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药味配伍临床应用分析

合集下载

四逆汤临床新用解析

四逆汤临床新用解析

四逆汤临床新用解析作者:本刊编辑部整理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17期出处汉·张仲景《伤寒论》。

功效回阳救逆。

方药组成甘草(炙)2两,干姜1两半,附子1枚(生用,去皮,破8片)。

服法与禁忌上3味,以水3 L,煮取1.2 L,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1枚,干姜3两。

经方方论四逆汤者,以治四肢厥逆而得名,此乃少阴阴寒极盛,阳气衰微不能温养四末,充盈于脉所致。

方中以附子为君,温肾助阳,干姜温中散寒,甘草益气和中,共用为回阳救逆之要方。

经方新用四逆汤加人参18g(单煎对入),治疗冷休克。

四逆汤加人参15g,麦冬30g,丹参l5g,五味子10g,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四逆汤加人参15g,山萸肉30g,赤石脂30g,治疗霍乱下利阳气暴脱,或心阳虚衰,面白汗出。

四逆汤加人参15g,白术18g,肉蔻l5g,补骨脂15g,治疗脾肾阳虚之下利清谷。

医案举例例1 患者,女,38岁。

诊于1976年12月15日。

代诉:心慌气短,端坐呼吸,面白虚浮,精神恍惚,前来住院。

5年前,曾患风湿热,骨节肿痛,发热月余,稽留不退,咽喉肿痛,自汗出,面白少华,心慌气短,血沉快,抗链“O”阳性,类风湿因子(+),确诊风湿,治疗半年,陆续缓解。

今年以来,常感心慌,劳累时胸闷憋气,心前区有短暂刺痛。

听诊:二尖瓣狭窄兼闭锁不全,伴双期杂音。

诊断:风湿性心脏病。

医生告嘱:勿生气感寒,劳动强度不可过大,避免心衰发作。

初冬时分,天气异常寒冷,由于起居不慎,寒毒袭表,开始周身关节痛,头痛鼻塞,恶寒发热,体温38.8℃,1周后,出现胸闷咳嗽,面苍少华,口唇紫绀,颈脉动,胁下硬,按之痛,尿少浮肿,端坐呼吸,舌黯苔白,脉沉微,参差不齐。

听诊:心率128次/分,双期杂音Ⅲ级,肺呼吸音粗,两肺底有湿啰音。

X线示:心脏略扩大,两肺下野有模糊阴影。

血检:血红蛋白10 g,白细胞10.3×109/L,中性0.80,血沉57 mm/小时。

辨证:风湿袭络,内舍于心,心阳虚衰,血脉瘀阻。

四逆汤组成配方,加减运用,功效与作用

四逆汤组成配方,加减运用,功效与作用

四逆汤组成配方,加减运用,功效与作用四逆汤出自《伤寒论》【组成】甘草二两,炙(6g) 干姜一两半(6g)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15g)【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心肾阳虚寒厥证。

四肢厥逆,恶寒踡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方解】本方治证乃心肾阳虚,阴寒内盛之候。

阳气不能温煦周身四末,故四肢厥逆,恶寒踡卧;不能鼓动血行,故脉微细。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今心阳衰微,神失所养,则神衰欲寐。

肾阳衰微,不能暖脾,升降失调,则腹痛吐利。

此阳衰阴盛之证,非纯阳大辛大热之品,不足以破阴寒,回阳气,救厥逆。

故方中以大辛大热之生附子为君,入心脾肾经,温壮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

生用则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

臣以辛热之干姜,入心脾肺经,温中散寒,助阳通脉。

附子与干姜同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温里回阳之力大增,是回阳救逆的常用组合。

炙甘草之用有三,一则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治虚寒之本;二则甘缓姜、附峻烈之性,使其破阴回阳而无暴散之虞;三则调和药性,并使药力作用持久,是为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综观本方,药简力专,大辛大热,使阳复厥回,故名“四逆汤”。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是回阳救逆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脉微细为辨证要点。

若服药后出现呕吐拒药者,可将药液置凉后服用。

本方纯用辛热之品,中病手足温和即止,不可久服。

真热假寒者忌用。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急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某些急证大汗而见休克,属阳衰阴盛者。

【附方】1.通脉四逆汤(《伤寒论》) 甘草二两,炙(6g)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20g)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9~12g)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当归四逆汤加味在临床中的运用体会

