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

合集下载

四逆汤标准配方

四逆汤标准配方

四逆汤标准配方一、概述四逆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适用于寒邪侵袭引起的寒证,如寒疟、寒伤等。

其配方中主要包括四味药物,分别是附子、干姜、大枣和甘草。

下面将详细介绍四逆汤的标准配方以及各味药物的功效和使用方法。

二、配方四逆汤的标准配方如下:•附子 6克•干姜 10克•大枣 10克•甘草 6克三、各味药物的功效1. 附子•性味:辛、热、有毒。

•归经:归心、脾、肾经。

•功效:温经散寒,回阳救脱,安胎固脱。

•用法用量:可入煎剂、丸剂、散剂等,一般用量为3-9克。

研末可膏敷。

2. 干姜•性味:辛、热。

•归经:归肺、脾、心经。

•功效: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散痰止咳。

•用法用量:可入煎剂、丸剂、散剂等,一般用量为3-10克。

生用更温而辛烈,生用更辛而不温。

3. 大枣•性味:甘、温。

•归经:归脾、心、脏经。

•功效:益气补中,养血安神。

•用法用量:可入煎剂、丸剂、散剂等,一般用量为3-15克。

炙用更温而补,生用更补而温。

4. 甘草•性味:甘、平。

•归经:归脾、肺、心、胃经。

•功效:和中调味,解毒利咽。

•用法用量:可入煎剂、丸剂、散剂等,一般用量为1-3克。

炙用更平和而补,生用更补而凉。

四、使用方法1.取附子、干姜、大枣和甘草各按照标准配方的用量,洗净备用。

2.在煎药专用锅中放入足够的清水,将附子、干姜、大枣放入锅中,用中火煎煮30分钟。

3.将甘草煮沸后加入锅中,再煮15分钟。

4.煎煮完成后,将药渣滤出,取汤液冷却至适合温度。

5.根据需要,可以口服或外用四逆汤。

五、注意事项1.四逆汤具有辛热的性质,对于阳虚内寒、气血亏虚等人不宜使用。

2.使用四逆汤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使用,避免过量或滥用。

3.孕妇、哺乳期妇女、幼儿和老人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在使用四逆汤时如出现过敏、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5.使用四逆汤期间应注意保持温暖,避免受凉。

总结四逆汤是一种具有温阳散寒作用的中药方剂,其标准配方包括附子、干姜、大枣和甘草。

四逆汤

四逆汤

《伤寒论》:四逆汤【药方名称】四逆汤【处方】甘草6克(炙)干姜4.5克附子10克(生用)【药理作用】强心作用《山西医学院学报》1982(1):18,四逆汤对离体兔心冠脉流量、心肌收缩振幅明显增加,而对心率影响不明显。

四逆汤对冠脉、心肌的影响,可被β受体阻断剂心得安减弱,这证明四逆汤属于肾上β腺受体兴奋药。

《新中医》1981(1):49,四逆汤单用附子时,强心作用既不十分明显,也不持久,且有毒性,若与甘草,干姜配伍(后两者均无强心作用),强心、升压作用显着,且持久,其原因是甘草甜素的类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有提高心肌对附子敏感性的功能,而干姜兴奋血管运动中枢,促进了血液循环。

【功能主治】回阳救逆。

治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腹痛,下利清谷;神衰欲寐,以及太阳病误汗亡阳,脉沉迟微细者。

现用于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急性胃肠炎吐泻失水,以及急性病大汗出而见虚脱者。

【用法用量】上三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4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强人可将附子与干姜加倍。

【备注】方中生附子大辛大热,温壮肾阳,祛寒救逆为君;干姜辛热,温里祛寒,以加强附子回阳之效为臣;炙甘草甘温,益气和中,并缓解附、姜燥烈之性为佐、使。

三味配合,具有回阳救逆之功。

【摘录】《伤寒论》《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逆汤【药方名称】四逆汤【处方】甘草(炙)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生.去皮.脐.细切)半两。

