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文学 阅读优秀
为你打开一扇门--江苏教育版

“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 诠释”:例如《三国演义》
2、作者说“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 族的历史”。这个评价正确吗?为什么? 在每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中,作家都 会有意无意的描写出这个民族在某段 时间内的生活、风俗习惯、心态、穿 着处理事情的方式等各方面的内容。 所有的作品串联起来就可以反映这个 民族的历史。
三、讨论并回答 1、“致文学”从哪四个方面描述了文学?
文学能够展现世界一切美好的景象,增长读者的 知识 文学能生动地展现古往今来多姿多彩的人生,打 动人心 文学能用艺术的手法,跨越时空,交汇虚实,启 迪读者自由想象 文学反映生活贵在求真,以此拨动读者心弦,引起 内心的强烈共鸣
课文中说“你把生活的帷幕一幕 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 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 喜剧和悲剧”你能从读过的文学 作品中说出几个不同的角色吗?
四、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n) 诠释( quá 憧憬( Chōng jĭng) 2、“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学作品”有什么 区别? 两个词组的范围不同, “优秀的文学作品”
包含在“文学作品”之中。 3、解释下列词语 结晶—— 比喻珍贵的成果 共识—— 人们在认识上的一致性
1、什么是文学?在文中找出答案。 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 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 2、阅读文学作品有哪些用处? 阅读文学作品,能够积累文化,积累知识, 积累智慧,积累感情。 3、说说你心中的文学是什么样的?
(答案省)
4、你怎样理解“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 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个更高的学位,他 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 因为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 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所以,不读文学作品,即使他学历再高,他的 文明程度和 品德修养也不会高,他的感情世界 也不会丰富,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 5、概括选段的大意 文学的概念和作用。
初中语文课本配套练习 七年级上册 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课本配套练习七年级上册参考答案第一单元亲近文学一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前预习1.quán chōnɡ jǐnɡ裨缩徘 huái 耸2.(1)指可以代表同一类型的具体而微的人或事物。
(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总和;领域。
3.(1)亲近阅读增长提高丰富(2)示例:不管是散步,还是游泳,不管是旅游,还是读书,都使人身心放松。
4-5.略二、课堂练习1.C2.(1)删除“只有”(或把“只有”改为“只要”;或删除“一”并把“就”改为“才”)。
(2)把“改进”改为“提高”。
3.拥有“硕士”“博士”或更高的学位从不阅读文学作品4.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5.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6.不能。
因为三个加点词之间存在着逻辑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三、巩固拓展1.(1)参考示例一:了解家乡自然环境,感受家乡民风民俗,探寻家乡历史文化,这就是我一名文学爱好者参加“母亲河溯源”活动的心愿。
参考示例二:我是青龙河畔一棵小树,渴望把根须深深地扎进家乡丰饶的土地,汲取家乡的文化乳汁。
请允许我参加“母亲河溯源”活动吧!(2)示例一:追溯青龙源头活水,探寻家乡历史文化。
示例二:寻根溯源了解青龙,奋发图强报效家乡。
(3)示例:建议这次活动多走访青龙河沿岸历史悠久的村落,注意收集整理濒于失散的历史资料。
建议将这次考察采访的材料整理出版,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2.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3.她曾给了他成为一名作家的信心。
4.四个字,它们竟改变了他的一生。
5.对什么事都缺乏自信心。
6.不能,因为“增加”表示数量的增加,“开阔”表示范围的加大,和主语刚好搭配。
7.揭示中心。
8.反问强烈表达出这寥寥数语对达尔科夫一生的巨大作用。
二繁星一、课前预习1.nà jì昧霎坠2.巴金小说散文家春秋3.示例:望着故乡的一切,我就动情地流下眼泪,仿佛回到了几年前的老家似的。
亲近文学走进经典的开场白

亲近文学走进经典的开场白
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亲近文
学走进经典”。
经典文学作品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
的宝贵财富。
阅读经典文学是我们提高文化素养、增长知识见识的重
要途径之一。
但是,读经典文学难度较大,需要耐心细致地品味揣摩,才能真正走进其中,领略到其中的美和智慧。
因此,我们需要用心去
阅读,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从而更好地亲近经典文学。
希望通
过今天的分享,能够启发大家对经典文学的兴趣,并且能够从中获得
一些启示和收获。
谢谢大家!。
阅读名著的意义

德国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
”中学生课外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就是在和一位位文学大师对话。
他们创作的名著,纵贯古今,横跨中外,大浪淘沙,沙里淘金,成为我们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供我们一代一代分享下去。
