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四逆汤的体会
李可:我用一个经方四逆汤治好了100多例抑郁症(扶阳,疏阳)

李可:我用一个经方四逆汤治好了100多例抑郁症(扶阳,疏阳)1.抑郁产生的原因分析第一、独处少交流,阳气易受损人得群居而易于充满生气,独处既久则人气自弱,邪气易伸。
故中国有古语:人少则不居大屋。
处于大居,而无人气,久则易于伤阳。
人体的元神即是阳气,阳少而阴多,元神不能抗邪气,则元神易伤。
由此而出现不少鬼魅之病症,也多由乎此了。
抑郁病之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抑郁的关键是阳不得伸所谓阳不得伸,即阴重而阳微,阳不能出于阴。
因此出现抑郁寡欢等阳气郁闭之证。
其关键并非阳气之足,而是阳气之运行不畅。
而过食牛奶、奶酪即易导致体内湿重,湿性粘腻,易胶滞阳气,致阳气之不舒。
第三、过用西药影响了阳气的运行西药的应用,往往是以抑制生命的迹象为过程。
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最终影响了生命中最本质因素——阳气的自然发展变化。
由此而导致阳气不伸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四、现代生活的压力剧增当前世界变化的节奏加快,电脑、汽车的普及以及信息交流的增多大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规律与习惯。
社会运转的速度加快必然导致人们的压力增大、精神紧张、易于生气。
木气过旺,则相火随之而炎上。
久则会极大地耗伤人体的真阳。
而真阳的作用在于维持各个脏腑机能状态,从而促进生命发展。
每个人的真阳能量有限,奈何人们不知节省这有限的能量,反而肆意消耗。
由此则会导致真阳亏虚于下,虚火亢盛于上的局面。
表面上看生命的征象非常灿烂,人们依然能努力工作,依然能自由地生活。
岂不知阳虚之于下,则大病之将至不远矣。
而且,阳既已虚,则无力出之于外。
第五、木气失养,则肝胆不能协调神志目前人们更习惯于晚睡晚起,而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晚上11时至3时是肝与胆的时相。
如果此时人们去睡觉了,则肝胆可以得到自然地休息。
肝胆为木气所主。
木气得养则可以生长化收藏。
即所谓木者,阳之上升状态了。
古人用五行来描述人体的脏腑,其实是找一种实在的东西来比拟阳气的不同状态。
因此,既然阳气不能自然上升,也就是说春之不春,何能得夏旺秋收冬藏?此一周期小则为一天,大则为一月,一年,更大则为六十年。
当归四逆汤的应用体会

当归四逆汤的应用体会鲁——汤(4*) 20:01:32大家晚上好今天轮到我讲课,心里没底,讲不好请大家原谅,题目如下:当归四逆汤的应用体会当归四逆汤是少阴、厥阴病的好方子,应用广泛,几乎每天都用的着,在此我把自己的应用心得和大家交流。
一、当归四逆汤证解:“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脉,细微欲绝,营血不足,血少无力鼓动,也说明寒重,寒性收引,血过来的少,就出现这个不足的脉象。
“手足”是人体的末端,属表,四肢百骸皆属于表,太阳少阴共主一身之表,太阳主阳之表,少阴主阴之表;这个证病位在表(手足、末梢);病性属寒;病态是虚,合起来就是表虚寒,是少阴表证。
“厥”,“凡厥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伤寒论、宋337条)”。
“厥”者,寒也,手足冷——指头寒——手足厥寒——四肢厥逆,一个比一个严重,但都离不开寒。
