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十五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导学案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情况,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 重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基本路线和意义;外国贡使制度的主要内容;西方传教士对中外文化的贡献,《大清时宪历》的制定。
难点: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举;外国贡使制度的实质和利弊。
二、知识概览图概况:从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基本航线:是从中国东南沿海的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航海家,他七次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要早半个多世纪 特点:国朝贡,中国回赐衰落:明中叶以后评价:实质是中国古代王朝大国至上观念的切实反映来华的时间:开始于明朝万历年间来华的目的:在中国境内传教代表人物: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是最早来到中国的外国传教士之一《大清时宪历》三、新课导引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不少同郑和有关的遗迹。
比如,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附近的山上有个三宝洞,洞中有郑和塑像。
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山下有座三宝井,井旁有三宝亭,亭内供奉着郑和神主。
印度有三宝石刻雕像。
在非洲东岸的索马里,有个中国村又名郑和屯。
上述都是郑和或他的船队到过的地方。
像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垄市,郑和远航时曾在此登陆暂住。
那儿原本一片荒凉,后来的华侨却因郑和来过就定居在这里,逐渐形成兴旺的海港。
每年在郑和登陆的日子,华侨都在这儿举行盛大游行,锣鼓喧天,龙狮狂舞,洋溢着节日气氛,以示对郑和的纪念。
〔思考讨论〕 郑和是怎样远航的?在明朝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四、教材精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外国贡使 传教土知识点l郑和下西洋概况从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28年之中,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下《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word教案 (9)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一、选择题:1、右图是当代史学研究者对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的评价。
你认为材料中所提到的这一“主轴”的起点应该是()A.西汉的洛阳 B.西汉的长安C.西汉的成都 D.西汉的河西走廊2、2010年5月l7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确保边疆长治久安。
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件是()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的开辟C.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D.清朝设伊犁将军3、有人说:“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张骞通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鉴真东渡日本 D.马可·波罗来华4、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的古代重要商路,对开通此商路功劳最大的是()A.毕升 B.张骞 C.蔡伦 D.郑和5、据报道,2010年上海世博会结束后,一位扬州唐代高僧的座像将再次回乡省亲,他就是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的()A.鉴真 B.玄奘 C.空海 D.圆仁6、2010年是中印建交60周年。
早在唐代,就有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是()A.鉴真 B.张骞 C.玄奘 D.郑和7、9年级(17)班本月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选定的主题是“唐代的中外交往”,并拟定了如下四个标题,请你帮他们指出哪一项是不恰当的()A.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 B.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C.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D.日本派遣唐使来华8、下面两幅图片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B .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C .世界领先 求同存异D .源远流长 泽被东西9、许多人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600年多前从刘家港出发,远航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程10万余里的航海家郑和。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学案 华东师大版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班级:组别:某某:组内评价:教师评价【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概述X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X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2、知道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概况。
【预习检测】(请认真阅读本课内容,自主完成下列知识梳理)1、X和下西洋(1405—1433):(1)明朝初年,明政府为什么能够七次派X和下西洋?X和的船队进行远洋航行的条件有哪些?(2)下面的航行图有些模糊,请你标出X和远航经过的两大洋,最远到达的地区。
(3)X和下西洋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4)X和下西洋的最终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独立思考成为习惯)1、明朝与外国贸易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其特点有哪些?结果怎样?为什么?2、传教士来华目的、经过、两个代表人物分别是什么?你知道传教士为什么带来西方科技文化知识呢?【拓展练习】(让我想一想,请相信我,我肯定会做出来的!)1、X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的条件是﹙﹚A、明朝国力雄厚B、船队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C 、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 D、X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2、X和下西洋的出发点与最远到达的地点分别是﹙﹚A、某某印度半岛B、X家港印度洋上的波斯湾C、某某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X家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3、整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不包括﹙﹚A、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B、促进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C、促进了明朝对外贸易的繁荣D、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1、读“X和下西洋航线图”回答:(1)从图中标出X和下西洋的出发点和最远到达的地区。
(2)沿着X和的船队远航路线,做一次畅游,看一看看一看能到达今天的哪些国家?比一比谁到达的国家多。
(3)X和下西洋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X和下西洋后,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日益减少。
到清代统治者对外交往长期实行什么政策?。
3.15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课件1(华师大版七年级下)

汤若望是明清之 际著名传教士。他是 德国人,受耶酥会的 派遣到中国传教。清 初,他负责管理钦天 监,制定《大清时宪 历》。
钦天监,中国古代国家天文台,承担观察天象、颁布历法 的重任。钦天监正,相当于国家天文台台长。由于历法关 系农时,加上古人相信天象改变和人事变更直接对应,钦 天监正的地位十分重要。
【总体感知,挑战提问】
一、郑和下西洋
1、西洋指哪里? 2、郑和远航的时间?先后几次下西洋? 3、郑和远航的随行人员大概有多少? 4、郑和船队的规模如何? 5、郑和远航最远到达哪里? 6、郑和远航的意义?
