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1黛玉之死(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六册
《黛玉葬花》教案高品质版

《黛玉葬花》教案高品质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具体内容为《黛玉葬花》一课。
该章节详细描绘了林黛玉为花落泪,葬花寄情的故事,通过对文本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体会作者曹雪芹的细腻笔触和深刻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黛玉葬花》的故事情节,感受林黛玉的情感变化,分析其性格特点。
2. 掌握文本中的重点词汇、成语、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黛玉葬花》中的林黛玉形象,理解其情感变化。
难点:文本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如拟人、对偶、排比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括文本内容、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料。
2. 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红楼梦》电视剧中的黛玉葬花片段,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2. 阅读文本:学生自主阅读《黛玉葬花》,了解故事情节,体会林黛玉的情感变化。
3. 讲解:教师对文本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林黛玉的形象特点,讲解重点词汇、成语、修辞手法。
4. 实践情景引入:学生分组讨论,设想自己就是林黛玉,如何表达对花落的感慨。
5. 例题讲解:分析文本中的一段描写,讲解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六、板书设计1. 《黛玉葬花》2. 主要内容:林黛玉形象、情感变化、修辞手法3. 重点词汇、成语、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黛玉葬花》的读后感。
2. 答案要求: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运用所学修辞手法,体现林黛玉的形象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红楼梦》其他章节,了解其他人物形象,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古典文学社团,深入体验古典文化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林黛玉形象的分析。
2. 情感变化的理解。
3. 文本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林黛玉进贾府(第二课时)教案

林黛玉进贾府(第二课时)教案
1.教学背景
本节课程是针对《红楼梦》第一回的学习,主要内容为林黛玉进入贾府后与贾母、贾宝玉等人的第一次会面。
本节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林黛玉这一角色的性格特点,同时了解繁华富贵的大观园。
2.教学目标
1.了解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理解大观园的繁华富贵;
3.协助学生掌握简体字、繁体字的转换。
3.教学步骤
3.1.引入
通过一段视频、图片或者文字介绍大观园(约2分钟),让学生大致了解大观园的繁华富贵。
3.2.导入
引入林黛玉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可以先放几张不同版本的林黛玉图片,由学生发言在张贴的林黛玉图片下写下对林黛玉性格的感想,然后由学生自主搜集林黛玉相关信息并发言,老师即时点评学生发言。
3.3.学习
播放视频或课文的适当片断,带领学生跟读或做阅读检测,校对学生书写中可能存在的错误。
(约15分钟)
3.4.拓展
1.学生在家自学5分钟繁简字体的互相转换,后与同桌配对进行交换,口语交流,共同进步。
2.学生可以自己琢磨一下,如果要给林黛玉设置他的座驾,是什么样子的,然后跟小组同学分享,并做现场PK看看谁的设计更贴近林黛玉的性格特点?(约10分钟)
3.5.总结
老师让学生结合今天的学习,谈谈自己发现林黛玉的哪些“缺口”或者哪些性格特点让学生比较疑惑,然后根据学习到的知识一起解决、讨论。
(约10分钟)
4.教学方法
1.听读训练法
2.讨论互动法
3.体验式学习法
5.教学评价
1.评价方式:在线问答、班级讨论。
2.评价标准:对于林黛玉性格特点和大观园繁华富贵的把握程度,以及基本繁简互通能力的掌握情况。
高中语文第六册《黛玉之死》随堂训练(教师)人教大纲

高中语文第六册《黛玉之死》随堂训练(教师)人教大纲高中语文第六册《黛玉之死》随堂训练(教师)人教大纲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高鹗.〔è〕恍惚.〔hū〕咳嗽.〔sòu〕B.呜咽.〔yè〕执拗.〔ào〕鸳鸯.〔yāng〕C.畸.角〔qī〕打盹.〔dǔn〕伏侍.〔shì〕D.撵.出〔niǎn〕瞅.着〔chǒu〕硌.着〔luò〕解析:.B.执拗niù,C.畸角jī,D.硌着gè。
答案:A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害臊潇湘馆寂然无声偷粱换柱B.搀抚沁芳桥阿弥陀佛寂静无声C.迷惑颤巍巍浓眉大眼令人切齿D.发泄热哄哄惊疑不定奄奄一息解析:偷梁换柱,搀扶,热烘烘.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辛弃疾继承并发扬了苏东坡的豪放风格,以翻云覆雨....的笔力、激昂跌宕的气势,抒情言志,针砭时弊,形成南宋词坛的一大流派。
