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鉴赏教案

合集下载

边塞诗鉴赏(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边塞诗鉴赏(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边塞诗鉴赏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边塞诗和边塞诗景物特征,积累掌握边塞诗常见的意象。

2 、掌握边塞诗常见的主题。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在自主学习中了解边塞诗的特点,通过合作探究归纳边塞诗的情感艺术技巧和鉴赏边塞诗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边塞诗,学习此类诗歌中体现的建功立业的精神和欣赏边塞的风光。

2、希望学生胸怀大志,努力学习,将来为国效力!3、热爱祖国,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意象把握感情分析手法鉴赏方法教学难点: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一品读唐诗,激情导入。

(配《十面埋伏》琵琶独奏)品读唐诗,让我们能领略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秀丽江南;能感受到“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真挚友谊;更能品悟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铮铮誓言。

“黄沙”“金甲”“楼兰”……是多少征人浴血奋战的热土;“边塞”“铠甲”“大漠”……是多少将士誓死捍卫的家园。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叹衷情——边塞诗鉴赏”。

二、初识边塞真面目1.知识链接: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的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它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兴盛于唐代,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他们被称为“边塞诗人”。

2.检查预习①根据所学诗歌归纳边塞诗常见的意象:②归纳诗歌中常见的意象特点:雄浑、雄壮、奇寒、奇丽、壮阔、萧瑟、悲凉、孤寂、苍凉、苍劲三、山重水复探幽境朗读经典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岑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杜甫)1.全班齐读2.请一位同学美美地朗读,其他同学思考每句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每组回答一句诗歌情感(分组完成任务)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表达作者对边塞奇异风光的赞美感叹②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边塞诗鉴赏教案

边塞诗鉴赏教案

边塞征战诗鉴赏(四)(2004年江苏卷)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小提示:特征(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

一是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旌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一、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是指以边塞战争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充分显现了战争的状况与男儿的豪情壮志。

二、鉴赏要点: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三、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号角、战车、狼烟、辕门;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长城、黑河。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曲子:《折杨柳》、《梅花落》、《关山月》等二、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1、盛唐: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

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中晚唐诗:国势开始衰微,昂扬向上中多了几分悲壮、悲凉、感伤。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3、宋朝: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多了报国无门的愤懑、悲凉、和惆怅。

边塞诗鉴赏教案【最新】

边塞诗鉴赏教案【最新】

边塞诗鉴赏【学习目标】: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一、介绍边塞诗的主要特点什么是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二、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

李益的《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必胜信念。

[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贺·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

《题苜蓿峰寄家人》“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场愁杀人。

”以家人的思念来反衬征人思乡的愁苦。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沈佺期·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VIP专享]边塞诗鉴赏教案

[VIP专享]边塞诗鉴赏教案

边塞诗鉴赏【学习目标】: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一、介绍边塞诗的主要特点什么是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二、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

李益的《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必胜信念。

[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贺·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

《题苜蓿峰寄家人》“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场愁杀人。

”以家人的思念来反衬征人思乡的愁苦。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沈佺期·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边塞诗鉴赏教案

边塞诗鉴赏教案

边塞诗鉴赏宁德五中崔锦华【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边塞诗的概念屏显王维的《汉江临眺》和《使至塞上》,问:这二者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明确:分别为山水诗和边塞诗。

我们知道山水诗在唐朝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其实边塞诗在唐朝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屏显边塞诗简介: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二、边塞诗的意象边塞诗抒写的地点大多在塞外,与战争有关,具体的如:萧关、大漠、黄沙、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等。

诗歌中出现的人物有:将军、征人、匈奴、单于、胡儿等。

将士们日常弹奏的乐器是羌笛、胡笳、琵琶、芦管,弹奏的曲目主要有《折杨柳》、《梅花落》、《关山月》等。

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这些也就构成了边塞诗固有的意象。

(屏显)总结意象。

那么同学们所知道的边塞诗都有哪些呢?这些边塞诗所写的思想内容一样吗?三、边塞诗常见的思想内容依次屏显《从军行》、《雁门太守行》、《送元二使安西》、《夜上受降城闻笛》、《行营即事》,引导学生分析各自所体现的思想内容。

屏显:边塞诗主要的思想内容1、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

2、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

3、与朋友、亲人的离情别绪,思乡思亲的情感。

4、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

这些边塞诗的语言风格有的豪迈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但不管怎样这些诗句都渗透着诗人的一腔爱国深情,可以说爱国主义是边塞诗的主旋律。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盛衰。

屏显:“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边塞诗-教案

边塞诗-教案

边塞诗-教案(全国)(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边塞诗教案(全国)20XX届一轮复习边塞诗教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边塞诗的特征及鉴赏技巧.2、体会边塞诗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掌握边塞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边塞诗歌鉴赏能力。

二、自主先学边塞诗词简介边塞诗,以歌咏边塞风光为主,充分显现了战争的状况与男儿的豪情壮志。

边塞诗兴盛于唐代,与田园诗恰成对比。

其兴起的原因,于唐代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许多青年投身塞外,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

而塞外的风光迥异,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种种新的生活经验与不同的视野,刺激了写诗的灵感。