文莱
西洋: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郑和: 本姓马,回族。12岁入 宫当宦官,被派到朱棣的燕 王府当差,在靖难之变中, 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被提 拔在宫内做官,官至四品, 并赐姓郑,改名和。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 出的航海家。 郑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 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 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 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 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
映。适当的贸易往来,对保持中外经济文化 交流是有益的,但其负面影响也很明显。
二、外国传教士 与《大清时宪历》
中 华 世 纪 坛
明朝万历年:开始有耶稣会教士来到中国。
耶稣会:传播天主教教义的宗教组织
明末清初:传教士纷纷来华。
在中国传教
传教的同时,也将一些西方科学传入中国
利 玛 窦
利玛窦是意大利的传教 士。1601年,他到北京,向 万历皇帝进贡《坤舆万国全 图》及自鸣钟等,得到召见, 并获准在北京居住传教。利 玛窦在传教中,尽量把儒家 学说和天主教的教义结合起 来,以争取当地官员和士大 夫的支持。在与明朝士大夫 接触过程中,他介绍了当时 西方的一些天文、地理、数 学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下《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教案_5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一、丝绸之路的全盛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知道唐朝在西部疆域设置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粟特人是沟通东西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媒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阐释、解读资料或习题、朗读课文或习题、讨论、师生互动等教学过程,理解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设置,对于丝绸之路的繁盛的作用;探索设置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历史背景;拓展对粟特人的了解;探讨解答特定的习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于丝绸之路的作用、粟特人的概况等素材,启迪学生的心智,开阔视野增强历史意识,提升运用事物联系的辩证法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强解题的信心。
划重点:阐释:探索设置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历史背景;拓展对粟特人的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不断交流;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长安是当时东西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都市会。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阐释、体会与欣赏、划重点、讨论等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全面认识唐朝文化概况的基础上,理解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化以亚洲诸国为中介,与世界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以中西文化交流的内容及其典型成果长安城及其盛况,陶冶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开拓国际视野,培养海纳百川的气度与胸怀。
4.操作程序(按照先后次序排列):(1)分句轮番朗读。
(2)划重点与阐释。
(3)解读与划重点。
(4)读图与阐释。
(5)自学与欣赏二、东亚文化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唐朝与朝鲜、日本的交往及对两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解读、互动与欣赏等教学过程,使学生体会并理解唐朝文3.化对朝鲜、日本文化的深刻影响。
4.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唐朝文化影响朝鲜、日本文化的史实,增强民族自豪感、强化民族精神;同时从朝鲜、日本对于唐朝文化的积极态度中吸取精神养料。
华师大版历史七下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word教案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明白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布道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大体情形,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线路的大致情形。
(二)进程与方式:结合地图,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并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熟悉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三)情感与态度: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世上的壮举,对增进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
熟悉外国贡使制度是明代大国至上的一种反映。
熟悉利玛窦等人来华的主要目的是布道,为了便于布道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二、教学方式:分组讨论法、问题探讨法三、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明代初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相对活跃和频繁,其中,郑和下西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外国贡使制度也说明了这一点。
《二》、郑和下西洋:提出问题,学生看书,师生一路解决一、“西洋”指哪里?(学生看讲义注释)明代时,将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统称为西洋;南海东部及其周围诸岛,通称为为东洋。
二、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明代前期,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我国的造船技术进步,指南针的发明及其应用于航海事业等,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为了增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
4、谁能介绍一下郑和的生平?(学生概述五、读《郑和下西洋线路图》,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刻、次数、航线、规模、意义。
六、按照课文内容和宝船模型,就郑和下西洋的大体概况归纳制作一个表格。
7、教师提供欧洲新航线开辟时哥伦布等远航的情形,与郑和远航对比,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附: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远洋航行《三》、外国贡使:一、外国贡使制度有什么特点?(师生归纳)一是之外国朝贡,中国回赐的方式进行。
二是对海外诸国朝贡严格限制,如发放贡舶“勘合”凭证,规定朝贡期限、贡舶停港、贡货贡员及贡使进京的线路,手续极为烦琐等。
2021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5《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华东师大版

2021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15《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2)华东师大版教学目标:⒈知识识记⑴了解长安城的布局,知道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⑵了解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认识我国的经济、文化在唐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政府采取鼓励对外交往的政策,这些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⒉能力培养:⑴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⑵通过学生的讲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⒊情感教育与价值观⑴通过对玄奘、鉴真等不畏艰险,出国远行,学习交流的事迹介绍,启发学生不怕困难险阻、勇于开拓以及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
⑵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唐代的强盛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认同情感。
⑶玄奘、鉴真等人热心于文化交流,成为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节,其业绩值得后人景仰。
重点、难点突破措施:⒈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再现历史情境,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⒉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充分阅读教材,提高自学能力、概括能力。
⒊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看法,明确文学作品和历史现实之间是有区别的。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歌《一个师傅仨徒弟》。
提问:歌中的“唐三藏”指谁?“西天取经上大路”中的“西天”指哪里?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西游记》是以玄奘西行天竺求学问取真经为背景而虚构的一部小说,故事中的唐僧原型就是历史上的玄奘,《西游记》中有关唐僧的描绘与玄奘一样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第五课《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就会给你答案。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展示学习目标)二、学生认定目标⒈了解长安城的布局,知道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⒉了解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等史实,认识我国的经济、文化在唐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采取鼓励对外交往的政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七年级下册历史华师大版本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请简要说说《大清时宪历》的制定过程。
1.背景:明朝《大统历》漏洞百出
2.制定:崇祯帝,徐光启,汤若望等
3.颁布:康熙帝
康熙十二年, 按照欧式结构 铸造的天文仪 器黄道经纬仪
课堂小结:
明 朝 初 期 明 末 清 初 出:郑 和 下 西 洋
进:外 国 贡 使
进:外 国 传 教 士: 意大利:利玛窦 德国:汤若望
变化:民间海外丝绸贸易发展。 原因: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材料三 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 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 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 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刘志达《郑和下西洋―― 伟大的和平使者》 (3)据材料三,郑和与海外各国交流有什么特点?产生了 什么积极影响?
