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一年级历史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包括西汉的建立背景、汉高祖刘邦的崛起、文景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情况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比较感兴趣,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知道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背景和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该时期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促进学生互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教案:详细记录教学过程和内容。

3.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等。

4.练习题: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为什么会被推翻?西汉的建立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2.呈现(10分钟)介绍汉高祖刘邦的崛起,讲解西汉的建立过程。

引导学生关注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3.操练(10分钟)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新人教版2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新人教版2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题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授课年级
七年级
周次
授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的政策和“文景之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秦汉两朝政策的对比,掌握对比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
秦汉两朝政策对比,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认识。
自学指导3:阅读
西汉王朝到了和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2.措施:
(1)他们注重,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
(2)重视“”,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
(3)他们还提倡,反对奢侈浮华。
3.结果:
文景时期,政治,经济,人民生活,国力,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C.政治腐败,灾荒连年 D.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
5.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
A.力倡节俭 B.大兴文治
C.休养生息 D.平抑物价
【课后反思】
教学方法
探究、 归纳、总结
课 型
新课
教学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备注
【新课探究】
一、学习目标
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的政策和“文景之治”。
二、学生自学
自学指导1:阅读教材51-52页“西汉的建立”,回答问题:
1.时间:。
2.人物:。
3.都城:。
自学指导2:阅读教材52页“休养生息政策”,回答问题:
【合作探究】
1.汉初的统治者为什么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第十一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教案

第十一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教案

第十一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一、导入展示图片“汉景帝阳陵出土的微笑陶俑”与“秦兵马俑特写”图片提问:试比较秦兵马俑与汉阳陵陶俑的表情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呢?预设:秦始皇兵马俑冷酷的脸部表情比较,汉阳陵的陶俑个个面带微笑。

提问:这是哪一时期出土?预设:汉景帝,文景之治过渡:为什么在文景之治时期人们会这么开心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这一课。

二、新课教学1.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西汉的建立和汉初社会境况环节一:了解西汉的建立提问:回顾上节课,在秦朝灭亡之后的楚汉之争中,谁取得了胜利?请同学们根据教科书的P54第一子目第一段找出西汉王朝的建立者,时间与都城。

预设:刘邦,也就是汉高祖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

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解读: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在今天的山东汜水登基为帝,建立中国第二个统一王朝。

那么,汉朝政权一度危亡,中兴后在洛阳定都,长安在洛阳的西边,所以历史上分别称为“西汉”与“东汉”。

提问:请同学们看到P54瓦当图,有同学知道瓦当是用于什么地方的呢?观察图片,上面的四个大字是什么?代表何意?预设:西汉时期用于屋顶每行瓦片最末端的建筑材料,出土于陕西西安原汉朝长安城遗址;“汉并天下”四字是为了纪念刘邦打败了项羽,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统一了全国,建立汉朝。

过渡:在秦朝末年,当时的社会情况是如何的?西汉建立初,汉高祖刘邦面临着怎样的困境?环节二:了解喊出的社会境况学生阅读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当时的社会为什么会处于这样的境况?汉初的统治者的首要问题是什么?(出示材料)《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同弊)……,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预设:①西汉建立初,到处都是残破荒凉的景象,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经济萧条,人民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芜、出现饥荒、人口锐减、社会动荡的局面。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了解汉高祖刘邦和汉文帝刘恒的治国理念和政绩。

3. 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二、导学重点:1. 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汉高祖刘邦和汉文帝刘恒的治国理念和政绩。

3. “文景之治”时期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三、导学内容:1. 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西汉建立于公元前20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皇朝。

西汉的建立是在楚汉之争中,刘邦率领汉军战胜项羽后建立的。

刘邦在位时,采取了“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用人政策,推行“仁义礼智信”的治国理念,实行“分封制”和“郡县制”,确立了汉朝的基本政治制度。

2. 汉高祖刘邦和汉文帝刘恒的治国理念和政绩:汉高祖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他以仁义和宽厚著称,实行和谐的政治,推行减税和赈灾政策,使得国家经济逐渐恢复。

