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
四逆汤组成药材鉴定

四逆汤组成药材鉴定
四逆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主要由附子、干姜、大枣和甘草四味组成。
鉴定四逆汤的药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观察外观特征:鉴别药材的外观特征,如附子应有明显的烘褐色,外表均匀光滑;干姜呈略棕黄色,形状完整;大枣呈红褐色,果皮完整;甘草呈黄棕色,形状规整。
2. 嗅觉鉴定:闻药材的气味,附子有独特药香,强烈辛辣味;干姜有浓郁的姜香味;大枣有甜香味;甘草有独特甜味。
3. 品尝鉴定:尝药材的味道,附子会产生强烈的麻木感和辛辣味;干姜有辛烈的味道,并且会有微甜感;大枣味甜;甘草味甜。
4. 性状鉴定:观察药材的性状特征,如附子应密实坚硬,中心部分略凹陷;干姜根茎直立,块根质硬而韧性好;大枣果实部分背面有小点突起纹理;甘草根茎形状圆柱状或细长圆柱状。
此外,还可以通过显微鉴定、化学鉴定和质量评价等方法进行进一步的药材鉴定。
如果需要准确确定四逆汤的真实成分,建议在专业机构或药店求助专业人员。
四逆汤标准配方

四逆汤标准配方一、概述四逆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适用于寒邪侵袭引起的寒证,如寒疟、寒伤等。
其配方中主要包括四味药物,分别是附子、干姜、大枣和甘草。
下面将详细介绍四逆汤的标准配方以及各味药物的功效和使用方法。
二、配方四逆汤的标准配方如下:•附子 6克•干姜 10克•大枣 10克•甘草 6克三、各味药物的功效1. 附子•性味:辛、热、有毒。
•归经:归心、脾、肾经。
•功效:温经散寒,回阳救脱,安胎固脱。
•用法用量:可入煎剂、丸剂、散剂等,一般用量为3-9克。
研末可膏敷。
2. 干姜•性味:辛、热。
•归经:归肺、脾、心经。
•功效: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散痰止咳。
•用法用量:可入煎剂、丸剂、散剂等,一般用量为3-10克。
生用更温而辛烈,生用更辛而不温。
3. 大枣•性味:甘、温。
•归经:归脾、心、脏经。
•功效:益气补中,养血安神。
•用法用量:可入煎剂、丸剂、散剂等,一般用量为3-15克。
炙用更温而补,生用更补而温。
4. 甘草•性味:甘、平。
•归经:归脾、肺、心、胃经。
•功效:和中调味,解毒利咽。
•用法用量:可入煎剂、丸剂、散剂等,一般用量为1-3克。
炙用更平和而补,生用更补而凉。
四、使用方法1.取附子、干姜、大枣和甘草各按照标准配方的用量,洗净备用。
2.在煎药专用锅中放入足够的清水,将附子、干姜、大枣放入锅中,用中火煎煮30分钟。
3.将甘草煮沸后加入锅中,再煮15分钟。
4.煎煮完成后,将药渣滤出,取汤液冷却至适合温度。
5.根据需要,可以口服或外用四逆汤。
五、注意事项1.四逆汤具有辛热的性质,对于阳虚内寒、气血亏虚等人不宜使用。
2.使用四逆汤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使用,避免过量或滥用。
3.孕妇、哺乳期妇女、幼儿和老人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在使用四逆汤时如出现过敏、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5.使用四逆汤期间应注意保持温暖,避免受凉。
总结四逆汤是一种具有温阳散寒作用的中药方剂,其标准配方包括附子、干姜、大枣和甘草。
四逆汤组成

四逆汤组成四逆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由人参、甘草、生姜、大枣四味中药组成。
它是民间常用的一味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下面将详细介绍四逆汤的药物成分、功效与作用、疗效与应用以及注意事项,以便读者了解其相关信息。
一、药物成分:四逆汤的主要药物成分包括人参、甘草、生姜和大枣。
人参为四逆汤的主药,具有补气、养阴、安神等作用;甘草为辅助药,具有和中、补脾胃的作用;生姜为佐药,具有温经散寒、散寒止呕的作用;大枣为使药,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等作用。
这四味中药相互配伍,起到补气益体、调理脾胃、温经散寒的功效。
二、功效与作用:四逆汤的主要功效与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 补气养阴:人参具有益气养阴的作用,能够调理体内气血失衡、气阴两亏的情况,达到补益身体的功效。