【炮制】上以甘草、干姜为粗末,入附子令匀。

【功能主治】治伤寒自利不渴,呕哕不止,或吐利俱发,小便或涩、或利,或汗出过多,脉微欲绝,腹痛胀满,手足逆冷,及一切虚寒厥冷,并宜服之。

常服消暑气,分水谷。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中盏,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备注】凡病伤寒有此证候,皆由阳气虚,里有寒,虽更觉头痛体疼,发热恶寒,四肢拘急,表证悉具者,未可攻表,先宜服此药,助阳救里。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国药典》:四逆汤【药方名称】四逆汤【处方】附子(制)300g 干姜200g 炙甘草300g【性状】为棕黄色的液体;气香,味甜、辛。

四逆汤医方-精品

四逆汤医方-精品

四逆汤医方功能:阴证厥逆出典:伤寒论组成:干姜、甘草、附子。

主治:(1)治三阴伤寒[1],身痛腹痛,下利清毂,恶寒不渴,四肢厥冷。

(伤寒,太阴厥阴篇)(2)或反不恶寒,面赤烦燥,里寒外热,或干呕,或咽痛,脉沉,微细欲绝[2]o(伤寒,太阴、厥阴篇)制服法:冷服。

方义:足少阴肾经药。

(1)寒淫于内,治以甘热,故以姜附大热之剂,伸发阳气,表散寒邪[5]。

⑵甘草亦补中散寒之品,又以缓姜附之上僭也⑹。

(3)必冷服者,寒盛于中,热饮则格拒不纳。

(4)经所谓热因寒用,又曰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是也[7]。

加减法:⑴面赤者,格阳于上也:加逐九宣检核-83-1)以通阳[3]o⑵腹痛者,真阴不足也:加芍药以敛阴。

⑶咽痛,阴气上结也:加桔梗以利咽。

(4)利止,脉不出:加人参以助阳补气血。

(5)呕吐:加生姜以散逆气[4]。

加减方:⑴戊附汤:加白Jit、大枣。

治风湿相搏,身体烦疼, 及中寒发厥心痛。

(金匮)⑵干姜附子汤:除甘草。

治下后复汗,昼燥夜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沈微,无大热者⑻;又治中寒厥逆,眩仆无汗, 或自汗淋漓[9],及外热烦燥,阴盛格阳[10]。

(伤寒,太阳下篇)(3)姜附归桂汤[11]:姜附汤加当归、肉桂、入蜜和服。

(4)姜附归桂参甘汤:前方再加人参、甘草,加姜煎[12]o(5)白通汤[13]:除甘草,力口四茎。

(伤寒少阴篇)(治少阴病下利脉微者。

)(6)白通君人尿猪胆汁汤:白通汤再加人尿、猪胆汁汤、(伤寒,少阴篇)(7)四逆加人参汤:加人参.治恶寒,脉微复利,利止亡血[14]。

⑻茯苓四逆汤:加人参、茯苓。

治汗下后病不解而烦燥者[15]。

(伤寒,太阳下篇)⑼芍药甘草附子汤:除干姜加芍药。

治伤寒发汗不解。

反恶寒者,阳虚故也[16]。

(伤寒中篇)(10)甘草干姜汤:除附子,用干姜。

治伤寒脉浮,自汗,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

用桂枝汤误攻其表,得之便厥, 咽中干,烦燥吐逆,与此汤以复其阳[17]。

右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汤以和其阴,其脚即伸,芍药甘草各四两。

四逆汤的功能主治

四逆汤的功能主治

四逆汤的功能主治一、四逆汤的定义四逆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

其组方为人参、干姜、大枣和甘草,通过药物的配伍和煎煮方式,可以起到温阳散寒,活血化瘀的功效。

二、四逆汤的组成成分四逆汤由以下四味药物组成:1.人参: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胃的作用,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2.干姜:具有温阳散寒、舒筋活血的作用,能够缓解寒痛和肌肉酸痛等症状。