当归四逆汤加味在临床中的运用体会
阳复 , 风 自除 , 而 头 痛 自消也 。
治 坐 骨 神 经 痛
6 2 9 2 0 0四川 射 洪 县 人 民 医 院
(+) , 抗 C C P抗 体 (+) , C一反 应 蛋 白 5 3 n g / m l , 血沉 8 2 m /  ̄时, 辩 证 为气 血 两 虚, 寒邪阻滞 经胳 而致 痹证 , 治宜 益气养 血, 温经散寒 通络 , 方用 当归 四逆汤加减 :
祛除寒邪 , 而 内科 很 多疾 病 如 类 风 湿 关 节
1 0 g , 郁金 1 5 g , 台乌 1 5 g , 黄芪 2 0 g , 甘 草
5 g , 连 服 5剂 后 患 者 疼 痛 减 轻 , 续 用 前 方
炎等病程长 , 病情 缠绵不 愈 , 病久则 易耗 伤气血 , 正气不 足、 卫气不 固, 则易外受寒 邪 。根据该方能扶正祛邪特点 , 在 临床 中 运用本方加减治疗某些疾患 , 疗效较为满 意, 现举例 如下 。
力, 头颅 C T未见 明显 异 常 , 诊 断 为 血 管
故用 当归 四逆 汤养 血散寒 , 加 郁金 、 台乌 活血行气 止 痛 , 黄 芪补 气从
而达到气血充足 , 寒血凝散 , 疼 痛 自消 。 参 考 文 献
1 许 济群 , 主编 . 方 剂学. 上海 : 上 海 科 学 技 术
出 版社 , 1 9 8 5: 8 5 .
性头痛 J , 辩证 为 阳虚血弱 , 风 邪 扰 清
阳, 治宜温经散寒 , 养血通络 , 用 当 归 四 逆
例1 : 患者 , 女, 5 6岁 , 2 0 0 6年 1 0月 就 诊, 患 者全 身关节 疼痛 3年 , 以双手 小关 节疼痛为主 , 伴晨 僵 , 曾在某 三 甲医院 风 湿科诊 断为 类 风湿 关 节炎 J , 长 期 口服 甲氨喋 呤 , 效 果 不 明显 。仍 反 复 关 节肿 痛, 遇寒或 阴雨 天则加重 。查体见形体 虚

四逆汤——精选推荐

四逆汤——精选推荐

四逆汤
【⽅剂名称】:
四逆汤
【⽅剂出处】:
《伤寒论》
【⽅剂歌诀】:
温中散寒四逆汤,附⼦⽢草与⼲姜,脉微欲绝可复元,四肢厥逆可回阳。

【⽅解】:
⽅中以附⼦⼤⾟⼤热、温发阳⽓、祛散寒邪,为主药;辅以⼲姜温中散寒,协助附⼦回阳之⼒;佐以⽢草温养阳⽓,并能缓和姜、附之过于燥烈,共成回阳救逆
的⽅剂。

【配⽅组成】:
熟附⼦9克、⼲姜9克、炙⽢草12克。

【使⽤⽅法】:
⽔煎服
【功效和作⽤】:
伤寒太阳病误汗伤阳,及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病、霍乱病等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苔⽩滑,脉微欲绝者,以及瘟疫、
疟疾、厥证、脱证、痛证见有上述症状,属阴证者。

现常⽤于⼼肌梗塞、⼼衰、急
慢性胃肠炎吐泻过多,各种⾼热⼤汗所致之虚脱,各种因素所致的休克等属于阳衰
阴盛者。

1.少阴证,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致的四肢厥逆,恶寒倦卧,神疲欲寐,下利
清⾕,腹中冷痛,⼝淡不渴,⾆淡苔⽩,脉沉弱等证。

2.误汗或⼤汗所致的亡阳证。

【临床应⽤】:
1.本⽅加⼈参,名四逆加⼈参汤,功能回阳复阴,适⽤于泄泻不⽌,⼤汗或⼤出⾎后的⼿⾜厥冷、脉细欲绝的证候。

2.各种疾病发展到阳虚寒盛的休克期,或因虚脱所致的⼿⾜厥冷、⼼悸⽓短、脉沉弱者。

3.本⽅常⽤于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等剧烈吐泻所引起的末梢循环衰竭。

其他临床应⽤:①少阴病②虚寒下利③⼼肌梗塞④休克⑤胃下垂⑥⾼⾎压
【注意事项】:
本⽅治四肢厥逆,属于阳虚阴盛之证。

如四肢厥逆因于阳⽓内郁,不能外达四肢者,此乃四逆散证,⾮本⽅所宜。

四逆汤标准配方

四逆汤标准配方

四逆汤标准配方一、概述四逆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适用于寒邪侵袭引起的寒证,如寒疟、寒伤等。

