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成立20周年庆祝会暨全国教育信息化展望论坛_综述

合集下载

首届中国教育信息化行业新年论坛召开

首届中国教育信息化行业新年论坛召开

龙源期刊网
首届中国教育信息化行业新年论坛召开
作者:
来源:《电化教育研究》2014年第01期
12月6日至7日,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理工科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技术标准委员会与清华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联合主办的“智慧时代的教育创新——首届中国教育信息化行业新年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

来自全国100余所高校的200余位院校代表和行业内10余家领军企业的100余位企业代表,齐聚清华大学科技园,共同研讨MOOC的发展趋势、智慧教育发展、大数据教育应用、微课程制作、翻转课堂模式、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整合等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热门议题。

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社会转型,在以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教学媒介、教学对象、教学模式乃至教育理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教育信息化行业新年论坛聚焦智慧时代的教育创新这一主题,汇聚教育信息化全行业的力量共同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

除了会议主题与研讨内容体现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外,本届论坛在组织形式上首次实施了具有原创意义的翻转会议模式,即专家报告在会前一个月以微视频的形式在网站上预告播放,业界同行可以提前了解并在线提问。

论坛期间,专家与听众主要围绕问题进行研讨和互动。

翻转会议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参会代表与报告专家的深度互动。

(宋述强)。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二十届年会综述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二十届年会综述

2020年第1期/总第5期Vol.2,No.1,2020Educational History Studies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二十届年会综述肖 朗 王慧敏 2019年12月11—13日,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主办、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承办、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协办的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二十届年会在杭州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韩国首尔大学等高校、科研和出版机构的60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本届年会。

在12日上午的开幕式上,浙江大学副校长严建华教授对出席本届年会的专家学者和教育史同行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浙江大学教育史学科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张东燕女士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高度评价分会在教育史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理事长张斌贤教授介绍了教育史分会第七届理事会所开展的学术工作和活动,并宣读了第八届理事会顾问、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和理事名单(见本文附件)。

40年前,即1979年12月12日,由杭州大学教育系承办的教育史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年会在杭州召开,因此本届年会也是教育史分会成立40周年的纪念大会。

开幕式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肖朗教授主持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成立40周年的庆祝活动。

大会播放了采访第一届年会正式代表的视频《薪火相传,砥砺前行》,并通过向有关代表颁发荣誉证书和第一届年会代表合影老照片的方式向奠定教育史学科基础的前贤们表达敬意。

教育史分会第七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杜成宪教授作报告,回顾了教育史分会40年的奋斗历程。

此后,大会举行了“庆祝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成立40周年新书首发式”,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名誉理事长田正平教授、理事长张斌贤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编辑室主任刘立德编审、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顾建民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执行院长温正胞教授共同为40周年纪念特辑新书揭幕。

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反思与趋势展望——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述略

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反思与趋势展望——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述略

了改 革开 放 3 年 来 中国 教 育技 术事 业 发展 所 取得 0
的 巨 大 成 就 :形 成 了 具 有 中 国 特 色 的 、 覆 盖 全 国 城
乡的教 育 技 术系 统 ;教 育信 息 化基 础 设施 与 资源 建 设 取得 明 显进 展 与 可喜成 绩 ;教育 技 术 学科 专业 建 立 了具 有 中 国特 色 的完 整人 才培 养 体 系 :我 国教 育 技 术 学科专 业 建 立 了具有 专 科 、本 科 、硕 士 、博 士 到博 士 后科 研流 动 站 完整 的 人才 培 养体 系 ,至 2 0 08 年 ,中 国有 4 4个 教 育 技 术学 专科 专 业点 ,2 4个 教 2 育技 术 学本 科 专 业点 ( 中国教 育 学 科群 中发 展 得 是
我 教 技 发 的 史 思 趋 展 【 国 育 术 展 历 反 与 势 望 本刊 .F 】 5稿 I {
翡国教育技术发展硇历史反思与趋势展望
第八届教 育技 术 国际论 坛述略
口特约记者 梁林梅 本刊记者 田党瑞

