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通式立交集散车道设置研究
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路线设计的探讨

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路线设计的探讨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是一种常见的交通路线设计,它能够有效地将不同的道路交汇处进行连接,为车辆提供便利的通行。
本文将就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的路线设计进行探讨,包括设计原则、设计要点和案例分析。
一、设计原则1. 安全性原则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设计的首要原则就是安全性。
设计者需要在保证交通畅通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障行车人员及行人的安全,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合理设置匝道长度和坡度,增设必要的隔离设施和交通标识,确保车辆行驶时能够保持稳定速度,避免追尾等事故的发生。
2. 通行效率原则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的设计还需要考虑通行效率。
设计者需要根据交通流量的大小、车辆行驶速度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规划匝道长度、匝道弯道的半径等,以降低交通阻塞和拥堵的概率,提高匝道通行效率。
3. 融入周边环境原则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的设计还需要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在匝道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周边的自然环境、建筑景观等因素,采用符合当地环境的设计理念和风格,使匝道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二、设计要点1. 匝道长度匝道长度的设计至关重要。
若匝道长度设置不当,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
通常情况下,匝道的长度需要根据车辆行驶速度、交通流量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较快车辆(如高速行驶车辆)需要更长的匝道,以确保车辆能够安全加速和减速。
2. 匝道坡度匝道坡度的设计也需要合理。
匝道坡度太陡会增加车辆制动难度,匝道坡度太缓则会影响车辆的加速效率。
设计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规划匝道的坡度,以确保车辆能够顺利加速和减速。
3. 匝道弯道设计匝道弯道的设计也是关键。
若弯道设计不当,车辆易发生侧滑或撞车等事故。
需要设计合适的匝道弯道半径和车辆行驶线路,使车辆在匝道内能够稳定行驶,提高通行安全性。
4. 交通标识和隔离设施在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的设计中,还需要设置合适的交通标识和隔离设施,指导车辆行驶,确保车辆在匝道上行驶时能够做到有序、安全,避免发生事故。
互通式立交路线设计问题的研究

互通式立交路线设计问题的研究【摘要】互通立交,主要是解决交叉口拥挤、减少交通事故、控制车辆出入的重要措施。
文中从平、纵面线形设计、匝道超高及端部设计等几个方面对互通设计要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湖北荆门工程实例进行论述。
【关键词】互通;设计;高等级公路立交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大、中型城市的道路建设和新区建设越来越快。
互通式立交是高等级公路及交通繁重城市道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与其他道路交叉时所采用的主要交叉方式之一。
设计合理的互通立交能使公路发挥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互通设计要点分析1.1平面设计互通式立交匝道分为对角向匝道、环形匝道、半直连及直连式匝道,匝道的设计速度应根据其类型进行选取。
匝道分类见图1。
公路互通设计和选型由原来单纯的依靠工可交通量确定,变化为更多的需要对现状及规划路网进行分析,匝道平面线形设计应根据匝道设计速度、交叉类型、交通量、地形、用地条件及造价等因素确定。
匝道平面线形指标的选取应以交通量为基础选用合理的指标,转向交通量大的匝道平面线形指标应相对较高一些,另外右转弯匝道和左转弯直连式或半直连式匝道应采用高指标的平面线形。
反向S型曲线处回旋线参数的选择应注意与超高过渡段的协调一致,避免形成反超高;反向曲线间回旋线参数宜相等,不相等时大小2参数之比不宜大于2。