它们是全人类智慧的晶体,那里面充满了智者的箴言。
谁读了《论语》、《歌德谈话录》等,不觉得是大师们站在人类思想的巅峰上,在为我们撒播智慧的种子?我们平时常常为我们思想的愚钝而苦恼,和大师们对话,你就会变得灵动而聪明起来。
我们阅读他们的每一本书,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它们是历史的回音壁,是自然的旅行册。
文学的最大功用是能够留得住时间和空间。
它可以拉近古今的距离: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文学名著随意走进历史的哪一座房间,去探访在时间长河中每一个和我们擦肩而过的人,看他们走在我们前面,是怎样一步步生活过来并思想着的;它可以缩短地域间的距离:一卷文学名著在手,足不出户,而卧游千山万水;素不相识,可以促膝谈心。
给城市人以乡村风光,给乡村人以城市繁华。
它可以随意为你打开整个世界的版图,江河湖海,天上人间,把你带入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领略那里的文化背景,理解那里的人们如何承受着他们的文化的因袭。
它们是真、善、美的化身,是我们人类生活中难得的一片净地。
在紧张而浮躁的社会中,我们的心灵有时也许由于过于奔波而疲惫,有时也许由于过于好斗而阴暗,但文学绝对能使我们变得宁静而高尚。
创作名著的大师们,他们在炼狱中心灵首先得到了净化。
他们是真、善、美的使者。
他们的作品无处不放射着心灵高尚的光辉,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品的光辉则与日月同庚,照亮着人类的前路和我们心灵需要拂拭的地方。
我们将在阅读的过程中慰抚心灵的创痕,荡涤心灵的浮尘,使我们疲惫的心灵找到一片清凉的荫地得以休憩,从而使我们的人格得到提升,生命得到重塑。
它们是人类感情的储藏室,是传承文明的火炬手。
没有什么能像文学那样使我们和世畀如此亲近,过去的,现代的和未来的。
山西省朔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A)语文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调研(A)七年级语文一、读·书(12分)1.中国书法历经演变而产生不同的字体,如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
请赏读下面两幅书法作品并从下面的选项中为甲、乙两幅书法作品分别选出最适当的评价。
(2分)()A.此作品为楷书,字形端正,笔画平直,秀美圆润B.此作品为隶书,字形扁方,蚕头雁尾,一波三折C.此作品为行书,笔法灵活,行云流水,疏密得体D.此作品为草书,笔法苍劲,龙飞凤舞,一气呵成甲:()乙:()2.请将下面空缺处的诗文名句书写在横线上。
(10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人潼关不解平。
(2)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4)《夜雨寄北》中诗人回答亲人归期未卜,并用雨景衬托浓郁相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虽年老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思(38分)(一)班级开展了以“响文学之门,感触文学之美”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优秀10篇)

《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优秀10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生字词,理解课文;2、能正确朗读并书写文中字词;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全体朗读同学们,在《一千零一夜》里有一个关于们的故事,女主人每打开一扇门,总会在门里看见许多珍禽异兽、其珍异宝,从今天起老师也将为你们打开一扇门,在这扇门里只要你愿意你会发现任何你喜欢的东西,你会看到一个未曾体验过的世界。
(二)学生朗读课文,并对照注释把不认识的字词标注在文中相对位置。
(用圈点读书法)学生自己解决字词教师补充(三)分组朗读自己体会课文。
初步体会什么是文学?(四)、请同学朗读1、2段。
请同学弄清“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的门”指的有哪些们?题目中的“门”具体指什么门?(学生讨论完成)文学之门――也就是老师今天要为你们打开的门。
(五)请同学读3-4段;思考:1、什么是文学?2、如何理解文学这个概念?3、文学与我们有什么关系?4、如何才能打开文学这扇门?学生讨论完成思考题。
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六)全体朗读第4段,并背诵。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扩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文学的丰富多彩。
2、检查学生背诵课文情况。
3、朗读比赛二、教学重点:检查学生背诵课文情况;扩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文学的丰富多彩。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二)文学可以把我们引进辽阔美好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世界上最奇丽的风景,让我们懂得人生的真谛。
我们已年了6年的书,也已接触了一些文学作品,那位同学可以给大家讲讲你了解到的文学作品。
(同学自由发展)(三)六个小组分组朗读《致文学》评出最优秀的一组,教师适当点评。
要求:1、声音洪亮。
2、字正腔圆。
3、抑扬顿挫。
(四)作业:写一篇介绍你最喜欢的书或文学人物的短文,200字以上。
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篇二第一教时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2、体会课文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
一、激发兴趣,通览全书。
语文补充习题参考答案七年级上册

是无可比拟的,是惟一的。 (2)不能。这三个词是符合逻辑顺序的。有了“发展”
才能作出“贡献”,而“牺牲”是最大的,也是最后的“贡献”。三者 “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它与“骄傲自满”是完全不
是同递的进意关思。系而。 且(“3骄)