2. 温经散寒:生姜能够温经散寒,有助于驱散体内的寒邪,排除寒湿困阻,改善寒凝现象。
3. 补中益气:大枣能够补中益气,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增加脾胃的消化功能,达到健脾养胃的效果。
4. 安神止血:人参和大枣具有安神、养血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失眠、心悸等神经衰弱症状,同时也有一定的止血作用。
三、疗效与应用:四逆汤主要用于寒证引起的病症,如寒痹、阳痿、寒泄等。
具体的应用病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寒痹症:四逆汤可以改善寒湿困阻引起的关节疼痛、僵硬的症状,具有一定的舒筋活血作用。
2. 阳痿症:四逆汤能够改善阳气不足、肾阳虚弱引起的阳痿、不举等男性性功能障碍症状。
3. 寒泄症:四逆汤能够增加脾胃的消化功能,改善寒湿困阻引起的腹泻、泄泻等症状。
4. 妇科病症:四逆汤可以改善妇女因寒凝血瘀引起的痛经、月经不调等问题。
四、注意事项:使用四逆汤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禁忌病人:四逆汤具有温热的性质,不适合于热症、实热、发热病人使用,以免加重病情。
2. 用量控制:四逆汤的用量需要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剂量过大或过小导致药物失效或药物毒副作用。
四逆汤

四逆汤《伤寒论》[组成]甘草二两(6g),炙干姜一两半(6g) 附子一枚(15g),生用,去皮,破八片[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
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方解]本方证乃因心肾阳衰,阴寒内盛所致。
阳气不能温煦周身四末,故四肢厥逆、恶寒蜷卧;不能鼓动血行,故脉微细。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今心阳衰微,神失所养,则神衰欲寐;肾阳衰微,不能暖脾,升降失调,则腹痛吐利。
此阳衰寒盛之证,非纯阳大辛大热之品,不足以破阴寒,回阳气,救厥逆。
故方中以大辛大热之生附子为君,入心、脾、肾经,温壮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
生用则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
臣以辛热之干姜,入心、脾、肺经,温中散寒,助阳通脉。
附子与干姜同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温里回阳之力大增,是回阳救逆的常用组合。
炙甘草之用有三:一则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治虚寒之本;二则甘缓姜、附峻烈之性,使其破阴回阳而无暴散之虞;三则调和药性,并使药力作用持久,是为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综观本方,药简力专,大辛大热,使阳复厥回,故名“四逆汤”。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是回阳救逆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脉微细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某些急证大汗而见休克属阳衰阴盛者。
3.使用注意若服药后出现呕吐拒药者,可将药液置凉后服用。
本方纯用辛热之品,中病手足温和即止,不可久服。
真热假寒者忌用。
【附方】1.通脉四逆汤(《伤寒论》)甘草二两(6g),炙附子大者一枚(20g),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9~12g)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经方:当归四逆汤(手脚寒冷,冻疮)

经⽅:当归四逆汤(⼿脚寒冷,冻疮)当归四逆汤【原⽂】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 芍药三两 细⾟三两 ⽢草⼆两(炙) 通草⼆两 ⼤枣⼆⼗五枚,擘(⼀法⼗⼆枚)右七味,以⽔⼋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三服。