汉文帝刘恒继承了刘邦的治国理念,进一步推行“文景之治”,实行节俭政治,加强中央集权,修筑水利工程,推行轻徭薄赋政策,使得国家经济繁荣、民生安康。

3. “文景之治”时期的主要特点和影响:“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的一个重要时期,以刘文帝和刘景帝为代表。

在这一时期,国家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刘文帝和刘景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如加强中央集权、推行轻徭薄赋、修筑水利工程等,使得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社会风气良好,文化繁荣。

这一时期对后世产生了深遥的影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璀璨的时期。

四、教室练习:1. 请简要介绍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汉高祖刘邦和汉文帝刘恒的治国理念有哪些共同点?3. “文景之治”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给国家带来了哪些影响?五、拓展延伸:1. 请就“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钻研。

2. 请分析“文景之治”时期对后世的影响和启迪。

六、课后作业:1. 请撰写一篇关于“文景之治”时期的文章,介绍其主要特点和影响。

【教学方案】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教案

【教学方案】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教案

一、【教学方案】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精品教案二、教学目标:1. 了解西汉的建立背景,知道刘邦建立汉朝的历史事件。

2. 掌握文景之治的含义,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3. 了解汉初的几位重要皇帝,如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等。

4. 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1. 西汉的建立背景及过程。

2. 文景之治的含义、原因和影响。

3. 汉初几位重要皇帝的统治特点。

四、教学难点:1. 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

2. 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3. 汉初几位皇帝的功绩和贡献。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历史资料。

2. 教学PPT或幻灯片。

3. 历史地图或图片。

4. 教学视频或音频资料。

第一章:西汉的建立1.1 背景介绍:秦朝的衰落和农民起义1.2 刘邦建汉:楚汉战争和汉朝的建立1.3 西汉初年的政治局面第二章:文景之治的含义2.1 文景之治的概念解析2.2 文景之治的原因: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2.3 文景之治的影响:国家富强、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第三章:汉初几位重要皇帝3.1 汉高祖刘邦:楚汉战争和汉朝建立的主要领导者3.2 汉文帝刘恒:推行黄老之术,实行修养生息政策3.3 汉景帝刘启:继续推行修养生息政策,加强中央集权第四章:西汉的经济发展4.1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4.2 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4.3 对外贸易和丝绸之路的开通第五章:文景之治的结束与西汉中期的政治动荡5.1 七国之乱:地方割据势力的挑战5.2 西汉中期的政治改革:加强中央集权5.3 西汉由盛转衰的标志:王莽篡汉六、西汉的巩固与扩展6.1 汉武帝的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多方面的措施6.2 汉武帝的对外扩张:开拓边疆,征服四方6.3 西汉的疆域达到极盛七、社会文化与科技成就7.1 儒家思想的兴起:董仲舒与新儒学7.2 文学艺术的发展:诗歌、赋、书法等7.3 科技成就:天文、历法、医学、农学等方面的进步八、西汉的衰落与衰亡8.1 皇权衰弱:外戚、宦官的权力斗争8.2 社会矛盾的加剧:贫富差距、土地兼并等问题8.3 王莽篡汉:西汉的终结九、文景之治的评价与影响9.1 文景之治的历史地位:西汉的黄金时期9.2 文景之治对后世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启示9.3 文景之治与其他治世时期的比较十、总结与反思10.1 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回顾10.2 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掌握情况评估10.3 对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的思考:历史教训与启示十一、案例分析:文景之治下的百姓生活11.1 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百姓的生活状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西汉的建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 理解文景之治对西汉政权的巩固与发展的重要性;3. 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主要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教学重点:1. 西汉政权的建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 文景之治对西汉政权的巩固与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文景之治时期的主要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教学准备:1. 大屏幕或投影仪;2. 教学PPT;3. 教材及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复习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新知讲解(20分钟)1. 分析文景之治对西汉政权的巩固与发展的重要性。

2. 解读文景之治时期的主要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三、讨论与交流(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文景之治的历史背景、主要政策和社会状况展开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

2. 指导学生利用教材和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文景之治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小组交流。

四、合作学习(15分钟)1. 将学生重新分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教学PPT和相关资料展开合作学习。

2. 要求学生针对文景之治的特点和影响编写一份小结,要求内容要准确、完整并清晰表达。

五、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邀请几组学生分别展示他们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