3.大枣:具有健脾养胃、益气补血的作用,能够增强人体的消化功能和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4.甘草:具有解毒、补气、润燥的作用,能够调节气血平衡,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三、四逆汤的功能主治四逆汤主要用于寒邪侵袭引起的寒症,具有以下功能主治:1.暖胃散寒:四逆汤能够温暖胃肠,缓解胃寒引起的症状,如胃痛、恶心、呕吐等。

尤其适用于寒饮所致的腹痛、腹泻等症状。

2.温阳散寒:四逆汤能够舒展经络,散寒祛湿,改善寒性疼痛。

对于寒痹、寒凝、寒气侵袭引起的关节痛、肌肉酸痛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3.活血化瘀:四逆汤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瘀血。

对于瘀血引起的痛经、瘀血性皮肤病等症状有良好的效果。

4.提高免疫力:四逆汤中的人参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够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和免疫力,对于疲劳、畏寒肢冷、容易感冒等症状有改善作用。

四、四逆汤的用法用量四逆汤的用法用量为:1.成人每次服用10-15克,一日2-3次。

2.儿童每次服用5-10克,一日2-3次。

3.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量调整用量。

4.可以配合热水服用,有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

五、四逆汤的禁忌症四逆汤具有一定的禁忌症,不适用于以下人群:1.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2.脾胃虚寒、痰湿内阻的患者。

3.湿温证、湿热传闭证患者。

4.阳亢热盛、实热状况下的患者。

六、四逆汤的副作用四逆汤属于中药方剂,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副作用:1.可能出现腹胀、口干口苦等胃肠不适症状。

2.长期服用可能引起肝肾功能紊乱。

3.可能对某些人群产生过敏反应。

四逆汤组成

四逆汤组成

四逆汤组成四逆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由人参、甘草、生姜、大枣四味中药组成。

它是民间常用的一味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下面将详细介绍四逆汤的药物成分、功效与作用、疗效与应用以及注意事项,以便读者了解其相关信息。

一、药物成分:四逆汤的主要药物成分包括人参、甘草、生姜和大枣。

人参为四逆汤的主药,具有补气、养阴、安神等作用;甘草为辅助药,具有和中、补脾胃的作用;生姜为佐药,具有温经散寒、散寒止呕的作用;大枣为使药,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等作用。

这四味中药相互配伍,起到补气益体、调理脾胃、温经散寒的功效。

二、功效与作用:四逆汤的主要功效与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 补气养阴:人参具有益气养阴的作用,能够调理体内气血失衡、气阴两亏的情况,达到补益身体的功效。

2. 温经散寒:生姜能够温经散寒,有助于驱散体内的寒邪,排除寒湿困阻,改善寒凝现象。

3. 补中益气:大枣能够补中益气,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增加脾胃的消化功能,达到健脾养胃的效果。

4. 安神止血:人参和大枣具有安神、养血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失眠、心悸等神经衰弱症状,同时也有一定的止血作用。

三、疗效与应用:四逆汤主要用于寒证引起的病症,如寒痹、阳痿、寒泄等。

具体的应用病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寒痹症:四逆汤可以改善寒湿困阻引起的关节疼痛、僵硬的症状,具有一定的舒筋活血作用。

2. 阳痿症:四逆汤能够改善阳气不足、肾阳虚弱引起的阳痿、不举等男性性功能障碍症状。

3. 寒泄症:四逆汤能够增加脾胃的消化功能,改善寒湿困阻引起的腹泻、泄泻等症状。

4. 妇科病症:四逆汤可以改善妇女因寒凝血瘀引起的痛经、月经不调等问题。

四、注意事项:使用四逆汤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禁忌病人:四逆汤具有温热的性质,不适合于热症、实热、发热病人使用,以免加重病情。

2. 用量控制:四逆汤的用量需要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剂量过大或过小导致药物失效或药物毒副作用。