【作者】张仲景【出⾃】《伤寒论》【伤寒】1、⼿⾜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若其⼈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姜汤。
【组成】⽢草细⾟桂枝⼤枣当归通草芍药【加减】1、如果有下痢,去通草;2、如果有便秘,通草多加⼀些,当归多⼀些。
服药后⼤便多⼀两次。
【应⽤】1、加护病房的危重病⼈,⼿脚冰冷,脉微细,需要⼤剂⽤当归四逆汤;2、当归四逆汤是去⾎虚造成的⾥寒;3、当归四逆汤专门治疗冻疮,是绝对、唯⼀处⽅;4、糖尿病病⼈最后要截肢,也⽤当归四逆汤。
只要是截肢,就想到当归四逆汤;5、⼥⼈⽩带,⼿脚是冷的;6、睾丸有疝⽓的时候(因为细⾟)(可⽤升⿇,什提阳⽓),⽤当归四逆汤;7、183 案例,左边⾝热。
左主⾎,右主⽓。
左寒,为⾎寒,⽤当归四逆汤⼊⾎分;若为右寒,⼊⽓分,⽤黄芪及建中汤类;双侧都寒,可⽤四逆汤;8、⽤当归四逆汤做加减,临床上的时候看我们⾎癌的病⼈,红斑性狼疮的病⼈,尿毒的病⼈,都可以⽤这个处⽅来解决;9、妇⼈⽉经不来,有寒结,⽤当归四逆汤加减。
【⽐较集锦】1、单纯⼼⼒不⾜造成之⼿脚冰冷⽤四逆汤,⾎虚⾎寒之四逆⽤当归四逆汤。
⽐较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2、桂枝汤加当归,通草,细⾟,名当归四逆汤,更加吴茱萸,⽣姜,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姜汤。
【应⽤集锦】1、(1)左侧脐旁天枢⽳处挛急疼痛者,⼜似当归芍药散、当归建中汤之证。
(2)右侧⼩腹腰间聚结、⼿⾜冷、脉细⽆⼒者,当归四逆汤之证。
(3)腹⽪拘挛,似桂枝加芍药汤、⼩建中汤之腹证。
2、肠⼦下坠、疝⽓:当归四逆汤+升⿇升提阳⽓。
3、(1)雷诺⽒症:当归四逆汤加重剂量,趾头指甲青紫⾊如冰箱拿出来的。
西医当成免疫失调。
(2)雷诺⽒症:真武汤加加⽔蛭、蜈蚣、全蝎。
方剂学:温里剂四逆汤课件

2023
PART 03
四逆汤的制备与使用方法
REPORTING
制备方法
药材准备
准备好炙甘草、生附子 、干姜和生附子等药材 ,确保药材的质量和新
鲜度。
煎煮过程
将药材放入砂锅中,加 入适量的水,浸泡30分 钟,然后煎煮1小时。
过滤与沉淀
将煎煮好的药液过滤, 去除药渣,再将药液沉 淀一段时间,取上清液
REPORTING
药物组成分析
总结词
温里剂四逆汤由多种中药组成,包括附子、干姜、炙甘草等 。
详细描述
温里剂四逆汤由附子、干姜、炙甘草三味中药组成,其中附 子具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干姜可温中散寒、回阳 通脉,炙甘草则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的作用。
药理作用机制
总结词
温里剂四逆汤通过多种药理机制发挥温里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
药效学研究
通过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等方法,对四逆汤的药效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发现其对心血管系统有正性肌力、负性频率、负性阻力的作用,并能改 善微循环、抗心律失常等。
临床应用研究
适应症与应用
四逆汤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阳 虚证及阳气暴脱的危重证候,如 心衰、休克、虚脱等,也可用于 治疗慢性胃肠炎、慢性支气管炎
温里剂四逆汤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寒证和阳气虚脱 的急危重症。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温里剂四逆汤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寒证,如畏寒肢 冷、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症状。对于阳气虚脱的急危重 症,如心衰、休克、虚脱等也有显著疗效。然而,由于附 子含有乌头类生物碱,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孕妇禁用, 且需严格控制剂量和煎煮时间,以确保安全有效。此外, 对于热证、阴虚火旺者应慎用此药。