B.近年来,大量的流动人员汇集这里,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会有...........,偷拐骗抢,应有尽有,防不胜防,屡打不灭。
C.近年来,世界各地局部的战争接连不断,造成大量的难民毁家纾难....,流离失所,这一现象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D.喜欢在洁白的墙上笔走龙蛇、信手涂画,大概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积习和癖好,不知此风起于何时,始作俑者....为谁。
解析:始作俑者: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A。
喻玩弄权术,贬义词. B。
指应该有的都有,与语境不合。
C.意为捐献全部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
答案: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通州市五部门联合执法,取缔了多处非法经营的音像制品,近3万张光盘被查获后销毁。
B.《经济时报》称,中国经济今后一段时间还将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不会减弱,仍将是全球投资者向往的地方。
C.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一个人都跟它脱不开关系,所以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
黛玉之死大学语文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了解《红楼梦》的背景及作者曹雪芹。
2. 深入理解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悲剧命运。
3. 通过分析黛玉之死,探讨悲剧美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及悲剧命运。
2. 黛玉之死在《红楼梦》中的意义。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
2. 如何引导学生探讨悲剧美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及其生平。
2. 简述《红楼梦》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二、课堂讲解1. 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情感丰富,敏感多思;- 清高孤傲,不屑于世俗;- 悲观消极,多愁善感。
2. 探讨林黛玉的悲剧命运:- 家庭背景的衰落;- 爱情上的失落;- 人生的无奈。
3. 分析黛玉之死的意义:- 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表现了人性的悲剧;- 展现了悲剧美在文学创作中的魅力。
三、课堂讨论1.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2. 讨论黛玉之死在《红楼梦》中的意义。
3. 分析悲剧美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及悲剧命运。
2. 强调黛玉之死在《红楼梦》中的意义。
3. 指出悲剧美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深入阅读《红楼梦》中黛玉之死的章节,撰写一篇读书心得。
2. 收集其他文学作品中关于悲剧美的例子,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小结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悲剧命运,探讨悲剧美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言。
2.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将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红楼梦》黛玉之死专题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红楼梦》黛玉之死专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科核心素养,我制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能通过课堂活动梳理清楚与“黛玉之死”事件相关的人物关系。
2.能解读宝黛悲剧根源。
3.通过对“黛玉之死”的解读,体会专题研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1.梳理人物关系。
2.解读宝黛悲剧根源。
【教法学法】以活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播放“金陵十二钗人物群像” 视频她们的生命,是末世氤氲中的美丽绽放;她们的命运,在浮华而苍凉的时光里耐人寻味。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随着贾府的繁华落幕,金陵十二钗的结局也浮出水面,不论是远嫁、出家,或是生命戛然而止,都令人意难平。
今天,我们就以《红楼梦》中“黛玉之死”的情节作为研读对象,来探讨这令人意难平的悲剧背后,还有什么值得深思的东西?二、读法诠释——游戏“红楼”师:现在,请大家跟我一起游戏“红楼”,设计一个剧本杀游戏。
黛玉看似病死于肺痨,但其去世之前经受了长期的精神折磨,在绝望之中病发而亡,那是什么导致她病发的呢?设计剧本杀游戏:“黛玉之死”问:假设黛玉有两次死亡,身体死于疾病,心理死于谋杀。
请大家找出与心理谋杀案关系最密切的人物?明确:贾宝玉、薛宝钗、贾母、王熙凤……师:除了大家提到的,还有一些小人物也对“黛玉之死”起到了推动作用,比如说傻大姐、雪雁等。