其中主要的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常见意象与意境:1、事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2、地名和民族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3、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4、意境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边塞诗的特点:1、是浓郁的汉代情结。

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

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

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

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2、在诗的题材内容上,以边塞景色与战争场面为主。

描写的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狂风、酷热、严寒、冰雪、大沙漠、惨烈悲壮的战役、异国情调的胡乐等。

人物多为都护、将军、单于、胡姬、征人、戍卒、胡儿。

部编版初中阶段边塞诗教案

部编版初中阶段边塞诗教案

部编版初中阶段边塞诗教案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教材版本:部编版教学内容: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边塞诗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欣赏边塞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边塞诗的豪迈气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1. 边塞诗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 边塞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难点:1. 边塞诗意境的理解。

2. 边塞诗情感的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边塞诗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边塞诗的主题和情感。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边塞诗》的相关内容。

2.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初步体会边塞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边塞诗的特点,如豪迈、壮丽、悲凉等。

2. 教师分析边塞诗的情感,如爱国情怀、豪情壮志等。

3. 教师举例分析边塞诗的意境,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边塞诗的理解和感悟。

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选择一首边塞诗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边塞诗的发展历程及其代表诗人。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边塞诗的欣赏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边塞诗初中教案

边塞诗初中教案

边塞诗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边塞诗的背景特点,能够分析边塞诗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边塞诗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边塞诗的背景特点和主题思想。

2. 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 边塞诗的艺术价值的评价。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边塞诗的相关资料,如边塞诗的定义、发展历程、代表诗人等。

2. 学生预习《凉州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边塞诗,如《出塞》、《塞下曲》等,总结边塞诗的特点。

2. 提问: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凉州词》,理解诗歌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凉州词》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诗歌解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边塞诗的背景出发,深入理解《凉州词》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黄河”、“长城”、“烽火”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3. 探讨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的豪情壮志和对祖国的热爱。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分享自己的感悟。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编写一篇关于《凉州词》的鉴赏文章,不少于300字。

2. 推荐一首自己喜欢的边塞诗,并简要说明理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诗歌解析,使学生对边塞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怀,使他们在欣赏边塞诗的同时,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自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bi ān 塞s ài 战zh àn 争zh ēn ɡ诗sh ī鉴ji àn 赏sh ǎn ɡ什sh én 么me 是sh ì边bi ān 塞s ài 诗sh ī?边bi ān 塞s ài 诗sh ī是sh ì指zh ǐ以y ǐ边bi ān 塞s ài 战zh àn 争zh ēn ɡ生sh ēn ɡ活hu ó和h é自z ì然r án 风f ēn ɡ光ɡu ān ɡ为w éi 题t í材c ái 的de 诗sh ī。

鉴赏要点: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一、边塞诗中的自z ì然r án 意y ì象xi àn ɡ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 羌 羯 夷指少数民族)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二、把握作品的时sh í代d ài 特t è征zh ēn ɡ1、盛唐: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

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2、中晚唐诗:国势开始衰微,昂扬向上中多了几分悲壮、悲凉、感伤。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从军北征》)“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3、宋朝: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多了报国无门的愤懑、悲凉、和惆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书愤》)“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三、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1、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卢纶)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王昌龄)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4、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5、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松《己亥岁》)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6、体会边塞征战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

四、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李颀)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王昌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2.对比: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王翰)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

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高适)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

4.用典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李颀)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五、边塞诗的风格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清新幽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歌,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感慨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六、边塞诗鉴赏技巧1.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如: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

(李益)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鉴赏流程:提出观点——内容分析(景物特点)——诗人情感(诗歌主题)——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七、牛刀小试:(09年全国卷Ⅱ)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分析“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

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八、课后作业:(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问题:1.一、二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山川的雄阔苍凉,突出了边地的广漠壮阔之景。

2.“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用了比喻的手法。

写皇帝的恩泽不能到达玉门关以西。

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

(答到这个层次就行了。

)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

“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

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这样想也行。

)这首诗,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情感。

诗的首句写自下而上对黄河的远眺,次句写边塞环境的险恶,两句合在一起,用大笔写意的手法,渲染刻画了边塞风光的雄奇苍凉和边防战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恶劣。

后两句笔锋一转,引入羌笛之声。

折杨柳送别本是唐人风习,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的离愁。

可如今在这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想要折一枝杨柳聊寄别情也不可能,这怎能不让人更感悲伤。

全诗表现了盛唐诗人悲凉慷慨的精神风貌。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问题: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2.“风吹一夜满关山”指的是什么?此句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答一、诗歌一开始是两句实景描写:塞外西北,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布满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大有关系。

那大地解冻的春的信息,牧马晚归的情景还意味着,这就是胡马北还,边境战火平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战争危险消失的意味。

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答二、风吹一夜满天山是“梅花落”歌声(音乐),将“梅花落”拆开,又构成一种虚景,似乎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

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师也难以画出的。

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意味。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问题: 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答案: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答案:“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3.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内容的不同。

答案:前两句写援军疾出,暗示战况紧张。

后两句写捷报骤传,充满振奋喜悦。

4.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答案: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和紧张气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