四逆汤

四逆汤

四逆汤《伤寒论》[组成]甘草二两(6g),炙干姜一两半(6g) 附子一枚(15g),生用,去皮,破八片[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

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方解]本方证乃因心肾阳衰,阴寒内盛所致。

阳气不能温煦周身四末,故四肢厥逆、恶寒蜷卧;不能鼓动血行,故脉微细。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今心阳衰微,神失所养,则神衰欲寐;肾阳衰微,不能暖脾,升降失调,则腹痛吐利。

此阳衰寒盛之证,非纯阳大辛大热之品,不足以破阴寒,回阳气,救厥逆。

故方中以大辛大热之生附子为君,入心、脾、肾经,温壮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

生用则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

臣以辛热之干姜,入心、脾、肺经,温中散寒,助阳通脉。

附子与干姜同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温里回阳之力大增,是回阳救逆的常用组合。

炙甘草之用有三:一则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治虚寒之本;二则甘缓姜、附峻烈之性,使其破阴回阳而无暴散之虞;三则调和药性,并使药力作用持久,是为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综观本方,药简力专,大辛大热,使阳复厥回,故名“四逆汤”。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是回阳救逆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脉微细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某些急证大汗而见休克属阳衰阴盛者。

3.使用注意若服药后出现呕吐拒药者,可将药液置凉后服用。

本方纯用辛热之品,中病手足温和即止,不可久服。

真热假寒者忌用。

【附方】1.通脉四逆汤(《伤寒论》)甘草二两(6g),炙附子大者一枚(20g),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9~12g)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四逆汤的功能主治

四逆汤的功能主治

四逆汤的功能主治一、四逆汤概述四逆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由生姜、大黄、干姜和甘草为主要组成。

它是《伤寒论》中的一剂汤方,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四逆汤具有温阳散寒、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等功效,是常用的解表药。

二、四逆汤的功能四逆汤具有以下主要功能:1.散寒温阳四逆汤具有温通阳气的功效,可用于寒邪困阻、阳气不足的病症。

它可以温暖肢体,驱散体表寒气,恢复阳气的正常运行。

适用于寒性感冒、寒性咳嗽、四肢冰冷等寒邪侵袭的症状。

2.通经络四逆汤可以舒筋活络,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

它具有排除寒湿、舒缓疼痛的作用,适用于寒湿阻滞经络引起的疼痛、气血不通的病症。

3.活血化瘀四逆汤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活血化瘀,适用于瘀血引起的疼痛、淤血引起的肿痛等病症。

它的作用类似于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三、四逆汤的适应症四逆汤适用于以下病症:1.感冒:具有温阳解表的功效,可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寒战等症状。

2.寒性咳嗽:可用于寒邪侵袭引起的咳嗽症状,如咳嗽有痰、痰白清稀等。

3.寒湿痹痛:适用于寒湿阻滞经络引起的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病症。

4.血瘀症状:适用于病症中有瘀血、淤血引起的疼痛、肿痛等症状,如痛经、跌打损伤、瘀血性病症等。

四、四逆汤的用法用量四逆汤的用法用量为:1.内服:一次剂量为10-15g,可加水煎服或冲服。

一般每天2-3次,视病情而定。

2.外用:四逆汤也可用于外用,如经络拔罐、草药浴等。

外用方法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需咨询医生指导。

五、四逆汤的注意事项在使用四逆汤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用于感冒等寒邪引起的病症时,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使用药物造成不必要的副作用。

2.在用药期间,应避免过度疲劳、进食生冷油腻食物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免影响疗效。

3.对于孕妇、婴幼儿、年老体弱等特殊人群,应咨询医生后再使用。

4.传统中药具有个体差异性,用药效果因人而异,如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以上是关于四逆汤的功能主治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四逆汤标准配方

四逆汤标准配方

四逆汤标准配方
四逆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证引起的症状,如寒战发热、肢体冰冷等。

