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栓塞术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操作方法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操作方法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artery embolization)是一种介入治疗方法,用于治疗脾脏疾病或者控制脾脏出血。
以下是部分脾动脉栓塞术的一般操作方法:
1. 患者位于手术台上,并接受全身麻醉。
2. 医生通过在大腿或腕部的血管插入导管,将导管推入脾动脉以接近目标位置。
3. 通过X 射线或血管造影技术,确保导管的位置正确。
4. 一旦确定位置准确,医生注入血管造影剂,以清晰地显示脾动脉和其分支。
5. 医生使用一种特殊的栓塞物质(例如聚乙烯丙烯酸栓塞颗粒)或者线圈将脾动脉远端的一个或多个分支进行栓塞。
6. 在栓塞完毕后,医生再次进行血管造影以确保栓塞效果。
7. 在确定栓塞效果满意后,医生缓慢取出导管,进行止血措施,观察患者病情。
8. 患者通常需要留院观察一段时间,以确保没有并发症发生,并进行相关的抗感染或止痛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是一种有一定风险的介入治疗方法,只能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
患者在接受该手术前,应与医生详细讨论手术风险和利益,并进行适当的准备和后续治疗。
脾栓塞

脾栓塞
一、与放射科联系
二、术前准备
(1)术前常规检查肝、肾功能、血象、凝血全套、免疫全套
(2)B超、CT检查明确脾大程度
(3)术前2日运用广普抗生素预防感染,可用青霉素也可用头孢霉素、必要时加用灭滴灵
(4)术前做好个人准备工作(清洁、备皮、术前8小时禁食、术前4小时禁水)(5)碘过敏试验(术前1天作)
(6)随同医务人员带药准备:肾上腺素、DXM、鲁米那、止血敏、庆大霉素、肝素、糖水、盐水、泛影葡胺、杜冷丁(或强痛定)
三、术后处理
(1)静滴抗生素5-7日(两联)、静脉丙球
(2)激素的使用DXM 5-10mg/日术后3-5天
(3)支持治疗第1~3日补液,内加护肝药、V itc、必要时静脉高营养
(4)病人脾区、左上腹、左下胸疼痛予以止痛药(杜冷丁或强痛定)
(5)术后发生反应性的胸腔积液腹水,应及时抽胸水
(6)本身血小板低的,应运用止血药,本身血小板不低的,监测血小板,及时用抗凝药头6小时后用潘生丁(静脉),后如血小板上升快,应运用肝素(7)术后监测血象(术后24小时WBC上升2倍,1周左右降至正常,pt于术后48小时上升,RBC于术后1周后上升)、肝肾功能、胸片、B超、CT检
查
四、脾栓并发症
(1)左上腹疼痛、发热
(2)肺炎、肺不张、胸腔积液
(3)脾脓肿
(4)脾假性囊肿和脾破裂
(5)胰腺炎、误栓
(6)麻醉意外
(7)高凝状态)脾—门静脉血栓形成
(8)顽固性呃逆
(9)腹膜炎
(10)败血症
(11)黄疸、GPT上升
(12)肾功能受损。
脾动脉栓塞手术临床护理

脾动脉栓塞手术临床护理脾栓塞术是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创伤性小,易恢复等优点.由于外科脾切除术会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易发生感染和出血,目前随着介入放射技术的开展及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门脉高压是指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
门脉血流量增加或门脉血流阻力增加均可导致门脉高压。
病因可分为肝前肝内型和肝后型三种,其中肝内型如肝硬化最常见,本文以一年内来院23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病人采取了脾动脉栓塞治疗为例,介绍此病例的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是国内唯一以“现代”、“进展”为主要特点的普通外科专业杂志,遵照编委会顾问、中科院院士、普外科专家裘法祖教授提出的“在‘现代’中获得启迪,读‘进展’后有所创新”的办刊特点,既迅速向国内介绍国外普外科研究的前沿动态,同时又及时反映国内普通外科新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外先进科研成果的及时交流,发挥中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普通外科学术动态的载体作用。
1 前言门脉高压症是指因由各种原因所致门静脉血循环障碍导致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病症[1]。
病因可分为肝前肝内型和肝后型三种。
其中肝内型如肝硬化最常见。
很多患者还伴有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及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等并发症。
2011年来我院治疗的23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病人的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都取得良好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此类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
2 资料与方法2.1一般资料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32-63岁,其中4例患者肝硬化门脉高压伴食道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
通过食管内窥镜检查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19例患者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手术前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减少及骨髓细胞学检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均符合脾功能亢进诊断标准[2]。
2.2治疗方法术者在B超和X线透视观察下,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
采用Seldinger 技术穿刺右股动脉,插人导管超选择性地进人脾动脉近脾门处,在透视下缓慢推注明胶海绵颗粒和造影剂的混悬液,作部分性脾动脉栓塞。
脾栓塞术后的观察及临床护理