其配方中主要包括四味药物,分别是附子、干姜、大枣和甘草。

下面将详细介绍四逆汤的标准配方以及各味药物的功效和使用方法。

二、配方四逆汤的标准配方如下:•附子 6克•干姜 10克•大枣 10克•甘草 6克三、各味药物的功效1. 附子•性味:辛、热、有毒。

•归经:归心、脾、肾经。

•功效:温经散寒,回阳救脱,安胎固脱。

•用法用量:可入煎剂、丸剂、散剂等,一般用量为3-9克。

研末可膏敷。

2. 干姜•性味:辛、热。

•归经:归肺、脾、心经。

•功效: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散痰止咳。

•用法用量:可入煎剂、丸剂、散剂等,一般用量为3-10克。

生用更温而辛烈,生用更辛而不温。

3. 大枣•性味:甘、温。

•归经:归脾、心、脏经。

•功效:益气补中,养血安神。

•用法用量:可入煎剂、丸剂、散剂等,一般用量为3-15克。

炙用更温而补,生用更补而温。

4. 甘草•性味:甘、平。

•归经:归脾、肺、心、胃经。

•功效:和中调味,解毒利咽。

•用法用量:可入煎剂、丸剂、散剂等,一般用量为1-3克。

炙用更平和而补,生用更补而凉。

四、使用方法1.取附子、干姜、大枣和甘草各按照标准配方的用量,洗净备用。

2.在煎药专用锅中放入足够的清水,将附子、干姜、大枣放入锅中,用中火煎煮30分钟。

3.将甘草煮沸后加入锅中,再煮15分钟。

4.煎煮完成后,将药渣滤出,取汤液冷却至适合温度。

5.根据需要,可以口服或外用四逆汤。

五、注意事项1.四逆汤具有辛热的性质,对于阳虚内寒、气血亏虚等人不宜使用。

2.使用四逆汤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使用,避免过量或滥用。

3.孕妇、哺乳期妇女、幼儿和老人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在使用四逆汤时如出现过敏、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5.使用四逆汤期间应注意保持温暖,避免受凉。

总结四逆汤是一种具有温阳散寒作用的中药方剂,其标准配方包括附子、干姜、大枣和甘草。

【中医名方】四逆汤在临床当中的应用

【中医名方】四逆汤在临床当中的应用

【中医名方】四逆汤在临床当中的应用四逆汤出自《伤寒论》【处方】附子(制)、干姜、炙甘草【功能主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

用于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

附子升心、肾、脾阳,干姜升脾、胃、肝之阳,甘草升心、肾、肺、脾之阳。

附子:温里药,味性:辛甘,热。

归经:心;肾;脾经。

中药中“回阳救逆第一品”。

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之功效。

干姜:姜在作为中药用的时候,一般只分为生姜和干姜两种。

区别在于:生姜的味道比较直接和辛辣,发散作用较强。

干姜气味比较浑厚,重在温煦。

如果我们把生姜比喻成一把烈火,那么干姜则是不见明火的木炭,能够慢慢加热却不会让水分散失得那么猛烈。

雏鸡自身的气血疏导系统很虚弱,如果用发散作用很强的生姜,能够帮助甘草和附子的药效迅速到达病灶,但是小鸡雏可能会因为受不了这种猛烈的冲击而造成猝死。

因此,换成温化作用见长的干姜,能够让药效缓慢而有效地在体内挥发,正邪的冲突就不会太激烈了。

并且由于干姜的药性比较缓和,对脾的治疗作用非常好,所以虽然两种姜都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所以鸡雏开口用干姜比生姜作用要好很多。

干姜温中焦之阳而除里寒,助附子升发阳气。

姜、附同用,可温壮脾肾之阳,祛寒救逆。

炙甘草:味性甘,平。

归经:归心、肺、脾、胃经。

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

调和诸药,解附子之毒。

辅以甘草制约附子、甘姜大辛大热之品劫伤阴液,配干姜可温健脾阳,脾阳得健,则水谷运化正常。

三药合用,功专效宏,可以奏回阳救逆之效。

临床应用◆寒湿内停,水火不济,回阳救逆。

◆回阳救急,主治少阴病全身虚寒证阳虚脱证。

◆凡是阴盛阳衰之证均可作为基础方随证加减应用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畜禽秋冬季节的风寒感冒适当加减后效果显著。

◆强心保命---提高心脏细胞的稳定性,改善心脏缺血。

◆温补肾阳---改善肾脏肿胀。

◆季节变化、温差过大、温度过低情况应用,有效解决风寒感冒的问题。

◆夏天湿帘开启时应用,有效解决冷应激。

四逆汤

四逆汤

温里剂回阳救逆四逆汤(《伤寒论》)【组成】生附子干姜炙甘草【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证候】心肾阳衰寒厥证。