要 :第八届教 育技术 国际论坛 于 2 0 0 9年 8月在徐州师 范大学举行 。本届论坛 的主题是 “ 信息
化 时 代 教 育 技 术 应 用 与 创 新 ”。 与会 学 者 重 点 回顾 我 国 教 育 技 术 学 科 发 展 3 0年 的 成 就 ,总 结我 国 基 础
教育 信息化 的经验 。国外 学者从新 的视 角审视 教育信 息化 建设和 开设教育发 展面I 临的挑 战 。与会 学者
深入 探 讨 了我 国 教育 技 术 学 科 发 展 的 规 范 化 和 多 样 化 问题 。
1 .改革 开放 3 0年 来我 国教 育技 术 学科发 展 所

教育技术学研究新范式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学研究新范式的理论与实践
“互联网 +(教育) +”=?(2015.04.23 杭州命题)
2011 年底,南国农先生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成立 20 周年庆祝会暨全国 教育信息化展望论坛”的座谈会上提出:“当前我们国家的教育信息化可以 说是红红火火。教育技术作为一个事业来说,它是红红火火,如日中天,但 是作为一门学科来说,它正在逐渐地衰弱,独立生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 这个问题被称为中国教育技术学的“南国农之问”。 引自:“从南国农之问看教育信息化发展理路”
(7)技术的应用应该有利于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的养成;
(8)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最高目标是提升学习品质。
发表的CTCL研究范式的部分论文
[1] 董玉琦等. CTCL: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范式(1)——基本构想与初步研究 远程教育杂志,2012,(2):3-14.
[2] 董玉琦等. CTCL: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范式(2) ——从“媒体应用”、“课程整合”到“学习技术” 远程教育杂志,2013,02:3-12.
(4)在开发、应用数字化学习平台与资源时,要充分考虑 学习者的状况以及学习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适切性
CTCL研究范式的基本命题
(5)在设计学习过程时,应充分考虑与技术创设的学习环
境有机结合,使其最大限度满足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 体验和创造激情;
(6)学习方式的选择应与学习文化、技术、学习内容和学 习者的实际相适应;
[3] 董玉琦等. CTCL: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范式(3) ——基础、命题与应用 远程教育杂志,2014,(3):23-32.
一个团队研究例子:
对初中8年级“光的传播”学习单元进行学 习资源设计,以其中“静止光源发出的光 是否能够运动”内容为例进行说明。
偏差认知测查
学习者对“静止光源发出的光是否能够运动”的观点

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作者:聂赵育胡卫星赵苗苗唐章蔚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20年第08期摘要: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与社会需求息息相关,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与目标是专业发展基础。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就业去向整体处于较好水平,但也存在着诸如就业对口率偏低、就业满意度不高和工作获取方式单一等问题。

就业状况反映出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需求趋弱、专业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衔接性较弱和专业培养人才素质结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因此,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下一步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细化培养方向和重构开放式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15-0007-07一、问题的提出1983年,华南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率先各自开办了全国第一个四年制电化教育本科专业和教育信息技术专业。

[1]1986年,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被正式确立,国家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三所大学设立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1993年,国家学位委员会又在北京师范大学批准设立我国的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点。

[2]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距今已经有近40年的历史,教育技术学专业已经形成了一个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全国高校开设且招生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硕士、博士层次的高峰时期分别为2008年、2010年和2018年,具体数目为224所、86所和20所。

截止到2019年10月,根据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和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187所学校开设本科招生、50所学校硕士招生和20所学校博士招生。

较以前高峰期相比,可看到教育技术学专业招收学校数已呈明显缩小趋势,特别是近几年众多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停办。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20年回顾与展望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20年回顾与展望
达 到 4 3 2 Mb s 年 增 长 率 为 5 .%。 97 9 p . 81
1 8 年 , 国政 府 正 式 颁 布 了 《 家 教 育 管 理 信 息 99 中 国 系统 总 体规 划 纲 要 》 从 1 9 , 9 3年 着 手 建 立 中 国 教 育 和 科
研 计 算 机 网 ( E E ) 20 C RN T ,0 0年 开 始 普 及 信 息技 术 教 育 和全 面 实施 “ 校 通 ” 校 工程 :0 1年 开 始 教 育政 务 信 息 化 20
综合 国 力和 经济 发 展能 力 的 重要 标 志 。在 未 来 社会 发 展
中, 国家和 民族 的政治 经 济 地 位 . 在 很 大程 度 上 取决 于 将
各 国在信 息 化 建设 上取 得 的 成 就 。教 育事 业 作 为 科教 兴
如果从 18 99年国家正式颁布了《 围家教育管理信息
的建 设 _ 作 , 点 建设 教育 政务 “ 网一 库 ” T = 重 三 。利 用 现 代
信息 技 术 来 辅 助 高 等教 育 管理 和教 学 , 已经 成 为 中 国高 等教 育 信息 化 建设 的 目标 和 发 展方 向 。


