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1)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感悟作者对马生的勉励之情。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宋濂散文的写作技巧。

3.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培养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宋濂散文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作者宋濂及其写作背景。

2.简要介绍《送东阳马生序》的写作背景和主题。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3.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课文主题。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序”、“赠序”、“勉之”等。

2.分析课文的结构,讲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3.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马生的勉励之情。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对比、排比等。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宋濂散文的写作风格。

3.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马生的勉励之情。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2.让学生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课后作业,讨论作文中的优点和不足。

2.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感悟。

2.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课后作业2.让学生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教新课标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一

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教新课标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一

语文八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一【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翻译文言文。

3、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习的。

【教学步骤】一、情境导入1、比一比,看谁说的厉志的名人名言多。

2、听一听,看谁在听老师讲解文学常识的时候记的笔记多。

3、导入: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明确:1、“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

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却勤奋好学,曾受业于元末有名学者吴莱、柳贯、黄晋等,以文章著名。

元代至正年间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借口父母年老,坚辞不就,入山隐居著述。

朱元璋起义后,接受朱元璋璋征聘,任江南儒学提举和太子经师,后官至《元史》编修总裁官、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部主事等,负责或参与《元史》《国史》《日历》的编修以及开国之初许多典章制度的订定工作,从文治方面对明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贡献,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长于传记的写作,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在当时影响很大。

解题:本文写于洪武十一(1378)年。

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

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

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二、朗读课文1、全班朗读:要求:声音响亮,字音准确,句读明晰2、教师范读:要求:认真听读,仔细笔记,划出停顿3、正音再读:要求:读出语气,读出情感三、解词析句1、组内讨论⑴教师将课文分成四段,标清其止。

⑵学生根据欣赏板块一来解词析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24.《送东阳马生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朗诵,能用一般话正确地有情感地朗诵。

2.通过自主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明白得文章大意,积存文言辞汇,合作探讨挑选出重点语句。

学习重点,难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明白得文章大意,积存文言辞汇,合作探讨挑选出重点语句。

学习模式或方式:自主→合作→探讨教学手腕: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导课明标,启发疑问1.引入新课:掀开历史画卷,很多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写《尚书》;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祖逖沤心沥血,夜半闻鸡起舞;周恩来披肝沥胆,为中华之崛起而念书……千百年来,众多的辉煌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身的行为劝勉咱们要尽力拼搏,刻苦奋进。

今天咱们也来结识如此一个人,看看他是如何克服艰巨困苦、自强不息,成为明代大学士的。

2.出示目标,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产生疑问激发学习动机。

自主学习,自解疑问自学指导一资料助读1.作者情形。

宋濂是明代要紧的建国文臣,明初文学家。

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伙儿吴莱、柳贯、黄晋等。

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

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多数由他参与撰写。

年老辞官。

后因长孙宋慎犯法,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伙儿。

著有《宋学士集》。

2.解题:这是作者写给他的同乡后生马君那么的一篇文章,节选自《宋学士文集》里的《朝京稿》。

这是一篇“赠序”,它不同于一样印在书前评介作品或说明写作目的的“序”。

赠序是古代文体之一,有临别赠言的性质。

本文的重点是表达自己的力学苦学的情形,以鼓励对方尽力学习为目的。

“生”是对晚辈的称号,也有亲热的意思。

东阳马生: 东阳的马君那么。

自学指导二.1.播放课文朗诵录音带,学生听读摹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好节拍、琢磨语气及情感。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4《送东阳马生序》教案1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4《送东阳马生序》教案1新人教版

课标要求 重点 难点 教法 教学程序 激情导入
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教具 学具 和谐教学法 教师活动 1、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 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 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2、展示学习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根据课文内容,自行 解决问题 回顾以前知识 学生活动 听一听
3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经过四层对此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今日条件 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 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 魅力精讲 心不专。 4、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 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 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 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 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 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 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 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 的朴素与艰苦。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 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 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 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 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 24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4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背诵课文。

2.掌握作者资料及本文的文体特征。

3.把握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4.借鉴本文所运用的对比手法,并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5.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难点1.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2.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3.把握对比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4.引导学生勤奋学习,以读书为乐,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背诵课文。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历史上艰难求学的故事有很多,大家能列举一二吗?(教师也可以适当补充古人勤学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在困境中求学不辍的故事。

(教师板书文题)二、简介作者,了解文体1.关于作者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浙江义乌)人。

