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域中的中国教育技术

合集下载

“互联网+”视域下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研究

“互联网+”视域下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研究

“互联网+”视域下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民族声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音乐教育也在不断探索利用新技术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

目前针对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尤其是在“互联网+”视域下的应用探讨更是少见。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传统民族声乐教学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族声乐,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提升声乐教学效果,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本研究立足于“互联网+”视域,旨在探讨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中新技术的应用模式,探索提升声乐教学效果的途径,为传统声乐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通过对“互联网+”视域下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新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促进声乐教学模式的更新和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声乐人才做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如何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互联网资源,提高民族声乐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具体来说,研究的目的包括:通过分析“互联网+”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探讨如何将其运用到民族声乐教学中,提升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研究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供依据;探讨“互联网+”视域下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模式,探索更适合时代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互联网+”技术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应用,验证其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最终通过教学效果评估,总结经验,为提高中国民族声乐教学质量和效率提供参考和借鉴。

【字数:204】1.3 研究意义本次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推动“互联网+”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技术赋能新文科的内在逻辑、扩散机理与实践理路

技术赋能新文科的内在逻辑、扩散机理与实践理路

46 2023.4摘要:在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教育内外部发展环境变化深刻的时代背景下,数智技术为重塑文科存在场域和实践模式提供了技术驱动,使得新文科建设的创变实践呈现出可视、弹性、精准样态。

可以从赋能感知可视的场景建设、赋能动态共享的教学设计、赋能精细驱动的方式实施三层逻辑,审视技术赋能新文科建设的逻辑关系。

技术赋能新文科建设的扩散机理: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从外部驱动到内生驱动、从线下教学到虚实融生、从单向支持到人机协同。

数智技术赋能新文科建设的实现路径为:夯实新文科建设的技术支撑,创新文科建设新样态;完善技术赋能新文科建设标准,优化数智技术赋能规制;遵从伦理新准则,消解新文科教育异化风险;重塑以人为本的理性认知,促进新文科教育理念更新。

关键词:技术赋能;新文科建设;数智技术;内在逻辑;扩散机理中图分类号:D64;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23)04-0046-08技术赋能新文科的内在逻辑、扩散机理与实践理路文/蔡劲松 董欣静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统筹文化发展和安全的理论建构、风险评估及防范机制研究”(22V R C059);教育部首批新文科教育改革与实践项目“基于智能信息技术的IAMOK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2021100002)作者简介:蔡劲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计划领军人才,北京市,100083;董欣静(通讯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市,100083。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1]当前,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教育内外部发展环境变化深刻,探讨教育、科技及人才领域如何深度互动融合,数智技术何以赋能新学科群建设及其高素质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而言,伴随着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交互式等数智技术全面渗入其场域对象,数智技术扩散已超越单一技术应用本身,衍生为技术革新赋能支撑下传统文科的结构性创变乃至颠覆性形态重塑。

师范生适应大数据时代智慧教育的教育技术技能

师范生适应大数据时代智慧教育的教育技术技能

10.3969/j.issn.1671-489X.2020.18.004师范生适应大姗时代智慧教育的教育技术技能♦韩芮莎摘要教育技术作为近几年非常火的专业,被应用于各类教师职业培训与师范生教育中,也是国家各项政策中所提到的教育发展大方向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近六年关于教育技术发展及应用的期刊文献进行分析,运用扎根理论,通过访谈的形式,分析师范生在智慧教育环境下应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并针对目前该主题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信息素养;扎根理论;智慧教育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20)18-0004-031研究目的和研究背景教育技术能力作为现今大数据时代教师应对智慧环境必备专业素养,融入师范生教育与各类教师职业培训,国家也出台政策强调师范生及教师要格外注重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

本文在文献分析基础上,通过访谈分析师范生应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问题与建议,为师范生培养教育工作助力。

从国家政策看发展,自2004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有了明确的方向⑸,“互联网+”的提出也在为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提供动力。

