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产后出血识别方法对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的影响

合集下载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解读新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解读新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解读新产后出血是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

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的,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已于2009年制定并发表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对指导产后出血的临床诊治工作、降低其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有关防治产后出血的研究取得不少新的进展,因此,有必要对该指南草案进行修订。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组织专家进行了多次讨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推出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4)》。

本指南在《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主要参考WHO、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加拿大、美国和英国关于产后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以及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国内外有关的临床经验,旨在规范和指导全国妇产科医师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

产后出血:顺产:胎儿娩出后24 h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ml;剖宫产:胎儿娩出后24 h内剖宫产分娩者出血量≥1000ml严重产后出血分娩后出血量超过1000ml难治性产后出血经子宫收缩药、持续性子宫按摩或按压等保守措施无法止血,需要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甚至切除子宫的严重产后出血。

2009年指南(草案)中描述:产后出血的四大原因是宫缩乏力(占70%~90%)、产道损伤(占20%)、胎盘因素(占10%)和凝血功能障碍(占l%)解读:●四大原因可合并存在,也可互为因果。

●每种原因包括各种病因和高危因素[表1]。

●所有产妇都有发生产后出血的可能,但有一种或多种高危因素者更易发生。

解读:产后出血的诊断2009年指南(草案)中描述:诊断产后出血的关键在于对失血量有正确的测量和估计,错误低估将丧失抢救时机。

突然大量的产后出血易得到重视和早期诊断,而缓慢的持续少量出血和血肿易被忽视。

解读:早在上世纪60年代,WHO产后出血技术小组就提出,靠临床估计和测量比实际失血低估30~50%。

严重产后出血及预警

严重产后出血及预警

严重产后出血及预警产后出血会对孕妇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而很多产后出血造成产妇死亡的情况都是可以避免的,但想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医护人员对严重产后出血的预警信息保持高度重视,并进行准确的识别、诊断和处理,这不仅可以提升产后出血的救治效果,还能降低产后出血的死亡率,因此,针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医护人员需要对孕妇的产前高危因素进行有效的识别。

而能够造成产后出血的因素主要有四大类,即:凝血功能障碍、胎盘因素、产道损伤以及子宫收缩乏力等,而病因不同,与之对应的危险因素也会有所差异,例如,羊水栓塞、肝脏疾病以及血液系统疾病等因素,可能会使产妇的凝血功能出现异常,加大产后出血的风险。

而胎位不正、胎儿较大以及助产等因素则可能对产道造成损伤。

羊水过多、多胎妊娠以及产程延长都是造成子宫收缩乏力的重要因素。

此外,各项胎盘因素,也可能会造成产后出血的情况,如胎盘的早剥、植入及前置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出现严重产后出血的产妇,可能并没有高危因素存在,因此,所有产妇都具有严重产后出血的风险,只是具有高危因素的产妇会有更高的出血风险而已。

而相关领域对产后出血风险程度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其中,高风险预警信号包括胎盘低置、前置、穿透或植入;血小板计数小于100X109/L;血细胞比容在30%以下;入院时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活动性阴道出血等情况;存在子宫破裂及产前原发性高血压者等等。

而中度风险的预警信号包括多胎妊娠、存在产后出血史、巨大子宫肌瘤、绒毛膜羊膜炎等;而生产过程中长时间使用缩宫素、单胎妊娠、没有子宫手术史以及阴道分娩在4次以内者,其出血风险相对较低。

对于具有较高产后出血风险的孕妇,在其生产以前,应该对终止妊娠的时机和方式进行提前编制,且在分娩以前,还要对各项高危因素进行再次确定。

例如,针对胎盘前置,并怀疑胎盘植入者,其产前检查及分娩活动都应该有相应的处理团队作为支撑,建议此类孕妇达到34-36孕周以后,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剖宫产手术将妊娠终止,防止继续待产增加出血风险,而且在术前需要落实促胎肺成熟治疗[1]。

产后出血率质控标准

产后出血率质控标准

产后出血率质控标准
产后出血是指产后24小时内阴道分娩出血量超过500毫升或剖宫产出血量超过1000毫升。

产后出血是孕妇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可能导致产妇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为了提高医疗机构对产后出血的防治能力,确保母婴安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产后出血率质控标准。

1.发病率:产后出血的发病率应控制在较低水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产后出血发病率应小于1%。

