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教案chap1
《建筑材料》教案(第一章)

Ks的意义:抗渗系数越小,表明抗渗性能越好。
(2)抗渗等级:抗渗等级越高,其抗渗性越好。
指石料、砼或砂浆所能承受的最大水压力。 如:最大承水压力为0.2MPa,表示为P2,另有P4、P6 、P8、P10…
5. 材料的抗冻性
——材料饱水状态下,能经受多次冻融交 材料的孔隙包括开口孔隙和闭口孔隙两种,材料的孔 隙率则是开口孔隙率和闭口孔隙率之和。材料受冻融 替作用,既不破坏,强度又不显著降低的 破坏主要是因其孔隙中的水结冰所致。进入孔隙的水 <思考>:孔隙率越 性质。 越多,材料的抗冻性越差。水较难进入材料的闭口孔 大,材料的抗冻性 隙中。若材料的孔隙主要是闭口孔隙,即使材料的孔 抗冻等级:能经受冻融循环的最大次数, 隙率大,进入材料内部的水分也不会很多。在这样的 是否越差? 情况下,材料的抗冻性不会差。 记为F50、F100、F200、F300 …
学习思路
学习思路
材料强度 影响材料的因素
材料受力
材料的力学性质
变形 耐久性
1.2 材料的力学性质
材料的力学性质: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所引起的 变化的性质。
弹性变形 变形:在外力的作用下,材料 通过形状的改变来吸收能量。
变化
破坏:当外力超过材料的承受极限 时,材料出现断裂等丧失使用功能 的变化。
1.2.3 材料的脆性与韧性
1.脆性——材料受外力达到一定程度后突然破坏, 破坏时无明显的塑性变形的性质。 脆性材料:石、砖、混凝土、陶瓷、玻璃、砂浆 等。
2.韧性——在冲击外力和震动荷载作用下,材料能
吸收大量的能量,产生一定变形而不致破坏的性
质。 韧性材料:低碳钢、木材、玻璃钢等。
1.2.4 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了解性内容)
《建筑材料》教案

《建筑材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用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和用途;(2)掌握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点;(3)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建筑材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2)学会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3)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掌握建筑材料的正确使用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爱护建筑材料、节约资源的意识;(3)培养学生关注建筑行业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点(1)无机非金属材料:如水泥、砂、石等;(2)有机材料:如木材、塑料、涂料等;(3)金属材料:如钢材、铝材等;(4)复合材料:如玻璃钢、钢筋混凝土等。
2. 常用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1)密度、强度、模量等物理力学性质;(2)吸水性、透气性、耐久性等环境性能;(3)燃烧性、腐蚀性等安全性能。
3. 建筑材料的正确选择和使用(1)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2)了解建筑材料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3)掌握建筑材料的储存和运输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点;(2)常用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3)建筑材料的正确选择和使用。
2. 教学难点:(1)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之间的关系;(2)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3)建筑材料的储存和运输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建筑材料的分类、特点、基本性质等基本概念;(2)实验法:观察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4)小组讨论法:探讨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建筑材料的照片、视频等;(2)模型:展示建筑材料的实物模型;(3)实验器材:进行建筑材料的实验;(4)网络资源:查阅建筑材料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的理解;(2)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建筑材料性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建筑材料发展趋势的探讨。
《建筑材料》教学设计教案

《建筑材料》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建筑材料的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和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重要性及其在建筑中的应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物展示、图片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建筑物,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建筑物是由哪些材料构成的。
1.4.2 讲解建筑材料的定义和分类讲解建筑材料的定义,介绍不同类型的建筑材料,如混凝土、钢材、木材等。
1.4.3 强调建筑材料的重要性解释建筑材料在建筑中的作用,强调其在工程质量和安全中的重要性。
1.4.4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建筑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建筑材料的应用和效果。
1.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列举出常见的建筑材料,并简要介绍其特点和应用。
第二章:混凝土的性质与应用2.1 教学目标了解混凝土的定义、组成和性质,掌握混凝土的应用和施工要求。
2.2 教学内容混凝土的定义、组成、性质、应用和施工要求。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验演示、图片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混凝土的特性和应用。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建筑材料内容,引入混凝土的讨论。
2.4.2 讲解混凝土的定义和组成讲解混凝土的定义,介绍混凝土的组成成分,如水泥、砂、石子等。
2.4.3 讲解混凝土的性质介绍混凝土的力学性质、耐久性和其他相关性质。
2.4.4 讲解混凝土的应用和施工要求讲解混凝土在建筑中的应用领域,介绍混凝土施工的基本要求和技术要点。
2.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分析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混凝土配合比。
第三章:钢材的性质与应用3.1 教学目标了解钢材的定义、分类和性质,掌握钢材的应用和施工要求。
3.2 教学内容钢材的定义、分类、性质、应用和施工要求。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验演示、图片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钢材的特性和应用。
《建筑材料》教案