厥寒在表:动脉血(营或荣),带着营养(含氧气、养分、温热),通过微循环运送到组织参与代谢,再由静脉血(血)带走浊邪(代谢产物、寒气)“手足厥寒”,是身体末端动静脉循环不好,发生手足冷、冻疮、雷诺氏病、糖尿病足、、、都些血管病;厥寒在里:脏厥,就是脏寒了,为什么寒那?道理是一样的,根源就是营血不足,或运行不好,局部中寒、积寒,“寒”性收引,加重了这个过程,结果就是温暖和有营养的东西带不来,浊邪带不走,真的形成了五证的“滞证”,滞就是痰凝、气滞、血瘀,是人体病态下的产物,都是些垃圾;“当归四逆汤主之”,表寒,在表的阳气不足,少阴表证,就用当归四逆汤。
药证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只说说通草。
“通草《神农本草经》,辛苦凉。
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
“通利九窍血脉关节”,多厉害,古代的通草就是木通,关木通含马兜铃酸有肾损害,出过事,就用川木通,开方就不能写“通草”了,就是写成川木通。
像面条的那个通草,诸家注释都是清热、通利小便的,大家想,治疗手足厥寒的方子,用上单纯清热通利小便的药,那会是什么结果?药也走了前阴,随尿跑了,疗效是要打折扣的。
我用四逆汤治好了自己的难治性“抑郁症”

我用四逆汤治好了自己的难治性“抑郁症”我得的是不是典型的西医定义的抑郁症,我不是很清楚,但我分别曾经在三零一医院、空军总医院、北京安定医院被诊断为抑郁症,先后吃过百忧解、赛乐特、来士普、瑞美隆、圣约翰草等抗抑郁药。
我发病时的主要症状是头脑昏昏沉沉,思考能力严重降低,记忆力下降,睡眠也变得极差,入睡困难,睡后常醒,醒后不易入睡,早晨没有精力恢复的感觉,不愿起床,胃口也变得不好,没有食欲,人逐渐消瘦,心情也变得很低落,由于感觉智力迟钝,精力疲乏,做一点小事都觉得很困难,所以对原来感兴趣的事都丧失了兴趣,不爱跟人接触,感觉跟人聊天的能力都丧失了,跟人说话就会紧张,手脚心冒汗,袜子经常是湿的(但跟至亲的人在一起还好),处于一种明显的病态感觉,痛苦不堪,但去医院检查却查不出器质性疾病来。
如果按照抑郁症的三大标准(心情低落、思维迟缓、兴趣丧失)来判断,我确实符合抑郁症的症状,所以我多次去综合类医院精神科或精神专科医院就诊,医生也诊断为抑郁症,但从服用抗抑郁药的效果来看,除了最初两次发病时服用百忧解见效以外,后来发病时再吃均效果不佳。
我自己也在不断反思自己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可以确定自己不是心理疾病,因为我的心理很健康、很成熟,心态也很平和,我的工作不错,经济条件也不错,虽然也经历过很多苦难,但通过自己的奋斗也都基本克服了,但就是无法避免发病。
我觉得自己更像是身体上的疾病,生理影响了心理,所以我也开始积极的寻求保健及中医治疗,先后尝试了跑步、游泳、按摩、泡脚、静坐等保健方式,通通无效,买了很多很火的养生书籍,照着做也没什么用,去各个中医医院看大夫,针灸、汤药轮着来,先后看了大概十来个个中医,其中至少有四个国家级名医,危北*、刘燕*、郝万*、樊正*,这些名医挂号费至少一百元,对中医比较熟悉的人应该都听说过这些名字,每次开得药价也着实不菲,效果怎么说呢,有的好像有点效果,但大多效果不佳,有的时候碰巧治好了但下次发病再去治就不灵了。
久服小剂量“四逆汤”,效果很神奇精编版

久服小剂量“四逆汤”,效果很神奇青岛中医院梁文华大夫在其《浅谈中医养生与修身》中说,小剂量四逆汤是亚健康的克星逆汤,“一切慢性病、亚健康者,均可服用”,“妙在久服”,“经脉通则全身病除”。
“所谓王道无近功,而且决无副作用,但会出现一些排病反应”。
我的体验正是如此。