小测:
1、写出清朝为了加强对西藏的控制所做的 措施(两点) 2、列举古代历史上中央政府处理少数民族 关系的方式(4种) 3、列举学过的雍正皇帝的措施(2个) 4、写出朱元璋加强皇权所做的主要措施。
导学提纲〃感知
1.列举明朝航海史上的壮举? 2.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次数? 从哪里出发, 最远到什么地方?有何意义? 3.明朝著名的传教士有?
明末清初:传教士纷纷来华。
在中国传教
传教的同时,也将一些西方科学传入中国
利玛窦是 的传教 士。1601年,他到北京,向 万历皇帝进贡《坤舆万国全 图》及自鸣钟等,得到召见, 并获准在北京居住传教。利 玛窦在传教中,尽量把儒家 学说和天主教的教义结合起 来,以争取当地官员和士大 夫的支持。在与明朝士大夫 接触过程中,他介绍了当时 西方的一些天文、地理、数 学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A
D
B
(一)改错题 8.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同欧洲国家的经济和文化 交流。 错误: 改正: 9.意大利人汤若望是最早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之一。 错误: 改正: (二)辨析题 10.郑和下西洋,从大都出发,最远抵达欧洲东海岸 和红海沿岸。以上表述正确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错误: 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情况,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地图,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并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三)情感与态度: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世上的壮举,对促进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
认识外国贡使制度是明朝大国至上的一种反映。
认识利玛窦等人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传教,为了便于传教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二、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明朝早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相对活跃和频繁,其中,郑和下西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外国贡使制度也说明了这一点。
《二》、郑和下西洋:
提出问题,学生看书,师生共同解决:
1、“西洋”指哪里?(学生看课本注释)明朝时,将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统称为西洋;南海东部及其附近诸岛,通称为为东洋。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明朝前期,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我国的造船技术进步,指南针的发明及其应用于航海事业等,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
4、谁能介绍一下郑和的生平?(学生概述)
5、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次数、航线、规模、意义。
6、根据课文内容和宝船模型,就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概况归纳制作一个表格。
7、教师提供欧洲新航路开辟时哥伦布等远航的情况,与郑和远航对比,然后谈谈自己的感
受
附: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远洋航行
《三》、外国贡使:
1、外国贡使制度有什么特点?(师生归纳)一是以外国朝贡,中国回赐的方式进行。
二是对海外诸国朝贡严格限制,如发放贡舶“勘合”凭证,规定朝贡期限、贡舶停港、贡货贡员及贡使进京的路线,手续极其烦琐等。
三是明朝回赐远远超出所接受的贡物,并对贡使附载商货的超值收购。
2、外国贡使制度的衰落与评价:衰落原因:超值回赐与超值收购,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
明中期以后逐渐衰败导致这一制度无法继续。
评价:外国贡使制度实质是中国古代王朝大国至上观念的切实反映。
能以外国贡使制度形式进行适当的贸易往来,对保持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交往是有益的,本着“怀柔远人”的精神,对加强与外国的正常外交关系也是有益的,但知识这是建立在巨额的经济支出前提之下的,不仅没有达到正常的贸易交往,而且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
《四》、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
1、传教士来华的目的:传教士是跟随殖民者之后来到中国的,对他们的活动要具体分析。
他们为了在中国传教,采用了一系列有效的方式,同时传入西方科学知识,其中,利玛窦是典型的代表。
(结合小字介绍利玛窦。
2、指导学生明确制定《大清时宪历》的相关情况:以明末徐光启主持修订的新历法为基础;这部历法的制定者是传教士汤若望等人;康熙帝予以承认和颁布。
3、学生看课本小字关于康熙的介绍,思考课本91页课外学史。
四、作业设计:
1、画出郑和下西洋盛况表,说说那些因素使我国的航海事业由辉煌逐渐走向衰落?
2、假如你是明朝统治者,对外国贡使你会采取那些措施?
3、西方传教士为什么来华?带来了那些影响?
五、课堂小结:
本课通过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外国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内容,反映了明朝和清朝初期的中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