为了便于后续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将这些人物分为“当事人”“决策者”“竞争者”“其他人物”四小类。
当事人:贾宝玉决策者: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竞争者:薛宝钗其他人物:傻大姐、雪雁接下来的课堂活动,就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
【小组讨论】请大家创建受害人及嫌疑人档案。
活动1:建立受害人“黛玉”的档案。
【示例】教师带着学生完成师:爱情于黛玉而言胜过生命,正因如此,她才会不惜以生命去抵抗金玉良缘,坚守着她的爱情。
人教版语文高一-示范教案 设计方案二林黛玉进贾府 第2课时

第二课时导语设计情景导入“明月之下、松巅之上,一个青衣怪客手按玉箫,清亮柔和的洞箫声从树上飘将下来,树下蛇群和几个白衣男女好似着魔中邪般乱转狂舞,如痴如狂。
”(请一男生朗读)这是《射雕英雄传》黄药师荒山出场的一段描写,缥缈神秘中隐隐透出几分诡异恐怖,如此出场不愧于“东邪”二字,不愧于作为一代武林泰斗、绝世高人。
凡是成功的人物出场描写,不但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或精神风貌,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而且能引起读者对这一人物的兴趣,关心人物的命运。
文学大师历来都十分讲究作品中人物出场的描写,曹雪芹的《红楼梦》,有名有姓者不下四百人,较为活跃者不下百人,但各自出场也决不相混。
《林黛玉进贾府》描写的人物出场,历来受到高度赞扬,今天我们来欣赏王熙凤和贾宝玉这两人精彩而又经典的出场。
歌曲导入放歌曲《聪明累》。
(歌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王熙凤是贾家这座大厦的顶梁柱,同时又是这座大厦的蛀虫,当忽喇喇大厦倾倒时,第一个就要把她压死。
让我们透过林黛玉的俊眼,第一次看荣府第一号当权人物凤姐的真面目。
文本解读知识积累小说人物出场方式:在文艺作品中,人物的出场,是塑造人物的最初起点,是在读者“空白”的脑海中,打下的第一个烙印。
它好像早晨森林中响起的第一声鸟鸣,划破了沉寂,引起入林者的注意,使你非顺着声音窥视这鸟的全貌不可。
常见的出场方式有:(1)开门见山。
又叫单刀直入法。
这种方法比较常用。
它不拐弯抹角,一开篇人物就走出场来。
这种方法质朴、平实。
(2)先声夺人。
也就是先描写人物的语言,再交代人物的出场。
这种开头给人以一种自然之感。
(3)陈述铺垫。
铺垫,也叫伏笔,是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人物预先作的揭示或暗示。
(4)悬念设计。
悬念是人们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十分关注的一种迫切的心理活动。
高中语文《黛玉之死》自主学习 人教大纲版第六册

高中语文《黛玉之死》自主学习人教大纲版第六册
参考答案:惊闻娶亲,写黛玉从贾母丫环口中得知宝玉将与宝钗成婚的消息;探望宝玉,写黛玉为知详情,往宝玉处问询,二人相见,宝玉自诉病因;焚绢毁诗,写自宝玉处回来后,“这病日重一日”“自料万无生理”,并将题诗的绢帕和一本诗稿烧毁;香魂飞散,写黛玉最终在疾病的折磨中直声叫着宝玉而死去。
2.在本文里,作者用了哪些手法去表现宝黛爱情悲剧的“悲”?
参考答案:主要是从描述宝黛的遭遇和周围人的不同态度来表现有情人难成眷属的个人之悲和社会之悲,此外,结尾处作者的评价和环境描写的作用也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
用心爱心专心 1。
黛玉之死-教学设计

着眼黛玉死的时辰和李纨的心里描写进行品味。
明确:
洞房花烛与香魂飞散两相对比,以喜衬悲;
林黛玉的死犹如一朵盛开的牡丹花,没有经历衰败、凋谢与枯萎,由盛开直接死亡,她的生命结束的如此凄凉悲惨。
结合以前学习的文章思考讨论:造成黛玉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葬花辞》.这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下面请同学们欣赏这首凄美的歌曲,感悟一下黛玉形象特点。
教案设计
课 题
教法与学法
课 型
教具与学具
授 课 人
《黛玉之死》
朗读、讨论、鉴赏
新 授 课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目
标
1、在阅读、讨论的基础上,鉴赏小说的悲剧美。
2、从环境描写入手去挖掘黛玉之死的根本原因。
3、提高对经典名著的兴趣与鉴赏能力。
教材分析
《黛玉之死》为高中语文课本《红楼梦》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其基本特征是:人物刻画深入细致,情节完整曲折,环境描写具体充分。课文篇辐长,容量大,广泛而深刻地揭示了黛玉之死的根本原因。本节课在上节课研究课文情节及人物心理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鉴赏小说的悲剧美,挖掘黛玉之死的社会原因。进而提高对经典名著的兴趣与鉴赏能力。
二品黛玉焚帕毁诗
结合“题帕三绝”的内容理解黛玉此举的悲哀。
明确:
这三首绝句始终着重写一个“泪”字,而这泪是为她挨打的知己宝玉而流的,充分体现了黛玉的体贴、了解和一往情深,而焚帕毁诗的举动正是黛玉化爱为恨,彻底绝望、彻底心死的写照。她烧掉的是至真至诚的爱情,是一颗绝望的心。
小结: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坏了给人看。通过“探望宝玉”和“焚帕毁诗”的情节,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宝黛爱情的美好与真挚,就这么美好的爱情也被扼杀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
一、重点解读,探究质疑
从节选部分来看,林黛玉之死的原因,除身染重疾及她和宝玉之间的爱情纠葛而带给她的心理冲击外,贾府上下的态度也不可忽视,或者可以说,贾府中以贾母为代表的一股势力一手造成的宝黛爱情悲剧也加速了黛玉的死亡。
那么,在黛玉之死这件事上,贾府各方都表现出了怎样的态度呢?这些态度又怎样作用于黛玉之死呢?