《建筑材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见建筑材料的性质、特点和用途;(2)掌握建筑材料的选择原则;(3)能够识别并正确使用建筑材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建筑材料的性质;(2)学会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3)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工程质量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2)树立学生对工程质量的责任感;(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建筑材料概述(1)介绍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和作用;(2)分析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
2. 第二节:混凝土(1)讲解混凝土的组成、性质和应用;(2)探讨混凝土的优缺点及改进措施。
3. 第三节:钢材(1)介绍钢材的性能、分类和应用;(2)分析钢材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4. 第四节:木材(1)阐述木材的特性、分类和应用;(2)探讨木材在建筑工程中的环保优势。
5. 第五节:建筑玻璃(1)介绍建筑玻璃的种类、性能和应用;(2)分析建筑玻璃在现代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建筑材料图片和实物标本;2. 利用实验、演示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建筑材料的性质;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4.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实验报告、作业等;2. 期中考试:测试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建筑材料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建筑材料》;2. 多媒体课件;3. 实验设备:例如混凝土、钢材、木材、玻璃等样品和实验工具;4. 网络资源:相关建筑材料的研究论文、新闻报道等。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2. 授课方式: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3. 授课地点:教室与实验室交替进行;4. 实践环节:安排4次实验课,每次实验课2课时。
建筑材料教案 第一章

第一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一、授课提纲及讲解内容1、物理性质主要搞懂密度与表观密度、密度与孔隙率、孔隙率与空隙率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力学性质变形性质有弹塑性变形、脆塑性材料、弹性模量、徐变和松弛几个内容。
强度主要了解材料实际强度为什么比理论强度低许多。
其他性质有脆性、韧性、疲劳、硬度、磨损等,一般了解即可。
3、触水性质搞明白亲水性与憎水性、吸水性与吸湿性、耐水性、抗渗、抗冻性概念。
4、热工性质主要是绝热性能,指标导热系数。
5、耐久性是一个综合指标。
6、其他性质装饰性、防火性、放射性。
二、讲解时间3×50min。
三、讲稿与板书(*加黑部分为黑板板书内容)§1-1 材料的物理性质1、密度与表观密度密度V m =ρ; 表观密度00V m =ρ V —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的体积,是指不包括孔隙体积在内的固体所占有的实体积。
0V —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或称表观体积,是指包括内部孔隙的体积。
测得含孔材料的V 时,一般用磨细的方法来求得。
表观密度0ρ,一般是指材料在气干状态下的0ρ,在烘干状态下的0ρ,称为干表观密度。
2、密实度与孔隙率密实度是指材料体积内被固体物质所填充的程度;孔隙率是指材料体积内,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即ρρ00==V V D 0001ρρ-=-=V V V PD 和P 从两个不同侧面来反映材料的密实程度,两者关系为1=+D P 。
D 和P 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3、堆积密度、填充率和空隙率堆积密度是指粉状、粒状和纤维材料在堆积状态下(包括了颗粒内部的孔隙和颗粒之间的空隙),单位体积所具有的质量:'='00V m ρ '0ρ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材料的0ρ,而且还与材料的疏密度有关,还受材料含水程度的影响。
填充率D '是指散粒材料在堆积体积中,被颗粒填充的程度。
空隙率ρ'是颗粒之间的空隙所占堆积体积的比例。
即0000ρρ'='='V V D ;000001ρρ'-='-'='V V V P P '和D '从两个侧面反映材料颗粒互相填充的疏密程度。
建筑材料教案

建筑材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及在建筑中的作用。
(2)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质、特点及适用范围。
(3)学会选用合适的建筑材料进行建筑设计和施工。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途径,了解建筑材料的性质和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建筑材料的适用范围和选用原则。
(3)培养学生运用建筑材料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2)强调建筑材料在建筑安全和环保方面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建筑材料的定义与分类(1)建筑材料的定义(2)建筑材料的分类: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复合材料2.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质、特点及适用范围(1)水泥(2)石材(3)砂浆(4)砌体材料(5)钢材(6)木材(7)玻璃(8)建筑涂料(9)防水材料3.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应用(1)建筑材料的选择原则(2)建筑材料的应用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质、特点及适用范围。
(2)建筑材料的选择原则。
2.教学难点:(1)建筑材料的分类和性能指标的理解。
(2)建筑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及选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性质、特点等基本知识。
2.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建筑材料实验、观察、调查等活动。
3.案例分析法:分析建筑材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建筑材料的选用原则和适用范围。
五、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操作、调查等活动中的表现。
2.结果评价:检查学生对建筑材料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作业、测试等。
3.综合评价: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六、教学建议1.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建筑材料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参加建筑材料相关的竞赛和活动,拓宽视野。
4.强化建筑材料在建筑安全和环保方面的教育。
《建筑材料》教案