教 育信 息化 发 展 的背 景
来 越 多 的人 参 与 到教 育 信息 化 的 建设 当 中 ,教 育信 息 化
摘 要 : 育 信 息化 是社 会 信 息化 的 重要 组 成部 分 , 是 教 育发 展 的 必然 趋 势 。 文在 分 析教 育 信 息化 发展 的背 景 教 也 本
下 , 我 国教 育信 息 化过 去 2 对 0年 的发展 历程 进行 了总 结 . 合我 国教 育 信 息化 的 发展 趋 势 和 发 达 国 家教 育信 息化 的 发 结

祝智庭-教育技术前瞻研究与应用报道

祝智庭-教育技术前瞻研究与应用报道

颠倒的课堂 如果把课堂学习活动颠倒一下,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知识传授 :在教室外 知识内化: 在教室内
颠倒的学习序列…
观看教师讲课视频
颠倒的课堂
针对性练习
课前
快速、少量的测评
课中
解决问题促进内化
情况简述/反馈
参与实验的中学学 生的数学成绩得到 明显提升
(Robert Talbert: Computers, the Internet, and the Human Touch, March 2010)
Metaverse分类
增强 增强现实 生活纪实
疏 远
紧 密
镜像世界 仿真
虚拟世界
三维虚拟学境
/olmedia/1745000/images/_1749817_classroom2_300.jpg
/departments/ict/newi ct/ICTmain.htm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高教 2010-基教 2011
社会计算
用户自创内容 草根视频 移动个人终端 移动计算 云计算 电子书
个人广播
社交网 协同Web 云计算 开放内容 协作环境 移动学习
便携电话
移动电话 移动宽带 数字地理 电子书 悦趣学习 增强现实
教育游戏
虚拟世界 数据混搭 个人Web 简单增强现实 移动学习 悦趣学习
“金教工程”
“农远二期” “班班通” “教育云”
2010 2011
基教资源库建设
“农远”工程
“校校通”计划
计算机教育普及计划
1996
2000
2006
苏州市(1998) 陈至立(2000.10) 2010年5月国务院通 启动《苏州教育 《抓住机遇,加快发 过《国家中长期教育2011年教育部《教 广州天河区(1996) 信息化行动计划》国务院(1999.6 展,在中小学大力普 ) 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育信息化规划纲要 提出“以教育信息化 及信息技术教育》 教育部(2004.2) 《关于深化教育改 (2010-2020年)》 (2011-2020年)》 带动教育现代化“战略 革全面推进素质教 《2003—2007年教 (待发布) 育的决定》 育振兴行动计划》

围绕学校中心工作

围绕学校中心工作

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创先争优活动本报讯近日,校党委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

《意见》指出,要通过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推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学校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以促进发展、提高师生满意度为主线,进一步提高高职办学水平,办出高职特色,推进江苏开放大学建设,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激发党组织活力,增强党员素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提升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意见》提出下一步创先争优活动的主要任务:一是围绕实施“十二五”规划,在推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中创先争优,将创先争优活动与学校高职评估整改工作紧密结合,与加强系统建设相结合,与开放大学的筹备工作紧密结合。

二是围绕服务师生员工,在维护校园稳定、构建和谐校园中创先争优,深入推进“践行师德创先争优,办人民满意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要进一步优化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进一步加大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力度,加大助学帮困力度,拓宽社会受助渠道;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拓展学生就业渠道。

三是围绕推进新一轮“强基工程”,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创先争优。

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和健全党内民主建设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群团组织工作机制。

各基层党组织要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任务,根据工作和岗位特点,积极组织党员教职工开展业务练兵、教学竞赛等活动,提升党员的业务素质、服务水平和质量,在本职岗位上争创一流业绩。