匝道设置回旋线时,连接相同半径的回旋线参数宜保持一致,增强匝道行车协调性及美观性;分流鼻处匝道平曲线的最小曲率半径应满足规范要求。
1.2纵断面设计匝道纵断面设计应结合地形、地质等因素,合理设置纵坡,注重平纵面线形的组合设计,处理好纵横交错的匝道纵坡与主线、被交路的关系,力求平面线形指标与纵断面线形指标间的均衡协调,使匝道纵面成为视觉连续、平顺而圆滑的立体线形。
匝道的纵断面设计应注意其设计范围与平面线位长度的不一致性,匝道纵坡的范围应以车流分流点端部开始,合流点端部结束,分合流端部以前的变速车道部分随主线的横坡和纵坡变化而变化,确定匝道纵坡的起、终点高程和横坡时,应综合考虑主线纵坡和横坡,根据平均坡度法或合成坡度法计算确定。
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路线设计的探讨

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路线设计的探讨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是指在高速公路上的交叉点建立起相互联通的立交桥和匝道,以便车辆能够顺畅地进行转弯和换道。
这种设计能够有效减少交通堵塞和事故发生,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在城市交通规划中,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下面我们将探讨一下关于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路线设计的相关内容。
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的路线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
首先是交通量和车辆类型的考虑。
不同地区的交通量和车辆类型是不同的,有些地方可能主要是货车流量大,有些地方可能是客车和私家车流量多。
在设计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的时候,需要根据具体地区的交通情况来确定车道的数量和宽度,以及匝道的弯道半径和坡度等。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现实的交通需求,提高交通的顺畅度和安全性。
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的路线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地形和环境因素。
不同地区的地形和环境是不同的,有的地方可能是平原,有的地方可能是丘陵,有的地方可能是山区。
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的设计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在丘陵或者山区地区,可能需要设计更多的匝道和更长的匝道,以适应地形的起伏和曲折。
而在平原地区,可能可以设计更简洁的匝道和更直的匝道。
不同的环境条件也会影响到道路的建设和维护,比如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可能需要加强路基和排水设施的设计,以保证道路的安全和稳定。
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的路线设计还需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和扩建。
城市的交通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而且未来的交通需求可能会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在设计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和扩建空间,留出足够的余地和空间,以应对未来的交通需求。
这样一来,可以避免以后的交通拥堵和道路改建成本的增加,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和经济性。
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的路线设计是一个复杂而又综合性很强的工程项目,需要综合考虑交通量、车辆类型、地形和环境等多种因素,才能够设计出符合实际需求的匝道路线。
只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够设计出更加安全、顺畅、经济和适用的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路线。
互通式立体交叉中集散车道的设计

单位 : m
图 3 集 散 车 道 与主 线标 线 分 隔
物 理 分 隔法是 将 主线 行 车道 与集 散 车道 之 间 设置 分隔 带或 在桥 梁段 设 置 为分 离 的双 幅桥 梁 ,来 实现 直 行 车 流与 转 向车 流 的强制 性 分 隔 ,使得 交 织车 流 只发 生于集 散 车道 , 保 直行车 流顺 畅通 行 , 图 4 确 见 。