脾栓塞术后的观察及临床护理脾脏在人体内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它既是一个免疫器官,也起着促进髓外造血灭活衰老的细胞的功能,还能调节门脉压。
过去采用外科切脾,将导致激素缺乏淋巴细胞核巨噬细胞吞噬清除作用下降。
IgM减少使静脉来的抗原不能形成抗体。
故易产生脾切除后的严重感染。
脾部分栓塞术是采用Seldinger’s法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
将导管准确的置入脾动脉的主干,并用明胶海绵块,每块缓慢的漂浮进入脾脏的供血动脉内部,阻断部分脾脏的血供使脾部分区域梗死核机化,产生脾切除效应。
用于治疗各类型脾功亢进,部分血液病、肝癌、门脉高压等,同时又保留了部分脾脏,维持了机体重要免疫功能,该技术具有损伤小,手术适应症宽,并发症少,疗效显著等优点,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经确诊为原发性肝癌56例,其中男35例,女2l例。
平均年龄55岁。
均行肝癌介入治疗l一3次,同时脾栓1次。
肝炎后肝硬化48例,平均年龄50岁。
肝硬化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9例,平均年龄43岁。
这133例患者均有明显脾大,食道静脉曲张65例,腹水21例,肝脏病变患者术前血象检查白细胞(1.7-3.3)109/L。
1.2方法采用Seldinger's法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有肝癌的患者先行动脉插管灌注或栓塞治疗然后再行脾栓。
而单纯脾亢的患者则只行脾动脉栓塞术。
2 护理2.1 PSE术后穿刺点的护理。
本组病例中,血液病29例,肝硬化脾亢48例均为血小板减少,PSE前血小板57×109/L凝血机制差。
PSE后腹股沟穿刺部位应用沙袋压迫24小时,观察穿刺点有无血肿及活动性出血。
2.2 穿刺侧的肢体要伸直,不能屈曲,以免由于肢体活动而引起穿刺部位出血。
术后卧床时间较其他介入治疗要长,一般为24-48小时。
2.3 PSE术后不良反应护理2.3.1 发热:每例患者术后均出现发热,术后第一天至第十一天出现体温38-39℃,持续时间为一周至三周,应定时测量体温,若体温超过38.5℃应做降温处理。
部分脾栓塞术国内应用现状

患者对部分脾栓塞术的反馈总体良好,普遍认为手术安全、有效,术后恢复较快,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同时,患 者的复发率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03 技术发展与挑战
技术进步与新发展
栓塞材料改进
新型栓塞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如 可降解材料和生物相容性更好的 材料,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
效性。
影像技术辅助
影像技术的进步,如增强CT和超 声造影,为手术提供了更精确的定 位和栓塞效果评估。
部分脾栓塞术在国内的主要应用医院包括北京协和医院、中 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大型综合性 医院。
专家团队
这些医院拥有一批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专家团队,在部分 脾栓塞术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手术效果与患者反馈
手术效果
部分脾栓塞术的临床效果得到肯定,对于缓解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具有显著效果。
目前部分脾栓塞术的长期疗效评 估尚不完善,需要更多的随访研 究和临床数据支持。
技术瓶颈与解决方案
技术瓶颈
目前部分脾栓塞术的技术瓶颈主要包括适应症选择、术后并发症和长期疗效评估等方面。
解决方案
针对技术瓶颈,需要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优化手术技巧和材料选择,同时完善长期随访和疗效评估 体系。
04 未来展望
部分脾栓塞术国内应用现状
目 录
• 部分脾栓塞术简介 • 国内应用现状 • 技术发展与挑战 • 未来展望 • 案例分析
01 部分脾栓塞术简介
定义与历史
定义
部分脾栓塞术是一种通过栓塞部 分脾动脉,使脾脏部分梗死,从 而降低脾脏功能亢进的手术方法 。
历史
部分脾栓塞术最早于20世纪50年 代被提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 进,现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治疗脾 脏相关疾病的方法。
脾栓塞术