为更好地适应智慧环境,教师应掌握新的信息技术,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

有些研究者认为,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圈模型,即“做中学”与“反思中学”的结合,非常适合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⑸。

一些地区尝试通过课件大赛、互动交流沙龙等提高现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保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鲜活性。

智慧教育的发展也为教师提出合理熟练地运用教育技术能力完成教学的要求,但中高考这类的应试考核验收会阻碍教师对于教育技术的应用,也促使教师利用教育技术进行便捷教学。

师范生的教育技术技能要与就业和社会需要相匹配,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决定了高校对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目标。

以培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要求教师做好技术运用的表率,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践创新的能力⑶。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功能、困境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功能、困境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功能、困境与可持续发展路径作者:谢永华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第33期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走出去”企业对“懂中文、通文化、精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快速增长,“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需求旺盛。

“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具备发挥服务中国标准和文化走出去、提高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和提升职业教育全球适应性等三大功能,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多元主体协同有待完善、教学资源有待丰富、师资水平有待提升、企业参与热情有待激发等现实困境,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整合院校资源、发挥企业作用,促进“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文+职业技能;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33-0015-06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伟大实践。

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1]。

“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尊重共建国家的发展权,充分尊重共建国家选择发展道路的自决权,有针对性地为共建国家提供帮助,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累计为共建国家提供各类就业岗位42万人次以上,极大促进了我国与共建国家的经济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文交流。

作为与经济社会和生产实践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在支撑“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发展,亟须大批“中文过关、技能过硬”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

学好中文、掌握技能,进入中资企业工作成为许多国家青年职业发展的热门选择,催生了对“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迫切需求。

“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强调用中文学习专业技能,以中文推广和技术技能共享结合的形式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满足职业院校、企业和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等多元主体需求,近年来发展迅速。

人类学视域下的技术与技艺综述

人类学视域下的技术与技艺综述

人类学视域下的技术与技艺综述在人类学中,对于“技艺”与“技术”至今也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和明确的区分,早期的人类学家多使用“技术”一词,并将其纳入到物质文化的研究范畴内。

但是,在人类学家莫斯这里,“技术”与“技艺”是不同的,“技艺”是一种传统的效用行为(traditionalefficientacts),“技术”则是关于技艺的理念、话语和规律的研究,而莫斯的“技术学”就是这样一种对技艺进行理论与实践的人类学研究,它包括自人类起源以来一直到今天的整个技术生活。

作为文化核心和文明发展标识的技术在人类学的研究和学科发展过程中,技术一直被看作是文化的主要内容,是衡量文化进化和社会变迁的标尺。

从泰勒、摩尔根,到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利夫-布朗,再到怀特、斯图尔德、哈里斯、哈维兰等诸多人类学家的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诸如采集、狩猎、建造住所、造船、航行、打造日常生活器具、装饰个人饰品等技术,以及有关技术的分布,技术的传说和神话,技术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关系等的记录和描述。

②无疑,人类学研究技术问题有着诸多的优势:一是在方法论上,人类学的文化相对论、文化整体观和跨文化比较法可以将不同的学科精神与研究方法融为一体,从而在对技术与文化各自的变迁细节及共变规律的探究中去理解人,去理解人的进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6]二是在研究方法上,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非常适用于对技术的研究,而且是特别适合研究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些在上述人类学家的研究中都可以体现出来。

在上述人类学家的研究中,技术大体上扮演了两个角色:一是技术是文化的核心,二是技术是文明发展的一个标识。

自从泰勒给文化下了一个经典定义之后,很多人类学家都在此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于文化的理解。

然而,不管大家对于文化的定义和理解有何差异,技术作为文化的核心这一点基本是所有学者的共识,因为解决人类生存所需乃是所有文化的基本任务。

[8]如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摩尔根就认为,在人类社会生活最重要的四个方面即发明和发现、政治制度、婚姻家庭制度及财产制度中,生存技术的发展起了决定的作用。