等疾病。
临床案例分析
神奇四逆汤与破格四逆汤

神奇四逆汤与破格四逆汤四逆汤,源自《伤寒论》,是一张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的方子。
【方药】甘草(炙)(6克)干姜(6~9克)附子生用(5~10克)【煎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现代用法:久煎,分两次温服)。
[功效]温里散寒,回阳救逆。
【伤寒论】原文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92)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225)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汤(277)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2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52)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53)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371)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376)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388)【解说】本方主治三阴寒证,为回阳救逆之代表方剂。
凡疾病发展到三阴阶段,心脾肾阳虚,阴寒内盛的严重阶段,如太阴病之腹痛下利、完谷不化;少阴病之恶寒厥逆、脉微、但欲寐;厥阴病之表热里寒、手足厥冷等,均可使用本方。
此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寒淫于,治以辛热,佐以苦甘,以咸泻之’’之意。
附子大辛大热,纯阳有毒,为补益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剂,通行十二经,先用尤能迅达?内外逐寒。
干姜温中焦之阳而除里寒,助附子升发阳气。
甘草既能解毒,又能缓姜、附辛烈之性,合而回阳救逆,又不致有暴散之虞。
附子含有乌头碱,为安全起见,煎制药物时,须文火久煎'以减低其毒性。
【临床运用及病案选摘】一、阴盛阳亡俞长荣医案:苏某妻,三十余岁。
月经期中不慎冲水,夜间忽发寒战,继即沉沉而睡,人事不省,咏微细欲绝,手足厥逆。
中医经方四逆汤

中医经方四逆汤四逆汤[组成用法] 制附子20,100g(生者5,10g)、干姜15,50g、炙甘草20,40g。
先煎附子,再入余药,顿服或分两次温服。
以肢温厥回为度。
慢性病也可煎三次,分3,5次温服。
[方证] 1( 四肢厥逆,身体疼痛,精神委靡,二便清利,脉微欲绝属里虚寒甚者。
2(汗、吐、下不当伤津损阳而造成的肢冷、疼痛、畏寒、喜睡、面色少华、舌淡暗、苔白腻、黑润或白滑而脉象呈沉、细、微、软等无神,或寸部空浮无力等症者。
[现代应用] 1(本方最常用于循环障碍性疾病,如急性心功能衰竭、心动过缓造成的脑动脉供血不足和多种原因造成的休克。
2(以消化道功能衰竭,下利清谷为特征的疾病,如急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小儿秋季腹泻等;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等也可见本方证。
3(其他方面如功能性子宫出血、鼻衄、复发性口疮、慢性咽炎、胃下垂、慢性前列腺炎、缩阴症等。
[经验参考] 全身冷、恶寒甚、“四逆”、脉微是本方应用的重要指征。
曲直濑玄朔曾于1595年治疗一肠伤寒的患者。
初患感冒、发热,经半井通仙父子治疗而无效。
转请竹田定加法印治疗,当时皮肤已出现斑疹,热势渐盛。
他医协商后处方,服后至傍晚,则恶寒,全身冰冷,脉微欲绝,鼻中气息变冷,诸侍医束手无策。
先生奉诏为之诊治。
并认为此属《伤寒论》中的四逆汤证。
但“寒毒”并不太甚,而“药毒”却很严重,处方以茯苓四逆汤为宜。
病人服药一剂,脉搏微动;二剂,脉伏全出,四肢转温。
第二天,病势便退。
后用平药调理十余日而痊愈(《医学天正记》)。
郑重光治程妇,难产,产后即晕厥,醒后喉哑,全无声音,而人事清楚,脉细如丝,手足厥冷。
盖难产玉门久开,寒气袭人,经云:”寒小少阴,令人卒然而哑。
”且脉细厥冷,町征也。
用四逆汤驱其寒,以防变证。