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配伍意义】本方以大辛大热之生附子为君,入心、脾、肾经,温壮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

附子生用,则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

臣以辛热之干姜,人心、脾、肺经,温中散寒,助阳通脉。

附子与干姜同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温里回阳,其性尤峻,是回阳救逆的常用组合。

炙甘草用意有三:一则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治虚寒之本;二则甘缓姜、附峻烈之性,使其破阴回阳而无暴散之虑;三则调和药性,并使药力作用持久,是为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本方药仅三味,大辛大热,力专效宏,脾肾之阳共建,共奏回阳救逆之功。

全方配伍特点:①附子与干姜相须为用,破阴复阳,回阳救逆;②脾肾两顾,既壮先天肾阳,又温后天脾阳,脾肾之阳共建;③峻中寓缓,使破阴复阳而无辛烈暴散之虑。

运用:(1)辨证要点临床应用以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脉微细为辨证要点。

(2)使用注意若服药后出现呕吐拒药者,可将药液置凉后服用。

本方纯用辛热之品,中病手足温和即止,不可久服。

真热假寒者忌用。

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伤寒论》)【组成】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炙甘草通草大枣【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证候】血虚寒厥证。

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

【配伍意义】本方主证为血虚受寒,寒邪凝滞。

治宜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通草(木通)苦寒而通利,既可通血脉而利关节,又能防桂枝、细辛伤阴血而动相火。

“去性存用”阳和汤(《外科全生集》)【组成】熟地鹿角胶肉桂麻黄白芥子炮姜炭生甘草【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证候】阴疽。

如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配伍意义】麻黄开发腠理以解散寒凝;白芥子温化寒痰而通络散结,治皮里膜外之痰。

四逆汤组成

四逆汤组成

四逆汤组成四逆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由人参、甘草、生姜、大枣四味中药组成。

它是民间常用的一味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下面将详细介绍四逆汤的药物成分、功效与作用、疗效与应用以及注意事项,以便读者了解其相关信息。

一、药物成分:四逆汤的主要药物成分包括人参、甘草、生姜和大枣。

人参为四逆汤的主药,具有补气、养阴、安神等作用;甘草为辅助药,具有和中、补脾胃的作用;生姜为佐药,具有温经散寒、散寒止呕的作用;大枣为使药,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等作用。

这四味中药相互配伍,起到补气益体、调理脾胃、温经散寒的功效。

二、功效与作用:四逆汤的主要功效与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 补气养阴:人参具有益气养阴的作用,能够调理体内气血失衡、气阴两亏的情况,达到补益身体的功效。

2. 温经散寒:生姜能够温经散寒,有助于驱散体内的寒邪,排除寒湿困阻,改善寒凝现象。

3. 补中益气:大枣能够补中益气,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增加脾胃的消化功能,达到健脾养胃的效果。

4. 安神止血:人参和大枣具有安神、养血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失眠、心悸等神经衰弱症状,同时也有一定的止血作用。

三、疗效与应用:四逆汤主要用于寒证引起的病症,如寒痹、阳痿、寒泄等。

具体的应用病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寒痹症:四逆汤可以改善寒湿困阻引起的关节疼痛、僵硬的症状,具有一定的舒筋活血作用。

2. 阳痿症:四逆汤能够改善阳气不足、肾阳虚弱引起的阳痿、不举等男性性功能障碍症状。

3. 寒泄症:四逆汤能够增加脾胃的消化功能,改善寒湿困阻引起的腹泻、泄泻等症状。

4. 妇科病症:四逆汤可以改善妇女因寒凝血瘀引起的痛经、月经不调等问题。

四、注意事项:使用四逆汤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禁忌病人:四逆汤具有温热的性质,不适合于热症、实热、发热病人使用,以免加重病情。

2. 用量控制:四逆汤的用量需要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剂量过大或过小导致药物失效或药物毒副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逆汤的药味配伍与临床应用分析
【摘要】四逆汤大辛大热,温补兼施,可使阳复厥回,为回阳救逆,治疗心肾阳虚寒厥证的代表方,具有调节免疫、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心肌、保护脑缺血后损伤、抗休克、保护肠粘膜等药理活性,对于阳虚寒盛之证有着极广的适用范围。