四逆汤的配方十分经典,下面将详细介
绍四逆汤的标准配方和药物功效。

四逆汤的标准配方包括,人参、干姜、炙甘草、大枣。

这四味
药物搭配使用,能够有效地温阳散寒,治疗寒证引起的症状。

首先是人参,人参性温味甘,具有补气养血、益气健脾的功效。

在四逆汤中,人参的作用是补益正气,增强体质,从而提高人体抵
抗寒邪的能力。

其次是干姜,干姜性辛温,具有温中散寒、解表散寒的功效。

在四逆汤中,干姜起着温阳散寒的作用,能够有效地驱散体表的寒邪,缓解寒证引起的症状。

再者是炙甘草,炙甘草性平味甘,具有益气和中、缓急止痛的
功效。

在四逆汤中,炙甘草的作用是调和药性,增强药物的功效,
同时也能够缓解寒证引起的不适感。

最后是大枣,大枣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

在四逆汤中,大枣的作用是补益脾胃,增强体质,同时也能够调和
药物的性味,增强四逆汤的疗效。

四逆汤的标准配方经过千百年的临床实践验证,具有温阳散寒、益气健脾的功效,适用于寒证引起的症状,如寒战发热、肢体冰冷等。

在使用四逆汤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情况进行调配,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总之,四逆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其标准配方包括人参、
干姜、炙甘草、大枣,这四味药物搭配使用,能够有效地治疗寒证
引起的症状。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配,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希望本文能够对四逆汤的标准配方有所了解,并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逆汤
四逆汤,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用于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

由甘草、附子等组成,主要用于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等;若服药后出现呕吐拒药者,可将药液置凉后服用。

1 药品名称
【方名】四逆汤
【汉语拼音】Si Ni Tang
2 处方
附子 15克;干姜 6克;炙甘草 6克。

3 功能主治
回阳救逆。

心肾阳衰寒厥证。

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本方常用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某些急证大汗而见休克属阳衰阴盛者。


4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3两(现代用法:水煎服)。

5 禁忌
若服药后出现呕吐拒药者,可将药液置凉后服用。

本方纯用辛热之品,中病手足温和即止,不可久服。

真热假寒者忌用。

6 方解
本方证乃因心肾阳衰,阴寒内盛所致。

阳气不能温煦周身四末,故四肢厥逆。

恶寒蜷卧;不能鼓动血行,故脉微细。

《素问·生气通天论》日:“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今心阳衰微,神失所养,则神衰欲寐;肾阳衰微,不能暖脾,升降失调,则腹痛吐利。

此阳衰寒盛之证,非纯阳大辛大热之品,不足以破阴寒,回阳气,救厥逆。

故方中以大辛大热之生附子为君,入心、脾、肾经,温壮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

生用则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

臣以辛热之干姜,入心、脾、肺经,温中散寒,助阳通脉。

附子与干姜同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温里回阳之力大增,是回阳救逆的常用组合。

炙甘草之用有三:一则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治虚寒之本;二则甘缓姜、附峻烈
之性,使其破阴回阳而无暴散之虞;三则调和药性,并使药力作用持久,是为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综观本方,药简力专,大辛大热,使阳复厥回,故名“四逆汤”。

7 化裁
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均为《伤寒论》中治疗少阴阳虚证的主要方剂,是在四逆汤基础上加减衍化而来,但各有深意,应用时须加以区别。

(1)通脉四逆汤证除“少阴四逆”外,更有“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等,是阴盛格阳、真阳欲脱之危象,所以在四逆汤的基础上重用姜、附用量,冀能阳回脉复,故方后注明“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若吐下都止,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是真阴真阳大虚欲脱之危象,故加苦寒之胆汁,既防寒邪拒药,又引虚阳复归于阴中,亦是反佐之妙用。

是以方后注明:“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2)四逆汤证原有下利,若利止而四逆证仍在,是气血大伤之故。