5
• 脾栓塞综合征(SES):常见,且不可避 免,临床治疗重点在于尽量减轻患者术后 的不适。
• 并发症:随着PSE技术的成熟和不断进步, 目前已经较少发生,完全可以预防。
6
SES的发生机理(一)
• 疼痛: ①所栓塞脾组织缺血坏死导致局部的血管扩张,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产生充血和渗出,组织渗出增 多而引起脾脏肿胀增大、 紧张 、牵拉包膜、 引 起疼痛
或者静脉用药均可。 注意:若消化道症状明显者应尽量不用
或者少用口服药物。
15
恶心、呕吐
• 注意呕吐频率及呕吐的数量、颜色、性状、气味 等,尤其对伴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胃溃疡患者, 观察有无上消化道出血。清除口面部污物和口腔 异味。
• 呕吐剧烈者,可适当用胃复安、昂丹司琼等止吐剂。
16
呃逆的处理
12
疼痛
• 疼痛发生后再处理是非常棘手的,强调预 防性用药。
13
疼痛的处理(一)
• 激素的应用,并同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注意:为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应常规予 以制酸剂保护胃粘膜。
14
疼痛的处理(二)
• 止痛剂的应用: 由于PSE术后疼痛周期、机理与癌性疼痛
有差别,故不②前列腺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致 痛因子和5-羥色胺、 缓激肽、K+等炎症介质释放, 作用于神经纤维产生疼痛 。
7
SES的发生机理(二)
• 发热: PSE后坏死物质的吸收,大量内生致热源
进入血液,透过血脑屏障并作用于体温调 节中枢, 使体温调定点上升, 机体产热多于散 热而引起体温上升。
另外,局部比较明显的炎症反应及植物 神经功能紊乱也是发热的可能原因之一 。
• 临床内科医师应该熟悉PSE术后诊疗常规及 其注意事项。
部分性脾栓塞术

中国 医 学 影 像 拄 术
20 0 2年
第 1 8卷
第 2期
・
13 ・ 9
部 分 性 脾栓 塞 术
韩 海建 杜 天 会 ,
( 1河 北 省 张 家 口市 6 4 5部 队后 勤 部 卫 生 处 , 北 张 家 口 65 河 050 ; . 7 0 0 2 河北 省 张家 口 市 2 1 院放 射 科 ) 5医
能亢 进 的首进治疗 方 法[ 。
1 解 剖 生 理
4一 - 约 . I mm× 充分 的木前 准备 是减 少 豪 等[ 6认 为 , 1 5粒 ( mmXi 脾 动脉分 支 , 据造 影 显示 I 左 右 的 根 mm 散, 注射 栓 子 完毕 后 再 根 据 造 影 显 示 的 不 足 尚可 酌 情追 加 治 疗 , 种 方 法 能 较 这
1 1 脾脏 位 于 左 季肋 部 深 处 , 常 似 蚕 定 , 白定 量和胆 红素 测定 . 正 蛋 豆状 , 色暗红 , 地 柔软 , 小 约 l c 质 大 2 m× 1c c 重 量 约 1 0 , 管 、 巴 管 间的测 定 7mX 4 m, 5g 血 淋
和 神经 出入 处为 脾 门 脾 动 脉 为腹 腔 动
[ 中圈分类号] R 1 ;R 5 . [ 8 5 5 1 1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2 9 2 0 )20 9-2 0 338 (0 2 0 -130
脾脏 是 人 体 最 大 的淋 巴器 官 , 有 2 介入治 疗 具 多种 复杂 的功 能 。传 统 观点 认 为脾 脏 切 2 1 适应 证及禁 忌证 .
( )低 压 流 控 法 [ : 1 3 于脾 动 脉 主 干 ]
脏是一 个 重 要 的 免 疫 器 官 , 脾 切 除 后 文献 中对 部分性 脾栓 塞 的禁 忌 证未 作 明 注入 栓塞 剂 , 子 顺 血 流 麓 机 均 匀 阻 塞 全 栓 患者暴 发 性 感 染 的 机 会 显 著 增 加 , 别 确规 定 , 特 但对有 明显 出血倾 向 、 血 功能 相应 口径 之脾 动脉分 支 。对 于脾 栓 塞 量 凝
脾栓塞术ppt课件