“五育融合”视域下信息技术自导式课堂的有效途径

“五育融合”视域下信息技术自导式课堂的有效途径

“五育融合”视域下信息技术自导式课堂的有效途径一、一育引领,五育融合在五育中主抓一两点,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深化育人的作用。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德育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有正规的操作,懂得保护计算机设备,维护机房卫生,自觉遵守机房的规章制度等。

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计算机水平开展分层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探究式教学模式,将学习的主动权放在学生手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获取和吸收知识,让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

信息技术教学能给学生展示更多美学艺术作品,从视觉来说,信息技术教学能通过图片、视频等给学生直观的展示丰富多彩的“美”,增强学生对美的感知和认识,实现美育的熏陶和教育。

信息技术教室可以让学生有一定的劳动体验,机房打扫分小组进行垃圾清理,让学生树立起劳动意识。

二、自导式课堂流程1.预习检测信息技术课堂不同于其他学科,一方面使用循环教材,另一方面对学生电脑等电子产品使用的限制,无法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这就需要在课中分配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预习本课内容,让学生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并通过设置好的预习检测题,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提出新的问题,即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2.明确目标由预习检测提出学习目标,明确本课所要达到的目标。

3.项目学习通过活动任务开展项目学习,从小项目入手,逐步完成总项目。

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法完成任务,对于学生无法完成的部分通过教师示范讲解。

最终完成目标或形成作品。

4.展示提升以学生为主体,把讲台留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介绍如何做的,学到了什么等,分享思路、过程和经验。

5.达标检测设置测试题,对学生进行综合检测,并快速生成结果。

通过检测结果进行评价,自评、互评和师评。

6.拓展延伸将知识与技能运用到真实场景中去,活学活用,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TPACK视域下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

TPACK视域下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
T P ACK 这 一 知 识 框 架 自 提 出 以 来 , 得 到 了 国 内 外 教 师 教 育 和 教 育 技 术 界 的 接 受 和 广 泛 关 注 , 已 成
为教 师 教育 、 信息 技术 与课 程 整合 、 教 师 知 识 研 究 的
热 点 , 同 时 也 为 上 述 领 域 的 研 究 提 供 了 新 视 角 。国 内
二、 T AP CK内涵及 特征
当前职 业 院校 教 师 的教育 技术 能力 培 养未 能取 得 预 期 效 果 。 其 中 一 个 重 要 原 因 是 对 教 师 知 识 的构 成 要 素 以及 复 杂 性 认 识 不 足 。 面 向 职 业 院 校 教 师 的 教 育 技 术 培 训 偏 重 技 术 性 知 识 的 获 得 ,相 对 缺 少 运 美 国 密 西 根 州 立 大 学 的 Mi s h r a和 Ko e h l e从 教 师知 识 的角 度 出发 , 对技 术 与教学 整合 进行 了研究 。 在 一 项 为 期 五 年 的 高 校 教 师 专 业 发 展 项 目 中 ,他 们
教 师教 育技术 能力。
关键词 : T P A C K; 职 业 院校 教 师 ; 教 育 技 术 能 力
中图分类号 :G 7 1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 — 9 3 1 X ( 2 0 1 3 )0 4 — 0 0 2 5 — 4 0
《 教 育 部 关 于 加 快 推 进 职 业 教 育 信 息 化 发 展 的 意 见 》 指 出 要 逐 步 将 教 育 技 术 能 力 纳 入 职 业 院 校 教 师 资 格 认 证 与 考 核 体 系 。可 见 , 教 育 技 术 能 力 已经 成 为 职 业 院校 教 师 职业 能 力 素 质 的 必要 组成 部 分 , 它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创新研究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创新研究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创新研究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影响愈加明显。

在大数据视域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应该如何进行创新研究,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一、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随着信息化建设与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业和生活数据,高校可以从多个维度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问题和特点,为学生提供更为精准、个性化的服务和支持。