一
1 集 散 车道 的 定 义 与 设 置 位 置
集 散 车道 是 一段 提 供 车 辆 单 向行 车 的 辅 助 通 道 ,
两 端 与 高等 级道 路 连接 , 问段采 用 分 隔设 施 ( 交通 中 或
标 线) 高等 级道 路直 行车 道分 开 。 与
在 立 体 交 叉 中根 据 其 设 置 位 置 的不 同 可 分 为 两
卜
笙 堕
幽
I
母
霸
圈
圈
叠
图 4 集 散 车 道 与 主 线 物 理分 隔
关于 集 散车 道 分 隔带 的宽 度 ,部 分立 交 设计 资料
图 1 单座 互通 立 交 中 的集 散 车 道 设 置 位 置
集散车道
中建 议城 区取 8 0m 野 外取 1 。如此 大 的分隔 带 宽 . , 5m 度一 方面 增 加工 程 占地 规模 ,另一 方面 增 加驶 入 或驶 出车 辆 的横 向移 动 距离 , 结合 设 计 经验 , 为 立交 集 散 认 车道 物理 分 隔带 宽度取 2 0 . 为适 宜 ,若 主 线 . ~4 0 m较
术 标 准及 规 范 中论述 内容 极 少 ,在 工程 设 计 中缺 乏 统
互通式立交内集散车道设置若干问题研究论文

互通式立交内集散车道设置的若干问题研究摘要:本文参照国内外有关车辆交织运行的相关研究成果,从交织区间长度、主线直行交通量等两个方面论述了互通式立交中集散车道的设置原则;结合我国互通式立交的设计要求和工程实例,提出了集散车道的长度、横断面布置,为集散车道的详细设计提供相应了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集散车道、匝道中图分类号: u412.3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概述集散车道是高速公路及其互通式立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段单向的辅助道路, 在立体交叉中根据集散车道的设置位置的不同可分为两种。
其一,设置于一个互通式立交内,主要存在于苜蓿叶型立交、子叶型立交等车辆交织运行的立交形式中,当交织运行干扰主线直行车流而明显降低道路服务水平或危及交通安全时,通常在主线外侧增加设置集散车道,从而使高等级道路的直行车辆行车更加安全,提高互通式立交的通行能力;其二,设置于两座相距较近互通式立交之间,其作用是为了消除主线上的交织,使汇入主线的车流和流出主线的车流不对主线行车造成过大的干扰,提高立交的通行能力和行车安全。
2 集散车道的设置依据和原则2.1集散车道的设置依据互通式立交是否需要设置集散车道应根据互通的预测交通量,通过分析交织区的通行能力,并计算预测交通量下交织区的服务水平来进行论证。
2.2集散车道的设置原则研究集散车道的设置,可从交织区间长度、直行交通量、交通标志的布置等方面综合考虑.2.2.1交织区长度交织区间长度通常是指两条出入匝道的楔形端之间的距离,如果互通式立交范围内的交织区间长度设计值较小,那么车辆将在交织区间长度范围内形成紊乱和阻塞,对主线交通的安全、快速行驶造成不利影响;而将交织区间长度设计较长时,势必造成互通式立交的规模较大,从而引起立交占地和投资的增大。
因此,当交织区间长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集散车道,保证主线直行车辆安全、快速行驶。
2.2.2直通交通量设置集散车道的主要目的是消除车辆交织行驶对主线直行交通的影响。
互通武立交集散车道设置研究

25 通 过 对 该 项 目进 行 交 通 影 响 分 析 后 认 为 , .. 4 在完 善周 边路 网结构 的基 础上 ,经过 对项 目内 、外 部交 通 的科学 管理 与组织 .该项 目的建成对 周边 道
路 网的影 响基本 在允 许范 围 内 ,该项 目的建 设规 模
Ab t a t h sa t l n l z st e ifu n i g f c o so o lc o - itiu o n n r vd s t e c lu a s r c :T i r c e a ay e h n l e c n a tr fc l tr d sr trl e a d p o i e h a c l — i e b a
程停 车场 ( ) 置规 则和 配建标 准[】 库 设 S.
[]G 0 2 - 9 ,城 市道路 交通 规划设 计 规范『1 5 B520 5 S.
作 者 简 介 :杨 国宝 ( 9 5 ) 男 ,浙 江 人 ,助 理 工 程 师 , 主 18 一 , 要从 事 道 路 设 计 、 交通 规 划 相 关 工作 。 收稿 日期 :2 1 — 2 1 0 2 0— 0
基本 适宜 。
3 结 语
[]J J1 0 8 2 G o —9 ,汽车库 建筑设 计规 范[】 S. []建规 发2 0 — 6 号 文件 ,浙江 省 建设 工 程交 通 3 0 7 16
影 响评价 技术 导则『1 S. []D 3 /0 1 2 0 16 8 0 5 4 B 31 2 — 0 5 J0 2 —2 o ,城 市 建 筑 工
交通工程 T f Qer r iE ien ac n n i
互通式立交集散车道
设置研 究
基于互通式立交中集散车道设置的探讨