用附子三钱,干姜三钱,甘草一钱,当归三钱,连进三剂,次日音出,瘀血方下。
盖少阴经络尽于喉,寒极于下,肾气不能时上,致卒然失音。
若非重剂,入里之寒,何能骤解?(《素圃医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逆汤6 《伤寒论》方之四逆汤click to expand contents实验研究本方对失血性休克、内毒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等,皆有显著对抗作用;同时还有显著的强心作用,并能增加冠脉血流量;此外,还能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的功能,又具有中枢性镇痛、镇静作用[1]。
四逆汤确有强心、改善循环、改善血液流变学、抗凝、抗血栓、抗心律失常作用,为临床抗休克、心衰、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前景;同时四逆汤还具有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且与剂量成正比,这对治疗心肌梗死尤为必要[2]。
应该注意该方剂的煎煮时间要长一点,以减少乌头碱对心脏和胃肠道的毒性,防止诱发心律失常[2]。
但是对休克、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这样的危重症单以此方治疗难以达到迅速的治疗效果(因煎药需时间),还应配合现代医学的液体方法,抗休克、抗心衰及溶栓疗法等[2]。
6.1 组成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体壮者三两),生附子一枚(体壮者大附子一枚)[1]。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15g、干姜9g、甘草(炙)6g[3]炙甘草6g、干姜9g、生附子(先煎)15g[4]6.2 功效主治《伤寒论》方之四逆汤功能回阳救逆[1]。
主治少阴病,阳气虚衰,阴寒内盛而致的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疲欲寐,下利清谷,腹中冷痛,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微;及误汗或大汗而致的亡阳证[1]。
近代将本方制成注射剂,用于心肌梗死,心原性休克[1]。
《伤寒论》方之四逆汤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之功效。
主治伤寒太阳病误汗伤阳,及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病、霍乱病等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欲绝者,以及瘟疫、疟疾、厥证、脱证、痛证见有上述症状,属阴证者。
现常用于心肌梗塞、心衰、急慢性胃肠炎吐泻过多,各种高热大汗所致之虚脱,各种因素所致的休克等属于阳衰阴盛者。
6.3 用法用量水煎,分二次服[1]。
以水3升,煮取1升2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1枚,干姜3两。
6.4 方解方中生附子温散寒邪,回阳救逆为君;干姜温中祛寒,助附回阳为臣;炙甘草补脾益气,以助温阳,且可缓解生附子辛热燥烈及毒性,为佐使药[1]。
本方所治证候系寒邪深入少阴所致的阳虚寒厥证[3]。
寒邪深入少阴,致使肾中阳气衰微,形成肾寒不能温脾,而为脾肾阳虚,或由肾阳虚,而导致心阳不足,形成心肾两虚,阴寒独盛,故逆吐利诸症乃作,此阳衰阴盛,非纯阳之品不能破阴寒而复阳气[3]。
故方用附子,大辛大热,人心脾肾经,温肾壮阳,祛寒救逆,为君药[3]。
干姜亦辛热之品,归肺脾与心经,可温中散寒、助阳通脉,是以为臣[3]。
干姜与附子,两者相须为用,助阳散寒之力尤大,故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3]。
配伍炙甘草为佐使,性温俱补,补脾胃而调诸药,且可缓姜附燥烈辛散之性,使其破阴复阳,而无耗散之虞[3]。
药味虽少,配伍精当,功专效宏,能救人于顷刻之间,速达回阳之效,使阳复厥回,故名“四逆汤”[3]。
6.5 运用1.本方是回阳救逆的基础方剂[4]。
凡临床上出现以四肢厥逆、神疲欲寐、舌苔白滑、脉微细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4]。
2.加减法:若寒气盛者,重用附子、干姜;体虚脉微欲绝者,加人参、黄芪;下肢浮肿者,加茯苓、泽泻;顽固性风湿性关节炎,加桂枝、白术以宣痹止痛[4]。