《建筑材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见的建筑材料及其特性;(2)掌握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建筑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事业的热爱;(2)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性(1)无机胶凝材料:水泥、石灰、石膏等;(2)有机胶凝材料:沥青、树脂等;(3)建筑钢材:钢筋、钢管等;(4)其他建筑材料:玻璃、陶瓷、木材等。
2. 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1)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2)了解建筑材料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常见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性;(2)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1)建筑材料的特性和使用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建筑材料的分类、特性和使用方法;2. 演示法:展示建筑材料样品,让学生观察和分析;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了解建筑材料的使用方法。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建筑材料样品、图片、资料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建筑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建筑材料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性:介绍无机胶凝材料、有机胶凝材料、建筑钢材和其他建筑材料的分类和特性。
3. 讲解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讲解如何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建筑材料的使用方法,增强实践能力。
七、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性;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评价建议: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实践活动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建筑材料电子教案

建筑材料电子教案第一章:建筑材料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建筑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
3. 熟悉常见建筑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内容:1. 建筑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2. 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
3. 常见建筑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活动:1. 引入建筑材料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
2. 讲解建筑材料的分类,并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各种建筑材料。
3. 分析常见建筑材料的性质和用途,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作业与练习:1. 学生课后总结所学的建筑材料及其性质和用途。
2. 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建筑,记录所使用的建筑材料。
第二章:混凝土教学目标:1. 了解混凝土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混凝土的组成和制备方法。
3. 熟悉混凝土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内容:1. 混凝土的定义和分类。
2. 混凝土的组成和制备方法。
3. 混凝土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活动:1. 引入混凝土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广泛应用。
2. 讲解混凝土的组成和制备方法,通过实验或视频演示混凝土的制作过程。
3. 分析混凝土的性质和应用,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作业与练习:1. 学生课后总结所学的混凝土制备方法和应用。
2. 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混凝土结构,记录其特点和用途。
第三章:钢材教学目标:1. 了解钢材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钢材的性质和用途。
3. 熟悉钢材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钢材的定义和分类。
2. 钢材的性质和用途。
3. 钢材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引入钢材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钢材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
2. 讲解钢材的性质和用途,通过实验或实物展示钢材的特点。
3. 分析钢材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作业与练习:1. 学生课后总结所学的钢材性质和用途。
2. 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钢结构,记录其特点和应用。
第四章:木材教学目标:1. 了解木材的定义和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
四 川 建 筑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授
班级名称 授课日期 周 /星 /节 次 期 次 课时章节或 课题名称 课 教 目 时 学 标
课
教
案
绪论 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任务、内容及学习方法,了解建筑材料的重 要性及其发展方向,并弄清材料的分类及标准。
复
习
要
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时间
教 学 后 记
内容:材料的品种、技术性能、质量标准、检测方法、 选用与保管 任务:掌握材料的技术性能与合理选用,并具备对常用 建筑材料的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检测的能力 方法: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多总结
无机材料(天然石材、胶凝材料、烧 土制品、砼、砂浆、保温属材料
时
有机材料(木材、涂料、塑料、胶
建筑材料 ....
教
金 属材料
结材料、防水材料、保温材料等) 黑色金属(碳素钢、合金钢) 有色金属(铜、铝、铝合金)
学
过
小 建筑材料的分类; 建筑材料的标准; 建筑材料的学习方法。
结
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
程
5 min
设
计
作业布置(预习、思考题、练习题、看参考资料等) 1. 什么是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体积密度、堆积密度?它们有何区别? 2. 什么是材料的密实度、孔隙率?材料的密实度对材料的性质有何影响? 3. 材料的吸水性与吸湿性有何不同?影响因素有哪些? 4. 什么是材料的抗冻性?如何表示?影响因素有哪些?
住宅、厂房、商场、道路、桥梁等建筑物或构筑物 所使用的一些常用材料、使用部位、主要特点。
课 时
新 课 教 学 要 点 及 重 点 难 点 分 析
问答
5 min
教 学 过 程
教 方 及 学 法 教 具 讲授
教学 时间 15 min 15 min
一. 建筑材料的定义 二. 建筑材料的重要性 三. 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
1. 2. 3. 4. 轻质高强; 节能材料; 适应机械化施工; 绿色环保;
20 min
四. 建筑材料的分类
按化学成分: 按使用功能分: 建筑结构材料 建筑墙体材料 建筑功能材料 20 min
五. 建筑材料的产品标准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 保存部门:教研室 保存期限:长期
标准名称 + 标准代号 + 标准编号 + 颁布年号 六. 本课程的内容、任务及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