基于互通式立交中集散车道设置的探讨作者:谢芳芳张小博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16年第01期摘要:互通式立交是我国道路交通建设中常使用到的道路形式,对保证交通秩序和交通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互通式立交中设置集散车道,能够有效的提高互通式立交的通行能力。
关键词:互通式立交;集散车道;影响因素前言我国在道路建设中,必须要尽快完善集散车道的建设规范和条文,以保证集散车道能够满足交通需求。
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集散车道设置的主要因素,然后分析了集散车道设置中对交织长度的要求。
期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让读者对我国互通式立交中集散车道的设置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一、影响集散车道设置的主要因素1.交织区交织区的定义源于美国《道路通能能力手册》(HCM),在HCM中指出:交织是指行驶方向一致的多股车流,不借助任何交通控制设施,沿着相当长的路段进行穿叉;交织区是指合流区后面的分流区,或是指驶入匝道与驶出匝道紧紧相连,并在两者之间设置有辅助车道。
2.交通量2.1直行交通量。
在苜蓿叶型等立交中设置环形匝道必然会导致车辆行驶出现交织现象,要减弱交织对车辆行驶的影响,就必须要对交织段长度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
但是有时候即使交织长度段满足了要求,不过因为直行交通量太大,仍然需要设置集散车道,以减少交织行驶的车辆对直行车辆的影响。
2.2交织交通量。
交织交通量是影响交织区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交织交通量越大,对交织运行的影响就越大。
车辆在相互交织行驶的同时,还会对主干线上的直行车辆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引起交通中断。
交织交通量影响着交织区的长度,同时对集散车道的设置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交织交通量过大时,就会引起交织区的服务水平降低,此时就需要设置集散车道,以保证交通的正常运行。
3.交织区服务水平交织区服务水平是衡量交织交通流运行状况的标准。
一般情况下,在设计交织区时,其服务水平应该设置为二级。
有时候因为条件的限制,可以降低为三级服务水平。
互通式立交集散车道设置条件研究的开题报告

互通式立交集散车道设置条件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城市交通的不断发展,立交是一种重要的交通组织形式。
互通
式立交是常见的一种,它在设置时需要考虑到交通流量的分布及车辆进
出的需求,因此在互通式立交的设计中,也需要设置集散车道,方便车
辆的停靠和交通流的调整。
因此,本文选题“互通式立交集散车道设置
条件研究”,旨在探讨互通式立交集散车道的功能与设置条件,为城市
交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二、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互通式立交集散车道的设置条件,包括:
1、分析互通式立交流量特点及集散车道的功能需求。
2、研究互通式立交集散车道的设计与设置条件。
3、结合实际案例对互通式立交集散车道的设计与建设进行评价。
三、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
具体步骤如下:
1、搜集相关文献与案例,了解互通式立交的基本情况。
2、分析互通式立交流量特点及集散车道在其中的作用与需求。
3、考虑集散车道的设计条件,如长度、宽度、坡度等。
4、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互通式立交集散车道设计与建设的评价。
四、论文的意义与预期成果
本文的意义在于提供互通式立交集散车道的设计与建设参考,对于
城市交通的规划与管理提供依据。
预期成果是:将互通式立交集散车道
设置条件进行系统研究,得出合理的设计标准,为城市交通的规范化与提升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7月 第13期 45
交通工程 Traffic Engineering
1.3 交织区服务水平
交织区服务水平是描述交织区交织交通流运行
状况的一种质量指标, 在进行交织区构造设计时,
一般采用二级服务水平, 当条件不允许改进时, 可
降低一级采用三级服务水平, 否则就要改进交织构
造型式。
一级服务水平: 表示车流能通过微小的调整车
Key words: interchange; lane; setting; length
随着目前高速公路、 城市道路的发展, 互通式 “《规范》”)。 其中涉及到互通式立交的部分对于集
立交间距越来越近, 集散车道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散车道的规定和要求非常少。 其中11.5.5条中: “当