四逆汤源于汉代名医张仲景《伤寒论》,所谓小剂量四逆汤即:制附片15克,干姜25克,炙甘草35克。
我从2007年9月初开始到2014年10月底止,服用整整七个年头,效果非常好。
面部过敏、脂肪肝、睡眠不好,等毛病,都治好了,且精力充沛,浑身轻松。
今天,M女士来转方。
她告诉我,原来非常严重的口干口渴明显减轻,膝盖不再疼痛,下肢的浮肿也没有了。
而且,体重一个月中减了2公斤。
她是个知识型的退休干部,年过七旬,体态丰腴,肤色黄白,腹松软而大。
今年夏天以来,她经常口渴,有时口舌粘在一起,眼睛也干涩,需要点人工眼泪。
而且,腰膝疼痛,走路也困难。
9月8日她来索方时,面部浮肿貌,有较大的眼袋。
问她出汗否?她说,汗特别多。
我的处方:生黄芪60克、粉防己30克、白术30克、生甘草5克、桂枝20克、茯苓20克、泽泻20克、猪苓20克。
每天一剂。
等症状缓解后可以每两天一剂。
此方真灵,她说这方吃得非常舒服。
我开的方是防己黄芪汤与五苓散的合方。
防己黄芪汤是古代治疗风湿病、风水病、水气病的专方,《金匮要略》的表述是“脉浮,身重,汗出恶风”,《外台秘要》的表述是“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其方证特征是身体困重,浮肿,以下肢为甚;多汗,恶风;关节痛,特别是膝关节肿痛。
五苓散是古代治疗水逆病的专方。
所谓水逆,就是口渴,入水即吐。
此外,水逆病还往往伴有腹泻、头晕、心悸等症状。
本案患者的口渴、浮肿、多汗、腰膝痛等,正好是两方证的结合体。
方证相应,所以,症状很快缓解。
临床上,象M女士这种体质的中老年女性很多。
皮肤白白的,人胖胖的,特别是下半身特别松大,经常浮肿、容易出汗,容易疲劳,经常口干渴、容易腰膝关节疼痛,走路常常受限。
久服小剂量“四逆汤”,效果很神奇

久服小剂量“四逆汤”,效果很神奇青岛中医院梁文华大夫在其《浅谈中医养生与修身》中说,小剂量四逆汤是亚健康的克星逆汤,“一切慢性病、亚健康者,均可服用”,“妙在久服”,“经脉通则全身病除”。
“所谓王道无近功,而且决无副作用,但会出现一些排病反应”。
我的体验正是如此。
四逆汤源于汉代名医张仲景《伤寒论》,所谓小剂量四逆汤即:制附片15克,干姜25克,炙甘草35克。
我从2007年9月初开始到2014年10月底止,服用整整七个年头,效果非常好。
面部过敏、脂肪肝、睡眠不好,等毛病,都治好了,且精力充沛,浑身轻松。
今天,M女士来转方。
她告诉我,原来非常严重的口干口渴明显减轻,膝盖不再疼痛,下肢的浮肿也没有了。
而且,体重一个月中减了2公斤。
她是个知识型的退休干部,年过七旬,体态丰腴,肤色黄白,腹松软而大。
今年夏天以来,她经常口渴,有时口舌粘在一起,眼睛也干涩,需要点人工眼泪。
而且,腰膝疼痛,走路也困难。
9月8日她来索方时,面部浮肿貌,有较大的眼袋。
问她出汗否?她说,汗特别多。
我的处方:生黄芪60克、粉防己30克、白术30克、生甘草5克、桂枝20克、茯苓20克、泽泻20克、猪苓20克。
每天一剂。
等症状缓解后可以每两天一剂。
此方真灵,她说这方吃得非常舒服。
我开的方是防己黄芪汤与五苓散的合方。
防己黄芪汤是古代治疗风湿病、风水病、水气病的专方,《金匮要略》的表述是“脉浮,身重,汗出恶风”,《外台秘要》的表述是“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其方证特征是身体困重,浮肿,以下肢为甚;多汗,恶风;关节痛,特别是膝关节肿痛。
五苓散是古代治疗水逆病的专方。
所谓水逆,就是口渴,入水即吐。
此外,水逆病还往往伴有腹泻、头晕、心悸等症状。
本案患者的口渴、浮肿、多汗、腰膝痛等,正好是两方证的结合体。
方证相应,所以,症状很快缓解。
临床上,象M女士这种体质的中老年女性很多。