具体来说,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高校可以更为精准地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成就和问题,为教师提供参考,帮助他们制定更为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估方法,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

2. 优化管理模式。

通过对学生的生活数据进行分析,高校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各项需求,例如住宿、饮食、健康等方面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为个性化、便捷的服务。

同时,通过对学生行为数据的分析,可以有效预测学生的行为和情绪,为高校提供预测性管理,减少管理成本和管理难度。

3. 实现智能化决策。

通过对学生数据的分析和挖掘,高校可以更好地辅助管理决策,例如招生、奖学金评选、学业评定等方面的决策,从而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公正性和精准性。

面对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机遇和挑战,高校应该采取创新的技术和应用模式,为学生提供更为高效、便捷、精准的服务和支持。

具体来说,高校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创新模式:1. 教育信息化建设。

高校可以通过建设学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将学生教育数据实现全面数字化和集中管理,从而实现对学生教育数据的更为全面和精准的管理。

例如,通过建设线上学习平台、数字化教材和教学资源库等,提高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通过建设学生信息系统、考勤系统和智能图书馆等,提高管理效能和管理质量。

2. 数据驱动决策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hat you see what you get ——电脑图形界面: 电脑图形界面: 电脑图形界面 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所见即所得” 的最重要创意
文化传播 与技术普 及结合的 成果案例 所见即所 得:电脑 图形界面 设计推动 计算机与 信息文化 的普及
“看”——很深刻 看 很深刻
审视 注视 凝视 洞察一切 百闻不如一见
To improve the capacity for or the practice of recognizing and respecting the beliefs or practices of other countries.
“读图时代”来临的挑战与机遇 读图时代” 读图时代 Challenge & opportunity
如何唤醒文化自觉意识? 如何唤醒文化自觉意识?
自己从小学来的这一套文化,究竟 是个什么东西?它的内容是什么样 的,怎么去分析它,怎么去理解它? 文化在我们生活上发生了些什么作 用,又怎样发生变化,它是怎么变 动的,为什么变动,动到哪儿 去……
Thanks for Listening!
全球视域中的中国教育技术
——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视觉文化研究所 张舒予 zhangshuyu@
ET in China with global perspective:
Bridge for History & Reality, Western & Eastern
To span the gorge for text comprehension To remove the obstacle for culture understanding
Why say so ?
Bridge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Western & Eastern :
为什么可以成为 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跨越文本阅读的障碍 减弱文化背景不同而形成的理解难度 提高认识、理解、尊重、欣赏其他民 族的信仰与行为方式
Why say so ?
Bridge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Western & Eastern :
中国教育技术的新使命新功能
从技术至上到人文关怀 从单一思维到辩证思维 从盲目崇信到独立见解 几种桥梁功能的综合发挥 ——时代吹响我们教育技术人的进军号!
教育技术应用于 民族文化传承与中外文化交流 ET to improve Humanism
教育技术应用Biblioteka 民族文化资源ET支持视觉素养培养和民族文化传承 ET支持视觉素养培养和民族文化传承 ET to support VL
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需要知己知彼 communication based on understand each other
要进行文化对话与交 流,必须具有文化自 觉 意识。 跨文化交流的基础, 就是得从认识自己开 始,进而方能知己知 彼。 中国文化:多元发展 的历史,各种优秀文 化,包括许多外来文 化的相互作用和糅合, 共同促成了中国文明 的产生和演进。
“看”, 不是个简单的问题! 看 不是个简单的问题!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形式 你看到了什么? 你看懂了什么?
“看”, 不是个简单的问题! 看 不是个简单的问题!
外显与内涵的关联 你看到了什么? 你看懂了什么?
外显与内涵的关联