思考:在黛玉之死的整个过程中,贾府各方都表现出了怎样的态度?找出这些内容并简要概括。
明确:一方以紫鹃、李纨为代表,他们对宝黛之间的感情很清楚,但在对贾母、凤姐安排的宝玉与宝钗的婚事又无力阻拦,只能更多地对宝黛二人予以同情。
如,宝黛在迷惑中表明心迹之后,紫鹃对黛玉说“事情到了这个分儿,不得不说了。
姑娘的心事,我们也都知道。
……姑娘别听瞎话,自己安心保重才好”;黛玉欲撕毁绢帕的时候,“紫鹃早已知他是恨宝玉”;黛玉病重,紫鹃来回贾母时,欲寻宝玉而不得,于是“咬着牙发狠道:‘宝玉,我看他明儿死了,你算是躲的过不见了!你过了你那如心如意的事儿,拿什么脸来见我!’一面哭,一面走,呜呜咽咽的回去了”;李纨在得知黛玉病重,赶着过来时“一头走,一头落泪,想着:‘姐妹在一处一场,更兼他那容貌才情真是寡二少双,惟有青女素娥可以仿佛一二,竟这样小小的年纪,就作了北邙乡女!偏偏凤姐想出一条偷梁换柱之计,自己也不好过潇湘馆来,竟未能少尽姊妹之情。
真真可怜可叹’”等等。
另一方以贾母、凤姐为代表,他们是左右贾府局势的人,在对待宝玉的婚事上独断专行,又用尽心计,宝黛之间的爱情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是与贾府的利益无法统一的,故二人所遭之种种打击及创痛本不在贾母们抚恤的范围之内,因此,黛玉病重到最终死去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如,“贾母这几日的心都在宝钗宝玉身上,不见黛玉的信儿也不大提起,只请太医调治罢了”;“黛玉向来病着,自贾母起,直到姊妹们的下人,常来问候。
今见贾府中上下人等都不过来,连一个问的人都没有,睁开眼,只有紫鹃一人”;紫鹃寻贾母时“又想到黛玉这几天竟连一个人问的也没有,越想越悲”;在黛玉病危时,凤姐还差林之孝家的来叫紫鹃去“使唤使唤”等等。
在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疾病之下,林黛玉怎能不死呢?
思考:分组讨论,在本文里,作者用了哪些手法去表现宝黛爱情悲剧的“悲”?