皮肤白白的,人胖胖的,特别是下半身特别松大,经常浮肿、容易出汗,容易疲劳,经常口干渴、容易腰膝关节疼痛,走路常常受限。
四逆汤排寒反应

四逆汤排寒反应1四逆汤排寒反应服用四逆汤后可能会出现现出汗、恶心、呕吐、头晕、乏力、拉肚子、便血等一种或者几种不适的症状,这实际上就是排寒反应,因为重病之人,大多体质较弱,正气衰微,邪气大盛,此时用药之后,正气渐充,便有能力与邪气一战,势必水火不容,硝烟弥漫,这样就会在人体出现一系列排病反应,如出一身臭汗、恶心、呕吐、头晕、浑身乏力、拉肚子、便血等等,这正是病邪外出的征兆。
当然,出现诸种不适的症状也有可能是中毒反应。
具体鉴别要点如下:瞑眩反应持续时间较短,停药后症状消失,并且过后病情减轻或者痊愈;中毒反应则是持续时间较长,停药不能缓解,且有逐渐加重之势,过后病情没有减轻。
2四逆汤方解方中附子生用,大辛大热,走而不守,回阳救逆,尤善温肾阳,为回阳祛寒要药,为君药;干姜辛热,守而不走,温中祛寒,为臣药。
二者一守一走,气味雄厚,使温阳之力更为宏大,故前人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
附、姜配伍,重在温补肾阳以补先天。
炙甘草甘缓和,既能缓和姜附燥烈峻猛之性,使其无伤阴之弊,且与干姜配伍,重在温补脾阳以补后天,为佐使。
综观本方,药简力专,大辛大热,使阳复厥回,四逆自温,故名“四逆汤”。
3四逆汤临床应用1、用方要点本方为回阳救逆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脉沉微细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慢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某些急证见大汗出而休克属阳衰阴盛者;本方加味可用于顽固性风湿性关节炎。
3、使用注意本方所治厥逆,非阳衰阴盛者禁用。
若温服本方,服药格拒者,可冷服。
生附子有毒,用量宜慎,并须久煎。
学习王国华老中医运用四逆汤治疗抑郁症心得

学习王国华老中医运用四逆汤治疗抑郁症心得作者:张丽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4期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抑郁症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兴趣渐退、精力下降。
其核心内容应该是动力不足。
关键词:抑郁症;阳虚;四逆汤1诊断标准(CCMD-3)[1]1.1症状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几项。
①兴趣丧失、无愉快感;②精力减退或疲乏感:③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④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⑤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⑥反复出现想死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⑦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⑧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⑨性欲减退。