所以于四逆汤中加大补元气之人参以益气固脱,使阳气回复,阴血自生。

临床凡是四逆汤证
而见气短、气促者,均可用四逆加人参汤急救。

(3)白通汤即四逆汤去甘草,减少干姜用量,再加葱白而成。

主治阴寒盛于下焦,急需通阳破阴,以防阴盛逼阳,所以用辛温通阳之葱白,合姜、附以通阳复脉。

因下利甚者,阴液必伤,所以减干姜之燥热,寓有护阴之意。

若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是阴寒盛于里,阳气欲上脱,阴气欲下脱之危象,所以急当用大辛大热之剂通阳复脉,并加胆汁、人尿滋阴以和阳,是反佐之法。

原文有“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方后还有“若无胆,亦可用”,可知重在人尿。

这些都是白通加猪胆汁汤证治精细之处,与通脉四逆汤之“无猪胆,以羊胆代之”之反佐法,皆有深意,须详加领悟。

(4)参附汤为峻补阳气以救暴脱之剂。

除上述主治外,凡大病虚极欲脱,产后或月经暴崩,或痈疡久溃,血脱亡阳等,均可用本方救治。

但一俟阳气来复,病情稳定,便当辨证调治,不可多服,免纯阳之品过剂,反致助火伤阴耗血。

8 附方
通脉四逆汤(《伤寒论》)、四逆加人参汤(《伤寒
论》)、白通汤(《伤寒论》)、参附汤(《正体类要》)
9 附注
本方是回阳救逆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脉微细为辨证要点。

10 文献
方论许宏《金镜内台方议》卷7:“今此四逆汤,乃治病在于里之阴者用也。

且下利清谷,脉沉无热,四肢厥逆,脉微,阳气内虚,恶寒脉弱,大吐大下,元气内脱,若此诸证,但是脉息沉迟微涩,虚脱不饮水者,皆属于阴也。

必以附子为君,以温经济阳,以干姜为臣,辅甘草为住为使,以调和二药而散其寒也。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11 鉴别
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均为《伤寒论》中治疗少阴阳虚证的主要方剂,是在四逆汤基础上加减衍化而来,但各有深意,应用时须加以区别。


脉四逆汤证除“少阴四逆”外,更有“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等,是阴盛格阳、真阳欲脱之危象,所以在四逆汤的基础上重用姜、附用量,冀能阳回脉复,故方后注明“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若吐下都止,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是真阴真阳大虚欲脱之危象,故加苦寒之胆汁,既防寒邪拒药,又引虚阳复归于阴中,亦是反佐之妙用。

是以方后注明:“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四逆汤证原有下利,若利止而四逆证仍在,是气血大伤之故。

所以于四逆汤中加大补元气之人参以益气固脱,使阳气回复,阴血自生。

临床凡是四逆汤证而见气短、气促者,均可用四逆加人参汤急救。

白通汤即四逆汤去甘草,减少干姜用量,再加葱白而成。

主治阴寒盛于下焦,急需通阳破阴,以防阴盛逼阳,所以用辛温通阳之葱白,合姜、附以通阳复脉。

因下利甚者,阴液必伤,所以减干姜之燥热,寓有护阴之意。

若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是阴寒盛于里,阳气欲上脱,阴气欲下脱之危象,所以急当用大辛大热之剂通阳复脉,并加胆汁、人尿滋阴以和阳,是反佐之法。

原文有“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方后还有“若无胆,亦可用”,可知重在人尿。

这些都是白通加猪胆汁汤证治
精细之处,与通脉四逆汤之“无猪胆,以羊胆代之”之反佐法,皆有深意,须详加领悟。

参附汤为峻补阳气以救暴脱之剂。

除上述主治外,凡大病虚极欲脱,产后或月经暴崩,或痈疡久溃,血脱亡阳等,均可用参附汤救治。

但一俟阳气来复,病情稳定,便当辨证调治,不可多服,免纯阳之品过剂,反致助火伤阴耗血。

12 辩证要点本方是回阳救逆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脉微细为辨证要点。

13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某些急证大汗而休克属阳衰阴盛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