2. 教师进行评价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讨论和学习情况,写一篇关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文章,要求内容准确、连贯,表达清晰。

2. 提醒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

通过合作学习和展示评价,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引导,确保学生对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有深入的理解。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的是汉朝初期的历史,面对秦末长期的战乱导致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困,汉初统治者们都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得政治清明、社会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西汉的逐步强盛和后来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一些图片、视频等材料比较感兴趣,有些学生了解刘邦、汉文帝、汉景帝的一些故事,对汉朝的历史有简单的了解,对本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感性积累,比较容易进入历史情境中去。

不过,这一时期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分析能力还不高,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西汉建立。

2.掌握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3.了解“文景之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秦亡汉兴”的比较,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历史典故、诗歌、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影像、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时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措施、结果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2.通过“文景之治”对当今治国理政的启示,培养学生以史为鉴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政策教学难点:休养生息政策四、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教学方法:1.讲授法。

2.问题探究法。

学法指导:针对本课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指导阅读等多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合作能力、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让学生做到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教学中,努力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

五、教学过程【导入】课前播放视频《盛世大中国》同学们,听着这首激昂的《盛世大中国》,再看着这一幅幅的盛世画卷,老师心中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身为中华儿女的深深的自豪感。

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精选5篇每一个老师在教学工作中都不可避免的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篇1)大统一的汉朝[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汉武帝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授课过程]一、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在我国封建社会历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1、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2、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

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太学是我国古代的学府。

4、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总之,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东汉的统治1、公元9年王莽夺权,西汉灭亡;2、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都:洛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西汉建立
刘邦胜利后,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刘邦即汉高祖。西汉建立后,面临什么样的形势?汉朝是如何实现巩固统一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讲授新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要,了解本课的内容和汉朝兴衰的历史框架。
二.文景之治
西汉初年,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势呢?布置学生阅读课本76页小字内容,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地方和中央两个层面回答。(地方: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荒芜,粮价飞涨,百姓卖儿卖女或者自卖为奴;中央:国库亏空,皇帝要配齐四匹一样的马拉车都办不到,丞相和将军只好坐牛车。)
1.“文景之治”的措施
2.“文景之治”的成就
学生出勤:应到实到 作业布置:练习册
教学反思
(板书)1.文景之治的措施
1.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
2.发展农业生产
3.推行轻刑慎罚的政策
4.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板书)2.文景之治的成就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77页第一段内容,学生归纳文景之治措施实施后,汉朝社会状况的转变。
教师投影课本“读一读”:
文、景之际,建元之始,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而归来,吏廉而自重,殷殷屯屯,人衍而家福。
文景之治为汉朝的大一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认识到,所有的政策的实施,离不开良好的经济基础,正是有了汉初的修养生息政策,是汉朝经济的得到充分的发展,才有了后来汉武帝大一统的实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板书设计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建立
1.建立
2.休养生息政策
二.“文景之治”
——《盐铁论》
教师先请学生讨论尝试解释这句话的意思,然后,教师补充:文帝、景帝年间,汉武帝刚即位的时候,百姓纯朴,全力务农,官吏廉洁,清慎自爱。国库充实,人口众多,家家富裕。
小结:让学生归纳西汉吸取秦朝灭亡的哪些教训,制作秦汉措施比较表,如赋税、徭役、刑罚等方面。特别着重对比文帝修建陵墓和秦始皇建骊山陵,更好的体会为何“秦亡汉兴”。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一度备课)
个性思考部分(一度备课)
复习导入: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战争?结果如何?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朝究竟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复习导入:教师提问:楚汉战争的结果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主备教师
协备教师
教学内容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呢?(除战争因素外,还要引导学生回忆秦的暴政及其表现内容,从而引出百姓痛恨秦朝的做法。)
师生共同探讨课本的“议一议”:面对这样的局面,为了安定和巩固政权,统治者的党务之急是什么?
投影课本“读一读”:
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重始。
——《史记》
教师解释其大意:因百姓痛恨秦朝的做法,丞相萧何顺应民情,全部废除,重新开始。那么,文帝景帝又采取哪些措施?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分类归纳文帝、景帝的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难点:“文景之治”
渗透德育
认识到国家稳定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