凝血功能障碍
脾栓塞术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因此凝血 功能障碍者禁用。
其他禁忌症
如严重感染、恶性肿瘤转移等也是脾栓塞术 的禁忌症。
03
脾栓塞术的手术过程
手术前的准备
患者评估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 检查,评估其是否适合
进行脾栓塞术。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术前谈话
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如血常规、凝血功能
脾栓塞术后,大部分患者的左上腹疼 痛得到明显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
脾脏缩小
栓塞后脾脏逐渐萎缩,体积缩小,缓 解了脾脏对周围组织的压迫症状。
止血效果
对于脾亢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和出血, 脾栓塞术能有效提升血小板数量,控 制出血。
并发症减少
术后感染、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 率降低。
预后情况
长期生存
功能恢复
选治疗方法。
由于其微创、恢复快、并发症少 等优点,脾栓塞术在临床实践中 具有重要意义,为许多患者提供
了有效的治疗选择。
02
脾栓塞术的适应症和禁 忌症
适应症
01
02
03
04
脾脏肿瘤
对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脾脏肿瘤 ,脾栓塞术可以缩小肿瘤体积 ,减轻肿瘤负荷,缓解症状。
脾功能亢进
脾栓塞术可以降低脾脏功能, 减轻脾亢进对血细胞的过度消 耗,改善贫血和出血症状。
常见并发症
疼痛
脾栓塞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左上腹疼痛, 通常持续数天。
发热
由于栓塞后脾脏的坏死,患者可能出现发热 ,通常为低热,持续数天。
恶心和呕吐
术后恶心和呕吐是常见的并发症,可能与手 术应激和药物副作用有关。
胸腔积液
脾栓塞后,由于脾脏的坏死,可能会引起胸 腔积液,需要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ES的治疗
强调早期发现,预防性用药,尽量减少患者 的痛苦。 原则:术前、术后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 术中严格无菌操作; 术后激素的短时间使用; 补液、退热、镇痛等对症处理。
发热
发热在术后 5 d内发生 ,多在前 3 d,可持续 1~2 周甚至更长时间 ,体温多在38.5 ℃以内。 中、低热予以物理降温等对症处理即可; 预防:术后常规应用地塞米松5~10 mg静推或 静滴 3~5 d,不仅可以减轻炎性水肿 ,还可以 控制体温。
恶心、呕吐
注意呕吐频率及呕吐的数量、颜色、性状、气味等, 尤其对伴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胃溃疡患者,观察 有无上消化道出血。清除口面部污物和口腔异味。 呕吐剧烈者,可适当用胃复安、昂丹司琼等止吐剂。
呃逆的处理
轻度呃逆者:
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多数3天左右即自然缓解。
顽固性呃逆: 发生比例不高,但其处理相对困难; 可适当给予氯丙嗪、奋乃静?; 因镇静剂效果不肯定,并有一定的肝功 能损害,不宜大量使用。 针灸有一定的作用,可适当运用。
发热
注意:若长时间的高热,需排除并发其他部 位的感染以及脾脓肿的可能。
疼痛
疼痛发生后再处理是非常棘手的,强调预防 预防 性用药。 性用药
疼痛的处理(一)
激素的应用,并同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注意:为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应常规予 以制酸剂保护胃粘膜。
疼痛的处理(二)
止痛剂的应用: 由于PSE术后疼痛周期、机理与癌性疼 痛有差别,故不必按三阶梯用药。 常用:曲马多、吗啡、哌替啶等,口服 或者静脉用药均可。 注意:若消化道症状明显者应尽量不用 或者少用口服药物。
SES的发生机理(二)
发热: PSE后坏死物质的吸收,大量内生致热源 进入血液,透过血脑屏障并作用于体温调节 中枢, 使体温调定点上升, 机体产热多于散热 而引起体温上升。 另外,局部比较明显的炎症反应及植物 神经功能紊乱也是发热的可能原因之一 。
SES的发生机理(三)
呃逆: 主要由于PSE后脾组织肿胀及栓塞后局部炎 性反应 ,脾周渗出液刺激隔肌或隔神经引起 隔肌阵发性痉挛。
脾动脉栓塞后产生的反应主要有2种
脾栓塞综合征(splenic embolization syndrome, SES):包括疼痛、发热、恶心呕吐、 呃逆、一过性肝功能损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痹性肠胀气等。 术后并发症:包括感染、脾脓肿形成、肝功能衰竭 等。 ◆注意两者概念勿混淆。
脾栓塞综合征(SES):常见,且不可避 免,临床治疗重点在于尽量减轻患者术后的 不适。 并发症:随着PSE技术的成熟和不断进步, 目前已经较少发生,完全可以预防。
SES的发生机理(一)
疼痛: ①所栓塞脾组织缺血坏死导致局部的血管扩张,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产生充血和渗出,组织渗出增 多而引起脾脏肿胀增大、 紧张 、牵拉包膜、 引起 疼痛 ②前列腺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致 痛因子和5-羥色胺、 缓激肽、K+等炎症介质释放, 作用于神经纤维产生疼痛 。
部分脾栓塞术(PSE)术后临床诊 治常规及注意事项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
PSE概述
部分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 PSE)是指经股动脉选择性插管至脾动脉的脾 , , 支 ,注入明胶颗粒等栓塞脾动脉的分支 ,造成 部分脾梗塞 , ,达到部分脾“切除”的效果。
PSE概述
该方法保留了部分脾组织及脾脏的免疫功能 , 优于传统的外科脾切除术。目前已广泛用于 脾功能亢进的治疗 ,逐步成为外科脾切除术 的替代疗法 。 因此,PSE也被形象的称作“功能性脾切 除”。
PSE作为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 症的有效方法 ,已广泛用于临床。 PSE疗效确切,但其术后综合征及其并发症 常见,且不可忽视。 临床内科医师应该熟悉PSE术后诊疗常规及 其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