1.2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1.3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己持续2w。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
2抑郁症主要临床表现的中医病理机制的认识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渐退、精力减退。
目前中医学界普遍从肝郁气滞来认识抑郁症,肝气郁结证主要包括以下几项:①胸胁、乳房、少腹胀痛;②抑郁太息;③咽有梗阻感;④痛经、闭经或月经先后不定期;⑤脉弦。
与抑郁症的主要表现并不相同,仅抑郁善叹息相近,故而不能用肝气郁结解释抑郁症的病机。
其实抑郁症的症状表现主要是动力不足,兴趣不足,而我们人身的阳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故抑郁症主要表现为阳气不充足。
已有部分学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如唐启盛教授提出"抑郁症以肾精亏虚为本"的学说[2]。
包祖晓认为抑郁症与中医肝郁证的"肝气的虚郁"有关,即与肝脏阳气亏虚相关[3]。
王联庆等认为更年期抑郁症从肝肾论治,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以肾虚为本,与肝关系密切。
综合抑郁症表现,可见抑郁症主要表现为阳气不足的一系列症状。
3心神与阳气的关系"神"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转载]服用四逆汤之后症解决(转贴)
![[转载]服用四逆汤之后症解决(转贴)](https://img.taocdn.com/s3/m/2626ec2e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f7.png)
[转载]服用四逆汤之后症解决(转贴)(1)、忽然胸中烦躁不安,看谁都不顺眼,甚至张目喘促不眠,类似实火(尤其是用于病危的患者,但凌晨3点或下午5点必会减轻或消除)。
极个别的患者会出现昏迷几个小时的情况(人事不知或个别头脑清醒,但不能言语),或出鼻血,或舌尖、嘴唇上火起泡(但火泡中间有丝丝凉意),或喉咙又干又痛(甚至夜间被干疼而醒),或眼睛干燥红痛(但早晨醒来时会发现眼屎很多),或耳内疼痛,或面部发红发热。
这些情况都是回阳药物在体内运行,气机开始鼓动,部分阴邪被化开,从上窍发出的具体表现,决不是吃错药后上火的情况。
因为祛寒邪必须用比之更强大的热量才能将寒邪驱逐。
气机鼓动起来以后,邪正相争,破除胸中郁滞之气,所以就会出现胸中烦躁,就会出现上火的症状,甚至会出现较严重的“炎症”。
“炎症”是邪气泛出的表现,此时千万不可以吃消炎药,更不可以吃清热解毒乃至滋阴的中药,否则,阴邪又会被敛回体内,前功尽弃。
当病邪被发出后,症状会自然消除,而且,自然不想喝凉水,不想吃冷饮了。
昏迷属于“心肾交泰”的现象,应提醒患者在起身时应动作缓慢(见《灸法直论》一文之晕针部分)。
出鼻血、上火、喉咙眼睛干痛,属于以往由于情志不遂而淤滞的气血被阳气化开而泛出的表现。
肾开窍于耳,肾邪外出,就会耳内疼痛。
凡脏腑有病邪,所开窍之处,都会出现“不良”反应。
另外,胸中烦躁不安,而且,总是呕却又吐不出来,这就是阴经中的邪气将要化入阳经,正处于“半表半里”的状态,服用一两剂小柴胡汤(或小柴胡颗粒冲剂),症状即可消除。
(2)、忽然干咳或痰多,日夜不停,像患肺结核一样。
如果去医院检查,就是急性肺炎。
这是肺、胃里面的寒邪在回阳药物的作用下,将寒邪通过肺部从气管、咽喉发出的表现。