3.使用注意:1)对真寒假热者,为防热药格拒,汤药可冷服以行反佐之法[4]。
2)真热假寒证禁用本方[4]。
3)血虚寒滞之厥逆非本方所宜,热厥禁用。
4.少阴病《南雅堂医案》:少阴为病,内寒外热,腹痛下利清谷,四肢厥冷,恶寒不渴,拟用四逆汤主治。
附子1枚(生用)、干姜1钱5分、炙甘草3钱。
《伤寒论汇要分析》:苏某妻,30余岁。
月经期间不慎冲水,夜间或发寒战,继即沉沉而睡,人事不省,脉微细欲绝,手足厥逆。
当即刺人中、十宣出血,一度苏醒,但不久仍呼呼入睡。
此乃阴寒太盛,阳气大衰,气血凝滞之故,拟大剂四逆汤:炮附子25g,北干姜12g,炙甘草12g,水煎,分4次温服,每半小时灌服1次,此为重药缓服办法,如1剂顿服,恐有“脉暴击”之变。
服全剂未完,四肢转温,脉回,清醒如初。
5.虚寒下利《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续编):强陆氏,年甘余岁,因夏秋伏阴在内,复纳凉食冷,致寒热伤脾而致腹痛下痢,经旬不愈,有时痛欲汗出,恶寒拘急,四肢厥冷,脉微弦而迟,此寒伤三阴,宜遵仲师温脏散寒法,以四逆汤加味。
淡附子1钱、炮姜6分、清炒甘草6分、桂枝6分,1服即效,2服痊愈。
对症发药,虽仅数味,功效立见,用药如用兵,贵精不贵多,信然。
《浙江中医》(1964;8:14):徐某某,男,7个月。
1963年8月7日初诊。
因母乳不足,每日喂米糊3次,两月前喂米糊过饱,腹胀吐泻,发高烧。
西医治疗后,热退,腹泻昼夜达10多次,继续服用西药6天无效,改中医治疗8天,腹泻减至每日4-5次,因小儿服药不便而停药。
两天前因受凉腹泻加重,每日7-8次,粪稀薄如蛋花汤,精神萎靡,夜间啼哭不宁,来门诊治疗。
当时舌苔白而少津,四肢逆冷。
断为脾肾虚寒,邪热留连胃肠。
予以本方煎剂(先将制附子1.5g、干姜、甘草各9g,加水350ml,微火煎至150ml,再加入黄连9g,仍用微火煎至80ml,过滤后,加入糖适量,煮沸后备用),每次8ml,4小时1次。
次日复诊:精神好转,大便次数减至4-5次,四肢已温,续服3天而愈。
最近患儿感冒来所治疗,据家长告知:前次腹泻愈后,迄今未患过泄泻。
③心肌梗塞《伤寒论汤证论治》:赵某某,男,58岁,农民。
胸闷气短年余,服冠心苏合丸可缓解。
突然心痛难忍,心神不安,冷汗出,四肢冰冷,神昏欲睡,面色赤,唇紫甲青,四肢逆冷,冷汗不止,下利,臭味不浓,舌质淡,脉微欲绝。
西医诊为急性心肌梗塞伴休克,中医诊为少阴病,当即针人中、内关,神渐有爽。
急以回阳救逆:制附子18g,干姜10g,炙甘草25g,肉桂3g,急煎,冷服。
良久,四肢渐温,冷汗消,面色已复常态,口语已利,脉复渐有神。
《天津医药通讯》(1972;11:1):在治疗的105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有23例并发休克,经治无一例死亡。
其中亡阳型用四逆汤治疗。
认为本方有升压、强心作用,如与生脉散等合用,可解决较长时间用升压药以后停药血压下降的问题。
6.休克《中医资料选编》(四川省军区后勤部):李某某,女,69岁。
因患肺心病、肺炎、中毒性休克、脱水而住院。
神志清,颜面苍白,肺部有湿性罗音,心率92次/分,血压80/50毫米汞柱。
经静脉注射四逆注射液2ml,2分钟后上升至90/60毫米汞柱。
20分钟后血压上升至100/60毫米汞柱。
6小时后血压仍维持在90/50毫米汞柱,并持续2-3小时。
在升压同时心跳强有力。
《上海中医药杂志》(1960;1:14):抢救麻疹严重病例136例,均属重、逆、险、凶、危、弱之证,西医属于感染性休克,用本方治疗后,仅死亡7例,大大提高了治愈率。
7.胃下垂《云南医学杂志》(1964;3:44):用本方加减,治疗胃下垂7例,服药日数从14-43日不等,患者腹痛、腹胀、暖气等主要症状均显著减轻或消失,腹部压痛及调线所见之胃张力和胃大弯位置亦有部分改善。
加减法:腹痛,加肉桂、樟木子、吴茱萸;腹胀,加枳实、木香、厚朴;嗳气,加山楂、麦芽;恶心,加砂仁,法半夏。
8.高血压《广西中医药》(1980;1:30):刘某,女,55岁,高血压病十余年,服滋潜清降药反剧。
精神萎靡,步态蹒跚,面赤颧红,彻夜难寐,口干不渴,身着棉衣,四肢逆冷,大汗淋漓,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欲绝。
血压20.0/14.7kPa。
证属阴盛格阳。
拟四逆汤加味:熟附子9g,干姜6g,炙甘草6g,党参12g,龙骨12g。
一剂后手足转温,仍心烦难寐。
上方加黄连3g,服3剂,诸症悉除,渐能入睡,血压18.7/12.0kPa。
9.便秘《上海中医药杂志》(1964;6:41):郝某,男,35岁。