【关键词】四逆汤;方剂配伍;合理用药
四逆汤始载于《伤寒论》,由生附子、干姜和炙甘草三味药组成,为回阳救逆,治疗心肾阳虚寒厥证的代表方[1]。

笔者就四逆汤的药味配伍和临床应用研究分析如下,以期对合理使用四逆汤有所裨益。

1 药味配伍
附子辛干大热,入心、脾、肾经,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生用则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驱寒,为君药。

《汤液本草》谓“附子入手少阳三焦、命门之剂,浮中沉,无所不至,味辛太热,为阳中之阳,故行而不止”。

《伤寒蕴要》谓“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附子无姜不热,故臣以干姜。

干姜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温中散寒,助阳通脉,与附子相配,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相得益彰,张元素谓“干姜本辛,炮之稍苦,故止而不移,所以能治里寒,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

《本草求真》谓“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
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

炙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有益气健脾,调和药物之功,李东垣谓其“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除邪热,去咽痛,缓正气,养阴血”。

在四逆汤中既可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治虚寒之本,又可缓解附子和干姜的燥烈之性,减轻其毒性,且可调和药性,使药力维持更持久,是为方中之佐使。

药虽三药,但君臣佐使俱全,大辛大热,温补兼施,可使阳复厥回,故名“四逆汤”[1]。

2 药理研究
附子[2]有强心、升压、抗休克、抗心肌缺血、抗缓慢性心律失常等活性,尤其在心功能不全和经长期煎煮后其强心作用更明显,且有增强机体免疫、抗衰老、抗炎和镇痛的作用。

干姜[3-4]具有保护心衰、改善心功能、对抗心律失常、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抗缺氧、镇痛、抗炎等药理作用。

干姜与附子相配的作用有[4-5]:①明显的抗心衰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强心肌收缩力,升高左心室内压、加快心率,从而起到改善心功能,缓解心衰,发挥回阳救逆的功效;
②调控大鼠血浆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心钠素及内皮素;
③减少煎液中乌头碱含量,并减少其生物毒性,从而减轻附子的毒性。

炙甘草[5-6]具有抗溃疡、抗炎、解痉、抗氧化、抗病毒、抗癌、抗抑郁、保肝、祛痰和增强记忆力等多种药理活性,对消化、呼吸、神经、内分泌等系统均有调节和保护作用。

甘草与附子共煎时,甘草所含甘草酸及甘草次酸可能与乌头类生物碱结合,延缓或减少毒性物质的吸收,且可抗乌头碱所致心律失常的作用。

三药配
伍,组成四逆汤,具有调节免疫、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心肌、保护脑缺血后损伤、抗休克、保护肠粘膜等作用[7]。

3 临床应用
四逆汤主要用于阳虚寒厥证,以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白、脉微细为辨证用药要点,可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急性胃肠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高血压病、慢性胃炎、高脂血症、关节炎、冻疮、糖尿病、胃下垂、甲状腺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放射性白细胞减少症、肝脓肿、复发性口腔炎等疾病[8]。

但由于附子含有毒性成分乌头碱,可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如口舌、肢体麻木、头晕头痛、胸闷心悸等,甚至引起脑梗死、心跳骤停和死亡[9],因此临床使用四逆汤时要特别注意附子的使用方法。

原书中虽使用的是生附子,但为减轻毒性,现代临床最好使用炮制品,且要先煎至不麻口,注重个体差异,全面辨析患者的体质,对房室传导阻滞、孕妇、儿童等患者应慎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且不宜饮酒,在服药后需静养,勿剧烈运动,以免加速血液循环而加速药物毒副作用扩散。

一般只要不出现心率突然加快或缓慢,则不必过于担心[10]。

总之,四逆汤药简力专,组方配伍精当,药理作用广泛,治疗阳虚寒盛之证有着极广的适用范围,在临证时应当不断总结,加以提高。

参考文献:
[1] 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138-140.
[2] 王晓芬,朱英.附子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10,22(11):37-40.
[3]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309-311.
[4] 周静,杨卫平.干姜的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2011,32(2):70-71.
[5] 陈长勋,徐姗裙. 甘草、干姜与附子配伍减毒的物质基础与作用环节研究进展[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6,17(6):
472-476.
[6] 高雪岩,王文全,魏胜利,等.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21):2695-2700. [7] 商李超,郁保生.四逆汤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11):1333-1335.
[8] 杨学伟,崇卓,郭云良等.四逆汤作用机制的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6,28(1):33-36
[9] 郝大宏.附子的临床应用探究[j].当代医学,2010,16(32):38-39.
[10] 刘晓晖.从《金匾要略》痰饮“当以温药和之”谈四逆汤对痰饮病的治疗[j].光明中医,2012,27(11):2178-21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