此时切不可停药,同时千万不要吃消炎药,更不可以吃养阴清肺的中药。
否则,阴邪又会被敛回体内,前功尽弃。
当寒邪被发出后,症状和炎症就会自然消除。
因为此类症状属于“阴盛阳虚”证,所以,必然午后和夜间咳嗽加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用四逆汤的体会总结:四逆汤服用20天,腹部恶寒消失,后期服用一段附子理中汤(制附片50克,红参10,白术25克,干姜25克,炙甘草25克。
)寒症消失。
云居木2010-05-21 21:04转帖声明:个人体质不同,此试药文章仅作参考。
大家谨慎了解药性为好。
此文章为2008年写的,经过传播,现在流通的附子药性也许已经改观增强,大家需要注意这个一点。
个人试用,50克已经感觉非常热量。
不太适应。
三天前开始服用四逆汤,从现在开始每天将服用四逆汤的体会记录下来,以供自己研究,也让同道们参考。
服用四逆汤的理由:1,自己是一个中医,也经常开四逆汤给病人服用,自己却没有服用过,没有深切的体会,想体会一下。
2,自己有如下症状:a,入冬后,感觉很怕冷,不像年轻时候那么抗寒,晚上睡觉前如果不用开水好好泡脚,很长时间手脚都不得暖和;脐部受凉则易腹泻;手脚易生冻疮。
b,有时候有些腰痛,尤其是腰骶部,参加体力劳动或者性生活稍微多些的时候加重;c,小便清,大便溏,或者大便头硬后软;d,眼睛近视,有鼻炎,虽经过治疗鼻炎症状已经不是很明显,但是一旦感冒,总有很长时间鼻子不通畅而且鼻涕较多;有慢性咽炎,抽烟,每日早晨刷牙后总有一段时间咽部有痰,得用很长时间清嗓子;e,有些嗜睡,尤其是春夏两个季节,阳气甚时就昏昏欲睡;多年前有过一次心悸。
f,饭量一般,口味尚可,但是经常有食后腹胀不适的感觉;g,舌淡红苔薄,口不渴,喝则喜热饮,饮凉则脘腹不适。
尺脉沉取无力。
3,分析:太阴虚寒则饮凉即脘腹不适、食后腹胀、小便清,大便溏,或者大便头硬后软,太阴脾主四肢,太阴虚寒故四肢不温,脐腹部不能受凉;手太阴肺开窍于鼻,太阴虚寒故鼻塞不通,鼻流清涕,咽部有痰;足少阴肾经虚寒则怕冷,四逆,易生冻疮,腰痛嗜睡;手少阴心经君火不足则心悸;故综合判断为太阴少阴两经虚寒之证。
四逆汤补先天命门之火,散一身之寒,祛五脏之湿,故服之。
云居木2010-05-21 21:05第一天,制附片50克、干姜25克、炙甘草25克,先煎制附片1小时,取一小勺尝已经不麻口,下干姜、炙甘草再煎30分钟,服用。
单尝附子汤感觉味苦,现在服用四逆汤感觉味道苦中带甜,有姜的味道,不是很难喝。
上午十点服用头煎,下午四点服用二煎,晚上九点服用三煎。
三煎味道已经很淡了。
看来四逆汤煎服两次即可,三煎的意义不大了。
服后当天没有什么感觉。
第二天,制附片60克,干姜30克,炙甘草30克,煎法如第一天,不过只在上午十点,下午六点各服用一次,即一天服用两次。
晚上去岳丈家吃饭,喝了白酒二两。
晚上睡觉时按照往常一样用开水泡脚,但是发现,今晚的脚根本就不感觉冷,温度也比往常高。
是服用四逆汤的效果呢,还是喝了白酒的效果呢?暂时还不能肯定。
今天是服用四逆汤的第三天,制附片70克,干姜30克,炙甘草30克,煎服同前。
由于昨晚在岳丈家吃饭,今天早上就吃了昨晚的剩饭了,我素不喜吃剩饭,故用开水泡了吃,也没有必要品味了,很快就连吃带喝的装进了胃里面。
十点了,打算要服用四逆汤了,但是感觉有些腹胀,准确说是胃脘部胀闷不适,可能是早上的剩饭吃的方法不对头吧。
四逆汤照样服用。
今天煎煮四逆汤有意在附子煎煮不到一小时(大约在水开后40分钟)就尝尝,发现也没有麻口的感觉,就将干姜和炙甘草下了同煎了。
为什么煎煮时间不到,还是不麻口,是不是现在的附子都制得太过头了?我一直有些怀疑,我生尝制附子时就不感觉麻口的,难怪现在的制附子可以用到这么大量,伤寒论上最大量也就“大者三枚”而已,现在我的70克,无论如何也超过这个量了。