2.死亡率:产后出血的死亡率应尽可能降低。

在我国,产后出血的死亡率应控制在0.1%以下。

3.出血量控制:阴道分娩出血量应控制在500毫升以内,剖宫产出血量应控制在1000毫升以内。

4.出血风险评估:对每一位产妇进行出血风险评估,高风险产妇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和管理。

5.出血处理流程:制定完善的产后出血处理流程,确保医护人员在发生产后出血时能够迅速、准确地采取措施。

6.培训与教育:加强医护人员关于产后出血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对产后出血的认知、识别、处置和救治能力。

7.质控监测:建立产后出血的质控监测体系,定期对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死亡率、出血量等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便于发现问题、改进措施。

8.患者满意度:提高患者对产后出血防治工作的满意度,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

通过以上质控标准,医疗机构可以更好地预防和管理产后出血,确保母婴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医护人员对产后出血的认知、识别、处置和救治能力。

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与研究

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与研究

产后出血对婴儿的影响
胎儿娩出后子宫收缩乏力,影响胎盘血液循环,导致胎儿缺氧,出现胎儿窘迫。
胎儿窘迫
由于胎儿缺氧,可导致新生儿窒息,严重者可危及新生儿生命。
新生儿窒息
由于胎儿缺氧,可导致早产儿发生脑瘫等神经系统后遗症。
早产儿
由于胎儿缺氧,可导致胎儿生长受限,出生时体重偏低,影响胎儿健康。
低出生体重儿
03
产后出血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阴道流血
产后出血的主要表现为阴道流血,通常为大量出血或持续出血。
失血性休克
产后出血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能伴随其他症状,如宫缩乏力、产道损伤等。
产后出血的临床表现
观察出血量
产后出血的诊断首先需要观察出血量。正常情况下,产后出血量不会超过500毫升,而如果出血量超过1000毫升,则可视为产后出血。
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产后出血的病因和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提供了依据。
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研究样本量较小,可能存在一定的抽样误差。
研究不足与展望
其次,本研究仅对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进行了分析,未对其他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增加样本量,并对产后出血的其他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为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同时,我们还将关注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孕产妇的预后。
定义
根据出血来源,产后出血可分为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胎盘因素出血、软产道损伤出血以及凝血功能障碍出血。
分类
产后出血的定义和分类
1
产后出血的风险因素
2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评估方法,分析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

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于接受分娩的产妇1685例,其中80例发生产后出血(占4.7%),对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产后出血的评估方法,分析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

结果产后出血患者失血量随着休克指数的增大而增多,产妇在分娩1d~7d内的出血量最高,妊高征、瘢痕子宫、盆血、巨大儿、羊水量异常均是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

结论面积法、休克指数判断法等是评估产后出血的有效方法,临床可综合运用,产后应重点监测高危产妇,高度警惕少量持续出血产妇,以便为产后出血救治做好准备。

关键词:产后出血量;评估;产后出血;相关因素;探讨产后出血是孕产妇分娩晚期严重并发症,已成为中国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积极预防产后出现,可保证孕产妇生命健康,改善预后[1]。

本文将探讨产后出血的评估方法,分析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6月~2014年1月于分娩的孕妇1685例,其中80例发生产后出血(占4.7%),年龄23~36岁,平均(26.2±2.5)岁,孕周38~42岁,平均(41.2±0.5)岁,80例患者中,50例为初产妇,30例为经产妇;分娩方式:55例剖宫产,25例自然分娩。

1.2方法1.2.1产后出血诊断[2] ①早期产后出血:剖宫产术后24h 内,阴道出血量≥1000ml;或分娩24h以内,阴道流血量≥500ml;或产妇压积下降>10%;②晚期出血,产褥期见子宫大量出血,伴有恶露不尽、阴道反复出血或阴道突然大量出血。

1.2.2分析方法对80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不同时段出血量,总结导致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并给予统计学处理。

1.3数据处理借助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t检验,以(x±s)表示;计数数据,χ2检验,以[n(%)]表示。

