.志(yǒng) 2.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3.按照提示默写诗句。
(1)曹操《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 ”。
(2)王湾《次北固山下》中“ , ”两句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
(3)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 , ”两句为逆境中的友人送去温暖。
(4)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来抒写思念之烈或离别之苦,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 , ”。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观沧海》描写了沧海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其中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是全诗的重点,因为这是诗人伟大抱负的写照。
B.王湾,唐代诗人,他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为人们称道。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一首绝句。
D.《天净沙·秋思》写景由近及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课内品读(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5~6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6.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读出了诗人的哪些情感?(二)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第7~9题。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七年级初一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03 试题试卷 含答案

《4.4 天净沙·秋思》课时练一、品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被《中原音韵》誉为,为历代所传诵。
小令仅282.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34.“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二、欣赏下列诗歌,完成问题。
【甲】乡愁(节选)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乙】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有天涯。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
甲诗寄托在邮……对应物上。
甲、乙2.品读甲、乙两诗,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谈谈欣赏的理由。
欣赏的理由:3.放飞思绪,想像甲诗中的“我”,跪在母亲的坟前会想些什么?乙诗中的“断肠人”,一旦与“亲人”相聚会说些什么?“我”“断肠人”三、名句填空1.古代诗歌中,有一类诗句以名词组合而成,展现了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马致远《天净沙秋思》2.默写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3.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4.“愁”是诗人经常涉及的话题,如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两句,对仗工稳,情致缠绵,传达出一缕淡淡的惜春闲愁;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揭示主题的名句则让人感受到了浓重的乡愁。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时作业01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时作业一、选择题(共2小题)1.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从表达方式看,《观沧海》是一首想象类的抒情诗。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三四句抒写了诗人听说友人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海日生残夜”表现太阳初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被撕破,一个“残”字写出了黑夜将不可抗地消失。
D.《天净沙•秋思》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2.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树木/丛生,百草/丰茂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C.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二、多选题(共1小题)3.下列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三、基础知识(共4小题)4.文学常识填空。
(1)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家、家、诗人。
(2)李白,字,号,唐代著名诗人。
(3)《次北固山下》的作者是,代诗人。
(4)《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秋思”是,其作者是,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
5.给加点的字注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子规啼.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东临.碣石(2)次.北固山下(3)客.路青山外(4)断肠..人在天涯7.写清字形。
cāng 海萧sècàn 烂夜láng归yàn 天yá四、默写(共1小题)8.按照提示默写诗句。
(1)曹操《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语文统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课时练 含答案01

《古代诗歌四首》一、基础积累(25分)1.理解性默写(19分)(1)《观沧海》中,描写诗人奇特想象,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远大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分)(2)《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既点明了时令又表达了漂泊之感和落寞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分)(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丰富想象,借月抒发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5)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壮观景象传神地表现出来。
(2分)(6)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用雁儿送信抒发对家乡的思念的句子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7)《次北固山下》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力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8)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一幅清雅、安适的画面反衬出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9)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发沦落异乡的游子浓重乡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课时作业(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时作业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一、基础知识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jié) 水何澹.澹(dàn)B.山岛竦.峙(sǒng) 幸甚至哉.(zāi)C.杨花落尽子规啼.(tí) 风正一帆悬.(xuán)D.秋风萧瑟.(shè) 枯.藤老树昏鸦(kū)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水何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B.海日生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C.随君直到夜郎..西(人名)D.枯藤老树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3.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C.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下列诗句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C.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D.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5.按要求默写。
(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句子:,。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
(4)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借景抒情,表达羁旅之思的句子:,。
二、课内阅读(一)阅读《观沧海》,回答问题。
6.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做简要赏析。
7.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二)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
8.“我寄愁心与明月”中“愁心”指什么?9.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的妙处。
(三)阅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10.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四)阅读《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碣.石(jié)咏.志(yǒng)子规啼.(dì)B.竦.峙(sǒng)枯.藤(kū)断肠.人(cáng)C.萧瑟.(sè)天涯.(yá)夜郎.西(láng)D.澹.澹(dàn)残.夜(cán)潮.平(zhāo)2.下面诗句的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C.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或俗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找准着力点,软硬兼施,内外兼修,使乡村既有颜值担当,更有内涵气质。
B.教学中,老师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洗耳恭听....。
C.家风是一种“软约束”,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对家庭成员行为、作风、操守的有效约束。
D.中国历来不乏出色的工匠,如游刃有余....的庖丁,刻木成鸟的鲁班……他们不仅是工艺纯熟的技者,还是明法通道的智者。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2016年湘江马拉松赛在市体育中心举行,约2000余名选手冒雨参赛。
B.朱自清创作的《春》,以清晰的脉络和优美隽永的文字深深打动了读者。
C.“孝”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之魂,“孝”不仅要表现物质生活上,而是要表现在精神生活上。
D.重修后的石鼓书院按照“修旧如旧”,恢复了中国古书院“讲学”“藏书”“祭祀”的功能。
二、情景默写5.(题文)根据提示默写。
(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勃勃生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 课时作业