在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设计中, 我国采用的规范主要 不能保证主线出入口间的应有距离或遇转弯车流的
量小客车数为单位的15min高峰小时流率, 其计算
公式如下:
SF= Q
(2)
PHF×fHV×fp
式 中 : SF— ——15min高 峰 小 时 流 率 , 辆 小 客 车/h或
pcu/h;
Q— ——观测的小时流量, 辆/h;
PHF— ——分析路段的高峰小时系数;
2.1.4 交织强度系数Ww和Wnw的计算公式 交 织 强 度 系 数 (Ww与 Wnw) 是 描 述 交 织 行 为 对 交
Vnw— ——交 织 区 内 非 交 织 车 辆 的 区 间 平 均 速 度, km/h;
Q— ——交织区内总流率, pcu/h; Qw— ——交织区内交织流率, pcu/h; Qnw— ——交织区内非交织流率, pcu/h。 2.1.7 车流密度计算公式
2.1 计算参数与方法(具体计算公式、 参数和表格
数据参考HCM)
2.1.1 实际通行能力计算公式
CR=C×fHV×fp
(1)
式中: CR— ——实际通行能力值, pcu/h;
C— ——理想条件下的通行能力值, pcu/h;
fHV— ——交通组成修正系数, 根据高速公路基 本路段或者多车道公路方法计算;
立交交织区的构型一般为A型, 应对交织区的
长度范围150m~750m进行取舍。 HCM规定, A型交
织区所能适应的交织区长度范围为150m~610m, 当
交织区长度小于150m, 按无信号交叉口考虑; 当交
织区长度大于610m和小于1 000m, 可参考 《规 范 》
对高速公路相邻出入口之间采用辅助车道贯通。
织与非交织平均车速影响的指标, 计算公式为:
! " Wi=
a(1+QR)b
Q N
(3.28L)d
c
(3)
式中: Wi— ——交织车流(当i=w时)或非交织车流(当 i=nw时)的交织强度系数;
QR— ——流量比; Q— ——交织区内总流率, pcu/h;
N— ——交织区内总车道数;
L— ——交织段长度, m;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ctor-distributor lane and provides the calculations for 120km/h expressway mainline, with four, six, eight main lanes and a single lane ramp. The results hav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setting of collector-distributor lane of interchange.
在交织区内, 交通量有主线上直行交通量和通 过匝道转弯的交织交通量(见图2), 交通量为直行 交通量与交织交通量之和, 它们是集散车道设置的 影响因素, 在进行集散车道设计时, 要充分考虑这 两个方面。
Q01 Qw2
Qw2 Q02
图2 交织区内交通量示意图
1.2.1 直行交通量 在苜蓿叶型、 子叶型等互通式立交中, 设置环
a、 b、 c、 d— ——标定的常数, 具体取值可参见
HCM第四章表4-2。
2.1.5 交织与非交织车速计算公式
Vi=Vmin+
Vmax-Vmin 1+Wi
(4)
式中: Vi— ——交织车辆(当i=w时)或非交织车辆(当
i=nw时)的平均车速, km/h;
Vmin— ——交织区内可能的最小车速, km/h; Vmax— ——交织区内可能的最大车速, km/h; 其他参数的含义同式3。
这就造成在实际设计中, 对于集散车道的选用 往往随着设计者的经验与习惯, 因人而异, 本文拟 从设置集散车道的条件入手, 分析集散车道的设置
条件。 互通式立交范围内, 为了减少车流进出高速公
路主线的交织和出入口数量, 可在高速公路的一侧 或两侧设置平行且分离的专用车道。 苜蓿叶型立 交、 子叶型立交等存在车辆交织运行, 当主线直行 车辆受车辆交织运行, 车速明显减低、 对交通安全 不利时, 通常在主线外侧增加设置一条单向的附加 道路, 与高速公路的直行车道分开, 中间设置分隔 带, 在两端与高速公路相连, 这样的道路称为集散 车道, 如图1所示。
形匝道必然会产生车辆的交织, 设计时通过选用合 适的交织段长度可以消弱交织对车流的影响, 但是 不管怎样都会对主线直行车辆造成一定程度的影 响。 因此, 有时即使交织段长度满足要求, 但是直 行交通量很大, 也需要设置集散车道来消除车辆交 织行驶对主线直行交通的影响。 1.2.2 交织交通量
在交织区内, 交织交通量越大, 交织运行就越 困难。 交织车辆在相互交织的同时, 还会对主线上 直行车辆造成影响。 严重时可能导致交通中断。 交 织交通量与交织区内的总交通量的比值即为交织 比, 它对于交织区长度有一定影响, 是进行交织区 服务水平评价的重要因素。 因此, 交织交通量对集 散车道的设置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交织交通量较 大, 交织区服务水平降低时, 就要考虑设置集散车 道。
影响评价技术导则[S]. [4] DB33/1021—2005 J10628—2005, 城 市 建 筑 工 程停车场(库)设置规则和配建标准[S]. [5] GB 50220—9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S].