重视产后出血的识别和处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重视产后出血的识别和处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P H 防 治 组 的 统 计 结 果 为 , 道 分 娩 产 妇 的 出 血 量 P 阴 2 为 (9 . ± 2 8 0 mL,6 正 常 阴道 分 娩 产 妇 的 4h 3 8 0 3 . ) 3% 出 血 量 ≥ 4 0 mI; 宫 产 的 出 血 量 为 ( 7 . 0 剖 4 5 3±
断 P H 至关重要 。 P
2 产 后 出血 的 处 理
2 1 一 般 处 理 .
新方 法 、 药物 、 术 已有较 大发展 , 文就 P H 的识别 技 本 P 和处理论述如下 , 以期降低 孕产妇死 亡率 。
1 正 确 识 别 产 后 出 血
1 1 产 后 出血 的诊断 . P H 是 指 胎 儿 娩 出 后 2 h 内 产 妇 出 血 量 ≥ P 4 0mL 2 0 或 4h内出血 量≥ 5 0mI, 根 据 目前 的研 0 但 究结 果 , 该定义 可能需重新修 改 。美 国资料显示 , 阴道 分 娩 产 妇 的平 均 出血 量 为 5 0mL( 0 0 5 %出 血 量 > 5 0mI , 0 剖宫产产 妇 的平均 出血量 为 10 0 ) 0 mL。 国 我
妇死 亡 的首 位 原 因 , 占孕 产 妇 死 亡 的 4 。其 中 , ]约 0
肿, 易被忽 视 , 以致延 误抢救 时机 , 对于该类 患者 , 故 临
床上更应 正确测量 和估计失 血量 。 测 量 产 后 出血 量 的常 用 方 法 包 括 以下 5种 。① 称
重法 : 后接血 敷料湿 重与产 前敷料 干重相 减 ( . 5g 产 10
--
1mL血液 ) ②容积 法 : ; 将收 集的产后 出血用量杯测
量 ; 面 积 法 : 积 为 1 m × 1 m 的 出 血 量 一 ③ 面 0e 0c

产后出血初级集束化管理的内容

产后出血初级集束化管理的内容

产后出血初级集束化管理的内容1.引言1.1 概述产后出血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不正常的大出血现象,是妇产科急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它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到产妇的生命健康。

目前,全球每年约有14万名产妇死于产后出血,其中绝大部分是发生在低收入国家和地区。

产后出血初级集束化管理是一种旨在提高产妇出血管理效果的新型方法。

它通过对产后出血的快速识别、及时干预和有效管理,来减少产后出血对产妇的损害。

集束化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以团队合作为基础,采用规范化、标准化的流程和操作,通过提供全方位的护理和支持,最大程度地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本文将对产后出血初级集束化管理的概念、原理、优势以及推广和应用的前景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分析现有文献和研究成果,希望能够为推动产后出血管理的改进和进一步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病率提供参考。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编写:文章结构:本文主要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构成。

引言部分:引言部分主要对本文的主题进行概述,同时对文章的结构进行简要介绍。

正文部分:正文部分主要包含两个具体内容,分别是产后出血的定义和影响以及产后出血初级集束化管理的概念和原理。

1. 产后出血的定义和影响:在这一部分中,可对产后出血进行定义,并介绍其对产妇和胎儿健康的影响。

可以详细介绍产后出血的症状和病因,以及可能引发的并发症。

可以引用相关的统计数据或研究结果来支持观点。

2. 产后出血初级集束化管理的概念和原理:这一部分可以对产后出血初级集束化管理进行详细说明,介绍其概念和原理。

可以介绍相关的医学技术、设备或方法,如初级集束化管理的具体步骤、关键技术和使用的器械等。

同时,可以列举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案例,以及应用初级集束化管理的效果和意义。

结论部分:结论部分对前文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的观点和建议。

1. 产后出血初级集束化管理的优势:在这一部分中,可以对产后出血初级集束化管理的优势进行总结和评价。

PDCA在产后出血护理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PDCA在产后出血护理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PDCA在产后出血护理中的临床应用研究PDCA在产后出血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本研究主要对PDCA的实施流程进行综述,以期能够为产后出血护理提供一定的指导。

标签:PDCA;产后出血;护理;临床应用PDCA(也称戴明循环)是一种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基本方式,也是护理质量管理常用的方法之一,该方法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和修正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工作程序较为科学,有助于保证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近年来,前置胎盘等妊娠并发症逐年增加,产科医疗护理风险也有增大的趋势,产科护理安全是保证产科质量的基础,为提高产科护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PDCA开始推广到产科护理工作中,而坚持以PDCA模式进行产后出血护理管理,现已成为保证产科救治成功率和提高产科护理质量的有效方法[1]。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24例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PDCA引入到产后出血护理中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产后出血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范围为23~36岁,平均为(26.4±3.2)岁,对这些病例急救护理分析总结得出,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分娩发生的产后出血,其原因都与子宫收缩乏力、凝血功能障碍、软产道裂伤以及胎盘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可以独立存在,也可能是产时突然发生,而且各因素之间可以并存,并相互影响。