患便闭10月多,初因头目眩晕,曾多次服用黄连、川军等泻火药,眩晕未愈,渐至食少便难,形衰体羸,每隔十数日大便每次,燥矢停滞,便时十分困难,便后气促神疲,辗转疼痛,半日始安。
又经多种通便治疗,愈通愈涩。
用四逆汤3剂,感觉大便稍松,服至10剂,食多神健,眩晕亦愈。
后以金匮肾气丸善后。
6.6 现代适应证[5]适应证:本方常用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慢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某些急证大汗而见休克,属亡阳虚脱者。
6.6.1 急慢性胃肠炎急性胃肠炎大多由于饮食不洁造成急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或大肠杆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所致;某些药物或乙醇等也可以诱发破坏胃肠黏膜,应激因素也可因胃肠黏膜微循环障碍造成黏膜损伤,这些因素均可使胃肠黏膜充血、坏死,胃肠黏膜屏障破坏,从而诱发胃肠蠕动功能障碍,胃肠黏膜分泌功能异常,胃肠道食物分解消化异常,肠道渗透压异常,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吐泻使体液大量丢失从而无汗,头身重痛;细菌或毒素代谢产物作为致热原可引起发热等症状。
慢性胃肠炎多由急性胃肠炎治疗不及时转变而来。
6.6.2 大量吐泻大量吐泻即可出现脱水,Ⅲ度脱水即可出现休克病症。
此种休克乃因有效循环量不足所致,且多为低渗性脱水;某些急症大汗而出现的休克,同样是因体液丢失过多导致Ⅲ度脱水,有效循环量不足,多为高渗出脱水,此种脱水在丢失水液的同时也有大量Na+等电解质丢失。
两种Ⅲ度脱水均可出现休克症状,除体液丢失之外同时出现体内体液分配异常,使有效循环量更加不足,产生微循环障碍,免疫炎症反应失控,神经、体液因子调节紊乱,使组织器官血流灌注不足,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及器官功能损害,严重时可并发DIC,心、肺、脑等多器官功能衰竭。
临床主要表现为萎靡或烦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脉压差缩小、尿少或无尿等休克症状。
6.6.3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由于心泵功能减退使静脉系统瘀血、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所致的一组综合征。
临床病因较为复杂,第一是心脏本身因素所致,如先天性心脏病失代偿期、心肌病、心肌炎、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
第二是心脏流出道狭窄,周围循环阻力增加所致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各种休克,特别是感染性休克使心脏后负荷加重。
第三是心脏前负荷增加所致,如重症肺炎、严重哮喘,首先产生肺动脉高压使右心衰竭,然后肺循环瘀血,左心房血液增加,左心室舒张期血液增加使心脏前负荷增加,加之缺氧、酸中毒等多种因素而发生全心衰竭。
第四是严重贫血、严重缺氧使心肌缺氧或大量快速输液使心脏前负荷大量增加所致。
心衰所产生的影响发生在3个方面:第一是心脏本身收缩无力临床出现心音低钝、心率增快;第二是静脉回流受阻,出现体循环及肺循环瘀血症状,如水肿、肝脏肿大、颈静脉怒张、呼吸困难、肺部出现水泡音等急性肺水肿表现;第三是心搏无力而使动脉灌注不足,出现少尿、四肢不温、血压下降等症状。
6.6.4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即心肌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其最常见的诱因是交感神经活动增加;机体应激反应性增强使血压增高;饱餐进食脂肪后血脂增高,血黏度增高;重体力活动或剧烈运动、情绪过度激动使血压急剧升高;休克、脱水、出血或严重心律失常,心排血量骤降;在此基础上使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溃,继而出血和管腔内血栓形成使管腔闭塞,闭塞的冠状动脉可在多个分支上,也可在冠状动脉上,闭塞1~2小时后心肌即呈凝固性坏死,心肌间质充血、水肿,以后肌纤维发生溶解,肉芽组织形成,闭塞的位置不同从而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