作者简介: 杨国宝(1985—), 男, 浙江人, 助理工程师, 主 要从事道路设计、 交通规划相关工作。 收稿日期: 2012-02-10
有《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以下简称 紧迫交织干扰主线车流时, 应采用与主线相分隔的
!!!!!!!!!!!!!!!!!!!!!!!!!!!!!!!!!!!!!!!!!!!!!!
通主流向相一致, 车辆进出地块方便, 外部交通组 的手段, 分析项目开发对现状交通的影响, 提出改善
速实现平稳行驶, 交织对车流的影响不大, 车辆可
以相互错开。 二级服务水平: 代表交织区内的车辆
在合流时需要调整车速来插入相邻车道的间隙, 而
分流车辆基本不受干扰。 三级服务水平: 代表交织
运行比较困难, 在这种服务水平下, 交织区内的所
有交织车辆都要调整车速才能避免代表交织运行紊乱
fp— ——驾驶员修正系数, 根据高速公路基本 路段或者多车道公路方法计算。
2.1.2 交织区基本通行能力
交织区其基本通行能力也是按照不同的交织构
型 、 车 道 数 和 设 计 速 度 分 别 列 出 的 , 详 查HCM第
四章表4-1。
2.1.3 高峰小时流率计算公式
HCM 第 四 章 表 4-1 中 所 有 数 值 都 采 用 以 小 时 当
主线中央分隔带
合流点
交织段
分流点
集散车道L集
集散车道渐变段L加
图1 集散车道示意图
设置集散车道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这些高速公 路立交段的交织, 并减少驶入和驶出道口的个数, 将大多数的交织紊乱转移到集散车道上, 从而保证 高速公路直行的交通安全。 1 集散车道的影响因素
集散车道设置一般会增加立交投资, 但集散车 道该设而未设会导致交通混乱, 交通容量降低。 因 而, 集散车道的设置应根据实际情况, 主要从交织 段长度要求、 直通交通量大小、 交通标志等方面综 合考虑。 1.1 交织区
44 交通标准化
Traffic Engineering 交通工程
集散道将出入口串联起来”, “集散车道一般为双车 道, 交通量较小时, 非交织段为单车道…”。
规范与条文说明中, 对于出入口应有的间距和 何种情况为转弯车辆紧迫交织干扰主线车流并未给 出具体解释, 没有建立具体的量化标准, 对集散车 道设置条件限于总结性的研究, 缺乏对其的计算和 分析。
交通工程 Traffic Engineering
互通式立交集散车道 设置研究
万江
(深圳高速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广东 深圳 518034)
摘要: 分析集散车道的影响因素, 对高速公路主线车速为120km/h, 车道数为四、 六、 八车道, 匝道 为 单 车 道 的 情 况 进
行计算, 可为互通式立交集散车道设置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其他参数的意义同上。
2.1.6 交织区速度计算公式
! "! " Vi=
Q
Qw Vw
+
Qnw Vnw
(6)
46 交通标准化
Traffic Engineering 交通工程
式 中 : V— ——交 织 区 内 所 有 车 辆 的 区 间 平 均 速 度 , km/h;
Vw— — — 交 织 区 内 交 织 车 辆 的 区 间 平 均 速 度 , km/h;
目前, 道路交织区的定义主要根据美国交通运 输 委 员 会 《道 路 通 行 能 力 手 册 》(HCM)在1950年 第 一版中提出的交织区的概念和研究方法来研究交织 区运行情况。 参考HCM中对交织区的定义: 行驶方 向相同的两股或多股交通流, 沿着相当长的路段, 不借助交通控制设施进行的穿叉, 定义为交织; 当 合流区后面紧跟着分流区, 或当一条驶入匝道紧接 着一条驶出匝道, 并在二者之间有辅助车道连接 时, 就构成了交织区。 1.2 交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