云居木2010-05-21 21:05第四天,制附片80克,干姜30克,炙甘草30克,故意缩短制附片的煎煮时间,到45分钟时口尝已经没有麻嘴的感觉,再下干姜、炙甘草煎煮15分钟,此为头煎。
二煎同昨天。
服用方法同前。
感觉口味较昨日稍微苦一些,大概是附子与姜草的比例越来越大了吧。
不知道同行们所进的附子到底是什么样,我进的制附片黑黑的,生嚼在嘴里面都没有多少麻嘴的感觉,只有苦味夹一点涩味。
不知道是不是用胆巴制的太过了。
难怪以前开方附子用上4-50克都没有反应,我现在用到80克也还是毫无反应的。
网上搜到这段关于附子的发言,看来恐怕是真的了“四川江油中坝的附子是道地附子。
但即使道地附子也与以前的附子在功效上差了很多。
为此,卢火神曾多次给我们讲到这个问题:1.在种植上为了追求品相和产量,大量使用化肥。
2.在炮制上,与以前的炮制方法完全不一样。
以前采用九蒸九晒,外加童便浸泡,河水冲洗。
而现在为了更快地发家致富,怎么可能用这么多工序、这么多时间来炮制,往往都是在胆水里煮两小时,再烘干即可。
在胆水里煮了两小时的附子,其功效可想而知,拿回家还要先煎两小时,哪里还有附子的气气,剩下的都是胆水的苦咸涩味。
这也是现在很少有附子中毒现象发生的原因。
所以卢火神现在附子用得不多,更多的是用替代品。
我准备在明年夏至附子收成时,在卢火神的指导下,到中坝去收一些好的生附子,然后用传统的炮制方法做一些道地的制附子。
其实不仅仅是附子,其他的中药材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也是目前中医衰败的原因之一。
“中药可能要毁掉中医!”也许不是一句夸大其词的话。
”云居木2010-05-21 21:05第五天,制附片90克,干姜30克,炙甘草30克。
到我发这篇帖子的时候,制附片已经煎煮了30分钟,刚才尝了一尝,隐隐约约口里感到有那么一丁点麻的感觉了。
呵呵,看来我进的这个附子说是假的也不对。
刚刚把干姜和炙甘草下了,等15分钟就可以喝了。
刚才顺便给供应我中药饮片的经销商(时间长了,都是朋友了)打了一个电话,告诉他,我尝附子的过程和感受,并指出他给我的附片是质量不好的统货,并要求他给我弄几公斤优质附片来尝尝。
他承认我现在用的是统货,并答应给我联系几公斤优质附子。
呵呵,我倒要尝尝,优质附子又是什么味道,给统货之间有多大的区别。
药还在煎煮,先发了这篇帖子,明天再将今天的喝完两煎的感受发上来。
――――――――――――――――――本来打算明天再发帖的,可是,服用今天的四逆汤后有了一些感觉了,不过不是很强,怕到明天忘记了,所有赶紧记录下来:11点钟,也就是喝下今天的四逆汤大约1小时后,先是连续打了5、6个喷嚏,接下来,又打了几个哈欠,呵呵,我想,许是寒邪被赶出来一点,通过喷嚏出去了吧,至于哈欠,应该是虚阳被收敛回去了一些,发越在外的阳气相对不足了,更露出了少阴证的真相“但欲寐”吧。
而且,细细一品味,舌头似乎也有一些麻或者涩的感觉?不明显,但是好像有一点,呵呵,看明天的了。
云居木2010-05-21 21:05第六天,制附片100克,干姜30克,炙甘草30克。
制附片先煎半小时,口尝已经不麻,乃下姜草,复一刻钟,头煎成,约150毫升,温服。
至夜间7点,服二煎,十点半卧寝。
未寐之时,细细体会,发现近两天好像鼻子通气的感觉似乎确实较前畅快了些,而且以前脐部一直很凉甚至是冰凉,现在摸起来好像也确实比以前暖和了不少。
细细摸摸自己的脉象,也发现两侧尺脉确乎较前有力了一些,呵呵,除此而外,尚无重大发现。
是我的寒气太重,阳气太虚还是这个制附片的质量欠佳呢?继续服用,以观后效。
云居木2010-05-21 21:06糊涂王子指出当用黄或白附片,可能是正确的。