傲自满”的花决不会躲在墙角里。 2.示例一:我最喜欢第一首诗。这是冰心看到 雨中一张巨大的荷叶庇护一枝红莲有感而写的一首小诗,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
小卡片 示例:文学是以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现实的艺术。(《现代汉语大词典》) 什么是文学?大家愿意回答,答案很多,却都不能成为定论。也许根本就不会有定 论,因为文学的定义得根据文学作品,而作品是随时代演变,随时代堆积的。因演变而质 有不同,因堆积而量有不同,这种种不同都能影响到什么是文学这一问题上。(朱自清) 二 繁星 预习提示 一、第一次“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第二次“三年 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第三次“如今在海上”。这三次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随文练习 一、昧,昏暗 坠,掉下来 二、1.静寂 2.微小 3.果然 三、1.“好像”,将 “我”的眼睛模糊时所看到的无数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比做“无数的萤火虫在我的周 围飞舞”,十分生动真切,富有情趣。 2.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只是感觉上仿佛 回到了童年,所以用“觉得”两字。这个词真切地写出了自己看繁星的感受。 3.一 个“看”字,呼唤读者,感情上与读者直接交流,更引人注意。一个“跑”字,既写出巨人 星座的形状,又暗示船在前进,又表露了作者涌动的激情。“呢”字使句子口语化,且 有惊叹好奇的意味。 四、CDE(“像”在有的句子里是比喻词,但有的句子里表示想 像、猜测、判断,有的则表示比较) 五、1.示例:我爱早晨,我也爱朝阳,我最爱美丽 的 朝 霞 。 2.示 例 :夏 天 的 夜 是 深 邃 的 ,是 神 秘 的 ,是 引 人 遐 想 的 。 六 、并 不 矛 盾 。前 一 句 写“我”“沉 睡 着”,说 的 是 “我 ”睡 的 神 态 :在 星 的 怀 抱 中 面 带 微 笑 地 熟 睡 着;后一句写“我觉得”,是讲“我”把自己当做一个小孩子睡在母亲的怀里,感到无比 舒心、安详与陶醉,交代了“我”“沉睡”的原因。这样写,由果到因,因果相应,既富有 情趣,又启人遐想。 七、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 仰 望 天 空 。 深 蓝 色 的 天 空 里 悬 着 无 数 半 明 半 昧 的 星 。 八 、D(这 句 紧 接 上 句 中 的 “观点片面,论据不足”) 问题探究 一、1.仰望星空(或“海上望星”) 2.排比 触觉 听觉 幻觉 3.E(“睡醒”
初一语文第一单元笔记整理

初一语文第一单元笔记整理
一、单元概述
本单元主要围绕着“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一主题,选取了五篇课文,其中有三篇精读课文《为你打开一扇门》、《冰心诗四首》和《古代诗词三首》,两篇略读课文《繁星》和《幼时记趣》。
这些课文体裁不同,风格各异,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文化素养。
二、重点、难点解析
1. 《为你打开一扇门》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文学是什么、文学有何作用以及如何学习文学。
文章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使抽象的文学变得更加具体、可感。
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文中阐述的文学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学会如何阅读文学作品。
2. 《冰心诗四首》则集中体现了冰心细腻、深沉、清新的诗歌风格。
学生需要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并欣赏其语言之美。
3. 《古代诗词三首》则代表了中国古代诗词的三种不同风格。
《次北固山下》体现了王湾的清新淡远;《题西林壁》表现了苏轼的豪放;《登鹳雀楼》则表现了王之涣的雄浑豪迈。
学生需要理解每首诗的背景、主题和艺术特点,并背诵默写。
4. 《繁星》和《幼时记趣》是两篇略读课文,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知识点梳理
1. 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写法,如《为你打开一扇门》中的“吝啬”等;
2. 理解并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和修辞手法,如《冰心诗四首》中的比喻、排比等;
3. 熟悉重点段落的阅读和理解;
4. 对单元所选课文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5. 对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近文学阅读优秀
美国诗人惠特曼有一首诗:《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
诗里说: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
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部分……
我想,一本书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它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因此,教师必须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为一名工作在小学语文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我一直努力尝试着引领学生开辟语文学习的新天地,和学生一道经历读书的过程,有惊喜更有许多困惑。
下面我就把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能力的探索与实践,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给孩子一个阅读的理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现在有许多孩子读课外书不是因为喜欢读,而是为了完成家长和老师的任务。
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呢?