统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时作业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基础知识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沧.海( ) 澹.澹( ) 竦.峙( )萧sè( ) 枯ténɡ( ) 行.舟( ) 2. 请用“/”标出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杨花落尽子规啼。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东临.碣石( )(2)水何澹澹..( )(3)山岛竦峙..( )(4)幸甚至.哉(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次.北固山下( )(7)客路..青山外( )(8)海日生残夜..( )(9)断肠..人在天涯( )4. 文学常识填空。
(1)《观沧海》的作者是,《观沧海》是其诗《》的第一章。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他是继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3)《次北固山下》是代诗人王湾在江南写的一首(主题)诗。
(4)《天净沙﹒秋思》是一首,选自《》,“天净沙”是,“秋思”是。
作者是,号东篱,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5. 下面句子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A.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B.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C.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D.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6. 名句理解默写。
(1)《观沧海》中写海上风大浪大,逼真地展现出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的诗句是:,。
(2)《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设宏伟意境,表现了诗人吞吐日月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3)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
(4)《次北固山下》中借时序的交替来写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诗句是:,。
(5)《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二、课内阅读(一)阅读《观沧海》,完成7-10题。
7. 本诗以“”字领起全篇,先写景,再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七年级初一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02 试题试卷 含答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课时练1.根据提示写出诗句。
(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__________。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涌动()cháo()水xuán()念枯ténɡ()天yá()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东临碣石____(2)星汉灿烂____(3)次北固山下____(4)断肠人在天涯____4.《观沧海》的作者是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末年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_。
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龟虽寿》《短歌行》等。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等。
其诗歌多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
C.王昌龄,字少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等。
D.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6.阅读《观沧海》,回答问题。
(1)请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作用?7.阅读《龟虽寿》,回答问题。
龟虽寿①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①此诗是《步出夏门行》中的最后一章。
公元208年初,曹操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准备南下征讨荆、吴之时,不由得回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作下此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时作业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沧.海( ) 澹.澹( ) 竦.峙( )萧sè( ) 枯ténɡ( ) 行.舟( ) 2. 请用“/”标出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杨花落尽子规啼。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东临.碣石( )
(2)水何澹澹
..( )
(3)山岛竦峙
..( )
(4)幸甚至.哉( )
(5)闻王昌龄左迁
..龙标遥有此寄( )
(6)次.北固山下( )
(7)客路
..青山外( )
(8)海日生残夜
..( )
(9)断肠
..人在天涯( )
4. 文学常识填空。
(1)《观沧海》的作者是,《观沧海》是其诗《》的第一章。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他是继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3)《次北固山下》是代诗人王湾在江南写的一首(主题)诗。
(4)《天净沙﹒秋思》是一首,选自《》,“天净沙”是,“秋思”是。
作者是,号东篱,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5. 下面句子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A.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B.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C.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D.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6. 名句理解默写。
(1)《观沧海》中写海上风大浪大,逼真地展现出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的诗句是:,。
(2)《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设宏伟意境,表现了诗人吞吐日月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3)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
(4)《次北固山下》中借时序的交替来写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诗句是:,。
(5)《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
是:,。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观沧海》,完成7-10题。
7. 本诗以“”字领起全篇,先写景,再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8.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的,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9. 诗中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写的是动景,“”写的是静景。
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也展现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的气象。
10. 谈谈你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理解。
(二)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11-14题。
11. 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
12.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 次句点题,“闻道龙标”和“过五溪”都要轻读,五溪在当时是偏远之地,要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
C. 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 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13. 首句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14. 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三)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15-17题。
15. 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6.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风正”,。
17. 任选角度,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
(四)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18-21题。
18. 这首小令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情四溢的“”,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声。
19. 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元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绪”。
B. 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 “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 首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20. 有人说“小桥、流水、人家”这组画面幽静而甜蜜,它和本文的情感基调不一致。
请说说你的看法。
21. 请合理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最后两句所表现的画面。
三、课外阅读
(一)思吴江歌
张翰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22. 请结合全诗赏析“秋风起兮木叶飞”一句。
2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
(二)送魏二[注]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释】这首诗是诗人被贬为龙标尉时所作。
2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句“醉别”叙事,“江楼”点出地点,“橘柚香”写景并点明时令,描绘了送别的环境,含蓄地写出了与友人分别的心情。
B. 潇潇的“江风”,凄迷的“雨”,冰凉的“舟”,这些意象是暖色调的,烘托出朋友相送,内心那无尽的温暖和惬意。
C. 第三、四句想象友人和自己分别后的情景。
一个“遥”字,既写出与友人相隔的距离之远,又暗示分别后相见之难,依依惜别之情传达得委婉动人。
D. 古歌谣有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诗句“愁听清猿梦里长”以
凄清的环境烘托愁苦心情,这两句在表达情感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25. 该诗前两句写实,后两句从“忆”和“梦里”这些词可以看出是诗人的想象,这样虚实相间,寓情于景,巧妙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说说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 cānɡdàn sǒnɡ瑟藤xínɡ
2.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杨花落尽/子规啼。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 (1)到达,登上(2)水波荡漾的样子(3)耸立(4)达到极点(5)降职(6)停宿(7)旅人前行的路(8)指夜将尽未尽之时(9)形容悲伤到极点
4. (1)曹操步出夏门行
(2)李白屈原
(3)唐乡愁
(4)小令全元散曲曲牌名题目马致远元
5. B
6.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杨花落尽子规啼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 观实虚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以及诗人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
8. 苍凉慷慨
9. 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10. 示例:这句诗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气势雄浑,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11. 杨花、子规、明月。
12. B
13. 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一是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是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友人前途命运未ト,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14. 示例一: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二: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以西。
示例三: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15. 远离家乡,漂泊在江南水上。
表达了诗人在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
16. 两岸才显得宽阔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17. 示例:(1)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2)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3)“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新事物从旧事物中产生,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18. 游子思归图
19. B
20. 示例:这句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温馨的画面,反衬了人皆有家而“我”无家的悲哀,以乐景写哀情,更显悲哀。
21. 示例:夕阳西沉,洒下凄冷的斜晖,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独行。
22. 该句通过对秋风、落叶的描写,交待了写作的时节,勾勒出一幅凄冷、萧条的画面,诗人触景生情,引出下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同时奠定了全诗伤感与落寞的感情基调。
23. 表达了诗人思乡而不能归乡的遗憾与悲伤之情。
24. B
25. 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孤寂与悲苦的感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