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

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颇丰。

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著有《宋学士文集》。

2.关于文体序,是一种文体,分书序和赠序两种。

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多为赞颂、勉励、祝愿、惜别之辞。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

把握句读。

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4《送东阳马生序》(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4《送东阳马生序》(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十四课《送东阳马生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并学习古人刻苦学习和虚心求师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学习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

朗读背诵文言课文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课堂实录一、预习检测【设计意图:意在了解作品背景。

】1.介绍作者:(投影出示)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

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

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

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

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设计意图:初步感知文章,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

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4课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4课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四川省广元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四川省广元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四川省广元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24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复述、背诵课文.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1、翻译、背诵课文.2、理解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文体简介;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教学步骤:一、导入历史上,艰难求学的故事很多,大家能举一、二例吗?如孙康映雪、王冕苦读……二、作者及文体简介宋濂:字景濂,浦江人,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序,是一种文化。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听清字音,把握句读。

2、学生自读,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理解文意,并指导学生积累词句.(1)字音:俟箧屣媵(2)通假字:支——肢被——披(3)古今异义古:跑古:热水走送之持汤沃灌今:步行今:汤汁(4)一词多义弗之怠(“读书”这件事)走送之(书)之圣贤之道(的)当余之从师也(取消句子独立性)盖余之勤且艰苦也(同上一个)无从致书以观(来)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表修饰、不译)以衾拥覆(用)(5)成语:德隆望尊,授疑质理3、组内讨论交流四、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1、学生齐读2、创造性复述(1)以“宋濂的求学故事”为题。

2016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4《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6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4《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4 《送东阳马生序》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一读顺:朗读课文,扫清字障。

3.二读通:疏通文意,把握大意。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反复朗读,朗读成诵。

疏通文意,把握大意。

(二)难点疏通文意,把握大意。

三、教学流程设计(一)揭示学习目标。

(二)走进作者、课前检测。

课前检测:听课手册(三)一读顺:朗读课文,扫清字障。

教师师范朗读,学生听读。

自由朗读。

一生试读,其他生点评。

全班齐读。

(四)二读通:疏通文意,把握大意。

自学指导一:【自学内容】:自主感知、合作探究【方法指导】:自读课文,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把重点字句的意思注于课文中,并试翻译全段。

(无法自主解决的字词句可小组谈论)【自学时间】:(10分钟)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检查效果。

【成果交流】:全段翻译:我幼年的时候就特别爱好学习。

家里贫穷,没办法书来看,时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借来书,自己亲手抄录,数着日子到时候归还。

在非常寒冷的冬天里,砚台里的墨汁结成了坚硬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写.抄录完毕,跑着送过去,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博览群书。

成年之后,(我)更加地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忧虑)自己无法和才学渊博的老师、有名望的人交流。

我曾经奔向到百里之外,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拿着经书请教。

前辈德高望重,学生们挤满了整个屋子,(对待学生)不曾略微把话说得柔和一些,把脸色放温和一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2、背诵课文,了解作者艰苦的求学经历。

3、学习古人克服困难、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4、通过比较,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和学习环境,努力向上,不断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背诵课文,理解作者执着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勤勉之情。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在比较中理解作者求学的艰难。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设想:《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的名篇,编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

本课准备用二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主要强化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归纳常见的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现象,完成文言字词积累和疏通文意活动。

第二课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话题讨论,让学生走近“宋濂”,和他面对面交流。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在交流中体会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懂得珍惜现在美好生活,努力学习,不断追求,不断进步。

(下面的设计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提学生解释重点实虚词,翻译句子。

提学生概况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

(提问后,过渡到下一环节)
我和“宋濂”面对面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话题讨论的形式来进行。

师生共同筛选出几个重点话题后,把全班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小组之间针对话题提出问题,剔出一些次要的,归纳比较典型的问题,交流讨论。

当一个小组提出问题后,其他小组成员把自己模拟成“宋濂”进行回答。

这样通过我和“宋濂”面对面的交流,来认识古人读书条件的艰苦,现在学习条件的优越,从而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话题一:得书难
问题一:读了本文,感觉你读书很苦很累,请问你在求学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宋”:我在求学中,遇到得书难,从师难,生活苦,旅途艰四个方面的困难。