外显与内涵的关联 你看到了什么? 你看懂了什么?
让中国的服饰/ 让中国的服饰/文化走向世界
Zhang Shuyu Visual Literacy Institute Faculty of Educatio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gshuyu@
教育技术是教育理论与实践 之间的桥梁 ——已被实践证明和广泛接受, ——已被实践证明和广泛接受 已被实践证明和广泛接受, 但是… 但是… …
视觉素养培养 文化自觉意识
目标
资源
支持
民族文化
教育技术
欢迎访问我的“视觉文化网站 欢迎访问我的“视觉文化网站 website! Welcome to my website!
网址:/
了解我们自己——文化自觉意识 文化自觉意识 了解我们自己
人作为一个生物体,是在既定的文 化里边长起来的,一切离不开自己 所属的文化。 但是尽管如此,要了解自己所处的 文化,这个事情并不容易。 文化自觉意识的唤醒:我们究竟从 哪里来?我们应该往哪里去?
不同文化背景和地域的眼光聚集在 一起,必然渗透着各自不同的想法、 体验、联想 、矛盾和冲突
观看的文化意义 Culture meaning of watching
看什么? 怎么看? 看与被看的差异? 主动的看与被动 的看的差异? 如何学会理性地 看,主动地看, 深入地看?
主动观看的文化意义 Culture meaning of active watching
“看”——很刺激 看 很刺激
视觉张力 视觉冲击力 视觉震撼 触目惊心
“看”——转瞬即逝? 看 转瞬即逝? 转瞬即逝
过目不忘 一见钟情 一见倾心 赏心悦目
“看”, 不是个简单的问题! 看 不是个简单的问题! To see is not simple.
比较下列中英文单词的意义差异: 看≠看见 Look ≠ See 看见≠看懂 See ≠ Watch 看见≠看好 Watch ≠ Read
Why say so ?
To retain and renew the past To recall sth meaningful
Bridge for connecting History & Reality
Why say so ?
To remind powerful emotion To understand today better
全球化进程中
教育技术还有更重要、可发挥的功能, 迫切需要教育技术人去努力思考与探讨;
我的观点:
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 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ET is well known a Bridge between theory & practice for education
My opinion: ET could perform more functions: Bridge for connecting History & Reality; Reality; Bridge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Western & Eastern. Eastern.
为什么可以成为 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 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
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开发,教育技术可 立新功 : 保护存留过去,激活消失了的时光; 唤起对过去重要事件的回忆或反思; 激发曾经强烈却在淡化的情感意识; 知道过去,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今天。
Bridge for connecting History & Reality
并不是! 为什么? 怎么办?
所指意义层次图 Levels of what you can see
中国文化特征: 中国文化特征:观物取象 Chinese Characters: pictorial
你看到了什么? 你看懂了什么?
中国文化特征: 中国文化特征:书画同源 Chinese Characters: pictorial
图例传达了一个 怎样的主题? 请你加标题!
图像符号的所指和能指 New functions of Semeiology
图像符号(symbol,sign): 所指和能指高度符合 扑面而来如同身临其境 所谓“形象代言人”的功 能
所有的图形都能够 所见即所得” “所见即所得”吗? “What you see get” what you get” not always correct
建筑——无声的历史 无声的历史 建筑 You see but maybe not understand
»你看到 了什么? »你看懂 了什么?
视觉素养视觉素养-需要后天培养的文化能力 Visual Literacy is acquired
在现代高科技支持的今天, 在现代高科技支持的今天, 我们能看见什么? 我们能看见什么?What we see? 我们该怎么生活? 我们该怎么生活? What we like to see?
5千年中华民族文化 传统可以在现代教育 改革和中西文化交流 中具有怎样的价值? 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 这些问题提得多、想 得少,真正下气力干 得更少。必须深入思 考并落实行动了。
主动观看的文化意义 active watching/passive watching
变被动的看为 主动的看: 视觉素养; 变被动的被看 为主动的被看: 视觉资源。
“信息时代”、 “数字时代”与 “读图时代”的内 在关联 新的视觉方式和虚 拟世界产物正在不 断产生 观看的方法深刻地 改变我们关于世界 和我们自身的看法
观看的文化意义
Misunderstanding & conflict with different culture background or belie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