2 PDCA方法2.1计划阶段在紧急救治产后出血的临床护理过程中,应找准问题,以PDCA循环明确产后出血临床护理的目标计划,该计划的内容有:①准确评估各产程出血量。

传统经验对产后出血量的评估通常与实际产后出血量要存在很大的差距,多数情况下是低于实际产后出血量,由于对产后出血量评估严重不足,致使临床PPH诊断不及时,存在漏诊和处理延迟的情况,而这些情况又会引发难治性产后出血。

鉴于上述问题,应采取科学的测量血量的方法,规范收集血量的容器,目的在于准确评估第三产程阴道出血量,动态监测产妇生命征,可通过加强对产科护士的专业技能培训以及对相关病例进行个案分析,对护理工作进行持续改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60期21投稿邮箱:sjzxyx88@·论著·规范产后出血识别方法对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的影响沈赟,傅臻(江苏盛泽医院 妇幼中心,江苏 苏州 215228)0 引言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 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 mL 、剖宫产分娩者出血量≥1000 mL ;严重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 内出血量≥1000 mL ;难治性产后出血是指经宫缩剂、持续性子宫按摩或按压等保守措施无法止血,需要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甚至切除子宫的严重产后出血[1]。

产后出血是分娩的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2]。

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的,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3],而出血量的准确评估,有助于产后出血的诊断,从而更早且有效地进行干预。

2017年我院发生了一例难治性产后出血导致DIC 最后切除子宫,通过本案例的思考,原因分析主要是出血开始时使用目测法,对出血总量存在明显低估;当出现症状时再处理产后出血已经为时已晚,甚至已经出现DIC 早期症状,不得不切除子宫。

痛定思痛后2018年我们运用PDCA 方法,进行了持续质量改进。

1 方法1.1 组建本项目的护理研究小组,由产房护士长担任组长,科室质控、骨干成员等共6个人组成,制定计划,收集资料,进行开题报告。

1.2 采用鱼骨图的原因分析法进行分析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①使用目测法,导致低估了实际出血量②产后出血的救治流程不完善,没有很规范救治流程图③助产士对产后出血观察不到位,持续少量出血未重视④没有统一的测量标准⑤产妇高危因素不清楚,缺乏产前规范的检查⑥工作繁忙而人员相对紧张时关注度不够。

1.3 针对可控因素,确认要因。

使用目测法,没有统一的测量标准;产后出血的救治流程不完善,产后观察不到位。

1.4 确立目标。

通过规范产后出血的识别方法,准确测量产后出血,做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降低严重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避免由产后出血导致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1.5 制定整改措施1.5.1 经过讨论,一致同意取消目测法估计产后出血量,采用容积法+称重法。

称重法只要在相对严格的操作流程下,孕产妇产后出血使用称重法评估出血量的准确性时可以保证的[4]。

对此制定了测量的标准流程,具体步骤:按接产规范进行铺台,娩出胎儿断脐后待羊水流尽,胎盘娩出前给予铺干净小垫单一张,并放置积血盘→协助胎盘娩出后进行宫颈内口探查,检查软产道有无损伤、血肿等→检查完成后,取下积血盆,重新铺干净大垫单一块→阴塞有尾纱布一块,进行伤口止血缝合,缝合结束后取出有尾纱布,按压宫腔积血→重新铺干净小垫单一块,进行外阴消毒→弃去第一块和最后一块垫单,取其余垫单进行称重→计算失血量=(湿重—干重)/1.05,再加上积血盘内血液量,所得出血数值,进行摘要:目的 探讨如何规范产后出血的识别方法,降低严重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方法 运用Pdca 方法,对本院一例难治性产后出血导致子宫切除严重并发症的案例进行原因分析、并针对可控因素制定一系列措施、进行整改落实。

结果 整改后2017年与2018年同期相比,产后出血率及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均下降,P <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运用标准流程测量产后出血,做到早期识别并早期干预,降低了严重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避免难治性产后出血的发生。