不过我的诊所里面暂时还没有这两种附片,只有这种黑附片,我看炮制可能太过了,没有力量。
更为无奈的是,我药房的制附片今天不够用了,前两天就打电话联系的,说送过来还没有来。
我药抽屉里面只有60克了,无奈,今天就只好用60克了,不能骗大家。
第七天就:制附片60 克,炙甘草30 ,干姜30克。
煎煮同前。
服用之后,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
云居木2010-05-21 21:06第八天:本来应该是昨天的,可是昨天没有附片了,断货了,呵呵,只好等一天吧。
所以这个第八天就变成今天了。
制附片110克,干姜40克,炙甘草40克。
煎煮方法:三药一同煎煮,没有将附子先煎,共煎煮1小时,十点服用头煎。
唯一感觉到的是今天的药液比较可口,因为今天早上送来的制附片是跟以前一样,但是炙甘草倒是炙得比较好,比以前的炙甘草下的蜜多很多,看得出应该甜一些的。
果然汤液味道好很多。
云居木2010-05-21 21:07第九天:制附片120克,干姜40,炙甘草40克。
煎煮方法:三药同时加水煎煮半小时后,尝尝已经不麻嘴。
此为头煎,二煎加水煎煮30分钟。
服用方法:温服,上午十点,下午6或7点。
体会:不麻口,口感上尚可,服后可以坚持不漱口。
自从50克附子服用开始,至今已有9天了,综合体验就是,现在的附子制的太过,早已没有书上记载的那样毒性,不过同时附子的阳热之性也大受约束,服用至今未尝体验到中毒的感觉,此其一;其二,细细想来也不是全然无功,1,视力疲劳较以前略有好转;2,鼻子比以前通畅,鼻涕比以前少;脐部已经没有恶寒的感觉了;手上的几个冻疮已经接近痊愈(只是这几天气温有所回升,不知道到底是何种原因导致冻疮痊愈,只有等过几天气温下降了,不再生冻疮,才能说明问题。
)云居木2010-05-21 21:07第十天,制附片130克,干姜40克,炙甘草40克。
煎服方法:同煎30分钟,上午十点,下午6点服用。
体会:跟前一天没有太多的差别。
云居木2010-05-21 21:07第十一天:制附片140克,干姜40克,炙甘草40克。
煎服方法同前一天。
由于一领导孩子结婚,我们去某饭店吃他们的喜酒。
其实就吃了一点红酒和饮料,菜是不少,不过乱七八糟的也没有什么很可口的,最糟糕的是竟然没有米饭,到大家都下席的时候才发现肚子还是饿的呢。
出来一看那饭店的牌匾:某某食府。
感情是叫食府,不是叫饭店,难怪没有米饭吃。
早知道没有米饭,那些菜就该多吃点,不要光顾了形象了,活该饿肚子。
呵呵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也就是喝了一点红酒,饿了一顿饭。
早上起来上厕所,竟然大便溏的更厉害了。
哎,想不到,吃了这么久的四逆汤,还这么不顶事。
但是不能放弃,还没有体验到中毒的感觉呢,明天吃150克,我就不信现在的附子一点力都没有!云居木2010-05-21 21:08好,明天按照这个方法来试试看,用600毫升,煮取240毫升,分早晚两次温服。
同时看看煎煮需要多长时间。
至于吃这么长时间,即没有中毒的反应,也没有症状完全或者说很明显的改善,我也有些怀疑了,不过,根据王正龙的理论,应该是寒邪太重,药不胜病的原因。
我打算按照王正龙推荐的方法吃一段时间看看,坚持下去,即是体验附子的使用方法、四逆汤的功用,同时,我也想验证一下王正龙的元气理论是否真的是那么回事。
云居木2010-05-21 21:08第十二天,制附片150克,干姜60克,炙甘草60克。
加水600毫升,小火慢慢煎煮,等煎到55分钟时倒出来一看,呵呵,不到200毫升了。
按照张仲景的方法,才不到一小时,药液就只三分之一了,我想,肯定不是张仲景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