明确:主要是从描述宝黛的遭遇和周围人的不同态度来表现有情人难成眷属的个人之悲和社会之悲,此外,结尾处作者的评价和环境描写的作用也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
二、课后作业
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找资料,就《黛玉之死》写一篇表达自己观点的文章。
延伸阅读
掉包婚姻与黛玉之死
王蒙
续作费了很大的力气来写宝玉与黛玉的爱情的悲剧结局。
续作相当善于描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变态的精神现象。
八十二回“病潇湘痴魂惊恶梦”,写黛玉的梦境、“心病”:贾母不管不问,父亲续弦,没有亲娘的苦处,宝玉的亲亲疏疏、热热冷冷的不稳定性——梦里的宝玉一会儿说“你既有了人家儿,咱们各自干各自的了”,一会儿又说“你原是许了我的,所以你才到我们这里来,我待你是怎么样的,你也想想”——最后宝玉用刀割开自己的胸膛,拿出心来让黛玉瞧……实是动情发狠,实是绝望的爱情。
八十九回“杯弓蛇影颦卿绝粒”,写黛玉听到一个谎信儿——宝玉已与张家小姐定了亲,她便奄奄一息,后知并非如此后,她又活过来了。
和生命缠绕难分的爱情!使人死、使人生
的爱情!真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一段也是一个预演,是林黛玉终于因情尽泪枯而死的前奏。
九十七回“焚稿断痴情”,九十八回“魂归离恨天”。
写黛玉之死十分令人悲痛。
没有回应的爱情,没有回应的才华,没有回应的眼泪和怨懑——是一个没有回应的生命!爱情是什么?爱情是从爱自己的人身上获得自己的存在的证明。
正是在爱情的镜子里,人们感知到自己最青春、最美好的形象。
不能获得证明的存在未必是真实的更不是有意义的存在。
失去了对自己的青春和美好的感知亦即失去了美好与青春。
不真实与无意义的存在又要它做甚?林黛玉“只求速死”,此外还能怎么样呢?
不论专家学者对续作有些什么批评,这几段还是打动了世世代代万万千千的读者。
九十六回“颦儿迷本性”,写黛玉听到宝玉即将与宝钗成亲后去找宝玉,“两个人也不问好,也不说话,也无推让,只管对着脸傻笑起来……忽然听着黛玉说道:‘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笑道:‘我为林姑娘病了’……”。
呜呼,这是怎样真诚的痴呆,是怎样真实的交流!到这个时候,世界已不复存在,社会已不复存在,环境的桎梏镣锆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两颗滴血的心,交相映照,交相勉力支持,交相释放出无尽的苦水,交相浸泡!这就是一个没有爱情、不允许爱情(贾母说,这女孩儿“心病”也是不可以有的)的环境中的真正爱情,真正的婚礼!他们这样对坐了,傻笑了,表白了,他们的爱情已经成功了!薛宝钗即使当一百年的二奶奶,与宝玉生下二十个大儿子来,她也不可能得到一秒钟这样的心贴心、心哭心、心换心的刻骨铭心的境界和体验!究竟是谁可怜?
续作确实相当善于写这种精神状态的异常化。
其中九十八回写宝玉得知黛玉的死讯后昏死过去,一百一十六回写宝玉因麝月的一句话而“魂魄出窍”,都能入扣可信,给人留下印象。
“凤姐设奇谋”的掉包计,是否符合曹雪芹原意实难判断。
但续作的这种处理确也煞费苦心。
这里,黛玉是被抛弃的。
宝玉是被欺骗的。
宝钗是用来进行欺骗和顶替的,归根结底也是被欺骗的。
宝钗明明知道宝玉想娶以为娶的是黛玉而绝非自己竟能一无反应,“脸不变色心不跳”地充当一场并非自己的意愿的骗局的主角,也算写绝了。
宝钗能胜任这样的尴尬角色,确也令人五体投地——“服了”!如果不用这种“奇谋”,不这样“出奇制胜”,就无法写出这样结果来,尤其无法写出宝玉如何能弃黛而取钗来。
如果是黛玉先死而后宝玉娶钗,如果黛玉未死而宝玉同意(哪怕是被迫同意)娶钗,都不合理。
只有用奇谋把宝玉蒙在鼓里,才有这个可能性。
而对于奇谋的策划者组织者,即对于贾母、王夫人、凤姐来说,也必须写出他们采取奇谋的合理性,甚至是不得已。
所以写了失玉后宝玉的病重,写宝玉病重一箭双雕,一是宝玉从而更易上当,二是结婚冲喜要紧,使平日难于想象难于解释的掉包婚姻的出现有了一定的依据。
同时,这种掉包婚姻“奇谋”,表现出的封建道德与封建家长制的专横、残酷、荒唐;表现出的那种扼杀青春、扼杀美、扼杀一切美好与真诚的情愫的封建秩序的反人性的特质——而这种欺人太甚的霸道又是彻里彻外地出自为宝玉好的良善动机——确令读者发指,令读者扼腕太息,欲哭无泪。
这样的婚姻,确也是世界婚姻史上的奇迹,是文学宝库中人类的一种崭新经验的记录,也是爱情悲剧中的一个奇闻了。
(摘自《红楼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