关键词:产后出血;严重产后出血;难治性产后出血;Pdca 方法;干预中图分类号:r714.46+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60.010本文引用格式:沈赟,傅臻.规范产后出血识别方法对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0):21-23.A Study on Effect of Standardized 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onthe Incidence of Severe Postpartum HemorrhageSHEN Yun, FU Zhen(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Center, Jiangsu Shengze Hospital, Suzhou Jiangsu 215228)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how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severe postpartum hemorrhage by standardized 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Methods PDCA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a patient with severe complication of hysterectomy caused by refractory postpartum hemorrhage who were treated in Jiangsu Shengze Hospital. Then a series of measures were formulated aiming at controllable factors and then rectified and implemented according PDCA metho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same period in 2017, the incidences of both postpartum hemorrhage and severe postpartum hemorrhage decreased in 2018 after rectification.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as soon as possible by measuring blood loss with standardized procedure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severe postpartum hemorrhage and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refractory postpartum hemorrhage.KEY WORDS :Postpartum hemorrhage; Severe postpartum hemorrhage; Refractory postpartum hemorrhage; PDCA method; Intervention作者简介: 沈赟(1981-),女,汉族,江苏苏州,主管护师,本科,研究方向:产房护理管理;傅臻(1965-),女,汉族,江苏苏州,主任护师,本科,研究方向:护理管理。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6022投稿邮箱:sjzxyx88@产时记录。

1.5.2 运用改良后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5],根据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进行量化评分,再根据量化评分结果进行规范防治,预防和控制产后出血的发生。

当总分≥5分时产后出血机会增加,当总分>7分时属于高危产妇,需要密切观察随时做好应对措施[6]。

表1 改良式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项目0分1分2分3分产前妊娠高血压疾病无轻中重评分宫高(cm)<32≥32≥35≥40人工流产刮宫史无123产次(次)0123血小板计数(×109/L)≥8079-5049-20<20贫血无轻中重晚期产前出血无有产时预测胎儿体重(g)≤35003500-4000≥4000评分产程正常潜伏期或活跃期延停滞分娩方式顺产长剖宫产第三产程(min)<10阴道助产≥15≥20产妇精神状态好10-14差1.5.3 根据最新指南,制定产后出血抢救流程,并且张贴在墙,对照流程进行产后出血的抢救,便于操作和执行。

当产后出血到达400 mL 的警戒线时助产士汇报医生,建立两条可靠的静脉通道,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尿量、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交叉配血,积极寻找原因并处理;当出血量在500-1500 mL 时达到二级急救处理,抗休克治疗及各种对症处理,如宫缩乏力给予按摩子宫、使用宫缩剂、宫腔填塞、子宫缝合术及其他血管结扎,如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时补充凝血因子、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血小板等;当出血量达到1500 mL 时除了继续抗休克和病因治疗外,呼吸管理、容量管理、DIC 的治疗,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纠正酸中毒、应用抗生素,必要时子宫动脉栓塞或子宫切除术,重要脏器功能保护:心、肝、肺、肾等一系列规范有序的救治措施。

1.5.4 加强助产士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包括产后出血的早期识别、接产时产后出血量的测量流程、休克指数与估计出血量的对照及产后出血抢救流程的学习。

1.5.5 进行实战型的情景应急演练,由科主任组织产科医生和助产士一起进行产后出血的情景演练,规范了产后出血救治,提高了医护抢救配合的默契度,在遇到来势凶猛的急性大出血时能有条不紊地应对,避免盲目慌乱。

1.5.6 护士长加强对科内人员的培训考核及现场监督力度,并与绩效挂钩。

1.5.7 把产后出血率列为产房的敏感质量指标,统计每月产后出血率并在质控会议上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持续整改的意见。

1.6 措施落实。

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发现对产后出血风险的高危产妇,评估不到位,未做到提醒医生及早干预;产后出血的护理记录只在分娩记录中体现,不能一目了然地反映当时的出血情况,针对这一问题增加产后出血的护理记录单,详细记录产后出血情况及采取的治疗护理措施;对少数分娩于院外的产妇,产时出血无法测量,采用结合休克指数法评估出血量等,科室小组成员边找原因边落实整改,通过大家有的放矢、持续不断地整改,产后出血率呈现下降的良好态势[7]。

表2 休克指数与估计出血量对照表休克指数估计出血量(mL)占总血容量的百分比(%)<0.9<500<201.01000201.51500302.0≥2500>50注:休克指数=脉搏/收缩压2 结果选取2017年1-9月808例阴道分娩产妇,年龄24-37岁,年龄均值为(30.5±2.4)岁;2018年1-9月743例阴道分娩的产妇,年龄25-37岁,年龄均值为(31.4±2.5)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