我觉得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
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利用一切适当的机会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如,在教学《菩萨兵》时,我发现学生对伟人特别崇拜,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去收集、阅读有关伟人事迹的文章,并及时交流点评。
这样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既能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课外阅读的质量。
其次教师应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班级读书氛围,率先垂范,和学生“同甘共苦”,要求学生读的课外书,自己尽可能先读,主动和学生交流书中的故事。
进入三年级我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了《夏洛的网》、《窗边的小豆豆》、《火鞋和风鞋》、《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等多篇作品,在我的带领下,班级掀起了一股读书的热潮。
所以指导学生读书不能只停留在一味的督促检查中,教师应与学生一起读,分享读书的成果,而不应该只要求学生有读书成果。
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有共同的话题。
有阅读的任务就一定要有反馈。
所以还应定期开展各种活动,延续阅读期待。
为了使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并提高阅读效率,要不断指导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交流活动,用活动吸引学生。
如,开展“读书笔记展览”、“讲故事比赛”、“我喜爱的一个人物”、“朗诵比赛”等丰富的活动,鼓励学生抄录背诵名言佳句……这些交流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不停地给学生的阅读添加“兴奋剂”,让他们有展示自己才华、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
孩子们在这些活动中,阅读成果得到了积极肯定的展示,心理上就会得到极大的满足和鼓励,从而更积极地去阅读。
二、什么样的课外读物更适合小学生——给孩子一个读书的方向
如何选择优秀的儿童读物,满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阅读需求,是老师要特别考虑的。
所以每当决定推荐一本新书给学生时,我都要自己先阅读,再收集相关资料,最后才推荐给学生。
首先,要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书。
低年级小学生天真、幼稚、善良,好奇心强,认知水平、接受能力较弱,我精心挑选这个阶段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儿童读物,如,《木偶奇遇记》、《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吹牛大王历险记》,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的作品甚至迪尼斯的故事等。
中高年级学生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比较渴望神秘冒险,仰慕机智勇敢等。
这一时期,老师更要做一盏引路的明灯。
我向孩子们推荐了《夏洛的网》、《窗边的小豆豆》、《查理与巧克力工厂》、《汤姆叔叔的小屋》等国际获奖小说。
这些经典儿童文学书籍既是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又能促进他们完美地发展,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敞亮孩子的心扉,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一段时间内读下来,班级还可能出现许多“暗语”,诸如会出现夏洛、火鞋迪姆、小豆豆、小查理等代表人物。
其次,适当推荐一些有时代特色、贴近生活的畅销课外读物。
比如,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等系列童话故事,成为众多小学生童话梦中的主人公;近两年,《哈利·波特》、《魔法学校》这样的儿童畅销书风靡校园,再如,杨红樱的“马小跳”系列,曹文轩的纯美小说《草房子》等,这种具有时代特色的课外读物,也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宝贵契机和资源,很多图书有充分的流行因素,其中包括正义的感召、过人的机智、天真的童趣及纯真的情感等。
对这种课外阅读,教师要引导小学生积极亲身体验,使其能真正产生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
另外,儿童诗反映了孩子们纯洁的童心和天真的童趣,也是孩子们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三、怎样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给孩子一条读书的捷径
有家长抱怨说孩子不会读书。
确实,有很多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不会读书。
随意性大,受控因素小。
该怎样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教师可利用阅读课指导课外阅读,每次指导的内容可以有所侧重,使学生的课外阅读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真正地向爱读书、会读书、持之以恒的读书方向发展。
比如,阅读佳篇名著时,要求学生按课堂上精读课文的一般方法进行,首先
快速阅读目录,知道总的概要,再泛读全书,边读边想,在读中自悟自得,最后找出想要精读的内容,欣赏精彩片段,品味其独特写法。
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抓住重点,弄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我还特别提倡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圈出不懂的地方,点出关键词句,画出好词佳句,找出优美的片段进行熟读、背诵,养成“摘记”的习惯。
对低年级的学生还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词是好词,什么样的句子是好句。
不断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情节,丰富自己的词汇,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提高阅读的综合效率。
课外阅读是小学生丰富生活经验、积淀人生智慧、提高自身素养的过程。
当然读书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我们要放弃急功近利的思想,端正对课外阅读的认识,正确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开卷有益,只要学生读,就一定会有收获。
因为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充实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使他们享受到了阅读的快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多了,作文的能力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有困惑才会有思考,希望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能成为孩子阅读路上的一盏明灯、一个引路人!
让学生去亲近文学、阅读经典吧,同样是长大,你的学生会因阅读而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