《意见》还就公开承诺、领导点评等具体工作方法与步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组织部)学报第六次编委会会议暨纪念学报创刊100期座谈会召开本报讯11月30日,《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六次编委会会议暨纪念学报创刊100期座谈会在我校定淮门校区召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成立20周年庆祝会暨全国教育信息化展望论坛”综述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秘书处[文章编号]1003-1553(2011年12月3日至4日,“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成立20周年庆祝会暨全国教育信息化展望论坛”在广州召开,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各专业委员会、地方协会负责人,获奖单位和个人,以及来自全国高等学校、军队院校、武警院校、职业院校、中小学的代表共800多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回顾教育技术今昔巨变,展望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包括“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成立20周年庆祝会”、“全国教育信息化展望论坛”、“协会承担的全国社科基金‘十二五’规划国家级课题开题会”以及“中小学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多元智能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等。

会议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主办,广东省广播电视大学、广东省电化教育馆、广东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协办,上海华师京城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赞助。

一、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成立20周年庆祝会12月3日上午举行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成立20周年庆祝会。

大会由协会常务副会长王珠珠研究员主持,全体代表出席。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教育部信息化推进办公室主任王延觉,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朱超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会长杨志坚,武警总部军训部副部长张军利,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原会长宋成栋、于云秀出席了会议。

应邀参加会议的还有香港教育传意与科技协会创会会长任伯江博士、日本教育工学会原会长赤崛侃司教授、马来西亚行之文教发展中心总裁曾桂安先生。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朱超华先生致欢迎词,然后由任伯江博士、赤崛侃司教授、曾桂安先生分别致贺词,副会长吴庚生教授宣读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名誉会长张尧学院士、中国台湾教育传播暨科技学会会长张霄亭教授、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会长芭芭拉博士的贺信。

会长杨志坚先生从20年来协会发展的回顾,协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做好当前工作、规划未来发展等三个方面作协会工作报告。

杨志坚在“20年来协会发展的回顾”部分讲到:在这20年中,协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通过专家报告、学术交流、课题研究、培训活动等多种方式,引领了全国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方向,组织了大面积的教育技术实践,为促进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提升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和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作出了不懈努力,也为教育行政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

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20年的持续发展,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得到了教育界的承认和教育部、民政部等政府部门的肯定,于2009年获得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2010年获得民政部AAA认证。

20年所做的工作主要有:(1)围绕教育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局开展工作。

为教育主管部门主动提供咨询服务、完成教育主管部门交办的各种工作、配合教育部中心任务,创造性地独立工作。

(2)举办科研活动,引领先进理念,提升理论水平。

举办学术讲座、从事课题研究、开展对外交流。

(3)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协会成立20年来,成立了学术委员会、技术标准委员会、培训中心和三十多个专业(工作)委员会。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远程教育协会、中小学电教馆系统教育技术(电教)协会以及各地普通高校、职业学校组成的省级教育技术协会纷纷加盟,成为协会的团体会员。

绝大多数的高校教育技术同仁参加了协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大量的中小学教师参加各地省级协会组织的活动。

(4)制定标准,引导教育技术产业发展。

协会制定和已经公布的人员素养标准有《中国教育技术标准(试行)》、《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和《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

执笔:谢云协会制定和已经公布的软件资源标准有《教育多媒体信息资源表征规范(试行)》和《语言学习网络平台规范(试行)》。

协会制定和已经公布的硬件环境标准有《数字语言学习系统技术规范(试行)》和《多媒体教学环境工程建设规范》(内含六个技术规范)。

杨志坚指出,“协会发展的历史经验”主要有:(1)始终围绕教育部工作中心,将推进信息化建设作为己任,持之以恒开展科研及培训活动。

(2)以协会骨干和积极分子为中坚,坚持全心全意为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和教师服务。

(3)寻求上级领导,依靠挂靠单位,沟通各界支持。

杨志坚指出了协会工作的不足:首先,我们叫协会,具有行业性特点,但对比协会的科研特色、行业性特点展现不足,对教育技术行业的组织和企业的指导相对薄弱,标准规范少,评估检查不够。