问题二:面对无书的困难,你是如果解决的?
“宋”:没有书,我就借书,抄书。

就像书中写的“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问题三:文中有一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你能说明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吗?
“宋”:有一句话叫“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我做到了诚实守信,所以,别人才喜欢把书借给我。

这也启示我们,只有做个诚实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问题四:寒冷的冬天,你的“手指不可屈伸”,但你仍不懈努力,而我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退缩,请问学习应具备什么样的精神?
“宋”:学习是件十分艰苦的事,没有一定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是很难成材的。

所以,你们一定要有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持之以恒地学习。

话题二:从师难
问题一:你在读书求学的过程中,是怎样解决“无师难”这个难题的?
“宋”:我常跑到百里外的地方,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就是书中说的“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问题二:你喜欢书中的“乡之先达”这样的老师吗?你是怎样对待“先达”的?
“宋”:这位先达德高望重,学问渊博,但对人严厉,甚至冷漠,还不时发脾气。

但为了获得知识,解决学习上的难题,我态度十分虔诚和恭敬。

我常“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听”,每当遇到他训斥的时候,我就“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问题三:我有时上课听不懂,课下不会做作业,但又害怕问老师,也羞于问同学。

请问:我该怎样解决怕问和害羞的问题呢?
“宋”:你们一定要勤学好问,有问题不懂时,不要因为对方态度不好而放弃请教,我们应该虚心的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向一切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学习对方的优点。

问题四:你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而现今有些学生却存在不向老师请教和不尊敬老师的现象,请你针对这种现象,对中学生提几点建议。

“宋”: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古人有“师徒如父子”之说,这说明师生关系是非同一般的,老师给我们传授知识,教我们做人的道理,所以我们一定要尊敬老师。

尊敬老师,就要尊重老师的劳动,见面和老师打招呼,上课时注意听讲,不做违反课堂纪律的事,不惹老师生气,少让老师操心,更不能私下里辱骂老师。

遇到问题,可以开诚布公地和老师交流,有不会的地方,也可以向老师提出来,要求老师改正。

既要尊重老师,又要和老师平等相处。

话题三:旅途艰,生活苦
问题一:你在从师的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宋”:我背着书籍,穿着破草鞋,行走在深山中,天寒地冷,几尺大雪没到我的膝盖,脚被冻裂了。

到了书馆,四肢冻僵,不能动弹。

问题二:同舍生衣着华丽,全身珠光宝气,而你却“缊袍敝衣处其间”,和富家子弟相比,你有自卑感吗?
“宋”:我丝毫不觉得自卑,相反我却以读书为乐。

就像书中说的“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问题四:现在我们周围同学攀比思想比较严重,在生活中比享受,比谁吃的好,比谁穿的好,比谁身上的名牌东西多,相反对自己的学习不大关心,甚至不屑一顾,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宋”:物质条件的享受并不重要,而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我一样,吃、穿、住、行都不能和别人相比,但我克服困难,专心向学,读书有得,胸中自有真乐。

问题五: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都非常好,但很多同学在学习上,存在畏难情绪,请你给我们提几点合理建议。

“宋”:学习是件很艰苦的事,只有不畏艰难,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才能学有所成,“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希望同学们都能懂得这个道理。

社会越进步,对知识的要求越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同学们刻苦学习,掌握真才实学,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将来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话题四:读书的目的
问题一:有人认为,读书是为了升官发财;有人认为,读书是为了将来过好日子,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你学习这么艰苦,请问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宋”:读书如果是为了升官发财,光宗耀祖,那读书就显得太自私狭隘了。

从个人角度说,读书是为了丰富自己,让自己的精神充实;从大的方面说,读书是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

只有读书目的明确,把读书作为一种人生的追求,才能真正领略到学习的趣味,生活才更有价值。

话题五:名言励志
师: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认识到了现在学习条件的优越,懂得了珍惜拥有的幸福,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请你们从宋濂艰苦勤奋求学经历中,总结出一些励志性的名言警句,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生: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生: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生:苦苦苦,不苦如何通今古?
生: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生: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耕耘一分才。

三.教学小结:学习是件非常艰苦的事,没有坚强的意志,刻苦勤奋的精神,是很难成功的。

希望同学们能从宋濂艰苦的求学经历中,受到启迪,做个一心向学的人。

我们还要懂得,幸福来之不易,希望大家能珍惜幸福生活,做个积极进取的人,力争将来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作业布置:
1.网上搜集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从中受到启迪教育。

2.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

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