其次,协会内部的管理还不够细致,一些规定坚持得不够,必须进一步加强管理。

还有个别二级组织工作处于停顿状态,我们要在今后工作中注意改正不足,对二级组织加强业务指导。

在“做好当前工作,规划未来发展”部分,杨志坚讲到,我们要遵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整体要求,按照《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设计思想,结合国家赋予我们的职责及协会的实际,做好当前工作,规划好未来的发展。

主要做好以下工作:(1)协会各级组织要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即将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深入理解“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深刻含义;宣传、贯彻《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找准位置,积极谋划,在即将来临的信息化高潮中有所作为;“十二五”国家课题要尽早开题,研究内容要瞄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的各项工作,不等不靠,主动参与;已经研制出来的标准要争取实施,动员IT企业积极参加协会活动,为企业和学校教育技术部门开展标准的培训和认证工作;抓紧修改、完善协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同时要求协会秘书处及二级组织认真贯彻执行,逐步使协会工作正规化。

(2)确立协会发展目标。

力争通过10年的发展,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建设成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各项政策的要求,以会员为本,合乎国际行业组织惯例,有现代办会理念,遵照现代办会管理章程运转,团结全国教育技术工作者,引领本领域学术发展,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进步创新的、有影响力的学术型社团组织;全面、综合发展协会各项业务工作,坚持开展教育技术科研工作,实现学术上的百花齐放,兼容并包,鼓励争鸣,助力形成多种流派,繁荣中国教育技术的学术领域;加强协会行业性建设。

积极编制相关教育技术标准、规范,加强对服务学校信息化企业的业务指导,进行评估检查;持续、创造性地推进教育技术应用。

在学校教育技术、远程教育和社区教育网络等多方面开展教育技术应用性实践创新活动,要在促进学生的学习上有明显进步;坚定、持续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与国外、境外组织发展友好关系,从目前的互惠参加会议、组团互访、翻译理论书籍,发展到互派研究人员、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合作开展双方都感兴趣的研究项目等多个方面;加强管理措施,使社团工作规范化。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壮大协会组织。

在发展团体会员的同时,积极发展协会个人会员。

遵照民政部的要求,细化协会选举程序,制定选举章程,民主选举产生协会各级领导人员。

建立专业委员会工作程序与要求,进一步规范各专业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工作;坚持听取社会、行业各方面意见,不断整改、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协会管理从经验型向制度型转变。

杨志坚强调,我们要团结一致,共同努力,通过我们今后的各项工作,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成为教育与科技深度融合的积极探索者、引领者和排头兵。

大会举行了“全国教育影视优秀作品大赛及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作品大赛”、“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先进组织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先进工作者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先进企业奖”颁奖仪式。

大会举行了“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杰出贡献奖”的颁奖仪式,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杰出贡献奖是我国教育技术领域最高奖项,也是首次颁发。

华东师范大学曹揆申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党仲魁教授、河北大学冯秀琪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傅德荣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浙江大学戟锋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李俊宣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李龙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李运林教授、北京大学林建祥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南国农教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任为民教授、石家庄学院容士彦教授、吉林工业大学王顺教授、暨南大学杨炳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尹俊华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曾火焕教授、云南省电教馆张祖源先生、南京师范大学郑铿教授等20名终身从事教育技术工作、为我国教育技术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老同志获此殊荣。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的讲话在充分肯定协会的工作后,详细介绍了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形势、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

他说,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正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刻,加快教育信息化面临难得的大好机遇,教育信息化事业正在酝酿着一场大的突变和飞跃。

首先,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部署和实施为教育信息化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与条件;其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教育达到了新高度,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好氛围已经形成,教育信息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第三,经过十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从基础设施到资源建设,从人才储备到师生素养,从标准规范到推广应用,我们已经具备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客观基础,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些机遇,珍视机遇、抓好机遇,趁势而上。

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教育部把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对教育信息化提出的要求作为重点工作,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组建了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加强了对教育信息化的领导,教育信息化部际协调机制即将建立。

教育部组织编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确定了今后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战略目标和发展任务,描绘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蓝图。

规划突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提出“面向未来、育人为本,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应用驱动、共建共享,深度融合、引领创新”的32字工作方针。

提出“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总体目标以及五个层面的具体任务。

教育信息化重在推进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变革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支撑教育创新发展。

五个层面的具体任务是:(1)基础教育信息化重在缩小地区、城乡和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2)职业教育信息化重在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和关键利用,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